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20)在《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微观基础和基本单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活跃因素。公司是企业组织发展的高级形态,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化的作用更加重大。公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西方世界崛起与扩张的关键,他与公司发展的历程相伴而行。为了维持和巩固当时现有商业规则,近代西方诸国实施公司立法活动,至此西方世界出现真正意义上营利性法人的“公司”概念。对比西方世界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实践共经历六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872年具有公司法替代效用的《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第二次变革是1904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首部《公司律》颁布;第三次变革是1914年首次邀请商人参与制定的《公司条例》颁布;第四次变革是1929年首次确立公司“营利”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五次变革是1946年确立以公司制发展国营事业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六次变革是1993年确立公司概念重新正式走入中国经济社会规定的《公司法》颁布。由于中国当代公司法的完善建设都得益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实践,所以本文以近代公司法颁布的时序为线索,针对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所关联的特许公司制度《轮船招商局章程》以及四部公司法,对其公司发展状况、法律制度前提、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以及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演化规律。本文依据制度演化理论、演化博弈论进行研究,以公司法演化的时序为线索,从晚清公司制思想产生开始,商人进行公司实践发端,主要分析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的五个阶段过程,包括公司法律制度萌芽阶段商人实践与特许公司制度的替代、特许公司制度向准则公司制度的探索与转化、官商共同参与修律奠定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官商共同兴办工业完善公司法律制度、再到抗战期间统制经济下官商进行公司产权争夺导致公司法律制度走向异化,以及五个阶段过程中官僚、商人、其他集团多方博弈行为特征,最终得出评述性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提出公司法律制度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规范发展、异化五阶段演化模型。第三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阶段(1840-1872)。主要分析在无公司法的条件下,由于华商进行附股导致原有法律制度框架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官僚制定《轮船招商局章程》的过程。第四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阶段(1872-1904)。主要分析在《轮船招商局章程》的示范下公司治理逐渐显露出官商集团监管经理人缺失问题,导致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中央政府颁布《公司律》的过程。第五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阶段(1904-1914)。主要分析在《公司律》下公司内部道德风险问题与官剥商权情况,以及商人偷懒行为与机会主义,导致《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民主,官僚与商人共同颁布《公司条例》的过程。第六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1914-1929)。主要分析《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家族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公司所承担的非营利性目的过多而影响公司发展,在涉及根本性商办公司改革方面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政府颁布1929年《公司法》的过程。第七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阶段(1929-1946)。主要分析1929年《公司法》以私企业为规范对象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国民政府颁布1946年《公司法》的过程。论文第八章是结论。
杨敏[2](2019)在《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全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自本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就备受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但是,如何有效的发挥文化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包括麦垛山煤矿在内的众多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麦垛山煤矿建立适用的和谐家园文化为实例,主要应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典型(个体)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麦垛山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实效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和概括存在文化理念认知、文化落地和文化继承与发展间的契合度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人本管理、推行军事化管理以及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进而得出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在铸魂、育人、兴企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推动煤炭行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也为煤炭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的结论。
刘璇[3](2018)在《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发展迅速,且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国内外市场环境,技术创新、人员流动、组织变革等均已经成为了影响煤矿企业发展的重点因素。若要保证煤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稳健发展,其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尤其在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更高的关注度。作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绩效水平,而且对于煤矿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面临愈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国际企业的竞争压力,煤矿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其绩效管理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计划确保绩效管理效率和绩效水平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本文以煤矿企业的筹建处绩效管理流程为研究对象,以金家渠煤矿筹建处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介绍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路线与方法,并对绩效管理的含义、特点和程序、作用、流程以及方法进行介绍;(2)对金家渠煤矿筹建处进行简单介绍,并从绩效管理的流程、内容以及应用三个方面对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现状进行介绍,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原因;(3)针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兼顾公平,强化激励、提高认识,全员参与两点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原则,并明确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目标,提出树立绩效考核意识、完善绩效管理流程、设计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绩效指标及权重的制定和修正几点改善措施。最后还针对性的提出强化员工参与机制、建立双向沟通反馈机制、建立员工申诉机制、多种措施组合提高积极性几点保障优化流程的措施。
冯洁[4](2016)在《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抗战时期中国银行以陕西西安为中心投资创办的一家适应社会需要的国营工业企业,它在大陆的发展从抗战时期延续至抗战后,贯穿整个20世纪40年代。雍兴公司通过单独投资设厂经营、参加投资或代管中行主办厂矿等方式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它的经营区域集中于西北陕甘和西南川渝,又以陕西等地为主;经营范围涵盖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动力燃料业及其他,又以纺织工业为中心。雍兴公司是近代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其在大陆的十年发展历程,书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尤其是西北近代工业史的重要篇章。西北地区近代工业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30年代,西北近代工业才开始初步发展,至全面抗战爆发后,出现了工矿业全面开发的高潮。西北地区在战时成为大后方,国民政府应抗战建国之需,加大西北开发力度,这是促成西北近代工业在这一时期获得较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西北工业开发向前推进的同时,中国银行的工业投资活动也在积极进行中。战前,中国银行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投资事业,其中工业投资比重日益增大。中行通过工业投资,逐步介入企业经营,进而接管企业管理权,完成银行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渗透。束云章领导的中行天津分行在华北进行的棉纺织业投资活动更是为战时中行经营后方企业提供了经验基础。抗战开始后,中国银行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拓宽经营范围,更加广泛地参与西北工矿企业的投资建设。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中国银行的工业投资共同构成雍兴公司的创立背景。1940年3月,以发展西北经济、提倡生产事业为目的的雍兴公司正式成立,总公司于次年从天水迁至西安。雍兴公司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加资本总额、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会议研讨,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地展开。雍兴公司的业务活动以单独投资设厂经营为主,依托西北自然资源,坚持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兼营机器制造、动力燃料等工业的经营道路。另外,雍兴公司作为中国银行的附属事业,对中行享有权益的棉纺织业相关工厂实行代管,并对个别纱厂作参与性投资,也参加投资了西北地区的其他工厂,并开设相关学校。抗战时期,雍兴公司成立并迅速发展,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是当时西北地区仅次于资源委员会的工业系统。1945年抗战胜利后,雍兴公司试图在战时获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全国性的大型企业,但最终并未实现。战后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雍兴公司随之调整经营管理,并根据现实所需先后关停了一些工厂,变更酒精厂的生产重心,新参加投资一家纱厂,继续推进其他厂矿业务。这一时期,国内战事频繁,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雍兴公司各厂矿生产经营遭遇重重阻力,整体发展渐趋停滞。1948年4月,雍兴公司即开始拆迁机器设备,准备撤离。同年12月,总公司迁至上海。至1949年解放前夕,雍兴公司迁往台湾,大陆剩余厂矿被新政府接收。抗战后,雍兴公司努力谋求继续发展,但受时局动荡影响,它的宏大扩张计划落空,最终难逃结束大陆经营的命运。雍兴公司在大陆历经十年发展,就规模和实力而论,当为西北地区工业企业之冠。它是中国银行投资创办、经营工业的附属事业,中行的资金支持和管理保障为其快速发展壮大提供强劲动力;它在国民政府重视西北开发的契机下成立,政府的扶持优待和严格管控又对其生产经营形成正反两面作用力。雍兴公司的发展始终受到中行和政府的双重监管,它与二者关系所构成的发展环境深刻影响其历史进程。雍兴公司本身的发展是西北近代工业史上的重要内容,而雍兴公司的历史影响也对战时经济与西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战时军需民用,有力支援了抗战,同时对改善西北工业布局、储备技术与管理人才、推动西北工业发展作出贡献,并为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薛峰[5](2009)在《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提升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对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几乎变成了优秀员工的竞争。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带来了组织对人力资源供需的动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在企业中被极大地提升,人力资源规划愈显重要。近年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为公司健康稳定成长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但离公司突破性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基础工作不够完善,各种机制有待健全,尤其是缺乏一个清晰、科学、带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本文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了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建立了今后三年人力资源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规划,同时对公司存在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给出了相应对策,这对保障人力资源规划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将起到推动作用。
唐旭天[6](2009)在《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文化管理(Cross—culture Management)是随着跨文化经营而产生的。在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提高企业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管理绩效,已成为跨文化管理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已成趋势,企业管理面临跨文化的严峻挑战。本文提出在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背景下,跨文化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大企业、大集团的重组和兼并,凸现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企业跨文化管理致力于有效解决跨文化冲突,消除跨文化障碍,以达到文化的理解、沟通、协调和融合。集团公司在商务谈判中,要理解对方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一些影响谈判的因素和值得考虑的问题。集团公司在兼并重组中,带有全面性意义的工作就是文化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成败的关键是消除文化障碍。本文第一次提出: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就是母公司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个体进行文化移植、嫁接和调适,使母子公司达到文化融合,进而建立共同文化的管理过程。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建立跨文化管理有效模式的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处理不当就会带来文化风险,导致文化冲突,引起文化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在分析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总结了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文化形态与组织结构。创造性的提出了“5I”管理模式——自主化模式(Independent model)、互渗性模式(Infiltration model)、同构体模式(Isomorphism model)、整合式模式(Integration model)和创新型模式(Innovation model)。本文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进行效用评价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评价要素:异文化的容忍度,价值观的认同度,多元文化的融合度、母子公司的默契度和共同文化的满意度。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神华集团公司在资本运营和并购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集团公司文化的整合。本文首次提出了适合神华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中跨文化管理的模式,进而提出了以诚信文化、执行文化、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李艾东[7](2005)在《湘南煤业集团公司组建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组建湘南煤业集团则是一个关系中南某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在认真研究其他企业集团组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对省属煤炭企业的调研和省国资委、省煤炭局提供的资料分析,就如何组建湘南煤业集团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组建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按“优先重组煤主业、后优化非煤产业,再整合煤炭行业”的思路,改过去分块分散管理为分线(生产、生产辅助、多经、生产服务)分专业集中管理,构建战略运营有力、资源控制和优化配置到位的集团公司。 新组建的集团公司性质是国有独资,出资人是省国资委。集团公司的组成主体是:由省国资委以6家原煤生产企业(即“三局三矿”)的省属国有净资产直接出资组建集团公司,6家企业成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其他未进集团公司的8家企业在今后视集团公司战略需要进入。在撤消三局的同时新设矿区管委会。 集团公司采用战略运营管理模式。集团公司定位为战略决策和管理控制中心,子公司定位为集团的利润中心和生产经营单位。 此外,文章还对集团公司的运行机制、战略规划、成立后的重组思路和组建的风险分析与防范进行了论述。这些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集团组建模式。
王俭[8](2005)在《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煤炭工业已进入了多元化、多角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煤炭工业则是产品单一、竞争力弱和国际化程度低。地处我国西部的宁夏煤业集团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选择何种战略模式将直接决定其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宁夏煤业集团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宁夏煤业集团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宁夏煤业集团要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即巩固做大煤炭主业、借势扩张发展煤电业和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具体规划了集团公司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为使战略目标能得以实现,在提高煤炭资源的控制能力、提高资本经营的能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制度创新、推进管理创新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孟超[9](2003)在《宁夏煤炭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据国内外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及宁夏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对宁夏煤炭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政府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论文对国内外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经营战略以及宁夏煤炭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宁夏煤炭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既考虑了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又考虑了宁夏煤炭业的具体情况。指导思想是:依托宁夏煤炭资源优势,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人才为支撑,依据新世纪对能源的需求状况,按照新模式、新机制打造以煤炭开采、煤炭转化和煤炭深加工为三大支柱的现代化国际性大公司。 论文提出:对于由宁夏四家煤炭企业组建的大集团公司,实行事业部式扁平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可以对集团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为组建宁夏煤业集团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论文强调了宁夏煤炭企业组建大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升级战略、规模扩张战略、引入虚拟经济实施产权多元化战略、管理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结构调整战略、人才工程战略以及企业文化创建战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论文指出:作为基础产业的国有煤炭企业,政府在转变职能、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通过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引导产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向;通过运用国家法律和产业法规建立市场规则;通过建立执法队伍进行市场监督;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包括建立企业家机制、组织体系、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机制和创建企业文化等。 本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李应文[10](2002)在《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文中研究说明
二、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演化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 |
2.1.3 演化博弈论 |
2.2 分析框架 |
2.2.1 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制定的规则与过程 |
2.2.2 公司法律制度演化博弈的参与者行为 |
2.2.3 公司法律制度的博弈均衡与演化 |
2.2.4 具体分析方法与模型介绍 |
第3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1840-1872):华商公司实践与《轮船招商局章程》的制定 |
3.1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
3.1.1 “公司”语源考察 |
3.1.2 公司法律制度缺失的社会根源 |
3.2 华商公司的首次实践 |
3.2.1 西方公司法律制度的发展评说 |
3.2.2 近代华商公司的具体实践路径 |
3.3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3.3.1 晚清政府原有法律制度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 |
3.3.2 华商集团与洋商集团的竞争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
3.3.3 传统民营企业中的公司制度因素影响 |
3.3.4 官僚体制下传统官营制度的路径依赖 |
3.4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演化博弈分析 |
3.4.1 航运业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3.4.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3.4.3 地方政府洋务派与华商集团、洋商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
3.4.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
3.5 《轮船招商局章程》颁布的经济影响 |
3.5.1 通过发行股票达到了募集资金的目的 |
3.5.2 利用航运业达成了与洋商竞争的效果 |
3.5.3 社会上掀起了积极投资兴办公司的热潮 |
3.5.4 官督特许公司制度是公司法的初次探索 |
3.6 小结 |
第4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1872-1904):官督公司没落与《公司律》的颁布 |
4.1 《公司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4.1.1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盛行 |
4.1.2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没落 |
4.1.3 特许制度下商办公司的崛起 |
4.2 《公司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4.2.1 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 |
4.2.2 官督公司模式的缺陷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4.2.3 官督特许公司治理实践推进法制化进程 |
4.2.4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扶持工商业法规化 |
4.3 《公司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4.3.1 晚清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4.3.3 官僚经理与洋务派、股东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
4.3.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
4.4 《公司律》颁布的经济影响 |
4.4.1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
4.4.2 约束了各级官吏改善官商关系 |
4.4.3 终结了官督商办公司模式 |
4.4.4 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
4.5 小结 |
第5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1904-1914):官商共同修律与《公司条例》的颁布 |
5.1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5.1.1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官剥商权局面的改善 |
5.1.2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 |
5.1.3 家族公司的创建 |
5.2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5.2.1 《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 |
5.2.2 官督公司模式回光返照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5.2.3 《中华民国约法》倡导自由经济政策 |
5.2.4 《改定大清商律草案》开创立法调查先河 |
5.3 《公司条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民初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5.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5.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修律的演化博弈分析 |
5.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5.4 《公司条例》颁布的经济影响 |
5.4.1 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形成 |
5.4.2 家族公司规模的壮大 |
5.4.3 官僚与商人可以均衡博弈 |
5.4.4 民族工商业的黄金发展阶段 |
5.5 小结 |
第6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1914-1929):官商兴办工业与1929年《公司法》颁布 |
6.1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6.1.1 《公司条例》颁行后私人资本投资的扩张发展 |
6.1.2 《公司条例》颁行后家族公司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 |
6.1.3 《公司条例》颁行后官僚资本投资公司的热情高涨 |
6.2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6.2.1 《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 |
6.2.2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
6.2.3 《建设大纲草案》倡导重点发展国有经济政策 |
6.2.4 《训政时期经济建设实施纲要方针案》规定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
6.2.5 《公司条例》奠基中国公司法体系 |
6.3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6.3.1 民国中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6.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6.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立法的演化博弈分析 |
6.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6.4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
6.4.1 公司法人持股制度的发展 |
6.4.2 投资控股公司的产生 |
6.4.3 民营经济得到鼓励与支持 |
6.4.4 公司营利目的的回归 |
6.5 小结 |
第7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1929-1946):官商产权争夺与1946年《公司法》的颁布 |
7.1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7.1.1 1929年《公司法》颁行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7.1.2 统制经济下国营公司向官僚垄断公司的转变 |
7.1.3 民营公司生存环境的转折与恶化 |
7.2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7.2.1 1929年《公司法》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 |
7.2.2 抗战爆发统制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7.2.3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规定政府控制国家经济主体的合法性 |
7.2.4 《第一期经济建设原则》为战后政府与民资合办公司提供依据 |
7.3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1 民国后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7.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7.3.3 商人集团与官僚集团、官僚经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7.4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
7.4.1 公司注册登记数量激增 |
7.4.2 国营公司规模空前扩张 |
7.4.3 有限公司与外资公司迅速增长 |
7.4.4 民营经济产权弱化与衰败 |
7.5 小结 |
第8章 评述性结论与现实启示 |
8.1 评述性结论 |
8.1.1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后世公司立法对前世立法制度创新的结果 |
8.1.2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持续博弈均衡的结果 |
8.1.3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互转化的结果 |
8.1.4 官商集团谈判能力的差异变化是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成败的关键 |
8.1.5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保障较好的时期是商人集团公司发展的发达时期 |
8.2 现实启示 |
8.2.1 营业自由立法是激发企业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 |
8.2.2 简政放权制度是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2)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和谐家园文化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
第二节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哲学理论 |
第三章 麦垛山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与“家园文化”的地位 |
第一节 麦垛山煤矿简介 |
第二节 和谐家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麦垛山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 |
第四节 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的地位 |
第四章 麦垛山企业文化建设实效的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和谐家园文化问卷调查 |
第二节 组织开展和谐家园文化访谈 |
第三节 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和谐家园文化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措施 |
第二节 进一步提升的建议 |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论文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绩效管理概述 |
2.1 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绩效管理的含义 |
2.1.2 绩效管理的特点 |
2.1.3 绩效管理的作用 |
2.2 绩效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
2.2.1 绩效管理的程序 |
2.2.2 绩效管理的方法 |
第3章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3.1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概况 |
3.1.1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简介 |
3.1.2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人力资源概况 |
3.2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现状 |
3.2.1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流程概况 |
3.2.2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内容概况 |
3.2.3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的应用 |
3.3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调研与分析 |
3.3.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3.3.2 绩效管理问题的调研结果分析 |
3.3.3 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对策 |
4.1 确定绩效管理的原则 |
4.1.1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
4.1.2 结合战略,确定内容 |
4.1.3 兼顾公平,强化激励 |
4.2 确定绩效管理的目标 |
4.3 完善绩效管理的流程 |
4.4 优化绩效考核指标 |
4.5 增强绩效考核激励 |
4.6 拓宽绩效结果运用途径 |
第5章 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员工参与机制 |
5.2 优化双向沟通反馈机制 |
5.3 建立员工申诉机制 |
5.4 多种措施组合提高积极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金家渠煤矿筹建处“五型企业”建设综合绩效奖项分配管理办法(试行) |
附录 2: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背景 |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后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概况 |
一、战前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初步开发 |
二、战时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全面开发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后中国银行的工业投资活动 |
一、战前中国银行的工业投资活动 |
二、抗战开始后中国银行的机构变动 |
三、战时中国银行的工业投资活动 第二章 抗战时期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
第一节 雍兴公司的创建经过和概况 |
一、创建过程 |
二、基本概况 |
第二节 雍兴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 |
一、单独投资厂矿 |
二、参加投资厂矿 |
三、接管其他工厂 |
四、相关学校 第三章 抗战后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与结局 |
第一节 雍兴公司的战后发展计划 |
一、设计蓝图 |
二、准备措施 |
第二节 雍兴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结局 |
一、调整经营管理 |
二、推进业务活动 |
三、结束大陆经营 第四章 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雍兴公司的双重发展环境 |
一、中国银行的投资和管理 |
二、国民政府的监管和优待 |
第二节 雍兴公司的社会经济影响 |
一、满足战时军需民用 |
二、推动西北工业发展 |
第三节 雍兴公司的经营管理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炭行业概况 |
1.1.2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简介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集团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峻 |
1.2.2 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 |
1.2.3 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2.2.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
2.2.2 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2.3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内容和功能 |
2.3.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内容 |
2.3.2 人力资源规划的功能 |
2.4 激励理论 |
2.4.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4.2 双因素理论 |
2.4.3 ERG理论 |
2.4.4 成就需要理论 |
2.4.5 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 |
2.4.6 公平理论 |
第3章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及管理现状 |
3.1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员基本情况 |
3.1.1 员工年龄结构及文化结构 |
3.1.2 员工队伍职称结构及技能结构 |
3.2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2.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 |
3.2.2 劳动用工形式及人力资源配置 |
3.2.3 薪酬管理制度 |
3.2.4 人力资源招聘 |
3.2.5 人力资源培训 |
3.2.6 激励制度 |
第4章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
4.1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问题 |
4.2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
4.3 薪酬管理体系问题 |
4.4 人力资源招聘问题 |
4.5 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
4.6 激励机制问题 |
第5章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5.1 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及总体实施策略 |
5.1.1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战略 |
5.1.2 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
5.1.3 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策略 |
5.2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 |
5.2.1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
5.2.2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
5.3 薪酬制度问题的对策 |
5.4 人力资源招聘问题对策 |
5.4.1 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 |
5.4.2 加强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和培养 |
5.5 培训问题的对策 |
5.5.1 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 |
5.5.2 改善培训手段 |
5.5.3 确定培训计划 |
5.5.4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
5.5.5 培训的考核与评估 |
5.6 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问题的对策 |
5.6.1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体系 |
5.6.2 有效激励与约束 |
5.7 完善企业内部社会保障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综述 |
1.2 国外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分析模式 |
1.3 国内跨文化管理研究现状 |
1.3.1 中国现阶段文化分解的新"维"度 |
1.3.2 跨文化管理的共同管理模式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8 论文的创新点 |
1.9 本章小结 |
2 跨文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 文化的一般概念 |
2.2 文化的特征 |
2.3 文化的分类 |
2.4 文化的系统 |
2.5 跨文化的界定 |
2.5.1 跨文化的内涵 |
2.5.2 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定义 |
2.5.3 企业跨文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
2.6 跨文化的基本概念 |
2.7 跨文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3 集团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的相关问题 |
3.1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
3.2 跨文化对集团公司管理的影响 |
3.3 集团公司在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 |
3.3.1 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 |
3.3.2 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
3.3.3 不同文化情境中的谈判技巧 |
3.4 集团公司在兼并重组中的跨文化整合 |
3.4.1 对企业并购联盟的文化价值判断 |
3.4.2 在兼并重组中可能引发的文化冲突分析 |
3.4.3 在兼并重组后可供选择的文化整合模式 |
3.5 集团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文化支撑 |
3.5.1 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 |
3.5.2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性分析 |
3.5.3 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进行跨文化管理 |
3.5.4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文化差异分析 |
4.1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风险 |
4.2 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 |
4.3 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问题 |
4.4 文化差异造成的不良后果 |
4.5 分清文化类型是克服文化差异的前提 |
4.5.1 自立型文化 |
4.5.2 主导型文化 |
4.5.3 整合型文化 |
4.6 本章小结 |
5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模式研究 |
5.1 跨文化管理的五条原则 |
5.2 跨文化企业融合同化的五个阶段 |
5.3 跨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的五个特征 |
5.4 跨文化企业管理的"5I"模式 |
5.4.1 自主化模式(Independent model)——跨文化管理的初始状态 |
5.4.2 互渗性模式(Infiltration model)——跨文化管理的交汇时期 |
5.4.3 同构体模式(Isomorphism model)——跨文化管理的相交共处 |
5.4.4 整合式模式(Integration model)——跨文化管理的融合阶段 |
5.4.5 创新型模式(Innovation model)——跨文化管理的高级模式 |
5.5 跨文化企业共同文化的聚合能力 |
5.6 本章小结 |
6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战略选择 |
6.1 母子公司的基本关系 |
6.2 母子公司的管理关系 |
6.3 海外子公司的文化类型 |
6.4 文化差异战略的选择 |
6.5 本章小结 |
7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效用评价 |
7.1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评价要素 |
7.1.1 异文化的容忍度 |
7.1.2 价值观的认同度 |
7.1.3 多元文化的融合度 |
7.1.4 母子公司的默契度 |
7.1.5 共同文化的满意度 |
7.2 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效用评价模型 |
7.2.1 选定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效用评价要素集和评判集 |
7.2.2 确定模糊评判矩阵R |
7.2.3 求出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综合评判结果B |
7.2.4 求出跨文化管理效用最终得分值 |
7.3 权数的确定方法 |
7.3.1 专家估测法 |
7.3.2 层次分析法 |
7.4 选择最佳的跨文化企业 |
7.4.1 对指标层的关键指标进行首次评价 |
7.4.2 确定指标层的最优指标集 |
7.4.3 构建评价矩阵 |
7.4.4 确定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7.4.5 对准则层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准则层的评价矩阵 |
7.4.6 确定准则层的权重系数并对目标层进行综合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 集团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的实证分析 |
8.1 神华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背景分析 |
8.2 神华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模式选择 |
8.3 神华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中共同文化的建设 |
8.3.1 跨文化管理中共同文化建设的要点分析 |
8.3.2 跨文化管理中共同文化的建设 |
8.4 神华集团公司共同文化聚合能力的评价 |
8.5 神华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效用评价 |
8.6 神华集团最佳跨文化企业的选择 |
8.6.1 用五项关键指标对五个候选企业进行首次评价 |
8.6.2 对准则层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8.6.3 对目标层进行整体综合评价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查新结论 |
(7)湘南煤业集团公司组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2章 湘南煤业集团组建模式总体分析 |
2.1 背景分析 |
2.1.1 我国煤炭行业概况 |
2.1.2 湘南省煤炭行业的的基本特点 |
2.2 组建省煤业集团公司可行性 |
2.3 集团公司一般组建思路比较分析 |
2.3.1 国内煤业集团公司组建思路比较 |
2.3.2 省内集团公司组建模式比较 |
2.4 拟进入集团公司各单位基本情况 |
第3章 湘南煤业集团组建模式设计 |
3.1 组建思路 |
3.2 组建范围设定 |
3.3 组建方式 |
3.4 集团公司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 |
3.5 集团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3.5.1 集团公司与省国资委的关系 |
3.5.2 集团公司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
3.5.3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 |
3.5.4 集团公司与省煤炭局的关系 |
3.5.5 集团公司与省安全生产局的关系 |
3.6 组建集团公司的程序和步骤 |
第4章 湘南煤业集团管理模式与法人治理结构 |
4.1 集团公司采用战略运营管理模式 |
4.1.1 战略运营管理模式的特点 |
4.1.2 集团公司定位 |
4.1.3 分、子公司的功能定位 |
4.1.4 矿区管委会定位 |
4.1.5 集团公司的功能 |
4.1.6 集团公司的主要任务 |
4.2 法人治理结构 |
4.2.1 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4.2.2 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4.2.3 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图 |
4.3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
4.3.1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图 |
4.3.2 部门设置 |
4.4 集团公司运行机制 |
第5章 湘南煤业集团战略规划和重组思路 |
5.1 战略规划 |
5.1.1 战略指导思想 |
5.1.2 经营目标 |
5.1.3 产业发展方向 |
5.1.4 战略重点 |
5.1.5 未来上市思路 |
5.2 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重组思路 |
5.2.1 业务重组 |
5.2.2 债务重组 |
5.2.3 组织重组 |
5.2.4 人员重组 |
第6章 湘南煤业集团组建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
6.1 影响稳定的风险与防范 |
6.2 集团公司管控能力和管控程度把握的风险与防范 |
6.3 非煤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剥离风险与防范 |
6.4 湘南煤炭资源相对贫乏和资源接替的风险与防范 |
6.5 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与防范 |
6.6 文化融合的风险与防范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8)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情况 |
1.1.2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情况 |
1.1.3 宁夏煤炭行业发展情况 |
1.1.4 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情况 |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框架 |
2 发展战略的理论综述 |
2.1 发展战略的涵义 |
2.1.1 战略的涵义 |
2.1.2 发展战略的涵义 |
2.1.3 发展战略与企业规划的区别 |
2.2 发展战略模式 |
2.3 不同战略模式的使用条件 |
2.4 发展战略制定的必要性 |
2.5 发展战略的制定 |
3 宁夏煤业集团SWOT分析 |
3.1 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
3.1.1 面临的机遇 |
3.1.2 面临的挑战 |
3.2 内部优势与劣势 |
3.2.1 优势 |
3.2.2 劣势 |
4 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
4.1 战略选择的原则 |
4.2 宁夏煤业集团的使命和愿景 |
4.2.1 企业的使命 |
4.2.2 企业的愿景 |
4.3 宁夏煤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
4.4 宁夏煤业集团的战略模式——产业链延伸战略 |
4.4.1 宁夏煤业集团经营业务分析 |
4.4.2 对宁夏煤业集团八个行业的综合评判 |
4.5 宁夏煤业集团产业链延伸战略 |
4.5.1 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的依据 |
4.5.2 产业结构组合方案分析 |
4.6 宁夏煤业集团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
4.6.1 宁夏煤业集团煤炭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
4.6.2 宁夏煤业集团电力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
4.6.3 宁夏煤业集团煤炭液化业务发展战略 |
5 宁夏煤业集团战略实施的对策和措施 |
5.1 提高对宁夏煤炭资源的控制能力 |
5.2 提高资本经营的能力 |
5.3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
5.4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
5.5 实施品牌战略 |
5.6 推进制度创新 |
5.7 推进管理创新 |
5.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 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9)宁夏煤炭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本研究的概况 |
1.3 本文涉及到的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1.3.1 竞争优势理论 |
1.3.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1.3.3 资源的经济利用论 |
1.3.4 节约交易费用理论 |
1.3.5 SWOT分析法(道斯矩阵) |
1.3.6 业务流程再造论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4.1 提出问题 |
1.4.2 分析问题 |
1.4.3 解决问题 |
2 国内外典型煤炭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评析 |
2.1 国外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 国内煤炭企业发展现状 |
2.2.1 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2 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国内外典型大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2.3.1 国外典型大煤炭公司经营特点 |
2.3.2 国外组建大集团的3种模式 |
2.3.3 国内煤炭企业发展战略 |
2.4 评价与启示 |
3 宁夏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评析 |
3.1 宁夏煤炭企业的发展历程 |
3.2 宁夏煤炭企业的现状 |
3.2.1 宁夏四大煤炭企业之一--太西集团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
3.2.2 宁夏四大煤炭企业之二--灵州集团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
3.2.3 宁夏四大煤炭企业之三--亘元集团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
3.2.4 宁夏四大煤炭企业之四--宁煤集团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
3.3 宁夏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评价 |
3.4 宁夏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启示 |
4 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的组建战略制定与评价 |
4.1 战略制定 |
4.1.1 战略展望及使命 |
4.1.2 战略目标 |
4.1.3 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组建方案 |
4.1.4 组建方案评价 |
4.2 宁夏煤炭企业组建大集团公司后的SWOT分析 |
4.3 组建大集团公司战略评价 |
5 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
5.1 发展煤炭主业,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 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 |
5.3 大力发展煤-化-电、煤-电-铝、煤-建材等产业链 |
5.4 结构调整战略 |
5.5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
5.6 创建企业文化战略 |
5.7 强化内部管理,实施管理创新战略 |
6 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6.1 建立领导支持系统 |
6.1.1 企业家(经营者)与企业绩效分析模型 |
6.1.2 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经营者)机制 |
6.2 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支持系统 |
6.3 激励与约束机制 |
6.3.1 激励机制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
6.3.2 激励的方法 |
6.3.3 约束机制 |
6.4 建立创新机制 |
6.4.1 创新机制 |
6.4.2 宁夏煤业集团创新体系 |
6.4.3 技术创新 |
6.5 企业文化创新 |
6.5.1 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增加员工经济收入 |
6.5.2 注重工作满意度 |
6.5.3 树立共同愿望,建立学习型组织 |
6.5.4 健全保障制度 |
6.5.5 提供个人发展机会 |
6.5.6 完善人事考核制度 |
6.5.7 提高工作灵活性 |
6.6 发展电子商务和建立新经济网络 |
6.6.1 大力发展宁夏煤业集团电子商务和新经济网络 |
6.6.2 电子商务的发展 |
7 政府在宁夏煤炭企业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7.1 政府职能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转变 |
7.2 政府行为在国有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 |
7.2.1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
7.2.2 加强产业法规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煤炭企业的利益 |
7.2.3 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保护环境,提升企业经济增长点 |
7.2.4 确立煤炭企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减轻税费负担,激活企业发展 |
7.3 政府对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组建发展中的行为取向 |
7.4 评析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D]. 李健. 辽宁大学, 2020(01)
- [2]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敏. 宁夏大学, 2019(02)
- [3]金家渠煤矿筹建处绩效管理完善研究[D]. 刘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1940-1949)[D]. 冯洁.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薛峰. 东北大学, 2009(06)
- [6]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 唐旭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6)
- [7]湘南煤业集团公司组建模式研究[D]. 李艾东. 中南大学, 2005(06)
- [8]宁夏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王俭. 西安科技大学, 2005(07)
- [9]宁夏煤炭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政府行为研究[D]. 孟超. 西北大学, 2003(04)
- [10]宁夏亘元集团公司第二煤矿论文专辑[J]. 李应文. 煤矿开采, 2002(S1)
标签:跨文化管理论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