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力分析

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力分析

一、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斗力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包宇[1](2021)在《致命的“左勾拳”——海湾战争美军“左勾拳”行动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湾战争是冷战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对抗程度最为激烈的局部战争,从有效慑阻伊军的"沙漠盾牌"行动,到摧枯拉朽的"沙漠风暴"行动,再到100个小时之内席卷大漠的"沙漠军刀"行动,都造成了巨大的惊叹和震撼,并对近30年中世界各国军队的建设规划、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董大亮[2](2015)在《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亚太地区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机构,也是美国与亚太区域格局长期互动的产物。随着美国从亚太地区边缘国家逐渐成长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导力量,美国亚太驻军也随之发展壮大,并在美国争夺地区主导权、构建符合自身利益预期的亚太区域格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美军整合为太平洋司令部,并在其后开始的冷战时期继续承担美国亚太利益扞卫者的角色。本文试图结合二战后冷战局势的变化,阐述太平洋司令部在不同形势下为维护美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并对其所扮演的多面角色进行总结。本文内容一共包含前言、四章正文和结语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首先追溯太平洋司令部的历史发展,随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在全球化视野下考察近代以来美国亚太驻军的成长壮大过程,作为本文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的过程,也是亚太地区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现代国际体系的建立的过程。美国在参与拆解旧秩序的同时,又与其他竞争者就亚太地区主导权发生竞争,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亚太霸主。这一过程中,美国亚太驻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太平洋司令部。第二章阐述太平洋司令部在冷战高峰时期的武力干涉活动。成立初期经过一系列调整,太平洋司令部成为亚太地区唯一的联合司令部。在冷战遏制战略指导下,太平洋司令部以全面遏制社会主义阵营、争夺冷战优势为主要战区战略,制定各种作战计划。太平洋司令部先后在朝鲜、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实施武力干涉,以谋求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优势。第三章论述太平洋司令部通过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强化兵力部署等方式来实现塑造安全。太平洋司令部主要通过提供军事援助、与盟国开展协同合作等方式强化安全同盟。同时太平洋司令部不断强化兵力部署,作为谋求战略优势的战略支柱。第四章论述太平洋司令部在冷战缓和时期的活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试图赢得战略优势但未能得手。随着尼克松政府实施战略收缩,冷战迎来缓和时代。实力削减的太平洋司令部放弃先前的全面遏制政策,不再谋求战略优势,转而寻求战略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能力与目标的平衡、同盟关系的平衡。结论总结全文,并从多个视角审视太平洋司令部的多重角色。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亚太安全利益的扞卫者、美国塑造亚太区域格局的工具。当前太平洋司令部对中国奉行“接触并防范”政策,其政策基础是认为中国必将威胁其亚太主导地位。太平洋司令部有利于亚太稳定,亦是不稳定因素。在一个变化的亚太区域格局中,太平洋司令部也有着不确定的未来。

孙博[3](2011)在《冷战后的中美军事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军事交流是中美关系中极其重要但又十分脆弱的一环,是检验两国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论文首先对中美军事交流的历史做了回顾,中美两国在冷战时期面对苏联的威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军事交流。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军事交流数次中断,但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努力继续保持着军事交流。冷战后两国在军队高层接触、军舰互访、军事演习及观摩、军队教育的交流等方面日益频繁,中美军事交流对中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和台湾问题上。现阶段中美军事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增加合作,二是减少误判。虽然军事交流对中美双方都有利,但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双方军事交流困难重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军关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多尊重对方的安全关注,而不是触犯对方的核心利益。积极拓展和稳固双方合作的领域,减少误判,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不断培育和增进双方的战略互信,巩固和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这样中美军事交流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姚文杰,陈龙[4](2010)在《国外空降兵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文中提出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对提高空降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国外空降兵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讨论,重点指出我空降兵装备所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对我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何庆[5](2011)在《空降型火箭炮总体方案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根据国内重型空降武器有待加强的现状,以及火箭炮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空降火箭炮研究和设计的课题,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分析。在总体方案设计中,选择了运载车体,设计了储运发射箱、集成装填式起落架、瞄准机、回转盘等主要部件,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进行了总体布置和性能评估。针对空降武器着陆冲击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本文建立了发射箱单独、火箭炮整体空投着陆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显式非线性动态方法,进行冲击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发射箱和火箭炮在正常、恶劣、极限工况以垂直姿态着陆的冲击响应,以及发射箱在恶劣条件下以倾斜姿态着陆的冲击响应,对火箭炮带弹空投和发射箱单独空投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通过仿真计算,获得了主要部件的应力、应变、变形、加速度等结果。结果表明,发射箱在采用缓冲板的条件下,空投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但应尽量避免倾斜着陆姿态,倾斜着陆的二次冲击会对发射箱安全性带来严重挑战;全炮空投由于未采取任何缓冲措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增加重要承载、接触零部件的强度、采取缓冲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结构设计、改进和空投试验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可为空投着陆/弹药跌落安全性提供借鉴。

张秀阁[6](2010)在《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文中认为197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日报》公布:“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达32万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这是第一次中国公开宣布中国军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随着部分档案资料的开放和回忆材料的发表、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目。中越之间由最初中国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殖民统治,其间中越同心协力抗击美国在越南的侵略行径,发展到逐渐走向疏远、甚至敌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角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真相是什么,中国是如何作出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决策的,中国支援部队究竟担负什么样使命?中美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试图借助中国抗美援越这样一个平台,梳理援越抗美决策的过程,探讨全力支持越南抗击美国的原因,考察中越关系由“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发展到逐渐疏远、甚至对抗这一过程中美国、苏联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研究,了解冷战时期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一时期中美、中苏、中越关系的变化,以求为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妥善处理好中美、中越乃至中俄关系提供一个历史参照。论文以中国援越抗美事件为切入点,以越南战争进程中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将问题集中于中美、中苏关系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坚持论从史出,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与中越关系变化的演变历程。这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是本论文分析阐述的重点。中国积极支持越南北方反抗美国侵略,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双方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中越在战争中也有矛盾与分歧。中美关系因在越南的间接对抗一度严重对峙,但随着越南战争的推进却跌宕起伏。越南战争后期,随着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中美和解,联合抗苏,中国实际退出冷战,中国与越南关系呈现出恶化的前景,苏联则与越南结成盟友,转入与中国和美国抗衡的历程。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中国援越抗美和中越关系演变的梳理,得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中美、中越关系进行深层思考。

石利霞[7](2009)在《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目标跟踪干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已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战争。机械化战争是以依靠兵力机动和火力损伤实现局部或全局的优势为主要特点是,信息化战争是以通过取得信息上的优势保证在物质空间实现局部或全部的优势为主要特点。今天评价飞机、坦克、火炮、导弹和军舰等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不仅用射速、精度、射程、威力、机动和防护等传统的标准来衡量,还必须综合考察其是否能及早地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以便及时、准确地打击目标;是否能有效地规避敌方的侦察和监视,防止敌方的打击。这些都必须依靠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才能实现。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能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实时捕获、跟踪和干扰,具备了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的要求。而且它是集光学技术、激光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电子学技术、光电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多系统集成设备,体现了现阶段新军事变革对武器装备的要求,即装备发展组合化、一体化,系统集成化、实时化。本文给出了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总体结构包括机载跟踪框架、电视摄像系统、电视跟踪系统、中红外激光干扰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变焦距CCD摄像技术、电视跟踪技术、中红外激光干扰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惯性陀螺技术、抗噪声干扰技术等,本文重点研究了其中的变焦距电视摄像技术、电视跟踪技术、中红外激光干扰技术。对于变焦距CCD摄像技术,重点研究了变焦距系统的设计理论,应用该理论设计出适用于机载稳定平台的变焦摄像系统,该系统变焦范围为100mm~500mm,可实现对运动目标的捕获与跟踪需求;通过分析CCD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参数,选用ICX039DLA型CCD器件,实现了将目标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为后期的图像处理提供了基础。对于电视跟踪技术,在研究电视跟踪系统目标脱靶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总体结构框架、系统工作流程和图像处理硬件设计。对电视跟踪技术中常常采用的波门跟踪和相关跟踪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波门跟踪的特点是计算速度快,但跟踪精度不太高;而相关跟踪的特点是计算工作量较大,但跟踪精度高的结论。因此,提出将波门跟踪算法与相关跟踪算法(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相结合的手段,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算法的优势,实现目标的快速匹配与跟踪。对于中红外激光干扰技术,通过分析比较多种激光扩束方案,即透射激光扩束系统、同轴两反射镜式激光扩束系统、离轴两反射镜式激光扩束系统的优缺点,提出采用离轴卡塞格林扩束系统,对氟化氘激光器发射的中红外激光束进行扩束。相对于其他方案,本系统具有传输过程中损失能量小,而且避免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中红外激光对光学器件的损伤。最后,本文对影响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脱靶量输出精度和稳轴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验结果。其中,脱靶量输出精度的指标要求为不大于20″,实验结果为16.03″;稳轴精度的指标要求为不大于100μad(20.6″),实验结果为15.73″。这些数据证明了该设备的设计是成功的,满足了技术指标的要求。

刘显波[8](2007)在《现代战争中的“制新闻传播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舆论战的现实,初步梳理了不同战争形态下,新闻传播对战争进程和战略全局的作用和影响;并从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介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模式、传播效能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现代战争中新闻传播的时代特征。文章重点论证了制新闻传播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战略价值,解构舆论战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影响和改变目标对象的精神心理为目的,以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为依托的运作方式,揭示了新闻传播在现代战争中作为战争武器所具备的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力、负载力和攻击力。同时文章还针对制新闻传播权的认识误区,就战争的隐真示假与新闻真实、新闻自由与战时管制的关系进行解析,进一步澄清战争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的模糊认识。文章最后对我国伊拉克战争报道进行反思,分析我国在现代战争新闻报道上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差距,审视当前国际传播形势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对新时期我国战争新闻传播建设做出策略思考,在战略谋划、传播机制、运作方式、管控体系、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应对性策略。

林祎[9](2006)在《科技进步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以科技进步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STS视角下,搭建了“科技进步增强了国家利益的防盾”、“科技进步拓展了国家利益的空间”、“科技进步加剧了国家利益的冲突”、“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利益的共存”的分析框架。科技进步促成了国家利益的形成,并通过促进武器更新换代、提高军人素质能力和创新作战方式来提高军队战斗力,从而为国家利益提供防盾。进而,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利益在自然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拓展。伴随着国家利益空间的拓展,科技进步沿着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对国家利益产生影响:一方面,科技进步加剧了国家利益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冲突;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却又在国家利益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合作共赢三个维度上增进了国家利益的共存。

宫旭平[10](2005)在《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空军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近几年来,在美国所进行的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美国空军所起到的决定战争态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实,美国空军的现状离不开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对美国空军的重视和发展,回顾美国空军的成长壮大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发展与壮大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当代美国空军研究的比较深入,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之间关系的着作屈指可数。本文从军事与外交一致性角度对美国空军进行研究。作者主要以冷战期间从杜鲁门到约翰逊四位总统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演变为历史背景,系统地梳理1947年-1969年从成为独立军种到约翰逊政府结束时的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之间的关系,归纳各个政府时期的美国全球战略与美国空军发展壮大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冷战初期美国空军的发展是随着美国全球战略演变而变化,从而揭示美国空军成为美国历届政府时期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的实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与美国空军冷战初期的任务和角色;第二章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的确立;第三章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与美国空军的发展;结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项研究的选题意义、价值、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美国空军历史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探讨了杜鲁门政府时期的全球战略——对苏“遏制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美国空军成为独立军种的影响。作者简要地追溯了美国空军独立的历史背景,着重介绍了杜鲁门政府从美国全球战略出发,对国家安全体制进行的改革,而美国空军的独立是国家安全体制调整的一部分。这初步确立了美国空军从成为独立军种开始,就担负起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任务。第二章探讨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全球战略——“新面貌”政策及其核心“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空军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分析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实质就是依靠核威慑。而美国空军在拥有“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之一轰炸机的同时,还着重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最终成为核威慑的主要力量。此外美国空军还在大陆防御和美国的集体防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苏开始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新的争夺时,美国空军成为“太空军事化”的先驱。美国空军主动承担起在外层空间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角色。同时美国空军还是美国国防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第三章探讨了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全球战略——“新边疆”政策及其核心“灵活反应战略”对美国空军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作者分析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出于维护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目的考虑,改变只依靠核威慑的军事战略,不但重视核力量的发展,而且积极发展常规军事力量。为了适应新的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美国空军在继续扩大其拥有核力量的战略空军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战术空军和军事空运,以应付可能在

二、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斗力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斗力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致命的“左勾拳”——海湾战争美军“左勾拳”行动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左勾拳”行动的由来
“左勾拳”行动的准备
    计划与任务
    欺骗佯动
    侦察与反侦察
    作战支援
    综合保障
“左勾拳”行动的经过
    突破:G日(2月24日)
    机动:G+1日(2月25日)
    攻击:G+2日(2月26日)
    歼灭:G+3日(2月27日)
    停战:G+4日(2月28日)
“左勾拳”行动的思考与启示
    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大胆放权,委托式指挥
    多手并举,实现突然性

(2)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太平洋司令部:全球化视野下美国与亚太地区互动关系的产物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概念界定
        (三)论文设计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东印度支队到太平洋司令部:美国亚太驻军历史考察
    第一节“朝贡体系”的瓦解与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壮大
        一、“朝贡体系”时期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形成
        二、“条约体系”下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初露锋芒
        三、美国亚太驻军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第二节 亚太新秩序的建立与美国亚太军事优势的形成
        一、帝国主义政治下美国亚太驻军的发展
        二、“华盛顿体系”下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曲折发展
        三、太平洋战争与美国亚太霸权的确立
    第三节 二战后的亚太新格局与太平洋司令部的成立
        一、冷战渗透下的亚太国际格局
        二、美国军事指挥结构的调整——《1946年指挥计划纲要》的出台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扞卫安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的遏制行动
    第一节 从太平洋走向亚太:太平洋司令部的自身发展
        一、成立初期太平洋司令部“责任区”的调整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编制体制调整
    第二节 战略指导:太平洋司令部的地区战略与作战计划
        一、亚太地区两极对抗的激化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战区战略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作战计划
    第三节 战略行动:太平洋司令部在亚太地区的武力干涉
        一、朝鲜战场上对远东司令部的支援
        二、两次台湾危机中的太平洋司令部
        三、太平洋司令部在东南亚的武力干涉
    小结
第三章 塑造安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的驻军与同盟
    第一节 战略支柱:太平洋司令部的兵力部署
        一、太平洋司令部成立初期的兵力部署
        二、越南战争爆发前的兵力部署
        三、越南战争爆发后的兵力部署
    第二节 战略布局: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
        一、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构建
        二、太平洋司令部帮助亚太地区国家提升军事实力
        三、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盟国的协同合作
    小结
第四章 寻求战略平衡:冷战缓和时期的太平洋司令部
    第一节 太平洋司令部的战略调整
        一、冷战态势的新变化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战略目标的转变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兵力重组
    第二节 谋求同盟关系的平衡: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同盟
        一、平衡同盟关系:冷战缓和时期美国的亚太同盟政策
        二、太平洋司令部提升亚太盟国履行义务的能力
        三、太平洋司令部要求亚太盟国承担更多义务
    第三节 越战结束后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军事活动
        一、应对突发事态
        二、太平洋司令部针对苏联的军事活动
    小结
结语:多重分析视角下的太平洋司令部
    一、作为美国亚太利益扞卫者的太平洋司令部
    二、作为美国塑造亚太安全格局工具的太平洋司令部
    三、太平洋司令部与中国:历史与现实
    四、“矛与盾”:对太平洋司令部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近代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活动大事记(含太平洋司令部)
    附录 2:太平洋司令部历任司令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冷战后的中美军事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拟解决的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 中美军事交流的缘起与发展
    1.1 军事交流的定义
    1.2 冷战时期的中美军事交流
第二章 冷战后中美军事交流的背景
    2.1 冷战后中国军事战略的转变
    2.2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变
第三章 冷战后中美军事交流的意图分析
    3.1 中国的意图
    3.2 美国的意图
第四章 冷战后中美军事交流的内容
    4.1 军队高层的接触
    4.2 军舰的互访
    4.3 军事演习及观摩
    4.4 军队教育的交流
    4.5 中美军事热线的开通
第五章 中美军事交流的障碍
    5.1 台湾问题
    5.2 缺乏军事互信
    5.3 美国对中美军事交流设限
第六章 中美军事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6.1 中美军事交流对解放军的影响
        6.1.1 中美军事交流对解放军军事思想的影响
        6.1.2 中美军事交流对解放军武器装备的影响
    6.2 中美军事交流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国外空降兵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发展概况及趋势
    1.1 国外空降兵发展概况
    1.2 国外空降兵部队发展趋势
2 我空降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空降兵发展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
3 对我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3.1 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应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
    3.2 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应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
    3.3 应优化火力配系, 提升精确高效毁伤能力
    3.4 实现空降装备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发展
4 结论

(5)空降型火箭炮总体方案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重型空降武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火箭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着陆冲击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运载车选型
    2.3 储运发射箱设计
    2.4 带装填系统的起落架设计
    2.5 瞄准机方案设计
        2.5.1 瞄准机方案选择
        2.5.2 液压高低机设计
        2.5.3 方向机设计
        2.5.4 控制方案与工作油路
    2.6 总体布置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储运发射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3.1 概述
    3.2 显式非线性动态分析方法
    3.3 发射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3.3.1 发射箱着陆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发射箱垂直着陆冲击分析
        3.3.3 发射箱倾斜着陆冲击分析
    3.4 改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火箭炮空投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4.1 概述
    4.2 运载车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着地冲击分析
    4.3 全炮空投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4.3.1 全炮冲击模型的建立
        4.3.2 全炮冲击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越战前的中美、中越关系
    第一节 中美在越南问题上对立的缘起
        1.1.1 美国"遏制"新中国和在越南的介入
        1.1.2 中国援助越南抗击侵略
    第二节 越战前中国的对美政策
        1.2.1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试图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1.2.2 国共谈判破裂后中共警惕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1.2.3 全面内战后中共反对美国的援蒋反共政策
    第三节 越战前的中越关系
        1.3.1 中越建交
        1.3.2 中国援越抗法
        1.3.3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第二章 中国应对美国在越南的"特种战争"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后中美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
        2.1.1 美国公然破坏日内瓦协议
        2.1.2 日内瓦协议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的反应
        2.2.1 美国在越南进行"特种战争"
        2.2.2 中国应对"特种战争"的非特种手段
    第三节 中越两国在"特种战争"阶段的合作
        2.3.1 中越两国对中国出兵援越的探讨
        2.3.2 越南劳动党支持中苏分裂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四节 中国援越抗美的原因
        2.4.1 保卫中国南部边疆的安全
        2.4.2 中苏关系变化的元素
        2.4.3 60年代中国外交中的第三世界
        2.4.4 60年代中国的国内政局
第三章 中国援越抗美
    第一节 越战升级与中国的对策
        3.1.1 "北部湾事件"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3.1.2 中国对美国战争升级的反应
        3.1.3 中国援越抗美的准备
    第二节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3.2.1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
        3.2.2 中美在越战对峙中的克制
        3.2.3 中美在越战中的有效信息沟通
    第三节 中越在越战中的矛盾与分歧
        3.3.1 中国与越南双边关系中的矛盾
        3.3.2 中越在越美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3.3.3 中苏关系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缓和与对越关系
    第一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4.1.1 "北极熊"成为中国的首要敌人
        4.1.2 中国外交的困难与整合
        4.1.3 美国的战略收缩减轻了对中国的压力
    第二节 中美关系在越战中的转变
        4.2.1 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努力
        4.2.2 基辛格秘密访华
        4.2.3 尼克松访华与越战结束
    第三节 中越关系渐入低谷
        4.3.1 中国并未减少对越南的援助
        4.3.2 越南对中美接近和改善关系心存介蒂
        4.3.3 中越关系渐行渐远
结束语
    一、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
    二、关于中国援越抗美
    三、关于中美关系
    四、关于中越关系
参考文献
    一、文献类
    二、传记和回忆录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五、外文类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目标跟踪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研究现状
    1.3 电视跟踪技术与定向红外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组成
        2.1.1 跟踪框架
        2.1.2 电视摄像系统
        2.1.3 电视跟踪系统
        2.1.4 中红外激光干扰系统
        2.1.5 伺服控制系统
    2.2 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稳定平台总体结构
        2.2.2 稳定平台工作原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CD的变焦距电视摄像技术
    3.1 引言
    3.2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理论
        3.2.1 变焦距系统基本概念
        3.2.2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类型
        3.2.3 变焦距系统的四个重要规律
        3.2.4 变焦距系统运动方程的讨论
        3.2.5 变焦距系统的高斯解分析
        3.2.6 变焦距系统的像差分析
    3.3 变焦距光学系统的设计
        3.3.1 电视摄像系统的指标要求
        3.3.2 光学系统参数确定
        3.3.3 变焦结构类型的确定
        3.3.4 设计结果
    3.4 图像传感器的分析比较
    3.5 CCD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5.1 CCD的MOS结构及存储电荷原理
        3.5.2 光电转换和储存
        3.5.3 电荷转移
        3.5.4 电荷读出
    3.6 CCD图像传感器的分类
    3.7 CCD图像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3.7.1 转移特性
        3.7.2 光电转换特性
        3.7.3 噪声特性
        3.7.4 成像质量特性
        3.7.5 其它特性
    3.8 CCD器件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波门与相关跟踪的目标跟踪技术
    4.1 引言
    4.2 电视跟踪原理
    4.3 电视跟踪系统总体设计
        4.3.1 电视跟踪系统功能模块
        4.3.2 电视跟踪系统总体结构
        4.3.3 电视跟踪系统工作流程
        4.3.4 电视跟踪图像处理硬件设计
    4.4 目标跟踪识别算法研究
        4.4.1 波门跟踪算法
        4.4.2 相关跟踪算法
        4.4.3 应用算法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激光扩束的定向红外干扰技术
    5.1 引言
    5.2 中红外激光器
        5.2.1 大气窗口
        5.2.2 产生中红外波段的激光器
        5.2.3 氟化氢(HF)与氟化氘(DF)激光器
    5.3 中红外激光扩束系统结构形式的分析比较
        5.3.1 透射式激光扩束系统
        5.3.2 同轴两反射镜式激光扩束系统
        5.3.3 离轴两反射镜式激光扩束系统
    5.4 中红外激光扩束系统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精度与测试数据分析
    6.1 精度分析
        6.1.1 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三轴误差
        6.1.2 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测角传感器误差
        6.1.3 电视摄像系统脱靶量测量误差
    6.2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6.2.1 脱靶量输出精度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6.2.2 稳轴精度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本文创新性工作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8)现代战争中的“制新闻传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人类战争史上的新闻传播
    2.1 古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
    2.2 近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
    2.3 现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
第3章 现代战争中制新闻传播权的战略价值
    3.1 制新闻传播权是引导战争舆论走向的政治武器
    3.2 制新闻传播权是打造军队战斗精神的催化武器
    3.3 制新闻传播权是威慑敌方心理的麻醉武器
第4章 现代战争制新闻传播权的认识误区及解析
    4.1 战争新闻:“真实的谎言”?
    4.2 战争新闻:带着脚镣蹒跚起舞
第5章 新时期我国推进现代战争新闻传播的战略思考
    5.1 伊拉克战争中我国新闻传播的反思
    5.2 世界传播新格局下我国推进现代战争新闻传播的紧迫形势
    5.3 未来战争我国打好新闻传播主动仗、夺取制新闻传播权的策略探索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结语

(9)科技进步对国家利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国家利益的学理分析
        1.4.1 国家利益的形成
        1.4.2 国家利益的内涵
        1.4.3 中西方学者的国家利益观
第二章 科技进步增强了国家利益的防盾
    2.1 科技进步促进了武器的更新换代
        2.1.1 材料对抗阶段的冷兵器杀伤
        2.1.2 能量对抗阶段的热兵器和核兵器杀伤
        2.1.3 信息对抗阶段的信息化兵器杀伤
    2.2 科技进步提高了军人的素质能力
        2.2.1 冷兵器时代军人靠体能搏击
        2.2.2 热核兵器时代军人靠技能较量
        2.2.3 信息化兵器阶段军人靠智能比拼
    2.3 科技进步创新了军队的作战方式
        2.3.1 材料对抗阶段的自然中心战
        2.3.2 能量对抗阶段的机器中心战
        2.3.3 信息对抗阶段的网络中心战
第三章 科技进步拓展了国家利益的空间
    3.1 科技进步是自然空间利益拓展的内在动力
        3.1.1 科技进步促进了海洋利益的拓展
        3.1.2 科技进步加速了太空利益的延伸
    3.2 科技进步是信息空间利益拓展的主导因素
        3.2.1 电磁空间关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3.2.2 网络空间关系社会的发展与安全
        3.2.3 提高维护信息空间安全的战略能力
    3.3 科技进步是社会空间利益拓展的有力杠杆
        3.3.1 科技进步是经济利益拓展的根本条件
        3.3.2 科技进步是政治利益拓展的重要保障
        3.3.3 科技进步是安全利益拓展的技术前提
        3.3.4 科技进步是文化利益拓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 科技进步加剧了国家利益的冲突
    4.1 科技进步使物质层面的冲突尤为尖锐
        4.1.1 贸易市场的入侵与排挤
        4.1.2 战略能源的争夺与控制
    4.2 科技进步使精神层面的冲突渐趋复杂
        4.2.1 政治领域的压制与干涉
        4.2.2 文化领域的碰撞与交锋
    4.3 科技进步使制度层面的碰撞日益激烈
        4.3.1 国际制度对国内制度的冲击
        4.3.2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挑战
第五章 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利益的共存
    5.1 科技进步加强了国家利益的渗透
        5.1.1 交流领域从单一到整体
        5.1.2 交往方式从双边到多边
        5.1.3 影响范围从区域到全球
    5.2 科技进步扩大了国家利益的依存
        5.2.1 科技发展要求联合攻关
        5.2.2 共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5.2.3 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5.2.4 积极应对国际恐怖主义
    5.3 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利益的共赢
        5.3.1 倡导新安全观维护世界和平
        5.3.2 追求共同发展走向合作互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章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与美国空军冷战初期的任务和角色
    第一节 美国空军独立的背景
    第二节 二战后武装力量的统一与国家安全体制的建立及空军独立
    第三节 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形成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初步确立
    第四节 美国空军在杜鲁门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及其具体表现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新面貌”国家安全政策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实质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导弹技术的重视和美国空军对导弹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陆防御政策与美国空军对大陆防御的作用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层空间政策与美国空军寻求“太空军事化”
    第五节 1958 年《国防改组法》的出台及其对美国空军的影响
第三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与美国空军的发展
    第一节 “新边疆纲领”与“灵活反应战略”中的核战略及其对空军建设的影响
    第二节“灵活反应战略”中的其他方面对空军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空军的新任务——外层空间职责的确立
    第四节 美国空军在维护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具体行动
结论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美国空军的发展及现状
    二、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关系及其对我国空军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斗力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命的“左勾拳”——海湾战争美军“左勾拳”行动评析[J]. 包宇. 军事史林, 2021(02)
  • [2]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D]. 董大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3]冷战后的中美军事交流研究[D]. 孙博. 青岛大学, 2011(06)
  • [4]国外空降兵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空降兵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J]. 姚文杰,陈龙. 兵工学报, 2010(S2)
  • [5]空降型火箭炮总体方案设计与分析[D]. 何庆.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5)
  • [6]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 张秀阁. 南开大学, 2010(08)
  • [7]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目标跟踪干扰技术研究[D]. 石利霞.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1)
  • [8]现代战争中的“制新闻传播权”研究[D]. 刘显波. 暨南大学, 2007(01)
  • [9]科技进步对国家利益的影响[D]. 林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10]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D]. 宫旭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标签:;  ;  ;  ;  ;  

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战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