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WM系统电磁兼容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夏春俭[1](2021)在《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低压大电流电源在船舶、航天和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PWM整流模块作为低电压大电流电源的关键部件,其高速工作的开关器件MOSFET成为模块产生电磁干扰的主要干扰源。电磁干扰的超标不仅会缩短整流模块自身和周围电子设备的寿命,严重时会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将其毁坏,而且还会影响长时间和设备接触的人体的健康。因此,本文以低压大电流电源中PWM整流模块为载体,研究其传导干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鲜有对考虑MOSFET自身封装寄生参数的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研究,同时现有的寄生参数的提取方法对计算机硬件和处理速度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具有在计算开域问题时不能强加截断边界条件等局限性。同时,现有的传导干扰抑制方法具有电路结构复杂,PWM整流模块体积和重量增加等缺点。本文以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PWM整流模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其传导干扰仿真模型,并基于仿真模型完成共模干扰抑制。首先,研究了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它主要由12极54槽的同步发电机及两个汇流圆盘构成,在汇流圆盘表面装有散热导条,散热导条上并联安装整流模块。在该系统结构基础上对其传导干扰的主要干扰源和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其次,为建立精确的传导干扰仿真模型,本文提出矩阵提取法,并通过Ansoft Q3D对压接式Si C MOSFET封装建立3D模型,仿真获得压接式Si C MOSFET各极和极间的寄生参数矩阵,从而精确提取寄生参数。在提取的寄生参数基础上建立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仿真模型。对比分析理想状态下、添加无源器件寄生参数和本文所建立高精度的PWM整流模块的交直流侧共模干扰。再次,在所建立的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二级EMI滤波器、扩展频谱技术和基于三相四桥臂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抑制方法进行共模干扰的抑制,并进行性能对比。最后,搭建5V/1000A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实验平台,并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传导干扰的测试。实验证明共模干扰的主要来源是PWM整流模块的直流侧,且证明基于矩阵提取法确定模型寄生参数的准确性,为功率变流器系统传导干扰的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有效的参考方法。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三相四桥臂的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桥臂的输出平衡,且使共模干扰达到理想状态。
向洋霄[2](2020)在《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传导电磁干扰的建模与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于脉宽调制的电力电子设备在能量转换场合的不断渗透,电力电子设备中高频、高速通断的开关器件给能量转换系统带来了愈发严重的传导电磁干扰(Electrome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EMI问题不仅会延长设备的设计研发周期,同时还可能威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学术界和工业界对EMI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MI预测技术和EMI抑制技术两方面,虽然当前EMI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EMI预测技术方面,现有EMI预测方法无法同时满足预测精度、速度、收敛性等性能指标,极大地限制了EMI预测方法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EMI抑制技术方面,现有抑制方法难以实现高频段电磁干扰的经济、高效抑制,导致电力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发射难以在全频段满足电磁兼容标准。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中共、差模电磁干扰的形成机理以及传导路径,并对当前EMI预测技术和抑制技术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深入剖析了典型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中各有源关键部件和无源关键部件的物理结构特性,推导了各关键部件的高频等效模型,并利用阻抗测量和有限元计算等方法实现了各关键部件高频模型中杂散参数的精确提取。然后,基于各关键部件的高频模型,深入分析了变换器共、差模传导EMI的形成机理及传导路径,并最终建立了系统等效EMI模型,为电磁干扰的预测和抑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本文提出了一种时频域混合EMI预测方法,以解决现有EMI预测技术无法快速精确地预测多频点振铃效应的问题。首先,分析了三相变换器中开关器件的动态开关过程,并进一步对动态开关过程中的多频点振铃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分别建立了共、差模干扰源的数学模型。然后,以所推导的干扰源模型为理论支撑,提出一种时频域混合EMI预测方法,该方法创新性地使用了一种时域干扰源合成电路以实现含变斜率梯形波、多频点振铃信息的干扰源的快速精确合成,并借助频域预测思路进一步加快了传导EMI的预测速度。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时频域混合EMI预测方法能够显着提升现有EMI预测方法的预测性能。3.为了消除死区效应对有源EMI调制抑制方法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H8拓扑的有源EMI调制抑制方法。首先,考虑H8变换器开关管的寄生电容,通过建立状态方程的方法分析了H8变换器在零矢量状态下的稳态共模电压。然后,基于所推导的共模电压数学模型,从拓扑结构和调制策略两个角度对传统H8变换器进行了改进。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型H8有源EMI调制抑制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死区效应的影响,实现了三相变换器进出零矢量状态时的零共模电压跳变,进而抑制了由共模电压跳变所引起的兆赫兹级共模传导电磁干扰。4.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相浮地散热器的无源EMI分频抑制策略,解决了无源EMI滤波器在兆赫兹级以上频段的性能难以达到抑制要求的问题。该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在不引入额外阻性损耗的条件下实现了干扰源高频振铃效应的完全抑制,同时,所提出的抑制方法能够有效阻断带任意负载的三相变换器高频共模干扰的传导路径。然后,基于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本文设计了无源EMI滤波器从而对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未能完全解决的低频段EMI进行有效抑制。实验证明,通过较低的设计复杂度和制造成本,基于分相浮地散热器的EMI分频抑制策略能够实现十兆赫兹级频段范围内的传导EMI高效抑制,使三相变换器在全频段满足电磁兼容标准。论文深入揭示了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中电磁干扰的形成机理,系统性地对现有电磁干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为未来相关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唐志远[3](2020)在《牵引变流器滤波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牵引变流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向着大功率、调节性能齐全和无电磁干扰的方向高速发展,牵引变流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备受重视。由于轨道列车牵引变流器产生的传导干扰信号和辐射干扰信号会严重降低牵引变流器自身的性能,还有给周围各类设备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牵引变流器的滤波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是以某国际轨道列车的牵引变流器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牵引变流器滤波电路的研究现状、牵引变流器中干扰信号的研究现状、接着对牵引变流器电磁干扰机理分析。针对该国际轨道列车牵引变流器进行滤波电路的设计,根据传导干扰的特性,设计共模扼流圈滤波电路、共模电容滤波电路、差模电容滤波电路。根据牵引变流器辐射发射特性,设计了正弦滤波器电路。在设计滤波电路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特性验证,然后将所设计的滤波电路分别添加在牵引变流器主电路中内,使用ANASYS/Simplorer进行电路仿真计算。同时提取时域信号,再通过Origin 2017软件将所得到的时域信号在傅里叶变换作用下,得到频域信号并做频谱分析。对比滤波前后的频谱数据,进而得到滤波电路的插入损耗。最后将所有设计的滤波电路同时添加在该牵引变流器的主电路中,分别进行电路仿真计算和三维模型辐射发射仿真计算。同时,分析对比该牵引变流器直流侧电压源实测数据,并将其作为激励源验证滤波电路特性。最终,得到有效的滤波电路设计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牵引变流器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证明滤波电路和电磁兼容设计的可行性,可以应用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本文研究内容不仅为牵引变流器滤波电路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指导,而且本文从滤波电路入手解决了牵引变流器电磁兼容的问题,同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设计。对轨道列车牵引变流器的滤波设计,电磁兼容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袁雪[4](2020)在《基于交错并联DC-DC的EV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的数量持续上升,而电动汽车的车载装置部分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电力电子高频器件,正常工作时会产生传导干扰,这导致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主要进行电动汽车驱动-充电集成系统的传导干扰研究:研究集成系统驱动模式和充电模式工作在稳定状态时的传导干扰产生机理、传播路径,并建立系统传导干扰仿真模型;提取系统的各项寄生参数并研究其对传导干扰的影响;针对集成系统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了传导干扰抑制。本文分别对集成系统的驱动模式和充电模式的电路原理以及集成方法进行分析。实际系统的工作状态与电路理想的工作状态有偏差,为了尽可能的准确建立传导干扰模型,本文对集成系统各部分的的寄生参数进行提取:应用解析法计算开关管的寄生电容;对母排的寄生参数进行提取,并分析其环路电感;建立电感、电容的高频模型,并进行阻抗仿真分析。建立传输线模型,分析双导体和三导体传输线电路模型,根据电缆各项参数,对逆变器输出电缆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建立一个由多段集总参数等效电路模型级联的逆变器输出电缆等效电路。介绍了传导干扰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驱动-充电集成系统的传导干扰的回路构成,重点分析了系统的共模回路。在仿真软件中搭建系统模型,对两种工作模式分别进行传导干扰仿真,分析其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研究母排寄生参数、开关管寄生电容、逆变器输出电缆对系统传导干扰以及差模干扰与共模干扰的影响。同时针对较为复杂的驱动模式,本文对DC-DC模块、逆变器模块与整体系统传导干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驱动-充电集成系统在驱动模式和充电模式的传导干扰抑制方法。驱动模式下,应用频率抖动方法抑制DC-DC模块的传导干扰,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尖峰;应用TSPWM控制方法来减少逆变器共模电压波动次数从而抑制逆变器模块的传导干扰,降低全频段的传导干扰。充电模式下,分析了PWM双极性调制与单极性调制产生的传导干扰差别,并且设计了EMI滤波器来进行传导干扰的抑制。最终使驱动-充电集成系统在两种工作模式下均可以满足国家电动汽车零部件传导干扰的相关标准。
胡宁[5](2020)在《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医用控温毯作为人体辅助控温的主要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国内医用控温毯的研制起步较晚,其在控温精度、功能应用、操控界面、电磁兼容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通过研究现代医用控温毯系统特性,并结合企业设计需求,提出基于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医用控温毯的设计模式,并结合最新国家相关标准,详细列举医用控温毯的硬性设计指标和功能扩展需求;通过对现有医用控温毯驱动方案的对比,提出半导体与压缩机混合驱动的组合形式,并对其驱动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选用STM32F4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并围绕该CPU分模块对外围电路进行设计;选用NTC热敏电阻和DS18B20作为机组不同测温部位的温度传感器,并分别针对其采集特性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为扩展机器功能需求,分别增加了信息存储、网络接口、语音预警等模块。采用改进后的MOS管全桥电路对半导体机组两端的电压大小和方向进行控制,并针对半导体导通电流反馈信号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根据功率驱动器件混合的特点,选用了控制变频器并设计了半导体驱动保护电路和MOS管开关电路。本文研究对比现有医用控温毯温控算法的优劣,提出分层模糊PID的控制理念,并借助Matlab工具对该温控算法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μC/OS-III操作系统进行控制任务的软件开发,并分别对各任务流程进行分析;根据整机EMC测试实验,对测试方法以及相应的EMC整改方案进行了介绍。最终本文设计的机型成功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并送交由国家食药总局指定的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混合驱动方案、分层模糊PID控制方案、软硬件电路设计方案和EMC隔离方案均能很好的应用于医用控温毯,并为其他医用温控设备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季霖[6](2020)在《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电磁兼容寄生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IGBT为核心器件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具有更高的耐压特性,良好的运行特性,在大功率场合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开关频率的不断提高,IGBT在导通关断的瞬间产生过高的电压变化率和电流变化率,由此带来的EMI问题对自身及周围设备构成了严重威胁。论文首先分析了传导EMI的产生机理以及耦合路径,分别介绍了系统中的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的分别流通路径,指出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的电磁干扰很大程度决定于系统的高频寄生参数。寄生参数实验测量对设备和测试环境要求较高,寄生参数的精度不能保证则会导致传导干扰分析的精度难以保证,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Q3D提取的方法提取系统的寄生参数。其次基于有限元软件提取寄生参数的方法,分别对电阻、电容、电感、电缆、直流层叠母排和异步电机等元件、设备进行建模分析,建立了高频电路模型,同时采用型号为Agilent E4980A阻抗分析仪对以上元件设备进行实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ANSYS Q3D提取的结果对比,得出结论,寄生参数软件提取方法更具有稳定、精确的优势,尤其是对已安装成型的设备,采用实验测量不方便,软件提取法可弥补这一不足。在准确提取系统的主要寄生参数的基础上,基于“场”和“路”相结合的思想,“路”的控制策略和“场”的电磁过程相结合,采用了Simplorer与Maxwell场路的联合仿真对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的传导干扰进行仿真分析。同时介绍了大功率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中的传导EMI的测试方法,分析了基于高压探头测量传导干扰与基于LISN测量干扰的区别以及各自的适用场合;本文在实测中采用基于高压探头的测量方法,在场路联合仿真时采用基于LISN网络的方法,最后,将场路联合仿真结果与基于高压探头的实测结果对比,不仅验证了场路联合仿真的正确性,得出场路结合的方法对传导干扰的仿真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的结论。该论文有图85幅,表9个,参考文献90篇。
刘时易[7](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殷红烨[8](2020)在《LED车灯驱动电源设计及电磁兼容分析研究》文中提出LED光源是一种利用自身电气性能产生光亮的绿色新能源。它凭借着使用寿命长,本身体积小,发光效率高以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光色等特点,使之被广泛应用于路灯照明、室内照明、隧道照明、交通照明以及植物照明等。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LED光源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照明行业,并且具备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就目前市场上的LED车灯来说,其中涉及到的LED驱动电源存在着应用效率低,方案成本过高以及汽车EMC试验等级难以通过等问题。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选取了ALT80800以及A6271-1这两款相对性价比较高的电源驱动芯片,并在其基础上设计了专门的LED车灯驱动方案,对打样出来的产品进行了应用试验以及相关的EMC检测,对EMC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整改,总结了LED车灯EMC的特点和整改方法。其重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LED车灯的发展史,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根据LED的基本特性以及工作状态对其驱动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的驱动方式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车规级的EMC实验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相关的实验测试项目及其特点。2、运用ALT80800设计了一款在9-16V输入范围内,效率在85%以上的同步整流驱动的LED高位刹车灯,并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对设计的驱动方案进行了PCB的绘制,对生产出来的样品进行了应用试验以及相关EMC试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实用性。3、针对LED车灯驱动方案成本过高的问题,运用A6271-1设计了一款在9-16V输入范围内的LED日行和位置灯复合应用的驱动。通过模拟调光和PWM调光来实现两种不同的的功能应用,通过电阻来设置芯片控制引脚的电压值来进行强弱光应用的调节,样品测试分析该产品能够实现强弱光的调节效果并且能够同时满足两种灯的需求,在车灯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针对LED车灯驱动,设计了专门的滤波器电路,并应用于上述设计方案中,针对EMC实验当中的传导和辐射两项测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样品测试验证了本设计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方案的可靠性,针对实验结果,分析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LED车灯驱动的实验整改方法。
邢尧[9](2020)在《PMSM驱动器EMI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MSM(永磁同步电机)凭借其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对PMSM驱动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满足控制和驱动功能基本要求的同时,满足相关行业严格的电磁兼容(EMC)标准成为PMSM驱动器的难点。电磁兼容包括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两方面。对于PMSM驱动器,其EMI性能中的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问题尤为突出。PMSM驱动器中的电力电子器件高速开关产生较大的dv/dt和di/dt、PWM调制信号周期性带来的大量高次谐波以及器件和电路的非线性等原因都会引起严重的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问题。本文以大功率汽车电子水泵为载体,针对PMSM驱动器的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进行研究。论文首先详细研究了PMSM驱动器EMI问题产生的机理,对其辐射干扰源和传导干扰源进行了分析和干扰强度计算,探讨了PMSM驱动器上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的传播路径,为下一步建立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模型,分析和解决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问题打下了基础。第二,提出一种PMSM驱动器共模传导模型,对共模干扰电压和电流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寄生参数对共模传导干扰的影响。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共模传导干扰抑制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共模传导干扰有明显抑制效果。第三,针对辐射干扰,提出一种新型吸收电路、开关器件驱动电路、直流侧电容滤波电路和接地电路设计方法,有效抑制了辐射干扰的影响。同时,对不同的空间矢量调制方式对辐射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搭建了辐射干扰测试平台,测试电子水泵辐射干扰性能。测试发现,PMSM驱动器辐射干扰严重区域主要在70MHz-110MHz频段。采用本文提出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所研制低压大功率汽车电子水泵满足GMW3097-2019电磁兼容要求。本文成果对各类PMSM驱动器电磁干扰的抑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忠彪[10](2020)在《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方法逐渐应用于现代电机驱动系统中。PWM技术提高了电机的调速性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功率变换器中的半导体器件在高速开关时会产生很大的dv/dt和di/dt,造成严重的电磁干扰。本文以一台400W的电机驱动器为例,对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给出了PWM驱动电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并简要介绍了PFC部分和逆变部分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系统中PFC部分和逆变部分传导干扰的产生原因和耦合路径,并由此建立了差、共模传导干扰模型,为传导干扰抑制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对噪声源的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噪声源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模型。然后,提出了PFC部分采用增大门极驱动电阻和减小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而逆变部分采用降低开关频率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案,实验证明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最后,本文对基于耦合路径的传导干扰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先是研究了常用的EMI滤波器,对滤波器的结构选取、参数计算以及滤波元件对传导干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针对两级EMI滤波器体积过大的缺点,本文提出结合使用单级EMI滤波器和地线LC滤波器来抑制中小型功率设备的传导干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比传统的两级EMI滤波器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并研究了在电机三相线或L、N线上套磁环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分析了磁环匝数对传导干扰的影响。
二、PWM系统电磁兼容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WM系统电磁兼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2.2 MOSFET寄生参数研究现状 |
1.2.3 整流模块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2.4 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传导干扰分析 |
2.1 多三相永磁发电机的发电及整流系统的基本框架 |
2.2 传导干扰分析 |
2.2.1 传导干扰的干扰源 |
2.2.2 传导干扰的传播路径 |
2.3 传导干扰的测量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OSFET寄生参数的提取 |
3.1 矩阵提取法 |
3.2 MOSFET封装模块 |
3.3 提取MOSFET封装模块内部寄生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矩阵提取的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研究 |
4.1 PWM整流模块的工作原理 |
4.2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4.2.1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WM整流模块直流侧共模传导电磁干扰的抑制 |
5.1 二级EMI滤波器 |
5.1.1 二级EMI滤波器方案的确定 |
5.1.2 二级EMI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
5.2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 |
5.2.1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方案的确定 |
5.2.2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5.3 基于三相四桥臂的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 |
5.3.1 三相四桥臂方案的确定 |
5.3.2 三相四桥臂的仿真分析 |
5.4 抑制方法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6.1 低压大电流直流系统实验平台 |
6.1.1 共模传导干扰的测试 |
6.1.2 引入各抑制方法的共模传导干扰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2)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传导电磁干扰的建模与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磁干扰简介 |
1.3 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3.1 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电磁干扰预测技术 |
1.3.2 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
1.3.3 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三相两电平变换器关键部件高频建模及电磁干扰分析 |
2.1 引言 |
2.2 各关键部件建模 |
2.2.1 有源部件高频建模 |
2.2.2 无源部件高频建模 |
2.3 电磁干扰产生机理和传导路径分析 |
2.3.1 电磁干扰产生机理 |
2.3.2 电磁干扰传导路径 |
2.3.3 系统等效EMI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相两电平变换器时频域混合EMI预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时频域混合EMI预测方法的干扰源数学模型推导 |
3.2.1 开关管动态开关过程数学模型 |
3.2.2 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振铃效应 |
3.2.3 三相两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干扰源建模 |
3.3 时频域混合EMI仿真预测平台搭建 |
3.3.1 时域干扰源合成电路 |
3.3.2 基于扫频分析的传导路径建模及系统EMI预测 |
3.4 实验验证与性能总结 |
3.4.1 实验验证 |
3.4.2 性能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型H8拓扑的有源EMI调制抑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改进型H8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改进方案 |
4.3 改进型H8电力电子变换器调制优化策略 |
4.4 实验验证和性能总结 |
4.4.1 仿真分析 |
4.4.2 实验验证 |
4.4.3 性能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相浮地散热器的无源EMI分频抑制策略 |
5.1 引言 |
5.2 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 |
5.2.1 实施方法简介 |
5.2.2 对共模干扰源的影响分析 |
5.2.3 对共模传导路径的影响分析 |
5.3 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
5.3.1 源阻抗和负载阻抗 |
5.3.2 EMI滤波器插入损耗 |
5.3.3 EMI滤波器设计 |
5.4 实验验证和性能总结 |
5.4.1 分相浮地散热器无源EMI抑制方法 |
5.4.2 EMI滤波器设计 |
5.4.3 性能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主要参与的项目 |
(3)牵引变流器滤波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牵引变流器研究现状 |
1.3.2 牵引变流器滤波设计研究现状 |
1.3.3 牵引变流器电磁兼容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牵引变流器电磁干扰机理分析 |
2.1 牵引变流器结构 |
2.1.1 牵引变流器实物图 |
2.1.2 牵引变流器电路图 |
2.1.3 牵引变流器的参数 |
2.2 谐波机理分析 |
2.3 谐波的危害 |
2.4 EMI信号机理分析 |
2.4.1 EMI传导信号机理分析 |
2.4.2 EMI辐射信号机理分析 |
2.4.3 EMI信号的危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牵引变流器滤波电路设计 |
3.1 滤波器 |
3.2 仿真软件简介 |
3.2.1 电路仿真软件-ANSYS Simplorer |
3.2.2 数据处理软件-Origin2017 |
3.3 共模扼流圈滤波电路 |
3.3.1 共模扼流圈滤波电路设计 |
3.3.2 共模扼流圈滤波电路仿真 |
3.4 差模电容滤波电路 |
3.4.1 差模电容滤波电路设计 |
3.4.2 差模电容滤波电路仿真 |
3.5 共模电容滤波电路 |
3.5.1 共模电容滤波电路设计 |
3.5.2 共模电容滤波电路仿真 |
3.6 正弦滤波电路 |
3.6.1 正弦滤波电路设计 |
3.6.2 正弦滤波电路仿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牵引变流器仿真与实测数据分析 |
4.1 整体滤波电路电气模型与信号分析 |
4.2 整体滤波电路仿真模型 |
4.3 电路仿真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牵引变流器直流侧电压源实测数据分析 |
4.5 牵引变流器直流侧电压源实测数据滤波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牵引变流器电磁兼容性计算与分析 |
5.1 牵引变流器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 |
5.2 牵引变流器建模与计算 |
5.2.1 仿真软件简介 |
5.2.2 牵引变流器建模与参数设置 |
5.3 牵引变流器辐射发射仿真计算数据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交错并联DC-DC的EV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标准现状 |
1.2.2 电动汽车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电路原理以及寄生参数提取 |
2.1 引言 |
2.2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电路简介 |
2.2.1 驱动工作模式 |
2.2.2 充电工作模式 |
2.3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零部件参数提取 |
2.3.1 开关器件建模 |
2.3.2 母排模型建立 |
2.3.3 电感、电容高频模型建立 |
2.4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电缆建模 |
2.4.1 传输线模型建立 |
2.4.2 逆变器输出电缆等效电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提取与分析方法 |
3.2.1 传导干扰的提取 |
3.2.2 传导干扰的分析方法 |
3.3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EMI回路分析 |
3.3.1 驱动模式分析 |
3.3.2 充电模式分析 |
3.4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等效电路仿真 |
3.4.1 驱动模式仿真 |
3.4.2 充电模式仿真 |
3.5 各部分参数对传导干扰的影响分析 |
3.5.1 母排寄生参数影响 |
3.5.2 IGBT对地电容影响 |
3.5.3 驱动模式下电缆长度影响 |
3.5.4 驱动模式下DC-DC模块与逆变器模块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抑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驱动模式DC-DC传导干扰抑制策略 |
4.2.1 开关频率抖动技术基本理论 |
4.2.2 开关频率抖动技术仿真分析 |
4.3 驱动模式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控制策略 |
4.3.1 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基本理论 |
4.3.2 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仿真分析 |
4.4 充电模式传导干扰抑制策略 |
4.4.1 单极性与双极型PWM整流对比 |
4.4.2 EMI滤波器的设计 |
4.4.3 共模电感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医用控温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驱动系统研究 |
2.1.1 常见驱动模式研究 |
2.1.2 混合驱动方案研究 |
2.2 整机结构布局研究 |
2.3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4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1.1 微控制器选型 |
3.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 温度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
3.2.1 温度传感器选型 |
3.2.2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2.3 采集隔离电路设计 |
3.3 其他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1 水位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2 电流反馈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4 操作界面电路设计 |
3.5 外围存储模块设计 |
3.6 语音提示模块设计 |
3.7 网络模块设计 |
3.8 主板电源模块设计 |
3.8.1 电源模块选型与总体结构设计 |
3.8.2 电源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驱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驱动电路总体结构 |
4.2 半导体模块驱动电路设计 |
4.2.1 PWM输出隔离电路设计 |
4.2.2 MOS管并联调压电路设计 |
4.2.3 H桥换向电路设计 |
4.2.4 滤波电路设计 |
4.3 直流压缩机与变频控制器选型 |
4.4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控温算法研究 |
5.1 现有控温模式研究 |
5.2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研究 |
5.2.1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设计 |
5.2.2 分层模糊PID的具体实现 |
5.3 系统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软件设计 |
6.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 |
6.1.1 μC/OS-Ⅲ简介 |
6.1.2 μC/OS-Ⅲ移植 |
6.2 控制系统任务设计 |
6.1.1 传感器采集任务 |
6.1.2 操控面板任务 |
6.1.3 混合驱动任务 |
6.1.4 其他任务 |
6.3 操作界面软件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系统调试及其电磁兼容测试 |
7.1 系统硬件调试 |
7.2 系统功能调试 |
7.2.1 操作面板和传感器任务调试 |
7.2.2 TEC机组输出调试 |
7.2.3 压缩机机组输出调试 |
7.3 整机调试 |
7.4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
7.4.1 电快速脉冲群抗干扰(EFT)测试 |
7.4.2 浪涌抗干扰(SURGE)测试 |
7.4.3 辐射发射(RE)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控板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驱动板电路原理图 |
附录C 信息参照表集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电磁兼容寄生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电磁兼容概述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热点及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传导干扰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干扰源分析 |
2.3 电磁传导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Q3D元件的高频模型分析 |
3.1 引言 |
3.2 无源器件高频模型 |
3.3 电缆的高频模型及寄生参数提取 |
3.4 异步电动机的高频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变频调速系统主要寄生参数提取研究 |
4.1 引言 |
4.2 母排的寄生参数分析与提取 |
4.3 散热器寄生参数分析与提取 |
4.4 地回路耦合寄生参数的分析与提取 |
4.5 基于巨变灵敏度的有效参数辨识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场路耦合传导干扰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电平变频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 |
5.3 基于LISN的传导干扰场路联合仿真 |
5.4 基于电压探头的传导干扰测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
2.1 引言 |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
3.1 引言 |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插入损耗 |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
5.1 引言 |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LED车灯驱动电源设计及电磁兼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LED驱动的应用背景 |
1.1.2 LED车灯的发展现状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内容总体安排 |
第二章 LED驱动电源的基本理论 |
2.1 LED的基本原理 |
2.2 LED的连接方式 |
2.2.1 LED串联连接 |
2.2.2 LED并联连接 |
2.2.3 LED混联连接 |
2.3 LED驱动的电压调节 |
2.3.1 LED线性(模拟)稳压器 |
2.3.2 LED线性稳压器电路 |
2.3.3 开关稳压器 |
2.4 LED驱动开关电源的拓扑结构 |
2.4.1 Buck型电路 |
2.4.2 Boost型电路 |
2.4.3 Buck-Boost型电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车灯驱动电源的应用设计及EMC电路设计 |
3.1 LED驱动电源控制芯片的选择 |
3.1.1 恒流源降压芯片ALT80800 |
3.1.2 LED驱动控制芯片A6271-1 |
3.2 同步整流的高效率降压驱动电路设计 |
3.2.1 驱动电路设计 |
3.2.2 输出电流的计算 |
3.2.3 开关频率的设定 |
3.2.4 热预算 |
3.3 LED车灯强弱光电路的优化设计 |
3.3.1 强弱光切换方式及效果 |
3.3.2 强弱光切换控制电路的优化设计 |
3.3.3 驱动电路的组件选择 |
3.4 EMC电路的设计 |
3.4.1 LED驱动电源EMC分析 |
3.4.2 LED驱动电源EMC设计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车灯驱动电源的应用实验与EMC实验评估 |
4.1 LED车灯强弱光切换控制电路应用与实验 |
4.1.1 项目应用需求 |
4.1.2 电路性能认证与比较 |
4.2 同步整流的高效率降压驱动电路应用与实验 |
4.2.1 项目应用需求 |
4.2.2 电路性能认证与比较 |
4.3 LED车灯开关电源EMC的测试项目及标准 |
4.3.1 LED车灯的分类 |
4.3.2 相关的测试实验项目 |
4.4 LED车灯驱动电源传导测试 |
4.4.1 LED驱动传导测试项目及其限值 |
4.4.2 LED驱动传导测试场地布置和测试要求 |
4.4.3 LED车灯驱动传导测试评估 |
4.5 LED车灯驱动电源辐射测试 |
4.5.1 LED驱动辐射测试项目及其限值 |
4.5.2 LED驱动辐射测试场地布置及测试方法 |
4.5.3 LED车灯驱动电源辐射测试 |
4.6 LED车灯驱动电源EMC分析与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5.2 需做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PMSM驱动器EMI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MSM驱动器EMI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MSM驱动器EMC分析 |
2.1 EMC问题基本原理 |
2.2 PMSM驱动器工作原理 |
2.3 PMSM驱动器EMI问题产生的机理 |
2.3.1 EMI问题产生机理 |
2.3.2 辐射干扰源分析 |
2.3.3 传导干扰源分析 |
2.3.4 EMI干扰源计算 |
2.4 PMSM驱动器EMI传播路径分析 |
2.4.1 辐射干扰传播路径 |
2.4.2 传导干扰传播路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MSM驱动器传导EMI仿真分析 |
3.1 共模传导EMI仿真分析思路 |
3.2 传导EMI建模 |
3.2.1 干扰源模型 |
3.2.2 PMSM模型 |
3.2.3 LISN模型 |
3.2.4 寄生参数模型 |
3.2.5 线缆模型 |
3.3 传导EMI仿真 |
3.3.1 直流侧传导EMI分析 |
3.3.2 寄生参数对共模传导EMI的影响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MSM驱动器传导EMI抑制技术研究与验证 |
4.1 EMI滤波器的插入损耗 |
4.2 传导共模EMI滤波器设计 |
4.3 传导共模EMI滤波器仿真验证 |
4.4 传导共模EMI滤波器实验验证 |
4.4.1 传导干扰测试方法 |
4.4.2 试验平台搭建 |
4.4.3 测试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MSM驱动器辐射EMI抑制技术研究 |
5.1 吸收电路设计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研究 |
5.2 开关器件驱动电路设计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研究 |
5.3 直流端电容滤波电路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研究 |
5.4 接地电路设计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研究 |
5.5 空间矢量调制方式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研究 |
5.5.1 SVPWM调制基本原理 |
5.5.2 调制方式对比 |
5.5.3 不同调制方式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MSM驱动器辐射EMI抑制技术验证 |
6.1 辐射干扰测试方法及试验平台搭建 |
6.1.1 辐射干扰测试方法 |
6.1.2 试验平台搭建 |
6.1.3 测试流程设计 |
6.2 吸收电路对辐射干扰抑制作用验证 |
6.3 开关器件驱动电路对辐射干扰抑制作用验证 |
6.4 直流端电容滤波电路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验证 |
6.5 接地电路设计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验证 |
6.6 空间矢量调制方式对辐射干扰的抑制作用验证 |
6.7 抑制措施综合抑制效果验证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传导干扰测试基础 |
1.2.1 传导干扰测试标准 |
1.2.2 线性阻抗稳定网络 |
1.2.3 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分离测试 |
1.3 电磁干扰三要素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分析 |
2.1 引言 |
2.2 PWM驱动电机系统简介 |
2.3 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分析 |
2.3.1 PFC部分传导干扰分析 |
2.3.2 逆变部分传导干扰分析 |
2.4 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噪声源的传导干扰抑制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 |
3.3 PFC部分噪声源抑制 |
3.3.1 增大门极驱动电阻 |
3.3.2 减小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 |
3.4 逆变部分噪声源抑制 |
3.4.1 降低开关频率 |
3.4.2 降低直流母线电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耦合路径的传导干扰抑制 |
4.1 引言 |
4.2 EMI滤波器 |
4.2.1 拓扑结构的选取 |
4.2.2 设计实例 |
4.2.3 滤波元件对传导干扰的影响 |
4.3 地线LC滤波器 |
4.4 磁环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PWM系统电磁兼容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D]. 夏春俭.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2]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传导电磁干扰的建模与抑制方法研究[D]. 向洋霄.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3]牵引变流器滤波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研究[D]. 唐志远.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交错并联DC-DC的EV驱动-充电集成系统传导干扰研究[D]. 袁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D]. 胡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电磁兼容寄生参数研究[D]. 何季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LED车灯驱动电源设计及电磁兼容分析研究[D]. 殷红烨. 江苏大学, 2020(02)
- [9]PMSM驱动器EMI抑制技术研究[D]. 邢尧.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10]PWM驱动电机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 张忠彪.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