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颈性眩晕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颈性眩晕的影响

一、Effects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cervical vertigo(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21)在《基于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探索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神经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状态,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后即刻效果及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的变化,探讨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22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和21例年龄、病程、教育背景相匹配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组治疗前后予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定(ESCV)、疼痛VAS、眩晕VAS评分分别进行评定,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全脑功能数据收集,并对CV患者进行1次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后即进行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基于MATLAB R2018a平台,采用CONN数据分析软件对CV患者与正常组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获取fALFF差异脑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全脑fALFF差异脑区;并将CV患者治疗前全脑fALFF与临床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1.治疗组治疗结束后,ESCV评分较治疗后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和眩晕可视化评分均下降,且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2.治疗前的CV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相比,f-ALFF值增强的脑区有:小脑1、小脑2区、脑干、楔前叶、右侧枕外侧皮质/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上小叶;f-ALFF值减弱(未校正,P<0.005,簇块≥100)的脑区有:丘脑、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侧颞枕部梭状回(未校正,P<0.005,簇块≥100)。3.CV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f-ALFF值治疗后增强信号的脑区有:右侧小脑1、2区、右侧颞下回/颞中回、脑干、双侧小脑9区、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颞中回(未校正,P<0.005,簇块≥40);f-ALFF值治疗后后表现为减弱信号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右外侧枕皮层(未校正,P<0.005,簇块≥40)。4.CV患者治疗前全脑fALFF值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全脑fALFF值与病程呈正相关脑区有:右侧颞极、双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左侧颞下回;负相关脑区有:双侧小脑1、2区(未校正,P<0.005,簇块≥20);与疼痛VAS评分呈正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右侧额中回、右侧小脑6区、左侧顶盖、左侧中央前回(未校正,P<0.005,簇块≥20);与眩晕可视化评分呈正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右外侧枕叶;负相关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左侧颞极、(未校正,P<0.005,簇块≥20)。结论:理筋正骨手法可即刻有效的减轻CV患者的眩晕程度及颈肩部疼痛,并可能通过对CV患者右侧小脑1、2区、右侧颞下回/颞中回、脑干、双侧小脑9区、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颞中回、右侧颞枕部梭状回、右侧颞中回/右外侧枕皮层等等前庭网络脑区产生影响,进而缓解眩晕。

刘志阳[2](2021)在《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疗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各种疗效指标的干预情况,从而对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按照本课题研究制定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筛选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将患者基本信息输入SPSS22.0数据库,应用SPSS22.0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推拿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津沽伤科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肌内效贴贴扎辅助治疗,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临床治疗疗效,将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SPSS22.0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sex)、年龄(age)、身高(high)、体重(weight)、体质指数(BMI)、病程(course of disease)等基本情况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患者的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验证,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相关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其中p<0.05说明数据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表明数据无可比性,没有显着差异。结果:经过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在治疗前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病程等一般资料基本一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患者的眩晕情况、ESCV量表指标、DHI评分、VAS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没有显着差异,两组数据有可比性(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结局指标较治疗前均具有显着改变,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3.33%,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0%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ESCV评分、DHI评分、VAS评分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患者在眩晕频次、眩晕持续时间、日常生活与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DHI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对于患者眩晕程度、颈肩痛、头痛、VAS评分的改善效果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VA、LVA血流平均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着。2.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对于患者的眩晕频次、眩晕持续时间、日常生活与工作、心理与社会适应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改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说明治疗颈性眩晕过程中应用肌内效贴辅助治疗疗效好,是安全可行的。

王荣宗[3](2021)在《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综合评价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理。方法:共72例病人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入组36例,脱落2例,实际完成34例;对照组入组36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32例。试验组予以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VAS及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显效率(70.59%)高于对照组(28.13%)。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相关性比较显示两量表数据呈线性相关(Spearman相关=0.362,P=0.002<0.01)。结论:1.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颈椎的功能状态,使得患者的眩晕强度缓解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2.在总有效率及总显效率上,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疗法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与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在疗效评价中具有正相关性,侧面说明颈部不适与眩晕同时出现并非偶尔然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

李之恺[4](2021)在《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以风池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为配穴,并采用辨证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课题病例选取自2019年01月至2021年01月于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颈性眩晕患者,予风池穴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位配穴,并采用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共一疗程。以眩晕中医症候量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作为观察指标,对颈性眩晕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每位患者在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中医症候量表、ESCV量表及DHI量表评分。结果:病人一般资料:患者性别分布,男性患者9名(33.3%),女性患者18名(66.7%)。患者年龄中位数49岁,平均年龄48.85±12.56。病程中位数3个月,平均值13.5±4.48(月)。最短病程0.1个月,最大病程52.13个月,平均病程7.87±12.15个月,中位数3个月。患者证型分布风阳上扰6例(22.2%),痰浊上蒙5例(18.5%),气血亏虚1 1 例(40.7%),肝肾亏虚 5 例(18.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中医症候量表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中医证后量表评分(7.33±4.261)优于疗程前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17.26±6.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5,P<0.0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指数(32.22±5.41)优于疗程前的ESCV指数(22.13±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10.57±2.42)优于疗程前的ESCV眩晕症状指数(6.87±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颈肩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44±0.289)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0.98±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头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81±0.25)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1.31±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5,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日常生活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日常生活指数(3.44±0.61)优于疗程前的日常生活指数(2.43±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心理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心理指数(15.74±4.29)优于疗程前的指数(10.30±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1,P<0.01)。患者疗程前DHI总分与疗程后DHI总分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DHI总评分(20.96 ± 17.76)优于疗程前总分(45.33±24.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54,P<0.01)。表明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患者颈性眩晕对患者的整体影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功能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功能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功能指数(8.30±8.09)优于疗程前功能指数(17.70±10.03),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t=-4.47,P<0.01)。结果表明患者针刺风池后,有效帮助颈性眩晕患者对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心理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心理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心理指数(4.31±8.94)优于疗程前心理指数(5.38±9.47),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01,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因颈性眩晕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躯体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躯体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躯体指数(7.85±4.76)优于疗程前躯体指数(14.69±6.42),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30,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引起的躯体症状。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0例(0%),显着疗效7例(26.9%),有效15例(57.6%),无效5例(15.3%),总有效率为81.5%。结论:1.针刺风池穴为主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眩晕症状,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2.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着,操作安全,且无明显副作用。

刘越美[5](2021)在《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患者,收集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用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夹脊C3-6的选穴方法。两组患者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1日,共治疗2疗程。治疗前后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作为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60例受试者全部完成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及治疗前ESCV和DH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ESCV评分,两组内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1,两组治疗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功能。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根据两组DHI评分,在躯体状态对眩晕的影响、眩晕对情绪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及眩晕障碍程度等方面,两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两组治疗均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疗效,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穴和单纯针刺颈夹脊疗法均能不同程度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眩晕对情绪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且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的针刺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颈夹脊的方法。该方法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李曼[6](2021)在《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和研究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讨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病在临床上的优势,为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病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研究中心进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0例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推拿组结合针刺组),每组各30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共治疗2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寰齿侧间隙差值数据、眩晕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的可比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1.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寰齿侧间隙差值显示,治疗后两组的试验具体数值较治疗前均减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减小明显;椎基底动脉血流数值、眩晕评分的疗效评价显示,治疗后两组的试验具体数值均较治疗前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升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治愈人数为2例,显效人数为10例,有效人数为14例,无效人数为4例,对照组治愈人数为0例,显效人数为6例,有效人数为15例,无效人数为9例,观察组的数据分析显示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数据分析显示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疗法能使寰齿侧间隙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在纠正关节错位这一重要方面,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治疗手法。2.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能明显改善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功能,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法。3.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颈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法。

夏艳茹[7](2020)在《“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解结培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从而找出对颈性眩晕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有64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先于局部结节或者压痛点处,行解结针法,继刺四白、膻中、中脘、关元等培补元气的穴位;对照组先刺颈夹脊,继刺百会、风池、头维、内关、足三里等穴,两组患者的针刺治疗时间均为2周,每周一至周六针刺,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均接受针刺治疗12次。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e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中医证候量表、眩晕程度分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症状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加以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眩晕程度分级评分、SCL-90评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 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CV各项评分资料均显示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较高,其中在改善眩晕和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而在改善颈肩痛、头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总分比较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3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示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其中在改善患者脉象状况上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在总分、舌象、面色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4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显示较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均得到一定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 SCL-90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所得评分资料均显示较前有所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抑郁、焦虑、精神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6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10人,显效1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治愈4人,显效17人,有效5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Z=-1.789,P=0.07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4本次临床观察的两种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择优使用。

徐马丽[8](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卢晓茵[9](2020)在《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情况,评价本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探寻更加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本病的有效防治、改善该病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望为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共纳入62例。采取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31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1例,至治疗结束,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主穴取头临泣(双)、风池(双)、双侧头临泣至风池间足少阳循经排刺、四神聪、百会、完骨(双)、天柱(双)等,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十二五”教材《针灸学》中眩晕的治疗选穴。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于治疗前、两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记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了解各项指标情况。最后采用SPSS26.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显着性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ESCV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积分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ESCV评分增长率大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ESCV评分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DHI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DHI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DHI评分下降率大于对照组,且随访时治疗组DHI评分也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程度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评分均比自身治疗前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访时治疗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表现在治疗后与随访时的情况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本课题通过参阅大量有关文献和导师的临床经验指导,最终搜集颈性眩晕患者61例。采用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对比常规针刺法,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针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ESCV、DHI、中医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的评分,但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治疗效果比常规针刺更优,且在短期随访时能确保一定疗效,效果也优于常规针刺。2.治疗后,两种针刺组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常规针刺。3.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法具有治疗方便、费用低廉、创伤性小、副作用少的优势;再者,排刺法,针感强,提高了治疗效果;另外,与其他针法相比,本法所用主穴直接作用于头部及颈部,使治疗更具针对性,辅穴远端配穴,亦有助缓解患者恶心、手麻等症,主穴与辅穴相互配合,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既能治疗颈部的原发病变,又可疏经通络、清窍定眩,疗效好、不易复发。

董平[10](2020)在《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体外乏氧培养bEnd.3细胞以及在体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模拟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缺血缺氧状态,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乏氧缺血状态下自噬的变化以及活血定眩胶囊(Huo-Xue-Ding-Xuan-Capsule,HXDXC)的干预作用,为HXDXC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bEnd.3细胞,随机分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LY294002组、雷帕霉素组、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组乏氧培养建立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分别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雷帕霉素以及10%浓度HXDXC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bEnd.3细胞自噬体;Ad-mCherry-GFP-LC3B重组腺病毒转染激光共聚焦下观察LC3B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bEnd.3细胞LC3Ⅱ、Beclin1、P62等蛋白表达及加入抑制剂LY294002和雷帕霉素后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表达情况。qRT-PCR技术检测各组bEnd.3细胞Beclin1、ATG5、PI3K、Akt、mTOR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上述实验观察10%浓度HXDXC含药血清对bEnd.3细胞自噬的影响。2.将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具体分组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XDXC高(1.26g/kg)、中(0.63g/kg)、低(0.315g/kg)剂量组、氟桂利嗪组(1.05mg/kg)、颈复康组(1.05g/kg),除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喂养6周,后动物麻醉,心脏釆血,颈椎脱臼处死,取出椎动脉。大鼠处死前,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大鼠的体重及单日饮水量,并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反应及空间识别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浓度、血管内皮素(ET-1)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椎动脉血管内皮自噬体;免疫组化检测椎动脉血管内皮组织P65、Beclin1、LC3B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方法计数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组织LC3的点状聚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p62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方法检测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LC3 mRNA的表达。通过上述实验,观察不同剂量HXDXC对CSA模型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明确干预自噬最佳剂量的HXDXC组。3.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剂量的HXDXC剂量组,采用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5组,分别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以及最佳剂量组的HXDXC进行干预,具体分组为:模型组、LY294002组、雷帕霉素组、LY294002+HXDXC最佳剂量组、雷帕霉素+HXDXC最佳剂量组。连续喂养6周,后动物麻醉,心脏釆血,颈椎脱臼处死,取出椎动脉,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体,免疫荧光方法计数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LC3的点状聚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P62以及p-P1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LC3mRNA以及PI3K、Akt、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bEnd.3细胞乏氧培养6h后,经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10%HXDXC含药血清干预,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可见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细胞内有大量空泡双层膜结构,里面包绕着自噬体,而LY294002组与正常对照组较少;Ad-mCherry-GFP-LC3B重组腺病毒转染后,激光共聚焦下发现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和雷帕霉素组有大量黄色斑点,而LY294002组黄色斑点较少,其中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较雷帕霉素组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62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P-Akt/Akt表达降低,P62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mTOR/mTOR、P-Akt/Ak、P62表达降低(P<0.05);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LY294002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的表达增高(P<0.05);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减少,P62、p-Akt/Akt、p-mTOR/mTOR表达量增加(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Beclin1、ATG5、PI3KmRNA表达降低(P<0.05),雷帕霉素组Beclin1、ATG5表达升高,mTORmRNA表达量低(P<0.05);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LY29002组比较Beclin1、ATG5、PI3KmRNA的表达量增加(P<0.05);雷帕霉素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Beclin1、ATG5mRNA表达降低,mTORmRNA表达升高(P<0.05)。2.动物在体实验,观察不同剂量HXDXC对CSA大鼠的影响,结果显示:HXDXC能改善CSA大鼠生理状况并提高记忆及空间识别能力;造模后大鼠血清中NO浓度、SOD活性均降低,ET-1含量均升高;经药物干预后,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NO浓度、SOD活性均升高,ET-1含量均降低,说明大鼠经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造模后血管受损收缩,氧化活性降低,而HXDXC能明显调节血管收缩因子及氧化活性物质。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大量自噬体,而HXDXC高剂量组自噬体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模型组有大量的LC3聚集点,而HXDXC高剂量组的LC3聚集点减少,荧光灰度值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椎动脉组织中P65、Beclin1和LC3B表达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P65、Beclin1和LC3B表达降低(P<0.05),与颈复康组、氟桂利嗪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量均升高,P62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量减少,P62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TG5、Beclin-1、LC3mRNA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ATG5、Beclin1、LC3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3.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动物模型,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HXDXC高剂量干预后。实验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发现模型组与雷帕霉素组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大量自噬体,而LY294002组较少。免疫荧光检测LC3点状聚集数目,发现模型组与雷帕霉素组有大量聚集点,而LY294002组较少(P<0.05);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4002组比较,LC3点状聚集数目增多,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点状聚集数目减少,荧光灰度值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p-Akt/Akt表达降低,P62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Akt/Akt、p-mTOR/mTOR表达降低(P<0.05);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002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的表达量升高,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降低,P62、p-mTOR/mTOR表达量升高(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Beclin1、LC3、ATG5、PI3KmRNA表达降低,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ATG5mRNA表达升高,mTORmRNA表达降低;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002组比较Beclin1、LC3、ATG5、PI3KmRNA的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Beclin1、LC3、ATG5mRNA表达减少,mTOR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1.体外乏氧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bEnd.3细胞6h后,可激活自噬。经PI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自噬程度减弱;经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后,自噬程度增强。而10%HXDXC含药血清对经LY294002抑制剂干预后bEnd.3细胞自噬具有促进作用,对雷帕霉素干预后bEnd.3细胞自噬具有抑制作用。说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组织缺血缺氧后调节自噬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10%HXDXC含药血清对bEnd.3细胞自噬起双向调节作用。2.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动物模型后,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现象。但经药物干预后,自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较模型组有很大改善,其中高剂量的HXDXC效果更佳,说明血管在受到压迫缺血缺氧后,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并发生自噬现象,而HXDXC可能通过抑制CSA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3.CSA模型大鼠经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后,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激活,而经高剂量的HXDXC干预后,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表现为在自噬缺乏时HXDXC能够增加自噬强度,当自噬过渡时,又起到适当抑制的作用。HXDXC这种调节自噬的功能,可能是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中的机制之一。

二、Effects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cervical vertig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cervical vertigo(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探索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神经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一般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3.1 治疗组
        2.3.2 对照组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4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4.1 量表评定
    4.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
    4.3 磁共振数据处理
    4.4 疗效评价
    4.5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病例统计情况
    5.2 一般资料比较
    5.3 治疗组治疗前后ESCV、颈肩疼痛VAS、眩晕VSA比较
    5.4 CV患者治疗前脑功能与健康人群脑功能对比
    5.5 CV患者治疗前脑功能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5.6 CV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全脑f-ALFF值变化
6 讨论
    6.1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6.2 西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6.2.1 本体感受器
        6.2.2 交感神经
        6.2.3 椎-基底动脉
        6.2.4 体液因子
    6.3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
    6.4 fMRI结果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计算与随机分组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3.数据收集与记录
4.安全性观测
5.质量控制
6.研究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7.统计学方法
8.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2.干预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4.研究小结
讨论
    1.中医经典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3.津沽伤科推拿与颈性眩晕相关性分析
        3.1 津沽伤科推拿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3.2 津沽伤科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作用分析
    4.肌内效贴与颈性眩晕相关性分析
        4.1 肌内效贴在脊柱疾患中的应用
        4.2 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作用分析
    5.津沽推拿与津沽伤科推拿渊源
    6.治疗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2.5 治疗方法
    3 临床观察项目与疗效评分标准
        3.1 一般项目
        3.2 观察指标
    4 安全性评价
    5 不良反应处理
    6 依从性评价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学处理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基线的比较
        2.1 性别分布的可比性分析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及病程可比性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3.2 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积分比较
        3.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积分比较
        3.4 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3.5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分析与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颈性眩晕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认识
        2.1 概念沿革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手段
    3 课题设计思路
        3.1 立题依据
        3.2 以“下实上虚”立论再探讨颈性眩晕病机
        3.3 以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为治疗方案的依据
        3.4 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对照组的依据
        3.5 量表的选用及思考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分析
        4.2 指标比较与分析
        4.3 VAS与 NDI在治疗前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疗效差异性分析
    5 项目存在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5.1 扩大样本量
        5.2 完善客观指标
        5.3 增加随访
    6 研究者对本研究推拿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特色与创新的思考
        6.1 手法量化,筋骨同调,靶点精确
        6.2 推拿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颈性眩晕病名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3 颈性眩晕症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节 西医文献综述
        1 西医对颈性眩晕症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症的病理机制
        3 颈性眩晕症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5 临床研究技术路图
    6 结果
    7 脱落情况及安全检查
    8 讨论
    9 不足与展望
    10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症候分类标准:眩晕的辨证分型
    附表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附表3 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致谢
个人简历

(5)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1.6 知情同意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意外情况处理并记录
        2.5 质量控制
        2.6 评价指标
        2.7 疗效评定
        2.8 安全性指标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评价指标比较
        3.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2 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3 选穴依据
    4 结果讨论分析
        4.1 评价方法的讨论
        4.2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3.1 中医诊断标准
        1.3.2 西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配
        2.2 试验针具
        2.3 治疗方法
        2.4 特殊情况处理
        2.5 疗效观察指标
        2.5.1 安全性指标
        2.5.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2.5.3 疗效性指标
    3.统计学处理
        3.1 两组患者基本对比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比较
        3.2.2 眩晕症状评分(ESCV)比较
        3.2.3 TCD检测数据分析
        3.2.4 总体临床疗效
        3.2.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西医对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研究
        1.1 寰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1.1.1 寰枢关节紊乱
        1.1.2 颈性眩晕
        1.2 西医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1.2.2 手术治疗
        1.2.3 物理治疗
        1.3 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鉴别
        1.3.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区别
        1.3.2 耳石症与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区别
        1.3.3 美尼尔氏综合征与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区别
    2.中医对于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研究
    3.蒋氏五步法
        3.1 蒋氏五步法的基本概念
        3.2 蒋氏五步法操作注意要点
        3.3 蒋氏五步法可行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试验性观察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分析
        2.2 疗效评价
讨论
    1 颈项部重要性探讨
        1.1 颈项部生理探讨
        1.2 颈项部病理探讨
    2 “解结培元”针法简介
    3 “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理论依据
        3.1 解结思想探究
        3.2 培元思想探究
        3.3 “解结培元”针法作用机制探讨
    4 研究的整体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椎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1.8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3 疗程与随访
    4 观察指标
        4.1 基线资料
        4.2 主要指标
        4.3 次要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反应处理
    8 依从性评价
    9 质量控制
    10 伦理原则
    11 统计学处理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基线分析
    3 主要指标
        3.1 ESCV评分
    4 次要指标
        4.1 DHI评分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CV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2.4 体液因子学说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概况
        3.2 西医治疗概况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8.3 临床疗效比较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临床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 受试者权益保护
    8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探讨
    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3 本课题立法依据
    4 量表选择分析
    5 疗效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自噬与CSA
        1.1 自噬概述
        1.2 自噬与CSA的关系探讨
        1.3 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干预概况
        1.4 小结
    2 宋敏教授诊治CSA思路与经验
        2.1 CSA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CSA诊治思路
        2.3 CSA治疗方案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乏氧激活3 bEnd.3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CSA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活血定眩胶囊的干预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Effects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cervical vertigo(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探索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神经生理机制[D]. 王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志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王荣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李之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越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蒋氏五步法结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曼.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D]. 夏艳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头部足少阳循经排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卢晓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D]. 董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心理干预对颈性眩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