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考

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考

一、关于屠格涅夫散文诗的随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深会[1](2020)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35-1949)》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生活出版社是1935年创办于上海的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出版机构,运营时间长达19年,出版了大量颇具艺术性的“文学丛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本论文既聚焦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理念与编辑策略,更聚焦于该社出版的“文学丛书”的作者群体、这些“文学丛书”的特色、这些“文学丛书”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贡献。这五个方面基于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的主编、“文学丛书”的作者群、作品特色与现代文学发展之关系及其历史贡献,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文化生活出版社主要由巴金与吴朗西两人主持,巴金负责编务和组稿工作,吴朗西则主要负责资金的筹备和出版发行等业务。该社负责编务的核心人物是巴金,尽管他早期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但在编辑方针上他采取“兼容并包”的主张,编辑“文学丛书”时打破地域之隔,破除门户偏见,广泛选取出版了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图书。同时,巴金关注“现实人生”的题材倾向,还延续了《文学季刊》的编选风格。作为主编,巴金认为文学编辑活动是“把理想变成现实”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都把自己视为作家和读者的“朋友”,他也始终重视“作者”和“读者”。该社建国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抗战前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和抗战后艰难恢复的重建期。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的作者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涵盖面很广,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其他一些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左翼文学青年,如胡风、萧红、萧军、周文、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也有京派作家,特别是为《水星》和《文学季刊》等刊物投稿的作者;另外,还有巴金在上海的朋友,如丽尼、朱洗、吴朗西、陆鑫等。总之,“南北”两地的青年作家显得十分突出。许多作家拥有多重身份,如丽尼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翻译家,又是出版社编辑;许多作者既是作家,又是译者,他们的创作与译作为文生社“文学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提供了充沛的稿源。除了青年作家群外,该社的“文学丛书”还拥有像鲁迅、茅盾等人,他们形成一个“文坛老将”作者群。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丛书”多达24套。这些“文学丛书”总体特点是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文化,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美学特征。《文化生活丛刊》与《译文丛书》中的大量译作源自苏俄文学,这些作品内容上更多地偏向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表现出了编者对现实主义类文学作品的青睐。该社出版的“文学丛书”的大量也表现出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如《文学丛刊》中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路》和张天翼的《团圆》等,大都是以表现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为主要思想内容。此外,诸多“文学丛书”的诸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有时代内涵,又有审美特质,如《呐喊小丛书》《烽火小丛书》等战时“文学丛书”。这些“文学丛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刊物的发行上主张平民价格,在装帧设计和包装上力求朴素典雅,并对当时身处于底层的青年作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关照”,出版了诸如陆螽的散文、李广田的随笔、曹禺的戏剧、何其芳的诗歌等作品,这些主张总体上表现出了文生社在出版特色上“平凡人”的哲学追求。巴金在主持《译文丛书》的出版工作时,凡是外国的佳作,他都组织人有计划性、有重点地进行翻译,这体现出文生社在出版上还讲究计划性、系统性的外国文学译介这一特点。此外,巴金自己还对《屠格涅夫选集》这一套文学名着进行了计划性、系统性的翻译和出版整理,由此可见出文生社“文学丛书”独有的文化个性与出版特色。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贡献不仅体现在其注重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并举,实现了以广告设计来带动出版发展,而且其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精神有着极大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大量的新人新作,主张所出版的作品要中西文化并包;另外,巴金、陆蠡等人还亲自撰写广告词,这些广告词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语调,既便于读者理解全文大意,而且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笔,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进了图书的宣传推广。此外,这些“文学丛书”还团结了一大批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促进了对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为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其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丁萌[2](2019)在《散文诗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散文诗是以散文为表、诗歌为里的现代抒情样式。一般认为散文诗诞生于法国,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体之一。从二十年代至今,散文诗的影响力与争议与日俱增,其中的缘由需要回溯到文体产生的源头上以及在中国的接受概况中去。本文分别探讨了散文诗的起源、在中国的接受与存在的争议,以便对散文诗的文体特征、诗学价值与社会功用形成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散文诗的文体起源、文体界限等问题重新探讨,以求化解这种"杂交体"或"两栖体"的尴尬处境。

彭吉欣[3](2018)在《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现代文坛中,巴金的大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青年时期的巴金深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勇敢地走出了束缚他的封建旧家庭,留学法国,并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组诗《被虐待者底哭声》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巴金本人火一样的激情和奋斗精神,同时也极大地鼓舞着同时代的青年。“文革”后的巴金,勇敢地担负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用一颗忏悔的心去反思自我,反思历史,一部《随想录》就是一座鲜活的“文革博物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多选入巴金的小说和散文。然而从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来说,巴金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同时还是诗人。他的诗歌与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成为我们研究巴金的重要资料。抛开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巴金大量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是一名优秀的译者,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是一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这多重身份的重构可以还原一个丰富立体的巴金形象,为我们深读理解巴金作品,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辅助。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这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价值、关于巴金研究的新动态与相关教学研究现状,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即中学语文教学中巴金身份的拓展及其教学价值。本章重新建构了中学语文中巴金被遮蔽的多重身份,并探讨了其对中学生语文教育所能产生的价值。第三部分,即中学语文教材中巴金作品的深度拓展。本章以四篇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内的选篇为触点,拓展到选本与全集,对作品进行了深度的解读。第四部分,即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深度拓展的方法。本章试着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巴金及其作品的三种方式,即运用于其他教材板块的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法相结合以及研究性学习。第五部分,结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拓展视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戴慧[4](2016)在《传承经典 继往开来——评朱红琼译着《屠格涅夫散文诗集(1878-1882)》》文中指出2015年被俄罗斯政府确定为文学年。这是继2012年俄罗斯历史年,2014年俄罗斯文化年之后义一横跨全年度的国家级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在这一主题框架下,俄罗斯政府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以推广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遗产。普京一再强调"俄语和俄罗斯文学让俄罗斯人成为俄罗斯人"。提高俄语地位,继承和推广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传播是俄罗斯民族特性的来源基础及俄罗斯国家及历史继承性的关键。在这

王晨[5](2014)在《屠格涅夫创作的诗学研究》文中认为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作为将俄罗斯文学介绍到欧洲的第一人以及其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三巨头”。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由于其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屠格涅夫被冠以“时代歌者”的称号。本论文的重点旨在屠格涅夫创作的诗学研究,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主题、浪漫主义特色以及其世界观的诗学表达进行论述。论文的绪论部分对“诗学”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哈利泽夫、奥斯汀·沃伦、勒内·韦勒克以及波捷布尼亚几位学者的观点,最终确定本文中诗学的研究范畴。绪论中还对国内外屠格涅夫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屠格涅夫创作的主题是多样的。在其作品中,屠格涅夫不仅准确地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风貌,而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的社会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索在其作品中表现为以下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爱情与义务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等几方面,屠格涅夫拟以此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准确描绘与浪漫主义特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与屠格涅夫“将现实提升到理想层面”,“将现实诗化”的美学主张是密不可分的。浪漫主义特色不仅没有影响作品的现实意义,反而为其增添了艺术价值,提升了审美体验,而屠格涅夫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真挚深刻的主观抒情和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通过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哲学观上,屠格涅夫兼有唯心主义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在人生观上,屠格涅夫持消极悲观态度;在爱情观上,屠格涅夫则希望享受恋爱的过程,而不刻意追求爱情的结果。这些思想观念在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对屠格涅夫创作的诗学进行研究时,其世界观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余美菊[6](2014)在《论巴金对屠格涅夫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巴金作为屠格涅夫作品的译者与推崇者,其创作明显受到了屠格涅夫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对于屠格涅夫作品的传播,巴金做了大量译介工作,他把翻译屠格涅夫的作品当做“借来的武器”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他还通过自身的创作,把屠格涅夫的创作精神融入作品中,以传播以屠格涅夫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蕴,表达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笞和对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巴金在创作主体意识的观照下,创造性地接受了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创作意识,在作品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批判性地吸收了屠氏的创作技巧。并且巴金秉着高度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的创作原则,根据自身创作的需要,在借鉴和吸收屠格涅创作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转换与创新,如在抒情风格的形成及自然风景的描写上,巴金呈现出不同于屠格涅夫的独创性。巴金作为一个具有独创性风格的作家,其创作借鉴和吸收了屠格涅夫诸多元素,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巴金和屠格涅夫同出生于封建大家庭,有着共同的童年生活经验,这容易引起巴金对屠格涅夫的认同;其次,巴金和屠格涅夫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屠格涅夫作品中流露的忧郁气质仿佛让巴金找到了一种心灵契合感;最后,屠格涅夫作品的艺术特点让巴金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

朱红琼[7](2013)在《屠格涅夫散文诗《老年》体裁刍议》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在文学体裁上一贯自觉创新的作家,暮年旅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在1878年至1882年5年间,尝试将各种文学体裁巧妙地融入新型体裁——散文诗的创作之中,为世人奉献了一部精美的散文诗集《老年》。问世以来,《老年》复杂多样的体裁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它有源可寻,有类可分。可以说,它既是作家对以前文体形式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自己以往随笔、故事、小说、戏剧进行的压缩。《老年》能流传百年,经久不衰,体裁的丰富性对彰显其艺术魅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立民[8](2010)在《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巴金文学生命中,译介与传播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显赫的位置。巴金对俄罗斯文学进行译介和传播的贡献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重要一章。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能成为巴金表达自己内心"隐衷"的渠道。俄罗斯文学作为巴金借来的武器,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发挥着启蒙民众、唤醒青年人独立意识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的文学精神随同巴金的文字在中国读者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巴金对出版工作的主持下,及巴金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译本。

周立民[9](2008)在《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文中提出小引在众多的巴金传记中是否有必要再多出这样一本呢?这是动笔之前就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它令我踌躇,但也决定了这本传记的写作起点:它不会是一本凡事必录面面俱到的传记,也不会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的人物介绍,它有所侧重也有所放弃。在这里,我只是对巴金百年人生中的一个侧面表达一点粗浅的理解。

李丽[10](2008)在《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散文是靠广采博取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发展、成熟起来的。现代散文的创建,一方面是继承发扬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外国近现代散文的精神滋养。外国散文的输入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成长,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了散文作家表现人生、表达思想的能力。俄苏文学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李大钊、瞿秋白、鲁迅、巴金、丽尼、陆蠡、何其芳等的散文创作都曾受到俄苏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散文作家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俄苏文学发生着联系,有很多现代散文作家都翻译过俄苏文学作品,如鲁迅、周作人、瞿秋白、郁达夫、丽尼、陆蠡、巴金等都是俄苏文学的译介者。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与俄苏文学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上,中国现代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厚的俄苏文学背景。本文导论部分概述了俄苏文学对中国现代散文作家的影响,总结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类型,探讨了造成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所在。正文分别对三个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作了个案研究。第一章对俄罗斯文学熔炉中冶炼出来的瞿秋白的政治散文进行研究,将瞿秋白的政治散文内容归结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使命意识、揭露丑恶鞭挞黑暗的审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批判的忏悔意识。第二章研究与俄国文学“因缘很深”的丽尼的散文创作,探讨了俄苏文学影响下的丽尼散文的特点。俄苏文学,主要是屠格涅夫及其作品对丽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形式方面,丽尼散文借鉴了屠格涅夫散文“温柔的私语”的言说方式、具有“思想家的深锐”的主题构思和“适宜地遂行着特定的任务”的景色描写;在内容方面,丽尼散文有着与屠格涅夫散文相一致的内容:“多余人”的残梦与怅惘、疲倦的漂流人的孤独与寂寞、燃烧的玫瑰花般的爱情绝唱、苦难与抗争引发的深沉的现实感。第三章研究屠格涅夫启发下的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分析研究了《猎人笔记》影响下的《湘行散记》。在写作方法上,沈从文散文通过对屠格涅夫景色描写的学习借鉴创造了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的效果;在作品内容上,在《猎人笔记》的启发下沈从文写出了湘西人同俄罗斯农人一样旺盛的生命意识和与他们不一样的生存状态。笔者探究了引发这种不同的原因所在,主要是由于作家所属民族的性格、写作目的、文学观念和写作姿态的不同引起的。在余论中,作者通过对巴金散文创作中俄苏文学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在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中被忽略的俄苏文学因素。

二、关于屠格涅夫散文诗的随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屠格涅夫散文诗的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生活出版社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的不足与新视角
    (三)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一、文化生活出版社发展概观
    (一)文化生活出版社开办始末
    (二)巴金及其编辑出版理念
    (三)经营策略:重视“作家与读者”
    (四)建国前的发展历程:两个阶段
二、文化生活出版社知识分子群体研究
    (一)巴金与“南北”青年作家
    (二)文生社知识分子群体的多重身份及关系
    (三)鲁迅等“文坛老将”与文生社的发展
三、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概观
    (二)《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译文丛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
    (四)战时“文学丛书”的文学审美性追求
四、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的出版特色
    (一)“平凡人”的哲学
    (二)计划性、系统性的外国文学译介
    (三)巴金与《屠格涅夫选集》的译介
五、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的文化贡献
    (一)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
    (二)以广告设计带动出版发展
    (三)对五四新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书”出版书目及版本整理(1935-1949年)
附录 B:文化生活出版社非文学类“丛书”出版情况
附录 C: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出版50种以上文学书籍的出版机构排名表
附录 D:文化生活出版社部分“文学丛书”出版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散文诗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一、散文诗的产生——从贝特朗与波德莱尔说起
二、散文诗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译介、创作与理论
三、关于散文诗的争论——文体起源与文体界限

(3)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巴金研究的新动态
        (二)巴金教学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巴金身份的拓展及其教学价值
    第一节 巴金的多重身份与立体形象
    第二节 从“暗夜的呼号者”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第三节 巴金身份的拓展对中学生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巴金作品的深度拓展
    第一节 《鸣凤之死》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鸣凤之死》在《家》中的文本地位
        二、《鸣凤之死》的女性悲剧意蕴解读
        三、《鸣凤之死》的死亡心理分析
    第二节 《小狗包弟》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小狗包弟》在《随想录》中的文本地位
        二、《小狗包弟》与历史创伤记忆的拓展
        三、《小狗包弟》的艺术表现手法—拟人与隐喻
    第三节 《日》、《月》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日》、《月》在《龙·虎·狗》中的文本地位
        二、《日》、《月》的写作时代背景与希望主题
        三、《日》、《月》与散文诗的文体教学
第三章 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深度拓展的方法
    第一节 巴金及其作品在教材板块中的运用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法在巴金作品中的运用
    第三节 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性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屠格涅夫创作的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主题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矛盾主题——基于长篇小说《罗亭》
        一、从言论与行动关系探究理想与现实矛盾主题
        (一)积极的言论需要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言论与行动脱节是事业失败的原因
        二、从个人与社会关系探究理想与现实矛盾主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二节 爱情与义务关系主题——基于长篇小说《贵族之家》
        一、屠格涅夫创作中的爱情与义务关系
        (一)爱情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二)爱情与义务之间的取舍
        二、爱情与义务主题下的艰难抉择
        (一)道德与宗教约束下的爱情抉择
        (二)个人爱情需要让位于社会义务
    第三节 社会变革主题——基于长篇小说《父与子》
        一、社会变革需要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与碰撞
        (一)“父与子”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父与子”的矛盾是新旧思想的矛盾
        二、长篇小说《父与子》中反映的社会变革主题
        (一)虚无主义下对“父辈”的全盘否定是片面的
        (二)“父与子”矛盾的统一需要理性的继承与否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屠格涅夫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一节 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一、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景物描写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二)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
        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一)抒情诗中的景物描写
        (二)《乡村》组诗中的景物描写
        三、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一)景物描写作为“故事空间”提供叙事环境
        (二)景物描写作为“故事空间”表现叙事视角
    第二节 真挚深刻的主观抒情
        一、主观抒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主观抒情在作品中的功能
        (二)主观抒情在作品中的特点
        二、诗歌中的主观抒情
        (一)爱情诗中的主观抒情
        (二)政论诗中的主观抒情
        三、散文诗中的主观抒情
        (一)屠格涅夫进行散文诗创作的原因
        (二)主观抒情在散文诗中的体现
    第三节 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与情节
        一、人物与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类型
        (二)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类型
        二、传奇性人物
        (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二)屠格涅夫笔下的传奇性人物
        三、传奇性情节
        (一)情节在作品中的作用
        (二)屠格涅夫笔下的传奇性情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屠格涅夫世界观的诗学表达
    第一节 屠格涅夫的哲学观及其诗学表达
        一、屠格涅夫哲学观的形成
        (一)屠格涅夫唯心主义哲学观的形成
        (二)屠格涅夫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形成
        二、屠格涅夫哲学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从创作上反映出的哲学观变化
        (二)从主观思想上反映出的哲学观变化
    第二节 屠格涅夫的人生观及其诗学表达
        一、屠格涅夫人生观的形成
        (一)悲观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
        (二)屠格涅夫的悲观主义思想成因
        二、屠格涅夫人生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小说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散文诗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体现
    第三节 屠格涅夫的爱情观及其诗学表达
        一、屠格涅夫爱情观的形成
        (一)屠格涅夫追求的含蓄之爱
        (二)屠格涅夫追求的道德之爱
        二、屠格涅夫爱情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纠结一生的苦涩爱情
        (二)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爱情的歌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论巴金对屠格涅夫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研究的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意义与创新
第1章 巴金与屠格涅夫的结缘及对其作品的译介与传播
    1.1 巴金与屠格涅夫的结缘
    1.2 巴金对屠格涅夫作品的译介
    1.3 巴金对屠格涅夫作品的传播
第2章 巴金创作接受屠格涅夫影响的表现
    2.1 作品主题的表达
        2.1.1 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笞
        2.1.2 爱情与事业关系的纠缠
        2.1.3 死亡群像的呈现
    2.2 人物形象的塑造
        2.2.1 “多余人”形象的镂刻
        2.2.2 “新人”形象的描摹
        2.2.3 女性形象的刻画
    2.3 艺术手法的运用
        2.3.1 “第一人称”的运用及小说结构的安排
        2.3.2 心理活动的刻画
第3章 巴金对屠格涅夫接受的变异
    3.1 抒情风格的形成
    3.2 自然风景的描写
第4章 巴金创作接受屠格涅夫影响的原因
    4.1 成长环境的相似性
    4.2 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4.3 巴金对屠格涅夫的情感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7)屠格涅夫散文诗《老年》体裁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年》的体裁之争
二、《老年》的体裁之源
三、《老年》的体裁之分
    1. 梦幻
    2. 哀歌
    3. 随笔
    4. 对话
    5. 其他文体
结语

(8)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金与俄罗斯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
三、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10)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背景
    二、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类型
        (一) 政治型
        (二) 文化型
        (三) 复合型
        (四) 单一型
    三、接受差异的原因探寻
第一章 俄罗斯文学熔炉中冶炼出来的瞿秋白的政治散文
    第一节 忧患意识:“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
    第二节 使命意识:每一个文学家都是政治家
    第三节 审丑意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第四节 忏悔意识: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
第二章 丽尼:“俄国文学与我的因缘较深”
    第一节 对所处时代“无限诗意的描画”——丽尼散文形式考
    第二节 对过往现实的“凝视和伤悼”——丽尼散文内容探
第三章 屠格涅夫启发下的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景色描写:“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第二节 生命意识:凸浮于自然背景中的“人事内容”
    第三节 影响接受下的自我坚守:沈从文与屠格涅夫创作的不同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四、关于屠格涅夫散文诗的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生活出版社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35-1949)[D]. 王深会.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散文诗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接受[J]. 丁萌. 文艺论坛, 2019(06)
  • [3]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D]. 彭吉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传承经典 继往开来——评朱红琼译着《屠格涅夫散文诗集(1878-1882)》[J]. 戴慧. 中国俄语教学, 2016(01)
  • [5]屠格涅夫创作的诗学研究[D]. 王晨. 黑龙江大学, 2014(04)
  • [6]论巴金对屠格涅夫的传播与接受[D]. 余美菊. 湘潭大学, 2014(02)
  • [7]屠格涅夫散文诗《老年》体裁刍议[J]. 朱红琼. 社会科学战线, 2013(06)
  • [8]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J]. 周立民.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0(03)
  • [9]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J]. 周立民. 西部, 2008(21)
  • [10]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 李丽. 苏州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