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Br-单糖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

NaBr-单糖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

一、水溶液中NaBr-单糖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启宇[1](2021)在《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文中认为1,2,4-丁三醇(1,2,4-butanetriol,BT)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重要大宗化学品,被广泛应用在医药、材料、日化、能源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生产BT,生物发酵法具备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势。但缺少高效、绿色、经济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成为限制BT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硼亲和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分离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基于硼亲和作用分离发酵液中亲水性BT的工艺尚未见报道。本学位论文以分离纯化发酵液中低浓度的BT为出发点,建立了硼亲和分离体系,研究了硼亲和作用机理,开发了基于硼亲和作用的反应萃取和硼亲和固相萃取两种分离工艺,优化了工艺参数,分析了两种分离工艺的可行性。首先,采用荧光光谱法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硼亲和作用机理。通过结合常数、热力学函数及分子内弱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得出:(1)相对于丁二醇,离子化苯硼酸(Phenylboronic acid,PBA)更易与BT结合,且硼亲和作用为放热反应,常温下可以自发进行;(2)碱性条件下硼酸基团优先识别邻位二羟基;酸性条件下硼酸基团优先识别间二羟基;(3)离子化PBA与BT在碱性条件下结合常数更大,从中性条件下的4.4 M-1至碱性条件下的7.2 M-1。以PBA与BT的反应机理为基础,构建新型适用于模拟溶液中BT分离的反应萃取体系,研究了稀释剂、萃取剂、协萃剂、BT浓度、溶液pH及共存杂质等因素对反应萃取的影响。其中萃取剂、协萃剂对反应萃取率影响显着。确定了以二氯甲烷为稀释剂,4-联苯硼酸(4-Biphenylboronic acid,4-BiPBA)为萃取剂,Aliquat(?)336(A336)为协萃剂的反应萃取体系。优化工艺参数后,对浓度为30 g/L的BT模拟体系反应萃取率可达87.4%。其次,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应用于实际发酵液体系,为降低发酵液中可溶性杂质对反应萃取的影响,研究了预处理方式对蛋白脱除和脱色的影响。以活性炭吸附和等电点沉淀法预处理发酵液,蛋白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90.8%和93.3%。将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应用反应萃取法分离BT,萃取率为90.9%。以盐酸(HC1)溶液作为反萃液反萃回收BT。萃取剂、稀释剂经5次回收循环使用后,反应萃取率和反萃后BT浓度稳定在50.0%和85.9 g/L,BT纯度达到93.1%。最后,为避免萃取剂损失,避免使用A336和高浓度HCl,简化分离步骤。将萃取剂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富含微孔和中孔的硼亲和超交联固相萃取吸附剂(HCP),用于固相萃取分离溶液中的BT。研究了 pH,金属阳离子,共存杂质,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吸附机理。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实验得出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计算出最大吸附容量为148.2mg/g。通过多次循环吸脱附实验,HCP仍可保持较高的吸附量(102.0 mg/g),说明HCP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对比两种基于硼亲和作用的分离工艺,硼亲和固相萃取避免了萃取剂损失,不需要额外加入A336及高浓度HCl,可通过柱穿透吸附、醇解吸及蒸馏浓缩的方式分离回收BT,有望实现以高效的方式分离回收发酵液中的BT。

杨飞[2](2016)在《猪溶素与岩藻糖在红细胞膜上的相互作用及仔猪免疫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性细菌,人感染猪链球菌后引起脑膜炎、关节炎、心肌炎,甚至导致休克死亡。1998年和2005年在我国发生的两次猪链球菌疫情中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其它国家。目前,猪溶素(Suilysin,SLY)是猪链球菌唯一已知的分泌性蛋白质毒素,与人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有关,它能裂解红细胞、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也能引起实验动物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猪溶素也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基因修饰的无毒突变子能刺激小鼠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猪溶素属于胆固醇依赖性细胞裂解毒素(Cholesterol dependent cytolysins,CDCs),具有CDCs分子的典型晶体结构。CDCs分子以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O为原型毒素。长期以来,学界认为CDCs分子结合到细胞膜表面的胆固醇后自动寡聚化形成环状复合物,继而以打孔的方式裂解细胞。但近年来对Intermedilysin(ILY)、Vaginolysin(VLY)及Pneumolysin(PLY)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打破了胆固醇是CDCs唯一受体的论断。研究发现ILY、VLY特异性结合人CD59分子,PLY与Lewis X有较高的亲和力,Kd值为1.88×10-5 M。由于SLYP353L突变子不能裂解红细胞而是凝集红细胞,而且胆固醇不能完全阻断SLYP353L与红细胞膜的结合,说明SLY可能与ILY、VLY等CDCs分子相似,与红细胞间存在多个结合位点。本研究分析了单糖与SLY的相互作用,并对仔猪进行rSLYP353L亚单位疫苗免疫,结果如下:1.rSLY、rSLYP353L在红细胞膜上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将rSLY,rSLYP353L与红细胞悬液孵育后,收集经rSLY裂解的红细胞膜碎片、rSLYP353L凝集的红细胞用低渗缓冲液处理后收集膜碎片。将rSLY-膜复合物、rSLYP353L-膜复合物经SDS—AGE凝胶电泳后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一抗为兔抗rslyp353ligg),结果显示,rsly在红细胞膜上以单体、二聚体及寡聚体形式存在,而rslyp353l在红细胞膜上仅存在单体形式。2.单糖对rsly、rslyp353l活性的影响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并查阅其它文献资料,初步推测sly可能结合红细胞表面除胆固醇外的其它受体分子,特别是糖基化受体。用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进行阻断试验,结果表明,278mmol/l的三种糖溶液能够阻断2haurslyp353l的凝血活性和2hursly的溶血活性;当糖浓度低于139mmol/l时,只有岩藻糖溶液有阻断作用;当糖浓度低于70mmol/l时三种糖溶液均无阻断作用。278mmol/l的三种糖溶液均不能阻断16haurslyp353l的凝血活性和16hursly的溶血活性。因此,岩藻糖溶液的阻断作用最强。用岩藻糖苷酶水解红细胞膜表面的岩藻糖残基后,rslyp353l的凝血活性降低2倍,rsly的溶血活性也有所降低。3.岩藻糖对rsly、rslyp353l与红细胞膜结合作用的影响将rsly、rslyp353l分别与胆固醇溶液、岩藻糖溶液、胆固醇和岩藻糖混合溶液孵育30min后,加入2%的红细胞悬液,再孵育1h。收集红细胞并洗涤,经低渗缓冲液裂解后,收集rsly-膜复合物、rslyp353l-膜复合,经sds—page电泳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胆固醇能完全阻断rslyp353l凝血活性,少量rslyp353l依然可以结合到红细胞膜上,但结合量少于岩藻糖阻断组;胆固醇与岩藻糖阻断组中红细胞膜上未检测到rslyp353l。对于rsly有相似的结果,但岩藻糖难以完全阻断其溶血活性。4.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rsly、rslyp353l与单糖的亲和力制备含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凝胶浓度12%,单糖浓度110mmol/l),rsly、rslyp353l样品在冰水混合物浴下电泳,以不含糖的非变性胶为对照。测定rsly、rslyp353l在非变性凝胶中的迁移距离,计算迁移率。结果表明rsly、rslyp353l在含有岩藻糖的凝胶中迁移率分别降低1.7%和2.7%;rsly在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凝胶中迁移率均降低了1%,rslyp353l均未降低。5.预测rslyp353l与岩藻糖相互作用的位点通过ncbi和zinc获取rslyp353l与岩藻糖的晶体结构数据,利用clcdrugdiscoveryworkbench2计算可知rslyp353l存在9个可能的bindingpockets,与l-fucose晶体结构比对后所最高得分值为93.2%。岩藻糖最佳结合位点可能是在rslyp353l的第一结构域,通过与tyr98,pro99和val150形成氢键结合到rSLYP353L分子上。6.仔猪免疫的免疫试验以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制备rSLYP353L亚单位疫苗,分三组进行免疫接种试验:每次接种含50μg rSLYP353L的疫苗,接种两次;每次接种含150μg rSLYP353L的疫苗,接种两次;一次性接种含500μg rSLYP353L的疫苗。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后仔猪血清的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在高剂量一次接种组没有检测到抗体,两次接种组部分仔猪产生特异性抗体,所产生的抗体动态特征有差异,最高效价为1:1024。综上所述,猪溶素与红细胞膜上的岩藻糖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以氢氧化铝胶为佐剂制备的亚单位疫苗能刺激仔猪产生特异性抗体。

丁鹏[3](2016)在《基于智能聚合物的糖肽和磷酸化肽的选择性分离富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糖基化是研究最多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这是由于其在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N-和O-连接糖基化,蛋白质磷酸糖化,C-甘露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化也相继被发现和确认。这些蛋白质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以及其与别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会影响众多生物过程。蛋白质糖基化异常与一些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完全挖掘糖蛋白在一些疾病的早期预诊和治疗的临床应用潜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检测到特征性糖蛋白生物标记物或者通过比较病体与健康体之间的相关糖苷链的差异来推动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制。开发出新的方法和策略来识别与此表型相关的糖肽,这不仅有利于解释说明细胞信号识别的机理,而且还有利于加速疾病诊断或者未知的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主要包括蛋白序列鉴定、糖基化位点分析和糖链结构解析。但是由于糖蛋白多样性和糖基化的微不均一性使蛋白糖基化分析具有挑战性。本文也就是基于糖肽富集这一难点但同时也是研究热点开展实验。总得来讲,可以将本文分成两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基于苯硼酸体系的糖肽富集方法。苯硼酸在碱性条件下可以与糖肽形成环形酯,从而可以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富集糖肽;在酸性条件下,环形酯键断开,富集得到的糖肽可以被洗脱下来。基于此原理,我们将含有苯硼酸单元的聚合物poly(PNI-co-TF-co-PBA)和poly(PNI-co-ATPBA)通过ATRP聚合方法嫁接到介孔二氧化硅小球表面;再通过SEM/TGA/XPS/BET技术方法对该材料进行表征;确保聚合物成功接枝到硅球以后,我们将其应用到糖肽或者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当中,并详细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条件对糖肽和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能力。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基于短肽类的糖肽富集方法,包括了第四章、第五章。受到凝集素选择性识别糖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的核心短肽片段启发,结合“识别-调节-功能”智能聚合物设计方法,我们设计并且合成了三种三单元聚合物poly(PNI-co-PT-co-DF),poly(PNI-co-β-Asp-Phe-co-PT),poly(PNI-co-β-Asp-Phe-COOH-co-PT),其包括二肽识别单元、硫脲调节单元和功能转换单元异丙基丙烯酰胺。首先,通过荧光滴定法来测量二肽或者二肽-硫脲结合单元与不同糖的相互作用。随后通过ATRP方法将这些功能单体聚合到金片表面,通过石英微天平来研究聚合物对糖和糖肽的吸附作用,并结合AFM手段来分析该聚合物薄膜与糖相互作用以后表面宏观性能的变化;然后将该聚合物嫁接到硅球表面,经过SEM、XPS、BET、TGA表征以后,将其应用到糖肽的分离富集当中。同时在不同条件下,详细评估该材料对糖肽的分离富集能力。另外,为了摸索实验条件和了解该材料的综合性能,我们同时也将相关材料应用到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当中并做了详细的评估。总得来说,通过协同氢键作用,三单元智能聚合物对不同的糖展现出不同的吸附性能、接触角以及粘附力行为。随后我们将该智能聚合物以及含有苯硼酸基团的聚合物应用到糖肽和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领域中,并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估体系。这些方法不仅为糖肽/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策略,也为材料的后续设计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李小庆,李晶[4](2015)在《不同温度下氯化钙-葡萄糖-水体系的活度研究》文中提出用一个钙离子选择性电极(Ca-ISE)和一个氯离子选择性电极(Cl-ISE)作参比电极组成的电池测定308.15 K和318.15 K下水中CaCl2-葡萄糖体系的平均活度系数,糖的浓度从0.12.0 mol·kg-1,此法和用其他电动势法测得的结果一致性相当好。同时,结合参考文献的其他数据综合比较了不同温度下活度系数随浓度及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活度系数不但与浓度有关,而且也与温度有关。

佟晨瑶[5](2015)在《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功能特性的机制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简称Ig Y(chicken egg yolk immunoglobulin)。由于Ig Y原料易得、制备简单、不与类风湿因子以及哺乳动物的补体发生交叉反应,应用十分广泛。目前Ig Y的分离纯化方法复杂且耗时长,性质不稳定,易受温度、p H值、酶的影响。Ig Y免疫球蛋白的糖链在维持其理化性质、抗原特性等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Ig Y进行糖基化修饰不仅可以维持空间构象、稳定糖蛋白结构、保护其免受某些蛋白酶裂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改变某些生物活性和抗原特性。因此对Ig Y蛋白质进行糖基化修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分离纯化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种类单糖与聚糖糖基化Ig Y,比较糖基化修饰前后Ig Y的结构与功能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高效、低成本的Ig Y提取方法。选用五种多糖(果胶、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硫酸葡聚糖)和五种浓度(0.01%、0.05%、0.1%、0.15%、0.2%)配制的去脂液,比较了其对Ig Y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s以及HPLC对Ig Y的提取量、纯度进行分析。果胶、硫酸葡聚糖、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均在0.1%浓度时对Ig Y分离效果最好,提取量可分别达到8.36 mg/m L、9.31 mg/m L、7.64 mg/m L和8.1 mg/m L,纯度分别达83.3%、80.1%、80.94%和79.94%,而甲基纤维素在0.15%处对Ig Y分离效果最好,其提取量和纯度分别为7.65 mg/m L,78.17%。ELISA分析表明提取的Ig Y均保持较高的免疫活性。综合比较,由0.1%果胶配制的去脂液分离纯化Ig Y的效果最好,提取量8.36mg/m L,纯度83.3%。本方法能快速除去鸡卵黄中的脂蛋白,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2.选择了四种单糖(葡萄糖、果糖、岩藻糖、甘露糖)和不同糖链长度的葡聚糖(5000K、20000K、40000K、70000K),利用美拉德反应分别对Ig Y进行糖基化修饰改性,对其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紫外光谱和SDS-PAGE结果表明,单糖与聚糖糖基化修饰的Ig Y,褐变程度均随着糖基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四种单糖中果糖最易发生糖基化反应,葡聚糖糖链长度越短,越易发生糖基化。同时,利用红外、圆二光谱和荧光光谱监测了糖基化Ig Y蛋白质随糖基化时间的延长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糖基化修饰Ig Y产物的荧光强度下降,说明其分子周围疏水环境发生变化。CD光谱表明糖基化后Ig Y的α-螺旋程度升高,β-折叠下降。氨基酸分析显示糖基化后Ig Y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明显减少。3.对单糖与聚糖基化Ig Y产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DSC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明显改善Ig Y的热稳定性。天然Ig Y的热变性温度为70.4°C,葡萄糖糖基化Ig Y热变性温度在反应18 d达到最高(79.8°C),甘露糖糖基化Ig Y在24 d提高到最高(77°C),而果糖糖基化和岩藻糖糖基化Ig Y在12 d提高到最高,分别达到78.5°C和79°C。本文也比较了四种不同糖链长度的葡聚糖(5000K、20000K、40000K、70000K)糖基化对Ig Y热稳定性的影响。DSC结果表明,分子量5000聚糖修饰Ig Y产物的热变性温度在24 d达到最高(77.3°C),分子量20000聚糖修饰Ig Y产物在18 d达到最高值(75.9°C),分子量40000聚糖修饰Ig Y在18d提高最大(74.5°C),70000聚糖修饰Ig Y产物产物在12 d提高最大(74°C)。4.对单糖与聚糖糖基化Ig Y产物的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ELISA结果表明,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果糖Ig Y糖基化产物的免疫活性在反应到第6天达到最高,分别比天然Ig Y提分别提高了30.3%、13.7%、12%、22.4%。分子量5000的Ig Y葡聚糖糖基化产物在反应到达第24天达到最高,但比天然Ig Y降低14.3%,分子量20000、40000、70000的Ig Y葡聚糖糖基化产物在反应到达第6天最高,分别降低37.4%、40.4%、44.3%。同时发现,葡聚糖糖链长度越短,免疫活性越高,其中G5000K>G20000K>G40000K>G70000。5.对单糖与聚糖糖基化Ig Y产物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ELISA结果表明,天然Ig Y经过模拟胃肠液消化后活性保持率在20.1%。葡萄糖和岩藻糖糖基化Ig Y产物的免疫活性保持率均在18天达到最高,分别比天然Ig Y提高了201%和121%;甘露糖基化Ig Y产物在12天达到最高,比天然Ig Y提高了200%;果糖糖基化Ig Y产物在24天达到最高,比天然Ig Y提高了180%。同时研究发现,随糖基化反应时间增加,聚糖Ig Y糖基化产物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降低。

展咪咪[6](2015)在《短肽序列的合成及其糖识别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作为组成生命体的三大物质之一,在信息传递、细胞识别、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有机相人工受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合成的糖识别人工受体与糖类物质的结合常数值可以达到105 M-1,但生物界中对糖类的识别主要是在水相中进行的,因此合成水相中与糖具有高度结合力的人工受体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糖识别的具体机制,而且在生物化学、制药、医学诊断等领域比如对重大疾病的治疗,肿瘤的诊断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糖专一性,能够与糖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受凝集素对糖专一性的启发,我们的策略是模仿凝集素,从凝集素中提取核心肽链序列,研究其与糖类物质的结合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多种二肽序列Tyr-Tyr,Ala-Ala,Trp-Trp,Arg-Arg,Asp-Gly,Asp-Asn,Pro-Ala,Asp-Pro,Pro-Asn,Tyr-Asp,Tyr-Gly,Tyr-Asn以及凝集素核心片段-四肽序列(DPAD和FVV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利用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我们的产物在结构上与目标产物相符,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原料。2、在四肽序列DPAD和FVVD上成功的接枝了荧光基团-异硫氰酸荧光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分离,利用质谱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产物在结构上即为我们所期望的目标产物,为研究DPAD和FVVD与糖类物质的结合力做了准备。3、利用荧光滴定的方法初步研究DPAD和FVVD与D-葡萄糖,D-乙酰基葡萄糖胺,D-半乳糖,D-乙酰基半乳糖胺,D-海藻糖,D-甘露糖这六种单糖的结合常数值。结果表明,DPAD对D-葡萄糖有着很好的识别能力,并且DPAD对葡萄糖的结合力高于FVVD;FVVD对D-甘露糖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DPAD对所测定的六种单糖的结合力都高于FVVD,在所测定的六种单糖中,DPAD对D-葡萄糖的结合力最大,呈现二级结合常数,说明DPAD与糖形成DPAD与糖为2:1的络合物,利用DPAD和FVVD,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简单快速地在水相中识别葡萄糖和甘露糖。

王华芹[7](2015)在《单糖及其衍生物焓对作用的取代基、手性识别和盐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类在生命体中分布广泛、含量较多的有机物质,糖在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糖在生命体中的作用都是在体液中进行的,因此研究糖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热力学性质对了解生命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糖分子的化学多样性和强烈水化倾向,使得人们很难确切地描述糖与其它分子在溶液中的各种弱相互作用,而这些弱相互作用在生命体的生理活动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一些单糖及其衍生物在常见无机盐水溶液中的稀释焓和焓对相互作用,主要探讨它们发生焓对相互作用的取代基效应、手性识别效应和盐效应。有关研究为深入理解生命体中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热力学性质实验数据,对丰富和发展糖类的溶液化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温度T=298.15 K下,利用等温滴定量热仪(MicroCal ITC200)分别测定了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b=0-3.01kgmol??)的NaCl和KCl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这两种来苏糖对映体相应的同系焓对作用系数(hxx)。从溶质-溶质相互作用(优先构型模型)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亲水-疏水竞争平衡模型)观点出发,分析和讨论了盐效应和手性识别效应对hxx变化趋势的影响。第二部分:在温度T=298.15 K下,利用MicroCal ITC200分别测定了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b=0-3.01kgmol??)的NaCl和KCl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这两种甘露糖对映体相应的同系焓对作用系数(hxx)。从溶质-溶质相互作用(优先构型模型)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亲水-疏水竞争平衡模型)观点出发,分析和讨论了盐效应和手性识别效应对hxx变化趋势的影响。第三部分:在温度T=298.15 K下,利用MicroCal ITC200分别测定了四种单糖衍生物,包括2-脱氧-D-葡萄糖、N-乙酰-D-葡糖胺、2-脱氧-D-半乳糖和N-乙酰-D-半乳糖胺,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b=0-3.01kgmol??)的NaCl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它们相应的同系焓对作用系数(hxx)。从溶质-溶质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分析和讨论了盐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hxx变化趋势的影响。第四部分:在温度T=298.15 K下,利用MicroCal ITC200测定了L-左旋肉碱分别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b=0-3.01kgmol??)的NaCl、KCl和NaBr三种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相应的同系焓对作用系数(hxx)。从溶质-溶质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分析和讨论了盐效应对hxx变化趋势的影响。

张磊[8](2013)在《酚类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酶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酶催化聚合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酚类化合物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可以发生聚合反应,这是一种不使用有毒单体甲醛、且在温和条件下得到酚聚合物的新方法,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水相胶束体系中,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苯酚的酶催化聚合。由于不使用有机溶剂,该反应体系中酶催化剂的高活性得以保持,酶用量少、反应速率快,表现出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的特点,使酶催化苯酚聚合反应的实用性能大大提高。在表面活性剂用量由0.1g增加到0.4g的过程中,苯酚聚合物的产率逐渐增加,最终达95%左右。在水相胶束体系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反应还可以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进行,具有较好的酸碱耐受性。通常情况下,在水相胶束体系中只能得到溶解性较差的聚合产物,胶束的盐效应使得在pH=8的磷酸氢二钾-柠檬酸缓冲溶液中,可以得到在丙酮、四氢呋喃、二甲亚砜、DMF等溶剂中可溶的聚苯酚。在此缓冲溶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由0.3g增加到0.5g时,反应产率由54.5%增加到80.6%,质均分子量由3.5×104增加到8.0×104。而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50℃时,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但聚合反应产率先增加后减少。苯酚聚合物的分解温度在30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以苯酚聚合物为载体制备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负载型钯配合物催化剂,用于催化芳基碘、芳基溴及活化芳基氯的Heck反应,产率在80%以上。该配合物可重复用于催化碘苯与苯乙烯的反应,重复使用5次,反应产率仍达90.8%。在水相胶束体系中,进行了4-甲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反应产率大于90%,所得产物为平均聚合度小于10的低聚物,这是分子链末端的酚羟基易转化为醌式结构造成的。由于分子量较低且含有甲基,4-甲基苯酚聚合产物在200℃左右即开始分解。4-甲基苯酚低聚物具有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类似的结构,表现出较好的抗自由基性能,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3.3mg/L和3.4mg/L,与性能较好的天然化合物(芦丁、松脂醇等)的抗自由基性能相当。由于合成方法简单、在空气中长期稳定,无刺激性气味,4-甲基苯酚低聚物作为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有机溶剂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H=7)的混合体系中,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催化剂,得到了4-氯苯酚和4-溴苯酚聚合物(产率在60%左右)。改变有机溶剂种类对聚合反应产率影响不大,但聚合物的分子量变化较大,以甲醇为有机溶剂,4-氯苯酚和4-溴苯酚聚合产物分子量较低,质均分子量在2.0×104以下。有机溶剂和缓冲溶液配比改变时,聚合物的产率和分子量均受到较大的影响。4-氯苯酚和4-溴苯酚聚合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4-氯苯酚聚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240mg/L和11.1mg/L。而4-溴苯酚聚合物清除两种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65mg/L和23.5mg/L,其抗自由基性能稍弱于4-氯苯酚聚合物,可能是由于溴原子半径较大,形成空间位阻,不利于聚合物链与自由基相互作用造成的。

李广全[9](2009)在《含硼酸基团的糖囊泡荧光传感器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糖是生物体内能量的传递物,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关键。如果糖的传递被破坏,则直接导致某些疾病如肾性糖尿、纤维囊肿、糖尿病甚至于癌症等各种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控制糖尿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制备能连续跟踪血糖浓度、可置入体内的器件,以便及时反馈人体血糖的浓度,为糖尿病的及时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化学传感器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有些公司已经进行尝试,如药物传感器。众所周知,硼酸可以和含二醇化合物形成可逆硼酸酯,制备连续监测糖浓度的化学监测器;磷脂或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囊泡,其中双亲分子的亲酯链构成亲酯区,亲水基团形成亲水区,囊泡的双分子层结构可以作为细胞膜的模型和药物载体。为了研发连续跟踪血糖浓度、可置入体内的化学传感器,我们通过在双亲分子上引入荧光发色团和可识别糖的硼酸功能基团,成功地实现上述目的。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含有苯硼酸识别基团和喹啉或萘荧光读出基团的新型双亲化合物,并用核磁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证明了三种双亲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三种双亲化合物在选择性溶液中均可以形成球状的囊泡。详细讨论了以喹啉为生色基的两种双亲化合物形成囊泡后对糖检测的结果,并着重分析了囊泡传感器和小分子化学传感器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囊泡传感器的优越性能。之后我们讨论了以萘为生色基的双亲化合物形成囊泡传感器对三种不同糖的检测结果,证明了PET效应对糖检测的影响。随着对DNMPBA囊泡体系认识的深入,同样是该分子的囊泡体系,在同时满足:1、糖类物质存在,2、用氮气排除溶液中的少量溶解的氧气,体系中萘的单线态发射峰发生微小变化,而在408nm处萘的激基缔合物的发射峰却出现了,随着单糖的量的增加,激基缔合物的发射峰也明显的增强。我们利用激基缔合物发射峰的强度与单线态发射峰的强度的比值变化作为检测糖的依据,得到了一种全新的高灵敏的检测方法。通过研究证明包含识别基团的双亲分子形成的囊泡传感器,不但可以解决血糖检测过程的连续性问题,还有可能制备出与血液长期接触的可植入式装置。使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及时跟踪检测成为可能。

王秋生[10](2008)在《含硼酸糖、氨基酸生物荧光传感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荧光传感器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们利用一些官能团之间的分子识别设计并合成了带有荧光生色基和功能性官能团的传感器受体分子,制备成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不同结构的与受体官能团作用的物质。其中与人体密切相关的许多功能性物质的检测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物和维持细胞生存关键的物质—糖的研究。利用硼酸可以和糖的二醇结构形成环状化合物这一特点,我们将硼酸作为荧光传感器受体官能团设计并合成出一些新的化合物。研究不同取代基团对分子内部电子转移的调控机制,及其对传感器荧光强度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小分子荧光传感器检测环境来得到接近人体生理要求的最佳条件。为了能够真实的反应的反应人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发展可植入生物体内与生理流体接触的连续监测体系是此类研究面临的挑战。双亲性化合物可以制备成特定结构的囊泡作为检测体系的载体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将硼酸与糖类的识别过程引入有机功能聚集体表面,提高荧光探针分子在溶液中的局部浓度以增强传感器的敏感性,从而获得比单分散状态的小分子更稳定高效的荧光传感器。此外,含硼酸荧光传感器还展现出了对不同结构糖类识别的选择性。由于硼酸可以和含α-氨基酸结构分子形成环状螯合物,我们尝试将硼酸类荧光传感器应用于氨基酸的检测。这一思路不仅为氨基酸的检测与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硼酸传感器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二、水溶液中NaBr-单糖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溶液中NaBr-单糖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生物基化学品
    1.2 1,2,4-丁三醇概述
        1.2.1 1,2,4-丁三醇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1,2,4-丁三醇的应用
        1.2.3 化学法1,2,4-丁三醇合成
        1.2.4 生物发酵法生产1,2,4-丁三醇
    1.3 生物基多元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1.3.1 发酵液预处理
        1.3.2 生物基多元醇的分离纯化
    1.4 硼亲和技术
        1.4.1 硼亲和技术概述
        1.4.2 硼亲和技术原理
    1.5 硼亲和技术的应用
        1.5.1 硼亲和技术在传感领域中的应用
        1.5.2 硼亲和技术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5.3 硼亲和技术在固相萃取及吸附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6 发酵液中1,2,4-丁三醇的分离难点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7.1 本论文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苯硼酸与多元醇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2 测试仪器和计算软件
        2.2.3 实验方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苯硼酸与多元醇结合常数测定
        2.3.2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与1,2,4-丁三醇结合常数
        2.3.3 硼亲和作用热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硼亲和作用的1,2,4-丁三醇反应萃取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反应萃取及反萃实验方法
        3.2.4 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萃取机理
        3.3.2 反应萃取体系构建
        3.3.3 反应萃取工艺参数优化
        3.3.4 萃取剂回收
        3.3.5 1,2,4-丁三醇反萃与回收
        3.3.6 1,2,4-丁三醇浓度影响
        3.3.7 共存物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硼亲和作用反应萃取发酵液中1,2,4-丁三醇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发酵液预处理
        4.2.4 发酵液反应萃取分离1,2,4-丁三醇
        4.2.5 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萃取法应用于发酵液体系
        4.3.2 吸附法处理发酵液
        4.3.3 等电点法处理发酵液
        4.3.4 吸附协同等电点法处理发酵液
        4.3.5 发酵液中1,2,4-丁三醇反萃
        4.3.6 1,2,4-丁三醇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硼亲和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制备及用于1,2,4-丁三醇分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5.2.2 合成方法
        5.2.3 实验仪器及方法
        5.2.4 吸附实验
        5.2.5 等温吸附实验
        5.2.6 吸附动力学实验
        5.2.7 吸附-解吸循环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硼亲和固相萃取吸附剂的表征
        5.3.2 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5.3.3 吸附等温线
        5.3.4 吸附动力学
        5.3.5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6 共存物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7 循环性能
        5.3.8 吸附机理探究
        5.3.9 固相萃取与反应萃取在1,2,4-丁三醇分离上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筒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猪溶素与岩藻糖在红细胞膜上的相互作用及仔猪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CDCs结构
    2 细胞膜的识别和结合
    3 CDCs的成孔过程
    4 不完整的CDCs寡聚物能否插入到细胞膜上
    5 展望
第2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3章 rSLY与rSLY~(P353L)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4章 rSLY与rSLY~(P353L)在细胞膜上的存在形式分析
    1.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5章 糖对rSLY和rSLY~(P353L)活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6章 rSLY、rSLY~(P353L)与单糖的相互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7章 仔猪的免疫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8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待发表文章

(3)基于智能聚合物的糖肽和磷酸化肽的选择性分离富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富集糖肽/糖蛋白的背景
    1.2 基于纳米粒子的糖蛋白/糖肽分离富集方法
        1.2.1 金刚石纳米粒子(Detonation nanodiamond, dND)
        1.2.2 磁性纳米粒子 (Magnetic particles)
        1.2.3 聚合物纳米粒子(Polymer nanoparticles)
        1.2.4 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GNPs)
        1.2.5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 O_2 nanoparticles)
        1.2.6 二氧化钛(TiO_2 nanoparticles)
        1.2.7 其它新型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8 糖肽分离富集之各种方法的比较
        1.2.9 展望
    1.3 智能聚合物
        1.3.1 智能聚合物的研究背景
        1.3.2 PNI体系的氢键结合机理以及可协调性
        1.3.3 智能聚合物材料“RMF”设计概念
        1.3.4 核苷酸响应的智能聚合物材料
        1.3.5 糖响应的智能聚合物材料
    1.4 智能聚合物在生物分子检测和分离的应用
        1.4.1 智能聚合物在生物分子识别和检测
        1.4.2 智能聚合物在生物分子分离的应用
    1.5 总结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氨基苯硼酸的功能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装置
        2.2.2 实验原料
        2.2.3 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BA和ATPBA聚合物材料对糖肽和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的研究
    3.1 PNI-co-TF-co-PBA@SiO_2体系
        3.1.1 样品的表征
        3.1.2 Poly(PNI-co-TF-co-PBA)@SiO_2材料对Casein(酪蛋白)中的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表征
        3.1.3 实验小结
        3.1.4 Poly(PNI-co-TF-co-PBA)@SiO_2对Fetuin酶解液中糖肽的富集
        3.1.5 实验小结
    3.2 Poly(PNI-co-ATPBA)体系
        3.2.1 样品的表征
        3.2.2 Poly(PNI-co-ATPBA)@SiO_2对Fetuin酶解液中糖肽的富集
        3.2.3 Poly(PNI-co-ATPBA)@SiO_2材料对casein(酪蛋白)中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
        3.2.4 实验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肽功能单体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装置
        4.2.2 实验原料
        4.2.3 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 实验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二肽聚合物材料对糖肽和磷酸化肽的分离富集的研究
    5.1 引言
    5.2 PNI-co-β-Asp-Phe-co-PT体系
        5.2.1 样品的表征
        5.2.2 糖肽的富集结果
        5.2.3 实验小结
    5.3 PNI-co-DF-co-PT体系
        5.3.1 实验小结
    5.4 PNI-co-β-Asp-Phe-COOH-co-PT体系
        5.4.1 样品的表征
        5.4.2 糖肽的富集结果
        5.4.3 实验小结
        5.4.4 Poly(PNI-co-PT-co-β-Asp-Phe-COOH)@SiO_2材料对Casein中的磷酸化肽的富集
        5.4.5 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不同温度下氯化钙-葡萄糖-水体系的活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1. 1原理
    1. 2试剂
    1. 3仪器
    1. 4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 1电解质在糖水溶液中的平均离子活度系数
    2. 2 γ±II/ γ±I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 3糖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
    2. 4 γSII/ γSI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结论与展望

(5)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功能特性的机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概况
        1.1 免疫球蛋白
        1.2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哺乳动物IgG结构与性质的差异分析
    2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取
        2.1 无机物沉淀法
        2.2 有机溶剂沉淀法
        2.3 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沉淀法
        2.4 超滤法
        2.5 色谱法
        2.6 天然胶法
    3 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结构、功能的关系
        3.1 免疫球蛋白的糖链结构分析
        3.2 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结构、功能的关系
        3.3 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方法研究
        3.4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理化性质
        3.5 IgY实际应用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糖对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gY的定性
        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IgY的纯度
        2.3 不同质量分数与多糖种类对IgY提取纯度与提取率的影响
        2.4 不同质量分数与多糖种类对IgY提取活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糖基化改性对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糖基化产物褐变程度的分析
        2.2 SDS-PAGE
        2.3 红外分析
        2.4 荧光光谱分析
        2.5 圆二光谱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糖基化改性对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单糖糖基化对IgY热稳定性的影响
        2.2 不同葡聚糖糖链长度糖基化对IgY热稳定性的影响
        2.3 氨基酸组成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糖基化改性对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单糖糖基化对IgY免疫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葡聚糖糖链长度糖基化对IgY免疫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单糖糖基化对IgY在模拟胃肠液中稳定性的影响
        2.4 不同葡聚糖糖链长度对IgY在模拟胃肠液中稳定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短肽序列的合成及其糖识别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的介绍
        1.2.1 糖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1.2.2 糖的生物学功能
    1.3 糖的识别
        1.3.1 有机相识别糖
        1.3.2 水相中识别糖
        1.3.3 凝集素识别糖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
第2章 短肽序列的合成
    2.1 课题的提出
    2.2 实验部分所用的仪器和原料
        2.2.1 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耗材
        2.2.2 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原料
        2.2.3 实验所使用的实验仪器简介
    2.3 二肽序列的合成
        2.3.1 二肽序列的合成方法
        2.3.2 二肽序列的表征
    2.4 四肽序列的合成
        2.4.1 四肽序列的合成方法
        2.4.2 四肽序列的质谱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肽链体系对糖的有效识别
    3.1 四肽序列接枝荧光基团
        3.1.1 DPAD以及FVVD序列接枝荧光基团的合成
        3.1.2 DPAD和FVVD序列接枝荧光基团的分离及纯化
        3.1.3 FITC-DPAD和FITC-FVVD的质谱表征
    3.2 DPAD和FVVD的糖识别分析
        3.2.1 FITC-DPAD和FITC-FVVD的荧光制样
        3.2.2 FITC-DPAD和FITC-FVVD的荧光测定
        3.2.3 荧光测定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7)单糖及其衍生物焓对作用的取代基、手性识别和盐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单糖的结构
        1.1.2 单糖及其衍生物的热力学研究方法、内容及现状
    1.2 溶液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及其研究理论和模型
        1.2.1 溶液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1.2.2 溶液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模型
    1.3 量热法的研究进展
    1.4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稀释焓
        1.4.1 理论基础
        1.4.2 技术路线
    1.5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来苏糖对映体在NaCl+H_2O和KCl+H_2O溶液中的同系焓对作用
    2.1 前言
    2.2 基本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
        2.3.2 实验试剂
        2.3.3 ITC精密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纯水中稀释焓的测定
        2.4.2 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NaCl+H_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2.4.3 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KCl+H_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2.5 结果讨论
        2.5.1 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NaCl+H_2O溶液中的焓相互作用
        2.5.2 D-来苏糖和L-来苏糖在KCl+H_2O溶液中的焓相互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露糖对映体在NaCl+H_2O和KCl+H_2O溶液中的同系焓对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
        3.3.1 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纯水中稀释焓的测定
        3.3.2 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NaCl+H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3.3.3 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KCl+H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3.4 结果讨论
        3.4.1 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NaCl+H2O溶液中的焓相互作用
        3.4.2 D-(+)-甘露糖和L-(-)-甘露糖在KCl+H2O溶液中的焓相互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脱氧-D-葡萄糖、N-乙酰-D-葡糖胺、2-脱氧-D-半乳糖和N-乙酰-D-半乳糖胺在NaCl+H2O溶液中的同系焓对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
        4.3.1 2-脱氧-D-葡萄糖、N-乙酰-D-葡糖胺、2-脱氧-D-半乳糖和N-乙酰-D-半乳糖胺在纯水中稀释焓的测定
        4.3.2 2-脱氧-D-葡萄糖、N-乙酰-D-葡糖胺、2-脱氧-D-半乳糖和N-乙酰-D-半乳糖胺在NaCl+H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L-左旋肉碱在NaCl+H_2O、KCl+H_2O和NaBr+H_2O溶液中的同系焓对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实验结果
        5.3.1 L-左旋肉碱在纯水中的稀释焓的测定
        5.3.2 L-左旋肉碱在NaCl+H_2O、KCl+H_2O和NaBr+H_2O溶液中稀释焓的测定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8)酚类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酶催化聚合反应研究现状
        1.1.1 多糖的酶催化合成
        1.1.2 聚酯的酶催化合成
        1.1.3 聚碳酸酯的酶催化合成
        1.1.4 聚苯胺的酶催化合成
        1.1.5 乙烯基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
    1.2 酶催化酚类化合物聚合研究进展
        1.2.1 酶催化酚类化合物聚合反应体系研究
        1.2.2 苯酚衍生物的酶催化聚合
        1.2.3 酶催化合成酚聚合物应用性能研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水相胶束体系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水相胶束体系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2.1.3 苯酚聚合物分子链中苯-苯连接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酶催化苯酚聚合反应的影响
        2.2.2 苯酚在水相胶束体系中的增溶分散状况
        2.2.3 缓冲溶液 pH 值对酶催化苯酚聚合反应的影响
        2.2.4 催化剂用量及 H_2O_2加入方式对酶催化苯酚聚合反应的影响
        2.2.5 苯酚聚合产物的结构、性能检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水相胶束体系中可溶解聚苯酚的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磷酸氢二钾-柠檬酸缓冲溶液的配置
        3.1.3 水相胶束体系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3.1.4 苯酚聚合物链中苯-苯连接含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磷酸氢二钾-柠檬酸缓冲溶液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3.2.2 可溶解聚苯酚结构分析和分子量检测
        3.2.3 可溶解聚苯酚形成机制分析
        3.2.4 可溶解聚苯酚的热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的制备及对 Heck 反应催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药品
        4.1.2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的合成
        4.1.3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催化性能研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的制备路线及红外光谱分析
        4.2.2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的 X 光电子能谱分析
        4.2.3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的热分析
        4.2.4 反应氛围及温度对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4.2.5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对 Heck 反应的催化效率
        4.2.6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对不同底物 Heck 反应的催化性能
        4.2.7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4.2.8 胺化聚苯酚负载钯配合物催化 Heck 反应机理探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水相胶束体系中 4-甲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及抗自由基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水相胶束体系中 4-甲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5.1.3 4-甲基苯酚聚合物中羟基含量的测定
        5.1.4 4-甲基苯酚低聚物抗 DPPH 自由基性能检测
        5.1.5 4-甲基苯酚低聚物抗 ABTS 阳离子自由基性能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4-甲基苯酚在水相胶束体系中的增溶分散状况及酶催化聚合
        5.2.2 缓冲溶液 pH 值对 4-甲基苯酚酶催化聚合的影响
        5.2.3 4-甲基苯酚酶催化聚合中间产物分析及聚合机制研究
        5.2.4 4-甲基苯酚聚合产物的结构分析和分子量检测
        5.2.5 4-甲基苯酚低聚物的抗自由基性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4-氯苯酚和 4-溴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及抗自由基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仪器与试剂
        6.1.2 不同有机溶剂-缓冲溶液体系中 4-氯苯酚、4-溴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6.1.3 乙醇与缓冲溶液不同配比时 4-氯苯酚、4-溴苯酚的酶催化聚合
        6.1.4 4-氯苯酚、4-溴苯酚聚合物中苯-苯连接含量的测定
        6.1.5 4-氯苯酚、4-溴苯酚聚合物的抗自由基性能研究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有机溶剂种类对 4-氯苯酚、4-溴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
        6.2.2 有机溶剂与缓冲溶液配比对 4-氯苯酚、4-溴苯酚聚合反应的影响
        6.2.3 4-氯苯酚和 4-溴苯酚聚合产物的表征
        6.2.4 4-氯苯酚、4-溴苯酚聚合产物抗自由基性能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和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9)含硼酸基团的糖囊泡荧光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硼酸传感器检测机制介绍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机制简介
        1.2.2 基于硼酸-二醇作用的荧光传感器
    1.3 本文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硼酸基团的双亲化合物的合成
    2.1 合成路线
    2.2 合成与表征
        2.2.1 原料的来源和试剂纯化
        2.2.2 仪器
        2.2.3 化合物的合成
        2.2.4 目的产物的结构表征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喹啉为生色团的囊泡荧光传感器的研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制备
        3.1.2 仪器
    3.2 糖类检测器测试结果与讨论
        3.2.1 囊泡形态测定
        3.2.2 荧光测试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以萘为生色团的囊泡荧光传感器的研制
    4.1 实验部分
        4.1.1 样品制备
        4.1.2 仪器
    4.2 糖类检测器测试结果与讨论
        4.2.1 囊泡形态测定
        4.2.2 荧光测试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利用囊泡激基缔合物荧光传感器的研制
    5.1 实验部分
        5.1.1 样品制备
        5.1.2 仪器
    5.2 糖类检测器测试结果与讨论
        5.2.1 囊泡形态测定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已发表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含硼酸糖、氨基酸生物荧光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含硼酸传感器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介绍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机制简介
        1.2.2 基于硼酸—二醇作用的荧光传感器
    1.3 本文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硼酸荧光传感器化合物的合成
    2.1 合成路线
    2.2 合成与表征
        2.2.1 原料的来源和试剂纯化
        2.2.2 仪器
        2.2.3 化合物的合成
        2.2.4 目的产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小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制备
        3.1.2 仪器
        3.1.3 荧光测试
    3.2 荧光测试结果与讨论
        3.2.1 荧光传感器敏感特性测试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3 硼酸化合物与单糖结合常数的测定
        3.2.4 硼酸化合物与单糖选择性识别
    3.3 水溶性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荧光测试
        3.3.1 水溶性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荧光强度随pH变化
        3.3.2 水溶性有机小分子单硼酸化合物与单糖的选择性识别
        3.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糖响应囊泡传感器的制备与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来源
        4.1.2 DBBTAB-ARS-PBA混合囊泡的的制备
        4.1.3 仪器
    4.2 荧光测试结果和讨论
        4.2.1 囊泡形貌测定
        4.2.2 溶液配制
        4.2.3 荧光测试结果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选择性溶剂体系中囊泡传感器制备及测试
        4.3.1 新型双亲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4.3.2 选择性囊泡溶液的制备
        4.3.3 聚集体形貌测定
        4.3.4 荧光测试
        4.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氨基酸传感器的研制
    5.1 实验部分
        5.1.1 化合物7的合成与表征
        5.1.2 样品制备
        5.1.3 仪器
        5.1.4 荧光测试
    5.2 荧光测试结果与讨论
        5.2.1 数据处理
        5.2.2 分析与讨论
    5.3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和已发表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水溶液中NaBr-单糖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D]. 孟启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2]猪溶素与岩藻糖在红细胞膜上的相互作用及仔猪免疫试验[D]. 杨飞. 西南大学, 2016(02)
  • [3]基于智能聚合物的糖肽和磷酸化肽的选择性分离富集方法[D]. 丁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不同温度下氯化钙-葡萄糖-水体系的活度研究[J]. 李小庆,李晶. 广州化工, 2015(19)
  • [5]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与功能特性的机制规律研究[D]. 佟晨瑶.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6]短肽序列的合成及其糖识别性能的研究[D]. 展咪咪.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7]单糖及其衍生物焓对作用的取代基、手性识别和盐效应研究[D]. 王华芹. 温州大学, 2015(03)
  • [8]酚类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及应用性能研究[D]. 张磊. 河南大学, 2013(01)
  • [9]含硼酸基团的糖囊泡荧光传感器的研制[D]. 李广全.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含硼酸糖、氨基酸生物荧光传感器的研制[D]. 王秋生.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NaBr-单糖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