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汉回环修辞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付兵兵[1](2020)在《平顶山谚语研究》文中指出平顶山人民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缔造出了蕴意深刻的谚语,平顶山谚语是平顶山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用形象生动的词语、短小凝练的形式展示了平顶山方言的魅力。平顶山谚语根植于平顶山社会文化中,平顶山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民俗民风都在谚语中有所体现,因此研究平顶山谚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平顶山文化、了解平顶山人民。本文以平顶山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词汇、修辞及文化等角度对平顶山谚语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本文所选用的谚语一部分来自平顶山各县市的县志、市志,另一部分来自于田野调查,资料相对完整。本文的整体框架主要是由前言、正文及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前言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写作缘由、研究价值、前人的研究成果、语料的详细来源等问题。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述了平顶山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对平顶山方言作简单介绍。对平顶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人文历史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平顶山方言中,主要对平顶山语音声韵调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与归纳。第二章讨论了平顶山谚语的语音特点,对平顶山谚语押韵及平仄进行分析。在押韵方面,主要是通过分析双句式谚语腰韵的押韵,总结归纳其整体的特点;在节奏方面,主要是对单句式谚语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节奏特点;在平仄方面,平顶山谚语对平仄要求不高,其中平仄相间或相连现象较多。第三章分析了平顶山谚语的词汇特点,对常用词汇和方言词汇进行梳理。平顶山谚语在选词上多采用口语词,使得平顶山谚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土乡土气的乡土味;用词方面平顶山谚语多采用生活化词语,巧用方言词语,极具生活化和地方化。方言词语多为名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但都极具地方特色。第四章研究了平顶山谚语的句式特点,对其单复句关系进行归纳。平顶山谚语从句式结构上可分为单句、复句和紧缩句,对所收集的谚语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顶山谚语多为单复句式,单句式谚语以主谓句为主,非主谓句数量较少;复句式谚语间的句式关系多通过语意和逻辑确立的,有不确定性和非唯一性。第五章总结了平顶山谚语的意义类型,对其类别及语义关系进行分类。从内容入手,将平顶山谚语分为社会谚、生活谚、农业谚和气象谚这四类;从语义入手,将谚语语义分为深层义和浅层义两种,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平顶山人民在表达上的特点,叙事讲理多委婉含蓄。第六章概括了平顶山谚语的辞格类型,对其谚语辞格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要从常用辞格和辞格综合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平顶山谚语常用的辞格可分为浅层辞格和深层辞格,其中比喻、拟人、对偶、映衬、夸张为常见辞格;在辞格综合运用中,辞格套用、连用、兼用的综合运用,为平顶山谚语增添了光彩。第七章阐述了平顶山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重视农业、教育、人际交往及养生等。平顶山谚语承载着独特的乡村文化,其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平顶山谚语的词汇上,其社会文化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地方特色。谚语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种推陈出新的变化,使谚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指导人们。结语部分则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简要地说明未来研究方向。
耿颖[2](2020)在《文化翻译表现论视域下《活着》的文化修辞俄译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趋势,关于文化翻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跨文化语际翻译中如何做到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又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是每位译者、语言学习者、翻译学家以及翻译理论学家等值得探讨的问题。《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小说问世以来,相继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泰语阿拉伯语等各种语言。俄语版《活着》是由曾在中国留学的俄罗斯学者、汉语教师沙皮罗翻译并于2014年出版。由于俄语版本的《活着》出现较晚,目前对其进行翻译研究的文献数量屈指可数。本篇论文从文化翻译视角,运用文化翻译表现论思想,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活着》中的文化修辞现象,从语音修辞、词汇修辞、修辞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译者在翻译时面临两种文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文化修辞的可译性问题。本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文化翻译研究现状、修辞研究现状以及小说《活着》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正文第一章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翻译的理解,其中包括奈达、苏珊·巴斯内特以及我国学者刘宓庆等人对文化翻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篇文章所运用的文化翻译所属的概念;并论述了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表现论,其中包括表现论的原则以及表现手段,以为其后文章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以文化翻译表现论为视角,从语音修辞、词汇修辞、修辞格等方面研究了文化修辞现象及蕴含的文化信息的俄译,探析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文化修辞可译性的问题。主要对《活着》中呈现的修辞(语音修辞、词汇修辞、修辞格)与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影响文化修辞可译性的主观与客观原因。结语部分进行了总结。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本研究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修辞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涵义做了较好的诠释,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总体合理可行,对于一些文化修辞形式,存在着可译性的问题,有些完全可译,有些则受限。从文化翻译表现论来看,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邓飞,段红梅[3](2020)在《逆向英汉谚语修辞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精髓,言辞简洁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颠覆,有些谚语通过逆向换位思考,采用换位、换词、戏仿、删减、反义等方法对原经典谚语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一个个全新谚语。英汉谚语修辞的运用使其更具艺术美感和感染力,更能增添交际语言的生动性,突显事物的形象。修辞格的运用也是为了让英汉谚语的表现手法多样化,使之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服务,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帕提曼·塔西[4](2019)在《汉维语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创造性的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或者说是在某一方面,在语义或句法上,修辞格的使用是对日常语言常规的具有特定意图的偏离。汉语的语系和维吾尔语的语系不同,从语法层面来看,语词的构成和改变、词序的排列以及句子的形态结构上可以发现明显不同。而着落于修辞手法来看,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均有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方式。形式相同的修辞格有比拟、夸张、双关、排比;形式相似的修辞格有比喻、对偶、借代、反复。可见汉维两个民族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亲密关系,也深深地体现在修辞中,即内容和形式上都留有痕迹。当然其中也存在部分稍有不同的修辞方式,但绝不是主流。说明汉维两个民族的修辞思维和表达形式相同或者相似。从另一视角来看,由于汉维两个民族语言文字相异,地理环境不同,美学观念也有差别,所以在表达同一概念时,需要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并且两个民族在使用语言时有自己独特的词汇搭配方式,使得多重含义的词语不能交相呼应,语言读起来的韵律节奏差异甚大。所以即使某些修辞格在性质上有相似的地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成和使用范围之中的不一致。由此可见,一种具有广泛使用特点的修辞格在两个极为不同的语言产生了类似的情况,其中分别有各自的特性。还可以发现,汉维两种语言词汇使用时所涉及到的搭配范围不同,于是多义词不能相对应,语言的音韵节拍差之甚远。因此,一些性质相同的修辞格,在结构上和运用范围上也存在一些差异。那么对其加以对比,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汉语和维吾尔语修辞格概述,对两种语言常用修辞格进行分类归纳。第二部分是关于汉语和维吾尔语修辞格分类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异同之处。第三部分则是对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的八种修辞格进行形式对比。第四部分是对汉语和维吾尔语修辞格的特色进行对比。第五部分是对汉语和维吾尔语修辞格异同的原因分析。分别从语言文字、地理环境和审美观念三个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语系,结构、形式各异,但都是人们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维吾尔语中的绝大多数修辞格都可以在汉语中找到与它们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但在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它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交融互鉴。因此,对比汉语与维吾尔语修辞格,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胡明亮,郑继娥[5](2014)在《汉英复句谚语衔接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和英语的复句型、紧缩型谚语作为短语篇,在衔接方面呈现许多相同之处,如重视词汇衔接和语序,都很少使用省略。也有不同之处,汉语在重复、标点、语序和韵律上均比英语多,但几乎不用指代和连接;而英语较多使用连接。汉英谚语的这些异同,有些符合汉英语言的普遍情况,有些则仅限于谚语本身。
闵祖传[6](2014)在《英汉谚语修辞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谚语词语凝炼、应用广泛、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本文从音韵和谐、词汇凝练、句式对称、语义隽永等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谚语的修辞特征,以显示英汉谚语在修辞方面的异同。
闵祖传[7](2013)在《英汉数字习语修辞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音韵、词汇、句式、语义等方面,对比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修辞特征,以显示英汉数字习语在修辞方面的异同。
闵祖传,韦建辉[8](2013)在《英汉动物谚语修辞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音韵、词汇、句式、语义等方面对比分析英汉动物谚语的修辞特征,以显示英汉动物谚语在修辞方面的异同。
海热古丽·阿布里木提[9](2013)在《汉维语修辞格对比及其互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按形态归类,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根据句法特点归类,维吾尔语属于综合语,汉语属于分析语。除此之外,维吾尔族和汉族在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方面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方面。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修辞格的运用。从语言类型的角度看,似乎没有同一性。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在汉维语里的修辞格在具体句子里使用时,就能找到同一性。两种语言在“修辞格”的对比上,都是通过两种语言共有的使用率较高的修辞格来从异中寻同。这就为它们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修辞格的理论为指导,借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主要从汉维语修辞格的界定、特点、类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找出同一性,最后归纳总结。具体做法是:以汉语中的十四中修辞格作为参照,对比维吾尔语修辞格的具体对应形式。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怎么运用汉语修辞格并不困难。可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对母语为维吾尔语的学生来说,当他们面对汉语中的修辞格时却会感到困惑。因此,本文将会较系统地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共有的、使用率较高的十四种修辞格,找出相互对应的修辞格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双语学习者提供一份修辞方面的资料,能够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辞格类型,更好地理解并学习两种语言。也希望本文将会对相关语言的对比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葛佳彬[10](2013)在《浅谈英汉修辞对比和翻译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一门艺术。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修辞手法上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语言体系、文化历史及思维心理等不同,差异也随之产生。这些异同点对于翻译至关重要,对此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和对比了英汉修辞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英汉回环修辞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回环修辞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平顶山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我国谚语研究现状 |
二、平顶山方言谚语研究概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平顶山方言概况 |
第一节 平顶山市简介 |
一、平顶山自然地理概况 |
二、平顶山人文历史概述 |
第二节 平顶山方言概况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二章 平顶山谚语的语音特点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的押韵 |
一、平顶山谚语押韵方式 |
二、平顶山谚语的押韵位置 |
三、平顶山谚语的韵辙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节奏 |
一、单句式谚语 |
二、复句式谚语 |
第三节 平顶山谚语的平仄 |
第三章 平顶山谚语的词汇特点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中的常用词语 |
一、地貌气象类词语 |
二、动植物类词语 |
三、农作物类词语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中的方言词语 |
一、名词 |
二、动词 |
第四章 平顶山谚语的句式结构 |
第一节 平顶山谚语的单句结构 |
一、主谓句 |
二、非主谓句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复句结构 |
一、一重复句 |
二、多重复句 |
三、紧缩复句 |
第五章 平顶山谚语的语义类型 |
第一节 谚语的分类标准 |
一、按谚语内容分类 |
二、按谚语结构分类 |
第二节 平顶山谚语的语义类型 |
一、生活类谚语 |
二、社会谚语 |
三、农事谚语 |
四、气象类谚语 |
第六章 平顶山谚语的常用辞格 |
第一节 表层辞格 |
一、对偶 |
二、对比 |
三、排比 |
四、顶真 |
五、回环 |
六、映衬 |
七、起兴 |
第二节 深层辞格 |
一、比喻 |
二、比拟 |
三、夸张 |
四、借代 |
第三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
一、连用 |
二、兼用 |
三、套用 |
第七章 平顶山谚语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坚持农本思想 |
一、农业谚语 |
二、气象谚语 |
第二节 重视文化教育 |
一、教育理念 |
二、教育方法 |
第三节 注重养生保健 |
一、饮食健康 |
二、身体健康 |
第四节 注重人际交往 |
一、语言技巧 |
二、以诚待人 |
第五节 规范行为品德 |
一、规范行为 |
二、塑造品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文化翻译表现论视域下《活着》的文化修辞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
2.修辞翻译研究现状 |
3.《活着》翻译研究现状 |
4.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一、文化翻译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化翻译概念 |
(二)文化翻译表现论 |
1.文化翻译表现原则 |
2.文化翻译表现手段 |
(三)文化修辞概念 |
二、《活着》中文化修辞现象及其翻译 |
(一)语音文化修辞意蕴及翻译 |
1.叠音词 |
2.押韵 |
(二)词语文化修辞意义及翻译 |
1.歇后语 |
2.方言 |
3.数字模糊语义 |
4.人名文化修辞 |
(三)比喻修辞格中的文化元素及翻译 |
1.明喻 |
2.暗喻 |
三、《活着》中文化修辞可译性 |
(一)文化修辞可译性问题 |
1.修辞形式的可译性问题 |
2.修辞中文化元素的可译性问题 |
(二)影响文化修辞可译性的因素 |
1.主观因素 |
2.客观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逆向英汉谚语修辞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灵动新巧的修辞运用 |
二、形式整齐的修辞运用 |
三、扣人心弦的修辞运用 |
四、婉约含蓄的修辞运用 |
五、结语 |
(4)汉维语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0.1 选题理由 |
0.2 选题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修辞述要 |
1.1 修辞、修辞格与修辞学 |
1.2 汉维修辞格概述 |
第二章 汉维语修辞格类型对比 |
2.1 汉维语共有的修辞格 |
2.2 汉语特有的修辞格 |
2.3 维吾尔语特有的修辞格 |
第三章 汉维语修辞格形式对比 |
3.1 比喻 |
3.2 比拟 |
3.3 夸张 |
3.4 双关 |
3.5 排比 |
3.6 对偶 |
3.7 借代 |
3.8 反复 |
第四章 汉维语修辞格特色对比 |
4.1 比喻的特色 |
4.2 借代的特色 |
4.3 夸张的特色 |
第五章 汉维语修辞格异同的原因分析 |
5.1 语言文字因素 |
5.2 地理环境因素 |
5.3 审美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汉英复句谚语衔接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英谚语衔接手段 |
二、汉英谚语衔接手段异同 |
三、汉英谚语衔接手段所反映的语言特点 |
(6)英汉谚语修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谚语音韵层修辞对比 |
(一) 英语谚语音韵修辞特征 |
(二) 汉语谚语音韵修辞特征 |
二、英汉谚语词汇层修辞对比 |
(一) 英汉谚语词汇重复修辞 |
(二) 英汉谚语反义对比修辞 |
(三) 英汉谚语同义替换修辞对比 |
三、英汉谚语句式层修辞特征对比 |
(一) 英汉谚语对偶修辞对比 |
(二) 英汉谚语对照修辞对比 |
(三) 英汉谚语回环修辞对比 |
(四) 英汉谚语排比修辞对比 |
四、英汉谚语语义层修辞对比 |
(一) 比喻 |
(二) 夸张 |
(三) 双关 |
五、结语 |
(7)英汉数字习语修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数字习语音韵层修辞对比 |
(一) 英语数字习语音韵修辞特征 |
(二) 汉语数字习语音韵修辞特征 |
二、英汉数字习语词汇层修辞对比 |
(一) 英汉数字习语词汇重复修辞对比 |
(二) 英汉数字习语反义层修辞对比 |
(三) 英汉数字习语同义替换修辞对比 |
三、英汉数字习语句式层修辞特征对比 |
(一) 英汉数字习语对偶修辞对比 |
(二) 英汉数字习语回环修辞对比 |
(三) 英汉数字习语排比修辞对比 |
四、英汉数字习语语义层修辞对比 |
(一) 英汉数字习语比喻修辞对比 |
(二) 英汉数字习语拟人修辞对比 |
(三) 英汉数字习语夸张修辞对比 |
(四) 英汉数字习语借代修辞对比 |
五、结语 |
(8)英汉动物谚语修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英汉动物谚语音韵层修辞对比 |
三、英汉动物谚语词汇层修辞对比 |
1. 英汉动物谚语词汇重复修辞对比 |
2. 英汉动物谚语反义对比修辞对比 |
3. 英汉动物谚语同义替换修辞对比 |
四、英汉动物谚语句式层修辞特征对比 |
1. 英汉动物谚语对偶修辞对比 |
2. 英汉动物谚语回环修辞对比 |
3. 英汉动物谚语顶真修辞对比 |
五、英汉动物谚语语义层修辞对比 |
1. 比喻 |
2. 拟人 |
3. 夸张 |
4. 借代 |
六、结语 |
(9)汉维语修辞格对比及其互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维吾尔语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修辞学的概述 |
1.1 古典修辞学 |
1.2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简介 |
1.3 新修辞学 |
1.4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
1.5 修辞与修辞格 |
1.5.1 修辞 |
1.5.2 修辞格 |
第二章 汉维语修辞对比研究综述 |
2.1 汉维语修辞理论和方法对比 |
2.2 汉维语语音修辞对比研究 |
2.3 汉维语词汇修辞对比研究 |
2.4 汉维语辞格对比研究 |
第三章 翻译与修辞格 |
3.1 确保译文内容真实可信 |
3.2 得体运用诉求策略 |
3.3 精心构建话语方式 |
第四章 汉维语修辞格的对比及其互译 |
4.1 弯曲的定义 |
4.1.1 弯曲辞格的类型 |
4.2 反语的定义 |
4.2.1 反语辞格的类型 |
4.3 象征的定义 |
4.3.1 象征辞格的类型 |
4.4 设问的定义 |
4.4.1 设问辞格的类型 |
4.5 反问的定义 |
4.5.1 反问辞格的类型 |
4.6 比喻的定义 |
4.6.1 比喻辞格的类型 |
4.7 夸张的定义 |
4.7.1 夸张辞格的类型 |
4.8 比拟的定义 |
4.8.1 比拟辞格的类型 |
4.9 借代的定义 |
4.9.1 借代辞格的特点 |
4.10 对比的定义 |
4.10.1 对比辞格的类型 |
4.11 衬托的定义 |
4.11.1 衬托辞格的类型 |
4.12 摹绘的定义 |
4.12.1 摹绘辞格的类型 |
4.13 排比的定义 |
4.13.1 排比辞格的类型 |
4.14 层递的定义 |
4.14.1 层递辞格的类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英汉回环修辞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顶山谚语研究[D]. 付兵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文化翻译表现论视域下《活着》的文化修辞俄译研究[D]. 耿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逆向英汉谚语修辞对比分析[J]. 邓飞,段红梅.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汉维语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 帕提曼·塔西. 伊犁师范大学, 2019(07)
- [5]汉英复句谚语衔接的对比[J]. 胡明亮,郑继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6]英汉谚语修辞对比研究[J]. 闵祖传.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7]英汉数字习语修辞对比研究[J]. 闵祖传.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8]英汉动物谚语修辞对比研究[J]. 闵祖传,韦建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5)
- [9]汉维语修辞格对比及其互译研究[D]. 海热古丽·阿布里木提. 新疆大学, 2013(S2)
- [10]浅谈英汉修辞对比和翻译方法[J]. 葛佳彬. 青春岁月,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