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1](2021)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测试需求,功率波形分析仪应运而生,该仪器整合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功能,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研究一款这样的综合测试仪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功率波形分析仪为研究背景,该仪器整体基于采集板卡+FPGA+工控机的硬件方案,拥有4个功率单元,同时支持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是决定功率波形分析仪使用体验和性能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部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软件架构设计。为解除业务耦合,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使用分层+模块化的总体软件设计;为提升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结合任务执行特点构建分工明确的多线程架构,从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在界面方面,对导航窗口按键消息处理和窗口复用技术进行研究;在通用组件方面,通过设计和实现分页列表控件和编辑框软键盘,改善使用体验;另外,基于键值和消息处理模块实现一种通用的人机交互模型,以提升系统扩展性。3、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基于B/S架构实现远程人机交互功能,完成通信模块、服务端、前端网页和权限校验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功率波形分析仪,扩展了功率波形分析仪的人机交互方式。4、数据处理研究。本文对传统功率参数运算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种功率参数自定义运算方案,将功率参数运算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使得功率参数按需运算成功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功率参数的运算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针对部分时基档位波形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比和分析各种插值算法,最终选用分段三次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和分段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应用,使得波形显示效果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基于控制模块和历史数据缓存队列实现了一种历史波形循环缓存方案,使得历史波形数据可以在内存空间中循环有序缓存,从而方便用户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历史波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功率波形分析仪平台上进行了总体软件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波形分析仪的各项功能均正常,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叶丹戈[2](2021)在《网络化通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满足某些领域电子设备在生产制造场景中―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测试的需求,用于通用测试系统的工程方法研究和实现日益增多。本文以网络化通用测试系统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测试流程的抽象,通用资源管控功能和网络化测试系统等功能部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本论文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用于射频/数字类产品测试的通用网络化测试系统,主要包含两大功能块。第一个部分是通用测试框架。通过设计并实现一种针对射频/数字类产品的通用测试框架,对常用测量仪器和通信总线等测量信号的程控进行封装,将共性测试指标的测试过程用XML文本来描述,将测试程序集的开发简化为在该框架下用XML语言描述信号流向,实现最终测试和测试数据处理等功能。最终达到简化测试开发和应用的目的。第二个部分是测试管理系统。设计并实现一个网页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按照产品种类编号对产品对应的测试程序集进行上传、下载、运行和更新等功能,完成对测试对象(射频/数字类模块级电子产品)的信号注入和测量,将测试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数据库,以供后续使用。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测试系统能够更便捷的被用户使用。
李浩[3](2020)在《基于Linux的LXI功率分析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的功率测量中,测量环境越来越复杂,仪器分布越来越离散。能够对功率分析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远程控制方式通常基于C/S软件架构,一般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连接不够灵活,多设备集成难度较大。而利用LXI标准来实现远程控制功率分析模块,则有助于缩短建立、配置和调试测试系统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利用当今分步广泛的以太网,可以大大降低测试系统的成本。本课题研究的功率分析模块是一种基于Linux平台符合LXI规范的功率分析模块。借助Linux平台对搭建服务器的良好支持,搭建了能够提供LXI C级标准功能的LXI应用服务器,使功率分析模块摆脱了距离的限制。前端利用Bootstrap等开源框架进行开发,对移动设备以及多种操作系统平台都有良好的兼容性,对不同尺寸的显示屏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实现LXI应用服务器与底层功率分析软件的交互设计。同时,设计了支持传统C/S模式的软件模块,使功率分析模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能提供远程操控功能。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实现了LXI功率分析仪的混合软件架构设计。本文利用C/S架构与B/S架构各自的优缺点,将两种架构合理的设计在一起,组成优势互补的混合架构。既满足LXI规范的要求,又兼具传统远程测量模式的优点;2.利用RPC技术实现了C/S架构软件模块。完成搭建RPC服务器和与之配套的PC客户端,并完成相关的ARM端移植工作,客户端具有LXI规范中提出的C类功能。并设计了SCPI程控功能及指令管理功能;3.完成基于WebSocket应用协议的LXI功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利用RPC服务器完成LXI应用服务程序的设计,并设计了LXI C级标准的网页及功率分析模块的远程测量页面。同时,应用LZW压缩技术优化数据的传输效率;4.完成了功率运算和谐波参数的软件实现。给出了关键参数的算法和实现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了LXI应用服务器与底层软件的交互。本课题最终做出了样机,将所设计的LXI功率分析模块在实际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各项设计的功能均能正常工作,远程控制能够实现10Hz的波形刷新率。同时功率参数及谐波参数的测量结果均满足指标要求。
张柳[4](2020)在《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品质优良的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液相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响应快的特点,可提供包含精确质量数、特征离子碎片等多元性数据,在中药定性定量分析、质量控制、生物活性以及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方面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大量中药成分分析的质谱数据迅速积累,如何快速、准确分析并鉴定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成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基于化合物二级质谱信息与计算机检索系统有机结合的质谱数据库能够有效促进中药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和信息化管理。一些国际上着名代谢组学研究团队和机构均建立了高效、全面且注释良好的质谱数据库,推动了代谢产物的结构解析和快速鉴定,促进了代谢组学的发展。但是,立足于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质谱数据库开发还十分薄弱,亟需建立数据收集范围广、网络化应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地药材的数据库。祖国西北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位置,这里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造就了药材种类繁多、蕴藏量大的独特优势。因此,建立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道地药材代谢组学数据库,最大限度地收集药材中的化合物信息,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Web应用的开发,实现西北道地药材基础数据信息的科学管理,对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评价中药的质量和中药新药的创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通过阅读收集文献以及采集化合物及药材UHPLC-QTOF-MS质谱信息的方式收录原始数据。目前数据库包含了甘草、大黄、沙棘、党参、当归、红芪、黄芪、枸杞、板蓝根以及黄芩10种具有代表性的西北道地药材的2304个化合物的基本信息、质谱数据、生物活性数据。首先,利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药材及相关数据的本地数据库,快捷有效地管理原始数据。然后,运用Python作为编程语言、Django作为网站框架进行相关Web应用的开发,使用HTML与CSS来进行网页设计(http://202.201.13.31:8000/)。Web应用提供了化合物检索功能、质谱检索功能和批量检索功能。支持用户使用中英文名称、CAS号、分子式、分子量、药材名等进行基本信息的查询,通过提交质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相似度的正反匹配率对比,获得化合物鉴定结果,尤其是可以通过上传文件进行多个数据的同时检索。此外,本研究还开发了文件转换器进行质谱文件有效数据的提取,实现质谱数据与本数据库的快速联动。相关数据的导入、搜索、结果返回过程,在运行环境稳定正常的情况下5秒内即可完成。最后,通过实际药材样品测试应用分析,证明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选取甘草药材,利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质谱信息采集,通过批量检索文件转换器提取有效质谱数据,然后上传文件至数据库,利用质谱数据批量检索功能,经过自动正反匹配率分析,最终快速鉴定了甘草样品中的96种化合物,有效提高了化合物鉴定的速度和准确度。综上,基于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以Python作为编程语言、Django作为网站框架进行相关Web应用开发,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进一步通过药材UHPLC-QTOF-MS分析和数据查询验证,显示该数据库具有应用方便、快速鉴别等特点,为道地药材的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提供强有力支持,可有效促进已知化合物的快速检索和未知化合物的初步鉴定。此外,本数据库首次把质谱数据和生物活性数据整合起来,将方便用户获取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数据,对于道地药材的成分分析和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曾炳超[5](2019)在《1-620MHz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磁共振谱仪作为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小型化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信号发生器是磁共振谱仪的核心部件之一,而且现有的核磁共振谱仪设备庞大。因此,小型化、高分辨率的信号发生器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型化宽带数字可调信号发生器为研究课题,提出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激励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PLL),采用分段输出的方法,研发了小型化、高带宽、高分辨率、高稳定的信号发生器。首先介绍了现有的各种频率合成技术,分析其中各方法优缺点,选用DDS激励PLL技术。其次,确定了信号发生器设计的具体方案,本文设计的信号发生器包括DDS模块、PLL模块、可编程滤波模块、衰减器模块、人机交互电路模块和射频开关模块。STM32单片机作为系统的主控,4*5按键电路作为输入,OLED显示屏作为显示。接下来对信号发生器各个子模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先是对模块所需芯片进行选型,然后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设计。介绍了以太网通信,通过STM32自带的LAN8720芯片利用LWIP协议栈实现信号发生器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通过对整个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的测试与分析,在频率精度、相位噪声、杂散水平和谐波分量四个方面与国外的安捷伦信号发生器性能进行对比,计算得知整个系统的输出信号各项指标达到了要求。最后,文末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不足并期待改进。
李忠伟[6](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远程低功耗水表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智能化水务系统建设的推进,我国城乡智能水表产业发展迅速,智能水表的使用量持续增加,需要工作人员现场抄读的机械式传统水表逐渐被其代替。与此同时,“远程抄表,集中监控,统一管理”的水表数据采集和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水表行业的管理标准。因此,设计一套功能完善的远程水表抄表系统,使得整个水务系统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智能水表发展趋势和远程水表抄表系统的现状做出了分析,介绍了目前走在远程水表抄表行业前列的企业和他们的优秀产品;并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从系统功耗、数据采集精确度、系统工作效率、系统实用性和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出发,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低功耗远程水表抄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随后对远程水表抄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进行了分析,针对水表抄表系统的任务指标,设计实现了超低功耗的基于STM32-ARM核心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硬件电路,分别为:电源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数据存储电路、通讯电路、实时时钟电路和系统低功耗管控电路;接着根据整套水表抄表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多套测试和执行软件,其中包括基于ARM处理器的执行于MCU内部NorFlash的bootloader更新程序与APP主控程序,基于.NET框架下WinForm的远程程序更新工控软件,基于Eclipse和SqlServer的远程水表抄表测试平台。本文最后对抄表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基本实现,系统电池使用年限可达4年,脉冲量累计误差约为千分之一个,485直读表零误码率,模拟量采集误差小于±0.8%,配合上报文补发程序下的数据远传无数据丢失。
王荣华[7](2015)在《面向C-RAN系统的研究与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网络和技术的进步趋势迅速,提出新型无线接入网构架已成当务之急。C-RAN是基于协作式无线电,集中化处理和实时的云计算构架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Clean system)。其主要通过采用协作化、虚拟化技术、减少基站机房数量和降低能耗,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提高频谱利用率,达到高带宽、低成本并且有较大灵活度的运营。C-RAN的目标是解决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给运营商所带来的多方面的挑战,追求未来利润增长和可持续的业务。本文对面向C-RAN系统测试展开了深入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C-RAN系统架构及动态基带池和虚拟化等关键技术,对基于GPP通用服务器的C-RAN架构方案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选择KVM虚拟机实现基带池中网络层的虚拟化,根据基带池架构设计方案,采用GPP通用服务器搭建了C-RAN基带处理池硬件平台,应用RHEV-M 3.1对KVM虚拟机进行管理。其次,仿真了不同CQI对应BLER与SNR之间的关系,应用89600VSA软件对C-RAN硬件架构的空口信号进行实际分析,测试了TD-LTE下行链路主、辅同步信号,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广播信道、共享信道和指示信道的信号调制方式,分析了空口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特点,并对各下行信道的误差向量幅度进行统计,判断信道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对C-RAN网络容量、BBU与RRU间的时延、BBU池内池间时延以及带宽特性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网络的平滑扩展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析。最后,搭建了终端测试平台,借助Altair UE对TD-LTE网络进行业务验证,包括终端的接入测试、FTP上下行流量测试以及流媒体的播放流畅度测试,还对虚拟机中基带资源在线迁移、冗余备份、负载触发的基带资源迁移及功耗的变化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硬件平台满足实际需求。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8](2003)在《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文中研究指明 (北京,2003年9月22日)安捷伦科技(NYSE:A)日前宣布,推出业内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远程服务器管理功能及键盘、视频和鼠标(KVM)重定向功能的产品,使客户能够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
孙昌余[9](2007)在《基于SmartClient模式的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虚拟仪器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仪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仪器仪表测控领域的重要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光纤宽带通信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虚拟仪器网络化进程。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在大范围扩展,如远程医疗、远程数据采集与控制、高档测量仪器设备资源的远程实时调用,远程设备故障诊断等。目前,基于网络互联的网络化虚拟仪器开发,其软件开发模式主要有C/S模式和B/S模式。随着微软.Net Web服务框架的推出,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SmartClien(t智能客户端)模式应运而生,它结合了C/S模式和B/S模式的优点,将所有强大的功能、灵活性以及C/S模式的用户体验与B/S模式部署的简易性和稳定性融为一体。SmartClient模式被认为是B/S模式的强大替代者。本文基于SmartClient模式在.Net平台下研制了一套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解决方案。其中的控制信息管理平台解决方案是基于C#.NET相关技术的SmartClient应用程序;虚拟仪器远程控制解决方案是使用. NET框架下集成的VI(Virtual Instruments,虚拟仪器)开发工具—Measurement Studio开发的应用程序。整个系统通过Web Service技术实现网络各节点的仪器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通过DataSocket组件通信技术实现实时数据地传输和控制,通过NI-DAQmx组件实现对USB-6009的数据采集,通过调用Measurement Studio中的分析函数库开发的分析模块可以在线/离线进行数据分析。本系统通过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功能、性能、运行效率等均达到任务要求。
二、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功率波形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本地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2 远程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4 数据处理总体方案设计 |
2.5 多线程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 导航窗口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1 概述 |
3.1.2 按键消息处理 |
3.1.3 窗口复用 |
3.2 通用组件软件设计及实现 |
3.2.1 分页列表控件 |
3.2.2 编辑框软键盘 |
3.3 消息处理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3.3.1 需求分析 |
3.3.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1 方案分析 |
4.1.2 传输层连接 |
4.1.3 握手 |
4.1.4 数据交互 |
4.2 服务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2.1 方案分析 |
4.2.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 前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1 权限校验模块 |
4.3.2 显示模块 |
4.3.3 状态显示模块 |
4.3.4 虚拟按键模块 |
4.4 权限校验模块后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4.1 方案分析 |
4.4.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功率参数运算 |
5.1.1 概述 |
5.1.2 功率参数运算优化 |
5.1.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2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5.2.3 算法软件实现 |
5.3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 |
5.3.1 需求分析 |
5.3.2 方案分析 |
5.3.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准备 |
6.2 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1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2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3 功率参数运算测试 |
6.4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测试 |
6.5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网络化通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础应用技术简介 |
2.1 Lab VIEW与 C#技术简介 |
2.2 XML技术概述 |
2.3 SQL Server数据库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概述 |
3.2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测试序列编写与解析 |
3.2.2 资源管控 |
3.2.3 测试序列部署和使用功能分析 |
3.2.4 测试项目管理 |
3.2.5 测试数据管理和资源使用统计 |
3.3 系统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测试系统硬件组成 |
3.3.2 信号注入与测量需求 |
3.3.3 通信总线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CSCI级设计决策 |
4.1.1 CSCI输入/输出设计决策 |
4.1.2 CSCI行为决策 |
4.1.3 CSCI数据库/数据文件设计决策 |
4.1.4 其它设计决策 |
4.2 CSCI体系结构设计 |
4.2.1 CSCI部件 |
4.2.2 执行方案 |
4.2.2.1 服务端执行方案 |
4.2.2.2 客户端执行方案 |
4.2.3 部分接口设计 |
4.3 部分功能流程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
5.1 XML测试文件设计与测试解析功能模块 |
5.2 资源管控功能模块 |
5.3 网页端测试与配置功能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硬件配置 |
6.1 测试系统硬件组成的准则 |
6.2 数字类产品测试系统配置 |
6.3 射频类产品测试系统配置 |
6.4 实现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Linux的LXI功率分析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功能指标 |
1.4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LXI功率分析模块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底层软件设计方案 |
2.3 LXI软件方案 |
2.3.1 LXI软件的C/S模式设计方案 |
2.3.2 LXI软件的B/S模式设计方案 |
2.3.3 多服务程序交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S架构软件设计 |
3.1 概述 |
3.2 RPC服务程序 |
3.2.1 Portmap端口映射服务程序的移植 |
3.2.2 线程函数设计 |
3.2.3 服务器读写API设计 |
3.3 PC客户端设计 |
3.3.1 客户端框架 |
3.3.2 IP搜索 |
3.3.3 界面布局设计 |
3.3.4 驱动程序设计 |
3.4 配置及程控界面设计 |
3.4.1 登录界面 |
3.4.2 欢迎界面 |
3.4.3 LAN配置界面 |
3.4.4 SCPI指令收发界面 |
3.4.5 SCPI指令集 |
3.5 仪器显示界面设计 |
3.5.1 功率分析界面 |
3.5.2 谐波分析界面 |
3.5.3 波形显示界面 |
3.6 程控指令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S架构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LXI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4.2.1 端口监听 |
4.2.2 应用服务程序 |
4.3 Web服务器的实现 |
4.4 Web架构选型 |
4.4.1 常用前端架构简介 |
4.4.2 ECharts简介 |
4.4.3 本节小结 |
4.5 Web页面设计 |
4.5.1 Web页面加载设计 |
4.5.2 界面刷新设计 |
4.6 数据传输优化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率分析与运算 |
5.1 简介 |
5.2 运算方案设计 |
5.2.1 参数运算设计 |
5.2.2 参数运算的流程设计 |
5.3 功率及谐波参数的运算 |
5.3.1 功率参数的运算 |
5.3.2 谐波参数的运算 |
5.4 数据运算的软件实现与数据交互 |
5.4.1 数据运算的软件实现 |
5.4.2 数据交互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功能测试 |
6.1 测试平台搭建 |
6.2 软件通讯测试 |
6.2.1 软件连通性测试 |
6.2.2 吞吐量测试 |
6.2.3 跨局域网测试 |
6.3 界面功能测试 |
6.2.1 程控功能测试 |
6.2.2 仪器功能测试 |
6.4 LXI网页性能测试 |
6.4.1 LXI网页加载测试 |
6.4.2 LXI网页多平台登录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西北道地药材 |
1.2 代谢组学及其在中药中的研究与应用 |
1.3 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数据库现状和前景 |
1.3.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3.2 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数据库 |
1.3.2.1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数据库 |
1.3.2.2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数据库 |
1.3.2.3 基于离子淌度质谱(IM-MS)的代谢组学数据库 |
1.3.2.4 数据库辅助软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数据库的建立 |
2.1 数据收录 |
2.1.1 数据收集 |
2.1.2 质谱信息采集 |
2.1.2.1 仪器与试药 |
2.1.2.2 溶液制备 |
2.1.2.3 色谱条件 |
2.1.2.4 质谱采集条件 |
2.1.2.5 质谱数据特点 |
2.2 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
2.2.1 需求分析 |
2.2.2 概念设计 |
2.2.3 实施与维护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2.3.1 数据库系统 |
2.3.2 数据库创建 |
2.3.2.1 建立连接 |
2.3.2.2 创建表字段 |
2.3.2.3 数据导入 |
2.3.3 数据更新 |
第三章 数据库Web应用开发 |
3.1 开发环境及网络框架 |
3.1.1 开发语言与软件 |
3.1.2 网络框架 |
3.2 设计与实现 |
3.2.1 配置环境 |
3.2.2 MySQL数据库连接 |
3.2.3 项目创建 |
3.2.4 程序编写 |
3.2.5 运行服务器的开发 |
3.2.6 网页设计 |
3.2.7 结果返回 |
3.3 批量导入功能 |
3.3.1 功能分析 |
3.3.2 设计模板 |
3.3.3 模板导入 |
3.4 批量检索文件转换器 |
3.4.1 转换规则 |
3.4.2 技术实现 |
第四章 数据库的功能与应用 |
4.1 化合物检索功能及应用 |
4.1.1 匹配规则 |
4.1.2 技术实现 |
4.1.3 实例验证 |
4.2 质谱检索功能及应用 |
4.2.1 匹配规则 |
4.2.1.1 质谱相似度定义 |
4.2.1.2 检索参数设定 |
4.2.2 技术实现 |
4.2.3 实例验证 |
4.2.3.1 仪器与试药 |
4.2.3.2 溶液制备 |
4.2.3.3 色谱条件 |
4.2.3.4 质谱采集条件 |
4.2.3.5 结果分析 |
4.3 批量检索功能及应用 |
4.3.1 匹配规则和技术实现 |
4.3.2 实例验证 |
4.4 数据库使用指南 |
4.4.1 化合物检索功能 |
4.4.2 质谱检索功能 |
4.4.3 批量检索功能 |
4.4.4 联系我们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1-620MHz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发展现状 |
1.3 频率合成技术基本介绍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频率合成技术原理 |
2.1 直接合成频率技术 |
2.2 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技术 |
2.3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 |
2.4 混合频率合成技术 |
2.4.1 DDS与PLL环外混频 |
2.4.2 PLL内嵌DDS |
2.4.3 DDS激励PLL |
2.4.4 混合环的相位噪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 |
3.1 数字信号发生器总体方案设计 |
3.2 DDS模块 |
3.2.1 DDS的芯片选型 |
3.2.2 AD9854的程序设计 |
3.3 PLL模块 |
3.3.1 PLL芯片的选型 |
3.3.2 ADF4351的程序设计 |
3.4 可编程数控滤波器模块 |
3.5 衰减器模块 |
3.5.1 HMC624A硬件设计部分 |
3.5.2 HMC624A软件设计部分 |
3.6 人机交互电路模块 |
3.6.1 键盘输入电路 |
3.6.2 液晶显示电路 |
3.7 射频开关模块 |
3.8 硬件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太网通信部分 |
4.1 STM32F4以太网简介 |
4.2 TCP/IP协议以及LWIP协议 |
4.3 程序实现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频率稳定度测试 |
5.2 相位噪声测试 |
5.3 杂散水平测试 |
5.4 谐波分量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物联网的远程低功耗水表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远程水表抄表系统概述 |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课题发展趋势 |
1.4 课题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远程低功耗水表抄表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
2.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1.2 系统采集水表读数原理 |
2.2 系统工作环境与功能需求 |
2.2.1 系统工作环境分析 |
2.2.2 系统功能需求 |
2.2.3 系统技术指标 |
2.3 系统模具介绍和系统电路板封装设计 |
2.4 系统关键部件选型 |
2.4.1 主控微处理器的选择 |
2.4.2 通讯模块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框架 |
3.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3.1 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
3.3.2 LDO电源设计 |
3.3.3 DC/DC电源设计 |
3.3.4 锂电池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3.4 SIM800A通信电路设计 |
3.5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5.1 报警量/脉冲量采集电路设计 |
3.5.2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5.3 RS485电路设计 |
3.6 存储电路设计 |
3.7 时钟电路设计 |
3.8 低功耗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整体框架 |
4.2 数据采集单元程序的实现 |
4.2.1 脉冲水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2 RS485直读水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3 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数据存储单元程序的实现 |
4.4 数据上发单元程序的实现 |
4.5 参数管理程序的实现 |
4.6 系统低功耗程序的实现 |
4.7 系统固件更新程序的实现 |
4.8 系统辅助功能程序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开发平台与调试设备 |
5.2 系统硬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1 硬件电路板和调试环境展示 |
5.2.2 电源测试 |
5.2.3 通信电路测试 |
5.2.4 辅助电路测试 |
5.3 数据采集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脉冲式水表累计误差测试 |
5.3.2 485直读水表误码率测试 |
5.3.3 模拟量采集精度测试 |
5.4 参数管理测试及结果分析 |
5.5 数据远传测试及结果分析 |
5.6 固件更新测试及结果分析 |
5.7 系统功耗测试及结果分析 |
5.8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成果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面向C-RAN系统的研究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专业术语注释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C-RAN架构优势 |
1.3 C-RAN系统测试目标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C-RAN系统方案选择 |
2.1 C-RAN架构的实现方案 |
2.1.1 传统无线接入网架构的缺点 |
2.1.2 C-RAN架构的两种实现方案 |
2.2 C-RAN架构关键技术 |
2.3 基于GPP通用处理器平台的C-RAN架构方案分析 |
2.3.1 现有多标准实现的解决方案 |
2.3.2 基于GPP通用处理器架构可行性分析 |
2.4 C-RAN中的虚拟化方案分析 |
2.4.1 服务器虚拟化 |
2.4.2 虚拟化架构选择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C-RAN硬件平台设计及搭建 |
3.1 基带处理池硬件架构方案选择 |
3.2 基带处理池的硬件平台搭建 |
3.2.1 基带池物理拓扑结构图 |
3.2.2 基带处理池的实现 |
3.3 基于KVM虚拟机软件平台建立 |
3.3.1 RHEV-M 3.1简介 |
3.3.2 RHEV-M安装 |
3.3.3 RHEV-M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4 C-RAN平台下行链路的仿真测试 |
4.1 测试方案设计 |
4.1.1 测试环境部署 |
4.1.2 测试内容 |
4.1.3 安捷伦89600 VSA软件功能简介 |
4.2 89600VSA软件参数设置与分析 |
4.2.1 TD-LTE帧结构 |
4.2.2 下行链路概述 |
4.2.3 测试参数设置 |
4.3 TD-LTE下行链路自适应调制仿真分析 |
4.3.1 LTE系统中的AMC技术 |
4.3.2 仿真分析 |
4.4 TD-LTE空口信号下行链路测试与分析 |
4.4.1 下行链路调制方式测试 |
4.4.2 下行空口信号的频域和时域信号测试与分析 |
4.4.3 空口信号实际分析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C-RAN架构中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方案设计 |
5.1.1 测试环境部署 |
5.1.2 测试工具 |
5.2 网络容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BBU池内时延测试与分析 |
5.3.1 传输时延计算方法 |
5.3.2 任意BBU间的时延测试 |
5.3.3 BBU与RRU之间的时延 |
5.4 BBU池内带宽测试与分析 |
5.5 网络容量平滑扩展方案测试 |
5.5.1 测试环境搭建 |
5.5.2 簇间的时延测试 |
5.5.3 簇间的带宽测试 |
5.5.4 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C-RAN平台数据业务与迁移功能验证 |
6.1 测试方案设计分析 |
6.1.1 测试流程 |
6.1.2 测试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6.2 数据业务验证与分析 |
6.2.1 终端接入 |
6.2.2 ping业务测试 |
6.2.3 FTP业务测试 |
6.2.4 流媒体业务测试 |
6.3 基带资源迁移功能的验证 |
6.3.1 基带资源手动触发下的在线迁移 |
6.3.2 基带处理单元间的冗余备份 |
6.3.3 基于负载触发的资源迁移 |
6.3.4 智能节能技术 |
6.4 数据业务及虚拟化功能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SmartClient模式的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虚拟仪器 |
2.2 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仪器 |
2.3 .NET 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要求 |
3.2 数据要求 |
3.3 运行环境说明 |
3.4 技术性能与指标分析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可靠性设计 |
4.5 安全性设计 |
4.6 相关设计模式 |
4.7 系统部署与升级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四、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网络化通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叶丹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Linux的LXI功率分析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D]. 李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张柳. 兰州大学, 2020(01)
- [5]1-620MHz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与研究[D]. 曾炳超. 厦门大学, 2019(07)
- [6]基于物联网的远程低功耗水表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忠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面向C-RAN系统的研究与测试[D]. 王荣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 [8]安捷伦推出第一个在同一个解决方案中同时实现系统管理和KVM的远程服务器管理产品 安捷伦产品允许服务器管理员更快地实现投资回报、优化IT投资[J].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3(S1)
- [9]基于SmartClient模式的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昌余.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