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研究

甲苯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研究

一、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星星[1](2016)在《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文中认为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及其颉颃剂具有效果确切、安全、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特点。但目前其麻醉镇痛和催醒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研究表明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与动物全身麻醉及催醒机制有密切的联系。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在调控局部树突兴奋性调节及麻醉长时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m TOR可能参与了麻醉的镇痛调控。Orexin系统可调控睡眠与觉醒,推测Orexin系统参与了麻醉的催醒调控。为全面了解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交互作用,本实验从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和Orexin系统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切口痛大鼠为模型,选取m TOR信号转导系统中关键蛋白LKB1、AMPK及下游转录因子4EBP1,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麻醉镇痛机理,从分子水平对XFM及其颉颃剂交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其次,选取Orexin A和Orexin B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催眠与觉醒机理,分析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下丘脑侧脑区的交互作用。实验分为XFM及其颉颃剂对mTOR信号系统和对Orexin系统的作用两部分。研究对mTOR信号系统的作用:将126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切口痛对照组(24只),生理盐水切口痛组(24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30 mg/kg后,对足底实施手术切割建立切口痛模型。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XFM或/和颉颃剂(对照组不给药)后,在相应时间点采用颈部移位法处死大鼠并迅速取样,取样部位为大脑、海马、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L4L5节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样品LKB1 m RNA、AMPKα1 mRNA、AMPKα2 mRNA和4EBP1 m RNA的相对转录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样品p-LKB1/LKB1、p-AMPKα/AMPKα和p-4EBP1/4EBP1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研究对Orexin系统的作用:将78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各实验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XFM和/或颉颃剂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并采取下丘脑侧脑区。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epro-orexin mRNA的相对转录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rexin A、Orexin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验结果:(1)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LKB1的影响XFM能明显激活大鼠脑内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变化较为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抑制大脑、小脑、海马和脊髓内LKB1 m 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切口痛大鼠大脑和小脑的LKB1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的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和海马逆转XFM对LKB1的诱导激活有关。(2)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AMPK的影响切口痛大鼠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部位的AMPKα1和AMPKα2 mRNA相对转录量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在XFM麻醉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且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水平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明显抑制小脑、海马和脑干的AMPKα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小脑、脑干和脊髓的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受到抑制,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内的AMPKα磷酸化和mRNA转录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海马和脑干逆转XFM对AMPKα的诱导激活有关。(3)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4EBP1的影响XFM能极显着升高切口痛大鼠各个脑区及脊髓部位的4EBP1 m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1);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显着降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的4EBP1 m 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5),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脑、小脑和丘脑的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显着抑制(P<0.05),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各个脑区及脊髓4EBP1 mRNA相对转录和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丘脑、海马、脑干逆转XFM对4EBP1的诱导激活有关。(4)XFM及其颉颃剂对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表达的影响XFM能极显着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 RNA的转录(P<0.01),显着降低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P<0.05),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激活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促进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鼠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的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表明XFM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进行的,颉颃剂的促觉醒作用是可能与逆转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有关。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有关,这可能是该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参与麻醉与镇痛的靶位。(2)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够抑制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内的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对小脑和海马部内的信号分子抑制较明显,颉颃剂效能的发挥可能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来实现的。(3)小型猪麻醉颉颃剂与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作用相反,这可能是XFM与颉颃剂的交互作用在分子水平的体现,但颉颃剂未能完全逆转XFM对LKB1-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其他信号转导网络影响麻醉与催醒的机理。(4)XFM作用于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逆转XFM在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的抑制作用,下丘脑侧脑区可能是Orexin系统参与麻醉与苏醒的部位之一。

卢德章,范宏刚,张栾松,马昆,姜胜,谭丽娟,于世明,王洪斌[2](2012)在《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麻醉颉颃剂是指能有效地颉颃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其他毒副作用的一类药物的统称,有时也称为苏醒剂或解药。动物麻醉颉颃剂主要用来控制麻醉的时间和麻醉的深度,克服麻醉剂的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加速动物生理功能的恢复以及用于麻醉药过量中毒时的急救。其目的在于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动物麻醉颉颃剂是安全有效的动物麻醉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贵波[3](2009)在《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其对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可操作性强,具有对生理干扰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应用于兽医临床手术易出现镇痛不全、肌松不良、内脏牵拉反射等问题。静松灵被广泛应用于大动物及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但在反刍动物易出现麻醉过深、苏醒时间较长、瘤胃臌胀、胃内容物返流等问题。针药复合麻醉,既可减少药物麻醉的副作用,又可获得药物的止痛效果。本实验旨在了解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山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选取健康成年杂交山羊30只,年龄在1~1.5岁,体重17~20kg,将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0.5mg/kg静松灵组,2mg/kg静松灵组,电针组,电针复合0.5mg/kg静松灵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给药0、5、25、45、65和95min(单纯药物组)或0、25、45、65、85和115min(电针组或电针复合药物组)用DL-ZⅡ直流感应电疗机以钾离子透入法测定痛阈,使用PM-9000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测定呼吸频率、心率和体温,用电子血压计测定山羊的股动脉压。分别在实验前及实验后1.5、24、48、96和168h采集山羊血液,使用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尿素含量、肌酐含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血糖含量,用GC-911γ-放射免疫计数器测定皮质醇含量,使用pocH-100iV Diff兽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率和淋巴细胞比率。本实验中电针复合0.5mg/kg静松灵组山羊与2mg/kg静松灵组山羊的痛阈差异不显着,说明前者的镇痛作用与后者相当;针刺复合静松灵组山羊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针刺复合静松灵组山羊呼吸频率显着低于常规剂量的静松灵(2mg/kg)组,电针组山羊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没有明显的影响;2mg/kg静松灵组山羊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升高,本实验中单纯药物组山羊的血糖、皮质醇、血清尿素和肌酐的含量有显着升高;静松灵对外周血中红细胞数没有明显影响,可使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电针复合0.5mg/kg静松灵对山羊镇痛效果确实,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不显着。

张俊红[4](2007)在《动物麻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用于动物本身的疾病治疗、运输,还是作为探讨人类疾病发生防制的“活的精密仪器”,动物麻醉作为保证实施手术操作成功及完成科研项目全过程数据收集的关键环节,都是手术学教学及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而麻醉监测及拮抗剂的使用,亦是安全有效的动物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三者的研究进展。

徐春忠[5](2006)在《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在动物园对野生动物进行串笼、人工授精、体格检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等都可能需要进行保定和麻醉。对动物进行麻醉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应激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人和动物的安全。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不同动物对同一麻醉药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各不相同。野生动物进行麻醉时,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各种野生动物生理特点、体质、病况等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并正确地计算其用药量。目前还没有一种能满足所有野生动物麻醉需要的理想药物。目前用于野生动物麻醉药物较多,而且一种麻醉药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又表现出不同的麻醉效果。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各家动物园在野生动物麻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国内32家动物园的53种3472头次野生动物的麻醉资料,结合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人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临床实践经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各种野生动物麻醉的最佳药物及其用药剂量,为野生动物安全有效地麻醉与保定提供参考。用于动物麻醉的化学药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神经肌肉阻断剂,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的神经肌肉连结处,通过使动物麻痹而产生制动。如最古老应用的箭毒(Curare)、筒箭毒碱,目前仍有应用的是氯化琥珀胆碱(司可林)、三碘季胺酚。随着更为安全和有效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出现,神经肌肉阻断剂在哺乳动物麻醉中的使用急剧下降,但现在仍用于爬行动物的麻醉;另一类为作用于中枢的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制动。包括:1)镇痛性化学保定药,如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阿片类;2)安定性化学保定药,如吩噻嗪类、苯二氮卓类、丁酰苯类;3)麻醉性化学保定药,如环己胺类。临床上为减少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麻醉效果,常将多种药理性质各不相同的药物,如:安定药、催眠药、肌松药、镇静药等先后相继或同时并用,对动物进行复合麻醉或复方麻醉。动物麻醉颉颃剂能有效地颉颃麻醉剂对中枢神经抑制和其它毒副作用,可克服麻醉剂的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加速动物生理功能的恢复以及用于麻醉药过量中毒时的急救,提高了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动物园目前使用的麻醉药或化学保定药有十一种:其中单剂有氯胺酮、麻保静、静松灵;复方制剂有保定宁、眠乃宁、速眠新、噻胺酮、氯胺酮+安定、氯胺酮+眠乃宁、氯胺酮+速眠新、大动物保定灵。1草食动物:适合用于鹿科动物麻醉的药物是眠乃宁,其推荐剂量是1.5~2.2mL/100Kg,但对黇鹿、水鹿的剂量相对较大(2.2~3.2mL/100Kg)。其次是噻胺酮,推荐剂量为3~4mg/Kg,但对水鹿剂量较大(6.5~7.2mg/Kg);适合用于牛科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推荐剂量为12~30μg/Kg。对羚牛、牦牛可另选用眠乃宁(1.8~2.3mL/100Kg)、麻保静(2~2.3mg/Kg)、静松灵(0.4~0.6mg/Kg);适合于马属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10~17μg/Kg)、保定宁(2.3~4.0mL/100Kg);适合驼科动物的是眠乃宁(骆驼0.5~0.7mL/100Kg,羊驼0.8~1.4mL/100Kg)、麻保静(2.2~3.0mg/Kg)、噻胺酮(2.7~3.2mg/Kg);适合大型草食动物的是大动物保定灵(亚洲象1.87~2.20μg/Kg,非洲象3μg/Kg,长颈鹿7.50~11.76μg/Kg),对大象可试用眠乃宁(0.3~0.67mL/100Kg)。2食肉动物:噻胺酮、眠乃宁对猫科动物、熊科动物的麻醉效果最好。噻胺酮对猫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8~3.6mg/Kg,对熊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2.9~4.7mg/Kg;眠乃宁对猫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9~2.6mL/100Kg,对非洲狮剂量稍大(2.81±0.42mL/100Kg),对熊科动物的推荐剂量是1.8~3.1mL/100Kg;噻胺酮(猞猁2.89±0.32mg/Kg、狼5.38±0.50mg/Kg)、眠乃宁(猞猁3.25±0.64mL/100Kg、狼6.14±0.75mL/100Kg)、速眠新(猞猁7.95±3.56mL/100Kg、狼7.52±1.78mL/100Kg)对犬科动物的麻醉效果最好;氯胺酮(5022±1.86mg/Kg)、氯胺酮+安定(Ket:5.18±1.01mg/Kg,安定:0.2mg/Kg)、噻胺酮(2.38±0.42mg/Kg)、眠乃宁(1.45±0.20mL/100Kg)对大熊猫麻醉效果较好;氯胺酮(12.90±2.53mg/Kg)、噻胺酮(6.37±1.85mg/Kg)对小熊猫的麻醉效果较好,但剂量相对较大。3灵长类动物:氯胺酮及其复方制剂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有效麻醉剂,有很高的疗效,安全范围大,作用快,诱导期短。剂量分别为:噻胺酮(1.8~3.0mg/Kg)、氯胺酮+眠乃宁(1.07~5.48mg/Kg+0.008~0.024mL/Kg)、氯胺酮+速眠新(5mg/Kg+0.05mL/Kg)和氯胺酮(4.8~10.9mg/Kg)。眠乃宁麻醉灵长类动物时,动物的呼吸、循环抑制较明显,且有的动物在肌注大量解药后,苏醒仍较慢(有的长达24h),难以控制苏醒和麻醉深度以及意外的发生,使用时需慎重。4其它野生动物:有袋目、鳍脚目动物以氯胺酮(袋鼠18.57±2.26mg/Kg,海狮、海豹4~10mg/Kg)、氟胺酮+安定(袋鼠Ket15mg/Kg+安定0.9mg/Kg;海豹Ket:4.67±0.82mg/Kg,安定0.22±0.06mg/Kg)为首选;大型鸟类以眠乃宁(鸵鸟2.32±0.18mg/100Kg,鸸鹋3.14±0.51mg/Kg)为首选,次选氯胺酮+速眠新(鸵鸟15.56±3.24mg/Kg,0.24±0.04mL/Kg)、氯胺酮+安定(Ket20~25mg/Kg+安定0.85mg/Kg)、氯胺酮(鸵鸟24.36±3.20mg/Kg,鸸鹋27.95±3.11mg/Kg)。因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二甲苯胺噻嗪、静松灵等)特殊的药理作用,对于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的动物,常不能产生满意的制动效果,因而很少单独用于野生动物的麻醉保定,常与阿片类或环己胺类药物联合应用。使用眠乃宁麻醉保定动物时要注意首次用药量要足,追加的效果不如一次给足量的好。麻醉过程中要注意安静诱导,避免刺激。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发现,如果一个动物(尤其是鹿科、熊科动物)长期多次应用眠乃宁,动物会逐渐产生一定耐受性,用量逐渐加大。单用氯胺酮时动物可出现肌松效果差,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甚至惊厥,且麻醉时间短,对长时间手术处理需多次追加药物。加用适量安定或用噻胺酮后可缓解和改善以上不足,且麻醉时间可适当延长。

马福德,王洪斌[6](2006)在《特异性动物麻醉拮抗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焕奇[7](2004)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三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王敏儒,萧惠来[8](2003)在《赛拉唑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研究了赛拉唑的镇痛作用 ,通过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和脑内单胺类递质测定 ,分析了赛拉唑的镇痛作用机理。结果显示 ,在小鼠扭体实验中 ,赛拉唑可明显减少腹腔注射乙酸所致扭体反应次数 ,在小鼠热板实验中也可降低动物痛阈 ,其镇痛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 ,相应的 ED50 值分别为0 .95和 4.2 5mg/ kg;预先给予 α2 拮抗剂育亨宾可对抗其镇痛作用 ,而 α1拮抗剂哌唑嗪则不能。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表明 ,腹腔注射赛拉唑后 1 5、3 0和 6 0 min,小鼠脑膜 α2 受体与 [3 H]标记的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宁的特异性结合均受到抑制。赛拉唑尚可抑制α-MPT引起的小鼠脑内单胺类物质尤其是 NA含量下降。上述结果提示 ,赛拉唑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膜 α2 受体激动剂 ,其镇痛作用机理与激动脑内 α2 受体有关

刘广文,王喆,王洪斌[9](2003)在《二甲苯胺噻唑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

梁德勇,叶燕燕,莫孝荣,吉长福,朱丽霞[10](2002)在《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用辐射热照射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 ,观察到脑室注射二甲苯胺噻唑具有明显的量效相关的镇痛效应 ,其镇痛效应与肾上腺素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的相似 ,且可被α2 受体拮抗剂育亨宾阻断 ,说明二甲苯胺噻唑可能通过肾上腺素α2 受体产生镇痛效应。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还可被咪唑啉受体拮抗剂苯恶唑阻断 ,提示其中还可能有咪唑啉受体参与。本实验还观察到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氯胺酮和钙离子络合剂EDTA可加强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减少其用量并减轻其副作用。为开发肾上腺素α2 受体激动剂类非成瘾性镇痛药提供新的途径。

二、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麻醉剂的概述
    1.2 常用麻醉性镇痛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1.3 麻醉颉颃剂的概述
    1.4 常用麻醉颉颃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1.5 XFM及其颉颃剂的研究进展
        1.5.1 小型猪麻醉研究背景
        1.5.2 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研究进展
        1.5.3 小型猪复合麻醉颉颃剂研究进展
    1.6 m TOR信号通路概况
        1.6.1 LKB1的研究进展
        1.6.2 AMPK的研究进展
        1.6.3 4EBP1的研究进展
    1.7 m TOR信号通路与麻醉的关系
    1.8 Orexins系统概况
    1.9 Orexins系统与麻醉关系
    1.10 实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提取组织中总RNA质量鉴定结果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3.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3.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3.5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prepro-orexin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
    4.2 实验的质量控制
    4.3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XFM及其颉颃剂的作用机理与LKB1-AMPK-m TOR通路Orexins系统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1.1 纳洛酮
    1.2 氟马西尼
    1.3 育亨宾
    1.4 苯恶唑
    1.5 阿替美唑
2 非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2.1 多沙普仑
    2.2 4-氨基吡啶
    2.3 氨茶碱
    2.4 维生素K3
    2.5 Orexins
3 复合麻醉颉颃剂
    3.1 苏醒灵
    3.2 苏醒灵2号
    3.3 苏醒灵4号
    3.4 犬醒宝
    3.5 鹿醒宝
4 动物麻醉颉颃剂研究展望

(3)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其对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静松灵研究进展
        1.1.2 针刺麻醉研究进展
        1.1.3 兽医外科中羊麻醉研究进展
        1.1.4 动物麻醉监测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麻醉药品及主要试剂
    2.3 实验动物
    2.4 麻醉方法
    2.5 痛阈及生理指标测定
        2.5.1 痛阈测定
        2.5.2 生理指标测定
    2.6 血液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应激指标测定
        2.6.1 血常规测定
        2.6.2 血浆中皮质醇含量的测定
        2.6.3 血糖含量的测定
        2.6.4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2.6.5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2.6.6 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2.6.7 尿素含量的测定
        2.6.8 肌酐含量的测定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痛阈的影响
    3.2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呼吸频率的影响
        3.2.2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心率的影响
        3.2.3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平均股动脉压的影响
        3.2.4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体温的影响
    3.3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3.3.1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外周血红细胞数的影响
        3.3.2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
        3.3.3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的影响
        3.3.4 电针静松灵对嗜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影响
    3.4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3.4.2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3.4.3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4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
        3.4.5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清肌酐含量的影响
    3.5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3.5.1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3.5.2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血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的效果
    4.2 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生理功能的影响
    4.3 静松灵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4.4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生化功能的影响
    4.5 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应激的影响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动物麻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麻醉
    1.1 α2受体激动剂
    1.2 分离麻醉剂氯胺酮
    1.3 麻醉性镇痛药与镇静安定药
2 麻醉拮抗剂
    2.1 特异性拮抗剂
        2.1.1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2.1.2 阿片受体拮抗剂
        2.1.3 苯二氮受体拮抗剂
    2.2 非特异性拮抗剂
        2.2.1 4-氨基吡啶 (4-AP)
        2.2.2 吗琳吡洛酮 (Doxapram )
        2.2.3 胆碱酯酶抑制剂
3 麻醉监测
    3.1 生物反射的监测
    3.2 循环系统的监测
    3.3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3.4 对肝肾功能的监测

(5)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的分类及药理作用
    第三章 动物复合麻醉及复方麻醉剂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动物麻醉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调查与研究
    第五章 野生草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野生肉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灵长类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其他野生动物麻醉药的临床应用调查
        1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硕士期间己发表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6)特异性动物麻醉拮抗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α2受体拮抗剂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1 育亨宾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2 苯恶唑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3 阿替哌咪唑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4 妥拉苏林(Tolazoline)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2 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2.1 盐酸纳洛酮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盐酸纳洛酮(Naloxon)
    2.2 盐酸二丙诺啡 (M5050) 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3 苯二氮受体拮抗剂在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7)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全身麻醉的概述
        1.1.1 古代全身麻醉
        1.1.2 现代全身麻醉
    1.2 全麻机理学说的历史沿革
        1.2.1 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
        1.2.2 全麻机理的蛋白质学说
        1.2.3 全麻机理的突触学说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
        1.3.1 ATP 酶的跨膜信号转导与全身麻醉
        1.3.2 AC-cAMP-PDE 信号系统与全身麻碎
        1.3.3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与全身麻醉
    1.4 麻醉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1.4.1 麻醉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1.4.2 麻醉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4.3 麻醉与血浆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4.4 麻醉与神经肽 Y
        1.4.5 麻醉与神经降压素
    1.5 全麻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实验研究的意义
        1.6.2 实验研究的目的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3.1.1 实验犬麻醉后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3.1.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3.1.3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3.1.4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 NPY、CGRP、ANP 和 NT 浓度的影响
    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3.2.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大鼠行为学变化
        3.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3.2.3 噻拉唑和 QFM 麻醉合剂对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3.2.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 AC-cAMP-PDE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 讨论
    4.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
    4.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机制
        4.2.1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清 NO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2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前列环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3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内皮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4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血栓素 A2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5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间的协调作用与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2.6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7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心钠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8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CGRP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9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PY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10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T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3.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a+、K+-ATP 酶的影响
        4.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3.5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AC-cAMP-PDE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及获奖情况
致谢

(8)赛拉唑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实验动物
    1.2 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
    1.3 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
    1.4 小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测定
    1.5 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
2 结果
    2.1 赛拉唑的镇痛作用
    2.2 小鼠腹腔注射赛拉唑后脑内单胺类物质含量变化
    2.3 赛拉唑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与脑内受体α2占领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赛拉唑的镇痛作用
    3.2 α-受体拮抗剂对赛拉唑镇痛作用的影响
    3.3 赛拉唑镇痛作用的部位及机理

(9)二甲苯胺噻唑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甲苯胺噻唑的中枢抑制机理
    1.1 α2受体与中枢抑制效应
    1.2 二甲苯胺噻唑是一种α2受体激动剂
2 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机制
    2.1 二甲苯胺噻唑的中枢抑制性镇痛作用
    2.2 二甲苯胺噻唑对乙酰胆碱的影响
    2.3 二甲苯胺噻唑对β—内啡肽的影响
3 二甲苯胺噻唑的肌肉松驰作用
4 二甲苯胺噻唑的副作用
    4.1 二甲苯胺噻唑对心血管的影响
    4.2 二甲苯胺噻唑对胃蠕动的抑制作用

(10)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动物
    2.药品
    3.方法
    4.统计
结果
    1.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作用
    2. 苯恶唑、育亨宾拮抗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3. 氯胺酮加强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4. EDTA增强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讨论
    1.二甲苯胺噻唑的中枢镇痛作用
    2.伍用氯氨酮加强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3.钙离子与二甲苯胺噻唑镇痛的关系

四、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D]. 石星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2]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进展[J]. 卢德章,范宏刚,张栾松,马昆,姜胜,谭丽娟,于世明,王洪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3]电针复合静松灵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其对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D]. 王贵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4]动物麻醉研究进展[J]. 张俊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07(02)
  • [5]麻醉药在野生动物中的临床应用调查[D]. 徐春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6]特异性动物麻醉拮抗剂研究进展[J]. 马福德,王洪斌. 现代畜牧兽医, 2006(03)
  • [7]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8]赛拉唑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王敏儒,萧惠来. 动物医学进展, 2003(04)
  • [9]二甲苯胺噻唑的作用机制[J]. 刘广文,王喆,王洪斌.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02)
  • [10]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J]. 梁德勇,叶燕燕,莫孝荣,吉长福,朱丽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2(04)

标签:;  ;  

甲苯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