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写作姿态——解读池莉《小姐,你早安》

女性主义写作姿态——解读池莉《小姐,你早安》

一、女性主义的写作姿态——池莉《小姐,你早》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徐怀丰[1](2021)在《从“戚润物”看1990年代知识女性的婚恋困境》文中提出池莉的《小姐你早》是反映1990年代知识女性婚恋困境的代表作品,戚润物坍塌的婚姻揭示了知识女性在时代之艰、家庭与事业间的两难选择以及无力的自救中陷入了更加复杂难解的婚恋境地。戚润物的婚变不仅为整体观照1990年代知识女性的婚恋困境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也对当下知识女性妥善处理婚恋问题、树立真正的女性意识有所启发。

谢剑飞[2](2020)在《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指明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其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在我国文坛异军突起,独领风骚,这些文学作品建构了女性意识“联盟”,解构男权文化,争取被男权文化接纳和女性自我的独立自主。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人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得到较为充分的认识和回归,尤其明显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充实。进入新时期,女性意识较之以前任何时期其自觉性都更加强烈,内涵更加丰富。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她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充分张扬了女性意识。她以女性的视角与立场关注女性的心理变化与发展,立足于生存意识,从经济和物质层面,呈现了女性内心对感情的诉求、对婚姻生活的表达以及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创作了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女性自主意识的文学作品。池莉力图表达独立的女性人格和价值观,在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还原当代女性的本真形象,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欲有情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论文分三章分别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自我发现与觉醒的历程和特性,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维度的呈现形态和多元社会背景之下的性别伦理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池莉笔下的众多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的呈现形态,突出池莉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论证其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剖析其女性意识的深刻的文学意义。

崔欣[3](2020)在《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池莉最先是以新写实小说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八十年代她创作的“人生三部曲”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烦恼人生》更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此创作时期,池莉作品大多以武汉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为内容进行描写,平淡、琐屑、不夸张,作品中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池莉的小说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所以在叙事时也有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构成的却是一种关于“他者”的叙事。尽管作家们在叙述这个“他者”的故事时也充满了同情、怜悯,为他们呼吁、呐喊,但是“他者”毕竟只是一个被叙述的对象,作家自己与“他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这就是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本文共分成四章对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研究其叙事的内容要素,从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分析,从而突显出池莉小说叙事内容方面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是从形式要素进行分析的,一部小说的写作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小说采用何种视角、怎样的叙事手段以及叙事时间的运用都会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分析池莉写作叙事视角的多样性、讲述和描述双重叙事手段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合理使用都利于把握她小说写作的叙事手法。第三章主要是从叙事阅读的角度对池莉叙事进行探讨,阐述视角、叙述者形象和叙述时间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以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为中心展开的,池莉写作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其作品中被称作“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其实是与先锋小说同时产生的,它们都与当时被奉为主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同时期外来文学的传入也对新写实和先锋小说有一定的影响,而作为最初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有独特的价值,她始终以人的普通生活为题材,并在后期从女性视角写作出发,这为她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另一种色彩。小说通过文字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表述,池莉的小说具有生活化气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叙事表达。

雷杰妮[4](2020)在《新写实小说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自1987年前后,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种名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创作潮流,它以全新的文学表达形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满含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内容指向的世俗生活空间,并以认同世俗的创作态度承认了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地位。自此,新写实小说掀起了文学评论界的热议,也令其一跃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文坛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的裹挟下,人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也随之产生突变,致使新写实小说难以避免地陷入到被其他新生文学样式即将取代的艰难境地中。因此,在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新写实小说作家尝试寻求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来表现自我,他们以突破和因袭之势努力修正自身的创作局限,借更加多元的文学形态去破解原有的文学创作理念,令其作品呈现出对新的美学经验的认同。本论文以新写实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转型”作为本文研究切入点,将新写实小说转型前的文学作品作为对比的参照对象,旨在对新写实小说转型前所陷入的文学创作局限与历史发展拘囿予以深刻探讨,通过论述新写实小说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具体创作上的转变,由此探寻新写实小说文学创作在时代浪潮中的顺应与坚守,并从中挖掘其转型的意义与价值。论文首先以新写实小说及其转型作为研究出发点,论析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过程和艺术特点,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探索新写实小说在全新文化语境下所陷入的创作拘囿,呈现新写实小说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其次,从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和刘震云的具体创作出发,通过整合二位作家在创作转型前的共通之处,即消解崇高,分析他们在物欲波澜下而陷入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全新的文学创作尝试。接着,从人性书写的研究立场出发,探寻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刘恒和方方的文学创作转变,他们在尝试与社会语境保持协调的同时,也根据个人的创作特色进行着迥然不同的个性化尝试,折射出新写实小说作家在创作心境和叙事立场上的转变。最后,从新写实小说创作经历“由整体到多元的”变化过程入手,分别从坚守个人化日常叙事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变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在实现文学转型时的“恒”与“变”,并反思新写实小说在转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由此挖掘新写实小说转型的时代意义和自身独立价值。

洪雨涵[5](2019)在《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文中认为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对外接受史上,纳博科夫成为难以绕开的影响发生源。纳博科夫以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技法,给中国的当代文坛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后期的当代作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纳博科夫的文学遗产的馈赠。总体来说,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革新上。本论文在这一既定的影响事实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中国当代作家对纳博科夫所遗留的文学遗产的接受和借鉴以及被再创造的程度,从而呈现出新时期当代文学吸纳性和本土性兼具的特质。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研究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尤以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与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之关系为主线。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避免了将纳博科夫与单个当代作家进行简单的对比解读,而是提炼了纳氏独特的文学观念、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的主题。以主题研究为大框架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有专题性的细部讨论。全文一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共四大章节组成:绪论部分概括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指出纳博科夫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概述了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80年代以来纳博科夫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情况,着重介绍了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不解之缘。第二章从文学观念的影响入手,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出发,具体论述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认为“好小说都是好童话”,文学的虚构与现实的真实之间存在异质性;作家应该是“魔法师、教育家、说书人”三位一体的存在,指出小说世界是作家独创的新天地;将写作视为“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而非道德说教;极力推崇优秀作家与优秀读者的相遇。不难发现,在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中有明显的纳博科夫影响的痕迹。第三章从小说创作的变化入手,从创作题材、叙事策略以及语言风格三方面探究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所给予我国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启示。第四章总结了自新时期以来,纳博科夫被我国当代文坛接受的原因,并反思了纳博科夫在中国接受之路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重申了纳博科夫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我国当代作家在吸收外国文学有益影响的同时,作为创作主体也努力寻找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发展的契合点,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文学。

柯海[6](2019)在《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找”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也一直如影随行。池莉是着名的当代小说家,在市民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独树一帜,她在自序中曾提到“寻找”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可以明确“寻找”对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寻找”与作家个体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池莉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估。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池莉小说对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寻找。《金盏菊与兰花指》《惊世之作》《太阳出世》是池莉在小说中寻找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代表作。《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第二部分:池莉小说对精神归宿的寻找。《看麦娘》《烦恼人生》《一去永不返》是池莉小说关于精神归宿进行寻找的代表作。《看麦娘》寻找亲情的温暖,《烦恼人生》寻找爱情的归宿,《一去永不返》寻找自我与叛逆。第三部分: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第二种类型,《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第三种类型,《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第四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池莉实践着“寻找”的行动,她寻找个人精神的归宿,寻找中意的职业,寻找理想的婚姻,寻找脱贫致富的生存之道......而她所寻找的这一切都和她的“写作”相关。池莉一方面通过写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寻找之物,另一方面又通过“寻找”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写作源泉。欲望、人伦、真理驱动着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寻找”,绝望、挣扎、升华构成了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历程,“寻找”既是池莉小说主人公反抗绝望的方式,也是池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乃至反抗绝望的方式。第五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叙事的意义何在。“寻找”叙事对池莉的市民小说起到了塑性的作用。1977年到1987年是池莉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池莉过的并不顺心,甚至是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反抗绝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可以概括池莉在这十年里的生活态度。她把这种生活态度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就形成了“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式,主导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促成了小说情节的定型。“寻找”叙事还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导引的作用。池莉1987年推出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里面就有池莉自己家庭的影子,池莉在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反抗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印家厚的绝望与反抗,反抗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并由此形成了池莉日后的写作模式——在凡庸人生的日常琐事里陷入绝境,在绝境里“寻找”求生的希望。所以,“寻找”叙事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是对人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探寻,池莉小说的“寻找”源于池莉受困于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找”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型也是关于人是如何存在着以及如何存在着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这证实了池莉的“寻找”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寻找”有着共同之处,它们均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

张昭[7](2019)在《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在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对姐妹情谊书写的研究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法绕过的论题之一。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整体观照新时期女性小说中姐妹情谊的书写,梳理20世纪80、90年代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的发展轨迹及其偏离轨道后的几种结果。本文共五部分,即导言、姐妹情谊书写的表征、书写的原因、书写的意义与书写的缺陷及结语。在导言部分梳理出学术界对姐妹情谊的研究现状,辨析本文相关概念,包括新时期文学、女性小说、姐妹情谊。主体部分即姐妹情谊的书写表征、书写原因、书写意义及缺陷。书写表征从青春少女的姐妹之情、风雨下的避难所、姐妹情谊归向何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剖析姐妹情谊自然的发展脉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在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后的几种可能性。姐妹情谊书写原因从创作历史传统、社会语境两个层面探讨姐妹情谊主题在女性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原因。姐妹情谊书写的意义及缺陷从姐妹情谊的社会意义,即解构异性恋霸权,文学意义即开拓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两部分论述姐妹情谊存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姐妹情谊的创作缺陷,即伟大的纯粹精神上的姐妹情谊的创作缺失及原因。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主要借鉴女性主义理论对文本进行细读,在具体分析中结合了心理分析中关于友谊的阐述,标示出姐妹情谊在女性一生中的发展轨迹及可能性。在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出现了多种可能性,此论文分析这些可能性并挖掘出造成各种可能性的因素,梳理姐妹情谊在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表现与脉络。姐妹情谊的存在不仅对于女性极其重要,对于和谐两性关系的构建依旧有着重要作用。

吴丹[8](2018)在《新媒介视域下的文学存在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社会的转型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新媒介的全方位渗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多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世界的感知。在强势的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艺术审美表现形式之一,也必然会发生变化。由此,以新媒介为出发点,研究当下文学自身如何存在以及其存在状况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把文学置于新媒介的视域下进行考察。笔者结合新媒介及其语境延伸所形成的“媒介文化”进行考察,以见出文学得到新媒介助力得以膨胀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商业性市场等因素;第二,对文学转向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进行研究,考察新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学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对文学主体的转变进行研究。在文学中,无论是作家、作品或是读者,都处于世界之中,都离不开主体。因此,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都来自于主体之于世界的关系之中。基于以上思路,全文的具体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本文对于“文学”、“文学研究”内涵的理解,并对研究对象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空间及其价值所在。第二,在第一章中通过“走进中心的新媒介”、“新媒介下的文化语境”、“文化生产机构的转变”等方面,指出随着新媒介的技术发展,新媒介权力的日益扩展使得大众化的文化语境得以生成,新的文化格局得以形成。第三,通过艺术家←作品→世界这一场域,分析新媒介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学自身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认为在新媒介的作用下,文学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日常生活”为表征。借鉴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本文把当下文学的“日常生活”存在形式分为“文学的自在存在”和“文学的自为存在”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及其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在新媒介时代中中国当代文学在“日常生活”的表征下,其实质是激发人的物质“欲望”需求和精神的“欲望”诉求。相应地也反映出新媒介下文学的自由性和不自由性。第四,通过欣赏者←作品→世界这一场域,阐述了文学受众对新媒介的接受方式及产生的心理机制转变,探讨了文学受众脱离了传统阅读的范式而产生新的特征。在这里,阅读的“主体”作为更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此在”,成为“大众受众”中的一员。经过以上具体的探寻、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从文学自身来看,在新媒介“权力中心”的语境下,“日常生活叙事”已经逐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种新的“宏大叙事”,“现实”成为了作家热心注目的问题,“写实”也成为了相对应的叙事策略。同时对这一文学变化,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去历史化”到“务实”的转变,这一去魅的本身客观上是否也落入了另一种“魅”的圈套?第二,从文学和新媒介的关系来看,新媒介使文学自身有了全新的维度,促进了文学的形式多样化和个性丰富性。同时也指出,无论新媒介给予文学以多大程度的“自由”,但在大众媒介的笼罩下,文学“写什么”、“怎么写”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大众媒介的积极参与和呼应。第三,对新媒介下的文学如何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认为文学存在的本质乃是人对自身所在的世界中的反思,新媒介下的文学存在之核心在于生命如何在“自在”之中保留“自为”,在于如何在“自在”和“自为”之中走向人类的“为我们存在”。

陈柳颖[9](2018)在《池莉创作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池莉于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以对世俗的关切和日常经验的还原等独特的审美倾向一改当时文坛对“当下”与“现实”的失语,并与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一地鸡毛》等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思潮。《烦恼人生》大热后,池莉不仅收获了文坛给予的文学史价值的肯定还有读者的热烈追捧,并在此后创作中表现愈发强劲,一部部作品的问市均给文坛敲击出阵阵的回响,从而掀起90年代文坛上的一股强劲的“池莉热”。以池莉广受读者好评为表征的“池莉热”是与其创作转型相呼应的,无论是“新写实”时期的世俗书写契合大众务实过日子的心理还是“都市传奇”时期对金钱逻辑下纸醉金迷的生活描写满足着读者猎奇猎艳的阅读期待。创作中的池莉深谙读者脉搏,并相应进行创作调整。因此,本文以池莉创作变化表征为切入点,将池莉自《烦恼人生》至今的创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进行转型研究,在尝试对作品分期之后探求池莉写作中文本表层变化特征,同时分析转型分期之间的变化表层下的内在共通以此归纳池莉创作理念中的“本质”的坚守。以此为目的,论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聚焦池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的“新写实”阶段向90年代初中期至今的“都市传奇”阶段的文学表层变化,指出在这两个阶段中,池莉创作出现了“生活流”结构向注入浪漫传奇色彩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转变、隐匿压抑下的“零度叙事”向叙述人自身情感释放的转变、人物形象由“小市民”向“金钱英雄”的转变三个方面并对文本在创作变化下所呈现出的审美意义或美学缺憾予以剖析。第二章分析探求在创作转型的文本变化浅层之中,池莉世俗和现世主义创作理念的“坚守”:一是婚恋观,池莉在对婚恋的描写上将“爱情”与“婚姻”相勾连,并经历了“爱情”被搁置只谈务实的“婚姻”——“爱情”在现实中不堪一击从而与“婚姻”无法兼容——所谓“爱情”进入“婚姻”后被幻灭的三个书写阶段,但无论“爱情”在叙述面貌中以什么姿态或何种面貌出现与存续,但最终的消亡都论证拆解着“爱情”的虚幻和强调“婚姻”的实用,从而完成池莉对浪漫之爱的解构与世俗之爱的建立;二是人生观,指出池莉笔下人物的人生状态经历了由忍耐和被动接受着现实到抗争与反叛从而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变化,并在此种叙事主题变化的带动下,文本同时出现了“写实”成分压缩到“浪漫”“传奇”因素加大的叙述体式转变。但是在人物升腾与“浪漫”因子注入的表层下,那个将“环境”作为终极限定和“反浪漫”“反传奇”的世俗的池莉依然没有改变。第三章分析在池莉创作转型变化与不变的原因并挖掘其原因的共性部分,即市场建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语境转变在审美内容、文化生态与作家身份意识转变等方面的催化作用。同时,指出由于池莉自身经验所造就的艺术人格的影响,从而出现变化表层与精神内核的悖论性特征。池莉的创作转型带有着“市场”逻辑下作家的转型路径的选择经验,但其经验成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思考。

周根红[10](2015)在《性别的错位书写与两性秩序重建——以池莉、王海鸰、张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双重制约的语境下,1990年《渴望》的出现为当时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随后,《牵手》《空镜子》《来来往往》《浪漫的事》《让爱做主》《结婚十年》《金婚》《双面胶》等相继进入我们的视野,形成了一股家庭婚姻伦理电视剧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婚姻伦理剧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发展,以张欣、王海鸰、池莉、万方、方方等为代表的作家相继创作了一批以婚姻情感为主题的小说,进而被改编为影视,从而使得关注普通人情感的家庭婚姻伦理题材蔓延到影视艺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独特色彩的婚姻伦理题材电视剧。

二、女性主义的写作姿态——池莉《小姐,你早》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主义的写作姿态——池莉《小姐,你早》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从“戚润物”看1990年代知识女性的婚恋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2)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自我发现与觉醒
    一、女性意识的自我发现和觉醒
    二、母性及其诉求
    三、新女性意识的嬗迭变迁
第二章 女性意识的不同维度的呈现
    一、世俗婚姻的价值重构
    二、女性意识的错位及其文学表现
    三、社会角色扬弃和女性价值重塑
第三章 多元社会背景下的性别伦理
    一、性别冲突中的女人
    二、有温度的女性意识
    三、都市生活给予当代女性和女性文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理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内容要素
    第一节 小说主题的恒定性
        一、积极生活的态度
        二、解构永恒的爱情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一、工人形象
        二、知识分子形象
        三、市民形象
    第三节 情节的通俗性
        一、细小的叙事功能
        二、完整的故事序列
        三、通俗的生活情节
第二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形式要素
    第一节 多种叙事视角
        一、零聚焦叙事
        二、内聚焦叙事
        三、外聚焦叙事
    第二节 基本叙事手段
        一、基础性的描述
        二、完善性的讲述
    第三节 合理的叙事时间
        一、线性的故事时间
        二、复杂的叙事时间
第三章 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阅读
    第一节 易读的文本
        一、固定的叙述方式
        二、平实的叙述话语
        三、明确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虚幻的理想读者
        一、内在性
        二、综合性
        三、动态性
    第三节 叙述阅读研究
        一、把握视角
        二、判断叙述者
        三、辨析叙事时间
第四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第三节 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新写实小说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写实小说的发展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与特点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的发展与局限
    第三节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观念转变
第二章 消解崇高的日常生活重构
    第一节 池莉——从日常生活到都市生存
    第二节 刘震云——从“一地鸡毛”到回望故乡
第三章 消泯发展的人性书写
    第一节 刘恒——由悲悯苍凉到幽默调侃
    第二节 方方——从消解主观到爱憎分明
第四章 坚守与顺应并存的转型
    第一节 坚守日常生活叙事
    第二节 顺应时代潮流创作
    第三节 反思新写实小说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纳博科夫及其影响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世界性影响
    第二节 纳博科夫研究的中国声音
第一章 纳博科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纳博科夫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第二节 中国大陆的“洛丽塔飓风”
第二章 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观的影响
    第一节 “好小说都是好童话”:文学与现实的异质性
    第二节 “魔法师、教育家、说书人”:小说世界是作家独创的新天地
    第三节 “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不为道德说教而写作
    第四节 “自然而然地拥抱”:优秀作家与优秀读者的相遇
第三章 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创作题材的启迪
        一、乱伦主题下的审美观照
        二、揭示人性的复杂与隐秘
    第二节 叙事策略的借鉴
        一、细节化叙事
        二、元叙事
    第三节 语言风格的模仿
        一、制造语言的“陌生化”
        二、追求语言的内在质感
第四章 对纳博科夫在中国接受之路的反思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接受纳博科夫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坛接受纳博科夫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寻找世俗人生的超脱之路
    一、《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
    二、《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
    三、《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
第二章 寻找精神的归宿
    一、《看麦娘》:亲情的温暖
    二、《烦恼人生》:爱情的归宿
    三、《一去永不回》:自我与叛逆
第三章 寻找历史的“真相”
    一、《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
    二、《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
    三、《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
第四章 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
    一、寻找:一种写作的根源
        (一) 现实生活迫使池莉寻找
        (二) 个人习性与池莉的写作
        (三) 池莉关于“寻找”的文学观
    二、“寻找”的驱动力:欲望、人伦、真理
        (一) 欲望
        (二) 人伦
        (三) 真理
    三、“绝望—挣扎—升华”的寻找模式
    四、寻找:一种反抗绝望的方式
        (一) 以家庭为背景的寻找叙事
        (二) 针对历史事件的寻找叙事
        (三) 爱恋故事里的寻找叙事
        (四) 凡庸生活里的寻找叙事
余论:“寻找”叙事的意义
    一、寻找叙事对于池莉市民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二、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与中外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读硕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7)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作家及作品概况
    (二) 姐妹情谊小说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四) 概念辨析
一、姐妹情谊书写的表征
    (一) 灼灼其华—青春少女的姐妹之情
        1、孩提时代
        2、闺阁时代
        3、重返少女时代
    (二) 温情方舟——风雨下的避难所
        1 、姐妹同盟
        2 、女性同伴
    (三) 芳草天涯——姐妹情谊归向何处
        1、割据时代
        2 、异性爱缺失的替代品
二、姐妹情谊书写产生的原因
    (一) 历史传统
    (二) 社会语境
        1 、社会转型
        2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勃兴
三、姐妹情谊书写的意义及缺陷
    (一) 社会意义:解构异性恋霸权
    (二) 文学意义:开拓女性文学书写空间
    (三)书写的缺陷:伟大友谊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媒介视域下的文学存在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媒介: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视角
    二、对“文学”与“文学研究”内涵的探讨和反思
    三、研究的空间和意义
第一章 新媒介及其中心权力的生成
    第一节 走进中心的新媒介
    第二节 新媒介下的文化语境
    第三节 文化生产机构的转变
    小结
第二章 新媒介下的文学生存模式
    第一节 文学作为日常生活的“自在存在”
    第二节 文学作为日常生活的“自为存在”
    第三节 文学的“他律性”彰显
    小结
第三章 新媒介下的个性化文学存在
    第一节 断裂:文学“日常生活”的出场与呈现
    第二节 新媒介与“80后”:“青春小说”的生发与分化
    第三节 新世纪写实:“底层”日常生活的现实观照
    第四节 另一种存在:“民间”的精神之旅
    小结
第四章 新媒介下的女性文学存在
    第一节 林白、陈染:女性“身体”的出场与言说
    第二节 “美女作家”:消费下的“身体”坠落
    第三节 “摒弃”身体的外向女性书写
    第四节 摄影镜下的女性“声音”
    小结
第五章 新媒介下的文学受众之存在
    第一节 新媒介下的受众接受机制
    第二节 新媒介下的受众心理机制
    第三节 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转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9)池莉创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写实”后的都市生存描绘
    1.1 日常生活到都市传奇
    1.2 “小市民”到“金钱英雄”与“失语者”
    1.3 “零度叙事”到“在场”写作
第二章 创作转型下的“坚守”
    2.1 婚恋观:拆解爱情,认同婚姻
    2.2 人生观:否定精神,囿于现实
第三章 市场作用下的池莉创作转型
    3.1 市场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恢复
    3.2 市场对“读者中心”文化生态的孵化
        3.2.1 普通读者
        3.2.2 专业读者
    3.3 市场对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催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性别的错位书写与两性秩序重建——以池莉、王海鸰、张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俗关怀与个体意识
二、男性视角与文本妥协
三、秩序重构与商业操作

四、女性主义的写作姿态——池莉《小姐,你早》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戚润物”看1990年代知识女性的婚恋困境[J]. 徐怀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06)
  • [2]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D]. 谢剑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崔欣. 喀什大学, 2020(07)
  • [4]新写实小说的转型研究[D]. 雷杰妮. 兰州大学, 2020(11)
  • [5]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D]. 洪雨涵.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D]. 柯海.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书写[D]. 张昭. 云南大学, 2019(03)
  • [8]新媒介视域下的文学存在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为例[D]. 吴丹. 河南大学, 2018(12)
  • [9]池莉创作转型研究[D]. 陈柳颖.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性别的错位书写与两性秩序重建——以池莉、王海鸰、张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例[J]. 周根红. 百家评论, 2015(03)

标签:;  ;  ;  ;  ;  

女性主义写作姿态——解读池莉《小姐,你早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