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021)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指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由于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引起的糖尿病类型。依据病因学分类, LADA应属于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亚型。LADA早期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易误诊为2型糖尿病。我国LADA患病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 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干预有利于延缓LADA病情发展。为规范LADA综合管理,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特组织专家对首版共识进行修订, 形成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内容涵盖LADA流行病学、遗传学、免疫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与分型、治疗与管理。本共识将有助于传递新近重要临床进展, 指导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江娟[5](2019)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认识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及病情基本特点。2、探讨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分布之间的异同点。方法:从2007年9月到2018年4月南昌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23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深入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输入“暴发性1型糖尿病”主题词或关键词查阅2007年9月到2018年4月国内关于FT1DM的论着和病例报道,去除重复、综述、会议及仅有摘要的文章,剩余144篇文献,筛选出至少有发病一般情况资料的438例FT1DM患者,再联合南昌市23例FT1DM患者,分析461例FT1DM患者的基本特点。最后从461例FT1DM患者中筛选出记录详尽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FT1DM患者186例,按不同年龄划分为5组,分析不同年龄起病的FT1DM患者的基本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异同点。结果:1、南昌市23例FT1DM患者,12例男性,11例女性,发病年龄为(40.57±16.61)岁,病程为(3.26±1.94)天,发病后出现2例急性心肌损害,2例多器官功能损害,6例PF患者胎儿结局为胎死宫内,除了1例妊娠晚期女性患者死亡,2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后继续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治疗。2、本组资料FT1DM患者在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女性多于男性,最大起病年龄为76岁,最小起病年龄为9个月,除了2例FT1DM患者死亡,其他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3、186例FT1DM患者发病血糖平均值为(38.34±14.41)mmol/L,病程为(3.82±2.46)天,糖化血红蛋白为(6.61±0.77)%,血清C肽水平极低,13例发现病毒抗体阳性,3例横纹肌溶解症,4例急性心肌损害,22例患者胰岛素相关抗体阳性,3例发病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4、青年组(20岁-3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超过所有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一半;少儿组(0-19岁)患者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少儿组(0-19岁)的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高(P<0.05),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的高血糖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青年组(20岁-39岁)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壮年组(40岁-59岁)的意识障碍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少儿组(0-19岁)的体质量指数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低(P<0.05),而餐后2小时C肽水平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高(P<0.05),青年组(20岁-39岁)的血钠水平较壮年组(40岁-59岁)和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偏低(P<0.05)。5、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胎儿致死率高,青年组(20岁-39岁)中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血清白细胞计数较非妊娠相关性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高(P<0.05)。结论:1、暴发性1型糖尿病具有致死性,并可合并各个器官功能损害,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胎死宫内发生率较高。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与非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除了体质量指数、血清白细胞计数较高,其余的临床特征相似。2、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略有不同,在临床表现(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体质量指数、餐后2小时血清C肽、血钠水平有明显差异。少儿组(0-19岁)的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餐后2小时C肽水平较其他三组均高,但少儿组的体质量指数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低。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的高血糖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
康欢欢[6](2019)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效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 method,CLIA)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ies,ICA)、胰岛素抗体(insulin antibodies,IAA)、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抗体(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antibody,IA2A)和锌抗8抗体(zinc anti 8 antibody,ZnT-8A)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对比,来比较两种方法对5种胰岛自身抗体的检出率,评价两种方法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性能,旨在探索对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更优的,更适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诊断的技术方法。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1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GADA、ICA、IAA、IA2A及ZnT-8A水平,通过卡方检验和ROC曲线分析标志物GADA、ICA、IAA、IA2A及ZnT-8A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并比较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这些标志物的检出率。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1型糖尿病组IAA、GADA、IA2A、ICA及ZnT-8A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5.3%、56.7%、36%、41.3%、26.7%,免疫印迹法检测1型糖尿病组IAA、GADA、IA2A、ICA及ZnT-8A水平阳性率分别为2.7%、12.7%、18.7%、0.7%、15.3%,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卡方检验及ROC曲线结果分析综合显示化学发光法比免疫印迹法对糖尿病5种抗体的检测灵敏度更高,并且抗体联合检测时阳性率更高。结论:通过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可以辅助1型糖尿病的诊断;化学发光法比免疫印迹法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灵敏度高,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性能更好,并且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康欢欢,刘建华,吴丽娜,秦晓松[7](2018)在《胰岛自身抗体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根据病因对糖尿病进行分类,主要有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T1DM与胰岛自身免疫联系甚密。T1DM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1]。它的典型特征是呈现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三多一少"的症状,起病通常较急剧,在发病
朱平[8](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H和胰岛素抵抗相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从而为IR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中国人的证据,为指导患者治疗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开拓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间于盱眙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511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38例,非糖尿病患者173例,并以HbA1c 7%为切点,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高HbA1c组(n=270)和低HbA1c组(n=68)。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及药物治疗史等基本信息,并检测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体重指数(BMI)。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之间人口统计学、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分析TSH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三组人群之间在年龄、性别、卒中患病率、吸烟史、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高HbA1c组与低HbA1c组之间在糖尿病病程、胰岛素促泌剂和二甲双胍使用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与非糖尿病组相比,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中高血压、冠心病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但高HbA1c组与低HbA1c组之间在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且高HbA1c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高于低HbA1c组(P<0.05)。5、高HbA1c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低HbA1c组及非糖尿病组(P<0.05);但低HbA1c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与非糖尿病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6、高HbA1c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但与低HbA1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HbA1c组的血清LDL-C水平与非糖尿病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高HbA1c组患者的HOMA-IR明显高于低HbA1c组和非糖尿病组(P<0.05);但低HbA1c组和非糖尿病组相比,HOMA-IR无明显差异(P>0.05)。8、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且高HbA1c组患者的BMI水平高于低HbA1c组(P<0.05)。9、三个组别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相关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TSH水平均与HOMA-IR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亚组分析显示,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中血清TSH水平也与HOMA-IR呈线性正相关关系。11、Fisher’s r to z转换分析显示,与非糖尿病组和低HbA1c组相比,糖尿病组和高HbA1c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与HOMA-IR的相关性更强(P<0.05)。12、以50岁、60岁、70岁为切点将所以受试者分为四组,分析各组TSH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四组中,血清TSH水平均与HOMA-IR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13、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血清TSH水平与HOMA-IR呈独立相关关系,而且BMI也与HOMA-IR呈独立相关关系。14、以TSH三分位法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三个组,比较各组的HOMA-IR。结果显示,高TSH组的HOMA-IR高于低TSH组和中TSH组;中TSH组的HOMA-IR高于低TSH组(P<0.05)。15、以24 kg/m2和28kg/m2为切点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三个组,分析各组TSH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三组中,血清TSH水平均与HOMA-IR呈线性正相关(P<0.05);且在BMI>28kg/m2时,即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TSH与HOMA-IR的相关性更强。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清TSH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呈独立相关关系,且在血糖控制不佳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更强。
江志兰,邓爱红,黄泽棋,何彩云,简咏芬,沈永坚[9](2013)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与超敏-CRP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T2DM患者122例,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组(n=21)和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阴性组(n=101),检测其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hs-CRP和肾功能指标[尿素(UREA)、肌酐(Cr)、尿微量清蛋白(尿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2例老年T2DM患者检出至少有1种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共21例,阳性率为17.21%。其中检出单项抗体GAD-Ab阳性14例(11.47%)、ICA阳性10例(8.19%)、IAA阳性1例(0.82%),检出2种抗体阳性患者4例(3.27%),未检出3种抗体均为阳性的患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组其hs-CRP、UREA、Cr水平高于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CP、2hCP、HbA1c、尿mALB、尿β2-MG水平与胰岛自身免疫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自身抗体的出现与胰岛细胞功能的损伤密切相关;了解患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炎症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老年T2DM患者及其并发症的监测和疗效观察有较高的价值。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12)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5)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人口年龄分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本设计方案 |
2.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南昌市23 例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3.2 国内文献中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1 461例暴发性1 型糖尿病的一般情况 |
3.2.2 186 例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1 少儿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2 青年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3 壮年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4 老年前期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5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 性糖尿病临床特征的比较 |
3.4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第4章 讨论 |
4.1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人群结构分析 |
4.2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4.3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因素 |
4.4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效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实验组 |
2.2.2 对照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一般资料记录 |
2.3.2 血清采集 |
2.3.3 实验室检查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健康对照组和1型糖尿病组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比较 |
3.2 健康对照组和1型糖尿病组的抗体检出率比较 |
3.3 两种方法对5种抗体检测的四格表分析 |
3.4 两种方法通过卡方检验对5种抗体的检出率比较 |
3.5 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性能 |
3.6 两种方法对抗体检测的ROC曲线分析 |
3.6.1 免疫印迹法对5 种抗体诊断性能ROC曲线 |
3.6.2 化学发光法对5 种抗体诊断性能ROC曲线 |
3.6.3 化学发光法对5 种抗体联合检测ROC曲线 |
3.6.4 免疫印迹法对5 种抗体联合检测ROC曲线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胰岛自身抗体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胰岛自身抗体 |
1.1 GADA |
1.2 ICA |
1.3 IAA |
1.4 IA2A |
1.5 ZnT8A |
2 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 |
2.1 WB |
2.2 IFA |
2.3 ELISA |
2.4 RLA |
2.5 化学发光法 |
3 胰岛自身抗体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
3.1 胰岛自身抗体指导糖尿病分型及对T1DM的诊断价值 |
3.2 胰岛自身抗体对于T2DM的诊断价值 |
3.3 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
4 胰岛自身抗体对T1DM的预测意义 |
5 高危人群中进行T1DM筛查 |
6 胰岛自身抗体指导T1DM治疗 |
7 展望 |
(8)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H和胰岛素抵抗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结果图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与超敏-CRP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胰岛自身免疫抗体在老年T2DM患者中的检出率 |
2.2 两组患者血液C肽水平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
2.3 肾功指标异常的检出情况 |
3 讨 论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目录 |
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二、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四、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一、糖尿病的诊断 |
二、关于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问题 |
三、糖尿病的分型 |
四、如何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 |
五、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概念 |
二、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
(一)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
(二)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
1.高危人群的定义: |
2. 筛查方法: |
(三)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四)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三、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
(一) 血糖控制 |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
四、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一) 血糖控制 |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一、基本原则 |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 |
三、教育管理的落实 |
四、教育的内容 |
五、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 |
六、血糖监测 |
(一) HbA1c |
(二) 自我血糖监测 |
七、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 |
2 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一、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2 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一、营养治疗总则 |
二、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三、营养素 |
(一) 脂肪 |
(二) 碳水化合物 |
(三) 蛋白质 |
(四) 饮酒 |
(五) 膳食纤维 |
(六) 盐 |
2 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戒烟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一、口服降糖药物 |
(一) 二甲双胍 |
(二) 磺脲类药物 |
(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四) 格列奈类药物 |
(五) α-糖苷酶抑制剂 |
(六)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
二、胰高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 |
三、胰岛素 |
(一) 概述 |
(二)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注意事项 |
1.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
2. 起始治疗中预混胰岛素的使用 |
(三)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四)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 |
(五)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2 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 |
一、手术方式与疗效 |
二、手术治疗的缓解标准 |
三、代谢手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 |
四、代谢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禁忌证 |
五、代谢手术的风险 |
六、代谢手术的管理 |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一、筛查 |
二、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一) 高血压 |
(二) 血脂异常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低血糖 |
1.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2.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3.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4.低血糖分类 |
5.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
6.低血糖的治疗: |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
(一) 临床表现 |
(二) 检查 |
(三) 诊断 |
(四) 治疗 |
二、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HHS) |
(一) 临床表现 |
(二) 化验检查 |
(三) 诊断 |
(四) 治疗 |
(五) 预后 |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
(一) 临床表现 |
(二) 实验室检查 |
(三) 治疗 |
(四) 预防 |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一、糖尿病肾脏病变 |
(一) 诊断和筛查 |
(二) 治疗 |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失明 |
(一) 分级 |
(二)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筛查、随诊和治疗 |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
(一) 分型 |
(二) 诊断 |
1.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
2.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
(三) 管理和治疗 |
1. 预防 |
2. 治疗 |
四、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
(一) 筛查 |
(二) 诊断 |
(三) 治疗 |
1.控制PAD的危险因子: |
2.PAD的治疗 |
五、糖尿病足 |
(一) 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
(二) 糖尿病足的筛查 |
(三) 糖尿病足的预防 |
(四) 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 |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一、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合并妊娠 |
(一) 妊娠糖尿病的筛查 |
(二) 计划妊娠的糖尿病妇女妊娠前的准备 |
(三) 妊娠期间糖尿病的管理 |
(四) 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 |
(五) 糖尿病合并妊娠时的特殊问题 |
二、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
(一) 1型糖尿病 |
(二) 2型糖尿病 |
三、老年糖尿病 |
(一)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二) 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 急性并发症 |
2. 慢性并发症 |
(三) 老年糖尿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
(四)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和预防 |
四、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术前准备及评估 |
2. 术中处理 |
3. 术后处理 |
五、糖尿病与感染 |
(一) 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二)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六、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七、抑郁症 |
八、精神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HIV/AIDS) 和糖尿病 |
代谢综合征 |
(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二)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
初诊 |
随诊 |
英文缩略语对照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
常用体质指标 |
四、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D]. 江娟. 南昌大学, 2019(01)
- [6]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效能评价[D]. 康欢欢.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胰岛自身抗体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康欢欢,刘建华,吴丽娜,秦晓松.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13)
- [8]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H和胰岛素抵抗相关关系的研究[D]. 朱平.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与超敏-CRP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J]. 江志兰,邓爱红,黄泽棋,何彩云,简咏芬,沈永坚. 重庆医学, 2013(24)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抗体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抗体检测论文; 胰岛素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