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炉房设计方案对系统节能及环境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龙[1](2020)在《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节能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供热系统发展迅速,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在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存在的诸多弊端,如供热输配能耗大、供热不平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当前供热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二次网供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计算的研究方法,探究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的节能性。首先对比了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与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在设计理念的差异,详细介绍两者在设计步骤上的不同。其次分析变频调速、节流能量转换和零压差点位置对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的影响,总结出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节能性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工程案例改造,将节流过程的能量转化量化说明,得出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真实能耗与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能耗的对比。计算两种供热输配系统的运行投入与运行能耗,分析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的运行费用节约率和节电率,从而得到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通过研究得出,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采用节流部件进行流量调节时存在能量由压能向热能转化的过程,消耗的无效电耗可以被供热输配系统重新利用,不能笼统称节流损失为无效能耗。在供热问题中,以降低水泵电耗总量的收益来代表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带来的收益是不全面的,这样过高的评价了该方法的优点。与考虑节流能量转换后的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运行投入及能耗相比,采用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运行能耗。运行一个供热期,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的运行费用节约率为0.79%,毛节电率为27.54%,净节电率为23.23%;按照工程案例数据,供热面积为19.38万平方米时,单位面积供热运行费用可降低0.15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25t,减少烟尘量排放10.87万m3。
詹岭[2](2020)在《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改造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热往往出现用户端室内温度偏高、热效率偏低、整个供热系统能耗偏高的现象,有的用户室内温度偏高需要开窗降温,导致了能源的浪费,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理念及政策的不断深化,优化并采用合理的供热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不同供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进而进行节能改造研究,可为优选城市实现集中供热提供理论依据,为供热改革提供科学决策。本文以沈阳某小区市政供热作为对象,分别从燃料消耗、经济性、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了水源热泵系统和燃气锅炉系统两种改造方案,为进一步优选改造方案,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本文从社会评价与技术经济评价等理论进行切入,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运行能耗评价体系与集中供热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供热系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源热泵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大于燃气锅炉供热系统,因此可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对该小区进行节能改造。由运行能耗所涉及的评价权值可知,运行能耗受循环水泵效率与热源效率两大因素的影响尤为显着。本文为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采用De ST软件建立能耗分析模型,以沈阳某小区为例,模拟了小区建筑能耗,根据建筑动态能耗模拟结果能够看出,采用稳态传热计算的建筑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较动态模拟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更高,这意味着建筑有节能潜力存在,而且表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动态能耗计算方法计算建筑热负荷。进而通过TRNSYS模拟软件分析了改造之后的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集中供热系统中,热源是供热系统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能耗模拟分析所得结论也证明了运行能耗评估与集中供热系统评价是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沈阳某小区节能改造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具有节能潜力,同时在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中,应注重建筑的综合节能,由于热源是供热系统中节能潜力最大的环节,而循环水泵效率和热源效率是能耗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热源配置进行优化,以促进热源效率与循环水泵运行效率的切实提升,进而充分挖掘系统的节能潜力。
李红燕[3](2020)在《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酒店建筑在各个城市大量增加,对于酒店建筑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酒店建筑供热负荷特性进行分析,进而选取南京某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供热负荷率的基础上,以热源方案优化、输送系统优化等方面作为主要研究优化内容,并分别从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供热系统的改造效益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对四个酒店的供热负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负荷率与室外空气温度、酒店入住率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选取南京某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对该酒店采暖季热负荷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负荷率为90%以上、75%~90%、50%~75%、25%~50%及低于25%的采暖天数分别为:8天、22天、24天、41天、15天,占比分别为7.3%、20%、21.8%、37.3%、13.6%,低负荷运行占采暖季比重大。基于此,计算得到该酒店改造部分总空调采暖热负荷和热水负荷分别为1854.8kW、611kW;从热源方案优缺点、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效率、经济性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确定适用于酒店改造项目的最优热源方案为小水容量的模块化燃气锅炉,选用2台EB-4000C满足客房供暖需求,选用8台BTS-338直接供应客房热水的需求,并对锅炉房进行改造,较改造前锅炉用地面积节约用地87%。其次,通过输配系统方案对比,选择了能较好适应其间歇热需求特点的二级泵系统,通过水力计算得到二次侧、一次侧水系统总的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分别为:91kPa、41.9kPa。一次侧采用一炉一泵式系统,其单台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分别为:47.33m3/h、9.2mH2O;二次侧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分别为:181.0m3/h、14.7mH2O,选择两台循环水泵,一用一备。最后,从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三个方面对该酒店建筑供热系统的改造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提出了酒店建筑供热能耗占用指标(Rc),调研并采集采暖季(11月至3月)中酒店锅炉房改造前后燃气耗量,统计计算得到采暖期各月酒店建筑供热能耗占用指标,并计算得到锅炉房改造优化后该供热能耗占用指标降低的百分比,即节能率,11月、12月、1月、2月、3月,通过改造优化锅炉房的节能率分别为31.6%、23.7%、22.1%、22.2%、29.1%,平均节能25.8%,节能效果明显;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评价指标分析对比改造前后供热系统的经济性,供暖系统改造总投资额73.4万元,改造后所节约的年运行成本17.9万元,投资回收期仅4.1年,经济性可行;供热系统经改造后,采暖月的燃气耗量平均降低22.6%。比传统燃气锅炉的NOx排放量平均值降低62.5%。
丁凤珠[4](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田源[5](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如能源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从2005年绿色建筑的概念在我国被正式提出,绿色建筑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而纵观我国近年来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概念和技术类内容居多,缺乏经济性相关研究,进而导致绿色建筑的推进受到阻碍。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产生的增量成本效益,并以实例证明绿色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论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绿色建筑技术,指出各技术产生的增量费用在经济分析时的处理方法,进而明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构成,并建立估算方法。然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并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以增量成本效益SE和增量成本效益比CE两个指标组成绿色建筑经济评估模型。最后,结合郑州市的一个绿色建筑实例项目,验证所建估算模型的可运行性与合理性,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基于评估模型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对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与基准建筑的对比,确定了能够产生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2.建立了较全面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估算方法。3.建立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模型是由Vensim软件建立的系统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共同组成,能够反映绿色建筑技术投入对增量成本效益的反馈影响,预测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输出项目的模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和增量成本效益。4.基于绿色建筑实例模拟数值的分析得到绿色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从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中,节能技术的投入最高,占比超过40%,其次是运营期间增加的投入,占比接近30%;在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中,社会效益显着,占比在60%左右,经济效益次之,占比在30%左右;在全寿命周期增量经济效益中,节能带来的效益接近60%,节能和节水总的经济效益占比超过90%。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文中总结出的不同节能、节水技术的投入产出特点,可为今后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优化和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周文静[6](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方小雨[7](2019)在《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设计方案及经济性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不断发展,在解决了大多数地区采暖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系统采取大流量运行、系统整体能耗大、用户侧冷热不均等现象。对此,有专家提出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解决传统集中供热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供暖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首先介绍传统集中供热系统与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多种系统形式,并根据水压图进行分析,对变频泵的节能原理及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其次对这两种供热系统在设计思路上的差异,分别讨论了水力计算过程、水压图的绘制、水泵的选型以及定压补水等问题。并根据某供热工程中提出四种方案,分别进行完整的设计计算,从节能、经济与环境效益等多角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三种分布式变频泵供热系统相对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在节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为该工程选出一种最佳方案。本文对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及经济性比较,得出一种更优的设计方案,可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张兴惠[8](2019)在《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雾霾”已成为关系基本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冬季供暖对雾霾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年全国大力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因地制宜为农村供暖成为缓减雾霾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供暖技术作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1)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地区建筑特点及供暖方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可知,农村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很差,热耗高且室内热环境差,大部分未按建筑节能标准建造。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外墙和屋顶对能耗的影响因子最高,因此,节能改造应主要加强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物的气密性。(2)农村供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从定性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的评价体系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最好。(3)结合不同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表现,对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进行了农户自身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计算了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及经济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该供暖系统可产生良好的间接效益,可通过价格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户选择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方式的积极性。(4)对不同供暖方式进行了环境效益评价分析,计算了粉尘、SO2和NOx的排放量,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建议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Energy 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的冬季热负荷和供暖能耗,打破了通过比较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和蓄热水箱设定水温去控制太阳能供暖系统启停的控制模式,自主设计了带温度补偿的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的自控策略,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实现了热源之间的平稳切换。(6)实验期间室内温度能维持在16~18°C,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干净、便利的生活环境。经实验测试得,太阳能微通道集热板的集热效率主要集中在60%~70%之间,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在0.94~0.98之间。经Energy Plus软件模拟得,农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为46.86 W/m2,100 m2住宅供暖季累计能耗为24.3 GJ。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供暖季提供的总能耗为35.91 GJ,太阳能占比63.31%,生物质炉占比36.69%,供暖季的使用小时数分别为1935 h和1239 h。同时,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7.66%,火用效率为16.17%。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为实现农村的清洁供暖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方案,对于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李江铃[9](2019)在《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内各大高校主要通过锅炉房实现稳定热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加剧,锅炉房逐渐被闲置废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38]锅炉房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空间的多样性与形象的标识性,在工业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绿色改造是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26]相对于推倒重建,对废旧锅炉房进行绿色改造,植入新的功能业态,提升其使用价值;在空间改造与立面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结合绿色设计方法,合理利用锅炉房建筑的独特特点,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减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单位时间的能源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符合功能、环境、生态的多重要求,符合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实践,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与模拟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实践,在项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过程中的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演绎分析与归纳总结。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明确选题背景与意义。其次,对相关绿色改造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与项目相关的绿色改造方法。然后,在梳理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改造的可行性与改造目标。最后,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拆解研究,内容包括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绿色改造技术策略与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三个方面。研究在确立绿色改造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综合绿色改造技术方法,进行绿色改造设计演绎,并进行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以验证绿色改造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为废旧锅炉房改造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参考,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的绿色改造及旧建筑的可持续再生具有较高的类比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娇娇[10](2019)在《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我国在供热方面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怎样减少能耗,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是最首要的问题。集中供热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可是同时由于系统庞大、结构复杂、输配环节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和不利于调控,运行效率低等现实问题。通过与传统的供热方式相比较,分布式供热系统的优势明显,节能效果显着。所以对该系统的深入研究并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过程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供热行业的增长趋势。第二,对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进行介绍,分析了能耗浪费情况及优化和节能策略,引出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及其优势。第三,以输配系统理论知识为依托,建立分布式变频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管网各支路与流量的水力工况。将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把系统的年计算费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系统的可及性、可调节性、稳定性等为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推导、模拟计算分析与工程试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式变频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第四,采用软件HACNet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确定了零压点位置和主泵、用户泵的优选方案,得出控制点和变频泵的合理选择规律和分布式变频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本溪市衡泽热力公司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公司热源介绍、改造前状况、改造内容及采取节能技术策略、节能效果分析。衡泽热力公司转山热源厂5#换热站借助HACNet软件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和节能模拟后,系统的能耗为往年的85%,计算出节约资金63.66万元。以5#换热站改造为范本,对衡泽热力公司转山地区和溪湖地区供热范围的21个换热站全部进行改造,计算得出每年可节约资金577.87万元。同时减排效果显着,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锅炉房设计方案对系统节能及环境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房设计方案对系统节能及环境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节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集中供热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集中供热国外发展现状 |
1.2.2 集中供热国内发展现状 |
1.3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我国集中供暖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理论基础 |
2.1 集中供热输配系统组成介绍 |
2.2 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设计 |
2.2.1 供热负荷计算 |
2.2.2 选择系统设计方案 |
2.2.3 供热系统设计 |
2.2.4 系统调节方式选择 |
2.3 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原理及特性 |
3.1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理论依据 |
3.1.1 特兰根定理的应用 |
3.1.2 水泵变频技术的应用 |
3.2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组成结构 |
3.3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设计步骤 |
3.3.1 零压差点选择 |
3.3.2 系统设计方案 |
3.3.3 水力计算 |
3.3.4 补水定压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节能性影响因素 |
4.1 变频技术节能效果分析 |
4.1.1 调速方式选择 |
4.1.2 变频调速节能效益计算 |
4.2 以泵代阀的流量控制方式 |
4.3 水泵布置形式及零压差点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方案 |
5.2.1 水力计算 |
5.2.2 水压图绘制 |
5.2.3 水泵型号 |
5.3 改造方案 |
5.3.1 零压差点的确定 |
5.3.2 系统方案设计 |
5.3.3 水力计算 |
5.3.4 水泵参数计算 |
5.3.5 定压方式选择 |
5.4 系统运行条件确定 |
5.5 传统集中供热输配系统的运行投入 |
5.5.1 以流体力学为理论依据的运行投入计算 |
5.5.2 以热力学为理论依据的运行投入计算 |
5.5.3 两种理论依据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6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运行投入 |
5.6.1 热费用计算 |
5.6.2 电耗费用计算 |
5.7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 |
5.7.1 经济效益分析 |
5.7.2 环境效益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热系统综合评价 |
1.2.2 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分析理论 |
2.1 建筑能耗分析 |
2.2 热源能耗分析 |
2.3 热网能耗分析 |
2.4 输配系统能耗分析 |
2.5 运行调节分析 |
2.5.1 用户运行调节分析 |
2.5.2 热网运行调节分析 |
3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及综合评价 |
3.1 集中供热系统评价理论 |
3.1.1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
3.1.2 社会评价理论 |
3.1.3 层次分析法 |
3.2 热源节能改造及综合评价 |
3.2.1 热源节能分析 |
3.2.2 集中供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
3.2.3 集中供热系统环境效益分析 |
3.2.4 集中供热系统综合评价 |
3.3 运行能耗综合评价 |
3.3.1 运行能耗评价指标 |
3.3.2 运行能耗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建筑能耗模拟 |
4.2.1 DeST软件介绍 |
4.2.2 DeST建筑模型 |
4.2.3 能耗模拟结果 |
4.3 供热系统能耗预测 |
4.3.1 TRNSYS软件介绍 |
4.3.2 水源热泵模型建立 |
4.3.3 能耗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酒店类建筑的能耗现状 |
1.2.2 小水容量的模块锅炉的应用现状 |
1.2.3 热水输配系统能耗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2 酒店类建筑供热负荷特性分析 |
2.1 酒店客房热负荷的组成 |
2.2 影响酒店建筑热负荷的主要因素分析 |
2.2.1 室外气候因素对酒店热负荷的影响 |
2.2.2 酒店入住率对酒店热负荷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酒店建筑热源方案优化分析 |
3.1 工程概况及供热负荷计算 |
3.1.1 气候条件 |
3.1.2 空调热负荷计算 |
3.1.3 热水负荷计算 |
3.2 热源方案优化 |
3.2.1 热源设备选型 |
3.2.2 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效率对比 |
3.2.3 经济性对比 |
3.3 锅炉房改造 |
3.4 本章小结 |
4 酒店建筑供热输送系统优化分析 |
4.1 供热输送系统方案选择 |
4.1.1 一级泵系统 |
4.1.2 二级泵系统 |
4.2 供热系统水力计算 |
4.3 循环水泵的选择 |
4.3.1 一次侧循环水泵的选择 |
4.3.2 二次侧循环水泵的选择 |
4.4 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
4.4.1 解耦管 |
4.4.2 系统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酒店建筑供热系统改造效益分析 |
5.1 供热系统改造的节能效益评价 |
5.1.1 酒店建筑供热能耗评价方法 |
5.1.2 供热系统改造后能效分析 |
5.2 供热系统改造的经济性评价 |
5.2.1 供热系统改造初投资IC |
5.2.2 供热系统的运行费用C |
5.2.3 计算结果 |
5.3 供热系统改造的环境效益评价 |
5.4 供热系统改造的应用前景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研究法 |
1.5.3 访谈研究法 |
1.6 小结 |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3.1 改扩建医院 |
2.3.2 新建医院 |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1.1 与风向的关系 |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
3.2.1 高度集中型 |
3.2.2 半密集型 |
3.2.3 分散型 |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
4.1.1 锅炉房 |
4.1.2 柴油发电机房 |
4.1.3 变配电室 |
4.1.4 制冷机房 |
4.1.5 水泵房 |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
4.2.1 负压吸引站 |
4.2.2 中心供氧站 |
4.2.3 空气压缩机房 |
4.3 医疗保障用房 |
4.3.1 病案库 |
4.3.2 药库 |
4.3.3 太平间 |
4.3.4 信息中心机房 |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
4.4.1 总务库 |
4.4.2 餐饮服务中心 |
4.4.3 洗衣房 |
4.4.4 污水处理站 |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
4.5 本章小结 |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
致谢 |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建筑理论 |
2.1.1 绿色建筑基本概念 |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2.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理论 |
2.4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2.4.1 系统动力学概念 |
2.4.2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
2.4.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2.4.4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
3.1 安全耐久控制技术 |
3.2 健康舒适控制技术 |
3.2.1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 |
3.2.2 水质控制技术 |
3.2.3 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控制技术 |
3.2.4 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技术 |
3.3 生活便利技术 |
3.4 资源节约技术 |
3.4.1 节地与土地利用技术 |
3.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
3.4.4 节材与绿色建材技术 |
3.5 环境宜居控制技术 |
3.5.1 场地生态与景观保持技术 |
3.5.2 室外物理环境控制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构成分析及模型构建 |
4.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构成分析 |
4.1.1 绿色建筑前期增量成本 |
4.1.2 绿色建筑建设期增量成本 |
4.1.3 绿色建筑运营期增量成本 |
4.1.4 绿色建筑拆除期增量成本 |
4.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构成分析 |
4.2.1 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 |
4.2.2 绿色建筑增量环境效益 |
4.2.3 绿色建筑增量社会效益 |
4.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估算模型构建 |
4.3.1 系统目标与边界的确定 |
4.3.2 系统因果关系图的绘制 |
4.3.3 系统流图的构建 |
4.3.4 系统方程的建立 |
4.3.5 模型检验 |
4.4 绿色建筑经济评估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与绿色建筑技术 |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3 项目模拟运行及结果分析 |
5.3.1 项目增量成本分析 |
5.3.2 项目增量效益分析 |
5.3.3 项目增量成本效益分析 |
5.3.4 项目经济评估 |
5.3.5 电价增长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
3.1.1 发热电缆采暖 |
3.1.2 电热膜采暖 |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
3.2 电暖器采暖 |
3.3 热泵供暖 |
3.3.1 水源热泵 |
3.3.2 土壤源热泵 |
3.3.3 空气源热泵 |
3.3.4 热泵应用分析 |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
3.4.1 直热式电锅炉 |
3.4.2 蓄热式电锅炉 |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
6.1.2 初投资费用 |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设计方案及经济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供热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集中供热系统理论分析 |
2.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系统形式 |
2.1.1 非混水形式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 |
2.1.2 混水形式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 |
2.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系统形式 |
2.2.1 非混水形式的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 |
2.2.2 混水形式的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 |
2.3 水泵变频技术 |
2.4 集中供热管网的运行调节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热系统工程设计思路 |
3.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工程设计思路 |
3.1.1 管网系统设计 |
3.1.2 水力计算 |
3.1.3 水压图 |
3.1.4 阻力平衡 |
3.1.5 水泵选型 |
3.1.6 定压补水方式的确定 |
3.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设计思路 |
3.2.1 零压差点及均压管 |
3.2.2 压损平衡 |
3.2.3 水泵选型 |
3.2.4 系统定压补水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基本资料 |
4.3 方案介绍 |
4.3.1 传统集中供热方案设计计算 |
4.3.2 分布式变频供热方案设计计算 |
4.4 能耗分析 |
4.4.1 特兰根定理在供热系统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
4.4.2 能耗计算 |
4.4.3 节能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年费用法 |
5.1.2 投资回收期 |
5.1.3 经济模拟分析 |
5.2 环境效益分析 |
5.2.1 节约标准煤量 |
5.2.2 减少的污染物排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8)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能源现状分析 |
1.1.2 供暖系统现状及政策分析 |
1.1.3 农村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节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
1.2.2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及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1.2.4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
1.2.5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大纲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调查分析 |
2.1 抽样方案设计 |
2.1.1 抽样方式 |
2.1.2 样本量计算 |
2.2 问卷设计 |
2.3 数据的预处理 |
2.3.1 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处理 |
2.3.2 数据的转换处理 |
2.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4 频数分析 |
2.4.1 山西农村建筑基本信息 |
2.4.2 山西省农村建筑冬季供暖热源 |
2.5 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 |
2.5.1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
2.5.2 分析结果 |
2.6 基于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 |
2.6.1 多元回归分析数学原理 |
2.6.2 分析结果 |
2.6.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
2.7 山西农村供暖模式案例分析 |
2.7.1 运城市临猗县土地暖 |
2.7.2 临汾市吉县主被动太阳能 |
2.7.3 晋中市榆次生物质炉 |
2.7.4 运城市临猗县吊炕 |
2.7.5 临汾市古县秸秆气化 |
2.7.6 运城市闻喜县上镇村沼气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AHP/FCE方法 |
3.2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专家调查法 |
3.3.2 专家调查结果 |
3.4 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集 |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3.4.2 构造判断矩阵 |
3.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价 |
3.5.1 建立因素集到决断集模糊关系 |
3.5.2 模糊合成 |
3.5.3 指标层的模糊评判 |
3.5.4 综合评价的模糊评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
4.1 评价目的 |
4.2 评价方法概述 |
4.3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 |
4.3.1 供暖系统方案 |
4.3.2 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
4.3.3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目标及范围 |
4.4 清单分析 |
4.4.1 投入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
4.4.2 产出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
4.5 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
4.5.1 系统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
4.5.2 生命周期成本(LCC)回收期(农户投资回收期) |
4.5.3 农户财务净现值(FNPV) |
4.5.4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的环境效益评价 |
5.1 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5.2 电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5.3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5.4 空气源热泵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5.5 太阳能/生物质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5.6 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
5.6.1 燃煤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
5.6.2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供暖示范基地节能改造及供暖系统分析 |
6.1 典型农宅节能改造方案 |
6.2 节能改造与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
6.2.1 改造前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变化 |
6.2.2 节能改造前后室内温度变化 |
6.2.3 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
6.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设计 |
6.3.1 热源系统的选择 |
6.3.2 室内供暖末端系统 |
6.3.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方案 |
6.3.4 运行策略的设计 |
6.3.5 运行策略的先进性 |
6.3.6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4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 |
6.4.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立 |
6.4.2 测试仪器及实验数据 |
6.5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的结果分析 |
6.5.1 太阳能集热板的集热效率 |
6.5.2 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 |
6.6 供暖季的系统能耗分析 |
6.6.1 供暖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时间 |
6.6.2 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 |
6.7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1 主要结论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系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农村供暖系统指标权重排序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
附录三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选择评价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项目选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述 |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绿色改造案例研究 |
2.1 废旧锅炉房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
2.1.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2.1.2 徐州矿大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办公楼 |
2.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为建筑创作空间案例研究 |
2.2.1 上海现代申都大厦 |
2.2.2 天津天友绿色设计中心 |
2.2.3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办公楼 |
2.3 绿色改造案例总结 |
2.3.1 绿色建筑创作空间设计要求 |
2.3.2 废旧锅炉房适应性改造模式 |
2.3.3 绿色改造技术归纳 |
2.3.4 改造绿色评价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 |
3.1 项目可行性研究 |
3.1.1 项目背景 |
3.1.2 现状分析 |
3.1.3 改造目标 |
3.2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 |
3.2.1 绿色改造理念 |
3.2.2 绿色改造原则 |
3.2.3 多方案设计比较 |
3.2.4 最终方案 |
3.2.5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总结 |
3.3 绿色改造技术策略 |
3.3.1 结合当地气候的绿色改造技术分析 |
3.3.2 被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
3.3.3 主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
3.3.4 绿色改造措施汇总 |
3.4 改造设计绿色评估 |
3.4.1 专项模拟计算 |
3.4.2 整体对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一 国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认证案例 |
附录二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现状图纸 |
附录三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施工图(选录) |
附录四 改造方案结构核算 |
附录五 不同被动式技术策略焓湿图逐月分析图 |
附录六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室外光环境模拟对比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优化及节能策略 |
2.1 集中供热系统简介 |
2.2 集中供热系能源耗费情况分析 |
2.2.1 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能耗指标分析 |
2.2.2 热能耗费分析 |
2.2.3 电能耗费分析 |
2.2.4 水资源耗费分析 |
2.3 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节能方法 |
2.3.1 供热技术的优化节能 |
2.3.2 供热设施的优化节能 |
2.3.3 规范供热企业的日常管理 |
2.3.4 系统设计的优化节能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变频供热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1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简介 |
3.1.1 与传统供热系统的比较 |
3.1.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配置形式 |
3.1.3 零压差控制点和变频调速 |
3.1.4 循环水泵的性能参数 |
3.1.5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 |
3.2 建立输配系统物理模型 |
3.2.1 输配系统的基本方程和网络图论 |
3.2.2 基于图论的模型表达 |
3.3 输配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
3.4 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4.1 输配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问题 |
3.4.2 与传统调节方式水压图的比较 |
3.4.3 输配系统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思路 |
4.1.1 主循环泵和用户泵的优化 |
4.1.2 管网优化设计重点 |
4.2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
4.2.1 年费用法简介 |
4.2.2 系统的年费计算 |
4.3 模拟分析 |
4.3.1 HACNet软件介绍 |
4.3.2 热网模型的建立 |
4.3.3 模拟计算过程 |
4.4 模拟方案的能耗和投资情况分析 |
4.4.1 模拟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比较 |
4.4.2 模拟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改造实例分析 |
5.1 公司热源介绍 |
5.2 改造之前状况 |
5.3 改造内容及采用的节能技术策略 |
5.3.1 GPRS热网系统升级改造策略 |
5.3.2 系统运行改造策略 |
5.3.3 系统安全改造策略 |
5.4 HACNet水力平衡调试实例分析 |
5.4.1 本工程采用HACNet软件的主要原因 |
5.4.2 水力平衡试验和原因分析 |
5.4.3 管网水力模拟仿真 |
5.4.4 节能效益分析 |
5.5 改造节能效果分析及节能量计算 |
5.5.1 节能效果分析 |
5.5.2 节能量计算 |
5.5.3 环境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锅炉房设计方案对系统节能及环境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变频泵供热输配系统节能性研究[D]. 杨秀龙.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2]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改造研究[D]. 詹岭.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D]. 李红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研究[D]. 田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设计方案及经济性比较[D]. 方小雨.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兴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 [9]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D]. 李江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D]. 张娇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