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义线性模型线性约束下参数估计的一个最优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汶静[1](2021)在《几类非凸稀疏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疏优化问题广泛出现在科学和工程应用中的许多领域,其目的可被理解为寻找满足一定条件且绝大多数元素为零的解。鉴于稀疏优化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四类非凸稀疏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结合动力系统理论等相关知识,从其理论分析、模型改进和算法设计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一类非光滑、非凸且非Lipschitz连续的lp(0<p<1)正则稀疏优化问题。基于此问题最优解的必要性条件,定义一类稳定点,证明出该稳定点具有较强的优化性能。基于光滑化方法,提出一类以微分方程为模型的动态算法求解此类优化问题,证明算法的解轨线是全局存在且有界的,并分析解轨线的唯一性。当可行域有界时,证明算法解轨线的聚点均为问题的稳定点,并分析算法的全局收敛性。特别地,在盒约束情形下,证明算法的解轨线满足下界性质且其所有聚点非零元的位置一致。最后,通过一些数值实验结果说明算法具有较好的数值表现。2.研究一类非凸且非连续的l0正则稀疏优化问题。通过构造l0范数的光滑化函数,提出一类以微分方程为模型的动态算法求解此类问题,并针对特殊情形设计求解此问题的纠正方法。证明算法解轨线是全局存在的、唯一的、有界的且全局Lipschitz连续的。此外,证明算法解轨线的所有聚点均有相同的支撑集且所有非零元拥有一致的下界。结合提出的动态算法和纠正方法,任何纠正的聚点都是此类优化问题的局部最优解。此外,分析此类问题与带有一般盒约束的优化问题局部最优解之间的等价性。最后,提供一些数值实验说明动态算法求解一些稀疏优化问题的有效性。3.研究一类带有一般凸约束的非凸且非连续的l0正则稀疏优化问题,其目标函数是非光滑凸损失函数和l0范数之和。构造l0正则化的松弛函数,并提出一类以微分包含为模型的动态算法来求解此类问题。证明算法解轨线是全局存在且有界的,有限时间内可到达优化问题的可行域并永驻其中。此外,证明解轨线是其slow解,且它的任何聚点都是一类非凸连续松弛问题的Clarke稳定点。在盒约束情形下,证明算法解轨线的聚点均满足下界性质,且具有共同的支撑集。除特殊情况外,解轨线的任意聚点都是此类非凸且非连续l0正则问题的局部最优解。特别地,算法可用于求解一般的局部Lipschitz连续非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且与求解此类问题的现有动态算法相比具有更简单的计算结构。最后,提供一些数值实验说明动态算法具有较好的数值表现。4.研究一类非凸且非连续的稀疏组l0正则优化问题。首先,给出此问题的DC形式的连续松弛模型,定义松弛问题的一类稳定点,并分析此类稳定点与现有的一些稳定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所定义稳定点的一些性质,证明所考虑的问题与其松弛问题全局最优解之间的等价性。其次,定义所考虑问题的强局部最优解,并证明其强局部最优解与松弛问题的所定义稳定点之间的等价性。再次,基于松弛问题的DC结构,设计两类DC算法并证明由两类算法生成的解序列的聚点均为松弛问题的稳定点,也是所考虑问题的强局部最优解。特别地,证明所有聚点具有共同支撑集且其非零元具有共同的下界,聚点的零元可以在有限步迭代内被收敛。此外,证明两类DC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并估计收敛速率。最后,通过一些数值实验说明两个算法的有效性。
黄达文[2](2020)在《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每个方面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类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等都属于网络空间中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的出现为一些网络攻击提供了平台,一些恶意分子利用网络基础设施来实施网络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空间一直受到恶意传播行为的威胁。网络空间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恶意威胁,其中计算机病毒和谣言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恶意传播行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的恶意程序,它能够导致被感染的计算机瘫痪或者信息泄露,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谣言是一种能够通过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虚假信息,它能够导致社会恐慌、股市震荡等严重后果。为了减少这两类安全威胁给网络空间造成的损失,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动力学是研究传播行为的成熟工具,本文将借助它来研究计算机病毒和谣言这两类网络空间问题。本文的贡献概述如下:(1)引入了病毒和补丁的更新过程,研究了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控制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的流行,我们必须不断地向网络中注入新的补丁程序。由于有限的通信带宽限制了补丁的注入速率,我们需要评估一个给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在抑制计算机病毒传播方面的性能。这一部分里,本文主要研究均匀混合计算机网络的补丁性能评估问题。这一部分提出了一种带有补丁注入机制的病毒-补丁交互模型,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全局稳定的平衡点。这一结果意味着染毒计算机所占的比例最终将趋近于一个常数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计算机的渐近占比作为相关补丁注入速率的性能度量。本文还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染毒计算机渐近占比的影响。特别地,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密集连接的网络,补丁注入机制特别有效。这项工作为了解补丁注入机制的有效性迈出了第一步。(2)分析了网络拓扑对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了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应对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病毒,必须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然而,由于网络带宽有限,通常会将新的病毒补丁注入到网络中一部分计算机,然后这些计算机再将补丁转发给其余的计算机。静态补丁策略包括固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和固定的补丁转发速率。这一部分里,本文着重于评估具有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的静态补丁策略的性能。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治节点级病毒补丁传播模型来描述静态补丁策略的效果。然后,本文证明了该模型具有全局吸引性,这意味着无论网络的初始期望状态如何,染毒计算机的期望占比都收敛到相同的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节点的渐近期望占比作为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度量。最后,本文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抑制恶意软件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3)分析了外部环境对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有害谣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部分里,本文致力于利用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一个高性价比的在线社交网络辟谣方案。由于在线社交网络用户主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接收谣言,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的个体级谣言传播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衡量了一个辟谣方案的成本效益。接着,本文将原始问题转化为最优控制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解性,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最优性系统。最后,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辟谣方案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本文的研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4)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针对某个实体的谣言可以通过在线社交网络(OSN)迅速传播,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一部分里,本文研究了在造谣者具有策略意识的情形下,如何减轻谣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新的谣言传播模型,估计了造谣者的利益以及受害者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原问题归结为微分博弈论模型。其次,本文导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系统。通过求解该系统,本文给出了一个动态的辟谣策略。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本文证明了该策略在纳什均衡解概念下是具有较高性价比。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用微分博弈论来处理这种问题。这项工作为抑制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冯敏[3](2019)在《多目标优化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的一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在一定的正则性假设下分别得到了连续Fréchet可微的多目标问题的二阶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和二阶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此外,建立了局部有效解的近似强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也讨论了锥约束向量优化问题的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多目标优化的研究背景、Kuhn-Tucker最优性的相关进展和本文的研究工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中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的概念、二阶切向逼近的概念和二阶方向导数的概念。另外,讨论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阶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也给出了径向二阶方向导数的一些有用的性质。第三章,介绍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种新的序列逼近的Kuhn-Tucker条件。首先,证明了一个局部有效解满足近似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然而,这样的最优性条件不一定在弱有效解处成立。其次,利用一个所谓的锥连续正则性条件,证明了一个强Kuhn-Tucker序列的极限点也是一个Kuhn-Tucker点。最后,在合适的假设下,得到了凸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真有效解的一个近似强Kuhn-Tucker最优性充分条件。第四章,利用对偶锥及其性质,得到了一般锥系统的Tucker择一性定理。这一结果可以处理锥约束向量优化问题的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首先,在没有任何有效性的假设下建立了强Kuhn-Tucker择一性定理。其次,在一定的正则性条件成立的假设下证明了局部Borwein真有效解的强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另外,作为一个应用,给出了Benson真有效解的一个线性标量化的刻画。第五章,利用径向二阶方向导数和投影二阶切锥,构造了一个二阶Abadie型约束品性。利用这一约束品性,可以建立弱有效解的二阶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其次,也得到了一种严格局部有效解的二阶最优性充分条件。利用Motzkin择一性定理,分别证明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原始形式和对偶形式的结果。第六章,利用径向二阶方向导数和投影二阶切锥,构造了一个二阶Abadie型正则性条件。这一条件允许二阶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在Borwein真有效解处成立。利用Tucker择一性定理,证明了一对等价的原始形式和对偶形式的最优性必要条件。另外,借助一个反例,说明了二阶Abadie正则性条件不能减弱到一个Guignard型正则性条件。最后,也建立了局部Geoffrion的二阶强Kuhn-Tucker型最优性充分条件。第七章,在本章我们主要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并且提出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解云华[4](2019)在《基于Folded Concave惩罚的稀疏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Concave Folded惩罚下的稀疏线性回归(FCPSLR),在Concave Folded惩罚下的稀疏线性回归已经有了具体的算法,但是满足条件的近似解是否足够接近真实解,并且整个过程与算法无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1)回归模型的解在哪些条件下对Concave Folded惩罚参数是一个稀疏估计量;(2)在一个空间中稀疏近似解满足二阶必要性条件,这相比于满足其他条件的解会以更高的概率值逼近真实的参数值,会产生更小的有界误差;(3)我们将(2)应用于FCPSLR的特殊情况之下求解凹处惩罚函数的极小值,并且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在KKT条件之下任何满足二阶必要性条件的解相比于Lasso解具有更高的精度;(4)论文主要采用二阶平稳收敛的增广拉格朗日方法,将约束条件分为活跃约束和非活跃约束,分别放入子问题和惩罚函数中来求解,每个子问题的解可以通过返回近似二阶平稳点的数值算法来完成。
张齐齐[5](2019)在《无线网络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物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线定位技术作为无线网络中的重要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显着的作用。根据无线信号观测值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类定位技术,例如基于时间,基于角度,或者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等等。其中,对于基于时间观测值的定位技术,精准定位对于定位节点之间的时钟同步,以及定位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定位技术通常是将时间同步与定位当做独立的两个阶段,在定位时,常常假设各个节点的时钟已经完全同步,这样会造成误差的传递放大,进而影响定位的精度。所以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的方法,但是大多数的方法很难在各种噪声环境下做到高精度的定位。因此,高精度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首先利用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观测值,提出了基于广义信赖域子问题(Generalized Trust Region Subproblems,GTR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该算法将一个距离平方最小二乘(Squared Range Based Least Squares,SR-LS)的非线性非凸问题,通过添加一个二次约束条件,转化为GTRS问题,利用算法的充分必要条件,将GTRS问题转化为唯一零点求解问题,最后通过二分法获得距离平方最小二乘问题的定位最优解。本论文其次利用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观测值,提出了基于距离差平方最小二乘(Squared Range-Difference Based Least Squares,SRD-L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利用距离差平方最小二乘建立目标函数,然后添加一个二次等式约束和一个不等式约束,将目标函数的求解转化为高阶多项式多零点求解问题,最后产生误差最小的零点,获得距离差平方最小二乘问题的定位最优解。本论文提出的两种算法与存在时钟偏差却忽略偏差而只考虑定位的算法以及传统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通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算法都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且能够逼近克拉米罗下界(Cramer-Rao Lower Bound,CRLB)。
谢靖[6](2018)在《“性价比”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自然引起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特别关注,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出口奇迹”。针对现有文献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解读不够充分,本文提出待研究的问题,即在价格优势渐进弱化而出口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为何还能持续增长。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本文拟综合考虑价格和质量两种因素,尝试引入“性价比”的研究视角来解读中国出口增长的原因,并对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和“性价比”变动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性价比”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对制造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程度,考察“性价比”变动的主要动力因素及其在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制造业的出口升级路径,进而为出口部门的行为决策提供经验参考,为政府的贸易政策取向提供事实依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本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是梳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评述。(1)梳理企业异质性理论(包括生产率异质性和产品质量异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厘清生产率与价格、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出口质量的主要测度方法进行总结及评述。(2)回顾“性价比”的研究历程,着重分析“性价比”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应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3)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梳理现有文献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有关解读,总结这些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并从中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三部分为出口行为决定的理论分析。本部分主要在质量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性价比”决定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参照已有文献对““性价比”的理解,将“性价比”引入质量异质性模型,分析“性价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同时借鉴Hallak和Sivadasan(2013)的双重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分析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生产能力对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性价比”水平的内生决定;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构建“性价比”与企业出口行为决定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部分在企业-产品层面对“性价比”影响出口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将借鉴Khandelwal等(2013)的方法,利用海关数据库提供的微观贸易数据,测度企业-产品-进口国-年份维度的“性价比”指数,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性价比”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第五部分在行业层面对“性价比”影响出口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将借鉴Hallak和Schott(2011)的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制造业的的行业“性价比”指数,实证检验“性价比”变动对制造业行业出口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在不同类型行业和不同类型进口国中的差异性。第六部分对出口增长和“性价比”变动进行结构性分解。本部分主要分析“性价比”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对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动态影响、考察各因素对制造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程度,同时分析制造业“性价比”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在结构上的动态变化。第七部分分析制造业出口的升级路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着重从产品质量升级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出口升级路径。最后一部分梳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启示。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企业在既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生产能力的约束下,将通过对产品“性价比”的选择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性价比”水平越高的企业,在市场中的获利能力也越强。因此,产品的“性价比”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影响该企业的市场行为选择。当产品的“性价比”提高到一定水平,使得企业在国外市场获得的利润大于或等于其在国内市场的利润时,该企业就会选择出口。第二,从企业-产品层面来看.:由价格和质量共同决定的“性价比”的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型产品和不同类型进口国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来看,(1)“性价比”对外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要强于本土企业。(2)“性价比”的出口促进作用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表现较为突出,而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表现则相对较弱。(3)相较于高收入进口国而言,“性价比”对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在中低收入进口国的表现更为明显。第三,从行业层面来看:(1)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水平在总体上稳步提升,但在行业结构上发展不均衡。(2)行业“性价比”的提高和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增强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同时,在不同类型行业和不同类型进口国中也表现出了差异性。(3)此外,进口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固定贸易成本、可变贸易成本、相对多边贸易阻力和区域贸易安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影响均基本符合理论预期,而地理邻近却并未发挥出显着的预期作用。第四,从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分解结果来看:(1)“性价比”和进口国市场规模的变动对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增长均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反映出正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价比”提高恰好满足了不断扩大的国外市场需求,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奇迹。(2)相对来说,“性价比”的提高对制造业在高收入进口国的出口增长贡献程度更大,而进口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制造业在中低收入进口国的出口增长贡献程度更大。这一结果反映出,由于发达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市场需求规模难以大幅提升,因此中国主要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实现对发达经济国家的出口扩张;尽管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但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的潜力不断被发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扩张。第五,从制造业“性价比”变动的分解结果来看:(1)中国制造业大多数行业“性价比”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出口质量的提升,仅有少数行业依赖于价格竞争。(2)在变化趋势上,中国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的出口质量和出口价格是在同时提高,而“性价比”水平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制造业“性价比”在结构上正在从价格竞争型向质量提升型演进。(3)“性价比”在结构上是动态调整的,虽然制造业出口产品仍具有价格优势,但出口价格的上升趋势使得价格优势逐渐被削弱,而不断提升的出口质量恰好起到了弥补作用,并带动“性价比”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解释了在价格优势渐进弱化而出口质量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制造业出口仍能持续增长的原因。第六,从资源与环境约束及技术创新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看:(1)总体来说,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的出口质量升级会产生先抑制再促进的“U”型动态影响。在环境规制强度较弱阶段,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抵消效应”而抑制出口质量升级;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逐步提高,环境规制则通过对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促进出口质量升级。(2)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来说,当前的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该行业的出口质量升级,但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U”型动态关系;而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小的行业,环境规制对出口质量升级会产生有利影响,并且呈现出边际影响递增的“J”型特征。(3)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自主研发并没有促进出口质量升级,而技术引进则发挥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说明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4)人力资本水平和外资参与度的提升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出口质量升级;而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出口质量升级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积极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分别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为制造业综合竞争优势提升和出口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启示与建议。
李斌[7](2018)在《支持向量机的模型与参数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持向量机作为数据挖掘十大经典算法之一,能在理论上解出全局最优解,在解决小规模、非线性及高维度数据问题中效果显着,至今仍广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支持向量机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需要人工选定模型超参数,该选择对模型效果影响很大。常用的参数选择算法是网格搜索,但执行效率比较低。此外,在参数选择中常常需要评估不同参数下支持向量机模型的优劣。常用的模型选择算法是交叉验证,然而针对支持向量机的交叉验证过程比较耗时。为此,本文针对支持向量机的模型选择和参数选择过程分别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算法。针对模型选择过程,我们提出了优化交叉验证算法的Alpha Seeding算法。针对参数选择过程,我们提出了优化网格搜索算法的Warm Start算法。具体说来文本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五点:1)本文对支持向量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已有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型选择和参数选择算法做了整理和分析。2)提出了支持向量机模型选择的Alpha Seeding算法,并在此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优化策略,即文中提到的ATO,MIR和SIR。3)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的Warm Start算法,并在此算法基础上设计了OVA和PUA两种不同的优化策略,为了进一步加速参数选择过程,我们实现了WarmStart的GPU版本。4)对提出的Alpha Seeding算法和Warm Start算法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说明算法的科学合理性。5)最后,通过设计多组对比实验,在算法效率、迭代次数、能处理的数据规模等角度证实了Alpha Seeding和Warm Start算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刘建勋[8](2017)在《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及其最优性条件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变分不等式问题被广泛地用于解决经济、交通、管理等实际问题。然而,在实际问题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变量,如何处理这些不确定的变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处理方法是采用极小化相应不确定变分不等式的间隙函数的期望,得到一种期望残差极小化意义下的一种解。但是,使用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需要已知这个不确定变量的概率分布信息,而在实际问题中这个分布信息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得到,并且对于一些风险厌恶型的决策者来说,这种极小化期望残差的方法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本文从鲁棒优化的角度考虑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通过极小化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的间隙函数可能出现的“最坏”的情况,定义该问题的鲁棒对应,从而将求解变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求解鲁棒优化问题,进而提出原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概念,得到了刻画一些特殊的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最优性条件,并将该方法推广应用到了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中,给出了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定义,同样的,本文得到了一类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最优性条件刻画。
郎劲[9](2016)在《能源机组批调度建模及Lagrangian松弛优化方法》文中提出能源机组调度问题是能源企业运行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系统需求和生产工艺约束下,确定各个机组在给定计划期内每个时间段的开关机状态及生产量。科学的机组调度能够在满足能源供应需求的同时,降低机组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效,使机组处于优化运行状态。因此能源机组调度问题的建模与优化研究已经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针对电力系统和石油开采中提炼出的机组运行作业管理的共性能源机组组合调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共性批建模策略用于问题刻画和模型降维。基于提出的批建模策略,针对带有风电的电力机组调度问题和石油开采中的油井机组调度问题,分别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数学模型。针对两个问题模型的复杂结构和NP-难特征,分别设计了拉格朗日松弛(Lagrangian relaxation,LR)算法进行求解,提出了相应的加速求解策略,并开发了能源机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机组批建模的调度策略针对实际能源机组调度中,风机和油井机组数量大导致模型维数高而难于求解的难题,根据机组在空间分布上、物理位置上、工作模式上的相近性,将机组划分成不同的批。基于对两类能源机组的共性特征分析,提出了共性批建模的策略;基于对两类机组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了各自批建模实施的批划分方法和参数聚合方法。2)考虑风力发电批特征的电力机组调度问题的建模大规模风电并网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问题是在满足系统负荷、旋转备用要求及机组生产运行最小开关机时间、风机爬坡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考虑了嵌入蓄电池机组降低风电在电网中供电的不稳定性,以确定给定计划期内风电、火电机组和蓄电池的启停状态及发电量,使得系统总的运行费用达到最小。针对常规单机组建模方法,由于风机数量多导致模型规模大而难于求解的困难,通过将物理位置相近的风机进行组批,提出了批模型和参数聚合方法,建立了基于批建模策略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随机生成的数值实验,验证了提出模型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单机模型相比,批模型的求解效率显着提高。3)考虑风力发电批特征的电力机组调度问题的求解由于批模型属于强NP-难问题,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加导致CPLEX软件无法获得近优解。因此,提出了 LR算法对问题进行近优求解,通过将模型中的功率平衡约束、旋转备用约束和风蓄协调等耦合约束松弛到目标函数中,将原问题分解为风电、火电和蓄电池三类单一发电机组子问题。针对火电机组子问题,构造了动态规划算法进行求解,基于最优解的性质分析进行算法加速。在LR算法中,设计了一种代理次梯度算法以简化子问题求解的复杂度,并提出了相应的乘子更新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批模型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有效性。4)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是确定未来给定计划期内油田井场间抽工作方式的油井各时间段的启停状态及采油量,在满足采油量需求的情况下,考虑油井底部压力变化特征对油井开启的影响以及油井最小开关机时间等要求,使总的油井采油运行成本最小。针对常规单机建模方法由于油井数量多而导致模型规模大难于求解的困难,提出将一个油藏内具有相同集输管道的油井作为一个批(block)的批建模策略,建立了基于批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提出了批模型和参数聚合方法,并设计了LR算法进行近优求解。通过随机生成的数值实验,表明批模型的求解效率明显优于单机模型,提出的LR算法性能明显优于CPLEX优化软件,。5)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在油井实际间抽调度工作中,为了防止相邻时间段油井抽油量变化幅度过大对设备造成损伤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引进爬坡约束,保证相邻时间段的抽油量的变化平滑过渡。针对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以油井在给定计划期内的启停状态及采油量为决策变量,以最小化油井启停和运行成本为目标,基于批建模策略,建立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CPLEX求解小规模问题。针对中大规模问题CPLEX无法获得近优解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变量分离的LR算法进行求解。针对常规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分解后的带有爬坡约束的单机组子问题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用特征点代表同一阶段具有相同性质节点群的状态空间约简策略,使动态规划搜索节点的复杂度从O(n4)降到O(n2),显着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通过随机产生的数值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变量分离的LR算法,对于小规模问题与CPLEX获得的最优解接近,对于中大规模问题能够在合理的计算时间内获得高精度的近优解。6)能源机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以上述研究的能源机组批模型和优化算法为核心,开发了能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以对火电、风电、蓄电池等发电机组调度以及油井生产调度进行应用验证。软件系统功能包括数据管理、模型参数生成、优化算法、结果分析等模块。该系统实现了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灵活的人工交互功能,并提供多方案评价,为进一步能源机组调度应用奠定了软件平台基础。
钟舒雅[10](2016)在《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维护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海上风电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推动风电技术进步和电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加大建设海上风电项目的力度,对大气雾霾的治理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维护这个新兴课题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研究,从最基本的维护调度安排问题出发,进而研究了为远海域风电场配套而建的海上运维基地的选址分配问题,最后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对运维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海上运维工作船进行开发设计,在确定的以及模糊、随机的不确定环境下构建了多个有针对性的数学规划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优化算法求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海上风电场的预防性维护调度研究。本文为了合理安排海上风电场中所有风电机进行停机维护工作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同时极大化系统可靠性和极小化维护成本。对于可靠性优化目标,本文运用达成指数对它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改进,此外本文也针对海上风电场所处的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定义了维护成本的构成以及该问题面临的约束条件。本文使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来求解海上风电场预防性维护调度问题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能够为决策者进行最终的维护调度方案的选择提供支持。2.海上运维基地的选址分配研究。本文考虑如何在远海域风电场的范围内选择海上运维基地的建设地址,在满足风电机和变电站对运维人力物资模糊随机需求的前提下产生尽可能小的运输费用。本文基于平均机会测度提出了三类模糊随机规划模型,即期望费用极小化模型、α-乐观费用极小化模型以及平均机会极大化模型来构建有容量限制的海上运维基地的选址分配优化问题。本文设计了混合智能算法对三类模型进行求解,将网络单纯形算法、模糊随机模拟嵌入到遗传算法中。3.海上运维工作船的设计研究。本文使用质量功能展开方法给造船企业为海上运维工作船进行开发设计,该方法能将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客户需求转化为海上运维工作船的工程特性所要达到的目标值。本文建立了一个极小化期望费用、带风险控制的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来确定海上运维工作船工程特性的最优目标值,并且设计了整合模糊模拟和遗传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以求解模型。本文从多个视角对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维护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为改善该学术领域在兴起阶段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做出了贡献。今后海上风电场的相关研究还能大大拓展和深入到更多学科交叉领域中,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现实产业中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应对全球能源危机。
二、广义线性模型线性约束下参数估计的一个最优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义线性模型线性约束下参数估计的一个最优性(论文提纲范文)
(1)几类非凸稀疏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2 l_0正则优化问题 |
1.2.3 稀疏组l_0正则优化问题 |
1.3 预备知识 |
1.3.1 符号说明 |
1.3.2 定义及性质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
2.1 引言 |
2.2 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分析 |
2.2.1 最优解的必要性条件 |
2.2.2 稳定点的定义及分析 |
2.3 算法的构造与分析 |
2.3.1 算法设计 |
2.3.2 理论分析 |
2.3.3 盒约束情形 |
2.4 数值实验 |
2.4.1 测试算例 |
2.4.2 信号恢复问题 |
2.4.3 图像还原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盒约束的l_0正则稀疏优化问题的理论与动态算法 |
3.1 引言 |
3.2 l_0函数的光滑化与分析 |
3.3 算法的构造与分析 |
3.3.1 算法设计 |
3.3.2 理论分析 |
3.3.3 特殊情形纠正 |
3.4 问题模型的等价性分析 |
3.5 数值实验 |
3.5.1 测试算例 |
3.5.2 压缩感知问题 |
3.5.3 变量选择问题 |
3.5.4 影响因子预测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般凸约束的l_0正则非光滑稀疏优化问题的动态算法 |
4.1 引言 |
4.2 一类折叠凹函数的光滑化与分析 |
4.2.1 损失函数和可行域的性质 |
4.2.2 松弛函数的光滑化 |
4.3 算法的构造与分析 |
4.3.1 算法设计 |
4.3.2 理论分析 |
4.3.3 特殊情形讨论 |
4.3.4 算法的推广 |
4.4 数值实验 |
4.4.1 测试算例 |
4.4.2 信号恢复问题 |
4.4.3 影响因子预测问题 |
4.4.4 数据识别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DC框架的稀疏组l_0正则优化问题的理论与迭代算法 |
5.1 引言 |
5.2 问题模型的松弛与等价性分析 |
5.3 算法的构造与分析 |
5.3.1 带线搜索的DC算法 |
5.3.2 带外插的DC算法 |
5.4 算法的全局收敛性与可行性分析 |
5.4.1 全局收敛性分析 |
5.4.2 子问题求解 |
5.5 数值实验 |
5.5.1 信号恢复问题 |
5.5.2 多通道图像重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网络传播概论 |
1.1.1 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 |
1.1.2 网络上的传播现象及其研究 |
1.2 网络空间安全概论 |
1.2.1 网络空间及其安全 |
1.2.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
1.2.3 谣言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
1.2.4 研究内容的关联性 |
1.3 本文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
2 预备知识 |
2.1 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基础 |
2.2 最优控制理论简介 |
2.3 微分博弈理论简介 |
3 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
3.1 引言 |
3.1.1 场景描述 |
3.1.2 本章贡献 |
3.2 相关工作概述 |
3.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
3.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3.3.2 模型的描述 |
3.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
3.4 数值实例 |
3.5 参数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
4.1 引言 |
4.1.1 场景描述 |
4.1.2 本章贡献 |
4.2 相关工作概述 |
4.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
4.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4.3.2 模型的描述 |
4.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
4.4 数值实例 |
4.5 参数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的研究 |
5.1 引言 |
5.1.1 场景描述 |
5.1.2 本章贡献 |
5.2 相关工作概述 |
5.3 谣言控制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
5.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5.3.2 谣言最优控制问题的建模 |
5.3.3 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 |
5.4 数值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的研究 |
6.1 引言 |
6.1.1 场景描述 |
6.1.2 本章贡献 |
6.2 相关工作概述 |
6.3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
6.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6.3.2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 |
6.3.3 博弈问题的求解 |
6.4 数值实例 |
6.4.1 纳什系统的求解 |
6.4.2 策略对的效益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交流情况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多目标优化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的一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多目标优化的发展概况 |
1.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 |
1.1.2 一阶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的研究现状 |
1.1.3 二阶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的研究现状 |
1.2 本文选题的目的 |
1.3 本文的内容介绍 |
2 预备知识 |
2.1 符号说明与基本概念 |
2.2 一阶Kuhn-Tucker最优性 |
2.3 二阶切向逼近与二阶方向导数 |
2.4 本章小结 |
3 近似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 |
3.1 近似强Kuhn-Tucker条件 |
3.2 正则性条件与全局收敛性 |
3.3 锥连续正则性条件 |
3.4 真有效性的充分条件 |
3.5 数值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锥约束向量优化问题的强Kuhn-Tucker条件 |
4.1 锥系统的Tucker择一性定理 |
4.2 锥约束向量优化问题 |
4.3 强Kuhn-Tucker择一性定理 |
4.4 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 |
4.5 多目标优化的强Kuhn-Tucker条件 |
4.6 本章小结 |
5 二阶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 |
5.1 二阶Abadie约束品性 |
5.2 二阶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 |
5.3 二阶最优性充分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二阶强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 |
6.1 二阶Abadie正则性条件 |
6.2 二阶强Kuhn-Tucker最优性必要条件 |
6.3 二阶最优性充分条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完成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目录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基于Folded Concave惩罚的稀疏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介绍 |
1.2 已有的研究成果 |
1.3 问题介绍及理论背景 |
2 必要性条件及解的稀疏性 |
2.1 必要性条件 |
2.2 解的稀疏性 |
2.2.1 稀疏解的一阶界限 |
2.2.2 稀疏始解的二阶界限 |
3 稀疏解的精度 |
3.1 假设条件 |
3.2 稀疏解的精度 |
3.2.1 任意S~3ONC解的统计精度 |
3.2.2 强Oracle性质 |
3.2.3 S~3ONC条件下Lasso估计的优良性能 |
4 最优解算法及求解过程 |
4.1 增广拉格朗日的框架 |
4.1.1 PHR算法 |
4.1.2 增广拉格朗日方法的实施 |
4.2 二阶增广拉格朗日法 |
4.2.1 相关定义 |
4.2.2 相关定理 |
5 算法的实际验证 |
5.1 Lasso回归与其他回归的比较 |
5.1.1 最小二乘回归 |
5.1.2 岭回归 |
5.1.3 lasso回归 |
5.1.4 结论 |
5.2 增广拉格朗日法的实施 |
5.2.1 PHR算法程序 |
5.2.2 实例验证 |
5.2.3 增广拉格朗日方法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数据 |
附录B 文中的所有程序 |
1 三种回归在R中的比较 |
2 PHR算法程序 |
致谢 |
(5)无线网络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无线定位方法 |
1.2.1 解算定位 |
1.2.2 指纹识别定位 |
1.3 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传统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技术 |
2.1 引言 |
2.2 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模型 |
2.3 传统的解算定位方法 |
2.3.1 极大似然估计算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 |
2.3.2 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和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
2.3.3 基于拉格朗日算子的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
2.3.4 半定规划算法 |
2.4 算法性能评判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TR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GTR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 |
3.2.1 建立基于GTR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的目标函数 |
3.2.2 将目标函数的求解问题转化为多项式零点求解问题 |
3.2.3 求解函数定义区间 |
3.2.4 证明函数在定义区间的单调性 |
3.2.5 求函数的零点 |
3.3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RD-L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SRD-LS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算法 |
4.2.1 建立基于TDOA的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观测模型 |
4.2.2 建立基于SRD-LS的联合时间与同步定位的目标函数 |
4.2.3 求解目标函数 |
4.3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性价比”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
一、生产率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
二、产品质量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二节 “性价比”的相关研究 |
一、“性价比”的提出与推广 |
二、“性价比”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中国出口增长原因的相关研究 |
一、宏观层面的研究 |
二、微观层面的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分析:一个新的视角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模型假定及“性价比”的引入 |
一、消费者效用 |
二、企业生产成本 |
三、“性价比”的引入 |
第三节 “性价比”与企业市场行为的决定 |
一、“性价比”与企业的市场行为:封闭经济情景 |
二、“性价比”与企业的市场行为:开放经济情景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性价比”与出口增长:企业-产品层面的经验证据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企业-产品层面“性价比”指数的测算 |
二、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第三节 计量估计及结果分析 |
一、全样本估计 |
二、分企业类型估计 |
三、分产品类型估计 |
四、分进口国类型估计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分析 |
二、基于参数不同取值的稳健性检验 |
三、基于异质性产品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性价比”与出口增长: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
第一节 行业“性价比”指数的测度 |
一、行业“性价比”指数的测度模型 |
二、指标、数据与测算结果 |
第二节 特征事实分析 |
一、中国制造业“性价比”水平的变化趋势 |
二、“性价比”与制造业出口的演进规律 |
第三节 计量估计与结果分析 |
一、模型与数据 |
二、制造业全样本估计 |
三、分行业类型估计 |
四、分进口国类型估计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基于分阶段回归的稳健性检验 |
二、基于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性价比”变动影响制造业出口增长的结构性分解 |
第一节 制造业出口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演进趋势分析 |
一、制造业出口的演进趋势 |
二、制造业“性价比”水平的演进趋势 |
三、进口国市场规模的演进趋势 |
第二节 制造业出口增长的结构性分解 |
一、出口增长的结构性分解:不考虑进口国差异 |
二、出口增长的结构性分解:考虑进口国差异 |
第三节 制造业“性价比”变动的结构性分解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制造业出口升级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出口质量升级的机理分析 |
一、“抵消效应” |
二、“补偿效应” |
三、行业异质性效应 |
第三节 模型、变量与数据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四节 出口质量升级的实证分析 |
一、“抵消效应”和“补偿效应”的检验结果 |
二、行业异质性效应的检验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支持向量机的模型与参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技术 |
1.2.2 模型选择技术 |
1.2.3 参数选择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 |
1.4 本文结构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支持向量机 |
2.1.1 线性支持向量机 |
2.1.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2.1.3 常用训练算法 |
2.2 交叉验证 |
2.2.1 交叉验证的产生 |
2.2.2 交叉验证的定义 |
2.2.3 交叉验证的方法 |
2.3 参数选择 |
2.3.1 模型参数的影响 |
2.3.2 模型参数选择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lphaSeeding的支持向量机交叉验证优化 |
3.1 AlphaSeeding算法的提出 |
3.2 α权重调优算法 |
3.3 多样本替换优化算法 |
3.4 单样本替换优化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armStart和GPU加速的SVM参数选择优化 |
4.1 WarmStart算法的提出 |
4.2 调整I2∪I3中的α |
4.2.1 正例的优化 |
4.2.2 负例的优化 |
4.3 基于WarmStart的参考选择优化算法 |
4.3.1 目标函数增幅优先调优算法 |
4.3.2 正负例匹配调优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分类数据集 |
5.1.1 交叉验证数据集 |
5.1.2 参数选择数据集 |
5.2 交叉验证算法优化性能 |
5.2.1 交叉验证整体性能 |
5.2.2 k变化的影响 |
5.3 参数选择算法优化性能 |
5.3.1 参数选择算法性能 |
5.3.2 结合GPU优化的参数选择过程性能 |
5.3.3 结合交叉验证过程的参数选择过程优化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及其最优性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预备知识 |
2.1 变分不等式相关知识简介 |
2.2 随机变分不等式问题简介 |
2.3 鲁棒优化相关知识简介 |
3 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及其最优性条件 |
3.1 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的鲁棒对应 |
3.2 几类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最优性条件 |
4 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及其最优性条件 |
4.1 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的鲁棒对应 |
4.2 一类不确定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的最优性条件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课题的后期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能源机组批调度建模及Lagrangian松弛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风电调度问题 |
1.1.2 油井调度问题 |
1.2 能源机组调度问题综述 |
1.2.1 风电与其他电力机组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2 油井生产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路线及主要工作 |
1.3.1 研究路线 |
1.3.2 主要工作 |
第2章 能源机组特征分析及批建模策略 |
2.1 引言 |
2.2 机组共性特征分析 |
2.3 机组个性特征分析 |
2.4 批建模策略 |
2.4.1 风电批建模策略 |
2.4.2 油井批建模策略 |
2.5 机组批的参数聚合方法 |
2.5.1 风机批参数聚合方法 |
2.5.2 油井批参数聚合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风力发电批特征的电力机组调度问题描述及建模 |
3.1 引言 |
3.2 风机工作原理 |
3.3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
3.3.1 问题描述 |
3.3.2 数学模型 |
3.3.3 模型线性化 |
3.4 实验和数据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风力发电批特征的电力机组调度问题的求解方法 |
4.1 引言 |
4.2 问题求解方法 |
4.2.1 拉格朗日松弛问题 |
4.2.2 求解子问题 |
4.2.3 构造可行解 |
4.2.4 拉格朗日乘子迭代方法 |
4.3 实验和数据结果 |
4.3.1 模型及算法性能比较实验设计 |
4.3.2 模型对风电的利用率 |
4.3.3 蓄电池对风电接入后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 |
5.1 引言 |
5.2 油井采油工艺和管理背景 |
5.3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数学模型 |
5.3.3 模型线性变换 |
5.4 求解方法 |
5.4.1 拉格朗日松弛问题 |
5.4.2 求解子问题 |
5.4.3 构造可行解 |
5.4.4 更新拉格朗日乘子 |
5.5 实验和数据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批调度问题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
6.2.1 问题描述 |
6.2.2 数学模型 |
6.2.3 模型线性变换 |
6.3 求解方法 |
6.3.1 拉格朗日松弛问题 |
6.3.2 求解子问题 |
6.3.3 压力子问题求解方法 |
6.3.4 具有爬坡约束的可行解的构造 |
6.3.5 更新拉格朗日乘子 |
6.4 实验和数据结果 |
6.4.1 实验参数设置 |
6.4.2 实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能源机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
7.1 引言 |
7.2 设计思想及开发策略 |
7.3 功能模块 |
7.3.1 主系统模块 |
7.3.2 复合能源电力机组调度子系统 |
7.3.3 油田开采生产调度子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作者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
(10)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维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世界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1.3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海上风电场的预防性维护调度研究 |
2.1.1 动机与构思 |
2.1.2 目标函数 |
2.1.3 优化方法 |
2.2 海上运维基地的选址分配研究 |
2.2.1 海上运维基地 |
2.2.2 选址分配问题 |
2.3 海上运维工作船的设计研究 |
2.3.1 质量功能展开 |
2.3.2 海上运维船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上风电场的预防性维护调度研究 |
3.1 模型构建 |
3.1.1 参数设置 |
3.1.2 目标函数 |
3.1.3 约束条件 |
3.1.4 多目标规划模型 |
3.2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设计 |
3.2.1 快速非支配排序 |
3.2.2 快速拥挤距离估计 |
3.2.3 拥挤-比较算子 |
3.2.4 交叉和变异算子 |
3.2.5 精英策略 |
3.3 算例分析 |
3.3.1 问题及参数 |
3.3.2 不同决策者态度的影响 |
3.3.3 不同策略的最优解 |
3.3.4 两种可靠性定义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上运维基地的选址分配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2 模型构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期望费用极小化模型 |
4.2.3 α-乐观费用极小化模型 |
4.2.4 机会极大化模型 |
4.3 运维基地选址的混合智能算法设计 |
4.3.1 最优选址的计算 |
4.3.2 不确定函数的计算 |
4.3.3 混合智能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极小化期望运输费用 |
4.4.2 极小化0.9-乐观费用 |
4.4.3 极大化费用不超预算的机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上运维工作船的设计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模型构建 |
5.2.1 问题描述 |
5.2.2 运维船工程特性的目标值 |
5.2.3 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总体客户满意度 |
5.2.4 运维船开发的费用 |
5.2.5 期望费用极小化模型 |
5.3 运维船开发的混合智能算法设计 |
5.4 算例分析 |
5.4.1 质量屋的构建 |
5.4.2 运维船的质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研究展望 |
6.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致谢 |
四、广义线性模型线性约束下参数估计的一个最优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类非凸稀疏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D]. 李汶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D]. 黄达文. 重庆大学, 2020(02)
- [3]多目标优化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的一些研究[D]. 冯敏. 重庆大学, 2019(01)
- [4]基于Folded Concave惩罚的稀疏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D]. 解云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5]无线网络联合时间同步与定位技术研究[D]. 张齐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性价比”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研究[D]. 谢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7]支持向量机的模型与参数选择研究[D]. 李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不确定变分不等式问题鲁棒解及其最优性条件研究[D]. 刘建勋. 重庆大学, 2017(06)
- [9]能源机组批调度建模及Lagrangian松弛优化方法[D]. 郎劲. 东北大学, 2016(06)
- [10]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维护优化研究[D]. 钟舒雅. 上海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