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南铀资源技术经济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和[1](2022)在《桃山矿田低品位铀资源开发利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桃山矿田地理交通条件、各矿床铀资源可靠性、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水冶性能、环境影响条件等分析,提出对桃山矿田6个矿床按绿色铀矿山建设标准要求和区域开发模式,以规模化、集约化的建设思路进行开发,以大布铀矿床为中心,建设中心水冶厂;采用原地爆破浸出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石、废石外排,实现无废开采;通过合理确定矿床开采边界品位,实现高效开采;利用放射性选矿技术,减少出窿矿石处理量。通过采用新模式、新技术,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对桃山矿田低品位铀资源高效利用。
赵萌[2](2020)在《“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正向“城—镇—乡”三元结构转变,使得村镇与城镇作为联通城乡、连接工业与农业,承接二元双向物流的桥梁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在产业升级、成本高企、空间制约及交通拥堵等压力条件下,一方面推动城市物流向平台化的高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物流实体产业向外迁移。而农村物流在缺乏有效的要素支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下,开始寻求向上构建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接近的村镇物流平台。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分离,使村镇物流摆脱了地理区位、市场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限制而发挥成本洼地优势,促进“城—镇—乡”三元物流形态与物流空间重构,从而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选取村镇物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村镇物流在时代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本文从村镇物流系统内部演化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法在第三章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方法,在第四、五章研究分析村镇物流系统的生态演化方向、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等,第六章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验证。经过本文研究,论文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本文经过多种方式研究,构建了一个“三要素、四生态流、双层圈”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架构包含村镇物流核心要素、村镇物流支持要素、村镇物流环境要素三类主体要素Agent;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四类生态流;“链环—功能”为基础层,“平台—模块”为主导层的两个层圈。其中,平台处于顶层,模块动态组合成柔性链条,功能融合于平台及模块化柔性链环之中。同时该架构也是由“生态元—生态链—生态网—生态群—生态圈—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2)本文结合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揭示出村镇物流生态演化机理、路径与方向。其中,三类主体要素的生态元变化是演化基础;技术依赖、制度依赖、关系依赖是平衡态演化路径;生态流是推动村镇物流演化的动力机制;共生机制与竞争机制引起生态位变化是演化的传导机制;“耦合—协同”是演化的放大机制;“链环—功能”主导模式到“平台—模块”主导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3)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双向双网—双层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物流生态体系的演化架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加之区域化分工所带来的大流通,共同交织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市场网络。农村物流寻找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向上建构物流平台;城市物流一方面向高端升级发展以形成信息化为主导的虚拟网络平台,一方面向低端挤压通过快捷配送的替代方式和经济成本调节方式将物流实体平台向外推移。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顶层虚拟平台和村镇化的物流实体平台分离,形成“双向双网—双层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架构,平台与网络通过现代化的“集送/配送”连接。论文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性结论:(1)本论文通过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处理2009-2013年村镇物流服务节点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链环—功能”进行效率评价得出,2012年后由于互联网技术迸发形成“平台—模块”主导的电商双边市场使村镇物流服务主体的运营效率由发散转向收敛。(2)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结合收益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村镇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平台使用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平台—模块”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同时网络平台还推动了城乡物流的产业升级以及空间重构,论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之后得出同样的结论。(3)本文基于非平衡力学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通过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生态流”对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具有分形影响,村镇物流空间结构变化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内部“生态流”作用空间分异是系统演化的本质。(4)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模拟预测“生态流”作用发现,外部环境稳定情况下,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空间自组织缓慢生长。2012年以后,在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镇物流空间环境巨变,进入新维度的空间重构和规模增长,使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典型跨越性,但物流规模扩张仍滞后于村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本文以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2006-2026年历史数据及发展预测为依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三种互动情景推演出,提高教育经费和物流技术投入能够促进环境子系统整体“耦合—协同”状态改善,但从效果看,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效果明显,对资源和环境作用较弱。
陈旭[3](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刘晓蕾[4](2020)在《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创业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业绩效是衡量创业质量与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是每个创业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采用我国传统劳务输出大省江西省399位有创业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将社会网络分为非正式社会网络和正式社会网络,构建OLS模型和IV-2sls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不强,创业绩效表现一般;第二,OLS回归模型和IV-2sls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正式社会网络都显着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财务绩效;第三,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正式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长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正式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大于非正式社会网络的正向影响。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要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培育,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升创业绩效;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要注重构建、维系并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三是新生代农民工要更加重视正式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的提升作用。
李长生,刘晓蕾,汪淑群[5](2019)在《信贷约束、社会网络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江西省1 028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微观数据,利用直接诱导法甄别样本的信贷约束状况,调研其社会网络和创业实施状况。实证检验信贷约束和社会网络及其交互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的影响效应,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约59%的样本受到信贷约束,未受信贷约束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的概率要高约15%,社会网络较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概率反而要低约29%,信贷约束和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表明,未受信贷约束且拥有强社会网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实施的概率低约9%。为此建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既要大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融资环境,更要重新审视社会网络对创业实施的影响。
陈军贤,张志和,董春明,杨毅[6](2017)在《某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厂址选择及总图布置》文中提出某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厂址选择中,在不新增征土地的情况下,对现有可利用场地通过技术、经济以及现场的环保条件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厂址方案。通过对拟建厂址的交通、自然条件和建设依托条件的分析,从功能分区、工艺流程、地形、风向、运输等要点综合考虑总图布置,实现总平面布置的最优化。
陶万才[7](2016)在《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在赣南某铀矿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赣南地区花岗岩型铀资源丰富,目前主要采用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进行开采。存在的问题有:由于矿体面积大,需划分较多采区,给采场生产安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其次,充填法采场顶底柱、间柱回收复杂,采矿生产效率低、采矿成本高,难以达到设计产能。因此,赣南硬岩矿床亟需安全高效的采矿方法。本文就赣南×铀矿床开展了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试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进行了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开采设计。包括采场结构参数选择、凿岩及出矿装备的选择、深孔爆破技术参数确定、采场出矿口稳定性技术等。(2)在KT4号矿体范围内4-2采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采用阶段深孔非电延时控制爆破落矿,采场底部集中出矿;采用空气间隔装药不但减少了炸药消耗,爆破效果良好,爆破矿石块度均匀、大块和粉矿较少。(3)试验采场通过优化爆破顺序及起爆网路,控制每次爆破炸药量和同段炸药量,通过四次爆破落矿,在爆破安全(井下设施保护、地表建构筑物保护)、爆破效果等方面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孔崩落法在回采工艺、崩矿方法、爆破工艺技术等方面具有先进性。试验采场落矿回采工效提高1.3倍,采矿强度提高一倍以上,采矿成本降低23.8%,采场回采时间节省一半,降低了采矿生产管理费和通风、水、电等费用。取得的成果可推广应用到赣南其他铀矿床的开采。
黄祥芳[8](2016)在《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依靠高产技术,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养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然而,我国农业耕地利用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耕地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将导致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甚至引发环境灾难。那么,耕地面源污染与耕地产出的相关性是怎样的?面源污染对耕地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客观的评价耕地生产效率?面源污染视角下的耕地生产效率提升和改进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立足于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约束加强、耕地利用粗放及耕地面源污染加剧的现实背景,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生产前沿面实证分析方法,以江西省为例,系统的考察了面源污染视角下的耕地生产效率相关问题。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了本文所涉及到的耕地、耕地生产效率、耕地面源污染、耕地环境效率四个核心概念;总结了面源污染视角下耕地生产效率研究的两大主要理论,包括生产效率理论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构建了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生产效率评价体系。在实证层面上,利用统计资料数据,对江西省耕地投入产出展开了详细的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耕地面源污染与耕地产出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基于江西省地市数据和全国省市数据,分别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和BCC模型评价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生产技术效率(耕地环境技术效率)和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生产技术效率(耕地传统技术效率),对耕地环境技术效率和耕地传统技术效率进行比较,以考察考虑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的影响,重点考察了耕地环境技术效率时空特征,并检验了江西省耕地环境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基于江西省地市数据和全国省市数据,分别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全要素生产率(耕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用ML指数表示)和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全要素生产率(耕地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用M指数表示),并对ML指数和M指数进行比较,以考察考虑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影响,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检验影响江西省耕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关键因素;基于实地调研,总结和归纳出面源污染视角下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具体四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耕地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考虑面源污染因素会对耕地生产效率测算结果产生显着的影响。忽视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是失真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2)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江西省耕地生产技术效率,即耕地环境技术效率仍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未来需要重视耕地产出、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耕地面源污染对耕地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政府要重点监控那些受耕地面源污染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3)江西省耕地环境技术效率不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4)面源污染视角下的江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耕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同步驱动。(5)江西省耕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6)江西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耕作模式,以提高耕地环境效率。(7)为提高江西省耕地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耕地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利用与管理跨区域合作;完善耕地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段雯娟[9](2016)在《创新技术支撑中国铀矿大基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矿石,那么铀矿绝对名列前茅——它被誉为矿石家族中的"玫瑰花",但同时也被誉为是地球上最危险的物质之一。据悉,截止到2015年3月的统计数据,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23340千瓦,在建容量25210千瓦,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中国在2013年度核电运行所消耗的天然铀就已经达到4200吨,并预计2035年将超过2万吨。"与核电发展对天然铀的需求相比,我国天然铀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天然铀的铀矿采冶技术水平,以减少天然铀的供需缺口。"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副院长曾毅君说。
曾毅君[10](2015)在《创新铀矿冶技术支撑大基地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IAEA统计,中国2013年度核电运行所消耗的天然铀已经达到4200吨,并预计2015年的需求将达到6450吨,至2035年将超过20000吨。与核电发展对天然铀的需求相比,我国天然铀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天然铀的铀矿采冶技术水平,以减少天然铀的供需
二、赣南铀资源技术经济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南铀资源技术经济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桃山矿田低品位铀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桃山矿田地质概况 |
1.1 地层 |
1.2 岩浆岩 |
1.3 区域构造 |
1.4 围岩蚀变 |
1.5 资源状况 |
2 桃山矿田铀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
2.1 地理交通条件分析 |
2.2 资源可靠性分析 |
2.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2.4 矿石水冶条件分析 |
2.5 环境影响分析 |
2.6 前期试验研究工作 |
2.6.1 选矿试验 |
2.6.2 酸法搅拌浸出试验 |
2.6.3 台架试验 |
2.6.4 拌酸熟化浸出试验 |
2.6.5 高柱浸出条件试验 |
2.6.6 原地爆破浸出工业试验 |
2.6.6.1 302采场分段深孔爆破筑堆 |
2.6.6.2 317采场高分段深孔爆破筑堆 |
2.6.6.3 浅孔留矿爆破筑堆 |
3 桃山矿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3.1 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实现低品位铀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 |
3.2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域集成开发 |
3.3 客观科学决策,确定矿床开采边界品位 |
3.4 利用高效放选技术,减少出窿矿石处理量 |
3.5 实施深部探矿工程,进一步落实资源 |
3.6 加强采冶技术研究,为高效利用资源提供保障 |
4 结论 |
(2)“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内容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1.1 村镇概念范畴 |
2.1.2 村镇物流概念范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种群生态理论 |
2.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与价值链研究 |
2.3.2 系统演化与产业链演化研究 |
2.3.3 村镇物流发展研究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建构 |
3.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 |
3.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 |
3.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要素 |
3.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CAS结构 |
3.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层次与功能 |
3.2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 |
3.2.2 “链环-功能”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3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4 “链环-功能”升级至“平台-模块”主导模式的生态圈形成 |
3.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平衡性 |
3.3.1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前提 |
3.3.2 实现系统层级平衡的关键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平衡机理 |
4.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演化 |
4.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内涵 |
4.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维度 |
4.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测量及演化 |
4.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演化 |
4.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网络特性 |
4.2.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共生机制 |
4.3 “链环—功能”不平衡诱因实证研究 |
4.3.1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理论基础 |
4.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
4.3.3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4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
4.4.1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运营主体-使用主体-政府”三方协调演化模拟 |
4.4.3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主体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分形 |
5.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
5.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基础 |
5.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需求 |
5.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过程 |
5.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外涨落驱动 |
5.1.5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 |
5.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分形机制 |
5.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流作用力 |
5.2.2 生态流驱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非平衡相变 |
5.2.3 生态流触发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分岔 |
5.2.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 |
5.3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模拟 |
5.3.1 SOM神经网络法模拟系统演化的适用性 |
5.3.2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实证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村镇物流生态环境子系统仿真测度与优化 |
6.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协同”驱动机制内涵 |
6.1.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理论 |
6.1.2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内涵 |
6.1.3 协同学分析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耦合性 |
6.2 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2.1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
6.2.2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
6.2.3 序参量指标筛选方法 |
6.2.4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度与优化 |
6.3.1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量模型 |
6.3.2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仿真 |
6.3.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情景分析 |
6.3.4 环境子系统情景互动调控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新元古界(上部)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研究区地层 |
3.2 研究区构造 |
3.2.1 NE-NNE向构造 |
3.2.2 SN向构造 |
3.2.3 NEE-EW向构造 |
3.2.4 NW向构造 |
3.3 研究区岩浆岩 |
3.3.1 印支期 |
3.3.2 燕山早期 |
3.3.3 燕山晚期 |
3.3.4 其他脉岩 |
3.4 矿床资源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
4.1.1 九龙径矿区 |
4.1.2 九曲岭矿区 |
4.1.3 九龙江矿区 |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
4.2 铀矿化特征 |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
4.2.2 矿物主要特征 |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4.5.1 石英 |
4.5.2 黑云母 |
4.5.3 绿泥石 |
4.5.4 黄铁矿 |
4.5.5 赤铁矿 |
4.5.6 萤石 |
4.6 本章小结 |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铀矿物特征 |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2.2 数据计算方法 |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
5.3.1 EMPA分析结果 |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
5.5 讨论 |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
6.1 成矿流体来源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样品分析方法 |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
6.1.4 石英H-O同位素 |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
6.2 流体包裹体 |
6.2.1 样品特征 |
6.2.2 样品分析方法 |
6.2.3 岩相学特征 |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
6.3 本章小结 |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
7.1.1 地层条件 |
7.1.2 导控矿断裂 |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
7.1.5 多期次成矿 |
7.2 找矿前景分析 |
7.2.1 宏观找矿标志 |
7.2.2 微观找矿标志 |
7.3 成矿模式 |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法 |
1.3.2 文献分析法 |
1.3.3 计量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新生代农民工 |
1.5.2 社会网络 |
1.5.3 创业绩效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网络理论 |
2.1.2 创业绩效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创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2 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
2.2.3 相关文献评述 |
3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及创业现状分析 |
3.1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
3.1.1 地域分布 |
3.1.2 性别与年龄 |
3.1.3 婚姻状况与受教育程度 |
3.1.4 风险偏好 |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状况 |
3.2.1 非正式社会网络状况 |
3.2.2 正式社会网络状况 |
3.3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 |
3.3.1 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投入状况 |
3.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绩效 |
3.4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
3.4.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未被重视 |
3.4.2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受到了较强的信贷约束 |
3.4.3 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绩效不显着 |
4 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选取 |
4.2.3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4.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2 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长绩效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信贷约束、社会网络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分析及描述性统计 |
1. 信贷约束 |
2. 社会网络 |
3. 创业实施 |
四、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
(一)模型设定 |
(二)估计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6)某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厂址选择及总图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厂址选择 |
2.1 厂址选择基本原则 |
2.2 厂址方案比选 |
2.2.1 初步方案拟定 |
2.2.2 厂址选择的技术条件 |
2.2.3 厂址选择的经济条件 |
2.2.4 厂址选择的环保条件 |
2.2.5 厂址选择结果 |
3 总图布置 |
3.1 总图布置基本原则 |
3.2 总平面布置重点研究的问题 |
3.2.1 工艺流程顺畅 |
3.2.2 合理利用地形 |
3.2.3 交通组织合理 |
3.3 总平面布置及主要功能区划分 |
3.4 竖向布置 |
3.4.1 工业场地竖向布置 |
3.4.2 场地防排洪及排雨水设计 |
4 结论 |
(7)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在赣南某铀矿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深孔爆破落矿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试验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床地质概况 |
2.1 矿床地质概况 |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3 矿床开采情况 |
第3章 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试验研究 |
3.1 技术背景和技术措施 |
3.2 试验实施方案 |
3.2.1 试验采场构成要素 |
3.2.2 采切工程布置 |
3.2.3 回采落矿方案 |
3.2.4 爆破技术方案 |
3.3 深孔爆破落试验实施 |
3.3.1 施工设计依据: |
3.3.2 工艺及参数的选择 |
3.3.3 采切工程布置 |
3.4 回采工艺 |
3.4.1 回采方法 |
3.4.2 深孔凿岩 |
3.4.3 深孔爆破落矿试验实施 |
3.4.4 深孔爆破试验实施的相关参数 |
第4章 爆破安全隐患分析与预防 |
4.1 爆破安全分析 |
4.1.1 地震安全距离 |
4.1.2 爆破冲击波影响 |
4.1.3 有毒有害气体 |
4.2 爆破安全注意事项 |
4.2.1 注意事项 |
4.2.2 施工准备及安全警戒 |
第5章 深孔崩落回采实施情况及结果分析 |
5.1 深孔崩落回采实施情况 |
5.1.1 爆破落矿 |
5.1.2 实际装药量 |
5.1.3 采场出矿 |
5.1.4 充填工艺 |
5.2 三维模型的应用 |
5.3 试验矿体模拟分析 |
5.4 技术经济指标 |
5.5 试验成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8)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回顾 |
1.3.1 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 |
1.3.2 面源污染相关研究 |
1.3.3 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
1.3.4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耕地 |
2.1.2 耕地面源污染 |
2.1.3 耕地生产效率 |
2.1.4 耕地环境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产效率理论 |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3 面源污染对耕地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 |
2.3.1 面源污染视角下耕地生产函数 |
2.3.2 面源污染视角下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解析 |
3 江西省耕地投入产出分析 |
3.1 江西省耕地资源基本特征及数量变化 |
3.1.1 江西省耕地资源基本特征 |
3.1.2 江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及增减情况 |
3.1.3 省内耕地数量变化比较 |
3.1.4 省际耕地数量变化比较 |
3.2 江西省耕地生产要素投入强度分析 |
3.2.1 江西省耕地生产要素投入强度总体趋势 |
3.2.2 省内耕地生产要素投入强度比较 |
3.2.3 省际耕地生产要素投入强度比较 |
3.3 江西省耕地产出分析 |
3.3.1 江西省耕地产出总体趋势 |
3.3.2 省内耕地产出比较 |
3.3.3 省际耕地产出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及其与耕地产出的相关性 |
4.1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分析 |
4.1.1 耕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 |
4.1.2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
4.2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成因 |
4.2.1 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面源污染形成的客观动力因素 |
4.2.2 农户生产经营短视行为是耕地面源污染产生的源头 |
4.2.3 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剧了面源污染 |
4.2.4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当政策助推了面源污染 |
4.3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与耕地产出相关性检验 |
4.3.1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EKC”理论分析 |
4.3.2 模型与数据来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技术效率评价及收敛性分析 |
5.1 耕地生产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
5.1.1 BCC模型 |
5.1.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 |
5.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5.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选择 |
5.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 基于江西省地市数据的耕地技术效率评价 |
5.3.1 考虑与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省内各地区技术效率比较 |
5.3.2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省内各地区技术效率再分析 |
5.4 基于全国省市数据的耕地生产技术效率评价 |
5.4.1 考虑与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技术效率比较 |
5.4.2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技术效率再分析 |
5.5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江西省耕地生产技术效率收敛性分析 |
5.5.1 δ收敛分析 |
5.5.2 β收敛分析 |
5.5.3 条件β收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
6.1 模型与方法 |
6.1.1 Malmquist指数模型 |
6.1.2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
6.1.3 面板Tobit模型 |
6.2 变量及数据 |
6.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选择 |
6.3 基于江西省地市数据的耕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
6.3.1 考虑与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省内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
6.3.2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省内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 |
6.4 基于全国省市数据的耕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
6.4.1 考虑与不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
6.4.2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 |
6.5 考虑面源污染因素的江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检验 |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检验 |
6.5.2 面板Tobit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路径研究 |
7.1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目标和原则 |
7.1.1 效率提升的目标 |
7.1.2 效率提升的原则 |
7.2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模式探析 |
7.2.1 农田集约种植模式 |
7.2.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
7.2.3 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
7.2.4 用地养地结合模式 |
7.3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
7.3.1 建立健全科学的耕地绩效评价体系 |
7.3.2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 |
7.3.3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利用与管理跨区域合作 |
7.3.4 完善耕地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创新铀矿冶技术支撑大基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铀资源的禀赋特性 |
我国铀矿冶发展战略 |
我国铀矿冶技术取得创新成果 |
产能突破 |
四、赣南铀资源技术经济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桃山矿田低品位铀资源开发利用前景[J]. 张志和. 铀矿冶, 2022(01)
- [2]“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赵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刘晓蕾.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信贷约束、社会网络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实施[J]. 李长生,刘晓蕾,汪淑群.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9(05)
- [6]某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厂址选择及总图布置[J]. 陈军贤,张志和,董春明,杨毅. 铀矿冶, 2017(01)
- [7]安全高效深孔崩落法在赣南某铀矿床的应用研究[D]. 陶万才. 南华大学, 2016(04)
- [8]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D]. 黄祥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9]创新技术支撑中国铀矿大基地建设[J]. 段雯娟. 地球, 2016(06)
- [10]创新铀矿冶技术支撑大基地建设[J]. 曾毅君. 中国核工业,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