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1](2021)在《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分析矿山状况,为安全处理矿山生产数据提供科学服务,支持管理决策,更好地为矿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提供了深入分析分析当前矿山作业管理的特点和应用,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矿山作业中的智能化应用。
崔恩伟[2](2021)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块链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其特有的技术特性适应于各个领域信息管理。当前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安全信息失真以及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矿井安全管理提出挑战。为此,本文以煤矿安全信息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模式,以改善传统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失真等问题。首先,从区块链技术开始着手,对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和特有属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通过文献综述,界定了煤矿安全信息概念,基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对煤矿安全信息管理要素深入分析,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析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契合性及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方案,为煤矿各参与主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次,构建了区块链技术在煤矿安全信息中应用的模型。将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模型分为七层,分别是作业层、基础设施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和应用层,并分析了安全信息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信息采集、信息储存,信息共享的过程。最后,本文以职工、设备、环境、制度为切入点,阐明了区块链技术实现职工安全素质评价、设备全寿命管理、设备故障及时记录、监测信息溯源、制度规范及时更新等功能,并以人员定位系统为例,进行例证,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可以解决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信息孤岛、信息失真等问题。
张胜[3](2021)在《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矿山建设工程领域内的安全问题,提高矿山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推动矿山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本文尝试将BIM技术作为矿山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矿山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文本挖掘法、知识图谱以及文献分析法分别从事故报告、文献资料当中提取影响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因素,采用DEMATEL-ISM方法对影响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因素进行相关性与重要性分析,结合BIM的应用点筛选出BIM技术可以解决的一些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并且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推进BIM技术更好的服务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首先,本文借助文本挖掘工具对安全事故报告进行分析,接着又从文献资料中提取安全因素。依据安全管理理论,从“人-物-环境-管理”这四个角度出发,识别出22项影响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最终构建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影响因素体系。其次,采用DEMATEL-ISM方法对影响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因素进行相关性与重要性分析,并且从文献资料和BIM标准规范文件中筛选与BIM有关的应用点,接着分析应用点与安全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厘清BIM技术可以处理的安全因素,最终确定BIM技术能够解决其中重要度排名前20的因素。然后,对矿山建设工程现场信息进行收集,利用BIM软件构建模型;接着在BIM应用点的基础上,形成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疏散模拟、施工方案模拟、地质情况分析与重大危险区域识别五大应用模块;之后从安全管理组织形式、安全制度制定、安全投入这三个方面来加强对预案的保障,最终研制出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最后,以河南省F项目为例进行实例应用分析。通过BIM应用策划与分析,验证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的可行性,并对预案的优势进行总结分析,为辅助矿山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该论文共有图62个,表22个,参考文献105篇。
杨洋,张文博,张建敏,左晨曦[4](2021)在《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的数字矿山与矿山安全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99—2019年矿山安全和数字矿山安全管理的中、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作为研究工具,从文献数量、研究主题、主要学者和研究机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高被引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数字矿山视角研究矿山安全问题的论文,占矿山安全领域研究论文的20%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数字矿山在矿山安全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热点;高被引中文文献多为理论方法或管理类研究,而高被引外文文献多为工科技术类研究,说明中外学术刊物载文存在一定差异性。外文文献的作者61.9%来自于中国,说明我国学者在本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说明我国学者兼顾了理论方法研究、管理类研究和工科技术类研究。国内外的现有研究集中程度高、研究力度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基本实现了新兴技术与数字矿山安全管理的结合,为数字矿山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边庆平[5](2020)在《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日渐增长,如何科学、高效、智能化地管理矿产资源,成为相关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Web GIS作为近年来GIS的最前沿技术,能够对异构、多源、海量的空间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因此,将Web GIS技术引入到矿山信息管理中,构建面向海量、多源、异构的矿山信息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和企业提升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效率,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精准化、科学化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深入研究了 GIS和Web GIS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矿山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研究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实现等内容。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现状梳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系统地分析了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相应成果为设计和实现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2)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首先进行了面向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确立了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明确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3)设计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了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了矿山数据模型,设计了矿山数据库表。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为数据模型构建前的数据特征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据,矿山数据的预处理与处理保证了矿山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矿山数据建模在数据层和应用层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矿山数据的组织、存储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数据结构,矿山数据库表的详细设计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的最终底层实现。(4)设计和实现了 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总体架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成果,阐述了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实验系统的研制。展示了实验系统研制的最终成果,包括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开发环境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以及实验系统展示等功能模块;最后对本文研制的系统在H市矿山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胡耀元[6](2020)在《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煤矿工程仍然是我国支柱性的重点能源工程。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机械化阶段、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迈进智慧化阶段,智慧矿山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矿山的无人化和智慧化。在现阶段,制约智慧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智慧采掘等生产技术层面的发展转变为智慧矿山管理层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管理系统引入原有智慧矿山体系,并完善了智慧矿山的定义。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及流程图,构建出智慧矿山在建设过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挖掘其中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应用点,并根据已分析应用点筛选3DMine和Revit为研究BIM+GIS的两大平台;(2)以曹家滩煤矿工程为背景,通过模拟,探讨平台实现应用点落地的途径,包括运用关键点控制法实现BIM和GIS的场地模型拟合,运用类比创建法和模型分析法,将房建工程中的模型创建和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煤矿工程中,解决了煤炭工程中运用常规方法无法建模以及实现BIM+GIS平台相结合进行模型管理的问题,以发挥3DMine和Revit平台各自的设计、管理优势;(3)梳理和补充了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需归档的文件名称、保存单位及保管期刊,为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文档权限和保存期限依据,并对重点内容的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管理权限进行完善,为系统的开发奠定文件格式及权限划分基础;(4)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工程、事故发生理论及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并通过Revit建模与Fuzor仿真,形象直观的揭示煤矿巷道安全隐患,辅助提高安全决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智慧矿山系统在管理层面的空缺,对BIM+GIS在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期编制煤矿工程BIM+GIS应用规范和指南、开发煤矿工程全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亦可助力BIM+GIS在煤矿工程中的落地。
王传邈[7](2020)在《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能需求的加大,我国铁矿业的技术和装备正处于不断更新的阶段,对应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和新装备对铁矿行业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性的铁矿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对全面提高铁矿业人员素质,确保铁矿生产安全,打造绿色矿山和数字化矿山,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大连交通大学与内蒙古黄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课题“铁矿业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黄岗铁矿为例”实际,围绕基于普适安全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主线,对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的建立,以及基于该理论模型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建立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应用于黄岗铁矿,最终建立远程教育培训平台。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从普适安全理念、主动安全意识和安全链条三个角度分析,构建了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及模型。并结合课题要求,基于铁矿普适安全理论的指导,扩展构建了以矿山管理服务系统为指导的铁矿业岗位安全链条模型,以企业安全目标和战略计划为出发点的铁矿业安全管理模型,以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为核心的铁矿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型,以及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操作性的铁矿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模型。(2)构建了包含制度保障等六大方面17个子模块的铁矿业普适安全培训体系,并对其中包含的安全教育培训组织结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体系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结合内蒙古黄岗矿业有限公司实际,构建了包含11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课程对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制定了结业标准,并抽样分析该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效果。(3)根据已构建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基于.NET Framework的Web开发系统,构建了黄岗铁矿远程安全教育培训平台,实现普适教育。经过黄岗矿业有限公司的实践应用表明,本文基于普适安全理论所建立的模型、教育培训体系以及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满足铁矿业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综合素质,为铁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牛鑫[8](2019)在《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没有一套具有较强信息化水平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企业将面临发展困境。矿山开采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降低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本、安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整体生产成本降低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当前安全生产信息化大环境的要求下,对矿山开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课题。本文从伊泰集团具体案例入手,分析集团煤炭开采生产中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发现其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化方案。目前伊泰集团矿山生产事故类型主要有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水害事故、运输事故和火灾、机电、放炮等事故,公司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使用各类对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各类信息系统应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部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上面,实现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是实现数字矿山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井下4G系统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送效率更高,时间更快和安全性更高,以前因数据传输问题而不能集成的系统可以通过4G技术来实现集成。这为矿山生产特别是井下部分设备通讯、监控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传送途径。伊泰集团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最低层系统是具体管控日常生产的,这一层的系统中一般采用PLC、DCS来实现。这些系统主要是用来控制生产,使矿山安全生产实现自动化,同时向中级系统提供广泛的生产数据。中间系统主要涵盖了生产信息监管、巡检、设备台账管理等系统,最顶层系统也就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信息系统集成度不够高、管理信息系统成本高、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几个方面。对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化,本文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二是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三是安全生产业务管理数字化;四是实现安全生产便捷化管理。
王伯辰[9](2019)在《面向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相关决策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矿产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矿山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造成后果严重等特点。我国矿山属于事故多发区域,一直以来矿山安全是全国关注的重点。矿山发生事故后,因其环境恶劣、地形复杂多变,会造成诸如气体中毒、粉尘爆炸、通风系统紊乱、烧伤、塌方等危险,给矿山企业的人员和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矿山安全管理的效率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矿山的安全管理优化为背景,为了全面的防治矿山事故灾害,从矿山灾前事故的预防和矿山灾后物资供应问题的主要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面向矿山灾前事故预防:针对矿山的安全检查路径规划进行研究。随着矿山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矿山高效的安全检查十分重要,为了有效的减少安检人员在行进中所花费的时间,使得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检查待检区域。为此,本研究提出一个符合矿山实际情况,以安检人员最小路程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针对该问题考虑了安检人员疲惫程度、工作量平衡程度、矿山地形、最大工作时间、最长行走距离等众多因素;同时提出了局部分支算法、禁忌搜索算法以及神经网络三种求解策略,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安全检查路径规划问题扩展:对矿山安全检查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故障树分析,从矿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目标的安全检查路径规划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划分了区域的安全等级,决策了安检人员数量问题,并考虑了重点区域重复检查、检查时间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数学模型更加贴近矿山井下安全检查的实际情况。(3)面向矿山灾后物资供应:针对自然灾害下的矿山应急设施选址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矿山企业的特殊性,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在特殊灾害下,矿山都应具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应急救援与补给问题,本研究考虑在突发灾害下应急设施的受损,以及各受灾区域不同的抗逆力等因素情况下,建立了相应的选址模型,使得所建模型更符合救灾实际情况,并提出局部分支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两种求解策略,为应急救援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4)针对矿山的整体安全提出并开发了面向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考虑到矿山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协同调度,本研究在开发了灾前灾后的决策系统的同时,结合已有的人员定位系统、预警系统,将矿山的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平台,利用系统平台内嵌的相应数学模型和算法得出管理决策,为矿山企业提供一种综合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安全生产保障。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优化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从灾前灾后的角度出发,研究并扩展了以安全检查路径优化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优化问题,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减少不同环节的路程时间来提高安全检查的效率;同时,研究了在发生特殊灾害时,矿山应急仓库的选址和配送问题,考虑了各受灾区域不同的抗逆力因素以及应急仓库受损情况的出现;最后,利用系统平台进行了实现。通过对矿山事故灾前预防和灾后救援的优化研究,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运作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张丽[10](2018)在《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基础性资源,但实际矿山安全管理过程中,极易受到安全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先进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矿山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山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当前矿山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2 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信息化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影响 |
4 矿山计算机应用原理及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
4.1 文本和简单的图表处理 |
4.2 生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3 矿山图纸的处理和生成 |
4.4 采矿过程的智能信息和建模 |
5 计算机在矿山中的应用范围 |
5.1 矿产资源及经济效益分析 |
5.2 地下开采的生产管理 |
6 矿山管理等方面 |
7 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7.1 信息化管理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
7.2 信息化在矿山开发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7.3 资源管理中信息化的使用 |
7.4 使用信息化管理,对矿山中的安全进行管理 |
8 结语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块链的研究现状 |
1.2.2 区块链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
2.1 安全信息管理基础 |
2.1.1 安全管理 |
2.1.2 安全信息 |
2.1.3 安全信息对安全管理的指导性 |
2.2 区块链技术基础 |
2.2.1 区块链的概念 |
2.2.2 区块链基本架构 |
2.2.3 区块链技术特点对于安全信息的保障性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信息特性分析 |
3.1 煤矿安全信息的管理对象 |
3.1.1 煤矿安全事故要素 |
3.1.2 煤矿安全信息数据 |
3.2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特征 |
3.2.1 人员信息层面 |
3.2.2 机械设备层面 |
3.2.3 作业环境层面 |
3.2.4 组织管理层面 |
3.3 区块链技术与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契合性分析 |
3.4 PEST环境分析 |
3.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思路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模型 |
4.1 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类型 |
4.2 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网络节点研究 |
4.3 系统架构与功能 |
4.3.1 系统架构 |
4.3.2 系统功能 |
4.4 安全信息共享流程 |
4.4.1 智能合约 |
4.4.2 数据采集 |
4.4.3 数据储存 |
4.4.4 数据共享 |
4.5 本章小结 |
5 区块链下的信息管理机制 |
5.1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区块链功能 |
5.1.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员信息管理 |
5.1.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设备安全管理 |
5.1.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环境安全管理 |
5.1.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组织管理 |
5.1.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远程安全监控 |
5.2 例证(以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为例) |
5.2.1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安全作用 |
5.2.2 井下人员安全管理的区块链特性 |
5.3 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
5.4 基于区块链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发展途径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案 |
2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与界定 |
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 基于文本挖掘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因素识别 |
2.3 基于知识图谱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因素识别 |
2.4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3.1 集成DEMATEL-ISM方法介绍与专家访谈 |
3.2 集成DEMATEL-ISM法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
3.3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研究 |
4.1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总体框架 |
4.2 基于BIM的矿山数字化安全信息模型构建 |
4.3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应用模块 |
4.4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其他保障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BIM应用保障措施 |
5.3 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预案实施 |
5.4 基于BIM的矿山工程安全管理预案优势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影响矿山工程安全建设的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的数字矿山与矿山安全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文献量和研究主题分析 |
1.1 矿山安全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
1.2 数字矿山安全管理文献主题分析 |
2 主要学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
2.1 矿山安全主要学者和机构 |
2.2 数字矿山安全管理的主要学者和机构 |
3 数字矿山的安全管理关键词分析 |
3.1 主要关键词和中心性分析 |
3.2 关键词演化分析 |
4 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演化分析 |
4.1 数字矿山安全管理中文高被引文献分析 |
4.2 数字矿山安全管理外文高被引文献的分析 |
5 总 结 |
(5)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Web GIS的基础理论 |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 |
2.3 矿山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
2.4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
3.3 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 |
3.4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3.5 系统的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矿山数据采集与入库 |
4.2 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 |
4.3 矿山数据模型的构建 |
4.4 矿山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功能架构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系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BIM+GIS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煤矿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外煤矿发展趋势 |
1.2.4 国内外智慧矿山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2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 |
2.1 智慧矿山的内涵研究 |
2.1.1 智慧矿山内涵分析 |
2.1.2 智慧矿山概念补充 |
2.2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研究 |
2.2.1 生产系统构成分析 |
2.2.2 决策系统构成分析 |
2.2.3 建设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
2.2.4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分析 |
2.3 基于BIM+GIS的设计管理平台甄选 |
2.3.1 GIS平台优劣势分析 |
2.3.2 GIS平台选用3DMine的必要性 |
2.3.3 BIM平台选用Revit的必要性 |
2.4 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工作分析 |
2.4.1 投资策划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2 勘察设计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3 项目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4 项目运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5 项目报废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5 章节小结 |
3 智慧矿山BIM+GIS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
3.1 BIM+GIS场地模型数据融合研究 |
3.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1.2 曹家滩煤矿案例数据提取 |
3.1.3 BIM和 GIS平台模型数据融合方法 |
3.2 智慧矿山GIS模型创建与应用分析 |
3.2.1 创建地质数据库 |
3.2.2 创建煤层宏观模型及含煤率分析 |
3.2.3 煤矿巷道GIS模型相关分析 |
3.2.4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测量分析 |
3.2.5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通风设计 |
3.3 智慧矿山BIM建模研究与应用分析 |
3.3.1 煤矿场地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
3.3.2 巷道BIM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3.3.3 煤矿BIM模型系统设计优化及应用 |
3.3.4 巷道BIM模型的进度管理应用 |
3.3.5 煤矿BIM参数化族库的创建及管理 |
3.4 章节小结 |
4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成果管理研究 |
4.1 煤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果归档内容梳理 |
4.1.1 投资策划阶段归档内容 |
4.1.2 勘察设计阶段归档内容 |
4.1.3 项目施工阶段归档内容 |
4.1.4 项目运营阶段归档内容 |
4.1.5 项目报废阶段归档内容 |
4.2 煤矿项目重点成果提交格式 |
4.2.1 投资策划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2 勘察设计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3 项目施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4 项目运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5 项目报废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3 章节小结 |
5 基于BIM+GIS的煤矿安全应用分析 |
5.1 煤矿安全BIM+GIS应用点分析 |
5.1.1 基于系统工程的应用点分析 |
5.1.2 基于事故发生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1.3 基于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2 煤矿安全工程中基于Fuzor平台的相关模拟 |
5.2.1 巷道漫游防真模拟 |
5.2.2 巷道监控模拟 |
5.2.3 巷道危险工况模拟 |
5.3 章节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鉴定证书 |
(7)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研究 |
2.1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念 |
2.1.1 普适安全理论 |
2.1.2 铁矿业普适安全的内涵 |
2.1.3 铁矿业安全生产和管理培训常用模型 |
2.2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 |
2.2.1 普适安全理念 |
2.2.2 主动安全意识 |
2.2.3 安全链条实践 |
2.3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的扩展 |
2.3.1 铁矿业从业人员岗位安全链条模型 |
2.3.2 基于普适安全理论的铁矿业安全管理模型 |
2.3.3 铁矿业从业人员普适安全教育培训模型 |
2.3.4 矿井突发事故应急处置体系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矿业普适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
3.1 铁矿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
3.1.1 铁矿业安全教育机制建设 |
3.1.2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流程 |
3.1.3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 |
3.1.4 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
3.2 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
3.2.1 铁矿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组织架构 |
3.2.2 铁矿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体系 |
3.2.3 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岗铁矿普适安全教育培训实例分析 |
4.1 黄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4.2 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
4.2.1 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 |
4.2.2 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
4.2.3 职工队伍规模和知识水平分析 |
4.3 培训需求分析 |
4.3.1 常用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
4.3.2 黄岗铁矿安全管理培训需求 |
4.3.3 黄岗铁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需求 |
4.3.4 黄岗铁矿主动安全意识培训需求 |
4.3.5 黄岗铁矿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 |
4.4 课程体系 |
4.5 课程重要性分析 |
4.6 普适安全教育培训结业标准的制定 |
4.7 培训效果评估 |
4.8 培训效果分析和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岗矿业远程安全教育培训平台 |
5.1 平台建立的作用 |
5.2 功能设计 |
5.2.1 管理员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2 学员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 平台功能 |
5.3.1 用户注册及系统登录 |
5.3.2 管理员部分 |
5.4 学员功能 |
5.4.1 学员学习 |
5.4.2 学员考试 |
5.5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文献评述 |
1.2.1 安全管理信息化 |
1.2.2 信息化与管理体系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安全生产事故类型及信息化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 |
2.1 矿山生产事故类型 |
2.1.1 瓦斯事故 |
2.1.2 顶板事故 |
2.1.3 水害事故 |
2.1.4 运输事故 |
2.1.5 火灾、机电、放炮、违规操作等事故 |
2.2 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 |
2.2.1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地位 |
2.2.2 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的扩展 |
2.2.3 安全生产管理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的作用 |
2.3 信息化进程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 |
2.3.1 数字矿山与两化融合建设 |
2.3.2 数字矿山建设对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 |
2.3.3 数字矿山建设中的安全生产平台 |
2.3.4 集成化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的作用 |
第三章 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2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3.2.1 伊泰集团信息化的进度 |
3.2.2 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3.2.3 生产信息监管系统 |
3.2.4 巡检系统 |
3.2.5 设备台账管理系统 |
3.2.6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概况 |
3.3 伊泰集团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
3.4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维度的问题分析 |
3.5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维度问题分析 |
3.5.1 层级式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3.5.2 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
3.5.3 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
3.6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维度问题分析 |
3.6.1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问题 |
3.6.2 系统架构问题 |
3.6.3 信息系统的日常操作和运维问题 |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需求分析 |
4.1 安全信息系统优化的必要性 |
4.1.1 改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构建和规划需要 |
4.1.2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需要 |
4.1.3 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需求 |
4.1.4 提高矿山生产与运行安全性的需要 |
4.2 安全信息系统优化的可行性 |
4.2.1 集团领导层的重视 |
4.2.2 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积累 |
4.2.3 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4.2.4 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储备基本成型 |
4.3 安全信息系统优化的需求分析 |
4.3.1 资源管理 |
4.3.2 活动管理 |
4.3.3 安全管理 |
第五章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方案 |
5.1 优化目标 |
5.1.1 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
5.1.2 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
5.1.3 安全生产业务管理数字化 |
5.1.4 实现安全生产便捷化管理 |
5.2 优化思路 |
5.3 优化原则 |
5.4 优化方案内容 |
5.4.1 优化方案总述 |
5.4.2 用户界面及功能优化 |
5.4.3 制度标准信息化 |
5.4.4 管理模块优化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面向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相关决策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矿山运营管理 |
1.1.2 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 |
1.1.3 面向矿山管理的优化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矿山管理研究综述 |
2.1.1 矿山安全管理 |
2.1.2 矿山应急管理 |
2.1.3 矿山管理优化问题 |
2.2 巡检相关VRP问题研究综述 |
2.3 应急设施选址研究综述 |
2.4 矿山安全系统综述 |
2.5 研究趋势分析与总结 |
第三章 面向灾前事故预防:矿山安检人员检查路径规划问题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和数学模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符号定义 |
3.2.3 数学模型 |
3.3 求解算法 |
3.3.1 基于局部分支算法的求解策略 |
3.3.2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求解策略 |
3.3.3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求解策略 |
3.4 数值实验 |
3.4.1 问题背景和参数设定 |
3.4.2 所提出算法的数值实验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灾前事故预防:安检路径优化扩展 |
4.1 矿山安全风险点的分类、分级管理及管理措施 |
4.1.1 安全风险点的分级 |
4.1.2 建立安全风险区域检查体系 |
4.2 多目标与重复访问区域对安检的影响 |
4.3 安全检查考虑因素介绍 |
4.4 问题描述和数学模型 |
4.4.1 问题描述 |
4.4.2 符号定义 |
4.4.3 数学模型 |
4.5 求解方法 |
4.5.1 多目标转换 |
4.5.2 禁忌搜索算法 |
4.6 数值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灾后物资供应:重大灾害下矿山的应急仓库选址问题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和数学模型 |
5.2.1 问题描述 |
5.2.2 符号定义 |
5.2.3 数学模型 |
5.3 求解算法 |
5.3.1 基于局部分支算法的求解策略 |
5.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求解策略 |
5.4 抗逆力因素对矿山受灾区域的影响 |
5.5 数值实验 |
5.5.1 灾害区域故障树分析 |
5.5.2 抗逆力计算 |
5.5.3 不同场景下的数值结果 |
5.5.4 所提出算法的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
6.1 灾前灾后决策系统 |
6.2 矿山安检系统综合平台 |
6.2.1 矿山综合平台结构及系统组成 |
6.2.2 矿山综合平台系统功能 |
6.3 决策支持系统 |
6.3.1 决策支持系统原理 |
6.3.2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 |
6.4 人员定位系统 |
6.4.1 目前定位技术 |
6.4.2 人员定位系统 |
6.5 预警系统 |
6.5.1 预警功能 |
6.5.2 数字视频监控功能 |
6.6 管理意见与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研究主要贡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及项目 |
致谢 |
(10)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
1.1 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低 |
1.2 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 |
1.3 安全生产责任无法落到实处 |
2 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2.1 射频识别技术 |
2.2 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 |
2.3 矿井矿压监测系统 |
2.4 井下安全测试系统 |
2.5 矿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2.6 矿山安全技术咨询系统 |
3 结语 |
四、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刘慧. 软件, 2021(06)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D]. 崔恩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基于BIM的矿山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 张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的数字矿山与矿山安全文献综述[J]. 杨洋,张文博,张建敏,左晨曦. 矿业科学学报, 2021(01)
- [5]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边庆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6]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D]. 胡耀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D]. 王传邈.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8]伊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研究[D]. 牛鑫.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9]面向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相关决策优化问题研究[D]. 王伯辰. 上海大学, 2019(01)
- [10]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张丽. 山东工业技术,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