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武梦丽[1](2021)在《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指标、肠道菌群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polysaccharide,GUP)是从中药新疆乌拉尔甘草中提取的一类活性多糖,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显着。将多糖与无机硒,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结合为有机化合物硒多糖,不仅能够增强硒和多糖的药理和生物活性,同时又解决了无机硒毒性强、补硒剂量难以控制的特点。将多糖硒化处理增强其药物活性是一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目前对硒化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Selenium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Se GUP)主要集中在抗炎、免提调节活性的研究,对其他生物活性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雏鸡为试验对象,对Se GUP对雏鸡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目的:旨在研究Se GUP对雏鸡血液指标、肠道菌群、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Se GUP在家禽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试验选取30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黄芪多糖组、甘草多糖组和硒化甘草多糖组,试验以注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黄芪多糖为阳性对照。正式试验开始之前进行7 d的适应性饲养,第8天开始雏鸡注射生理盐水、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polysaccharide,GUP)和硒化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Selenium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Se GUP),连注7 d。第15、22、29、36、43天每组选取10只鸡,心脏采血,检测各组雏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2.第15、22、29、36、43天每组选取10只鸡,心脏采血,将采集的血液加入肝素抗凝(4℃保存),检测各组雏鸡红细胞的免疫功能。3.第15、22、29、36、43天每组选取10只鸡,采集各组雏鸡的肠道内容物,用平板计数法检测盲肠菌群的数量,采用ELISA试剂盒对雏鸡肠道消化酶的含量进行检测。4.第43天时,空白组和Se GUP组每组选取体重相近的10只鸡,采集心、肝、肾、胰腺、肌胃、腺胃,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雏鸡各组织器官中硒的含量。结果:1.Se GUP组雏鸡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红细胞(RBC)数量较其他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15、22、29天各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数呈上升趋势,第22、29天Se GUP组中红细胞数显着高于GUP组(P<0.05);整个试验周期中,各组雏鸡血液中白蛋白(ALB)含量呈上升趋势,多糖组白蛋白的含量高于空白组,第15、22天试验组IV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谷丙转氨酶(GLT)、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含量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多糖组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脂(TG)的含量较空白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e GUP组血液中钙(Ca)、无机磷(PHOS)含量高于其他各处理组,第15、29、43天时IV试验组钙的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第15、36天时血液中无机磷的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多糖组血液中溶菌酶(LZM)的含量均高于空白组,第29天时Se GUP组溶菌酶的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α-酸性糖蛋白(AAG)在各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经过硒化处理过的GUP可以改善雏鸡的血液指标,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且效果优于未经处理过的甘草多糖。2.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多糖试验组中RBC-C3b RR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15、29、36、43天II、III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第15、22、29天IV试验组中RBC-C3b RR显着高于第III组(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多糖组中RBC-ICR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第15、29、36天第IV组盲肠中大肠杆菌(E.coli)的数量显着低于III试验组;II、III组中乳酸杆菌(LB)和双歧杆菌(Bb)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第15、29、36天IV试验组中LB和Bb的数量显着高于II、III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经过硒化处理过的GUP对E.coli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促进LB和Bb的增殖,且效果优于未经硒化处理过的GUP;整个试验过程中十二指肠中胰蛋白酶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多糖组中胰蛋白酶的含量高于空白组,第15、22、29、36天IV试验组中胰蛋白酶的含量显着高于GUP组(P<0.05);第15、22天多糖组雏鸡十二指肠中淀粉酶的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第15、22、29、36天IV试验组中淀粉酶的含量显着高于第III组(P<0.05);第15、22、29、36天Se GUP组雏鸡十二指肠中脂肪酶的含量显着高于GUP组(P<0.05)。多糖组雏鸡空肠、回肠、盲肠中消化酶的含量与十二指肠消化酶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同时Se GUP组雏鸡消化酶的活性高于其他各组。4.IV试验组中雏鸡各组织器官中硒的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胰腺中硒的含量最高,依次为肾脏、肝脏、腺胃、心脏、肌胃。结论:检测各组雏鸡血液生理生化、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肠道菌群、肠道消化酶活性等各项指标,通过对比,发现Se GUP和GUP均能够增强雏鸡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同时对雏鸡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且硒化处理过的GUP效果优于未经处理过的GUP。
高如意[2](2021)在《藏药秦艽花黄酮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药秦艽花属龙胆科植物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的干燥花,具有清热、解毒、退虚热、舒经络、祛风湿、利湿退黄等功效,藏兽医临床上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炎、肝炎、胆囊炎等)的治疗。目前对藏药秦艽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少,对红细胞免疫能力影响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秦艽花黄酮为研究材料,D-gal小鼠(D-半乳糖模型、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DXMS小鼠(地塞米松模型、免疫抑制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RBC-C3b、RBC-IC、ERER、ERIR、DTER、RBC-C3b-Mφ为研究手段,探讨藏药秦艽花黄酮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取得的研究结果:(1)连续注射14~28d D-gal,红细胞C3b受体活性无显着改变,但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活性低下、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调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降,说明D-gal导致机体红细胞功能低下;给予14~28d的秦艽花黄酮,小鼠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上升、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活性增强、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活性降低、调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2)连续注射7~14d DXMS,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活性低下、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调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降、肿瘤细胞花环率下降,说明DXMS导致机体红细胞功能低下;给予7~14d的秦艽花黄酮(生药浓度100%、黄酮浓度24.4 mg/m L),小鼠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花环率上升、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上升、红细胞C3b受体肿瘤细胞花环率上升,说明藏药秦艽花黄酮具有增强小鼠红细胞C3b受体活性的作用;给予7~14d的秦艽花黄酮(生药浓度50~100%、黄酮浓度12.2~24.4 mg/m L),血清红细胞C3b受体促进因子花环率上升、血清红细胞红细胞C3b受体抑制因子花环率降低,说明藏药秦艽花黄酮具有增强促进因子活性和降低抑制因子活性的作用;给予7~14d的秦艽花黄酮(生药浓度50~100%、黄酮浓度12.2~24.4 mg/m L),能使DXMS引起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低下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大,说明藏药秦艽花黄酮具有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结论,D-gal、DXMS模型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低下、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调理吞噬细胞能力下降、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下降;口服秦艽花黄酮后,小鼠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花环率上升、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上升、红细胞C3b受体肿瘤细胞花环率上升,红细胞C3b受体促进因子花环率上升、红细胞C3b受体抑制因子花环率降低,说明藏药秦艽花黄酮通过增强促进因子活性和降低抑制因子活性达到增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从而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的能力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研究结果为扩大藏药秦艽花的临床运用范围和深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静[3](2019)在《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到目前为止,银屑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本公认免疫功能紊乱、精神调节失常及遗传易感性等是其主要病因。在对银屑病的病机认识和长期治疗实践中,中医药的疗效特点日益受到医学界同仁的重视。柔肝清肺法是依据魏雅川老师提出的“肝肺气交”理论和她的40余年临床治疗实践为基础,并在近十余年相关研究团队完成的多项中医方证基础研究课题印证的中医治法,得到临床治疗效果及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肝肺气交”功能作用虽然不能等同于神经-免疫-内分泌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但不妨碍用中医“肝肺气交”理论来分析、探讨神经-免疫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柔肝清肺法,本实验研究选用柔肝清肺法代表成方银屑康,并根据对照比较、研究需要,确立古典名方一贯煎及“肝肺气交”理论科研方“一贯柔肝方”为研究受试对象药物,应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观察三个受试方对实验模型小鼠相关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脑中枢皮层、核团中神经递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不同受试方在银屑病病症时免疫、精神调节等方面的变化,以求探索不同组方对银屑病不同治疗效果下,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时在免疫功能变化、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等方面的部分机制。同时印证中医治疗疑难疾病(银屑病)时,临床治法与治疗效果间的相互表征,促进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0只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2-3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分别称重,记录。组别:正常组(NC),模型组(MC),雷公藤组(LC),银屑康高剂量组(YG),银屑康低剂量组(YD),一贯煎高剂量组(JG),一贯煎低剂量组(JD),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SG),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SD)。受试药物:一贯煎为清代着名医家魏之琇(1722年-1772年)所创,实验用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一批》原方组成。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科研核心方。银屑康是柔肝清肺法的代表成方,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060001。研究选择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实验开始,正常组小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按组别预防性给药3天;第三天,各组小鼠用硫化钡配成的脱毛膏背部脱毛,形成2cmX 1.5cm的暴露面积;第四天开始,各组小鼠先灌胃,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小鼠背部脱毛部位涂抹IMQ乳膏,35mg/只,连续11天。正常组、模型组依据体重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按照人与小鼠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分别按体重多少确定给药量。实验第十五天采集样品,随机选取小鼠眼眶取血约0.6ml,每只小鼠血样分成2份,每份约0.3ml,一份血样EDTA抗凝,冷藏保存,24hr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指标;另一份血样不抗凝,室温静置2hr后,离心(4℃,15min,10000r/min),吸取血清、分装,-78℃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定量测定TNF-α、IL-6和IL-10。将小鼠断头,冰浴下分离脑额叶皮层(约30mg)及纹状体(约20mg)组织。皮层、纹状体组织称重后,-78℃低温保存,待测。采用库伦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AO、AA等中枢神经递质。实验一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0结果模型组相比正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该组小鼠发生明显免疫炎症反应,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小鼠免疫炎症反应明显缓解。相比模型组,除外一贯煎低剂量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出明显降低TNF-α含量作用(P<0.01),一贯煎低剂量组也有均数趋势。模型组相比正常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均显着降低IL-6含量(P<0.01),但高、低剂量间都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雷公藤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升高IL-10含量(P<0.05);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表现出显着升高IL-10含量作用(P<0.05),但一贯煎无统计差异。2各组小鼠红细胞膜CD35、CD59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的CD35阳性率(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银屑康高剂量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基本接近,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升高CD35含量(高,P<0.01;低,P<0.05);但一贯煎高低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显示出受试三方药效的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CD59显着降低(P<0.01);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CD59数值显着升高(P<0.01),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作用与雷公藤多苷一致(P<0.01,P<0.05);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降低CD59含量(P<0.05);一贯煎高、低组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银屑病样模型本实验采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形成银屑病病样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小鼠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皮肤皮损变化符合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证明此模型具备为阐明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在免疫调节方面的部分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验的条件。2观察指标变化特点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片:具有降低TNF-α、IL-6,升高IL-10免疫炎症细胞因子的药效作用,达到调节免疫抑制作用。并通过降低红细胞膜上CD35,升高CD59的作用,影响调节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以此对比研究受试方药可靠。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影响不大;对红细胞CD35无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药效。表明: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影响红细胞免疫指标,但药效作用不强,若原方应用无法起到有效治疗银屑病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作用。表明:具有免疫调节、减轻免疫炎症反应的药效作用;同时对红细胞免疫指标起到一定调节作用,若原方使用应可起到减轻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TNF-α、IL-6具有降低作用,对IL-10具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具有降低作用,对红细胞CD59具有升高作用,与雷公藤多苷药效机制近似但有区别。表明: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等,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本实验说明: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临床银屑病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及过度角质细胞增生,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MAO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皮层NE含量显着降低(P<0.05),表明模型小鼠情绪发生异常,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NE含量显着升高(P<0.05)。受试药物各组均起到升高NE含量的药效作用,银屑康表现出高低剂量量效关系。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与对照药组一致。一贯煎也有升高NE含量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正常组,模型组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模型动物明显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雷公藤组较模型组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明显缓解模型动物情绪异常。各受试药物组不同程度升高DA含量,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代谢产物DOPAC、HVA变化与DA基本一致,一贯柔肝方对代谢物(DOPAC)调节都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各受试方对DA及其代谢产物有调节影响。模型组较正常组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雷公藤组较模型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模型动物情志发生改变。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组表现出一致性升高5-HT含量作用,除一贯柔肝方低剂量外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脑纹状体:纹状体中广泛存在神经肽Y,与情绪改变密切相关。模型组相比正常组,NE含量显着升高(p<0.01),雷公藤多苷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其无影响。而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显着降低NE含量(P<0.01),起到调节NE含量作用。一贯煎高低组均没有观察到相关药效。模型组相比正常组,DA含量显着下降(P<0.05),但DOPAC、HVA无明显影响(P>0.05);雷公藤多苷对DA、DOPAC、HVA也无统计影响(P>0.05)。银屑康高剂量组(DADOPAC),银屑康低剂量组(DOPAC),一贯煎高、低剂量组(DOPAC),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HVA)都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到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间存在高、低剂量量效关系。综合分析此指标变化特点,认为仍需进一步测定研究。模型组5-H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含量显着降低(P<0.05),受试药物组也表现出同样的作用趋势,降低5-HT含量,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但银屑康没有观察到相关调节作用。2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AA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雷公藤多苷对Glu基本无影响。分析各受试药仅有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显着升高Glu含量(P<0.05),具有调节影响作用;银屑康、一贯煎两方对Glu基本无影响。模型组比正常组GABA含量降低(P<0.05),调节模型小鼠情绪变化。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受试药物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表明GABA含量变化比较敏感,受试药物都有相关调节作用,应为氨基酸递质重点研究对象。脑纹状体: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银屑病病样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减弱。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组较模型组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中药受试药相比模型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均显着升高Glu含量,表明具有调节相关神经活动作用。但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没有观察到一致效果,有降低Glu含量现象,与模型比较,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P<0.01),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模型组较正常组GABA含量有所升高,表明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调节增强。雷公藤组GABA含量与模型组基本一样,无明显影响(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接近,有降低GABA含量趋势。但一贯煎、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却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此调节作用与银屑康相反,可能存在不同的调节通路,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小结:1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雷公藤多苷片作为阳性对照药,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病样模型中,具有升高小鼠脑额叶皮层NE、DA、5-HT含量;具有降低小鼠脑纹状体NE、5-HT含量,对DA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认为具有调节脑中枢MAO类神经递质分泌作用;在氨基酸递质上,除外升高皮层GABA含量,对皮层Glu、对纹状体的Glu、GABA影响均不明显,表明研究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以雷公藤多苷片作对照的分析度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对相关免疫指标的药效作用较明确。2受试三方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但对小鼠脑皮层Glu含量无明确影响,对GABA含量有升高作用;对纹状体Glu有降低作用,对GABA却有升高作用,有别于其他两方。表明:该方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小鼠脑皮层具有升高Glu、GABA作用;降低纹状体Glu、升高GABA作用。但药效综合作用比一贯煎明显,如对皮层Glu的影响,又别于银屑康降低GABA等。表明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应对银屑病病症中伴随精神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起到临床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有升高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脑皮层Glu含量基本无影响,可升高GABA,但发现升高脑纹状体Glu,却降低纹状体GABA作用特点,明显别于其他两方及雷公藤多苷对照药。表明:通过一致的调节中枢MAO递质,有别于他方特点的氨基酸神经递质调节,起到通过调节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病症的药效作用,促进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本中枢神经递质研究说明: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仍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根本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通过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原方,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结论1实验研究一、二表明:依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药物具有明确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的免疫调节作用,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药效作用近似;并且有通过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神精调节机制,实现了本研究的基本目的。2通过比较分析三个受试方分别具有的不同的药效作用特点:(1)在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标方面,都具有作用,但存在药效强度差异;(2)在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方面,特别是Glu、GABA指标,三方之间存在明显作用机制方面的不同。药效特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临床治疗病症间的差异。银屑康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治疗银屑病效果显着;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核心方,具有影响因肝肾肺俱虚、肺燥,伴精神焦虑症状明显的银屑病病症;一贯煎具有调节肝阴不足、肝气不疏导致肝失疏泄伴免疫功能紊乱,精神焦虑的临床病症为佳。通过本研究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三个方剂间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正确性,每个方剂均对应着中医临床特定证侯,其研究结果对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例证。3通过上述结论,认为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及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银屑康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艳丽,杜杉杉,周凤玲[4](2018)在《红细胞免疫与肾脏疾病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红细胞免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与肾脏疾病关系尤为密切。近年来,针对红细胞免疫在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均有新的突破,对肾脏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小华[5](2017)在《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氧亲和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氧亲和力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MHD患者28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2.MHD患者均接受4小时HDF治疗1次,治疗参数如下:均采用前稀释置换法、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血流量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置换液流量125-150ml/min。3.采用红细胞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指标,即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指标,即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同时检测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G)、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磷、血钾等生化指标。4.检测MHD患者HDF治疗前、后E-C3bRR、E-ICRR、红细胞2,3-DPG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健康体检者E-C3bRR、E-ICRR。5.比较MHD患者HDF治疗前、后E-C3bRR、E-ICRR、红细胞2,3-DPG及血生化指标的差异;比较MHD患者HDF治疗前、后E-C3bRR、E-ICRR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1.MHD患者HDF治疗前、后E-C3bRR、E-ICRR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2.MHD患者HDF治疗后E-C3bRR较HDF治疗前升高(P<0.05);3.MHD患者HDF治疗前、后E-ICRR及红细胞2,3-DPG无变化(P>0.05);4.与HDF治疗前相比,MHD患者HDF治疗后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P<0.001),血肌酐、尿素氮、β2-MG、血磷均降低(P<0.001)。结论:MHD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识别、粘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单次HDF治疗能提高MHD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但不改变红细胞血红蛋白氧亲和力。
张嘉晔[6](2017)在《坤复康胶囊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红细胞免疫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以下腹痛,腰酸,白带异常为主要表现,可最终导致慢性盆腔痛、不孕症、异位妊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西医抗生素、物理治疗等对于慢性炎症疗效不佳。中医采用口服中药、中成药、中药灌肠等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临床上本病以湿热瘀阻证多见,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法的坤复康胶囊在长期临床应用中疗效显着。本研究试以阐明坤复康胶囊对湿热瘀结型CPID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机理,同时为进一步揭示本病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生物学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湿热瘀结证型CPID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脱落6例,完成观察64例。观察组予口服坤复康胶囊,3粒,一日三次;对照组口服花红片,4粒,一日三次。20天为一疗程,治疗2疗程,经期停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外周血细胞、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rostaglandin F1a,6-K-PG1a)、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率(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rosette rate,E-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rythrocyte immune complexes rosette rate,E-IC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rosette forming enhancing rate of erythrocyte C3b receptor,RFER)、抑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rosette forming inhibitory rate of erythrocyte C3b receptor,RFIR)、血浆白介素-8(Interleukine-8,IL-8)、白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红细胞Duffy 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receptor for chemokine,DARC)、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红细胞CD59,观察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征疗效、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细胞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NLR降低(P<0.05)。3.血浆TXB2、6-P-KG1a检测:治疗后TXB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XB2降低、6-P-KG1a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XB2降低(P<0.01),6-P-KG1a无统计学意义(P>0.05)。4.E-C3bRR、E-ICR、REER、RFIR检测:治疗后E-C3bRR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E-ICR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E-C3bRR升高、E-ICR降低、REER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E-C3bRR升高、E-ICR降低(P<0.05),REER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自前后及组间比较RFI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3bRR与NLR、TXB2存在负性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接近0,说明密切程度不大。5.红细胞CD59检测:治疗后红细胞CD5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红细胞CD59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红细胞CD59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IL-8、IL10、IL-8/IL10、红细胞DARC检测:治疗后IL-8/IL1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DARC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IL-8降低、IL10升高、红细胞DARC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IL-8降低(P<0.05)。红细胞DARC与IL-8、IL-8/IL10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与IL-1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IL-8与IL10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正性关系(P<0.01),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均接近0,说明密切程度不大。7.红细胞SOD、血浆MDA检测:治疗后SOD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DA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SOD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SOD升高(P<0.05)。两组各自前后比较MD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MDA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8.湿热瘀结型CPID综合评分与实验指标相关性分析:NLR、TXB2、E-C3bRR、E-ICR、SOD、CD59、IL-8、IL-8/IL-10、红细胞DARC与湿热瘀结型CPID综合评分存在相关性。其中E-C3bRR与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接近1,说明相关密切程度最大。结论:1.在临床研究中,坤复康胶囊有改善湿热瘀结型CPID患者下腹疼痛、腰酸、带下异常、经行腹痛、月经失调(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总有效率100%),缓解盆腔局部体征(总有效率100%)的作用,对于湿热瘀阻证型CPID有良好治疗效果(综合总有效率100%),且后两者坤复康胶囊效果优于对照药物花红片。2.坤复康胶囊通过降低湿热瘀结型CPID患者外周血NLR,升高TXB2、降低6-P-KG1a从而改善血管因子情况;可提高红细胞CR1、SOD、CD59、DARC含量及活性,降低促炎性因子IL-8含量,多途径治疗CPID效果良好。且在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坤复康胶囊效果优于花红片。3.NLR、TXB2、E-ICR、IL-8、IL-8/IL-10与湿热瘀结型CPID综合评分存在正性相关;6-P-KG、E-C3bRR、SOD、CD59、红细胞DARC与湿热瘀结型CPID综合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其中E-C3bRR与之相关密切程度最大,提示红细胞CR1免疫功能在对湿热瘀结型CPID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应用价值。
孔祥瑞[7](2016)在《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肾移植手术发展至今,已经使无数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着提高,生存时间得以延长,但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会导致移植肾失功,甚至危及受者生命。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上述两种亟需攻克的难题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息息相关。随着免疫抑制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组织配型技术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正在逐年降低。但是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也提高了肾移植受者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可以说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双面性,在保护移植器官免受宿主体内免疫系统攻击的同时也导致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因此,移植术后如何对受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指导临床免疫抑制药物合理使用的基础,这样既可以使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在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之间保持平衡,确保移植物在受者体内长期存活,又可以避免因免疫抑制剂过量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肾移植术后受者体内免疫功能的评价是当前器官移植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红细胞(RBC)是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细胞除了具有携氧功能之外,还具有免疫功能,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天然免疫细胞。既往的研究认为,成熟的无核红细胞似乎不具备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遗传物质基础。直到1981年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学术界才认识到红细胞膜表面表达了许多免疫分子,这些免疫相关物质参与了黏附、识别、浓缩、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 CIC)等过程。对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中发现,在有补体和红细胞参与的情况下,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也有研究报道红细胞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这些研究均提示红细胞虽然没有细胞核,但是仍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红细胞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内可以与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同参与对免疫细胞网络的调控。红细胞参与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其表达的膜表面免疫分子实现的,其中,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1, CR1/CD35)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与C3b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以结合并参与清除血浆中的循环物质,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并通过二次抗原递呈的作用间接参与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红细胞还可通过产生特异性TNF诱导因子、NK细胞增强因子等来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调控,及细胞因子的调控,尽管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证实红细胞可以通过其膜表面CD58、CD59等淋巴细胞CD2的天然配体分子促进与NK细胞和T细胞的结合,清除淋巴细胞微环境活性氧物质,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和T细胞抗凋亡能力,并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1、IL-2等细胞因子。已有多种疾病的病程进展中存在红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异常,如肝炎、良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的损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容易导致贫血的发生。肾移植手术后,随着肾功能恢复,同时贫血状况也随之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变化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等尚未有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就红细胞免疫分子在肾移植术后表达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肾移植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旨在明确肾移植及其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变化情况,从而更全面的评估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以期为临床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并利用Transwell和细胞联合培养等方法,观察体外条件下,不同免疫抑制剂对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红细胞与T、B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的检测,对不同免疫状态的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对T和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观察红细胞免疫功能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变化,以及红细胞在体外对淋巴细胞调节作用的机制。一、红细胞CD35/CD58/CD59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变化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50例为稳定组,慢性肾衰竭患者65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慢性肾衰竭组(简称CRF组),以5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同时,对52例肾移植受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选择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受者11例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简称DGF组),以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16例为急性排斥反应组(简称AR组),留取上述不良事件发生时的肾移植受者外周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平均几何荧光强度(GMFI)表达,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排斥反应时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和稳定组进行比较,来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受者肾移植后不同状态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RF组CD35、CD58、CD59的GMFI表达分别为(25.26±7.92)、(89.94±13.8)、(75.38±16.4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CD35 (27.04 ±6.0)、CD59(87.62±20.90)的表达虽然较CRF组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CD59的表达明显高于CRF组,P<0.05;稳定组CD58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DGF组与AR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表达分别为(22.46±5.01)、(24.51±6.5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稳定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F组和AR组CD58表达分别为(73.24±11.11)、(77.42±16.6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DGF组和AR组红细胞免疫分子CD59表达分别为(58.66±15.82)、(77.17±28.4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AR组虽低于稳定组,但无统计学意义;DGF组CD59表达明显低于AR组,P<0.05。该结果提示,由于肾功能受损,CRF患者红细胞表达的免疫分子均有所下调,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肾移植术后随着肾功能恢复,红细胞表达的免疫分子有所恢复,但除CD58表达与正常对照无差别之外,CD35和CD59表达仍低于正常对照。在肾移植术后出现DGF时,体内出现过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影响明显,尤其是CD58和CD59,其表达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并且CD59甚至低于AR组,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对红细胞表达免疫膜分子影响明显。而AR时,由于炎症的局限性,未能形成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因此其表达变化较小。二、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影响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受者术后血清肌酐恢复情况进行监测,选择30例肾移植术后功能稳定的受者为连续监测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7d、14d各个时间点采集连续监测组受者外周血样本;收集临床疑似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外周血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其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PP65检测,以发现1个或1个以上阳性细胞/2×105个白细胞,则定为阳性。选择外周血CMV-pp65抗原阳性的肾移植受者61例为CMV活动性感染组(简称CMV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其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和T、B、NK淋巴细胞的水平。研究发现,健康对照组红细胞CD35的表达与CD59表达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的百分比呈正相关,与B细胞的百分比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肾移植受者术前1d、术后3d、7d、14d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GMFI表达分别为(27.00±7.5)、(28.04±7.2)、(25.70±6.83)和(24.19±6.0)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者术前、术后3d、7d、14d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59GMFI表达分别为(80.44±20.56)、(91.50±23.17)、(85.02±24.92)和(82.67±25.56)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者红细胞免疫分子CD58GMFI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连续监测组术后3dCD3+T淋巴细胞绝对数(773.5±301)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与术前1d(2288±723)相比明显降低,P<0.05; NK细胞绝对数在术后3d时降至最低(108.3±40.1),与对照组、术前1d、术后14d比较P<0.05;B细胞绝对数在术后7d(610.2±215.6)、14d(765.5±269.4)急剧增高,甚至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CMV组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活动性感染组的CD59表达高于CMV组,P<0.05。其中高活动性感染组的红细胞CD35、CD59的表达均低于低活动感染组,P<0.05。三、红细胞对T、B淋巴细胞影响的初步探讨对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稳定期的受者,以及在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提示发生排斥反应的受者,留取其外周抗凝血标本,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细胞和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后的红细胞加免疫抑制剂刺激48h与单独培养48h的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将稳定期受者红细胞、排斥受者红细胞分别与健康人的PBMC联合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后的混合细胞中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和T、B淋巴细胞的水平进行检测,发现稳定红细胞组B细胞比例较排斥组明显增高,并且CD19表达的明显上调,出现强阳性细胞群。通过用流式细胞术对该群细胞表型分析以及胞内标记IL-10,结果显示该细胞为分泌IL-10的CD19+的调节性B细胞亚群,提示稳定期受者红细胞可以增加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为了明确红细胞与诱导Breg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磁珠分选纯化B细胞和T细胞,发现单独与红细胞共培养的B细胞没有明显增殖,而加入T细胞共培养则Breg亚群增加,提示红细胞是通过T细胞诱导Breg产生和B细胞增殖的。为了对细胞之间相互调控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利用Transwell小室,将红细胞与T细胞联合至于小室上层进行培养,同时在下室加入B细胞,结果发现B细胞出现增殖,Breg亚群比例增加,提示T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诱导Breg的产生;ELISA检测结果显示,稳定红细胞组和T细胞共培养后培养上清中的IL-10和TGF-β的含量高于排斥红细胞组。体外联合培养的结果提示,红细胞可以通过促进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来诱导B细胞增殖和Breg的产生。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降低,提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状态损害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移植后,肾功能随着肌酐的降低逐渐恢复,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有所上调,但除了CD58之外,CD35和CD59表达在肾功能恢复后其表达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肾移植手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均出现紊乱,在术后随着血清肌酐的降低、肾功能稳定后可逐渐恢复。肾移植术后发生DGF、急性排斥反应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下调,提示这些不良事件过程伴随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疾病过程有关。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在短时间内并不影响循环中红细胞表面CD35/CD58/CD59分子的表达。稳定期受者红细胞可促进健康对照者PBMC中的B细胞增殖,且可诱导B细胞向调节性B细胞亚群分化,该过程是是通过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来间接诱导B细胞增殖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进行检测,对于评估肾移植受者术后免疫状态,早期诊断、预防排斥反应、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指导合理用药有一定临床意义。
崔姣艳[8](2015)在《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深入研究动物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分子基础,本试验以猪红细胞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对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课题组后期试验提供理论数据。方法:运用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猪CR1-like分子;运用猪细胞免疫粘附新鲜血清或EDTA血清致敏的GFP-E.coli和乳胶颗粒复合物,及抗猪CR1-like单抗阻断免疫粘附的方法验证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分子CR1-Like的存在;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纯化猪CR1-like抗原,利用还原和非还原SDS-PAGE电泳及WB实验,得出猪红细胞CR1-Like的分子大小及二硫键数量。结果: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猪CR1-like分子实验可观察到猪红细胞与抗猪CR1-like McAb及Goat anti-mouse IgG-FITC发生免疫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猪红细胞可以粘附新鲜血清致敏的GFP-E.coli;猪红细胞不粘附EDTA血清致敏和未致敏的GFP-E.coli;抗猪CR1-like单抗预孵育猪红细胞不粘附致敏的GFP-E. coli;同型抗体预孵育猪红细胞粘附致敏的GFP-E.coli。猪红细胞免疫粘附致敏乳胶颗粒及单抗阻断免疫粘附结果同GFP-E.coli实验结果一致。免疫共沉淀洗脱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及WB实验结果表明,猪红细胞CR1-like以135KD和200KD两种形式存在,CR1-like分子内部含有2或3个二硫键,二硫键断裂后裂解为70KD、50KD、15KD三种支链蛋白,其中以50KD和15KD的支链蛋白发挥免疫反应。结论:猪红细胞表面存在起免疫粘附作用的CR1-like分子;猪红细胞表面CR1-like以135KD和200KD两种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CR1-like裂解为70KD、50KD、15KD三种小分子蛋白,CRl-like分子内部含有2或3个二硫键,在免疫反应中主要以50KD和15KD两个支链蛋白发挥作用。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9](2012)在《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肿瘤、肾脏疾病等)免疫发病机制中,红细胞天然免疫缺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红细胞免疫功能也是判断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项灵敏的指标。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机制,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对肝、肾移植移植的意义。
王玉侠[10](2011)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后的康复期,通过非药物疗法进行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为自控锻炼对癌症患者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对象与方法:1受试对象:以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新入校学员新入学员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名,平均年龄为59.82±7.97(42岁~71岁);女性23名,平均年龄为55.78±5.42(48岁~66岁),平均癌龄为1.50±0.77年。实验至12周时,由于病情等原因,有3例患者缺失,2例患者病逝,共有35名受试者参加测试。病种分别为乳腺癌17例,消化系统癌14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9例(包括卵巢癌2例、肺癌3例、甲状腺癌2例、肉瘤1例、前列腺癌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通过癌症病史及一般性健康检查,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并经手术+化疗常规治疗后,由医生综合病史资料、运动适宜性和体格检查的总体情况签署医学批准书,接受有指导的自控锻炼。2锻炼方案:受试者结束手术结合放化疗常规治疗后,在专门人员指导下,首先进行3周的自控锻炼学习,然后进行24周的自控锻炼,平均每天锻炼时间2小时,平均锻炼频率为每周5天。3跟踪随访:通过预约定点公园有计划对受试者进行锻炼指导和医务监督。同时不定期电话、家访、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追踪随访。4指标测试:于实验第0周、12周、24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D35、CD58平均荧光强度、淋巴细胞CD3+、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16+CD56+)分子表达、腺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红细胞抗氧化酶SOD活性、DTNB法测红细胞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血浆MDA含量、酶联免疫法测血清β-内啡肽及IL-2含量等指标,并且对实验期间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分子表达的影响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24周不同性别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患者红细胞CD35荧光强度第12周明显升高(P<0.01);第24周较第12周表现为明显下降(P<0.01),但仍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12周红细胞CD58荧光强度较第0周显着下降(P<0.01);第24周明显高于实验第12周(P<0.01),回升到实验第0周水平(P>0.05)。2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自控锻炼12周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E-SOD活性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24周较第12周明显下降(P<0.01),但仍略高于实验第0周,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自控锻炼干预后,患者E-GSH-Px活性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E-GSH-Px活性继续保持升高的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第12周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24周,肿瘤患者血浆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1),实验第24周与第12周无明显差异(P>0.05)。3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第12周CD3+淋巴细胞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进行至第24周时,CD3+淋巴细胞较实验第12周持续升高(P>0.05),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24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不仅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还显着高于实验第12周(P<0.05)。实验第12周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表达明显高于第0周(P<0.05),第24周较第12周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略高于第0周(P>0.05)。4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内啡肽及IL-2的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含量实验第12周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24周较实验第12周显着降低(P<0.01),并且较实验第0周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2水平随着自控锻炼的持续进行呈升高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比较,无论是实验第12周,还是实验至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相对数量,为红细胞发挥其免疫粘附功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对红细胞CD58表达无明显影响。2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改善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提高红细胞抗氧化功能;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造成的过氧化损伤,对于维持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3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NK、NKT细胞相对含量,有利于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调控及免疫杀伤作用。4 24周自控锻炼对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和IL-2水平无明显影响。
二、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指标、肠道菌群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
2.1.1 抗炎作用 |
2.1.2 抗氧化 |
2.1.3 降血糖、血脂 |
2.1.4 调节免疫力 |
2.1.5 调节肠道菌群 |
2.1.6 增强肠消化酶活性 |
2.2 硒化多糖的研究概况 |
2.2.1 抗氧化作用 |
2.2.2 降血糖、血脂 |
2.2.3 提高机体免疫力 |
2.2.4 调节肠道菌群 |
2.3 甘草的研究概况 |
2.4 甘草多糖的研究概况 |
2.5 硒化甘草多糖的研究概况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4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5.1 血液常规指标 |
1.5.2 血液生化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对雏鸡白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淋巴细胞、红细胞数的影响 |
2.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2.4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中钙、无机磷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4 试验设计 |
1.5 试验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和免疫复合物花环 |
2.2 对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三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肠道菌群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4 试验设计 |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5.1 肠道菌群的测定 |
1.5.2 肠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对雏鸡盲肠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 |
2.2 硒化甘草多糖对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3 硒化甘草多糖对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4 硒化甘草多糖对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2.5 硒化甘草多糖对空肠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6 硒化甘草多糖对空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7 硒化甘草多糖对空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2.8 硒化甘草多糖对回肠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9 硒化甘草多糖对回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10 硒化甘草多糖对回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2.11 硒化甘草多糖对盲肠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12 硒化甘草多糖对盲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13 硒化甘草多糖对盲肠脂肪酶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 结论 |
试验四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组织器官中硒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4 试验分组及样品处理 |
1.5 硒标准曲线制作 |
1.6 样品测定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藏药秦艽花黄酮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红细胞免疫功能 |
1.1 红细胞免疫概念及发展 |
1.1.1 红细胞免疫概念 |
1.1.2 红细胞免疫发展概况 |
1.2 红细胞免疫功能 |
1.2.1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
1.2.2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1.2.3 调控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 |
1.2.4 识别、储存和提呈抗原 |
1.3 红细胞免疫物质基础 |
1.3.1 红细胞膜补体受体分子(CR) |
1.3.2 红细胞膜相关抗原分子(CD) |
1.3.3 红细胞膜血型抗原分子(BGAs) |
1.4 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方法学 |
1.4.1 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
1.4.2 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 |
1.4.3 红细胞抗肿瘤检测方法 |
1.5 红细胞免疫与疾病 |
1.5.1 红细胞免疫与疾病 |
1.5.2 中药与红细胞免疫 |
2 红细胞免疫研究思路 |
2.1 针对CR1 分子研究 |
2.2 红细胞免疫调控研究 |
2.3 红细胞系统免疫学研究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
3.1 藏药秦艽花研究概况 |
3.2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藏药秦艽花黄酮对D-gal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红细胞悬液制备 |
2.3 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试验 |
2.4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菌花环试验 |
2.5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与抑制试验 |
2.6 红细胞调节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BC-C3b RR |
3.2 RBC-ICRR |
3.3 ERER |
3.4 ERIR |
3.5 红细胞调节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藏药秦艽花黄酮对DXMS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红细胞悬液制备 |
2.3 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试验 |
2.4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菌花环试验 |
2.5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与抑制试验 |
2.6 红细胞调节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
2.7 肿瘤细胞花环试验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BC-C3b RR |
3.2 RBC-ICRR |
3.3 ERER |
3.4 ERIR |
3.5 红细胞调节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
3.6 肿瘤细胞花环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花环图片 |
致谢 |
(3)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综述一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 |
1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
1.1 病因病机 |
1.1.1 免疫功能紊乱 |
1.1.2 精神因素 |
1.1.3 感染因素 |
1.1.4 代谢障碍 |
1.1.5 遗传因素 |
1.2 治疗 |
1.2.1 外用药治疗 |
1.2.2 口服治疗 |
2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
2.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治疗 |
2.2.1 风热血燥证 |
2.2.2 血虚风燥证 |
2.2.3 瘀滞肌肤证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银屑病临床研究现状 |
1.1 量表评分 |
1.2 血液学检验指标 |
1.3 免疫学检测研究相关指标 |
1.3.1 白介素-17 |
1.3.2 白介素-23 |
1.3.3 白介素-8 |
1.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2 银屑病实验研究现状 |
2.1 实验研究模型 |
2.1.1 医学生物模型 |
2.1.2 药物诱导模型 |
2.1.3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
2.1.4 异体移植动物模型 |
2.2 实验研究相关指标 |
2.2.1 免疫学相关指标 |
2.2.2 中枢神经递质相关指标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
2 实验步骤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品采集 |
2.5 皮肤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
2.6 指标检测 |
2.7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检测数据 |
3.2 IL-6、IL-10检测数据 |
3.3 CD35、CD59检测数据 |
4 讨论 |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血清TNF-a、IL-6、IL-10的影响 |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银屑病样模型分析 |
5.2 观察指标变化特点 |
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标准品及药物 |
1.3 仪器 |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品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O类神经递质结果 |
3.2 AA类神经递质结果 |
4 讨论 |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3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4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5 小结 |
5.1 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 |
5.2 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红细胞免疫与肾脏疾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细胞的主要免疫物质与免疫功能 |
2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肾脏疾病 |
2.1 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肾脏疾病的影响 |
2.1.1 导致肾脏免疫炎症性损害 |
2.1.2 加重肾小球肾炎的炎症损伤 |
2.1.3 导致肾脏疾病患者抗病能力低下 |
2.2 肾脏疾病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2.2.1 急、慢性肾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2.2.2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 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2.2.3 IgA肾病 (IgAN) 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2.2.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2.2.5 肾虚证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3 结语 |
(5)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氧亲和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坤复康胶囊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红细胞免疫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CPID的研究概况 |
1.1.1 关于命名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CPID的研究概况 |
1.2.1 发病因素 |
1.2.2 CPID分类及病理改变 |
1.2.3 诊断标准 |
1.2.4 治疗 |
1.3 现代医学对CPID的实验研究 |
1.4 红细胞免疫研究概况 |
1.4.1 红细胞CR1功能 |
1.4.2 红细胞CD59功能 |
1.4.3 红细胞SOD功能 |
1.4.4 红细胞DARC功能 |
1.5 坤复康胶囊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样品量估算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2.3 疗效判定标准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病例的剔除 |
2.2.7 病例的脱落 |
2.2.8 终止试验标准 |
2.2.9 研究方法 |
2.3 检测器材与方法 |
2.3.1 材料 |
2.3.2 设备仪器 |
2.3.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病例分布情况 |
3.1.1 分组 |
3.1.2 两组病历完成及脱落情况 |
3.2 基线资料比较析 |
3.2.1 年龄、病程比较 |
3.2.2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3.3 临床疗效观察 |
3.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3.3.2 两组治疗前后CPID局部体征评分 |
3.3.3 两证型综合疗效比较 |
3.4 不良事件情况 |
3.5 随访情况 |
3.6 实验室观察 |
3.6.1 外周血细胞情况 |
3.6.2 血浆TXB_2、6-K-PG_(la) |
3.6.3 红细胞CR1 |
3.6.4 红细胞CD59 |
3.6.5 血浆IL-8、IL10、红细胞DARC |
3.6.6 红细胞SOD及血浆MDA |
3.7 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理论依据 |
4.1.1 CPID主要病因病机 |
4.1.2 CPID临床证候依据 |
4.1.3 前期实验研究 |
4.2 CPID治法探讨 |
4.3 方药分析 |
4.3.1 坤复康胶囊方药分析 |
4.3.2 花红片方药分析 |
4.3.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4.4 坤复康胶囊对CPID的实验室研究 |
4.4.1 外周血细胞计数 |
4.4.2 血浆TXB2、6-K-PG_(la)含量 |
4.4.3 红细胞免疫功能 |
4.5 湿热瘀结型CPID综合评分与实验指标相关性 |
结语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
附录2: 人红细胞花环 |
附录3: 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不良反应记录表 |
附录5: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伦理批件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7)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红细胞CD35/CD58/CD59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影响 |
(一)肾移植受者红细胞CD35/CD58/CD59与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三、红细胞对T、B淋巴细胞影响的初步探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着(一) |
发表论着(二)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红细胞免疫概述 |
1.1 红细胞免疫的提出 |
1.2 红细胞的免疫粘附分子 |
1.3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1.4 红细胞免疫力的常用检测方法 |
2 人CR1的研究进展 |
2.1 人CR1研究概述 |
2.2 人CR1的特征 |
2.3 人CR1的研究意义及临床应用 |
3 动物红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
3.1 灵长类动物 |
3.2 非灵长类动物 |
前言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与菌株 |
1.2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试剂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猪红细胞天然CR1-like分子检测 |
2.2 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检测 |
2.3 猪红细胞CR1-like免疫沉淀 |
试验结果 |
1、猪红细胞天然CR1-like分子检测 |
2、猪红细胞免疫粘附GFP-E.coli检测结果 |
3、猪红细胞免疫粘附GFP-E.coli统计结果 |
4、猪红细胞免疫粘附乳胶颗粒复合物镜检结果 |
5、猪红细胞CR1-like免疫沉淀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1、荧光免疫化学验证猪红细胞膜表面存在CR1-like |
2、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复合物功能 |
3、猪红细胞CR1-like分子量多态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附录 |
(9)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及其相关作用[3-7] |
1.1 红细胞CR1 (CD35) 识别杀伤抗原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
1.2 红细胞表面CR1、CD58、CD59共同协作将抗原递交给适应性免疫细胞, 调控适应性免疫反应 |
1.3 红细胞NKEF、CR1和SOD酶共同调控其他固有免疫反应 |
1.4 红细胞参与细胞因子调控作用 |
1.5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受神经内分泌的调控 |
2 肝、肾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2.1 肝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8-12] |
2.2 肾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3-16] |
3肝、肾移植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7-20] |
4 总结 |
(10)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 |
5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和CD58表达的影 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
2.2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 及CD58 免疫分子的影响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 定量比较 |
2.4 实验不同阶段患者红细胞CD35、CD58 相关性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 SOD、GSH-Px 活性及血浆 MDA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红细胞SOD 活性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GSH-Px 活性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MDA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分子表达的 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CD3~+、NK 及NKT 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淋巴细胞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 细胞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 细胞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β-内啡肽及 IL-2 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及IL-2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含量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2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局限性 |
展望 |
文献综述:运动与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四、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液指标、肠道菌群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 武梦丽.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藏药秦艽花黄酮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高如意.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D]. 徐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红细胞免疫与肾脏疾病研究新进展[J]. 杨艳丽,杜杉杉,周凤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8(23)
- [5]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氧亲和力的影响[D]. 李小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6]坤复康胶囊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红细胞免疫影响[D]. 张嘉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D]. 孔祥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8]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D]. 崔姣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15(12)
- [9]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J].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 医学与哲学(B), 2012(05)
- [10]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 王玉侠.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