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初探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初探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涵[1](2021)在《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仁位于滇中北部,从古至今一直担任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永仁因俚颇支系的赛装节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永仁彝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此时对服饰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色彩是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服饰的风格,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观念的显性表现。服饰色彩文化作为一定时代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同的民族,服饰色彩也总是各具个性。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导致国际间的交流增多,全球服饰色彩有趋向于同一的倾向,但世界各民族都会保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色彩。俚颇和诺苏两支系作为永仁代表性支系,服饰具有永仁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服饰形制及纹样题材的阐述后,可以看出永仁彝族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信仰在服饰中均有体现;从服饰整体色彩风格到装饰性色彩的分析,系统梳理了永仁彝族服饰色彩,总结出永仁彝族服饰常用邻近色、对比色搭配;结合两支系服饰色彩特点,分析色彩要素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归纳出永仁彝族女性服饰的设色规律,进而通过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永仁彝族设色观念。永仁彝族服饰色彩风格是对本民族生活题材和主题的反映,表现了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刘童[2](2020)在《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草原岩画是古老造型艺术的典范与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其应用于服装设计领域不仅有利于岩画艺术的传播与推广,还能够提升服装的艺术文化价值。将岩画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文献寥寥无几,故将蒙古草原岩画的概况进行梳理归纳并将岩画元素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资料文献的分析,对蒙古草原岩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及艺术文化价值进行归纳梳理与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蒙古草原岩画的选取原、设计原则与多种设计方法。遵循提取原则与设计原则,运用适当的设计方法,与流行趋势相结合,得出一套具体完整的设计方案。通过实践设计方案设计出检验前期所研究的设计原则等理论观点,探索蒙古草原岩画艺术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展现与其在服装设计中创新设计的方法。本文基于对蒙古草原岩画的系统研究,从中汲取能够体现其艺术特色与魅力并具有独特装饰意义的设计元素,通过遵循合理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将蒙古草原岩画应用于服装设计中。为岩画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参考。

廖璇[3](2020)在《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文中认为水族马尾绣堪称刺绣活化石,不仅是水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水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因,本文及通过马尾绣研究可以透析水族传统文化建构。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艺术学、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范畴与方法,再现水族马尾绣,对其发展衍生的整体背景做出判断,理性认识并把握其当代价值,提出艺术转换的可行路径,涵盖马尾绣历史,产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解读材料、工艺、纹饰与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并提出马尾绣在文化变迁中的已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呈现出由物质形态拓展至文化归属、价值观念等层面。研究将促发水族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挖掘,十分契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目的。在水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适应与改变而习来的民族习惯,直接呈现了水族人民应时应景的造物观。马尾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来自水族民间生活的影响,马尾绣的形态、工艺演变均因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科技条件等现实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如若脱离水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则马尾绣研究将不成立。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推动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议话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需探索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存在目的,舍其形方得其神,要论述其工艺的保护传承,更要诠释其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审美适应。因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研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二重论证法,解读图案传承文化,将隐藏在马尾绣背后的“意义之网”剥丝抽茧。接下来对马尾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简述水族的分布与识别,诠释其族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水族马尾绣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族群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水族马尾绣的本源文化特征,马尾绣因水族的生存环境而演变,充分反映了水族社会的礼俗、信仰,通过其功能的解读,反应水族社会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阐释水族马尾绣的纹饰象征含义,以及其艺术与工艺特征。水族马尾绣的纹饰图案不仅承载了水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还存在涵化的样式流变。马尾绣作为水族女性普遍掌握的技艺形式,随时空变化,马尾绣工艺亦发生变迁。第五部分,论证不同场域下的马尾绣存在,原生场域促生“本真”产业雏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隐形”推动传承与保护,产业化场域“显性”助推产业发展,透过观察记录三个场域的交叉重叠,根据多元场域下地方性知识促发“习惯”变迁,探析马尾绣社会功能的变迁。第六部分,量化分析马尾绣互联网活跃度,对大数据中的马尾绣关注度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应策略,为水族马尾绣的活化找出方法和路径。最后,对本文分析进行总结,马尾绣意义之网得以破译分析。

杨姿依[4](2020)在《苗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苗族文化以迁徙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现今,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运用图案反映历史,许多苗族的民族文化特征都以服饰图案的形式反映在苗族的服饰纹样当中,彰显服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见证。苗族的服饰图案也被人们看作是:穿在苗族身上的文字,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苗族传统服饰具有民族特征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民族艺术瑰宝。苗族服饰图案受到地域分布的影响,各支系通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刺绣图案时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苗族传统服饰图案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拥有各地域特点的区域性民族文化。苗族服饰图案文化具有本民族意识的共性特征还彰显着各苗族支系独特的个性。图案可从地域、民族、历史、宗教、结成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表达。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以表达、美化、标志、传播、识别性为目的地民间艺术应用手法。图案是对的客观事物本身进行抽象化处理的创新设计,其创作所形成的视觉符号出现在艺术设计类的苗族服饰造型图案中。苗族服饰图案作为具有强烈民族文化代表性,图案表达个体的思维和视觉感受。图案的特征在于装饰性和实用性体现,苗族的服饰图案满足图案的特征性同时还具备图案的结构性和文化的象征意义特点。苗族服饰图案的特征在于通过运用几何形体、线条和色彩的搭配设计形成有独特民族意识的造型组合。通过图案、图形、色彩形成的独特的、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视觉艺术符号或者是一体化效果的图案展示内容,表达图案的内在含义以及其想传达的文化内容。运用图案设计手段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创新、再设计所形成的系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图案内容是苗族服饰在现代化应用中可以采用的发展途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产品包装行业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大众性的产品包装门类成为了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现今,风格各异的产品包装层出不穷,设计师致力于把产品包装融入到生活当中去,发展适合当下社会所需要、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包装文化。将苗族服饰图案文化应用到产品包装中进行现代艺术的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档次、丰富产品内容、还可以宣传民族文化、为传播民族文化开辟新的道路,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保留中国文化多样性探索新的出路。

杨珏瑜[5](2020)在《云南省沧源地区佤族服饰图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饰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区别判定一个民族形象的民俗文化,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审美偏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它起到了文化传承、记录和发扬的作用。佤族是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土着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等地区。沧源地区不同分支的佤族服饰图案不尽相同,不同服饰部位上的同一图案意思也不一样。本文以云南沧源佤族的民俗文化为切入点,以沧源佤族服饰图案为实例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对云南沧源佤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沧源佤族的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分析出佤族服饰具有简洁大方、热带风情、崇尚黑红的服饰特点。从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和内容来看,佤族服饰图案的造型可分为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题材内容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佤族的神话传说和原始宗教信仰;另一个是是佤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其次,根据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造型特点,可以分析出佤族的服饰图案具有装饰性、抽象性和标识性等艺术特征,同时还具有单纯齐一、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多种艺术形式。装饰性特征主要是运用大量写意的手法表现其外部形式的美感;抽象性特征是把现实中具象物体的造型变形夸张、简化后,以水平线、垂直线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其艺术特征,生活环境、原始宗教和图案制作工艺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抽象性特征的形成。标识性特征则是佤族的服饰图案具有独特性,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图案。最后,以民俗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色彩内涵,佤族服饰图案的形成与他们本民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佤族的服饰图案不仅蕴含了本民族深厚的原始宗教观念,有着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物质生活的文化功能,同时还反映了佤族人的精神民俗文化。目前发现佤族服饰图案的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服饰礼服化;另一个是传统工艺技术衰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云南沧源佤族服饰文化,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几个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发扬佤族的传统文化。

于菁竹[6](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认为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曹英才[7](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陆滢玉[8](2020)在《凉山彝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服饰自古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流动的风景线,精神文明的物质体现,民族智慧的集体结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服饰正体现了这点。凉山彝族服饰所具有的古朴素净、精妙绝伦及类型多样等特点体现在工艺的精湛、丰富的纹样图案和独特的色彩上。可以说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宝库。彝族女性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彝族服饰文化的创造者。从彝族服饰文化中可看到彝族女性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因受到彝族特殊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彝族女性逐渐促进独特的女性文化的形成。女性审美随女性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学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彝族传统的服饰文化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寻找一条既能保护彝族传统服饰又能让彝族服饰适应当代潮流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此时,彝族女性以“设计师”的身份,主动承担起服饰再创新的重任;她们尝试着将彝族服饰文化推向大众,利用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彝族服饰,带动新审美,推动彝族服饰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本文以凉山彝族女性服饰文化为背景,探究从女性服饰文化角度如何体现彝族女性审美的特征和嬗变,对彝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程潇[9](2020)在《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于生活,影响广泛深远。彝族服饰图案是彝族服装及其配饰上具有一定结构规律、风格特征的图形和纹样,是彝族人们在长久以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标识性、象征性的艺术符号。笔者所调研的师宗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东南方,因其地理位置偏远、闭塞,所以较好地保留了彝族服饰文化。该地区分布有四个彝族支系:白彝、干彝、黑彝和阿务彝。每个支系服饰图案特征鲜明,独具特色,具有研究价值。该地区彝族属散杂居分布,彝族村与村之间分散且距离较远,调研难度大,因此目前尚未得到与之相应的关注,系统研究少。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彝族服饰及其图案进行大量样本采集与分析,记录与整理,具有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通过为珠源绣韵这个彝族刺绣公司提供图案的再设计与应用方案,既有利于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又能增加该公司订单量,为当地彝族绣娘家庭增加收入,帮助她们早日脱贫,步入小康,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尽绵薄之力。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归纳总结法,多次深入师宗县各乡镇进行调查、走访,在当地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级乡政府的协助下,笔者了解了彝族四个支系在乡镇和村寨的分布及其文化习俗,在此基础上制定调研路线,走遍了4镇2乡2街道(共4镇3乡3街道)的16个村寨,对彝族服饰样本进行拍摄的同时,录音和记录访谈内容;运用电脑软件对服饰中的图案元素进行提取,获得大量清晰的图案样本;然后对各支系服饰特点进行分析,对提取的图案样本进行分类,从造型艺术分析图案的造型方法,内在构成规律和彝族人们的审美思维;利用提取重构法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再设计,并应用于服饰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载体上。经过大量走访、调查,笔者收集师宗县318个服饰样本,提取840个图案元素,经过整理与分析,主要形成以下观点:(1)师宗彝族服饰图案从题材类型上分析,可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几何图案和综合图案,其中主要以植物、动物图案为主,风格上呈几何状,遍布于各服饰品中。(2)从图案造型方法上分析,可分为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和适形造型法,师宗彝族妇女在无意识之间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了大量精美的服饰图案,并代代相传得以流传至今。(3)从图案构成形式分析,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其中单独纹样可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常见于男士上衣贴袋处;适合纹样可分为填充纹样、角隅纹样和边饰纹样,常见于女士围腰、挎包处;连续纹样可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主要以二方连续分布最广,常见于衣袖、裙摆、裤脚等服饰边缘部位。(4)从图案的审美特征分析,可分为形式美和精神美,其中形式美可归纳为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精神美可归纳为对自然、祖先和生殖的崇拜。

萧洪恩[10](2020)在《苗族人民的精神高地——苗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理论上的无知是一切年轻民族的标志,而苗族并不年轻,因而有了自己的哲学创造及相应的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社会思想。目前,对苗族哲学研究可以作出以下评价:通过搜集整理形成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可以作为哲学史史料基础,但对苗族哲学思想研究还要拓展史料根基;对苗族哲学的纵向进程与横向内容都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就苗族人民在自己生命体验中形成的丰富的哲学社会思想的本然状态,仍然需要用功进行探讨。比如特定环境中的苗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即是必须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具体研究成果表现在:一是按照传统的哲学观念,对苗族哲学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或揭示,诸如对宇宙观、天人观、自然观、方法论、伦理观或伦理思想、审美意识或艺术哲学、生成哲学、生命哲学、原始思维等,这些成果已涉及传统哲学的方方面面;二是研究了一些基本的苗族哲学人物,包括鬻熊、龙绍纳、吴鹤、满朝荐、龙凤翔,及至沈从文等,这些人物或古或今,哲学社会思想也各有千秋,且分别被揭示;三是研究《苗族古歌》、《古歌》、《苗族生成哲学》、《苗族史诗》、"古老话"等苗族古籍,对一些物态文化、行为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内涵解读;四是对苗族九卦易经、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方法论等也有重要解剖,体现了苗族哲学的鲜明特色;五是对苗族哲学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如《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将其放入第二篇"重在哲学的形成",阐明苗族哲学思想经过萌芽阶段而达到形成期,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研究表明:苗族哲学从起源、产生、形成到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并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一是从哲学思想发展线索上,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这就是苗族哲学从起源、产生、形成到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二是苗族哲学思想的一些特色得到了揭示,如在哲学思想萌芽阶段有宇宙起源的"雾罩"说、人类起源及人神兽共祖观念、"三相生成论"的起源论、"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生成哲学观等;三是苗族内部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平衡性,苗族哲学文化发展的形态特征出现了复杂性等。笔者还对近现代苗族哲学研究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1.目的
        2.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现状
        1.国内现状
        2.国外现状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文化背景概况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环境概述
    (二)楚雄永仁彝族历史发展概述
    (三)楚雄永仁彝族文化习俗概述
    (四)永仁彝族代表支系
    (五)本章小结
二、永仁彝族女性服饰概述
    (一)俚颇支系女性服饰
        1.服饰形制特征
        2.丰富的刺绣纹样题材
    (二)诺苏支系女性服饰
        1.服饰形制特征
        2.经典的纹样题材
    (三)本章小结
三、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一)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模型构建
    (二)俚颇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1.俚颇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2.俚颇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三)诺苏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1.诺苏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2.诺苏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四)本章小结
四、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设色规律
    (一)色彩要素运用
    (二)色彩视觉效果
        1.装饰技法
        2.色彩搭配
        3.色块面积
        4.色彩肌理
    (三)本章小结
五、永仁彝族服饰设色观念及成因分析
    (一)永仁彝族服饰的设色观念
        1.多元文化的融合
        2.民族性格的塑造
        3.多重功能的并存
    (二)自然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1.光照强度
        2.物种资源
    (三)人文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1.历史文化
        2.民风民俗
        3.经济贸易
    (四)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2)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归纳法
        (二)提取归纳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创新点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蒙古草原岩画概述
    一、蒙古草原岩画的历史沿革
        (一)分布范围
        (二)蒙古草原岩画的发展
    二、蒙古草原岩画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草原岩画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色
        (二)蒙古草原岩画创作的技术方法
        (三)蒙古草原岩画的题材
    三、蒙古草原岩画与我国其它地区岩画的区别
    四、蒙古草原岩画的艺术文化价值
    章节总结
第二章 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蒙古草原岩画的提取原则
        (一)以满足设计需求为前提
        (二)以提高审美性为目的
        (三)以体现蒙古草原岩画的艺术文化内涵为核心
    二、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中的设计原则
        (一)服饰图案的设计形式与服装风格相统一
        (二)把握服饰图案设计的适度性
        (三)服饰图案设计与流行趋势相结合
    三、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中的设计表现形式与设计方法
        (一)设计表现形式
        (二)设计方法
    章节总结
第三章 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中的设计实践
    一、设计构思
        (一)设计定位分析
        (二)目标人群分析
        (三)确立设计主题与灵感来源
    二、服装设计应用分析
        (一)流行趋势的选取
        (二)服饰图案的选取
        (三)面料与工艺
        (四)设计过程分析
        (五)服装效果图
    章节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情况
致谢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民分布与识别
    第一节 睢、水家、水族
        一、人类学分析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族源传说考证
        一、百越后裔说
        二、殷人后裔说
        三、龙番后裔说
        四、东谢蛮后裔说
        五、土着民族说
        六、源于古治水部族说
        七、江南迁来说
        八、两广迁来说
        九、牙娲造人的族源神话
        十、洪荒遗民再造人烟的族源神话
    第三节 鱼图腾崇拜及鱼的传人信仰
        一、水族祖先影子说
        二、水族后裔变体说
第二章 马尾绣本元文化特征
    第一节 马尾绣诠释水族民俗
        一、母性内涵与马尾绣背带
        二、“民族记忆”下的图腾崇拜
        三、马尾绣的象征和禁忌
    第二节 马尾绣纹饰的文化内涵
        一、马尾绣纹饰的符号所指
        二、纹饰构成的指向来源
    第三节 马尾绣与民间信仰
        一、源与自然信仰的纹饰产生
        二、寄情于民间传说的马尾绣
第三章 水族马尾绣艺术与工艺特征
    第一节 水族马尾绣的分布、种类
        一、水族马尾绣的分布
        二、水族马尾绣的种类
    第二节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
        一、马尾绣制作
        二、铜片的打造
        三、水族马尾绣的搭配绣法
    第三节 水族马尾绣的审美意味
        一、色彩衬托水族马尾绣情感内涵
        二、水族马尾绣的视觉符号象征
    第四节 水族马尾绣的功能变迁
        一、水族马尾绣传统艺术装饰功能及象征意义
        二、马尾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
第四章 场域聚集下的马尾绣
    第一节 原生族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二、礼俗文化与礼物经济
        三、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马尾绣
        二、教育平台助力下的马尾绣
    第三节 产业化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马尾绣产业化构建模式
        二、马尾绣产业化SWOT分析
        三、显性产业化,马尾绣文化产业
        四、隐形产业化,马尾绣旅游产业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马尾绣的深度体验
        二、“互联网+”马尾绣拓宽旅游营销模式探索
        三、借助互联网咨询进行概念推广与文化传播
        四、购物平台推广与线下品牌传播
        五、与知名IP合作,进行概念文化传播
    第二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优劣势
        一、马尾绣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三、“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瓶颈与劣势
    第三节 “互联网+”马尾绣的文化圈层对策
        一、马尾绣的文化圈层类型
        二、明确互联网文化圈层,对症文化受众
        三、对应互联网文化圈层,构建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项目
致谢

(4)苗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苗族服饰图案的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苗族服饰图案的种类
    第一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动物图案
        一、蝴蝶妈妈纹样
        二、水牛纹样
        三、“百鸟衣”纹样
        四、龙纹样
    第二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植物纹样
        一、枫树纹
        二、牡丹花
        三、蕨菜花
        四、石榴纹、葫芦纹样
    第三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人物纹样
        一、以姜央、蚩尤为素材的神学人物
        二、以抗敌英雄“务么细”、张秀眉为素材的战争人物
        三、以福禄为传承寓意的“百子图”
第三章 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造型
        一、几何形式
        二、复合形式
        三、随意形式
        四、抽象形式
    第二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色彩
第四章 产品包装中传统图案设计的应用
    第一节 传统图案在产品包装的应用
    第二节 苗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中的装饰
    第三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在产品包装中的图形艺术
    第四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符号化
第五章 苗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中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设计构思
    第二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提取元素分析
    第三节 苗族服饰图案的设计效果展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云南省沧源地区佤族服饰图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云南佤族服饰研究现状
    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1章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的文化概述
    1.1 沧源佤族服饰的历史文化概述
        1.1.1 沧源佤族的历史文化
        1.1.2 沧源佤族的地理环境
    1.2 沧源佤族的服饰特征
        1.2.1 沧源岩帅地区的服饰特征
        1.2.2 沧源帕良地区的服饰特征
        1.2.3 沧源永和地区的服饰特征
        1.2.4 沧源各地区佤族服饰的共同特征
第2章 云南沧源佤族的服饰图案题材
    2.1 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概述
    2.2 沧源佤族图案题材的分类
        2.2.1 抽象图案
        2.2.2 具象图案
第3章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3.1 装饰性特征
    3.2 抽象性特征
    3.3 标识性特征
第4章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4.1 单纯齐一
    4.2 对称均衡
    4.3 节奏韵律
    4.4 多样统一
第5章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5.1 沧源佤族服饰的色彩内涵
        5.1.1 佤族服饰色彩中的自然崇拜
        5.1.2 佤族服饰色彩中的图腾崇拜
    5.2 沧源佤族服饰图案与自然崇拜
    5.3 沧源佤族服饰图案与图腾崇拜
    5.4 沧源佤族服饰图案与生殖崇拜
第6章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图案的保护与传承
    6.1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面临的问题
    6.2 云南沧源佤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
结语
附录: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8)凉山彝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概述
    第一节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区域性特点
        一、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区域性表达
        二、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符号特征
        一、凉山彝族服饰的色彩
        二、凉山彝族服饰的纹饰
第二章 凉山彝族传统女性服饰
    第一节 彝族女红与传统服饰制造
        一、彝绣
        二、羊毛纺织
    第二节 彝族女性文化中的传统服饰
        一、生命历程中的女性服饰象征
        二、女性禁忌与服饰的关系
第三章 凉山彝族当代女性服饰
    第一节 当代彝族女性设计师的故事
        一、阿牛阿呷的彝绣之路——白云间
        二、独创性——彝俗人生
    第二节 女性审美与凉山彝族服饰再造
        一、彝族传统审美与女性建构
        二、彝族传统审美与女性建构
第四章 市场导向与彝族服饰发展展望
    第一节 对凉山彝族服饰发展现状的反思
    第二节 走出历史:市场活性与主体能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师宗彝族服饰及其图案的田野调查
    2.1 师宗彝族简介
        2.1.1 人口分布
        2.1.2 文化习俗
    2.2 师宗彝族服饰及其图案的数据采集
        2.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2.2 调查路线
        2.2.3 调查内容
        2.2.4 调查方法
        2.2.5 样本筛选
    2.3 师宗彝族服饰及其图案的调查结果
        2.3.1 服饰样本调查结果
        2.3.2 服饰图案样本调查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师宗彝族服饰及其图案的调查结果分析
    3.1 师宗彝族服饰调查结果分析
        3.1.1 白彝服饰
        3.1.2 干彝服饰
        3.1.3 黑彝服饰
        3.1.4 阿务彝服饰
    3.2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调查结果分析
        3.2.1 植物图案
        3.2.2 动物图案
        3.2.3 人物图案
        3.2.4 几何图案
        3.2.5 综合图案
    3.3 小结
第4章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造型艺术分析
    4.1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造型方法
        4.1.1 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
        4.1.2 时空综合造型法
        4.1.3 适形造型法
    4.2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
        4.2.1 单独纹样的构成形式
        4.2.2 适合纹样的构成形式
        4.2.3 连续纹样的构成形式
    4.3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4.3.1 形式化特征
        4.3.2 象征性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的应用
    5.1 应用现状分析
    5.2 应用方法
        5.2.1 直接应用法
        5.2.2 简化应用法
        5.2.3 提取重构法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10)苗族人民的精神高地——苗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四、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D]. 高子涵.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蒙古草原岩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D]. 廖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4]苗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姿依. 吉首大学, 2020(03)
  • [5]云南省沧源地区佤族服饰图案的研究[D]. 杨珏瑜. 山东大学, 2020(11)
  • [6]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8]凉山彝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D]. 陆滢玉.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9]师宗彝族服饰图案研究[D]. 程潇. 西南大学, 2020(01)
  • [10]苗族人民的精神高地——苗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 萧洪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审美意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