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BCG-PSN and Thymopeptides on T-lymphocyte Subsets of Normal and Immunosuppressed Mice(论文文献综述)
银艳桃[1](2021)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人数各3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参灵方。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观察指标的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总疗效、实体瘤疗效结果,并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细胞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体液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g A、Ig G、Ig M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IL-6、l 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6、l L-10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肝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AFP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6.实体瘤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呆、腰膝酸软、恶心、畏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细胞免疫水平,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3.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抑制AFP表达,减轻肝脏损害,抑制肿瘤生长;4.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提临床效果。
孙文静[2](2021)在《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糖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动物疾病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地锦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菌抗炎的功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选择地锦多糖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等方面初步筛选出3个效果较好的活性部位,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Ⅰ地锦多糖的提取纯化采用一步醇沉和分步醇沉法提取粗地锦总多糖(EHPS tc)和各分级多糖EHPS60c、EHPS70c和EHPS80c。然后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采用L25(56)正交设计对双氧水加入量、反应温度、p H值、反应时间等脱色条件进行优选。脱色后EHPStc经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地锦多糖1(EHPStp-1)和地锦多糖2(EHPStp-2),分别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多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EHPStc最优脱色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p H值为2、双氧水加入量4%时,多糖脱色率达到71.10%,保留率为63.31%,多糖含量为74.52%。经柱层析纯化后EHPStp-1糖含量提高为95.36%,EHPStp-2糖含量提高为92.35%。因此可以看出,地锦多糖经过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的洗脱纯化可以显着提高多糖含量;经验证试验发现双氧水脱色工艺有效可行。试验Ⅱ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采用红外光谱法(IR)、紫外光谱法(UVS)、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硫酸咔唑法、刚果红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方法分析各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HPStc和EHPStp-2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符合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基本特征。EHPStp-1主要包括Glc(83.1%)、Gal(6.1%)、Glc UA(1.6%);EHPStp-2主要包括Gal(25.6%)、Gal UA(22.2%)、Ara(16.6%);EHPStc主要包括Glc(53.5%)、Ara(16.8%)、Gal(14.3%)。EHPStc和EHPStp-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6.2和26.0 k Da;EHPStp-2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5.6 k Da和8.9 k Da。EHPStp-1和EHPStp-2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5.9%和27.9%。EHPStc和EHPStp-1均具有明显的三螺旋结构。EHPStp-1存在α构型的单糖;EHPStc存在α和β构型的单糖。经结构鉴定,水提醇沉提取物均为多糖,但多糖结构复杂,要得到具体的结构成分还需进一步检测。试验Ⅲ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将EHPS60c、EHPS70c、EHPS80c、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PHA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最高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筛选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将筛选出的3个多糖在31.25μg/m L时刺激淋巴细胞,分别在24 h、48 h和72 h收集细胞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周期分布情况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FN-r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15.099%,其次为EHPStp-2在相同浓度时,达到12.129%;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EHPStc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820%;其次为EHPStp-1在31.25μg/m L时,为20.499%。综合评价,筛选出EHPStc、EHPStp-1和EHPStp-2可能是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与EHPStc相比较,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和72 h后,SPF值和PI值显着升高。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EHPStc对照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IgA、IgG和IL-2、IL-4、IL-6、IFN-γ的分泌。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Ⅳ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LPS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巨噬细胞增殖的变化;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O和iNOS分泌;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FN-γ、MCP-1、MIP-1?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和MHC-II表达。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17%;其次为EHPSt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6.42%;协同LPS刺激巨噬细胞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0.29%;其次为EHPS60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7.41%。在31.25~1.953μg/m L时,EHPStc和EHPStp-1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且在31.25~15.625μg/m L时,EHPStc促进噬细胞吞噬作用显着强于EHPStp-1。EHPStc、EHPStp-1和EHPStp-2分别在31.25~1.953μg/m L和31.25~3.907μg/m L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和iNOS分泌功能显着强于其余多糖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31.25~7.813μg/m L时,EHPStp-1组对CD14和MHC-II的表达显着高于EHPStp-2组和BL组。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Ⅴ地锦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ELSIA法测定EHPStc、EHPStp-1和EHPStp-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SOD、GSH-PX、MDA及MPO含量。结果表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可显着提高小鼠SOD酶、GSH-PX酶活性,其中EHPStp-1组地锦多糖SOD酶、GSH-PX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多糖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在7.813~31.25μg/m L均能显着降低MDA含量,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EHPStc、EHPStp-1和EHPStp-2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后MPO酶活力均有显着降低。其中31.25μg/m L组MPO酶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多糖组。说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以减轻动物机体自由基损伤,保护动物机体,增强免疫功能。试验Ⅵ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环磷酰胺(CTX)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EHPStc和EHPStp-1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EHPStc组、EHPStp-1组、阳性对照组(PC组)。NC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个多糖组小鼠每天灌胃150 mg/kg EHPStc和EHPStp-1,PC组小鼠给予左旋咪唑(100 mg/kg)。实验持续24 d。第15、16、17 d腹腔注射100 mg Cy/kg bw,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NC组和MC组灌胃0.1 m L/10g生理盐水。结果显示,EHPStc和EHPStp-1在大多时间点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脾脏抗氧化指标。说明,EHPStc和EHPStp-1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综合评价EHPStp-1免疫增强活性最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锦多糖提取脱色纯化后,获得总多糖和各分级多糖,利用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抑制小鼠检测了多糖的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地锦多糖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为地锦草等中药多糖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佳[3](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郭小娟[4](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张霞[5](2020)在《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抗肿瘤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药物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更好地发挥机体抗肿瘤免疫监杀机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自然界中大多数多糖都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肿瘤免疫治疗和对抗化疗药物副作用,但价格昂贵。因此,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高效低价具有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多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雪上一枝蒿是一味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乌头属植物,乌头类生物碱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然而目前多糖成分报道较少,利用率较低。课题组前期发现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雪上一枝蒿多糖及提取方法以及应用,专利号:CN107936130 B)。本论文主要研究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体内、外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其多糖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构建脾淋巴增殖细胞模型,评价了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免疫调节活性。结果显示,XP-10对Con A诱导的T细胞和LPS诱导的B细胞具有显着的促增殖活性,同时作为丝裂原,显着诱导脾淋巴增殖以及细胞因子(IFN-?、IL-2和IL-6)的产生。另外,XP-10干预对树突状细胞无明显影响,包括特异性表明标志(CD86,CD80和CD11c)的表达与细胞因子IL-12的产生。提示,XP-10体外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我们观察了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XP-10能拮抗免疫抑制模型小鼠体重和胸腺指数的下降,促进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恢复,显着下调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reg细胞(CD4+Foxp3+)的表达。然而,XP-10药物干预并不影响B220+亚群比例、Th17(CD4+IL-17+)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T比值,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外周血常规指标亦无影响。提示,XP-10在免疫抑制模型小鼠体内显示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后第三部分,通过构建H22肝癌肺转移小鼠模型,研究XP-10对原发性肝癌肺转移抑制效应及机制。结果显示,XP-10干预能显着减少肝癌肺转移模型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促进脾淋巴细胞的的增殖功能。然而,XP-10灌胃给药对肝癌肺转移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胸腺指数和脾指数)、CD3+CD4+T淋巴细胞和CD44+CD62L-效应性T细胞无明显的的影响。尤其注意的是,XP-10显着下调Treg细胞(CD4+Foxp3+)的表达,同时对免疫检查点PD-1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对Th1(CD4+IFN-?+)和Th17(CD4+IL-17+)亚群表达却无明显的影响,该部分研究结果与第二部分一致。综上所述,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在体内、外具有优良的免疫调节活性,显着抑制肝癌肺转移,其作用机理与下调负调控机制Treg细胞,从而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增强抗肿瘤免疫有关。该研究为雪上一枝蒿多糖抗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徐静汶[6](2020)在《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红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主产于甘肃。在红芪所含的多种活性物质研究中,红芪多糖的抗衰老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应对中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打开了一扇窗。在中医众多延缓衰老方中,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重在补益中气,调节机体的后天之本,而红芪和黄芪都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多方面功效。红芪主销广东、福建等地并出口,常被认为是黄芪的优质品种。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免疫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差异;通过对红芪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红芪多糖对免疫衰老的影响研究,为合理开发甘肃道地药材红芪以及红芪的临床科学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比较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寻找红芪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红芪提取物红芪多糖-3(Hedysari polysaccharide 3,HPS-3)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为红芪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等量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分别制备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取10只昆明小鼠做为青龄模型组,40只SAMP8小鼠随机分成衰老模型组、胸腺肽阳性对照组、红补组、黄补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d后,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结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2.制备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不同浓度HPS-3干预72h后,MTT法测定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最佳给药浓度。在此基础上,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3.制备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HPS-3干预72h后,提取出淋巴细胞中的总蛋白,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方法采集蛋白质质谱数据,经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KEGG Pathway通路分析,STRING平台,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查找差异蛋白可能参与的生物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与青龄模型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白髓占比减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界限模糊;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低于青龄模型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下调(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红补组和黄补组的SAMP8小鼠脾脏结构改善,白髓占比增加;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均增高(P<0.05),且红补组血清中IL-2含量高于黄补组(P<0.05)。红补组和黄补组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P<0.05);红补组与黄补组均能上调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红补组脾脏的p38MAPK mRNA的表达高于黄补组(P<0.05)。2.不同浓度的HPS-3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计算RGR,确定了100μg/mL是HPS-3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实验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PS-3和ConA干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降低(P<0.05);IL-2、IFN-γ、TNF-α都升高(P<0.05);CD3+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升高(P<0.05);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P<0.05);经HPS-3和ConA干预的脾淋巴细胞内呈现有更多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更加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嵴结构清晰。HPS-3组与ConA组比较,HPS-3组中IFN-γ、TNF-α的含量升高(P<0.05);HPS-3组的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高于ConA组(P<0.05)。3.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经HPS-3培养72h后,SAMP8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有194个蛋白丰度呈现显着变化(CON组和HPS组的表达量差异比率R值1.5倍以上:R值<0.7或>1.5,且P<0.05视为差异蛋白),其中有172个蛋白显着上调,22个蛋白显着下调。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被富集到12条主要通路,主要与淋巴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代谢途径等相关。对差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分析显示HPS-3能上调“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能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结论:1.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都能够改善由衰老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衡问题,并且红芪补中益气汤升高SAMP8小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上调p38MAPK mRNA表达量高黄芪补中益气汤。2.HPS-3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使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增加,Th2细胞因子IL-4减少,CD3+T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内细胞器增多。HPS-3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3.HPS-3能够上调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活性,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
余曼[7](2019)在《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艾滋1号方联合HAART对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探索和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试验探索,观察该方体现的补肾托毒治法对免疫重建不良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对免疫重建的机制,为解决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难题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临床经验、理论及文献研究方法,探索艾滋病中医病名及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提出相应治法并阐述其理论特色,改进制成中药艾滋1号方。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10例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者进行中西医协同临床干预,观察受试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安全性指标,评估艾滋1号方对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环磷酰胺及环孢菌素A诱导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观察艾滋1号方对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脏器指数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评估该方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作用。【结果】相关中医理论探索(1)艾滋病的中医病名“艾疠”和病因“艾邪”可作为一种学术探讨;(2)“艾邪损元、毒瘀内生”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其中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元气亏虚为发病基础,毒、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补肾托毒化瘀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法则,其中补肾是治疗之根本,托毒是治疗之手段,化瘀则是治疗之目的,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临床探索(1)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2)免疫重建有效率:用药第24周,脱落1例,有效3例,稳定6例,无效0例;用药第36周,脱落1例,有效4例,稳定5例,无效0例;(3)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有所升高(P>0.05);(4)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CD4+CD45RA+/CD45RO+及CD8+CD45RA+/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出现上下波动(P>0.05);(5)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HLA-DR+CD38+CD4+/CD8+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6)用药后第12周、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所下降(P>0.05);卡洛夫斯基积分缓慢上升(P>0.05)。动物试验艾滋1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模型组各剂量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艾滋1号方对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大、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增高(P<0.01、0.05);艾滋1号小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剂量组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CD8+T细胞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艾邪损元、毒瘀内生”病机假说反映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本质,补肾托毒化瘀体现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治疗法则。艾滋1号方在本组临床探索、动物试验中表现出以下现象:(1)具有下调免疫重建不良患者T细胞免疫激活亚群作用,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异常激活状态,提示该方可能对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具有潜在优势;(2)可以改善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感冒、腹泻、精神状态、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安全性良好;(3)可显着提高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水平,且治疗效果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量化关系,同时能够改善环孢菌素A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CD4+T细胞低表达;(4)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CD4/CD8比值的作用;(5)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45RA+T细胞、CD8+CD45RA+T细胞、CD4+CD45RO+T细胞、CD8+CD45RO+T细胞百分比的作用,可能艾滋1号方对免疫重建不良者纯真、记忆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变化的效应机制与艾滋病患者初始接受HAART后的情况并不一致;(6)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张槐[8](2019)在《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多数补气类中药在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恢复受免疫抑制动物的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研究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和白术两味补气类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制粒、干燥等工序制备成复方芪术颗粒(Compound Huangqi&Baizhu granules,CHBG),并进行了药物制剂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兽用免疫增强剂。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CHBG黄芪白术配比筛选为了获取疗效更优的CHBG,本文以雏鸡为试验动物,以黄芪与白术1:3~3:1不同比例配伍制备的颗粒为试验药物,同时设立疫苗免疫对照组,通过考察试验药物对新城疫(ND)疫苗抗体水平影响而筛选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比例。结果显示,当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雏鸡ND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其抗体水平在所有药物试验组中最高。结果表明,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的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以此为基础制备CHBG。2.CHBG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控的GHBG,本文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黄芪、白术的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的方法获取黄芪白术提取物,然后加入辅料、采用湿法制粒、干燥的工艺制得CHBG,再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黄芪和白术各自TLC图谱中,样品药材和对照品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荧光斑点;且两味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与对照品药材的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说明选用药材合格;(2)制得黄芪、白术的混合粗多糖,试验三批次的多糖平均得率为7.58%,其多糖含量为73.83%。制得的CHBG成品,每1 g相当于原生药2 g;(3)CHBG以市售铝塑包装密封后,在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环境中加速试验6个月以及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其外观性状、鉴别、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CHBG质量标准要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格的药材,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喷雾干燥、湿法制粒获得的CHBG质量稳定,有效期可达18个月。3.CHBG质量标准研究为使CHBG质量可控,借鉴药典方法和采用TLC、HPLC等方法,建立CHBG的质量标准。结果: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CHBG的含量检测方法以及确定了 CHBG的外观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采用TLC法建立了 CHBG定性鉴别多糖、黄芪甲苷、白术的方法;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HLPC检查CHBG中单糖、双糖含量的方法,并规定了检出限度;同时,采用HLPC法对9批CHBG特征图谱进行了考察,建立了 CHBG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4.CHBG安全性评价采用改良寇氏法和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评价CHBG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改良寇氏法未能测定出CHBG对小鼠口服的LD50,但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测得CHBG对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0 g/(kg·bw)。在最大耐受药量时,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HBG对实验小鼠是安全的。5.CHBG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为探讨CHBG对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作免疫抑制模型,再分别设立空白组、Cy组、Cy+CHBG3.75组(注:给药剂量为3.75g/(kg.bw),本节下同)、Cy+CHBG7.5组、Cy+CHBG15.0组,并分别考察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溶菌酶及TNF-α、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组、黄芪多糖组、CHBG3.75组、CHBG7.5组、CHBG15.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HBG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Cy处理可引起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下降,并能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导致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TNF-α、IL-2、IL-4、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比空白组显着下降(P<0.05),说明Cy处理引起了明显的免疫抑制。(2)与Cy组比较,CHBG15.0可显着提高脾脏指数、IFN-y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7.5可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3.75可显着恢复并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着提高IL-4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TNF-α、IL-2的生成也无明显影响。(3)CHBG3 75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CD8+T细胞的数量(P<0.05),并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5),且除CHBG15.0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和CD4+/CD8+的比值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P<0.05),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外,CHBG3 75组和CHBG7.5组的CD4+、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均与黄芪多糖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BG可明显恢复Cy所致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能增强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菌酶释放,诱导机体产生IFN-γ、提高血清中IL-4的含量,还可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6.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考察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以口服0.5、1.0、2.0、3.0、5.0 g/L的剂量在每次免疫后连续给药7 d,考察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以整个免疫期连续给药、首免和二免后连续给药1周以及首免后给药1周的三种方案给药,考察CHBG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口服不同剂量CHBG时,与疫苗免疫对照组比较,在首免后的第1、2周,CHBG10(注:给药剂量为1.0 g/L饮水给药,本节下同)组的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抗体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黄芪多糖组比较,CHBG各剂量组中除CHBG5.0组在35日龄时的ND抗体水平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外(P<0.05),而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2)采取不同给药方案时,与免疫对照组比较,在几种方案中,以每次免疫ND疫苗后,饮水给予1.0 g/L剂量的CHBG,并连续给药7 d的方案较好,其在首免后第1、2周,雏鸡ND抗体水平可显着增加(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雏鸡ND抗体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且用药成本低。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方法制备的CHBG安全、稳定;同时建立了 CHBG质量标准,其检测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动物试验证实CHBG既可以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同时提供了 CHBG的临床使用方案,即每次免疫后以1.0 g/L剂量饮水连续给药7 d,有助于雏鸡ND抗体水平的提高,可为雏鸡提供更好的保护。
李恺[9](2019)在《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测定及免疫调节剂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驻京部队干休所人群查体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T、B细胞淋巴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初步拟定该人群中的老年人淋巴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正常参考范围,并分别探索胸腺肽类制剂和虫草菌粉类制剂对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1、从参与2017及2018年度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科体检的868例人群中筛选出7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60岁以下、60-69岁,70-79岁以及80岁以上这四个年龄段分为4组,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结合血球计数仪分别检测他们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亚群,采用悬液芯片系统检测细胞因子。采用SPSS22.0软件来分别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并从筛选的研究对象中选出年龄≥60岁的老年人的检测结果来统计得出适用于老年人的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正常参考范围。2、从上述参加体检的868例人群中筛选出使用免疫调节剂的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使用免疫调节剂种类的不同分为三组,将未使用免疫调节剂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将这三组人群以及对照组人群所测得的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计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结果1、通过对外周血的淋巴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计数的分析得出:淋巴细胞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在淋巴亚群百分比方面: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CD3+、C D3+CD4+、CD4+45RA+、CD8+CD28+、CD4+HLADR-显着高于60岁以下人群,而CD28+、CD3+HLADR-显着高于70岁以下人群。细胞因子计数方面:IL-17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IP-10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升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IL-4、IL-9低于60岁以下的成年人,而IL-1β则高于60岁以下的成年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PDGF-BB、TNF-α低于70岁以下人群,IL-8低于60岁以下的成年人。2、调查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亚群百分比正常参考范围(以95%CI表示)如下:淋巴细胞:12.9~47.3;CD3+:53.08~91.92;CD3+CD8+:21.53~34.25;CD3+CD4+:34.30~51.30;CD4+45RA+:9.9~27.80;CD4+45RO+:19.34~36.07;CD19+:6.40~20.99;NK:8.80~27.61;NKT:0.4~7.57;CD29+:42.18~67.96;CD25+:3.14~21.29;CD4-CD25-CD29-:15.45~35.36;C D4-CD25-CD29+:15.45~45.06;CD4-CD25+CD29-:0.1~2.55;CD4-CD25+CD29+:0.1~4.08;C D4+CD25-CD29-:10.1~26.43;CD4+CD25-CD29+:16.0~24.05;CD4+CD25+CD29-:0.1~4.08;CD4+CD25+CD29+:6.0~14.96;T-reg:5.07~12.67;CD45RA+:58.28~76.78;CD45RO+:22.16~67.90;CD28+:39.22~60.82;CD8+CD28+:9.04~20.43;CD8+CD28-:10.24~22.63;CD3+HLAD R+:1.2~4.79;CD3+HLADR-:56.10~86.98;CD4+HLADR+:0.2~7.36;CD4+HLADR-:21.12~59.77;CD8+HLADR+:0.1~10.33;CD8+HLADR-:11.86~42.72。细胞因子正常参考范围(以95%CI表示,单位pg/ml)如下:IL-1β:3.29~10.29;IL-1γα:120.28~268.93;IL-4:4.77~10.49;IL-6:11.86~31.18;IL-7:10.11~19.85;IL-8:15.33~54.58;IL-9:63.76~178.56;IL-10:11.13~39.57;IL-12(p70):34.60~56.23;IL-17:30.06~116.88;Eotaxin:52.87~149.95;FGF basic:41.20~93.58;GM-CSF:26.83~48.77;IFN-γ:32.69~82.64;IP-10:399.50~1103.18;MCP-1(MCAF):41.37~100.53;MIP-1α:3.74~9.84;PDGF-BB:1306.76~3614.46;MIP-1β:89.39~236.97;TNF-α:38.14~84.26。3、通过对使用不同免疫调节剂组与未使用制剂的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后发现:在淋巴亚群分布方面:使用胸腺肽制剂组所测得的CD3+、CD28+、CD8+CD28+、CD3+CD4+、CD4+45RA+、CD3+HLADR-均较对照组出现了下降,其中的CD3+HLADR-在使用虫草菌粉类制剂组和联合使用胸腺肽类及虫草菌粉类制剂组也较对照组出现了下降;细胞因子计数方面:使用胸腺肽制剂组所测得的IL-1β、IL-4、IL-6较对照组出现了增高,而使用免疫调节剂组中测得的IL-10及TNF-α则较对照组出现了下降。而在对使用不同免疫调节剂组之间的比较后发现:在淋巴亚群分布方面:单用胸腺肽制剂组所测得的CD3+CD4+、CD8+CD28+、CD45RA+、CD4+45RA+较单用虫草菌粉类制剂组出现了下降,而CD45RO+则较单用虫草菌粉类制剂组上升;在细胞因子计数方面:联合使用两种制剂及单用胸腺肽制剂组所测得的IL-1β、IL-4、IL-6较单用虫草菌粉类制剂组增高,而TNF-α则较单用虫草菌粉类制剂组降低。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部分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4+45RA+、CD28+、CD8+CD28+、CD4+HLADR-、CD3+HLADR-的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增高,细胞因子IL-4、IL-8、IL-9、IL-17、PDGF-BB、TNF-α的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提示该年龄段人群患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的风险增高;通过对研究对象中老年人数据的分析初步总结了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正常值范围,以供临床参考。同时,通过对使用免疫调节剂人群的分析发现胸腺肽类制剂主要通过下调CD3+、CD28+、CD8+CD28+、CD3+CD4+、CD4+45RA+、CD3+HLADR-及 IL-10、TNF-α 的表达,上调细胞因子IL-1β、IL-4、IL-6的表达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虫草菌粉类制剂则仅仅通过下调IL-10的表达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张柳月[10](2019)在《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综合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案中添加免疫调节药物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搜索2012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且运用RevMan5.3软件对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042例受试患者,Meta分析显示:将免疫调节药物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常规治疗(氧疗、抗感染、止咳化痰、抗炎平喘)基础上进行治疗后,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组(实验组)受试患者的疗效比未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对照组)组受试患者的疗效好。且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实验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其占用力肺活量较治疗前高、也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受试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升、CD8-T淋巴细胞下降、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均升高。结果经过调节免疫药物治疗后对照组受试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效果没有实验组受试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免疫调节药物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常规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慢病情进展、延缓肺功能下降、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二、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BCG-PSN and Thymopeptides on T-lymphocyte Subsets of Normal and Immunosuppressed M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BCG-PSN and Thymopeptides on T-lymphocyte Subsets of Normal and Immunosuppressed Mice(论文提纲范文)
(1)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述 |
1.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概况 |
1.3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及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溯源 |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
2.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论治 |
2.4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
4.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对比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4.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 |
4.5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变化 |
4.6 两组患者IFN-γ、IL-2、IL-4、IL-6、IL-10 水平变化 |
4.7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
4.8 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变化 |
4.9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原发性肝癌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2.1 TACE的优势与局限 |
2.2 TACE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的选择 |
3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免疫水平变化 |
4 中医正气学说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相关性 |
4.1 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免疫方面的影响 |
5 中药参灵方 |
5.1 参灵方组成 |
5.2 参灵方立方背景及方解 |
5.3 参灵方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
6 结果分析 |
6.1 参灵方改善细胞免疫水平 |
6.2 参灵方改善体液免疫水平 |
6.3 参灵方改善肝功能水平 |
6.4 参灵方改善血清AFP水平 |
6.5 实体瘤大小改变 |
6.6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
1.1.1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
1.1.2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
1.1.3 地锦草的临床应用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2 多糖结构的研究 |
1.2.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1.2.4 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地锦多糖的提取与脱色纯化 |
2.1 材料 |
2.1.1 药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地锦样品的前处理 |
2.2.2 地锦多糖的提取 |
2.2.3 地锦多糖的含量测定 |
2.2.4 地锦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 |
2.2.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的优化 |
2.2.6 地锦多糖的纯化 |
2.3 结果 |
2.3.1 地锦多糖的提取结果 |
2.3.2 地锦多糖的纯化结果 |
2.3.3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4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
2.3.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验证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地锦多糖的提取方法 |
2.4.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2.4.3 地锦多糖的双氧水脱色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 |
3.1 材料 |
3.1.1 地锦多糖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
3.2.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3.2.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
3.2.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 |
3.2.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
3.2.7 地锦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
3.3 结果 |
3.3.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3.3.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3.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
3.3.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结果 |
3.3.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结果 |
3.3.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结果 |
3.3.7 地锦多糖的核磁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4.1 多糖的光谱分析 |
3.4.2 多糖的分子量及及糖醛酸分析 |
3.4.3 多糖的核磁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地锦多糖 |
4.1.2 试验动物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4.2.2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4.2.3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5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2.6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 |
4.2.7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4.3.2 地锦多糖单独刺激时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4.3.3 地锦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4.3.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
4.3.5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
4.3.6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
4.3.7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
4.4 讨论 |
4.4.1 地锦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4.4.2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4.3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4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4.5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地锦多糖 |
5.1.2 试验动物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5.2.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5.2.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5.2.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
5.2.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
5.2.7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 |
5.2.8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5.3.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
5.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
5.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结果 |
5.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
5.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 |
5.4 讨论 |
5.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5.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5.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
5.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
5.4.5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6.1 材料 |
6.1.1 地锦多糖 |
6.1.2 试验动物 |
6.1.3 主要仪器 |
6.1.4 主要试剂 |
6.2 方法 |
6.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6.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 |
6.2.3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
6.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
6.2.5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6.3.2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
6.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
6.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
6.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6.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
6.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
6.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6.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7.1 材料 |
7.1.1 地锦多糖 |
7.1.2 试验动物 |
7.1.3 主要仪器 |
7.1.4 主要试剂 |
7.2 方法 |
7.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7.2.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
7.2.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7.2.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7.2.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 |
7.2.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7.2.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7.2.8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作用指标的测定 |
7.2.9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
7.3.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结果 |
7.3.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
7.3.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结果 |
7.3.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
7.3.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
7.3.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
7.4 讨论 |
7.4.1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周期和CD4+、CD8+的影响 |
7.4.2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7.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药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
2.4 小结 |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药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方法 |
4.2 结果 |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8 信号阻断试验 |
4.3 讨论 |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
4.4 小结 |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药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方法 |
5.2 结果 |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
5.2.6 信号阻断试验 |
5.3 讨论 |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
5.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抗肿瘤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XP-10的提取分离方法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雪上一支蒿多糖组分XP-10抗肝癌肺转移效应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补中益气汤应用概况 |
1.3 红芪与黄芪在种植(种质)、成分、功效方面的比较研究 |
1.4 红芪现代研究 |
1.4.1 红芪种植研究 |
1.4.2 红芪成分研究 |
1.4.3 红芪功效研究 |
1.5 红芪多糖研究 |
1.5.1 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1.5.2 红芪多糖含量测定及多糖组分研究 |
1.5.3 红芪多糖功效及相关机制研究 |
1.6 Label free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
1.7 立题依据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用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对SAMP8小鼠抗免疫老化作用比较研究 |
2.1 材料 |
2.1.1 动物 |
2.1.2 试剂和仪器 |
2.1.3 药物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1 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 |
2.2.3 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 |
2.2.4 ELISA检测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表达量 |
2.2.7 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 |
2.2.8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生命状态的影响 |
2.3.2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2.3.3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2.3.4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2.3.5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 mRNA的影响 |
2.3.6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7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红芪多糖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动物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过程 |
3.3.1 红芪多糖制备 |
3.3.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3.3.3 MTT法测定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4 ELISA测定HPS-3 对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 IL-4 的影响 |
3.3.5 FCM测定HPS-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3.3.6 透射电镜观察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5.2 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Th1/Th2 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3 HPS-3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3.5.4 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3.6 讨论 |
3.7 结论 |
第四章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红芪多糖对衰老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的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动物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软件工具和相关数据库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制备 |
4.2.2 质谱数据采集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生物信息分析 |
4.2.5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 |
4.3 结果 |
4.3.1 质谱分析数据总体情况 |
4.3.2 组间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解析 |
4.3.3 差异蛋白GO分析 |
4.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
4.3.5 差异蛋白KEGG通路分析 |
4.3.6 STRING分析 |
4.3.7 上调差异蛋白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 |
4.3.8 Western Blot验证上调的免疫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 质谱信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相关中医理论探索 |
1 对艾滋病病名的探索 |
2 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 |
2.1 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 |
2.2 元气亏虚是发病基础 |
2.3 毒瘀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
2.4 邪、虚、毒、瘀之间的关系 |
3 消托补三原则与免疫重建不良“异病同治” |
4 相关补肾托毒化瘀治法的探索 |
4.1 补肾 |
4.2 托毒 |
4.3 化瘀 |
5 补肾托毒化瘀理论特色 |
5.1 通补结合,以平为期 |
5.2 缓中补虚,气血以流 |
5.3 辨病论治,遵法守方 |
第二部分 文献探索 |
1 西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
1.1 免疫重建与免疫重建不良的概述 |
1.2 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 |
1.3 胸腺再生与免疫重建 |
1.4 免疫重建成功的评价指标 |
1.5 免疫重建不良的干预措施 |
2 中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
2.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
2.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
2.3 中医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探索 |
第三部分 临床探索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数情况 |
2.3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用药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药物不良反应分级 |
3.7 质量控制 |
3.8 统计学分析 |
3.9 伦理学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基本情况 |
4.2 临床疗效 |
4.3 免疫重建的疗效评价 |
4.4 症状体征总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情况 |
4.5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试验结果分析 |
5.2 中药处方的组方依据 |
5.3 脾肾相赞理论的构想 |
6 典型病例 |
6.1 典型病例1 |
6.2 典型病例2 |
6.3 典型病例3 |
6.4 典型病例4 |
7 小结 |
第四部分 试验探索 |
第一节 艾滋1 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 给药剂量 |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艾滋1号对DNFB所致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艾滋1 号对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 试验分析 |
5 试验小结 |
第二节 艾滋1 号方对环孢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
试验1 对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 给药剂量 |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
2.4 对小鼠耳肿胀的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试验2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 给药剂量 |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
2.4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试验分析 |
5 试验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1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 |
1.1 动物模型的筛选 |
1.2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评价指标 |
2 胸腺肽肠溶片与人参总皂苷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艾滋1 号方对DNFB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2 艾滋1 号方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
附录二 试验药物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概述 |
1.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2. 中兽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3. 黄芪、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
4.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复方芪术颗粒中黄芪与白术配比筛选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试验药品制备 |
2.2 试验分组及指标测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处方依据 |
4.2 黄芪、白术的配比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CHBG的研制 |
2.2 CHBG的稳定性研究 |
3. 结果 |
3.1 CHBG的制备 |
3.2 CHB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CHBG的制备工艺 |
4.2 CHBG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颗粒剂的鉴别方法 |
2.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方法 |
2.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方法 |
2.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
2.5 颗粒剂总多糖含量检测方法 |
3. 结果 |
3.1 颗粒剂鉴别结果 |
3.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结果 |
3.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结果 |
3.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
3.5 总多糖含量检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复方芪术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1.3 试验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
2. 方法 |
2.1 预实验 |
2.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
2.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预实验结果 |
3.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
3.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
2.2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CHBG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影响 |
2.4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HBG对小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
3.2 CHBG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
3.3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CHBG对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的影响 |
3.5 CHBG对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
3.6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
3.7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
3.8 CHBG对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3.9 CHBG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4.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
4.2 CHBG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
4.3 CHBG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口服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2.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口服不同剂量的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与创新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9)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测定及免疫调节剂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增龄性比较及正常参考范围的初探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常用免疫调节剂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评估指标 |
1.3.1 疗效评估指标 |
1.3.2 安全性评估指标 |
1.4 资料提取方案 |
1.5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方案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质量评价 |
2.2 统计分析结果 |
2.2.1 疗效分析 |
2.2.2 肺功能指标 |
2.2.3 免疫功能指标 |
2.2.4 安全性比较 |
结果总述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BCG-PSN and Thymopeptides on T-lymphocyte Subsets of Normal and Immunosuppressed Mice(论文参考文献)
- [1]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银艳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 孙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雪上一枝蒿多糖组分XP-10抗肿瘤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D]. 张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D]. 徐静汶. 兰州大学, 2020(01)
- [7]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D]. 余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张槐. 扬州大学, 2019
- [9]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测定及免疫调节剂对其的影响[D]. 李恺.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10]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D]. 张柳月. 吉首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