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软停止对Win95的技术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1](2021)在《IE进入死亡倒计时 回顾IE传奇的一生》文中指出不久前微软正式宣布,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将于2022年6月开始停用,而在今后的新版Windows系统中也将再也找不到这个昔日的浏览器霸主。IE浏览器曾经陪伴了我们大多数人很长的一段岁月,它曾经是许多人上网冲浪的必备工具,它曾经是上网的代名词。接下来我们就回顾一下Internet Explorer(IE)的发展史,看看它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有是怎么样被竞争对手蚕食了市场的,以及它为何会遭遇被淘汰的下场。
张晓卉[2](2016)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各国对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尤为关注。当前我国正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大众化的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时,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和核心价值是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追求,因而人们不断地追问,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在何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课程发展研究正在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对未来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但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策略,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生活史等研究方法,围绕研究问题收集、处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与实证数据。论文共分为八章,涵盖四个主要研究问题: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是什么;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如何;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什么;如何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历史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驱动力的合力中前行。首先,正是计算机科学开启了信息技术课程之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正是沿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化之路前行的。其次,课程理念引领和推动着信息技术课程,历史上曾经有三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分别是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和信息素养论。再次,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政策交织着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实践探索。现状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数字土着”的诉求。首先,学生已经是“数字土着”一代,形成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它让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再次,信息技术实施过程反映出,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计算思维”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第一个“向”就是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立德树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引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第二个“向”是优化课程目标,数字素养应该作为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通识目标,把技术创新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高阶目标。第三个“向”是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意识,其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本质是计算思维,学习方式是数字化学习,育人价值是信息意识。第四个“向”是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总结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游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继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经典知识基础上,适当引入新技术、新工具,并形成严谨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体系。信息技术课程变革需要系统化课程政策为导向的一系列的策略支持。第一个策略是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政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知识、社会与人才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二是修订课程标准,使“路向”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课程政策,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打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第二个策略是科学化的课程开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跳出强势文化的影响,重视课程开发的民族性,二是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三是课程评价方式面向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四是教师、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第三个策略是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有以下三项举措:一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学习的“硬”环境,二是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助力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三是建立数字化人际关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
赵晋伟[3](2015)在《对微软停止Windows XP所有技术支持的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微软对XP"停服"本应是自然的产品更新换代,却在我国变成了一件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这说明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大而不强,仍需要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长期默默耕耘。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强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核心技术的发展,实现核心软硬件产品的自主、安全、可控才是根本出路。
冯莲,李兵[4](2014)在《浅议XP系统退役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XP系统退役影响和威胁图书馆网络系统及数据安全的一些主要因素,提出了确保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相应策略。
程松亮[5](2013)在《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搭售行为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主要违法行为之一,一般认为,搭售行为会导致被搭售产品(tied product)市场中其他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受到侵占,或产生其他不正当的限制竞争的效果。各国对于搭售行为的研究与规制由来已久,但是近年来的搭售案件存在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很多搭售案件都或多或少的涉及知识产权,例如代表性的案件——微软搭售案(欧盟搭售案涉及Windows与Media player的搭售,美国搭售案涉及Windows与IE的搭售),就与软件版权有关联。此外,举世注目的iPhone越狱问题,也涉及知识产权技术措施中的搭售问题。在上述表象的背后我们不禁询问,是否涉及知识产权时,搭售行为的规制会有不同的考虑,或应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或适用不同的规制规则。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尝试专门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搭售行为的规制法律制度进行研究。虽然知识产权搭售行为的规制可能涉及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制度、合同法等不同的法律领域,但反垄断法规制是主导性的,其背后的竞争政策也为其他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在第一章对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特征及基本法律规制体系进行介绍,第二章与第三章则对欧美反垄断法规制制度中所涉及的竞争政策理论与一般规制制度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知识产权搭售中的创新因素在实践中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在前面所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具体法律制度提出建议。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本章首先对搭售的一般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指出,从搭售行为的基本结构来看,搭售行为是涉及两个产品(为简化考虑,多个产品也简化为两个产品来分析)的销售,并通过搭售行为联结,即“主产品——搭售行为——搭售品”的联结模式,从逻辑上来说,这一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知识产权有关,都可以被称为知识产权搭售。而在这当中,根据不同的环节与知识产权的关联程度,有几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搭售应受到特殊关注,主要包括混合知识产权搭售、纯知识产权搭售以及技术型搭售。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知识产权搭售的一般理论问题,即知识产权搭售中的竞争政策分析。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总体关系,这为知识产权搭售的理论分析提供基本的指引;第二个方面是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效果,主要涉及杠杆理论在知识产权搭售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涉及对消费者利益损害的评价;第三个方面是知识产权搭售的特殊促进竞争效果,涉及版权搭售中的盗版控制与信息安全保护,商标权搭售行为中的质量控制,以及纯知识产权搭售(打包许可)的特殊政策考虑这几个方面。第四个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搭售与创新的一般关系,这又分为知识产权搭售可能产生的创新激励效果与知识产权搭售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如产品改进的效果)。第三章对知识产权搭售的反垄断法规制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欧美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其中分别对搭售涉及的几个基本要件(独立产品、强制、市场地位、竞争损害及无正当化理由)中知识产权的特殊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其中,独立产品及强制要素与知识产权搭售的事实认定有关,市场地位及竞争损害与知识产权的反竞争效果有关,而知识产权的促进竞争效果则一般反映在独立产品认定的例外规则及正当化理由的认定规则之中。第四章对知识产权搭售中创新效果在反垄断法规则中的具体认定进行了分析,其中区分间接的创新效果(创新激励与创新阻碍)与直接的创新效果(产品改进或技术型搭售)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欧美实践中对这些不同的创新效果的认定规则,并对技术型搭售的代表性的案件——微软反垄断案中的搭售行为进行了专门讨论。第五章对我国的立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中特别指出在反垄断法中,我们应该注意知识产权搭售所涉及的特殊的促进竞争的效果,主要包括产品改进、知识产权盗版控制,以及价格歧视等其他创新激励政策的考虑,不过对于最后一项,文章认为由于这些政策分析在经济学理论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暂不建议在具体执法或司法中予以考虑。此外,本章还对其他法律制度的规制提出了建议,强调在相关情况下可以侧重于公平原则,从而形成对反垄断法的有益补充。
王辰越[6](2013)在《微软系统换代提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in8不死,Win9赶来微软最近被自己发布的一则公告给害惨了。3月19日,有媒体在微软官方网站上发现了一则关于Win8的产品生命周期公告,公告表示微软将于2014年7月8日停止对各品牌手机上的Win8操作系统提供更新和技术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媒体都将这则公告解读成:微软即将放弃Win8,Win8即将走进历史。进而引发激烈的讨论:Win8的寿命仅不足两年?未来市面上又要出现一堆不能升级的WP8终端产品?
鄢显俊[7](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孙长清[8](2009)在《基于PXA310的嵌入式多媒体系统终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单一功能的嵌入式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单纯照像功能的数码相机,单纯音乐播放功能的MP3以及单纯语音通话功能的手机也将会被功能更加强大的产品所替代。除了电子消费产品领域,其它领域的嵌入式产品也逐渐多功能化,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在提高性能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本文在分析了多媒体终端的现状基础上,选择了基于PXA310的多媒体终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和开发设计。首先对多媒体终端系统硬件方面的研究。主处理器采用Marvell公司的PXA310,整体结构为核心板加扩展接口板的模式。分析了PXA310处理器对多媒体支持的特性以及对各各多媒体模块进行接口研究。其次对多媒体终端系统软件的研究。对Windows Embedded CE操作系统的特征以及支持的多媒体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基于PXA310处理器上,在采用了Windows Embedded CE为操作系统,从底层到应用层构建了一个嵌入式多媒体终端系统。在系统BootLoader开发中,以微软的Eboot为参考,开发了一个基于网口的方便快捷的引导加载程序。在Camera驱动程序开发和H264视频编解码器开发过程中,利用了IPP函数库,更有效地使处理器完成了数据的处理。在应用层实现了拍照,视频采集及音频采集的功能,同时,为了方便以后的视频网络传输,在本系统中还添加了H264视频编解码器,可以完成视频的H264压缩格式的编码与解码。整个系统的开发方法与经验对其它人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面具有很好地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磊[9](2009)在《行业惯例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文中认为WindowsXP即将停止主流支持服务的消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面对部分法律界人士对微软这一做法的质疑,微软日前回应本报称:微软公司是根据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和惯例,并采用合理的商业措施向用户提供支持服务。法律界人士则针锋相对提出五点反对意见—— 4月24日,本报以《?
吴以四[10](2006)在《微软将Win98拖进“回收站”》文中研究指明7月11日,微软正式将Windows 98、98 SE和Millennium等操作系统从其提供技术支持的产品名单中删除;继此之后,WindowsXP SP1将成为下一个被取消支持的版本。Windows 98第一版发布于1998年6月30日,主流支持从1998年6月30日一直持续到2002年6月30日;
二、微软停止对Win95的技术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软停止对Win95的技术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IE进入死亡倒计时 回顾IE传奇的一生(论文提纲范文)
IE的诞生与成长 |
“古老的传说” |
IE初生 |
逐渐成长 |
击败对手取而代之 |
IE的巅峰与挑战 |
Windows 98SE的辉煌IE5的幸运平台 |
让微软自己也头痛的IE6 |
竞争对手出现 |
Opera领军 |
火狐狸杀到 |
强大对手出现 |
异军突起Chrome来了 |
IE在努力可惜无力回天 |
微软另起炉灶 |
IE并不好用只是兼容性让它还存在 |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需求 |
(三)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前瞻性发展的启示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与价值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
(二) 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三) 理论观点的新突破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 课程 |
(二) 课程发展 |
(三) 课程相关的概念 |
二、课程发展历程的研究 |
(一) 研究现状 |
(二) 课程发展的社会史研究 |
(三) 课程发展的思想史研究 |
(四) 课程发展的文化史研究 |
(五) 课程发展历程研究评述 |
三、课程比较的研究 |
(一)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
(二) 中外信息技术课程比较 |
四、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 宏观因素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
(二) 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
(三) 技术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
(四) 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
五、课程发展路向的研究 |
(一) 课程取向的研究 |
(二) 课程趋势的研究 |
(三) 课程发展路向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策略 |
二、研究分析框架 |
(一) 研究的维度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研究的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一) 历史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民族志研究法 |
(四) 比较研究法 |
四、研究流程 |
五、体例说明 |
第四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历史考察 |
一、计算机科学开启信息技术课程 |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化 |
(二) 计算机教育的萌芽 |
二、教育理念推动信息技术课程 |
(一) 计算机文化论 |
(二) 计算机工具论 |
(三) 信息素养论 |
三、课程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课程 |
(一)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
(二) 地方层面的实践探索 |
第五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设计的起点 |
(二)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四) 观察笔记的生成过程 |
二、调查结果 |
(一) 信息技术的影响 |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
(三) 学生的诉求 |
三、调查结论 |
(一) 信息化社会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 |
(二) 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土着”一代 |
(三) 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
第六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 |
一、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
(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二) 以“核心素养”为育人标准 |
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
(一) 养成数字素养 |
(二) 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
三、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一)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 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计算思维 |
(三)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 |
(四) 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信息意识 |
四、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
(一) 追溯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游学科 |
(二) 国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 |
(三)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继承与革新 |
第七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策略 |
一、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政策 |
(一) 将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 |
(二) 修订课程标准,使“路向”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课程政策 |
(三) 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打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 |
二、开展科学化的课程开发 |
(一) 重视课程开发的民族性 |
(二) 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
(三) 课程评价方式面向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 |
(四) 教师、学生参与课程决策 |
三、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
(一) 持续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学习的“硬”环境 |
(二) 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助力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 |
(三) 建立数字化人际关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历史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驱动力的合力中前行 |
(二) 现状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数字土着”的诉求 |
(三)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计算思维”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
(四) 信息技术课程变革需要系统化课程政策为导向的一系列策略支持 |
二、研究展望 |
(一) 不足之处 |
(二) 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
附录B 国内支持性文献清单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教研员访谈提纲 |
附录E 学生问卷 |
附录F 教师问卷 |
附录G 观察笔记(摘录) |
附录H SYW老师博客日志目录(截图)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对微软停止Windows XP所有技术支持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软为什么要取消对Windows XP的所有技术支持 |
一是维护成本高而必要性却越来越低。 |
二是为了使新产品继续获取中国市场的主体地位。 |
三是产品忽略用户体验。 |
四是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逼迫中国用户购买和升级系统。 |
五是商业模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 |
2 微软擅自停止对XP的技术支持不合法 |
3 政府企业针对取消XP技术支持的积极努力 |
3.1 政府的积极努力 |
3.2 企业的积极尝试 |
4 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思路 |
4.1 从国家层面对发展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进行顶层设计 |
4.2 制定向ICT自主创新企业及产品倾斜的优惠政策 |
4.3 构建比微软更具有市场战斗力的体制和机制 |
4.4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
4.5 汇聚重点企业力量主导开发自主操作系统 |
4.6 加强计算机免疫方面的系统研究 |
4.7 政府应开放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市场 |
4.8 把准技术和产业发展脉搏 |
4.9 创新商业模式 |
4.1 0 大力推动自主操作系统产品市场化 |
4.11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改进教学环节 |
(4)浅议XP系统退役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XP退役后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 |
1.1 网络病毒 |
1.2 黑客攻击 |
2 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
2.1 更换设备和系统 |
2.2 继续使用XP系统 |
3 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技巧 |
3.1 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
3.2 安装最新XP版本系统 |
3.3 设置路由器 |
3.4 关闭远程协助服务, 防止黑客远程入侵 |
3.5 身份认证 |
3.6 控制访问权限 |
3.7 选用合适安全软件 |
4 结束语 |
(5)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类型及规制体系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与特征 |
一、搭售的基本含义 |
二、主产品与搭售品 |
三、知识产权搭售的界定 |
四、知识产权搭售与知识产权许可的关系 |
五、知识产权搭售法律规制的特殊性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行为的基本类型 |
一、搭售的学理分类 |
二、搭售行为在反垄断法上的分类 |
三、知识产权搭售的特殊分类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规制的法律体系 |
一、反垄断法 |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四、合同法 |
五、知识产权滥用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识产权搭售的竞争与创新政策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搭售与竞争政策 |
一、竞争政策及其目标 |
二、知识产权与竞争政策基本关系的界定 |
三、知识产权搭售竞争政策分析中的特殊性问题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效果 |
一、垄断力量 |
二、圈占效应 |
三、对消费者利益的负面影响 |
四、关于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性与可禁止性问题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促进竞争效果 |
一、质量控制 |
二、节省成本 |
三、障碍性知识产权的克服 |
四、双重边际效应的避免 |
第四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创新效果 |
一、竞争政策与创新 |
二、创新阻碍 |
三、创新激励 |
四、产品改进与创新 |
五、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产权搭售竞争效果在反垄断规制中的认定 |
第一节 欧美关于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则的发展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欧美反垄断规则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事实的认定 |
一、独立产品要件与强制要件 |
二、知识产权与其物质载体进行“搭售”——独立产品的判断 |
三、知识产权搭售与强制的认定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反竞争效果的认定 |
一、普通搭售违法认定中对市场地位的要求 |
二、知识产权搭售中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三、知识产权搭售与竞争损害的认定 |
第四节 知识产权搭售促进竞争效果的认定 |
一、搭售的正当化理由与独立产品认定的例外 |
二、知识产权搭售中的质量控制 |
三、纯知识产权搭售中特殊促进竞争效果的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产权搭售创新效果在反垄断规制中的认定 |
第一节 创新激励型搭售或创新阻碍型搭售的认定 |
一、相关执法文件对创新激励或创新阻碍效果的关注 |
二、相关司法实践对创新激励或创新阻碍效果的认定 |
第二节 技术型搭售的认定 |
一、基本概念厘定 |
二、美国《谢尔曼法》第一条下对技术型搭售中创新因素的考察 |
三、美国《谢尔曼法》第二条下对技术型搭售中创新因素的考察 |
四、美国技术措施滥用制度对反垄断法的补充 |
五、欧盟对于技术型搭售的态度 |
第三节 技术型搭售与微软反垄断案 |
一、美国微软案概况 |
二、美国微软案中Windows操作系统与IE之间的整合行为 |
三、欧盟微软案 |
四、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的现状与完善 |
第一节 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制度的现状 |
一、我国当前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中的政策目标 |
二、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搭售的规制 |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搭售的规制 |
第二节 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的相关建议 |
一、反垄断规制的基本政策考虑 |
二、相关反垄断规制指南文件(草案)的分析 |
三、反垄断规制的具体建议 |
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微软系统换代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Win9开发早已启动 |
Win8难改微软尴尬境地 |
微软系统换代提速 |
(7)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
一、何谓Wintel联盟 |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
二、OEM策略 |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
四、"标准战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PXA310的嵌入式多媒体系统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系统硬件环境 |
1.1 处理器的选择 |
1.1.1 PXA310概述 |
1.1.2 Intel XScale微处理器核 |
1.1.3 多媒体 协处理器 |
1.1.4 LCD控制器 |
1.1.5 QCI(Quick Capture Interface)接口 |
1.1.6 AC'97控制单元 |
1.1.7 图形控制器 |
1.1.8 硬件加速单元 |
1.1.9 电源管理 |
1.1.10 电源I~2C控制器 |
1.1.11 单总线控制器 |
1.1.12 性能监控器 |
1.1.13 内存储器架构 |
1.2 外围设备模块的选择 |
1.2.1 显示器的选择 |
1.2.2 音频设备的选择 |
1.2.3 触摸屏选择 |
1.2.4 摄像头camera的选择 |
第二章 系统软件环境的建立 |
2.1 Windows Embedded操作系统的选择 |
2.1.1 Windows CE发展史 |
2.1.2 Windows Embedded CE6.0简介 |
2.2 Windows Embedded CE开发工具 |
2.2.1 开发环境搭建 |
2.2.2 工具使用 |
2.2.3 系统开发流程 |
2.3 引导加载程序开发 |
2.3.1 Eboot工作控制流程 |
2.3.2 Eboot的实现 |
第三章 Windows Embedded CE驱动程序开发 |
3.1 Windows Embedded CE驱动程序 |
3.1.1 Windows Embedded CE驱动程序分类 |
3.1.2 驱动的加载 |
3.1.3 驱动程序中的中断处理 |
3.1.4 Buffer的传递 |
3.2 LCD驱动程序设计 |
3.2.1 显示驱动程序结构 |
3.2.2 显示驱动开发流程 |
3.3 Camera驱动程序设计 |
3.3.1 Camera驱动程序概述 |
3.3.2 Camera驱动程序接口函数 |
3.3.3 Camera驱动的执行流程 |
3.4 音频驱动程序设计 |
3.4.1 音频驱动结构 |
3.4.2 音频驱动实现的功能 |
3.4.3 音频驱动函数实现 |
3.5 触摸屏驱动程序设计 |
3.5.1 触摸屏驱动程序结构 |
3.5.2 触摸屏驱动程序实现的功能 |
3.5.3 触摸屏驱动程序函数 |
第四章 多媒体技术编程 |
4.1 系统中IPP技术使用 |
4.1.1 IPP简介 |
4.1.2 系统中IPP的使用 |
4.2 系统中视频压缩标准和技术的使用 |
4.3 系统中DirectShow技术的使用 |
4.3.1 DirectShow概述 |
4.3.2 Camera控制应用程序设计 |
4.3.3 媒体播放器应用程序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微软停止对Win95的技术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IE进入死亡倒计时 回顾IE传奇的一生[J]. 张元. 计算机与网络, 2021(13)
-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D]. 张晓卉.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3]对微软停止Windows XP所有技术支持的再思考[J]. 赵晋伟. 保密科学技术, 2015(01)
- [4]浅议XP系统退役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J]. 冯莲,李兵.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22)
- [5]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D]. 程松亮. 武汉大学, 2013(07)
- [6]微软系统换代提速[J]. 王辰越. 中国经济周刊, 2013(11)
- [7]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8]基于PXA310的嵌入式多媒体系统终端设计[D]. 孙长清. 青岛大学, 2009(10)
- [9]行业惯例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N]. 张磊. 中国消费者报, 2009
- [10]微软将Win98拖进“回收站”[J]. 吴以四. 信息系统工程,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