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虾蟹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一、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石立冬,任同军,韩雨哲[1](2020)在《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营养对水产动物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水产动物的性腺发育能力、繁殖力、配子产生、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和胚胎发育能力及其幼体的存活率、质量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含量密切相关,适当的营养可以对繁殖性能起到促进作用,而营养过量或营养不足则降低其繁殖能力,甚至导致其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促进繁殖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升温或降温、流水刺激、阴干刺激、切除眼柄等,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这些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近年来,通过改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来调控水产动物繁殖能力已逐步成为科研热点和商业焦点,本文综述了常见的促进繁殖性能的营养物质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不同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糖类等营养成分能够显着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但也有报道与此相矛盾,认为上述结果取决于养殖水产动物的种类、营养成分的来源、含量和试验条件。本文通过讨论不同营养成分来源及含量对水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营养途径促进动物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刘小飞[2](2020)在《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我国目前淡水虾重要的水产品之一。本文通过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脂质总量为7%的不同脂肪源,研究棕榈油、鱼油和豆油不同配比的配合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组织常规成分、繁殖性能和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目的寻找适宜的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有促进作用,为其饲料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6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饲料1棕榈油:鱼油:豆油=6:0:0、饲料2棕榈油:鱼油:豆油=3:1:1、饲料3棕榈油:鱼油:豆油=2:2:2、饲料4棕榈油:鱼油:豆油=0:3:3、饲料5棕榈油:鱼油:豆油=0:6:0和饲料6棕榈油:鱼油:豆油=0:0:6。试验用虾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基地,试验虾初始规格为5.26±0.10g。试验开始前投喂商品饲料在循环水槽暂养2周,试验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虾,每组共42只虾,选取252只克氏原螯虾随机分到18个小的养殖槽中。试验分成2个养殖阶段:生长阶段和亲虾繁殖阶段,养殖前16周为生长阶段,然后对每只虾进行称量体重、测量体长、壳宽、并记录成活率。继续对其进行17周繁殖阶段的培养管理,期间对其繁殖性能和孵化率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试验结束后对再对每只虾进行体重称量、测量壳长、壳宽并记录。随后进行活体解剖,抽取血清,取出肝胰腺、性腺和肌肉,计算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等指标。将采的新鲜组织保存在-20℃冰箱中用于生化和组织脂肪酸的测定,血清离心后取上清液保存在-40℃用于酶活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和体成分:在本试验中,饲料4组对克氏原螯虾肥满度、增重量、体长增长量和特定生长率的表现效果最佳。肝胰腺指数(HSI)在各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成活率在饲料1组显着最低(P<0.05),且随棕榈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肌肉中的水分、灰分和粗脂肪的影响在各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饲料5组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着最高(P<0.05)。各组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水分和灰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所含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水平在饲料1组、饲料5组和饲料6组显着最高(P<0.05)。2.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肌肉中的脂肪酸主要以C16:0、C18:1n9、C18:2n6和C20:5n3为主。MUFA比例随棕榈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n-6PUFA的变化趋势与对应饲料中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豆油组饲料6组最高,在饲料5组最低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LC-PUFA的相对含量和n-3/n-6PUFA比值较饲料均有所增加,在饲料5组显着最高(P<0.05),饲料6组显着最低(P<0.05)。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3.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在饲料1组最高,与饲料2饲料5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饲料1组中的含量均显着最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鱼油添加比例的增加显着上升(P<0.05),在饲料5组中显着最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在饲料5组中的活性最高(P<0.05)。酸性磷酸酶(AC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在饲料3组显着最高(P<0.05),在饲料6组显着最低(P<0.05)。4.繁殖性能指标:饲料3组和饲料4组对亲虾的成熟率最高约78%,随饲料中鱼油的添加水平的增加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饲料1组和饲料6组的成熟率最低。添加棕榈油的饲料组中(饲料1饲料3)对促进亲虾产率的作用较差。饲料4组对亲虾的产卵率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对孵化率方面效果较差。不同脂肪源对产卵的卵径和生殖力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产卵数量在饲料6组显着性最低(P<0.05),生殖指数在饲料1组显着最高(P<0.05)。5.性腺中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SFA)在饲料1组、饲料2组和饲料3组相对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C16:0的相对含量在饲料1组显着最高(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所占比值较高为36.9%55.37%,主要以C18:1n9为主。性腺中的C20:4n6、C20:5n3和C22:6n3的比值随鱼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n-3/n-6在饲料1组和饲料6组显着最低(P<0.05)。DHA/EPA比值范围为0.220.24,在饲料2组和饲料3组最低并与其他各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祖露[3](2020)在《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绒螯蟹(Eriocheir)是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类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沿海流域,主要包括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存在绥芬河、图们江、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中华绒螯蟹地理群体,其中辽河、黄河和长江群体中华中华绒螯蟹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形成了庞大的河蟹养殖产业。迄今为止,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价主要集中形态学和遗传多样性评估上,尚未见我国沿海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比较的系统研究,这不利于野生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评价和挖掘利用。鉴于此,本研究首先比较了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雌体质量100g左右,雄体质量150g左右)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五群体河蟹蟹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的色泽参数、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进一步探讨了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国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中国沿海地区存在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5个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本研究评估这5个地理群体成体雌蟹的出肉率、肝胰腺指数和卵巢指数、总可食率、可食组织中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1)长江群体总可食率最高(44.14%),显着高于瓯江群体(41.67%)和闽江群体(41.72%)(P<0.05)。(2)5个地理群体雌体卵巢的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长江群体的总脂含量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长江、瓯江和闽江地理群体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和黄河地理群体(P<0.05),不同地理群体河蟹肝胰腺和肌肉的灰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长江地理群体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群体,闽江群体的肝胰腺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长江群体。(3)黄河群体河蟹可食部位的总饱和脂肪酸(∑SFA)最高,瓯江群体雌体肝胰腺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5地理群体肌肉和性腺∑MUFA无显着差异(P>0.05);辽河、黄河和长江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VLC-PUFA)、n-3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和n-6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6LC-PUFA)相对较高。(4)闽江地理群体雌体肌肉中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含量和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最高,长江地理群体的性腺中∑EAA、TAA含量和EAAS最高。综上,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河蟹雌体的可食率和营养品质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长江地理群体总可食率和可食部位的常规营养组成相对最好,辽河水系的可食组织中n-3LC-PUFA含量最高,闽江群体肌肉中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对较高。2、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中国沿海存在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这5个主要地理群体,对其营养品质比较和评价有助于群体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雄体的可食率和各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脂肪酸及氨基酸并且评价了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瓯江水系群体的总可食率(TEY)最低,长江水系群体的TEY最高,且两群体TEY差异显着(P<0.05)。(2)肝胰腺中脂类含量丰富,肌肉和性腺中蛋白质含量丰富。长江水系群体雄体肝胰腺中总脂含量显着高于辽河、瓯江和闽江群体(P<0.05),性腺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群体(P<0.05);闽江群体雄体肌肉中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瓯江水系群体(P<0.05)。(3)长江群体雄体肝胰腺中C22:6n3(DH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水系群体,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VLC-PUFA)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闽江群体(P<0.05);长江群体雄体肌肉中DHA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闽江群体(P<0.05),瓯江和闽江群体的肌肉含有较高的VLC-PUFA(P<0.05);闽江水系性腺中含有较高的C20:4n6(ARA)和VLC-PUFA(P<0.05)。5群体的雄体肝胰腺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高,肌肉和性腺中含有较高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长江和闽江水系群体雄体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均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长江水系群体性腺中∑EAA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水系(P<0.05);5群体雄体性腺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均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肌肉中无限制性氨基酸,瓯江水系群体的限制性氨基酸最多。综上,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的营养组成存在差异,整体上长江水系群体的营养组成含量最优;不同可食部位之间营养组成亦存在差异,肌肉和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肝胰腺高,而且肌肉中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较性腺高。3、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是甲壳动物经济性状的重要评价指标。迄今为止,尚未见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研究,这不利于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利用。本研究对中国沿海5个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性腺和肝胰腺的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无论公母,不同地理群体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L*、a*和b*值差异显着(P<0.05);不同地理群体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肝胰腺的L*、a*和b*值,但蟹壳仅b*值受性别和地理群体交互作用显着影响(P<0.05)。(2)不同组织中所含的类胡萝卜素组成不同,蟹壳和肝胰腺中优势类胡萝卜素种类分别为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且其含量受地理群体和性别双重影响,卵巢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种类较多,且其含量受地理群体差异显着影响(P<0.05)。(3)就组织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而言,蟹壳的色度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相关性不显着(P>0.05);卵巢中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和角黄素呈显着负相关,a*值与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b*值与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肝胰腺的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a*值和b*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不同地理群体蟹壳、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色度值和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且性别对其色度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影响,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相关性。

詹秋羽[4](2020)在《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但是对拟穴青蟹营养学研究还是非常匮乏,这也是限制拟穴青蟹大规模养殖的重要原因之一。糖类物质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是水产饲料中最廉价的能量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饲料蛋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青蟹的活饵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类物质,表明青蟹对于糖类具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为探究拟穴青蟹幼蟹饲料中不同糖源及糖水平对其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期了解拟穴青蟹幼蟹对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本论文共设计2个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试验一:饲料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糖原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计了6种糖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水平为20%。各组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设定饲料蛋白水平为45%,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设定脂质水平为9.5%,用纤维素作为填充剂调整以满足各组间能量相等。拟穴青蟹幼蟹初始体重为0.71±0.03 g,养殖周期为8周。整个实验周期,记录每天的死亡率和蜕皮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幼蟹最终体重、增重率、体组成和糖原含量受到饲料不同糖源显着影响(P<0.05)。拟穴青蟹幼蟹的存活率: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糊精>小麦淀粉>葡萄糖>蔗糖;增重率: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精>小麦淀粉>蔗糖>葡萄糖。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饲料利用影响显着,葡萄糖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木薯淀粉组和糊精组(P<0.05)。玉米淀粉组的蛋白质效率最高,显着高于葡萄糖组,与其他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蔗糖组与木薯淀粉组拟穴青蟹幼蟹的蜕壳频率(MF)显着高于于葡萄糖组,与其他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饲料不同处理对青蟹幼蟹体水分含量、体蛋白以及灰分无显着影响,对体脂肪含量影响显着(P<0.05),木薯淀粉组的体脂含量显着高于葡萄糖组。蔗糖组与玉米淀粉组的肝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在本试验中,玉米淀粉是较为适宜拟穴青蟹幼蟹生长的饲料糖源。2.试验二: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体组成以及肝胰腺糖代谢、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以糊化玉米淀粉为唯一糖源,设置5种糖水平,分别为8.55%、13.36%、17.76%、25.64%和32.50%。同试验1设置45%蛋白水平,设置9.5%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1.84±0.07 g的拟穴青蟹幼蟹进行为期8周养殖试验。室内养殖条件与试验1相同。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的生长有显着影响,经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在24.08%糖水平时,拟穴青蟹幼蟹获得最大增重率。青蟹幼蟹体脂肪含量、血糖含量及肝糖原含量受到饲料糖水平的影响显着,高糖水平导致高的血糖浓度和过多的脂肪沉积。同时,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拟穴青蟹幼蟹肝胰腺中的葡萄糖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的基因表达也受到饲料中不同糖水平的影响,葡萄糖激酶的mRNA表达在最高糖水平组(32.50%)中表达量最低,而果糖2,6-二磷酸酶基因的表达量在25.64%糖水平组最高。糖代谢的变化也会引起脂肪代谢的变化,脂肪酸合成酶基因在25.64%和32.50%糖水平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8.55%糖水平组的5倍和10倍。本试验中,拟穴青蟹幼蟹对高糖水平饲料有一定的耐受力,但饲料中添加过高水平的玉米淀粉会导致体内脂质积累,24.08%饲料糖水平能够获得最大生长。

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5](2019)在《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日照近岸海域为例》文中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的技术瓶颈,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定量评价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资源量-消费量"模型,通过调查与实验分析获取特定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营养级等关键参数值,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来估算海洋生物资源总量,然后根据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或年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来计算该海区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的阈值。根据2016年对日照辖区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该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以C计)为428.22 mg/(m2·d),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918.51万t,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85、3.92和3.90,利用营养动态模型计算海域渔业资源(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年生产量为3.89万t;根据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计算日照10 m等深线以内浅海的除去壳重的贝类资源量为5.50万t。按照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21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92.86万人;按照年人均摄入蛋白质量为30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6.87万人。本文建立了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技术,对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建立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监测预警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郝美林[6](2019)在《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青蟹的常见种,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养殖蟹类。近些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饲料原料日益紧张,水产动物饲料供需矛盾逐年增加。为缓解国际鱼油资源短缺,本研究以拟穴青蟹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实验,以观察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拟穴青蟹生长、体成分、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以及青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合成、转运和分解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以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Δ6脂肪酸去饱和酶(Δ6 Fatty acyl desaturase,Δ6 Fad)启动子为切入点,筛选并克隆调控Δ6 Fad基因的主要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中脂肪酸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理。本研究有助于为拟穴青蟹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为甲壳动物脂质代谢提供理论资料。对于开发营养均衡、成本经济的青蟹饲料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以鱼粉、酪蛋白、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等为基础饲料原料,并分别添加8%水平的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混合的油脂,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粗蛋白45%,粗脂肪9.5%)配合饲料饲喂青蟹(20.19±0.82 g)10周,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分别为0%(SO0)、20%(SO20)、40%(SO40)、60%(SO60)、80%(SO80)及100%(SO100)。实验青蟹共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0只蟹。结果表明:青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升高均呈减低趋势,其中SO60、SO80和SO100三个处理组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合考虑,豆油最佳替代量不宜超过40%。肝胰腺中SO60、SO80和SO100组粗脂肪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中SO0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SO20、SO40和SO60组。肌肉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总体上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肝胰腺EPA含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最低值出现在SO100处理组,DHA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组中EP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SO0组中DHA含量显着高于SO80和SO100试验组(P<0.05)。肌肉和肝胰腺中HUFA含量与饲料脂肪酸中C18:2n-6含量呈现负相关,肝胰腺中C18:2n-6和HUFA含量与肌肉中的含量均呈现正相关;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含量、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的表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肝胰腺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分别上调2.48倍和2.23倍,ACC基因分别上调2.25倍和2.53倍,均与SO0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各处理组间FAS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ACC基因SO80和SO100处理组相对于SO0组分别上调1.98倍和1.71倍(P<0.05);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处理组中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3)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脂肪酸转运蛋白(fatty acid transporter protein,FATP)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SO60和SO80处理组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肌肉组织中的FATP基因表达水平在SO0组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FABP9基因的m RNA整体表达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而上升。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替代水平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肉碱脂酰转移酶I(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肌肉组织中,SO0处理组CPT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O40、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P<0.05)。3.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Δ6 Fad启动子区序列共3258bp,其中包括第二个外显子的部分序列(ATG上游,70bp)、第一个内含子(228bp)、第一个外显子(126bp)和第一个外显子上游序列(2833bp)。启动子预测网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有启动子特征,并且有多个可能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组件,包括:NF-1、HNF-4、CEBPB、SREBP、Sp1、AP1和P53等,并在-958~-856bp处发现一个102 bp的Cp G岛。4.SREBP-1基因的c 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转录因子c DNA全长3361bp(不包括Poly A尾)(Gen Bank登录号:MH910503),包括118bp的3’非翻译区,123bp的5’非翻译区以及3202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039个氨基酸。SREBP-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具有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b HLH-zip),通过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拟穴青蟹SREBP-1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的相似度最高,为61.17%,与斑马鱼和大西洋鲑的相似度分别为31.84%和32.57%,与人、小家鼠、原鸡的相似度在11.07-33.30%之间。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SREBP-1基因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神经节和眼柄中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着(P<0.05),其次是肝胰腺、心脏、鳃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胸神经节和胃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SREBP-1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处理组分别上调2.76倍和2.58倍(P<0.05)。肌肉组织中,替代比例达到20%和40%时,Δ6 Fad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最高,与SO0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但与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与SO0处理组相比,SREBP-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上调2.25倍和2.87倍(P<0.05);肌肉组织中SREBP-1基因表达整体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替代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与SO0组相比,分别相对上调了2.03倍、1.86倍和2.13倍(P<0.05)。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青蟹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在肌肉组织中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对肝胰腺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具有显着影响;在油脂添加8%的基础上,豆油替代鱼油比例不宜超过40%。(2)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整体表达水平上升,分解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肌肉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整体上与在肝胰腺中一致。(3)Δ6 Fad启动子区含有保守的NF-Y、SREBP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克隆了转录因子SREBP-1,并研究了其在豆油替代鱼油的表达效果。肝胰腺中Δ6 Fad和SREBP-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升高,且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对肌肉组织中的影响大。

李清清[7](2019)在《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最重要的养殖经济蟹类。色泽是评价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色泽主要与类胡萝卜的种类、含量和存在形式有关。本文首先评估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力以及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比较不同色泽中华绒螯蟹亲本营养品质、繁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差异,最后探讨了虾青素结合蛋白(虾青蛋白)对中华绒螯蟹色泽调控的影响,以期为中华绒螯蟹以色泽和类胡萝卜素为目标性状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中华绒螯蟹色泽与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首先,评估了中华绒螯蟹蟹壳、肝胰腺和卵巢的色泽参数亮度(L*)、红度(a*)、黄度(b*)和色差值(dE*)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利用10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鉴定了25个全同胞家系的678只蟹。结果表明蟹壳、肝胰腺和卵巢色泽遗传力很低,蟹壳的色泽L*、a*、b*和dE*遗传力分别为0.05±0.04、0.00±0.03、0.00±0.01和0.04±0.03,肝胰腺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2和0.00±0.03,卵巢分别为0.00±0.02、0.09±0.06、0.00±0.04和0.00±0.03。在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中,蟹壳中最强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是dE*和a*,肝胰腺L*和b*之间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最强,卵巢中最强的正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是dE*和b*。其次,分析了蟹壳、肝胰腺和卵巢色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组织色泽与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蟹蟹壳的a*显着高于雄蟹,雌蟹蟹壳或者肝胰腺的虾青素含量显着高于雄蟹。雌蟹肝胰腺a*与蟹壳的L*、a*、b*和dE*的无显着相关性,而雄蟹肝胰腺a*与蟹壳b*和dE*呈显着负相关。卵巢a*值与肝胰腺a*值和蟹壳a*值呈显着负相关。无论雌蟹还是雄蟹,蟹壳a*与蟹壳中总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呈显着相关,肝胰腺a*与肝胰腺中虾青素呈显着相关,肝胰腺b*与肝胰腺中β-胡萝卜素呈显着相关。卵巢a*值与卵巢中总类胡萝卜、虾青素和角黄素呈显着正相关,卵巢b*与β-胡萝卜素呈显着相关性。最后,进一步评估了中华绒螯蟹雌体蟹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类胡萝卜素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蟹壳中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玉米黄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07±0.06、0.08±0.07、0.04±0.06,肝胰腺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08±0.12、0.06±0.09、0.06±0.20,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玉米黄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14±0.08、0.11±0.07、0.10±0.07、0.09±0.07、0.01±0.04、0.10±0.07。表型和遗传相关中,蟹壳中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虾青素为,肝胰腺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β-胡萝卜素,卵巢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虾青素。总之,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很低,色泽a*与虾青素呈显着相关。(2)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亲本类胡萝卜素、生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首先,比较了长江野生紫壳和绿壳蟹亲本色泽、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结果表明无论雌蟹还是雄蟹,紫壳蟹的壳、肝胰腺和卵巢的红度a*值均显着高于绿壳蟹。除了雌蟹的肝胰腺,紫壳蟹在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的总虾青素和酯化虾青素含量显着高于绿壳。紫壳蟹在所有组织中的酯化虾青素/总虾青素的比例均高于绿壳,但是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就肝胰腺而言,无论雌体还是雄体,紫壳肝胰腺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显着高于绿壳个体。就卵巢而言,紫壳蟹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均显着高于绿壳蟹。紫壳雌蟹的C20:5n3(EPA)含量和n-3/n-6PUFA显着高于绿壳雌蟹,然而在雄蟹组织中紫壳蟹的C20:4n6(ARA)含量显着高于绿壳蟹。其次,比较了紫壳和绿壳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类胡萝卜素、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紫壳蟹的存活率明显比绿壳高,紫壳的抱卵率、生殖力和生殖指数略高于绿壳亲本,但是两组无显着差异。紫壳和绿壳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均无显着性差异。紫壳胚胎中叶黄素含量显着低于绿壳胚胎,两组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玉米黄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无显着性差异。紫壳和绿壳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着,紫壳组胚胎的C20:4n6和C22:5n3显着高于绿壳组,然而紫壳的∑SFA和∑MUFA显着低于绿壳组胚胎。最后,比较了紫壳和绿壳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规格和色泽。紫壳亲本生壳的红度a*值显着高于绿壳亲本,但是子一代紫壳群体和绿壳群体扣蟹蟹壳色泽无显着性差异。在仔蟹阶段紫壳群体的平均体重、增重倍数、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都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然而两组的成活率无显着性差异。在9月份和10月份,无论雌蟹还是雄蟹,紫壳群体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绿壳群体。在6-7月份和7-8月份,紫壳群体和绿壳群体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无显着性差异,在8-9月份紫壳群体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的成活率显着低于绿壳群体,但是总体来说紫壳和绿壳两组的正常扣蟹的产量无显着性差异。就正常扣蟹体重而言,紫壳群体的雌蟹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在8-11.99 g和6-7.99 g之间的规格比例显着高于绿壳群体,而雄蟹在≥12 g和8-11.99 g之间的规格比例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和雄蟹在<4 g规格的比例显着低于绿壳群体。总之,紫壳蟹亲本比绿壳蟹亲本具有更红的色泽和更高的营养品质,两组亲本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基本无显着性差异,紫壳蟹和绿壳蟹子一代扣蟹色泽无明显差异。(3)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三个亚型CRCN-C1、CRCN-C2和CRCNA1的ORF全长,分别为591 bp、579 bp和594 bp。序列比对发现CRCN-C1、CRCN-C2和CRCN-A1三个基因都具有脂蛋白(lipocalin)家族中典型的保守区SCR-1、SCR-2、SCR-3。三个基因在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表明CRCN-C1主要在肌肉、肝胰腺和卵巢中表达,CRCN-C2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量,CRCN-A1在肠道和内膜中表达相对较高。在卵巢发育的I-V期的肝胰腺中,CRCN-C1在第IV期表达水平达到最高水平,而CRCN-C2各个时期表达无显着差异且在III达到最低水平,CRCN-A1在I期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显着高于II、III、IV时期。在卵巢发育的I-V期的卵巢中,CRCN-C1表达水平在各个时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CRCNC2表达水平在III达到最高水平,CRCN-A1表达水平在III期最低。(4)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遗传多样性评估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野生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力、生殖指数和抱卵量略高于养殖亲本的,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无显着性差异;养殖组冻干胚胎的红度(a*)、黄度(b*)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野生组亲本,然而两组胚胎的亮度(L*)和色差值(dE*)无显着性差异;两组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着,野生组胚胎的C18:1n9、C18:1n7、C20:4n6、C22:5n3和C22:6n3显着高于养殖组,但其C18:2n6和C18:3n3含量显着低于养殖组。利用30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评估了中华绒螯蟹早熟和晚熟品系基础群体(G0)和选育第三代(G3)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分别为18.367、16.533和18.500、16.533。两个品系选育世代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Rs)出现了轻微的下降。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55、0.705和0.665、0.702。早熟和晚熟品系的期望杂合度(He)保持相对稳定,范围为0.830到0.854。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92.2、193.2和1268.5、97.2。总之,虽然中华绒螯蟹群体选育后的Ne有所下降,但是群体遗传多样性并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

范斌[8](2018)在《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日本沼虾不同地方种群生长、免疫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设置蛋白质水平为30%、36%、42%和48%的4种不同梯度的实验饲料,运用营养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淀山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性能、免疫性能以及抗亚硝酸盐胁迫的影响,同时克隆了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蜕皮调控基因-几丁质脱乙酰酶1(CDA1)及与免疫相关的吞噬细胞蛋白(PAP),分析了二者在不同的营养条件下及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种群的日本沼虾在不同的蛋白营养条件下生长、免疫性能的差异,并对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上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淀山湖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42%与48%时,日本沼虾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存活率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肝胰腺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也呈逐渐上升趋势,42%与48%蛋白含量组活性最高(P<0.05),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脂肪酶与纤维素酶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48%组最高(P<0.05),与42%组差异不显着(P>0.05),显着高于30%与36%组(P<0.05)。其余水分、粗脂肪,各组无明显差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等必需氨基酸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48%组最高,但与42%组差异不显着(P>0.05)。氨基酸总量与必需氨基酸均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日本沼虾CDA1基因全长2435p,包含开放阅读框(ORF)1632bp,编码535个氨基酸,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为29bp和684bp,3’端以polyA结尾。该蛋白质预测分析量为60.8kDa,理论等电点为4.58。RT-PCR结果表明,CDA1在肝胰腺、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和鳃的表达量随着蛋白含量的增高逐渐升高,在肌肉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2.饲料中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免疫性能及抗氧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控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探究了日本沼虾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抗嗜水气单胞菌、抗氧化、免疫性能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提高,日本沼虾感染嗜水气单孢菌后的存活率逐渐上升,48%组最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逐渐升高,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碱性磷酸酶(AKP)与溶菌酶(LSZ)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48%组活性最高。PAP全基因序列包含开放阅读框(ORF)363bp,编码120个氨基酸,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为96bp和363bp,3’端以polyA结尾,蛋白质预测分析量为13.5kDa。RT-PCR结果表明,PAP在肝胰腺、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和鳃的表达量随着蛋白含量的增高逐渐升高,在肝胰腺的表达量在96h内先升高后下降,24h后表达量趋于稳定,48h到96h后表达量基本不变。3.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抗亚硝酸盐胁迫的研究以半数致死浓度13.3mg/L亚硝酸钠(Na2NO2)胁迫,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抗亚硝酸盐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攻毒结束后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提高,日本沼虾钠钾ATP酶(Na+K+ATPase)和钙镁ATP(Ca2+Mg2+ATPase)活性逐渐升高,肝胰腺和鳃酸性磷酸酶(ACP)与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显着(P<0.05),但都低于对照组,肌肉中差异不显着(P>0.05)。利用组织切片与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含量蛋白质饲喂后的日本沼虾肝胰腺在亚硝酸盐胁迫下的变化,发现在30%蛋白营养组的肝胰腺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电镜下显示细胞内损伤严重,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与对照组差异减小,损伤有所减缓。4.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洞庭湖(DT)、淀山湖(DS)及洞庭湖(♂)和淀山湖(♀)杂交子一代日本沼虾生长及免疫性能影响,及生长与遗传多样性关系分析为了研究日本沼虾淀山湖(DS)群体、洞庭湖(DT)群体以及以DS为父本,DT为母本繁育子一代(DTDS)群体,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生长与免疫性能的差异,以及生长性能与遗传多样性的之间的关系,设置蛋白质水平为30%、36%、42%的3种不同梯度的实验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生长与免疫性能,并利用11对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计算并统计了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遗传相似系数等数据。结果表明3个群体中DTDS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各个营养条件下均高于DS、DT,饲料系数DTDS低于DS、DT,存活率各组差异不显着。蛋白酶和淀粉酶在42%水平下DTDS显着高于其余其DS、DT(P<0.05),在30%与36%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DTDS的在三个梯度下均高于DS、DT。微卫星分析结果3个日本沼虾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平均期望杂合度均大于0.733,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Fst值介于0.009540.3171,属于中等偏下分化。实验中还发现了Mn10、Mn12、Mn33、Mn39与体重体长相关,其中Mn10位点的aa基因型与体重体长负相关,bb基因型与体重正相关,Mn12的aa基因型与体重负相关,ab基因型与体长负相关,Mn33位点的ee基因型与体重负相关,Mn39位点的bb基因型与体重体长负相关,据此推断与日本沼虾生长相关的的调控基因可能定位于这几个位点附近。不同种群标记杂合度与生长性能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生长性能趋势与杂合度之间线性关系不显着。

左迪[9](2016)在《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红螯光壳螯虾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VC),分析了红螫光壳螯虾生长指标和肝胰腺、鳃、肌肉和血淋巴组织中LSZ、 PO、SOD活性的变化;探讨了VC对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数量、溶血活性、凝集活性、吞噬活性和抑菌率的影响;比较了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结合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变化,进一步探究了VC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可为深入探讨VC对甲壳动物虾蟹免疫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红螯光壳螯虾的健康养殖及WSSV的预防提供解决方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1.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指标及组织中VC积累量的影响VC在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VC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的影响,进行为期八周的养殖实验。饲料包含7个不同水平的VC组(0、100、200、400、800、1600、3200 mg/kg),结果显示,当VC添加量为0-400 mg/kg,红螯光壳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上升(P<0.05),当VC添加量为800-3200 mg/kg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且VC添加量越高螯虾的增重率越低,但VC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未添加组。饲料中VC含量对红螯光壳螯虾成活率和肝体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VC积累量最高,肌肉组织中次之,血淋巴中VC积累量最低。在一定范围内,红螫光壳螯虾肝胰腺组织中VC积累量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饲料中VC添加量超过400 mg/kg时,肝胰腺中的VC积累量不再增加。2.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各组织中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红螯光壳螯虾体内LSZ和PO活性显着增强。当饲料中VC添加量为800 mg/kg时,螯虾体内的LSZ和PO活性最强,且未添加VC组的酶活性明显低于VC添加组(P<0.05)。VC添加后,红螯光壳螯虾体内各组织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各VC添加组之间SOD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3.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活性的影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后,红螯光壳螫虾血清中的溶血活性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VC添加组的溶血活性和抑菌活性均高于未添加组,差异显着(P<0.05),但各添加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当饲料中VC含量为800 mg/kg时,血细胞的凝集活性和吞噬活性增强,当VC含量继续增加时,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明显降低,各VC添加组血细胞的凝集活性和吞噬活性均高于未添加组。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数目较多,其次为透明细胞,而大颗粒细胞的数目较少,VC添加后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且血细胞总数也有所增加。4.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酶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红螯光壳螯虾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基因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它组织(P<0.01),其次为肝胰腺组织,且在触角腺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在肌肉、胃和脑中几乎无表达。LSZ基因在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它组织(P<0.01)其次为触角腺、肠和鳃组织,LSZ基因在肌肉组织中有微量表达,在心脏、脑和胃中基本无表达。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的PO、LSZ活性以及C-type lectin、LSZ基因的表达量随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均呈现降低趋势。在感染初期0-24 h内,免疫酶和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感染中期24-48 h内,随着WSSV的不断复制,免疫酶活和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到感染后期72-96 h,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饲料中添加VC后,红螫光壳螫虾的免疫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高于未添加组,这表明V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红螯光壳螯虾对WSSV的抵御能力,对红螯光壳螯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5.VC对WSSV侵染红螯光壳螯虾后其血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瑞恩染色法和电子显微技术,研究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VC在染病后的红螯光壳螯虾体内的免疫保护作用。WSSV侵染后,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减少,大颗粒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三种类型的血细胞体积均有增大的趋势,大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核质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总数显着减少(P<0.05),其中800 mg/kg添加组血细胞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至96h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显示,0mg/kg组血细胞破损,无明显的细胞核和核膜结构;400 mg/kg组血细胞出现严重的异染色质化现象;800 mg/kg血细胞出现异染色质化,细胞膜边缘模糊,但核膜较清晰。

甘信辉[10](2010)在《脂类营养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生物化学、组织学和酶学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脂类营养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和生殖的影响。先从脂肪源的角度,探讨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的影响,寻找适合该虾生长的较好脂肪源;又在特定脂肪源的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研究其对性腺快速发育期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殖的影响,填补该虾胆固醇营养及代谢研究的空白,探讨饲料中胆固醇的适宜添加量,为解决该虾育苗实践中的亲体培养问题及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1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脂肪酸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体长11±1.05 cm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经参照组(商业饲料)和四种不同脂肪源(鱼油,花生油,豆油,猪油)的饲料饲养8周,分别测定各饲料组虾肝胰腺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胰腺消化酶比活力。结果显示,豆油组的体重增长率和饲料效率最高,猪油组的体重增长率、饲料效率和存活率均最低。各饲料组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的脂肪酸主要由软脂酸(16:0)、油酸(18:1 n-9)和亚油酸(18:2 n-6)组成,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豆油组SFA含量(27.78%)最低,猪油组SFA含量(38.10%)最高;花生油组MUFA含量(39.55%)最高,豆油组MUFA含量(29.78%)最低;豆油组PUFA含量(42.43%)最高,猪油组PUFA含量(24.45%)最低。豆油组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花生油组、鱼油组和猪油组,但显着低于参照组;豆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的胰蛋白酶比活力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猪油组;各实验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均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豆油组饲料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状况及存活率较好,结合各组饲料脂肪酸测定结果,推测豆油组饲料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及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适合该虾性腺快速发育期的营养需求。2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生化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通过对初始体长为10cm左右的性腺快速发育期雄性红螯光壳螯虾投喂10周不同胆固醇含量的人工配合饲料,添加量分别为对照组(0),实验1组(0.25%),实验2组(0.5%),实验3组(0.75%),实验4组(1.00%),测定各组实验虾生化组成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实验2组虾生长状况最好;3组粗脂肪含量最高,2组粗蛋白含量最高;肝胰腺亚油酸及ARA(20:4 n-6)含量随饲料中胆固醇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EPA(20:5 n-3)及DHA(22:6 n-3)含量均在饲料中胆固醇添加量为0.5%时达到最高;肌肉脂肪酸组成各实验组无显着差异;胰蛋白酶活力以实验2组最高,脂肪酶活力实验2、3、4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实验1组和对照组。本实验结果表明,性腺快速发育期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饲料中添加0.50%的胆固醇能有效促进该虾的生长。3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精巢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ATP酶的影响通过对初始体长为10cm左右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投喂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对照组(0%),实验1组(0.25%),实验2组(0.50%),实验3组(0.75%),实验4组(1.00%)的人工配合饲料10周后,测定各组实验虾精巢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ATP酶(ATPase)活力。结果显示,精巢AKP活力和LDH活力随饲料中胆固醇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实验3组最高,各实验组AKP活力和LDH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精巢ATPase活力实验2组和实验3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实验1、4组和对照组。本实验结果表明,对处于性腺快速发育阶段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饲料中胆固醇的最适添加量在0.50%-0.75%之间,该添加量能有效促进该虾性腺的发育。

二、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素对水产动物性腺发育的影响
    1.1 蛋白质及氨基酸
        1.1.1 蛋白质含量
        1.1.2 蛋白源
        1.1.3 氨基酸
    1.2 脂肪及脂肪酸
        1.2.1 脂肪水平
        1.2.2 脂肪源
        1.2.3 脂肪酸
    1.3 糖类
    1.4 维生素
    1.5 矿物质
2 营养素对水产动物性腺发育的影响机制
    (1)分子调控机制。
    (2)内分泌调控机制。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3.1 存在问题
    3.2 展望
        (1) 新型促性腺添加剂的开发与使用。
        (2) 水产动物繁殖性能营养调控机制。
        (3) 典型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技术。

(2)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脂类在虾蟹中营养研究
        1.1.1 为水生动物提供能量
        1.1.2 组织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1.1.3 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在体内运输
        1.1.4 为虾蟹提供生长及繁殖所必需的脂肪酸
        1.1.5 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或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
    1.2 克氏原螯虾简介
        1.2.1 克氏原螯虾的摄食习性
        1.2.2 克氏原螯虾的生长
        1.2.3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习性和交配产卵
        1.2.4 克氏原螯虾的营养价值
    1.3 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克氏原螯虾养殖规模和产量
        1.3.2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
        1.3.3 克氏原螯虾苗种生产
    1.4 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及使用效果
        1.4.1 棕榈油在水产饲料中的营养价值
        1.4.2 豆油在水产饲料中的营养价值
        1.4.3 菜籽油在水产饲料中的营养价值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生长阶段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2.1.4 常规生化成分的测定
        2.1.5 脂肪酸的测定
        2.1.6 数据分析及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脂肪源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脂肪源对肌肉、肝胰腺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脂肪源对肝胰腺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脂肪源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源对肌肉、肝胰腺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2.3.3 不同脂肪源对肝胰腺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脂质代谢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过程
        3.1.3 样品的采集和测量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脂肪源对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3.3.2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过程
        4.1.3 样品采集
        4.1.4 样品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脂肪源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脂肪源对性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脂肪源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脂肪源对性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甲壳动物常规营养组成、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研究进展
    1.1 甲壳动物食用和营养组成研究进展
    1.2 甲壳动物色泽分析
    1.3 甲壳动物类胡萝卜素研究
    1.4 不同地理群体甲壳动物常规营养组成和类胡萝卜素研究
    1.5 比较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组成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 脂肪酸组成分析测定
        2.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组织系数及总可食率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常规生化比较
        3.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脂肪酸比较
        3.4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4、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主要营养组成的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比较
        4.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评分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 脂肪酸和氨基酸测定
        2.3 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组织系数及总可食率的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常规生化的比较
        3.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脂肪酸组成比较
        3.4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比列和常规营养组成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脂肪酸营养组成比较
        4.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氨基酸营养组成和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色度值测定
        2.3 类胡萝卜素测定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比较
        3.3 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与类胡萝卜素相关性
    4、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比较
        4.3 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与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甲壳动物糖类营养研究进展
    2.1 糖类物质的概述
    2.2 糖类物质的作用
    2.3 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调控
    2.4 甲壳动物(虾、蟹)营养学研究
    2.5 甲壳动物(虾、蟹)糖类物质研究
        2.5.1 适宜的糖源研究
        2.5.2 适宜的糖水平研究
    2.6 甲壳动物(虾、蟹)糖代谢
        2.6.1 糖酵解及其关键酶
        2.6.2 糖原合成途径
        2.6.3 糖原的分解
        2.6.4 糖类物质运输
    2.7 拟穴青蟹营养研究进展
        2.7.1 拟穴青蟹生物学特性
        2.7.2 拟穴青蟹营养研究概况
    2.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饲料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饲料制作
        3.1.2 养殖试验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3.2.3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肝、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存活率的影响
        3.3.2 对拟穴青蟹幼蟹饲料利用及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3.3.3 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体组成以及肝胰腺糖代谢、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饲料制作
        4.1.2 养殖试验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
        4.2.2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糖原及血淋巴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相关代谢酶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对拟穴青蟹幼蟹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4.3.3 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4.3.4 对拟穴青蟹幼蟹血糖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4.3.5 对拟穴青蟹幼蟹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脂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1.1.1 脂类的定义和分类
        1.1.2 脂肪酸分类和来源
        1.1.3 脂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1.1.3.1 提供机体生长代谢所需能量
        1.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1.1.3.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1.1.4 脂肪酸在甲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功能
    1.2 甲壳动物的脂类营养需求
    1.3 甲壳动物脂肪酸的代谢
        1.3.1 脂肪的合成代谢
        1.3.2 脂肪的分解代谢
        1.3.3 脂肪的转运
        1.3.4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4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1.5 拟穴青蟹的生物学特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饲料
        2.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4.1 生长指标计算方法
        2.2.4.2 饲料及蟹体常规成分测定
        2.2.4.3 饲料及组织脂肪酸组成测定
        2.2.4.4 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2.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常规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体成分的影响
        2.4.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主要试剂
        3.2.1.2 其它试剂的配制
        3.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2 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部分片段克隆
        3.2.2.1 RNA的提取
        3.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3.2.2.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2.2.4 PCR产物胶回收
        3.2.2.5 连接与转化
        3.2.2.6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及测序
        3.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实验结果
        3.3.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2 引物设计
        4.2.2.3 启动子区PCR扩增
        4.2.2.4 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候选转录因子筛选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SREBP-1 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RNA的提取
        5.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5.2.2.3 引物设计
        5.2.2.4 CDNA末端快速扩增
        5.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6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5.3 实验结果
        5.3.1 拟穴青蟹SREBP-1 全长CDNA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1.1 SREBP-1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
        5.3.1.2 SREBP-1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5.3.1.3 系统进化树分析
        5.3.2 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5.4 讨论
        5.4.1 拟穴青蟹SREBP-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性
        5.4.2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布
    5.5 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 SREBP-1 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RNA的提取
        6.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6.2.2.3 引物设计
        6.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交流会议论文情况

(7)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甲壳动物色泽遗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第一节 甲壳动物色泽研究进展
        1 色泽形成
        2 色泽功能
        3 色泽遗传选育
        4 色泽与类胡萝卜素关系
    第二节 甲壳动物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1 类胡萝卜素功能
        2 类胡萝卜素存在形式
        3 类胡萝卜素之间的转化
    第三节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虾青蛋白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及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色泽遗传参数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雌体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类胡萝卜素、生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
    第一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亲本色泽与类胡萝卜素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录 第五章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一节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G3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 讨论
小结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日本沼虾不同地方种群生长、免疫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产动物的营养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
    第三节 日本沼虾营养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影响
    引言
    第一节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日本沼虾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
    第三节 饲料蛋白含量对日本沼虾消化酶的影响
    第四节 日本沼虾几丁质脱乙酰酶1(Chitin Deacetylase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饲料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饲料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抗病、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吞噬细胞蛋白(Phagocytosis Activating Protein)的克隆与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淀山湖日本沼虾抗亚硝酸盐胁迫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下抗亚硝酸盐胁迫日本沼虾免疫酶活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下亚硝酸盐刺激日本沼虾肝胰腺结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洞庭湖、淀山湖及淀山湖(♀)和洞庭湖(♂)杂交子一代日本沼虾生长及免疫性能影响,及生长与遗传多样性关系分析
    引言
    第一节 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洞庭湖、淀山湖及淀山湖(♀)和洞庭湖(♂)杂交子一代日本沼虾生长与免疫性能分析
    第二节 洞庭湖、淀山湖及淀山湖(♀)和洞庭湖(♂)杂交子一代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与生长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虾蟹类先天免疫研究概况
    第二节 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VC对红螫光壳螫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红螯光壳螫虾生长指标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红螯光壳螯虾组织中VC积累量的影响
第三章 VC对红螫光壳螫虾免疫酶和血淋巴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红螯光壳螯虾各组织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红螯光壳螫虾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螫虾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WSSV侵染后血淋巴活性及血细胞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附录Ⅱ 小龙虾蜕皮阶段呼吸速率的变化
致谢

(10)脂类营养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虾蟹脂类营养研究概述
    第二节 红螯光壳螯虾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指标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第一节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第三节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精巢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ATP酶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

四、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J]. 石立冬,任同军,韩雨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4)
  • [2]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D]. 刘小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D]. 祖露.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D]. 詹秋羽.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日照近岸海域为例[J]. 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 海洋学报, 2019(12)
  • [6]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D]. 郝美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D]. 李清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日本沼虾不同地方种群生长、免疫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D]. 范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D]. 左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10]脂类营养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D]. 甘信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虾蟹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