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与ATM技术结合的必然趋势——MPLS

IP与ATM技术结合的必然趋势——MPLS

一、IP与ATM结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MPLS(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伟[1](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郭宜琴[2](2018)在《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手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3G、4G以至于即将到来的5G,对网络的稳定、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传网作为底层数据传输网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的网络运行情况分析,一是固定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导致IPTV、VoIP、网上交易等实时业务不断增加;二是4G已全网覆盖,不限量套餐普及等,对传输承载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三是企业大客户数据专线和VPN业务,这些新的数据业务不但带宽要求高,更对其优先级QoS、时延、抖动、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移动网络已无法继续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网络质量,如何保障网络安全,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本文基于PTN设备将原先的RNC网络架构由点对点传输方式调整为全网互联方式,并在无锡回传网工程中加以应用,把作者在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又针对重点步骤,提出了“在线替换”割接模式,将原先一个月的工作缩短至四天,且无业务中断,即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又保障了用户感知度。二、针对网络性能提出了端到端的探针监控方案,在核心环和L2环上分别部署中央测量探针和智能反射终端,既能有效监控环网各项参数指标,又能快速定位故障,提高了网络优化与维护效率,实现了精细化管理,高效率维护,降低了维护成本。三、将现网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从开通、稳定、运维三个角度进行分类,通过5G回传实验网项目中的SPTN技术对其逐一攻克,提炼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该套方案可将现有4G网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减少管道线路的建设,即降低了人工配置带来的安全隐患,又使得网络的管理更加标准化、精细化。

赵建光[3](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航空、军事、反恐、救灾、环境、工业、医疗及家居等领域,然而大部分WSN专网专用,普适性较差,在WSN架构、效率、能耗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已构建的网络多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需完成另一任务,就需要重新部署一个全新网络,造成网络底层物理设备复用率低,WSN资源浪费,网络通用性和多任务性差。另一方面,对于单个WSN节点,能量供给、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需要提高节点使用寿命,降低节点功耗。由于单个WSN节点的资源受限性,网络必须平衡负载,延长单个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整个网络寿命。本文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及向量网(Vector Nerwork,VN)相关技术引入到WSN领域,在向量网架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DN的WSN网络(VN-based WSN,VN-WSN)架构,分离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参照向量地址定义,设计了向量转发算法、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提出了基于SDN和VN技术的VN-WSN构建算法及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基于SDN和VN技术部署VN-WSN,使端系统和通信网络可编程,实现一个VN-WSN网络可提供多种应用业务服务,从而共享网络资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和向量网技术的WSN网络架构,即VN-WSN。网络架构主要由解耦的数据面和控制面构成,数据面由传感器节点执行,依据控制策略进行数据转发。控制面由分布式的控制器执行,负责网络拓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如拓扑发现、多路径路由等。优化网络地址,引入多标识,采用向量网三标识架构:身份标识/位置标识/路径标识。实现从IP网单标识(IP地址,既是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也代表路径标识),到移动网络双标识(身份/位置),再到向量网(身份/位置/路径)的三标识架构。通过解耦网络地址,优化网络架构,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及网络扩展性的目的。(2)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WSN数据转发策略。该策略中,将WSN的每个节点的所有当前无线链路出口进行局部编码(称为分量),这样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信息就由一系列的编码构成,我们称其为向量地址。在无需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主叫节点向控制器请求向量地址,控制器生成向量地址返回主叫节点,节点收到后存储该向量地址,每次转发从向量地址中分离一个分量,并把数据包送到该分量所对应的出端口上,中间的转发节点不存储任何路径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与上述工作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处理节点存储下一跳向量地址,多个向量地址接力完成转发,并进行网内数据融合。实验中,在同一应用场景下,分别采用现有WSN转发策略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结果表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能节省更多的查表时间,节省能量,与FLOODING相比能耗降低89.15%,与GOSSIP相比能耗降低46.25%。(3)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WSN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网络动态性强,单一的路径转发难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端对端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虽然单个路径不能连续保证网络连接,但是多条路径一起可以高可靠地提供网络连接。在该方法中,主叫申请和存储多条相对独立的通信路径,并按照路径代价排序待用。转发时,选择最优的一条路径之向量地址,按照向量转发机制转发,如果转发失败,启动路径恢复算法,选择备用路径进行数据转发。备用路径的切换速度独立于控制面的路由速度,所以可以实现端对端的快速路径切换,这样在较低的路由收敛速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目的。实验中,选择了路径最优的十条路径作为备选路径,分别对不同跳数下的路径恢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的性能显着改善。(4)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SDN-WISE每次数据转发都必须查表,造成WSN节点资源过度耗费,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最优状态下每个数据包只在源端查表一次,中间转发节点完全不用查表,即可完成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有效节约了WSN节点资源。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潘成胜,贾亚茹,蔡睿妍,杨力[4](2019)在《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文中指出针对空间信息网络中卫星链路组网时延长、IP技术与ATM技术体制难以融合与互通的问题,基于卫星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组网方案,提出一种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将IP数据包和ATM信元采用统一的MPLS格式进行封装,融合IP与ATM 2种技术体制,在融合过程中为合理选择传输路径,提出一种基于跳数和带宽利用率的路径选择算法。通过OPNET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OSPF卫星网络路由策略相比,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网络的传输时延。

刘智勇[5](2008)在《校园网络流量监控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论文的名称为“校园网流量监控的设计与实现”,作者采集了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近半年的日均流量,其研究旨在分析实际网络流量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精确的流量模型,从而对校园网流量进行预测。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采用集成模型,将IP技术与下层技术结合在一起,兼具了高速交换、QOS性能、流量控制性能以及IP技术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它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支持许多新的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干IP网技术。本论文第一章主要是介绍MPLS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并进行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分析。第二章主要介绍MPLS流量工程技术研究。第三章介绍了MPLS流量工程所用的算法及测试结果。第四章介绍网站流量统计分析系统对学校网络进行监控的方法和结果。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

姬金伟[6](2007)在《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队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越来越复杂以及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网络设备的研发越加困难,因而急需一种科学的手段来反映和预测网络的性能,网络仿真技术应运而生。尤其是近20年来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仿真、智能化规划、网络优化及其管理成为数据网络的热点问题。借助仿真技术,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明显降低网络投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今后网络仿真将成为网络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MPLS技术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络上利用定长标记引导数据高速传输和交换的网络新技术。近些年来,MPLS技术以其高效率、超时代的特点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其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特性,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保证了各种各样网络的互连互通。MPLS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网络的复杂度,兼容了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网络业务时能保证QoS和安全性。而且MPLS还具有支持流量工程等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的功能。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MPLS的有关背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QoS保证机制等技术及其具体应用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OPNET为工具,深入研究了仿真建模技术,根据MPLS技术在营区网络中的应用需求以及仿真系统提供的标准模型,定量地分析与比较了数字化营区网络改造前后的性能。论文重点分析了MPLS技术应用于营区网络后对网络QoS的影响,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通过MPLS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调节数据流的流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拥塞,从而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

冯武身[7](2006)在《MPLS VPN技术在组建营口公安专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专用网技术,是一门网络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能够利用公用骨干网络的广泛而强大的传输能力,降低企业内部网络/Internet的建设成本,极大地提高用户网络运营和管理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实时性、宽频带、方便性的需要,所以,很受一些大型跨地域集团用户的欢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技术,它吸收了ATM(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odel)和IP(Internet Protocol)的优点,将ATM的面向连接和IP的选路结合一起。在提供IP业务时能够保证QoS(Quarlity of Service)和安全性,同时也增强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MPLS可以提高IP网的服务质量,这些服务包括流量工程和虚拟专用网(VPN)。今天,它己经变为构成下一代网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VPN、MPLS VPN技术的发展、基本工作原理、优势以及对二层、三层MPLS VPN技术进行阐述.接着按照三层MPLS VPN的体系结构组建了合理的营口网通“金盾工程”MPLS VPN网络,对设备选型和拓扑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金盾工程”MPLS VPN平台的部分核心配置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细化的分析了MPLS VPN路由分发机制,说明选择MPLS VPN技术的理由。并以“金盾工程”实例,深入研究了MPLS VPN应用的设计、配置及实现.详细阐述了MPLS VPN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耿兴凯[8](2006)在《ATM网络路由器接口卡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从未来骨干网络技术的高带宽、多业务支持、高QoS及经济性要求出发,首先,对ATM网络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论述,详细分析了ATM网络各层的结构和功能。其次,本文详细阐述了MPLS的提出背景、组成和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特点和优势,并进行了技术总结。在此基础上,论述了IP和ATM结合的必要性及IP和ATM结合技术的发展状况,讨论了IP和ATM结合技术的分类模型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指出了MPLS技术将成为IP和ATM结合技术的发展趋势。MPLS技术是一种可提供高性价比和多业务能力的交换技术,它解决了传统IP分组交换的局限性,在业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在中国网通全国骨干网的网络建设中得到了实践部署。采用MPLS技术可以提供灵活的流量工程、虚拟专网等业务,同时,MPLS也是能够完成涉及多层网络集成控制与管理的技术。因此,本文采用MPLS技术作为IP和ATM的结合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ATM-LSP的具体实现方案。在VPI/VCI域的使用上,本文将VPI/VCI作为标记来实现分组转发;在标记分配上,本文采用下游节点按需分配模式和保守的标记保持模式一起使用的方式;在循环的检测和阻止上,本文给出了循环检测和阻止算法的流程;在VC合并上,本文对重组缓存模块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推导,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最后,在传统的网络路由器接口卡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应用FPGA技术和EDA技术,提出了一个网络路由器接口卡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程序的设计和仿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文春[9](2006)在《MPLS技术及其在流量工程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高度膨胀,网络设备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信息的增长速度,因此网络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拥塞。如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这是当前网络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路由器转发数据的方式是CPU通过逐步查找路由表来完成的,这种转发效率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因特网的发展需要。虽然ATM交换机的数据交换速度大大高于路由器的转发速度,成为了数据通信的骨干设备,但如何将终端用户的IP数据在ATM上传输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ATM和IP技术的融合产生了MPLS技术,MPLS技术继承了IP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利用现有二层交换技术(ATM等)来进行数据传输。本文对MPLS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MPLS技术的工作原理,剖析了MPLS技术的体系结构,并在MSTP平台上实现了MPLS技术,并具体介绍了MPLS流量工程模块的实现机制。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和比较了传统的STM、IP和ATM三大技术。然后详细介绍了MPLS的核心概念,讲解了MPLS的协议模型、转发原理和双平面结构。对MPLS的几种信令也作了介绍和比较分析。接着又从对传统的流量工程技术IGP、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的介绍引出MPLS流量工程的概念和优势。最后是实现部分,本课题对MPLS技术的实现是在MSTP平台上的MPLS数据板上实现的。在实现中,首先介绍了内嵌MPLS技术的功能和参考模型,然后介绍了实现的总体框架,最后对流量工程模块作了详细描述。

周喜红[10](2004)在《IP和ATM结合技术及在智能大厦通信系统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未来骨干网络技术的高带宽、多业务支持、高QoS及经济性要求出发,论述了IP和ATM结合的必要性及IP和ATM结合技术的发展状况,讨论了IP和ATM结合技术的分类模型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引出了MPLS技术将成为IP和ATM结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MPLS技术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络上利用定长标记引导数据高速传输和交换的网络新技术。自1997年提出以来,MPLS技术以其高效率、超时代的特点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其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特性,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保证了各种各样网络的互连互通。MPLS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网络的复杂度,兼容了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网络业务时能保证QoS和安全性。而且MPLS还具有支持业务量工程等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的功能。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MPLS的提出背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QoS保证机制等技术。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MPLS的流量工程在智能大厦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智能大厦通信业务的特点,论述了用MPLS技术对通信业务的实现,并进一步对MPLS的标记技术和流量工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应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MPLS的标记分发与转发及流量工程对网络性能的改善及所提供的QoS保证。 最后,通过实验,得出MPLS具有很好的QoS性能保证的结论,并对MPLS流量工程的拥塞控制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展望。

二、IP与ATM结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MP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与ATM结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MPLS(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概述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2.1 引言
    2.2 SINET体系结构
        2.2.1 基本模型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2.3.1 优势分析
        2.3.2 域内场景
        2.3.3 域间场景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1 引言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3.2.3 相关研究概述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3.1 系统模型设计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3.4 原型系统测试
        3.4.1 实现方式
    3.5 测试结果分析
        3.5.1 性能指标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概述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4.4.1 原型系统
        4.4.2 仿真平台
    4.5 实验结果
        4.5.1 无缓存场景
        4.5.2 有缓存场景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3.1 设计目标
        5.3.2 网络模型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5.4 仿真测试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6.1 引言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6.3.1 资源管理器
        6.3.2 边界路由器
        6.3.3 域内路由器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6.5 SINET仿真平台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有线通信概论
        1.1.2 PTN网络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TN网络技术
    2.1 PTN技术分析
        2.1.1 DCN特性介绍
        2.1.2 MPLS Tunnel
        2.1.3 PTN保护特性
        2.1.4 QoS服务
    2.2 PTN网络规划
        2.2.1 组网模型规划
        2.2.2 业务流量规划
        2.2.3 组网协议分析
        2.2.4 PTN端到端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TE基站回传组网方案编制
    3.1 4G传输网络规划
        3.1.1 核心层组网规划
        3.1.2 SGW与 L3 组网选择
    3.2 4G传输核心层“在线替换”模式
        3.2.1 “在线替换”思路分析
        3.2.2 “在线替换”模式应用
    3.3 PTN网络性能监控
        3.3.1 探针部署组网
        3.3.2 探针在PTN网中的具体应用
        3.3.3 端到端探针性能监控测试
    3.4 LTE PTN网络流量经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技术演进
    4.1 SPTN技术总体分析
        4.1.1 问题分析
        4.1.2 SDN理念的引入
    4.2 SPTN技术问题分析
        4.2.1 业务快速开通和调整维度
        4.2.2 提升网络安全可靠性维度
        4.2.3 提升运维效率维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SDN研究现状
        1.2.2 IEEE802.15.4与ZIGBEE研究现状
        1.2.3 基于SDN的WSN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
    2.1 INTERNET相关研究
        2.1.1 IP网络
        2.1.2 ATM网络
        2.1.3 MPLS网络
        2.1.4 SDN及OPENFLOW
    2.2 WSN相关技术
        2.2.1 WSN网络结构
        2.2.2 IEEE802.15.4
        2.2.3 ZIGBEE
    2.3 SDN-WISE
    2.4 本章小结
3 向量网架构研究
    3.1 向量地址
    3.2 向量转发
    3.3 向量网架构
        3.3.1 网络模型
        3.3.2 网络控制面
        3.3.3 向量网顶层网络架构
    3.4 向量地址特性分析及WSN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向量转发的多路径传输及路径恢复算法
    4.1 多路径传输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4.3 路径恢复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向量网的VN-WSN构建算法
    5.1 虚拟WSN
    5.2 VN-WSN构建模型
    5.3 VN-WSN构建算法
    5.4 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6.1 SDN-WISE体系结构及缺点分析
        6.1.1 SDN-WISE体系结构
        6.1.2 SDN-WISE拓扑发现
        6.1.3 SDN-WISE数据包结构
        6.1.4 WISE FLOW TABLE结构
        6.1.5 SDN-WISE优缺点分析
    6.2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
    6.3 实验仿真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组网方案
2 基于路径选择算法的路由策略
    2.1 带宽约束的数学描述
    2.2 基于跳数和带宽利用率的路径选择算法
3 路径选择算法实现
    3.1 转发表生成阶段
    3.2 数据转发阶段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1 仿真环境设置
    4.2 算法性能分析
        4.2.1 MPLS与NO-MPLS性能比较
        4.2.2 本文策略与OSPF策略比较
5 结束语

(5)校园网络流量监控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的主要工作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
        1.2.3 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指标
    1.3 项目采取的方法及可行性和风险分析
        1.3.1 项目的研究方案
        1.3.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项目的相关理论
    2.1 MPLS的产生背景
        2.1.1 重叠模型
        2.1.2 集成模型
    2.2 MPLS的网络构成
    2.3 MPLS的工作原理
    2.4 MPLS的核心技术
    2.5 MPLS技术的特点与优点
    2.6 当前MPLS技术存在的误区
    2.7 流量工程
    2.8 MPLS技术及标准化进展
    2.9 MPLS技术应用
    2.10 MPLS的标准化进展
第3章 项目的研究及实施
    3.1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构
    3.2 MPLS使用的术语
    3.3 对MPLS的要求
    3.4 经典流量模型
    3.5 方法描述
        3.5.1 流量数据的采集
        3.5.2 模型建立
        3.5.3 流量预测实验
第4章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系统测试使用
    4.1 系统简介
        4.1.1 系统概述
        4.1.2 系统目标
        4.1.3 系统功能
        4.1.4 系统特点
    4.2 流量日志
        4.2.1 日志获取
        4.2.2 日志导入
        4.2.3 日志查询
    4.3 流量统计
        4.3.1 时流量统计
        4.3.2 日流量统计
        4.3.3 月流量统计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6)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协议的发展背景
        1.1.1 MPLS技术简介
        1.1.2 MPLS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1.2 数字化营区通信系统对网络的要求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
    2.1 MPLS的概述
        2.1.1 MPLS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2.2 MPLS的关键技术
        2.2.1 标记的分发与转发
        2.2.2 显式路由
        2.2.3 资源预留协议流
        2.2.4 VC合并
        2.2.5 环与TTL
        2.2.6 MPLS与多路径路由
        2.2.7 MPLS的组播
    2.3 流量工程TE(TRAFFIC ENGINEERING)
        2.3.1 流量工程性能目标
        2.3.2 MPLS的流量工程
第三章 MPLS技术实现方法及技术优势
    3.1 ATM交换机上承载MPLS技术
        3.1.1 IP与ATM结合技术的分类
    3.2 基于路由器的MPLS技术实现
        3.2.1 MPLS路由器的结构
        3.2.2 设计思想
    3.3 MPLS的特点及优势
第四章 OPNET MODELER的工作环境介绍
    4.1 OPNET MODELER简介
    4.2 OPNET软件的工作机制
    4.3 OPNET中的几种不同的仿真技术
        4.3.1 离散事件仿真(Discrete-Event Simulation)
        4.3.2 分析仿真(Analytical Simulation)
        4.3.3 混合仿真(Hybrid Simulation)
        4.3.4 微(个体)仿真(Micro Simulation)
        4.3.5 流分析(Flow Analysis)
    4.4 OPNET仿真软件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4.4.1 收集和分析网络工程设计的文档
        4.4.2 建立网元模型
        4.4.3 建立网络模型
        4.4.4 建立网络流量模型
        4.4.5 仿真设计和仿真计算
        4.4.6 查看结果分析并提交仿真报告
        4.4.7 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验或测量结果
    4.5 OPNET标准端对端业务配置
        4.5.1 设定应用参数
        4.5.2 设定业务主询
        4.5.3 配置服务器支持的应用
        4.5.4 设定客户端业务主询
第五章 MPLS技术支持的营区网络QOS仿真分析
    5.1 MPLS在数字化营区网络系统间的应用
        5.1.1 数字化营区网络系统结构简介
        5.1.2 数字化营区网的功能及需求简介
        5.1.3 功能模块的实例分析
        5.1.4 数字化营区网络的MPLS系统建模分析
    5.2 用MPLS技术优化网络流量工程(TE)的仿真分析
        5.2.1 网络仿真建模
        5.2.2 仿真实验的基本思路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缩写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MPLS VPN技术在组建营口公安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技术发展现状
        1.2.2 产品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虚拟专用网
    2.1 虚拟专用网简析
        2.1.1 基本概念
        2.1.2 基本技术
        2.1.3 基本特点
    2.2 虚拟专用网的分类
        2.2.1 远程访问虚拟网(Access VPN)
        2.2.2 企业内部虚拟网(Intranet VPN)
        2.2.3 企业扩展虚拟网(Extranet VPN)
    2.3 虚拟专用网在我国的需求分析
第三章 MPLS VPN 技术
    3.1 MPLS 技术概述
        3.1.1 MPLS定义
        3.1.2 MPLS的工作原理
        3.1.3 MPLS网络中的QoS
        3.1.4 MPLS网络中的流量工程TE(Traffic Engineering)
        3.1.5 MPLS的主要特点
    3.2 MPLS VPN 技术概述
        3.2.1 MPLS VPN技体系架构
        3.2.2 MPLS L2VPN 技术
        3.2.3 MPLS L3VPN 技术
第四章 客户化解决方案
    4.1 骨干网
    4.2 城域网
    4.3 DCN
    4.4 电子政务
    4.5 旧网改造
第五章 MPLS VPN 技术在“金盾工程”中的应用
    5.1 公安网的业务需求
    5.2 工程概况
    5.3 选择MPLS VPN 技术的理由
        5.3.1 MPLS VPN较传统专网的优势决定
        5.3.2 MPLS协议的优势决定
        5.3.3 公安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
    5.4 工程建设方案
        5.4.1 设备选型
        5.4.2 综合业务数字网组网方案
        5.4.3 四级网方案
        5.4.4 相关设备启动MPLS协议
        5.4.5 IP电话系统的呼叫、计费实现
        5.4.6 视频会议系统
        5.4.7 安全措施
        5.4.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8)ATM网络路由器接口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ATM 网络接口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IP 与 ATM 结合技术
        1.2.2 FPGA 技术与 EDA 技术
    1.3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ATM 网络上支持 MPLS 的总体方案
    2.1 ATM 网络上支持MPLS 的方案
        2.1.1 对称方案
        2.1.2 SIN 方案
        2.1.3 综合方案
    2.2 ATM 网络技术
        2.2.1 ATM 信元结构
        2.2.2 ATM 协议参考模型
        2.2.3 物理层
        2.2.4 ATM 层
        2.2.5 ATM 适配层(AAL)
        2.2.6 ATM 适配层的业务分类
        2.2.7 AAL5 的基本结构
    2.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
        2.3.1 MPLS 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2.3.2 MPLS 的关键技术
        2.3.3 MPLS 交换及路由的建立
        2.3.4 MPLS 的特点
        2.3.5 MPLS 和 ATM 协议关系
        2.3.6 MPLS 的优势
        2.3.7 MPLS 技术总结
    2.4 小结
第三章 ATM-LSR 方案的具体实现
    3.1 VPI/VCI 的使用
        3.1.1 直接连接
        3.1.2 ATM 虚通道的连接
    3.2 标记分配
        3.2.1 标记分发过程
        3.2.2 标记分发控制模式
        3.2.3 标记保持模式
    3.3 循环检测和阻止
    3.4 VC 合并(VC merging)
        3.4.1 VC 合并技术
        3.4.2 支持VC 合并的交换模块的缓存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ATM 网络路由器接口卡的设计
    4.1 ATM 网络路由器接口卡结构分析
    4.2 FPGA 技术
    4.3 设计原理
    4.4 系统结构分析与模块化设计
        4.4.1 信元的处理
        4.4.2 CS-PDU 的形成
        4.4.3 轮询读取整包
        4.4.4 CRC-32 校验
        4.4.5 输出方向
    4.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9)MPLS技术及其在流量工程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网络的迅猛发展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2.1 传统路由器成为网络瓶颈
        1.2.2 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1.2.3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课题与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简介
    2.1 同步传递模式STM
    2.2 传统的计算机互联IP 网
    2.3 异步传递模式ATM
    2.4 网络技术综合分析
第三章 MPLS 技术
    3.1 MPLS 的产生
        3.1.1 传统IP 技术的危机
        3.1.2 ATM 的“野心”
        3.1.3 MPLS 的起源
    3.2 MPLS 核心概念概述
        3.2.1 转发等价类 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1ass)
        3.2.2 MPLS 域
        3.2.3 标签
        3.2.3.1 标签
        3.2.3.2 标签分组
        3.2.3.3 标签栈
        3.2.3.4 标签的捆绑性
        3.2.3.5 标签的有效范围和唯一性
        3.2.3.6 标签空间
        3.2.3.7 标签合并
        3.2.3.8 FECS 聚集
        3.2.4 标签分配方式
        3.2.5 标签分发控制方式
        3.2.6 标签保持方式
        3.2.7 标签交换路径 LSP(Label Switched Path)
        3.2.7.1 标签交换路径上游LSR 和下游 LSR
    3.3 MPLS 原理介绍
        3.3.1 MPLS 协议模型
        3.3.2 MPLS 转发原理
        3.3.2.1 MPLS 标签交换过程
        3.3.2.2 MPLS 运行过程
    3.4 MPLS 双平面结构
        3.4.1 MPLS 的功能结构
        3.4.2 控制平面的功能
        3.4.3 数据平面的功能
    3.5 MPLS 信令
        3.5.1 标签分配协议概述
        3.5.1.1 普通LDP 协议介绍
        3.5.1.2 限制路由的标签分配协议CR-LDP
        3.5.1.3 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TE
        3.5.1.3.1 RSVP-TE 扩展对象
        3.5.1.3.2 RSVP-TE 如何建立ER-LSP
        3.5.1.4 三种协议的分析和比较
        3.5.2 路由协议概述
        3.5.2.1 OSPF 协议
        3.5.2.2 BGP-4 协议
第四章 MPLS 流量工程
    4.1 流量工程概述
        4.1.1 流量工程概念
        4.1.2 流量工程模型
    4.2 传统流量工程技术
        4.2.1 IGP
        4.2.2 重叠模型
        4.2.3 集成模型
    4.3 MPLS 流量工程技术
        4.3.1 MPLS 流量工程框架
        4.3.2 MPLS 流量工程的优势
        4.3.2.1 流量中继
        4.3.2.2 MPLS 流量工程优势
第五章 在 MSTP 中内嵌MPLS 的具体实现
    5.1 实现环境
        5.1.1 内嵌MPLS 的MSTP 的功能框图
        5.1.2 内嵌MPLS 的MSTP 的参考模型
    5.2 总体框架
    5.3 MPLS 流量工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RSVP 信令模块的实现
        5.3.1.1 RSVP 概述
        5.2.1.1.1 RSVP 工作原理
        5.3.1.2 RSVP 模块设计整体框架图
        5.3.1.3 RSVP 控制模块
        5.3.1.3.1 RSVPTeManager
        5.3.1.3.2 RSVPManager
        5.3.1.3.3 LSP 控制类
        5.3.1.3.4 PATH 消息相应控制块
        5.3.1.3.5 RESV 消息相应控制块
        5.3.1.4 RSVP 协议报文模块
        5.3.1.4.1 RsvpProtocolPacket 公用报文头类
        5.3.1.4.2 PATH Message 类
        5.3.1.4.3 RESV Message 类
        5.3.1.4.4 PATH TEAR Message 类
        5.3.1.4.5 RESV TEAR Message 类
        5.3.1.5 RSVP 资源预留控制模块
        5.3.1.5.1 查询OSPF 路由和带宽信息类
        5.3.1.6 RSVP 软状态实现机制
        5.3.2 CAC 模块的实现
        5.3.2.1 CAC 模块外部接口
        5.3.2.2 CAC 模块的算法
        5.3.2.3 CAC 模块实现的相关数据结构
        5.3.3 标签分配模块的实现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IP和ATM结合技术及在智能大厦通信系统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IP和ATM结合技术的背景
    1.2 智能大厦通信系统对网络的要求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IP和ATM结合技术
    2.1 IP和ATM结合技术的概述
    2.2 IP和ATM结合技术的分类
        2.2.1 重叠技术
        2.2.2 集成技术
第三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
    3.1 MPLS的概述
        3.1.1 MPLS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3.1.2 MPLS的关键技术
        3.1.3 MPLS的特点及技术优势
    3.2 MPLS的流量控制
    3.3 MPLS流量工程的QoS性能表示
    3.4 MPLS网络的QoS支持
第四章 智能大厦通信业务在MPLS中的实现
    4.1 智能大厦的概述
        4.1.1 智能大厦的组成
        4.1.2 智能大厦通信自动化系统分析
        4.1.3 智能大厦的关键技术
    4.2 智能大厦通信业务在MPLS中的实现
        4.2.1 智能大厦通信业务分析
        4.2.2 智能大厦通信业务的实现
第五章 MPLS的标记技术及流量工程的QoS仿真分析
    5.1 标记分发和转发技术的仿真分析
        5.1.1 MPLS的标记分发和转发
        5.1.2 基于MPLS标记机制的IP分组流量性能的仿真分析
    5.2 MPLS流量工程的QoS性能仿真分析
        5.2.1 显式路由(ER)算法的比较分析
        5.2.2 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TCP/UDP的QoS性能仿真分析
结论
致谢
附录A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IP与ATM结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MPLS(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D]. 郭宜琴.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赵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J]. 潘成胜,贾亚茹,蔡睿妍,杨力. 计算机工程, 2019(03)
  • [5]校园网络流量监控的设计与实现[D]. 刘智勇. 吉林大学, 2008(07)
  • [6]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姬金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7]MPLS VPN技术在组建营口公安专网中的应用[D]. 冯武身. 吉林大学, 2006(05)
  • [8]ATM网络路由器接口卡设计[D]. 耿兴凯. 大庆石油学院, 2006(08)
  • [9]MPLS技术及其在流量工程上的应用研究[D]. 文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10]IP和ATM结合技术及在智能大厦通信系统中应用研究[D]. 周喜红. 大庆石油学院, 2004(03)

标签:;  ;  ;  ;  ;  

IP与ATM技术结合的必然趋势——MPL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