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苏可[4](2020)在《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影响STEMI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STEMI的1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择期PCI组和药物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根据随访6个月后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分为心功能不全组和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分析两组中可能影响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NT-pro BNP正常的比例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NT-pro BNP正常的比例与术前比较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6个月,择期PCI组的STEMI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年龄(OR=1.066,95%CI:1.015-1.119,P=0.010)增加了STEMI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择期PCI(OR=0.268,95%CI:0.109-0.659,P=0.004)和发病时LVEF(OR=0.955,95%CI:0.914-0.998,P=0.041)降低了STEMI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结论:(1)择期PCI可一定程度地改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2)年龄是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择期PCI和发病时LVEF是避免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保护性因素。
王飞[5](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周袁申[6](2020)在《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是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关键。前期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具有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心脏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促进而ACE2-Ang(1-7)-Mas轴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正由于心梗后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发生失衡,心脏发生纤维化和心室重构。因此,恢复RAS系统的平衡对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意义重大。由此,我们设想通冠胶囊通过恢复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的平衡,进而抑制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最终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为心梗后心室重构“气虚血瘀”理论提供依据;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药物作用新靶点。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手术组、手术+通冠胶囊组、手术+通冠胶囊+A779组、手术+ACEI(卡托普利)组;运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和评估大鼠心脏形态及功能变化;检测大鼠全心重/体重指数、羟脯氨酸含量了解心脏纤维化情况;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胶原蛋白(collagen)的表达情况,评估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情况。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或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血清和心脏组织中AngⅡ和Ang(1-7)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ACE和ACE2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NOX2、Rock2蛋白的表达;检测ROS(H202)的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首先利用AngⅡ联合通路分子抑制剂干预细胞;观察AngⅡ是否通过激活NOX2-ROS-Rock2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Ang(1-7)能否抑制AngⅡ的上述作用;阐明NOX2-ROS-Rock2通路为RAS系统调节心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下游信号通路;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同时检测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各分子及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通冠胶囊能够使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脏心肌纤维化降低,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有较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能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证实RAS系统参与了心肌梗死的途径,而通冠胶囊能够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手术+通冠胶囊组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collagen1蛋白表达量,说明了通冠胶囊与ACEI的作用相仿,能够使心肌纤维化的表达降低,同时还能使心肌梗死大鼠的血清和心肌细胞AngⅡ蛋白水平下调同时Ang(1-7)蛋白水平发生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冠胶囊能够产生双向调节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通冠胶囊还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NOX2、Rock2蛋白的表达量,还能使心肌细胞ROS(H202)含量降低。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AngⅡ+通冠胶囊组、AngⅡ+丹参酮ⅡA组的Collagenl蛋白表达量发生显着下调。同时与AngⅡ组相比,AngⅡ+DPI组、AngⅡ+NAC 组、AngⅡ+Y27632 会使 AT1R 的表达下调,AngⅡ+Ang(1-7)组以及AngⅡ+通冠胶囊组的AT1R蛋白表达量也会发生显着下调。这个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当氧化应激通路被抑制后,AngⅡ有进一步加重心肌纤维化的情况,而通冠胶囊能够对ACE与ACE2轴进行双向调节,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进程。结论:通冠胶囊通过RAS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其中对ACE-AngⅡ-AT1R轴具有抑制作用和同时ACE2-Ang(1-7)-Mas轴具有促进作用。从而起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针对该机制,本研究通过观察通冠胶囊在延缓或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出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能够双向调节RAS信号通路,使氧化应激减缓,从而改善胶原蛋白的合成。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通冠胶囊作为一种治疗心室重构的有效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动脉系统疾病的影响是未来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梁田[7](2019)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术清汤干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然而,PCI术后许多患者仍存在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其统称为“PCI术后综合征”,目前已有文献报道PCI术后患者胸痛、乏力等症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探究及机制,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本文旨在明确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变化及研究进展,观察并探究自拟方术清汤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对中医古代和现代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并挖掘与PCI术后综合征相关记载,归纳总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术清汤”用于PCI术后综合征治疗。并通过前瞻性的临床观察研究:将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33)和中药治疗组(n=33)。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术清汤。分别干预28天后,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包括6分钟步行试验,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心电图改变、LVEF、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分、血肌酐和尿素氮、血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变化,以及血浆神经体液因子PRA、AngII、ALD、ET、NT-ProBNP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PCI手术本身及术前、术后的药物强化治疗所导致机体医源性损伤,病位在心,虚证、热证突出,是PCI术后综合征患者区别于术前的一大病理特点,病性包括瘀血,湿阻、痰凝和火热等,治疗上应标本兼顾,通补兼施为治疗原则。66例入组PCI术后综合征主要的病性特点为:气阳不足,血瘀、火热以及痰湿,病机特点仍然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阳亏虚为显着特点,标实则以火热炽盛为主要特点。临床观察术清方加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疗效及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中医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显着(显效率39.4,66.7,%)、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显效率33.3,57.6,%)、心电图疗效显着(显效率36.4,54.6,%)(P<0.05);治疗后术清汤干预组6分钟步行试验显着提高(P<0.05)、中药干预组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估得分得到明显提高(P<0.05),LVEF、LVESD和LVEDD较对照组疗效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清汤干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体液因子显着性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ALD、ET(P<0.01)、PRA、AngⅡ、NT-ProBNP(P<0.05)差异。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虚标实仍是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术清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术后综合征能够显着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防治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和抑制ALD、ET、PRA、AngⅡ、NT-ProBNP等神经体液因子相关。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游琪[9](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均高,目前早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迅速开通罪犯血管,减少梗死面积,显着降低死亡率,但急诊PCI中有相当比例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开通状态下心肌组织仍存在低灌注现象,即“无复流”(no reflow,NR)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Micro vascular obstruction,MVO)。NR作为一种并发症,使住院死亡率增加5~10倍。如何早期防治无复流、预测无复流的发生,成为了心内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既往针对无复流预测模型的研究[1,2]主要集中在小样本量、单中心的急诊介入治疗,难以有效筛选真正可能发生无复流的患者。部分模型获取评分标准较复杂,不利于临床推广,可能延误筛选高危病人[3,4]。本团队前期研发的无复流预测模型,能够在急诊PCI前简单、迅速评估发生无复流的风险,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识别高危患者,但未能阐明其对院内死亡和院外事件的预测价值,学界亦缺乏同类相关报道。本研究在该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预测无复流事件的不同人群发生率,重点关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的院内死亡及院外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情况,探讨无复流预测模型(no reflow score,NR score)对此类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作为无复流综合管理策略,筛查获得的无复流高危患者需在急诊PCI围术期给予有效干预措施以保护心肌,改善患者预后。急诊PCI围术期无复流现象可以造成心脏的二次打击并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预警及药物干预方法都是领域难题,目前临床应用的腺苷、抗栓等药物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无复流,但收效甚微,基于中药的系统性治疗特点,可以从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达到立体防御的效果。其中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及红花,具有抗缺血、抑血栓、抗氧化等多重功效,用于无复流损伤的防治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已经得出,丹红注射液可减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5],故此本研究应用无复流风险预测模型,筛选无复流高危患者,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评价干预方法,观察PCI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为无复流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09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因STEMI行急诊PCI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按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82例患者。以无复流预测评分≥10分为分组标准,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验证本预测模型对无复流的预测能力,对患者院内及院外的MACE进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明确高危组患者院外事件发生峰值时间。第二部分入选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我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因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按入组和排除标准共入选172例,按随机表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干预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PCI术前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丹红注射液40m1+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术后继续应用4-6天。另一组为对照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继续应用4-6天。围手术期(7±2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心脏核磁延迟增强扫描的心肌梗死面积。次级终点为PCI术后6个月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观察MACE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分析1.一般病史:我院782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平均住院为8(6,10)天,以NR scor≥10分分组,在年龄、性别、入院killip分级、发病一急诊入院时间,以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方面两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PCI治疗指标: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术后出现室速或室颤、IRA球囊后扩张率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3.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危组3.9%,高危组13.6%,高危组为低危组的3.5倍,差异有显着性。4.实验室检查:在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平均压积(Hc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钙蛋白T(cTNT)围手术期峰值、入院血糖值(Glu)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5.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值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6.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术后院内和院外的生存曲线:低危组相对于高危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生存时间较长,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7.院内和院外随访事件的回顾性分析:852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782例完成随访,失访70例,失访率8.2%。入选的STEMI患者总的MACE发生率为23.9%,其中低危组12.6%,高危组28.6%;总死亡率为11.8%,其中院内死亡率5.3%,随访生存出院患者的死亡率为6.5%。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院内、院外、总体MACE发生率、全因性死亡率和心因性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7.1患者院内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在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再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对基线变量进行调整,NR scor≥10分,冠脉多支病变,及发生术后室速或室颤,是院内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院内全因死亡率和院内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2院外随访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院外随访737例患者完成随访,低危组229例,高危组508例。在相关因素分析中,NR score≥10分,冠脉多支病变,是院外MACE(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因严重心衰入院、冠脉血运重建)发生率、院外全因性死亡率和院外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3总体院内和院外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在相关因素分析中,NR score≥10分、冠脉多支病变是总的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因严重心衰入院、冠脉血运重建)、总的全因性死亡率和总的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发生术后室速或室颤是总的全因性死亡率和总体心因性死亡率的危险因素。8.随访事件发生时间的分布情况:NR score高危患者的院外MACE发生率和全因性死亡发生率的峰值时间段皆为随访0-6个月和第24个月左右。第二部分PCI围手术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无复流高危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1.入组172例无复流评分为高危的患者,119例完成1次CMR检查,其中我院为99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为20例。2.术后CMR,丹红组心肌挽救指数比对照组增加,丹红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较少,发生微循环障碍百分率较少,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随访,2例失访,临床随访率为98.7%。3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亡均和心梗并发症相关(心梗后心衰;丹红组1例,对照组2例),6个月后,丹红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是两组在心衰Ⅲ-Ⅳ级、再血管化、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1.无复流评分≥10分是院内、院外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2.本模型具有良好鉴别能力,尤其在无复流高危患者中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和随访不良事件的能力更佳;3.生存出院患者的院外MACE发生峰值时段在出院后0-6个月和24个月左右。4.STEMI患者的急诊PCI围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减轻心肌损伤作用;5.应用心脏核磁共振客观定量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作用;更敏感的识别无复流区域。
詹碧鸣[10](2019)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脉微循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可直接作用于梗塞部位、使病变冠脉再通,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然而,随着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外学者发现:除了传统的慢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也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心外膜大血管的开通≠心肌水平的再灌注。在部分患者中,即使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受损心肌仍未得到有效的血流灌注,这种微循环障碍的现象称之为无复流(no reflow,NR)。事实上,每年我国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在5%-25%之间。一旦发生无复流,常伴有广泛而严重的心肌损害,患者可出现左室扩张、心功能下降和恶性心律失常,最终增加猝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可见,早期发现及诊断PCI术后的微循环障碍是必要的。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了很多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是,传统的危险因素只能部分解释冠心病的发生,研究发现有些冠心病患者并不具有传统的危险因素,而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高Hcy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Hcy每增加5umol/L,冠心病死亡率可增加1.52倍。为何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无论是血管病变程度(多支血管病变)、还是血管狭窄程度、甚至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均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患者。其中的机制尚无深入研究。是否因为Hcy加重了冠脉微循环障碍,而造成预后不良,这尚未见报道。尼可地尔为作用于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既可通过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通道有效扩张微小冠脉,增加缺血区的血氧供应;又能开放心肌线粒体膜上的KATP通道模拟缺血预适应,减少缺血对心肌的损伤。因此,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心绞痛患者。荟萃分析也证实:围PCI期应用尼可地尔可显着减少慢/无复流现象,降低心梗后心衰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以及长期预后。因此,尼可地尔是否能够逆转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冠心病患者的愈后,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取得冠心病治疗特别是伴HHcy冠心病这一类患者治疗的突破,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利用HHcy+心肌梗死模型探讨Hcy是否通过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肌细胞缺乏充足血供,而加重冠心病的不良预后;2)在此基础上研究尼可地儿是否可逆转伴随HHcy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3)探索尼可地尔对于NO生成和抑制炎症反应等是否参与到HHcy致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当中,从而寻找靶向治疗方法,改善HHcy所致的冠心病严重病变及不良预后。第一部分高同型半胱氨酸加重心梗后小鼠的冠脉微循环损害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小鼠心梗后的冠脉微循环损害。方法:1.将7周C57BL/6的雄性小鼠经过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普通全价饲料喂养及饮用双蒸水;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含(1.8g/L)同型半胱氨酸双蒸水喂养及普通饲料;叶酸组:高氨酸组+叶酸组,叶酸混悬液,用量为0.071ug/g/day,灌胃,喂养时间为8周;2.分别采用无创鼠尾动脉血压仪检测小鼠的收缩压/舒张压;Hcy试剂盒检测血浆Hcy水平;3.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使用四唑红(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TTC)染色法、心电图明确心梗模型建立。4.通过SPSS19.0分析小鼠的生存曲线对比两组之间的关系。5.小动物超声检测心梗后小鼠心脏功能;6.4周后将所有小鼠处死,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7.番茄凝集素染色评估心梗后微循环数量变化。结果:1.小鼠喂养Hcy 8周后血浆中Hcy浓度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而叶酸组Hcy水平显着降低。同时HHcy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2.建立心梗小鼠模型,结扎前降支血管,肉眼可见心肌组织有红色变为苍白,心电图可见动态ST改变,TTC染色可见灰白色心梗区域,证明小鼠心梗模型建立成功。3.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正常饮食组)、心梗组(正常饮食+心梗组)、HHcy组(HHcy心梗组)、叶酸组(HHcy心梗+叶酸组)。各组小鼠术后28天死亡率对比,与正常组相比,心梗组小鼠的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而HHcy组低于正常饮食组(P<0.05),叶酸组小鼠生存率有所提高。4.HHcy对心梗后小鼠心功能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s,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在HHcy心梗组均低于非HHcy心梗组(P<0.05),同时HHcy心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IDs)高于非Hcy心梗组小鼠(P<0.05)。而叶酸补充治疗,Hcy水平降低组,LVEF、LVFS升高,LVIDd、LVIDs下降。5.心梗组心肌CD31的表达强度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HHcy心梗小鼠的CD31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叶酸组治疗后心肌CD31的表达可以提高(P<0.05)。6.心梗组番茄凝集素荧光的强度较正常组明显减弱,HHcy组小鼠的下降程度较心梗组下降程度更大(P<0.05),叶酸组小鼠的荧光强度有增强(P<0.05)。结论:1.伴HHcy可影响心梗后小鼠的血管再生功能以及微循环功能,从而影响心功能,加重心梗后小鼠死亡率的发生。2.叶酸补充,可降低Hcy,部分逆转上述改变,保护心梗后小鼠的微循环障碍以及血管再生功能,对改善小鼠心功能、生存率有促进作用。第二部分尼可地尔改善HHcy小鼠心梗后微循环障碍目的:建立在体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评估尼可地尔预处理能否改善伴HHcy心梗后小鼠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方法:1.小鼠随机分为7组:1)假手术组(Sham组):正常饲养无其他处理;2)常规饮食+心梗组(myocardial infarction,MI组):正常饲养喂养+小鼠心梗组;3)HHcy+MI组:HHcy饮食喂养+小鼠心梗组;4)尼可地尔1组(HHcy+MI组+低剂量尼可地尔组,尾静脉注射尼可地尔5mg/kg);5)尼可地尔2组(HHcy+MI组+中等剂量尼可地尔组,尾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5mg/kg);6)尼可地尔3组(HHcy+MI组+高剂量尼可地尔组,尾静脉注射尼可地尔45mg/kg);7)Vehicle组(HHcy+MI+PBS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PBS)。2.预处理尼可地尔对心梗后小鼠生存率、心脏彩超的指标变化;3.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心梗后小血管的出血情况以心肌组织变化,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ematoxylin baisic fuchsi picric acid dyeing,HBFP)各组心肌缺血组织的变化,4.通过CD31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5.番茄凝集素评估心梗后小鼠的微循环功能结果:1.随着尼可地尔治疗的浓度升高,HHcy+MI组小鼠的存活率得到改善。2.HHcy心梗后小鼠心功能下降,LVEF、LVFS组明显下降,且LVIDd、LVIDs比正常组扩大,而尼可地尔的预处理可以使得心梗后小鼠的LVEF、LVFS值升高,同时较LVIDd、LVIDs HHcy心梗组缩小(P<0.05)。3.HE染色结果可见:正常心肌组织染色心肌横纹清晰,细胞膜完整,未见炎细胞浸润;而心梗组小鼠心肌组织可见红细胞渗出及炎细胞浸润;HHcy心梗组小鼠除了见到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大量纤维化组织增生;尼可地尔预处理各组小鼠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都有明显好转,肌纤维及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4.缺血心肌HBFP染色结果,HHcy+MI组缺血面积较MI组增大(P<0.05),而尼可地尔可减轻HHcy+MI组缺血面积,但在Nic2组、Nic3组与HHcy+MI组才有统计学差异(P<0.05)。5.番茄凝集素实验结果现实,与MI组对比,HHcy+MI组小鼠微循环损伤更严重(P<0.05),尼可地尔2、3组可以改善心梗后小鼠微循环功能,心梗后荧光强度较HHcy+MI组明显升高(P<0.05)。6.对心肌缺血小鼠血管内皮细胞CD31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荧光强度,发现HHcy+MI组的荧光明显较其它各组减弱,而尼可地尔2、3组,荧光强度升高,血管再生能力增强(P<0.05)。结论:1.尼可地尔能够改善HHcy心梗小鼠后的心功能、28天生存率。2.尼可地尔预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心梗后小鼠的心肌组织的血管损伤,缩小心肌缺血的面积。3.尼可地尔提高心梗后心肌的血管生成能力,同时改善微循环功能。第三部分尼可地尔对HHcy小鼠心梗后微循环障碍的保护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HHcy心梗小鼠在体模型,以及利用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建立HHcy/缺血缺氧损伤体外模型,探讨尼可地尔HHcy小鼠心梗后微循环障碍的机制,观察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是否参与其中,明确尼可地尔调节NO和抑制炎症反应,发挥保护微循环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试验-动物部分1.小鼠随机分为5组:1)假手术组(Sham组):正常饲养无其他处理;2)HHcy+MI组:HHcy饮食喂养+小鼠心梗组;3)尼可地尔组(HHcy+MI组+中等剂量尼可地尔组,尾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5mg/kg,最适合浓度);4)LY294002组(在结扎血管前,经尾静脉缓慢推注0.3mg/kg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余同尼可地尔组;5)L-NAME组(在结扎血管前,经尾静脉缓慢推注0.3mg/kg的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余同尼可地尔组)。2.不同处理组对心梗后小鼠生存率、心脏彩超的指标变化;3.通过CD31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4.番茄凝集素评估心梗后小鼠的微循环功能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心脏血浆中IL-1β、IL-6,NO以及ET-1的含量。6.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缺血区域PI3K/Akt/eNOS的表达。体外试验-细胞部分:1.HHcy缺血/缺氧模型的建立:不同的HHcy浓度以及缺氧时间的摸索。分组为:24小时Hcy浓度0.5mmol/L、1.0mmol/L、1.5mmol/L、2.0mmol/L,缺氧时间分别为3h、6h、9h。2.采用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检测各组不同浓度Hcy和缺氧时间对冠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3.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磷酸化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4.不同浓度的尼克地尔对HHcy缺血/缺氧模型的保护。实验分组如下:1.control组;2.HHcy+Hypoxia 6h组;3.Nic0组(HHcy+Hypoxia6h+PBS组);4.Nic 50u M(HHcy+Hypoxia 6h+Nicorandil 50umol/L);5.Nic 100u M(HHcy+Hypoxia 6h+Nicorandil 100umol/L);6.Nic 125u M(HHcy+Hypoxia 6h+Nicorandil 125umol/L)。5.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PI3K/Akt/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提取细胞上清液测定NO水平。6.q RT-PCR法检测IL-1β、IL-6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7.PI3K抑制剂LY294002,eNOS抑制剂L-NAME预处理后,尼可地尔保护作用的改变,Western-blotting法检验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的变化;8.划痕实验观察尼可地尔对内皮细胞迁移功能,小管成形观察实验尼可地尔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1.HHcy心梗后小鼠生存率提高(P<0.05),但是在PI3K抑制剂、eNOS抑制剂的作用下,尼可地尔的对HHcy心梗小鼠的生存率保护作用消失(P<0.05);2.HHcy心梗后小鼠与正常组对比,LVEF、LVFS组下降,且LVIDd、LVIDs扩大,而尼可地尔的预处理可以使得心梗后小鼠的LVEF、LVFS值升高,同时缩小LVIDd、LVIDs(P<0.05)。但在PI3K抑制剂、eNOS抑制剂的作用下,LVEF、LVFS,LVIDd、LVIDs值与HHcy心梗组无明显改善(P>0.05);3.心肌组织CD31荧光染色,发现HHcy心梗组的荧光强度明显较其它各组少,而尼可地尔治疗组,荧光强度升高(P<0.05),但在LY294002组、L-NAME组,荧光强度与HHcy心梗组无升高。4.番茄凝集素实验结果现实,尼可地尔组可以改善心梗后小鼠微循环功能,心梗后荧光强度较心梗组明显升高(P<0.05),但在LY294002组、L-NAME组与HHcy心梗组对比无明显差异。5.与Sham组对比,HHcy心梗组的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尼可地尔的使用可以降低小鼠血浆中IL-1β、IL-6水平。6.HHcy心梗后小鼠血浆中的NO降低、ET-1水平升高;尼可地尔能够提提高NO水平、降低ET-1的水平(P<0.05)。但在LY294002组、L-NAME组,磷酸化e NO的表达,NO、ET-1水平与HHcy心梗组无明显异(P>0.05)。7.与Sham组相比,HHcy心梗后心肌缺血组织的磷酸化PI3K、Akt、eNOS值下降(P<0.05);尼可地尔治疗后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比值升高(P<0.05);但是在LY294002组,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与HHcy心梗组无区别(P>0.05);在L-NAME组,PI3K/PI3K、P-Akt/Akt升高(P<0.05),P-eNOS/eNOS仍降低。8.体外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较,Hcy诱导的冠脉内皮细胞中细胞的活力随着Hcy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同时蛋白水平p-eNOS/eNOS的比例也下降(P<0.05);而且随着缺氧时间的增长,细胞的活力也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给予尼克地尔处理后,内皮细胞的活力增强(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P<0.05)。9.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O水平明显下降,内皮细胞磷酸化的PI3K、Akt、eNOS的比值也降低(P<0.05),而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尼克地尔随着浓度的升高对可以提高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的比值升高(P<0.05),升高NO水平(P<0.05),减少细胞IL-1β、IL-6水平(P<0.05)。10.当尼可地尔与PI3K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对细胞内Akt、eNOS的调控作用显着降低(P<0.05);当尼可地尔与eNOS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对PI3K、Akt的调控作用仍在,但其对eNOS的调控作用减弱。11.尼可地尔可以提高模型组细胞的迁徙功能,以及血管形成作用(P<0.05)。但是当与PI3K抑制剂、eNOS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对细胞内皮功能的改变作用消失。结论:1.尼可地尔可以通过上调NO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改善HHcy对心梗后小鼠的微循环功能。2.尼可地尔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缺血缺氧的保护的作用,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治疗进展 |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 展 |
3.1 心室重构的分期 |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心室重构 |
3.3 心室重构过程中的RASS系统和转化生长因子β |
3.4 胶原纤维与心室重构 |
3.5 弹性纤维与心室重构 |
3.6 心肌成纤维细胞和心室重构 |
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的中医探讨 |
4.1 病名溯源 |
4.2 病因病机分析 |
4.3 气虚血瘀是心室重构的基本病机 |
4.4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
4.5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室重构治疗中的机制研究 |
5. 基于RAAS系统调节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 |
5.1 研究的意义 |
5.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
1.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
2. 研究目标及方向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方向 |
3. 材料及方法 |
3.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
3.2 探究通冠胶囊是否会影响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作用机制 |
3.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
4.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
5. 讨论 |
5.1 益气活血法与心梗后心室重构 |
5.2 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的中医理论指导与临床疗效 |
5.3 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术清汤干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1 PCI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 |
1.1 阳微阴弦 |
1.2 久病入络,络息成积 |
1.3 脉络学说 |
2 PCI术后综合征辨证分型特点 |
2.1 虚证为主是PCI术后最大的变化 |
2.2 热邪偏盛是PCI术后医源性致病特点 |
3 以通补为治则 |
3.1 通以辛味 |
3.2 补以气、血、阴、阳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症状不改善的认识 |
1 冠状动脉不完全再血管化 |
2 冠脉微循环障碍 |
3 术中X射线对机体损伤 |
4 对比剂对机体损伤 |
5 药物强化治疗的副作用 |
6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 |
7 PCI手术对患者心理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标准 |
1.2 资料采集与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2.1 入组情况 |
2.2 中医症状分析 |
2.3 PCI术前患者症状汇总 |
3 总结 |
二、术清汤对PCI术后综合征的干预作用和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标准 |
1.2 病人分组情况 |
1.3 治疗方法 |
1.4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 |
1.5 疗效性评价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评估 |
2.2 疗效评价 |
2.3 术清汤能显着改善心功能 |
2.4 心电图疗效变化 |
2.5 术清汤组能够提高PCI术后综合征患者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估得分 |
2.6 心功能及结构评价 |
2.7 术清汤改善PCI术后患者肝肾功能 |
2.8 术清汤能够提高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 |
2.9 术清汤对血浆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10 不良反应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
一、医源性的损伤可能是PCI术后综合征中医证候改变的主要原因 |
二、正虚邪实仍是PCI术后综合征的基本发病机制 |
三、热证比例增加是PCI术后综合征证候特点 |
四、术清汤理法方药分析 |
五、术清汤现代药理分析 |
六、神经体液因子在PCI术后综合征中的地位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创新点 |
一、PCI术后综合征的提出 |
二、医源性损伤对PCI术后综合征影响 |
三、PCI术后综合征证候鉴别诊断 |
四、术清汤治疗PCI术后综合征 |
第五部分 结语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9)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急诊PCI无复流风险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院外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PCI围手术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无复流高危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方案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结论 |
7.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和保护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脉微循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同型半胱氨酸加重心梗后小鼠的冠脉微循环损害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3.购置试剂 |
3.1 主要试剂配置 |
二.实验方法 |
1 溶液配制 |
2 血浆中Hcy测定 |
3 小鼠无创血压测定 |
4 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
5 心脏彩色超声评估心梗后各组小鼠心功能变化 |
6 TTC染色 |
7 小鼠心脏标本处理及病理切片制作 |
8 CD31荧光染色 |
9 采用番茄凝集素评估给予心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 |
三.统计学处理 |
四.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心梗模型 |
4.3 TTC染色结果 |
4.4 心功能测定 |
4.5 心肌免疫荧光染色 |
4.6 心梗模型后小鼠生存率观察 |
4.7 番茄凝集素染色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尼可地尔预处理对合并HHCY小鼠心梗后冠脉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2.实验所需设备及仪器 |
3.主要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心脏彩超 |
2.3 心梗后小鼠死亡率的比较 |
2.4 CD31染色 |
2.5 番茄素凝集素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和 HBFP染色) |
三.数据处理 |
四.结果 |
4.1 小鼠心梗模型后生存率观察 |
4.2 心功能测定 |
4.3 缺血心肌HBFP染色结果 |
4.4 心肌组织HE染色形态学观察 |
4.5 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细胞染色 |
4.6 番茄凝集素染色 |
五.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尼可地尔对HHCY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保护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剂与材料 |
2 主要仪器设备 |
3.主要试剂 |
3.1 自配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2.1 动物试验部分共两部分 |
2.2 CD31染色 |
2.3 番茄凝集素染色 |
2.4 SDS-PAGE凝胶电泳 |
2.5 生化指标采集及测定 |
2.6 ELISA试剂盒检测IL-1β水平 |
2.7 ELISA试剂盒测定IL-6水平 |
2.8 细胞培养 |
2.9 同型半胱氨酸(Hcy)对HCAECs的干预 |
2.10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2.11 测定LDH含量 |
2.12 细胞总蛋白提取 |
2.13 小管形成试验 |
2.14 细胞划痕实验 |
2.15 RT-PCR检测 |
2.16 细胞上清液NO的检测: |
三.统计学处理 |
四.结果 |
动物部分 |
4.1 尼克地尔处理后各组 PI3K/Akt e NOS 磷酸化水平 |
4.2 各组小鼠血浆中ET-1、NO的含量比较 |
4.3 不同浓度的尼可地尔地尔对血浆中IL-1β、IL-6水平的影响 |
4.4 小鼠心梗模型后生存率观察 |
4.5 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细胞染色 |
4.6 番茄凝集素染色 |
4.7 ELISA血浆中的的一氧化氮(NO) |
4.8 抑制剂处理后各组小鼠PI3K/Akt/eNOS的表达 |
细胞部分 |
4.9 最适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缺氧时间的摸索 |
4.10 尼可地尔对Hcy和缺氧诱导的HCAECs存活率的影响 |
4.11 尼可地尔对HHcy和缺氧诱导的HCAECs细胞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4.12 尼可地尔对模型组PI3K/Akt/eNOS通路的影响 |
4.13 尼可地尔对Hcy和缺氧诱导诱导的HCAECs细胞的NO水平的影响 |
4.14 各组细胞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 |
4.15 加入抑制剂后对PI3K/Akt/eNOS途径的影响 |
4.16 划痕试验 |
4.17 小管成形试验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D]. 苏可.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6]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D]. 周袁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术清汤干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梁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D]. 游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脉微循环的机制研究[D]. 詹碧鸣.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