MSF装置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MSF装置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MSF器械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平[1](2020)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经过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与传统中医疗法垫枕法两种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区别,分析评价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方法对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保守治疗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提出新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收集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09月-2019年03月门急诊及住院收治的新鲜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人信息,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52名患者分为试验组26人;对照组26人:对伤者病程在1-2周内,行中医脊柱正骨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固定联合骨折合剂内服,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治疗后1天、治疗后2月、治疗后1年)的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通过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椎体Cobb’s角情况的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伤椎后凸畸形表现;试验组治疗后椎体Cobb’s角7.72±2.19,对照组治疗后椎体Cobb’s角9.29±1.97,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显示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经过治疗均得到有效恢复;试验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78.05±7.51,对照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73.50±6.43,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显示患者伤椎中部高度经过治疗均得到有效恢复;试验组治疗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83.18±6.25,对照组治疗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79.43±4.02,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疼痛度明显改善;治疗后1天试验组4.20±0.91,对照组4.75±0.94,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月,试验组2.08±0.64,对照组2.58±0.50,治疗后1年试验组1.08±0.40,对照组1.20土0.46,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方面明显改善;治疗后1天试验组32.12±2.98,对照组34.00±4.28,两组数据治疗后2月,试验组12.72±1.97,对照组14.33±3.66,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试验组9.76±1.09,对照组10.96±2.26,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单纯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在缓解伤后局部疼痛,纠正后凸畸形,伤椎高度的恢复率方面均有着显着改善;(2)在缓解伤后局部疼痛方面,治疗后、治疗后2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ODI评分方面,治疗后1年试验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3)在治疗2月及1年时,对于日常生活改善方面试验组存在优势;(4)对于适合保守治疗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疗效显着,是可供临床选择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席金涛[2](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验证单平面螺钉的力学性能。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进一步证明在临床中运用经皮单平面螺钉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疗效比较确定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采用微创方式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1.首先采用新鲜猪腰椎多节段椎骨标本24例,随机分为8组并造模:A1、A2组采用万向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固定,B1、B2组采用固定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混合固定,C1、C2组采用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单平面螺钉固定(C组),D1、D2组采用跨伤椎固定钉固定。然后利用万能试验机测定8组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情况,A1、B1、C1、D1四组行静态实验,A2、B2、C2、D2行疲劳实验;2.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一2018年5月收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23例(经皮单平面组)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单平面钉治疗,B组(经皮万向组)42例采用经皮万向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C组40例(混合固定组)采用经皮单向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分别记录三组组术前术后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后凸矫正程度。3.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患者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另一组为对照组(22例),患者自主锻炼,无理论的指导。结果:1.四组内固定均能对腰椎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伤椎置钉的最大载荷均明显高于伤椎未置钉,A1、B1、C1、D1四组最大载荷大小分别为:3751.64N,5226.45N,6592.15N,2275.24N;四组行四种内固定对于腰椎骨折均有明显撑开复位作用,加压撑开实验,B1、C1、D1三组均完成了三次撑开实验,A1组在加压300N时出现钉尾的滑移终止实验,C1组的复位效果明显优于A1、B1、D1组统计学有差异,A1组与D1组复位效果相当统计学无明显差异;A2、B2、C2、D2组经过疲劳实验后,四种内固定系统载荷后椎体前缘高度(AVBH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shift)变化组内比较,B2、C2、D2组术后AVBH较术前略低统计学无差异。A2组载荷前较载荷后AVB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例中均例获得12-16个月随访。2.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三组组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前VAS评分较术后明显降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恢复(P<0.05),术后1周、3月、12月,A、B、C三组,两两比较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最优,B组最弱(P<0.0 5)。组内比较术后一周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C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周优于末次随访;三组组内比较术前Cobb角较术后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1周、3月无明显差异(P>0.05),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ODI(Oswestry)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统计学有差异;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周、3月、12月,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1.三种椎弓根螺钉均可以承载胸腰椎大部分应力,伤椎置钉方式能提供更有效的稳定、伤椎形态恢复更好,其中单平面螺钉的内固定效果优于其它两中内固定螺钉;2.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固定在微创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中效果确切,并且具备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恢复。

刘孝峰[3](2020)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双侧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传统的跨伤椎置钉被报告内固定失败率较高和并发症较多。为弥补不足,有学者提出了伤椎置钉技术,但相关术式仍受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双侧置钉与传统跨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伤椎置钉内固定的机制、优势、适应症和合适的置钉数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诊断为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并接受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病例,筛选后有98例纳入分析研究。根据伤椎置钉的多少分为三组:跨伤椎置钉组(A组)32例,伤椎单侧置钉组(B组)28例,伤椎双侧置钉组(C组)38例。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搜集三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随访了解所有患者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三组所获得的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组成( χ 2=0.636,P=0.728)、年龄(F=0.487,P=0.616)、骨折节段分布( χ 2=0.355,P=0.999)、骨折分型( χ 2=0.334,P=0.846)、术前VAS评分(F=0.851,P=0.430)、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F=0.813,P=0.447)和术前矢状位Cobb角(F=0.433,P=0.6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F=0.405,P=0.668)、术中出血量(F=0.825,P=0.441)、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F=0.383,P=0.683)、伤椎前缘高度比(F=0.545,P=0.581)和伤椎矢状位Cobb角(F=2.060,P=0.1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2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在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的随访时间(F=0.720,P=0.489)、VAS评分(F=2.350,P=0.101)和ODI评分(F=0.721,P=0.4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单侧置钉组(B组)、伤椎双侧置钉组(C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F=12.079,P=0.000)、矢状位Cobb角(F=7.046,P=0.001)、伤椎的前缘高度比(F=15.175,P=0.000)和矢状位Cobb角丢失情况(F=4.349,P=0.016)与跨伤椎置钉组(A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椎单侧置钉组与伤椎双侧置钉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伤椎的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丢失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的治疗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相当。虽然三种内固定方式后期均不可避免的存在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角度的复位丢失,但伤椎置钉较传统的跨伤椎置钉能更有效的降低复位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减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发生,且伤椎多置入螺钉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伤椎单侧置钉与双侧置钉疗效无差异,但伤椎单侧置钉与双侧置钉相比可减少内固定椎弓根螺钉的使用,客观上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任鹏程[4](2020)在《一种新型前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一种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融合固定新型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对脊柱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正常志愿者进行胸腰椎CT扫描,运用Mimics等软件建立T12-L4正常3D脊柱模型(M0)结构并划分网格。将划分好网格的3D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对各个结构赋予材料属性,在T12椎体上终板施加轴向150N和10Nm扭矩来验证有效性。验证可用的正常3D脊柱模型导入UG NX软件中,设计三种不同手术方案的模型:A模型模拟传统前路双节段固定钉棒系统,B模型模拟新型前路双节段固定钉板系统,C模型模拟新型前路单节段固定钉板系统。在T12上终板施加轴向载荷500N及扭矩10Nm,模拟各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并记录内固定器械的最大应力值。结果:在3种不同手术固定方式的模型中,A模型在各个方向上运动范围均大于B模型,表明新型钢板固定能够给脊柱提供更大的稳定性。B模型与C模型相比,C模型在各个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均大于B模型,表明固定节段越短脊柱活动度越好。A模型与B模型中钛笼最大应力对比发现,除了在后伸运动方向上A模型钛笼最大应力小于B模型外,其余运动方向钛笼最大应力均小于B模型,表明新型钢板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A模型内固定器械的最大应力值在前屈、后伸和左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比B模型大,表明新型钢板结构在这些运动方向上不易出现应力集中;在右轴向旋转、左侧弯和右侧弯运动方向上A模型比B模型小,表明这些运动方向上新型钢板结构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结论:新型锁定钢板结构体积更小,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表现更佳。新型钢板可以进行单节段固定,减少需要融合固定的节段,使脊柱的活动度得到最大程度保留。但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和疲劳效应是否比传统钉棒系统更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姜永强[5](2019)在《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经后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时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能够解除椎管内脊髓受压状态,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和受伤椎体的高度,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物学形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共计6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后路手术组(后路组)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联合组),分别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伤椎的高度,Cobb’s、、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经后入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为179.37±20.37min,术中出血量为311.82±48.28ml,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为257.28±31.3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72.37±43.82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平均出血量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②经过给予患者为期6-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联合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后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与后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触觉评分和运动评分、Cobb’s角和伤椎高度、椎体压缩程度和椎管占位等改善情况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经后入路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经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前后路联合治疗的3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骨折伴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时,前后路联合治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使患者的脊髓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从而有利于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脊柱的高度和椎管容解,达到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谭林英[6](2019)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以及大承气汤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用猪胸腰段脊柱制作模型,测量不同数量以及不同方向伤椎置钉的生物力学差异,确定出稳定性最佳的伤椎置钉固定方式。2.在临床上收集不同固定方式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远期随访,比较几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的差异,确定远期稳定性最好的固定方式。3.通过临床疗效比较,确定大承气汤对胸腰椎骨折以及骨折术后患者出现腹部胀气以及排便困难等症状的疗效。方法1.脊柱三维运动测试:将取得的猪新鲜胸腰椎脊椎标本去除多余软组织,用标本袋分开密封装袋,放置在低温冰箱中保存,温度以-20摄氏度为宜,在该温度环境中,软组织如韧带肌肉等于与骨关节等组织的结构不会被破坏。在做实验之前,提前将标本放置于自然环境下解冻,直至标本骨与软组织恢复活性。再行标本处理,将标本多余组织清除,保留维持脊柱本身强度的软组织,再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将猪脊柱标本两端椎体包埋,即将两端椎体用上述材料完全包埋,形成支座,然后,将猪腰1椎体制造成骨折椎体,前柱及中柱均损伤,制作成实验所需要的模型标本。制作七个猪脊柱标本,分别为完整组(A组)、L1骨折组(B组)、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组(C组)、短节段经伤椎单侧平行终板固定组(D组)、短节段经伤椎单侧斜行固定组(E组)、短节段经伤椎双侧平行终板固定组(F组)、短节段经伤椎双侧斜行固定组(G组)共7组即七种状态。将制作的七个模型分别进行进行6个方向运动的测试,每次对脊柱标本施加10Nm的作用力,整个过程由专业系统进行监控分析,然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每组标本在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刚度的测试:A组、B组、C组、D组、E组,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压缩试验,计算其刚度。螺钉拔出力实验:将3具新鲜标本造模后分别固定为C组、D组、E组、F组、G组共五组,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整体螺钉拔出力试验,计算其拔出力。2.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五组:短节段跨伤椎置钉固定组(A组):29例,男17例,女12例;短节段经伤椎单侧平行终板固定组(B组):27例,男15例,女12例、短节段经伤椎单侧斜向固定组(C组):24例,男16例,女9例、短节段经伤椎双侧平行终板固定组(D组):19例,男12例,女7例、短节段经伤椎双侧斜向固定组(E组):25例,男16例,女9例。四组术后均不作特殊处理。观察指标:临床评估:记录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1天、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影像学评估:分别测量5组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及丢失率,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1年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丢失率。通过以上指标对五组固定方式进行疗效对比分析。3.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临床常用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观察组基础上服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1)在实验一中:(1)B组各方向活动度明显较A组增大,表明骨折后脊柱稳定性会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C组与几种不同方式伤椎置钉组相比较,其六个方向活动度明显较大,表明伤椎固定相较于跨伤椎固定能明显提高脊柱稳定性,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D组与C组相比较,各方向活动度均较小(P<0.05);实验结果显示D组的脊柱各方向运动活动小于C组(P<0.05)。(4)E组与C组相比较,脊柱各方向运动范围明显较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C组比较,脊柱各方向活动度明显减少(P<0.05)。(5)E组与D组相比较,脊柱活动度明显较小(P<0.05)。G组与E组相比较,脊柱活动度明显较小(P<0.05)。E组与F组相比较脊柱活动度明显较小(P<0.05)。(2)实验二:压缩刚度测试是测试模型最大承受的力度,所有固定组中B组测试结果刚度最小,各组结果比较为C<D<E<F<G。(3)实验三:C组内固定方式的整体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最小,所有组中,G组抗拔出力最大。2.结果显示,各组术前、术后3d各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与其余四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C、D、E四组两两比较,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便秘消失等指标比较,观察组三种指标出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1.短节段经伤椎双侧斜向固定组固定效果是所有固定方式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最优选择。2.在临床应用中,伤椎置钉固定相较于跨伤椎置钉固定效果更好,几种伤椎置钉但短节段经伤椎双侧斜向固定组较其他固定方式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3.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及术后出现的腹部胀气、排便困难等症状效果明确。

庄苏阳[7](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丁明[8](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刘鹏[9](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韩雷,全仁夫,胡云根,方伟利,金波,许世超[10](2018)在《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胸腰椎骨折是常见而较为严重的创伤,前路手术可直视下保证椎管得到彻底减压,同时前柱承载着脊柱主要的载荷分布,而前路手术能实现前柱的骨性融合并重建脊柱前柱的高度,故前路手术仍是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方法。随着脊柱钉棒系统的应用,临床上大多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治疗,但前路内固定因具有独到的优势,单纯后路并非能取代。本文综述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手术适应证选择、前路内固定器械、植骨方法及技术要点,以期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更佳确切的证据。

二、MSF器械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F器械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传统医学对新鲜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2.西医学对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2.1 胸腰段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
        2.2 胸腰段椎体骨折分型
    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3.1 中医保守治疗
        3.1.1 手法整复
        3.1.2 垫枕法治疗
        3.1.3 功能锻炼
        3.1.4 器械复位
    4.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研究基础
    5.西医治疗
    6.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采集时间
        1.3 诊断依据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与原因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3.疗效评定标准
        3.1 影像学指标
        3.2 临床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
        5.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5.2 结果比较
        5.2.1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后凸Cobb's角比较
        5.2.2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比较
        5.2.3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比较
        5.2.4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度(VAS)比较
        5.2.5 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比较
    6.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治疗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特点
    2.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治疗特色
        2.1 中医脊柱正骨手法过伸复位的理论基础
        2.2 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特点
        2.3 骨折中医辨证论治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三种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分析
    1 设计
    2 时间及地点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本制备
        3.2 实验设备
    4 实验分组
    5 生物力学测试
        5.1 静态实验
        5.2 动态实验
        5.3 动态实验
        5.4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静态实验
        6.2 动态实验
    7 讨论
        7.1 胸腰椎损伤机制
        7.2 胸腰椎骨折分型
        7.3 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案
        7.4 研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术前准备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1.7 评价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2.2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常规治疗方案
        3.2 置钉选择
        3.3 新型微创螺钉的优势
        3.4 经皮“靶向”置钉复位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微创术后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1.3 实验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筋骨的定义及功能
        3.2 中医对“筋骨并重”的认知
        3.3 中医对于“筋骨并重”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3.4 现代医学对于“筋骨并重”的认知及运应用
        3.5 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毕业发表文章
致谢

(3)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双侧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特点及骨折发病特点
    1.2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
    1.3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现状
    1.4 伤椎置钉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的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术中处理
    2.5 术后处理
    2.6 随访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前指标比较
    3.3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3.4 三组患者术后第3天指标比较
    3.5 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指标比较
    3.6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跨伤椎置钉的缺陷和改进措施
    4.2 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的比较
    4.3 伤椎单侧置钉与双侧置钉的比较
    4.4 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4.5 伤椎置钉合并椎弓根植骨
    4.6 伤椎置钉的体会及手术注意事项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载荷分享评分系统
    二.TLICS 评分系统
    三.腰椎 ODI 评分
    四.VAS 评分
    五.个人简历
    六.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及后路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一种新型前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 发表论文
    四、获奖情况
    五、承担或主研课题情况

(5)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以及大承气汤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1 实验一:不同固定状态脊柱稳定性测试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实验二不同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实验三不同固定方式螺钉拔出力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数据分析
        4.3 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4.4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椎置钉不同置钉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原因
        3.2 大承气汤的作用机理
        3.3 大承气汤的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基金资助
致谢

(8)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前言
    1.2 寰椎骨折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枢椎骨折
        1.3.1 齿状突骨折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2.1 前言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前言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胸腰椎骨折前路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
2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手术指征的选择
3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器械的研究
    3.1 钉-棒系统
    3.2 钉-板系统
4 胸腰椎骨折前路支撑植骨的研究
5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技术要点
    5.1 手术入路
    5.2 固定技术
    5.3 关于支撑植骨
6 展望

四、MSF器械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亚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D]. 席金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双侧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比较[D]. 刘孝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一种新型前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 任鹏程.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D]. 姜永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以及大承气汤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D]. 谭林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7]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8]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9]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研究进展[J]. 韩雷,全仁夫,胡云根,方伟利,金波,许世超. 中国骨伤, 2018(07)

标签:;  ;  ;  ;  ;  

MSF装置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