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物流与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苟宁[1](2021)在《百年风华 “流”金岁月——记录中国物流业100个“第一”(上)》文中提出中国物流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物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取文献综述形式梳理与记录物流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100个"第一"。
张一人[2](2021)在《山西物流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相关部门和各个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经过多方的努力,山西省物流业正逐渐改变“散、小、乱、差”的局面,不断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但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省物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占山西省GDP的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有限、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整合的能力差等。究其原因,山西物流标准化发展不足导致物流运作不顺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为了更好的促进山西省物流业健康发展,应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其中,构建科学、系统、合理的物流标准体系尤为重要,物流标准体系可以为物流标准的研究、制定与修订指明方向,指导物流标准化的进程。当前,山西省有两个版本的物流标准体系,分别是2019年是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DB14T 1925-2019《流通领域供应链标准体系》中将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提到的物流标准体系,和2020年由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山西省物流标准体系》,这两个体系在结构上一目了然,既考虑到了物流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又兼顾了地方特色。但是,这两个体系在层次设计、内容的完整性、体系的系统性方面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非常有效地发挥物流标准体系的统领作用。由此,构建更加完善的、适合山西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物流标准体系是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对物流标准化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山西省物流业以及物流标准化现状、现行物流标准、现有物流标准体系三个方面对山西省物流标准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存在物流标准覆盖不够全面,缺乏国际物流通用的相关标准,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开拓国际业务的需求;各物流子系统标准数量不均衡,物流信息、物流服务与物流环境方面的标准数量较少,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标准体系系统性不强,容易造成各分系统过于分化的状况等问题,明确了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和重点。然后运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的基本理论,在物流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依据和目的的指导下,从物流系统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物流标准体系的层次以及内容,构建了山西物流标准体系,该体系具有结构完整、分类合理、系统性强的特点。最后,针对推动山西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提出理清各参与主体的角色,不同主体相互配合的建议。
孙海云[3](2018)在《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物流产业的三十年发展之路,是整个行业从空白走向现代化社会经济大舞台的坎坷之路。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的支柱型服务型战略型产业,虽然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扶持产业发展,但是无论从产业发展总量、对GDP的贡献率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对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以及目标,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产业自身发展层面,政府都需要对自身作用和市场作用边界进行再定位,选择符合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作用形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产业理论体系作指导,以推动物流产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产业力量。本文以政府作用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政府作用方式、工具选择及行为主体三个维度建立起立体化的分析框架,立足中国市场经济及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从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入探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当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边界及职能划分,明确政府应在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特定产业特定发展阶段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政策工具作为政府作用的输出机制,是本文研究分析的第二个维度,从产业政策产出的角度考察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政策工具选择的变迁。物流市场中行为主体多元,政府如何充分调动多元市场主体的力量,这成为研究的第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的分析,互为支撑,围绕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搭建起整篇论文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首先立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物流”这一概念首次引入我国是在1978年,中央部委相关人员去日本考察初次接触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受制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的进化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产业发展滞后于市场经济对物流产业服务能力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逐渐摆脱夫妻店、散乱差的行业形象。2001年中国顺利加入WTO,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带来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打开了通往现代化的大门。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巨头涌入了中国刚刚开放的物流市场。这不仅带来了市场冲击力、市场活力,更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发展经验及发展模式,国内物流产业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国家相继出台引导性政策,2001年也被称之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元年。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将物流视为一个独立产业纳入规划,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并明确了其产业地位。2009年,物流业被国家正式列入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2010之后,政府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方面更是动作频出,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政府大力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局面显现。但是物流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政府作用形式单一,与市场作用机制的界定仍然不清晰,政策选择单一,强制类的政策较多,市场行为主体间关系分散,缺乏合作发展的理念,如何突破这些问题的桎梏,真正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中的主导性地位,使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再滞后于其应当承担起的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并且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相匹配,①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实践性所在。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量化分析法等。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为考察中国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方式、政策工具选择、行为主体变迁的历史事实和现状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本研究充实了立论基础。按照政策工具选择理论,对2006年至2016年十一年间的政府主导制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统一口径的产业政策加以编码并量化分析;从2006年—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连续十年的经济统计数据中选取关键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层级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与物流产业发展最具相关性的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一是关于政府与市场作用在物流产业中的再定位,物流产业从隐性发展阶段到政府主导发展阶段,政府作用从缺失逐步走向主导;二是关于物流产业政策工具的研究,从物流产业2006-2016年的政策数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趋势;三是关于物流产业发展中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产业发展的方式,呈现出主体间关系从分散到多元合作的变迁,目前物流产业多元主体关系表现为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状态。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应如何调动多方参与产业发展实践的积极性,政府主导性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强制类产业政策的制定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等方面充分调动多元主体,达成合作共识,引导多元主体逐渐走向合作发展的模式。基于以上考量和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三个结论:(1)作为政府,首先要明确其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特定的角色边界,职能范围,正确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以及社会几者间的关系,明确稳定、发展、改革的内在逻辑,在肯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明确物流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发挥政府在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导性作用,强化市场监管,宏观上战略引导和均衡协调,中观上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监控,微观上简政放权,激励诱导。(2)作为政府作用的输出机制,政策工具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照政策工具分类框架,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对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展提出了优化路径:一是强制类政策工具必不可少,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规范指导等方面强化此类政策工具的使用。二是创新性的提出组合政策工具在物流产业中的使用,将强制类政策工具、市场类政策工具、混合类政策工具纳入物流产业发展的工具箱,针对不同政策目标,采用不同组合的政策工具。(3)基于物流产业发展中多元行为主体间关系从分散逐步走向合作的历史变迁过程,本文构建出一种更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物流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合作发展框架,即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合作发展框架,健全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强化国企改革,充分调动市场多元主体参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分析当前物流产业发展困境、产业流弊和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另一方面为深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健全政府作用输出机制提供积极的经验支持。这是从政府作用的角度,构建出对物流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多元合作发展框架模型的有益探索,该模型能够激发物流市场的内生驱动力,鼓励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更多的使用组合型政策工具,充分调动多远行为主体的市场参与度,从而避免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物流政策的盲目产出,让市场中的多元行为主体,都能够参与到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助推物流产业发展,推动物流产业实现预期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王蕾[4](2014)在《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产品物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物流现在已被认为是除了降低物质资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效解决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产品区域结构与全国消费之间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现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疆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省区,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产品种类丰富,畅销国内外。农产品物流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列入新疆十二五规划中。北疆地区工业和物流业发展远超于南疆地区,北疆农业发展也超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基本能反映整个新疆物流发展平均水平。近年来北疆地区农产品不断的增长,但是横亘在农产品产地与销地之间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北疆农产品的“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为了提升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效率和效益,本文对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分析,并且对新疆北疆特色农产品棉花供应链的物流体系进行详细剖析,并以棉花供应链物流体系为例进行物流体系的优化。本文借鉴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供应链的前沿理论,对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DEA分析法对北疆8个地区2006年~2012年的物流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物流业运行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物流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北疆8个地区中,2个地区的物流效率相对有效,6个地区物流效率相对无效,并且物流效率相对无效的6个地区差距比较大。表现出对物流业投入的资源没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投入没有转化为有效的产出。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投资和物流业产值是对北疆地区物流业发展中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2、通过构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分析法对2012年新疆北疆8个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加权处理将两种评价结果结合,最终得出北疆8个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差异是影响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物流企业发展较为规范,物流设备较为齐全,加上便利的交通要道,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这些区域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较好。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对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投入较少,从而区域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3、纵向来看,当前北疆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工业品物流比较,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较少,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物流体系功能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物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同时北疆地区还存在许多影响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物流观念和政策法规、供应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制约。4、在对北疆农产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北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的优化思路。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功能优化(物流运输优化)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平台优化(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三个方面对北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最后以棉花供应链为例,对棉花物流体系进行优化。5、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对策建议。通过前文的研究,显示出北疆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完善现代物流人才的运用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从而改变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不利局面,最终推动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日后的发展。
顾声乐[5](2013)在《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公共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一方面,人们十分高兴地享受着现代物流业带来的快捷简便的服务,另一方面,人们又对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服务粗放等问题进行诟病。物流业究竟怎么了?从一些主要国家物流业发展的经验看,物流业发展都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日本1992年颁布了《中小物流企业集约化促进法》(常被称着《物流促进法》;美国1996年提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年——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欧盟各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邮政民营化改革中,各国在为现代物流业制订相当严格的作业和服务规范的同时,也制订了一些放松管制促进其发展的公共政策。我国现代物流业起步晚,现代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很多问题,都与物流公共政策支持不到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比如:物流成本过高,与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度与经营收费制度是分不开的;物流服务粗放,与我国物流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缓慢是分不开的;物流效率低下,与我国物流信息化工作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低下是分不开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实际反映出了我们物流公共政策跟不上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公共政策跟不上,利益协调不好,物流业发展呢?当然就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受到社会广泛诟病。本文试图站在经济学视角,从现代物流产业属性及公共政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入手,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的政策情况展开讨论。借鉴西方公共政策选择学派和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强调物流公共政策机制中,应该以实现物流公共福利为目标,应该引入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政策博弈,应该通过民主选择机制按机制设计要求形成物流公共政策。本论文第一章作为导论,仅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物流公共政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本论文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是能总结他国的发展经验,利用公共政策引导本国各新兴产业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少走弯路。发展中国家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如此,信息产业如此,现代物流业也如此。本文第二章,着重介绍现代物流业的产业特征及公共政策需求。现代物流业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化程度,现代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有着十分复杂的主体关系,从物流方案的制订到物流方案实施、从物流活动中的承保承运承贮到物流速递配送、从物流活动的卖方起点到买方终点,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交织,这些利益关系的协调需要有相应的物流公共政策引导。同时,现代物流业已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商业和储运业务的物流传统特征,深深地渗透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很多政府文件都将现代物流业列入新兴服务业,这也需要有相应的公共政策支持。再者,现代物流业与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相似,它们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不是象产业经济学所描绘的前向后向或旁侧的简单的联系,而类似于经济纽带、粘合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因为现代物流业与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在物资与资金、信息方面的高渗透性,国民经济不再是一堆马铃薯似的产业联系,而是钢筋混泥土似的产业联系。要确保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着很强协同性的整体,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一样,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公共政策体系支持。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物流公共政策经济分析的基础与理论框架。在这一章中,引入了公共福利函数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术成果,对物流公共政策分析建立起了理论框架。物流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社会的物流效用与物流福利函数的提升,必须适应社会物流公共偏好;物流公共政策不应该是物流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者的游戏,而应该引入各物流关系主体进行充分博弈,并在博弈均衡的基础上进行公共选择;在形成物流公共政策时,还要按照机制设机的一般原理,实现激励相容、显示偏好和贝叶斯均衡。福利函数与博弈论、公共选择、机制设计等,是西方经济学贡献给人类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物流公共政策机制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现代物流业的利益主体关系相当复杂,涉及的现代物流活动的环节也相当复杂,充分利用好西方经济学相关学术成果,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制订着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公共政策。本文第四章,主要是介绍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现代物流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整合社会物流相关资源,在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上,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从政策内容上看,现行物流公共政策体系大体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的公共政策;二是物流作业标准及物流标准中的公共政策;三是物流信息化的公共政策;四是政府的物流企业政策。现行的物流政策涉及的行业和部门都很多,而各行业和部门政策在形成时,并没有充分反映物流公共政策效用与偏好,也没有进行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公共选择,更没有按公共政策机制设计要求,实现激励相容与显示偏好、贝叶斯均衡。现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相当不充分,主要还是过去行政主导经济时期的行政指令在充当着公共政策。这样的物流公共政策反映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意志多,反映社会物流公共偏好少;维护相关部门利益多,平衡协调物流各主体利益关系少。这导致现在的物流过程中,矛盾重重、协调性相当差,与物流发展中对公共政策的需求有相当大差距。本文第五章,主要是介绍物流公共体系及构建设想。首先,必须要走出官僚行政部门的狭窄视野,按公共性原则构建来物流公共政策体系。物流公共政策体系包括物流公共政策的目标体系、物流利益主体关系、物流主体利益博弈机制、物流公共政策选择抉择机制和物流公共政策工具体系。物流公共政策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出公共性来,这不是对物流公共政策的理想主义的期望,而是物流公共政策实践中的现实要求。我们不能再继续行政官员制订行政性物流政策的模式了,行政性政策指令只适应于计划经济,而唯一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只能是反映物流公共效用及偏好的公共政策、只能是经过充分利益博弈和经过公共选择程序的公共政策、只能是满足激励相容、显示偏好和贝叶斯均衡物流主体能自原遵从的公共政策。从西方经济学视角看,我们构建物流公共政策机制,需要利用好现行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建立各级物流协会的民意反馈机制,在公共物流政策形成过程中,反复征求意见,建立必要的公共政策表决形成机制,并在公共政策形成时建立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及演示,能在获得政策实践时的反馈信息而及时得到调整。本论文第一章导论确立选题;第二章分析现代物流产业特征和公共政策需求;第三章介绍有助于公共政策形成的西方主要经济学原理,确立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第四章分析现代的物流公共政策及缺陷:第五章提出构建物流公共政策体系和物流公共政策机制的政策建议。全部五章内容,希望能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物流公共政策及形成机制,并有助于提升我国物流公共政策公共性和公共政策水平。让人们能更高兴地享受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的快捷简便的服务,这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业为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贡献的福利,也反映了建立良好的物流公共政策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愿景。而人们对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服务粗放、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的严厉诟病,却反映了现行物流业发展的不足,反映了现行物流公共政策并没有协调好现代物流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反映出我们现代的物流公共政策公共性并不充分。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物流公共政策努力要实现的目标与方向。
王西[6](2013)在《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现代物流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其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客户需求日益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各类创新不断加速、创新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这样,服务创新就成为了现代物流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服务创新管理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由于现代物流企业本身所拥有的特性,即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其服务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是难于评估的,所以建立一个有效、可靠的评价系统将是促进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综合运用服务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绩效理论、熵理论、粗糙集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从全面分析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要素入手,详细阐释了服务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出基于改进的熵权-双基点法构建了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所选取的十几家上市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百强样本企业的实证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出了提升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具体对策,以帮助企业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去认识和管理服务创新活动,进而使其提高服务创新绩效的工作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拓展了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视角。本文尝试从服务创新的视角研究现代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着重关注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且在绩效测度指标的设置过程中更侧重企业迅速开发及引进新服务产品的能力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用来更全面地揭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设计出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所构建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分为关键要素分析、评价指标筛选与绩效评价三个大阶段,充分考虑到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难以测度等特点,针对企业服务创新内外部的17个方面的关键影响要素,以重要性、系统性、可测评性、有效性为原则,通过粗糙集理论的约简法来筛选评价层面中重要的评价指标,并结合熵权法计算各层面间的权重,以掌握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管理的绩效情况,有效地克服了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关键要素识别过程复杂与模糊的问题,丰富了现有研究的方法体系。三是构建了基于改进的熵权-双基点法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模型。通过综合衔接影响因素、驱动关键要素的理论分析,本文将细化后的因子层指标的特点、统计口径和核算办法等方面明确落实,以便为专家的评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并且,还采用熵权法分别赋值不同分类物流企业的创新绩效指标权重,构造了引入贴进度的改进的熵权-双基点模型,把适用性较强的定量计算模型引入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在对物流服务能力评价中指标相互包含以及评判专家意见太过发散的问题,提高了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四是提出了基于服务创新的现代物流企业的分类。本研究突破传统常见的、静态的物流企业分类方法,从服务创新的广度、深度、强度和关联度来分析市场客户需求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的要求,依据其服务创新的质量、发展程度以及时间顺序将现代物流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即领先型现代物流企业、跟随型现代物流企业和滞后型现代物流企业。这既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其不断发展的动态性原则,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还把改进的熵权-双基点模型运用到三类不同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绩效评价中,其中对跟随型服务创新的现代物流企业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流程和优属度排序结果,并通过某一企业的创新绩效隶属度运算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运用面板数据误差分析方法同层次分析评价法和小波网络的综合评价法相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结果分析还给出了中间层的各个指标对不同类型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细化了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徐扬[7](2012)在《物流业态及演进问题研究 ——基于中、微观视角结合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流发展的日益加快和物流活动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快速壮大,物流组织形态及其管理活动也日渐复杂多样。面对物流发展中体现的诸多新特性,如何解释这种变化,找到物流变革的发展动力和实施主体,揭示物流的发展规律成为物流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理论中的复杂适应系统、自组织及涌现现象理论,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分工理论以及模块化理论中的相关原理,以物流合作问题为导向,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物流业态的概念并构建了分析物流业态演进问题的一般框架,研究了物流业态及其演进的动力、机理和路径问题。研究结果对解释物流组织形态形成,物流组织界面变化和物流领域中合作的发展,以及对制定物流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战略以及推动物流企业流程再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有:(1)提出一种新的物流定义形式,将物流视为克服生产各个阶段及生产、消费之间空间与时间的分离而进行的,涉及各种货物及相关信息、资金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各项活动,物流产业可以视为经济系统中创造时间、空间效用的生产体系。通过将物流业态演进视为基于过程的复杂适应系统的变革这一角度,对物流活动进行微观分析。(2)构建了团队合作分析的一般数理模型并扩展到多团队合作和组织间合作,解释了团队的协作效应并给出了管理层出现的理论意义。(3)提出了组织技能空间概念模型,用之来度量复杂性。通过分析任务单元的依赖关系,并根据任务完成过程的潜在冲突在组织技能空间中不同区域的分布方式来研究复杂性,从而将动态的复杂性和变化的企业能力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与团队合作模型结合可以分析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分工解决复杂问题的具体方式。(4)研究了物流任务之间依赖关系的复杂性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间合作方式的影响,将物流企业在通过量的速度经济和企业能力存量之间取得平衡的目标进行分解。一是分析通过默会知识封装,减少对公共知识的需求,有效的降低物流的复杂性的方式来处理复杂任务的方式。物流企业根据自营业务和联盟合作的需要进行组织内部的优化,对职能模块的一系列操作符的组合,这些操作符主要有分割、替代、移植、排除和扩展。本文对于每一种操作符的成本和价值获取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物流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价值地形图。一是通过企业层次之间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重点讨论了协作成本系数以及自营绩效系数和分成比例对物流联盟的影响。
陈志荣[8](2011)在《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条件,探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发展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物流发展的新模式等研究,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促进和提升我国物流发展进行了探讨。我国物流产业虽然已有长时间的发展,但还处于成长初期,还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我国现代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条件,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的自身特点,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物流提出挑战,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模式是物流+电子商务。围绕现代物流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目前产业物流涌现出了很多新亮点。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新现代物流发展的模式,提升现代物流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不仅要纳入国家和政府部门国民经济的统一规划和调控之中,同时也是企业和全社会的责任。
范晓林[9](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西部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借助西部地区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提上议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己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WTO为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规则。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了若于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目前,中国学界对国内物流业研究较多,成果也很多。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后,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中国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理论与应用研究必须有新突破和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程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对西部区域物流研究成果也较为鲜见。本论文研究将弥补学界对西部地区物流研究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本论文从区域物流视角切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精益物流和准时制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础,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劣势条件及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西部大开发新10年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战略定位及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和政策体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基础系统完整;二是目标定位明确,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三是物流架构体系比较独特;四是论文部分内容在相关研究领域属首次提出。论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对现代物流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导致论文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第一手实证资料较少,文献资料较多,故使该论文对整个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研究不够;三是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在中国尚属初阶段,论文有些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王友丽[10](2010)在《CSLAC: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对进入21世纪历届CSLAC上出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实际及新动向,归纳总结出21世纪我国物流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并概括出21世纪我国物流业的学术与实践发展推进的三个层面:基于事件驱动的物流理论研究、基于物流历史及现实经验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物流学术前沿研究。
二、现代物流与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物流与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物流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1.3.1 标准 |
1.3.2 标准化 |
1.3.3 标准体系 |
1.3.4 物流标准化 |
1.3.5 物流标准体系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物流标准化基本理论研究综述 |
2.2 物流子系统标准化建设研究综述 |
2.3 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西物流标准需求分析 |
3.1 山西物流业与物流标准化现状 |
3.1.1 山西物流业发展基本情况 |
3.1.2 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3 山西物流标准化发展基本情况 |
3.1.4 山西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3.2 山西现行物流标准分析 |
3.2.1 现行标准发布年份分析 |
3.2.2 现行物流标准分类分析 |
3.3 山西现有物流标准体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物流标准体系构建 |
4.1 物流标准体系编制的基本原则 |
4.2 编制物流标准体系的目的和依据 |
4.3 物流标准体系编制的思路 |
4.4 物流标准体系的层次分析 |
4.5 物流标准体系结构 |
4.6 物流标准体系标准明细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动山西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
5.2 持续强化物流企业应有的标准化主体意识 |
5.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牵头作用 |
5.4 有效融合科研机构的推动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物流标准体系明细表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该项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厘定 |
一、政府职能与政府作用的界定 |
二、政策、公共政策及产业政策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政府与市场机制的研究 |
二、关于物流产业的文献研究 |
三、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框架:政府作用的方式、政策工具及行为主体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辨析 |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溯源及政府行为模式 |
二、中国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及作用内容 |
三、中国语境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辨析与争鸣 |
四、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位 |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输出形式——政策工具选择 |
一、政策工具理论体系探析 |
二、政策工具分类研究 |
三、政策工具的选择路径、模型和影响因素 |
四、政策工具理论分析物流产业发展的适用性 |
第三节 政府与多元主体间关系:合作理念及范式 |
一、市场中多元主体界定 |
二、合作关系的定位及理论 |
三、合作治理的发展及范式 |
四、中国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形式 |
第三章 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方式的历史变迁:从缺失到主导 |
第一节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阶段及现状 |
一、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阶段及产业特性 |
二、物流产业中的政府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及归口管理 |
三、物流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及未来趋势 |
第二节 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因子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第三节 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方式转换:从缺失到管制 |
一、市场隐性存在阶段:直接控制与作用缺失 |
二、市场发展及培育初期:政府管制 |
第四节 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理性回归 |
―、理性回归下的政府主导作用构建 |
二、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三、政府主导性的作用内容 |
第四章 物流产业发展中政策工具的变迁:从单一到多元 |
第一节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及研究内容 |
一、工具视阈下物流产业政策研究方向 |
二、物流产业政策工具的认知维度 |
三、我国物流产业中政策类别的分析 |
第二节 单一化:传统物流发展阶段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
一、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雏形(20世纪90年代——2006年) |
二、单一化:传统物流政策工具选择 |
三、传统物流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
第三节 多元化:现代物流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趋势 |
―、中国物流产业政策(2006-2016) |
二、物流政策文本分析 |
三、物流政策工具单元编码及内容分析 |
四、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物流政策工具选择 |
第四节 组合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及产业政策优化路径 |
―、政策工具的组合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
二、物流产业中组合型政策工具的应用 |
三、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优化路径 |
第五章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中行为主体的变迁:从分散到合作 |
第一节 传统物流产业中多元主体间关系 |
一、传统政府定位导致物流整体性效能较低 |
二、物流产业多元市场主体合作缺失 |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中的合作之现实困境及风险 |
―、物流产业多元主体间难以达成合作共识 |
二、市场多元主体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多元主体合作面临风险增加 |
第三节 物流产业发展中多元主体间关系之重构 |
―、政府主导性的角色定位及内部合作 |
二、政府与国企的合作——体制改革与统一监管 |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
四、政府与私营企业主(包括个体经营者)的合作 |
第四节 深度破局:物流产业发展中多元主体参与框架的建构 |
一、物流产业中多元主体合作发展框架的建构 |
二、物流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中的参与路径 |
三、物流产业多元合作发展框架构建的意义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主导性: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定位 |
二、多元化:政策工具理论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优化路径 |
三、合作共赢:物流产业发展中多元行为主体合作框架的构建 |
四、挑战与机遇: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应对之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与不足 |
一、研究展望 |
二、主要研究不足 |
附录1: 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目录 |
附录2: 物流行业基础性数据 |
附表1 国民经济基础性数据(2006-2015) |
附表2 物流行业分类别从业人员构成(单位:万人) |
附表3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 |
附表4 物流社会成本及占GDP比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物流相关研究 |
1.2.2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相关内容 |
2.1.1 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2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3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 物流及农产品物流 |
2.2.1 物流相关内容 |
2.2.2 农产品物流体系介绍 |
2.3 供应链与物流的关系分析 |
2.3.1 供应链与物流的异同 |
2.3.2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功能 |
2.4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理论框架 |
第3章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农产品种植情况 |
3.1.1 地理与资源环境 |
3.1.2 新疆农业及农产品发展分析 |
3.1.3 新疆棉花发展现状 |
3.2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分析 |
3.2.1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历程 |
3.2.2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经济环境 |
3.2.3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基础条件 |
3.2.4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3.3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
3.3.1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现状 |
3.3.2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分析 |
3.4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分析——以棉花为例 |
3.4.1 棉花物流的内涵及必要性 |
3.4.2 北疆地区棉花物流分析 |
3.4.3 北疆棉花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
3.4.4 棉花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4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实证分析 |
4.1 北疆地区物流效率分析 |
4.1.1 物流效率的内涵及特点 |
4.1.2 北疆地区宏观物流效率分析 |
4.1.3 物流效率评价方法选择和介绍 |
4.1.4 北疆地区物流效率评价 |
4.2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分析 |
4.2.1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2 FAM-TOPSIS 方法介绍 |
4.2.3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5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5.1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较少,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
5.1.2 农产品物流体系功能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 |
5.1.3 物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 |
5.1.4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
5.2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1 物流观念和政策法规方面 |
5.2.2 供应链构建方面 |
5.2.3 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平台搭建 |
5.2.4 人才因素 |
第6章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设计 |
6.1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 |
6.1.1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的动因与障碍因素分析 |
6.1.2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原则 |
6.1.3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的目标 |
6.2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 |
6.2.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主体优化的必要性 |
6.2.2 分散农户以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 |
6.3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物流功能优化 |
6.3.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功能优化思路 |
6.3.2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运输优化 |
6.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平台优化 |
6.4.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中心平台优化 |
6.4.2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 |
第7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以棉花供应链为例 |
7.1 棉花供应链物流组织机制优化 |
7.1.1 “订单农业”模式 |
7.1.2 棉花专业合作社模式 |
7.1.3 棉花专业协会模式 |
7.2 棉花供应链物流运输优化 |
7.2.1 运输线路优化 |
7.2.2 优化车型,提高运输工具装载率、实载率 |
7.3 棉花供应链物流体系平台优化 |
7.3.1 棉花物流中心布局优化 |
7.3.2 棉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
第8章 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对策建议 |
8.1 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 |
8.1.1 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推动农产品物流组织建设 |
8.1.2 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
8.2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 |
8.3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8.4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完善现代物流人才的运用机制 |
8.5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成果 |
导师评阅表 |
(5)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
1.2.1 国内外物流公共政策现状及研究成果比较 |
1.2.2 国内物流公共政策研究存在问题 |
1.3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论文逻辑与技术路线图示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的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2. 现代物流业的产业特征及公共政策需求 |
2.1 物流相关概念及物流活动主体分析 |
2.1.1 物流相关概念形成与发展 |
2.1.2 物流活动主体分析 |
2.2 物流业新兴服务业的产业性质及特征分析 |
2.2.1 关于物流业是新兴服务业的战略定位 |
2.2.2 现代物流业新兴产业特征 |
2.2.3 物流业纽带经济特征 |
2.2.4 物流业战略性产业特征 |
2.3 现代物流业对公共政策的强烈需求 |
2.3.1 物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需求 |
2.3.2 物流公共政策效应 |
2.3.3 物流公共政策供应不足及其他问题 |
2.4 泛在时代物流与物流U战略 |
3. 物流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 |
3.1 物流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关于公共政策本质内涵的认识 |
3.1.2 公共政策与公共福利函数 |
3.1.3 公共政策与公共选择问题 |
3.1.4 公共政策与机制设计理论 |
3.1.5 总结现代西方先进学术成果对物流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 |
3.2 物流公共偏好与物流公共福利函数 |
3.2.1 物流效用 |
3.2.2 物流福利函数 |
3.2.3 物流公共福利函数与物流公共偏好 |
3.3 物流公共政策博弈与政策选择模型分析 |
3.3.1 物流公共政策博弈与政策选择模型的一般说明 |
3.3.2 物流公共政策博弈-----仲裁型博弈模型分析 |
3.3.3 物流公共政策博弈-----战略型博弈模型分析 |
3.3.4 物流公共政策博弈——环境型与补贴型政策博弈模型分析 |
3.4. 机制设计理论与物流公共政策分析 |
3.4.1 引入机制设计理论的博弈分析 |
3.4.2 在物流公共政策设计中引入激励相容 |
3.4.3 在物流公共政策设计中引入显示原理 |
3.4.4 在物流公共政策设计中引入执行原理 |
4. 物流及相关领域公共政策 |
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的公共政策 |
4.1.1 物流基础设施及其产品特征 |
4.1.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运营模式 |
4.1.3 运用理论框架进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政策分析 |
4.2 物流作业标准及物流标准中的公共政策 |
4.2.1 物流作业标准及物流标准的公共性 |
4.2.2 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公共政策 |
4.2.3 运用理论框架进行物流作业标准及物流标准公共政策分析 |
4.3 物流信息化的公共政策分析 |
4.3.1 物流信息化及混合产品性质 |
4.3.2 我国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公共政策 |
4.3.3 运用理论框架进行物流信息化公共政策分析 |
4.4 政府的物流企业政策 |
5. 物流公共政策体系及建议 |
5.1 按公共性原则构建物流公共政策体系 |
5.1.1 物流公共政策目标体系 |
5.1.2 物流公共政策主体关系 |
5.1.3 物流公共政策利益博弈机制 |
5.1.4 物流公共政策选择机制 |
5.1.5 物流公共政策工具体系 |
5.2 物流公共政策必须体现公共性 |
5.3 对我国建立物流公共政策机制的设想 |
5.3.1 现行的部际会议机制与物流采购联合会 |
5.3.2 物流统计调查工作体系 |
5.3.3 政策草案与征求意见渠道 |
5.3.4 物流公共政策的表决机制 |
5.3.5 物流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及演示 |
5.3.6 邮电民营化改革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6)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流企业竞争形势严峻 |
1.1.2 由传统服务向服务创新迈进 |
1.1.3 知识管理在物流行业的兴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概述 |
1.4.1 现代物流企业的分类及特征 |
1.4.2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 |
1.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6.3 研究理论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创新理论 |
2.1.1 技术创新 |
2.1.2 服务创新 |
2.2 知识管理理论 |
2.2.1 知识管理的内涵 |
2.2.2 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 |
2.2.3 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 |
2.3 绩效理论 |
2.3.1 创新绩效 |
2.3.2 技术创新绩效 |
2.3.3 服务创新绩效 |
2.4 熵理论 |
2.4.1 熵理论的发展 |
2.4.2 熵理论的应用 |
2.5 粗糙集理论 |
2.5.1 粗糙集理论的内涵 |
2.5.2 粗糙集分析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1 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
3.1.1 国外研究概述 |
3.1.2 国内研究概述 |
3.2 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2.1 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 |
3.2.2 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 |
3.2.3 评价维度的拓展方面 |
3.2.4 评价标准的确定方面 |
3.2.5 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 |
3.3 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改进思路 |
3.3.1 从服务创新视角研究企业绩效评价 |
3.3.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
3.3.3 从实证的视角分析影响绩效评价的因素 |
3.3.4 推动提升企业绩效的对策研究工作 |
3.4 研究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3.4.1 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必然要求 |
3.4.2 支撑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决策 |
3.4.3 完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需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 |
4.1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类型与特征 |
4.1.1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概念 |
4.1.2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类型 |
4.1.3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特征 |
4.2 基于服务创新的现代物流企业分类 |
4.2.1 企业分类依据 |
4.2.2 企业三种类型的划分 |
4.3 影响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因素 |
4.3.1 内部源 |
4.3.2 外部源 |
4.4 确定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方法 |
4.4.1 四种主要方法的比较分析 |
4.4.2 本文选择的方法 |
4.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选择 |
4.5.1 关键要素选择模型构建 |
4.5.2 关键要素选择过程 |
4.5.3 关键要素的选择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构建 |
5.1 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及原则 |
5.1.1 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 |
5.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5.2 评价指标选择 |
5.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2 定性评价指标的涵义及分析方法 |
5.2.3 定量评价指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 |
5.3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熵权的定义 |
5.3.2 熵权的性质 |
5.3.3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确定模型 |
5.3.4 三种类型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4 评价指标的标准确定 |
5.4.1 评价指标标准确定的原则 |
5.4.2 评价指标标准的类型 |
5.4.3 评价指标具体标准 |
5.5 评价模型的构建 |
5.5.1 选择熵权-双基点法的原因 |
5.5.2 构建熵权-双基点法评价模型 |
5.5.3 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评价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6.1 评价样本的数据来源 |
6.1.1 样本选择的依据 |
6.1.2 样本企业基础数据调查过程 |
6.2 基于熵权-双基点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过程 |
6.2.1 基础数据的获取 |
6.2.2 加熵权规格化处理 |
6.2.3 优属度的计算 |
6.2.4 绩效评价结果确定 |
6.3 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验证 |
6.3.1 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验证 |
6.3.2 评价结果的精确性验证 |
6.4 三种类型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关键点分析 |
6.4.1 不同类型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相对重要度分析 |
6.4.2 评价结果的纵向分析 |
6.4.3 评价结果的横向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升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对策 |
7.1 企业自身方面的应对及建议 |
7.1.1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服务创新发展战略 |
7.1.2 加强企业对服务创新研究开发的投入 |
7.1.3 努力建设开放式学习型组织 |
7.1.4 加紧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技术体系 |
7.1.5 积极培育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
7.1.6 构建完善的服务创新激励考核机制 |
7.1.7 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 |
7.1.8 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合理利用和扩散 |
7.1.9 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
7.1.10 持续倡导和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
7.2 政策机制方面的对策 |
7.2.1 加快完善政策制度 |
7.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7.2.3 完善投融资政策 |
7.2.4 发展现代信息技术 |
7.2.5 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
7.2.6 强化基础服务平台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局限 |
8.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指标权重确定过程数据表 |
附录 2: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情况调查表 |
附录 3: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过程数据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7)物流业态及演进问题研究 ——基于中、微观视角结合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流,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 |
1.1.2 物流产业功能不断升级,重要性日渐突出 |
1.1.3 物流发展中体现出的诸多新特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物流业态概念的提出 |
1.3.2 物流业态问题的内在统一性 |
1.3.3 论文结构 |
2. 文献与理论综述 |
2.1 物流的概念、内涵以及外延 |
2.2 分工 |
2.3 复杂系统 |
2.3.1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
2.3.2 涌现性与自组织现象及区别 |
2.4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与模块化组织 |
2.5 新古典经济学在生产组织研究方面的局限性 |
2.5.1 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假设三脚架 |
2.5.2 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无法反映生产过程性的不足 |
2.5.3 有必要坚持关注历史的方法 |
2.6 交易费用理论 |
3.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与物流业态演进的对比 |
3.1 生产组织与物流业态演变的对比 |
3.1.1 古代社会的生产贸易与物流 |
3.1.2 古典的生产与物流 |
3.1.3 工业化时代的生产与物流 |
3.2 现代社会的生产组织 |
3.2.1 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 |
3.2.2 产品内分工、标准化与模块化 |
3.3 现代社会的物流与业态特征 |
3.3.1 现代社会的物流观念与物流创新 |
3.3.2 物流的组织演变 |
4. 物流活动的复杂性与合作的交易费用 |
4.1 物流所创造的价值与物流的重新定义 |
4.1.1 物流的位置 |
4.1.2 实用的物流定义 |
4.2 供应链物流的复杂性 |
4.2.1 作为生产性服务的物流——从终点到起点 |
4.2.2 生产各环节与生产、消费环节的时空分离 |
4.2.3 专业化与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现象 |
4.3 新古典假设体系的修改——引入有限理性 |
4.4 生产的本质 |
4.4.1 生产的范围,狭义生产和广义生产 |
4.4.2 人类如何处理复杂性 |
4.4.3 默契程度与合作的条件 |
4.4.4 过程系统的特点 |
4.4.5 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 |
4.4.6 制度是一种资产 |
4.5 合作的交易费用 |
4.5.1 缺少清晰的交易费用定义所带来的问题 |
4.5.2 坚持交易费用可以边际替代所带来的问题 |
4.5.3 交易费用的本质 |
5. 物流业态与业态演进 |
5.1 团队合作:公共知识与默会知识 |
5.1.1 一般的团队合作模型 |
5.1.2 有正式沟通的团队合作 |
5.1.3 有管理层出现的团队合作 |
5.1.4 团队技能维度空间和不同的合作方式 |
5.2 复杂任务与多个团队间合作 |
5.2.1 任务依赖关系与公共知识封装:模块与界面 |
5.2.2 团队之间合作 |
5.3 物流企业解决复杂任务的行为方式 |
5.4 物流企业间合作 |
5.4.1 物流联盟的成立 |
5.4.2 物流联盟合作博弈 |
5.4.3 物流界面 |
5.5 物流企业内的组织演进 |
5.5.1 物流模块操作符 |
5.5.2 操作符的价值获得与成本分析 |
5.5.3 物流企业演进的价值地形图 |
6.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
2.1 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
2.1.1 关于物流系统和供给链集成研究 |
2.1.2 关于物流战略研究 |
2.1.3 关于物流组织研究 |
2.2 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
2.3 企业的自营物流仍占居物流业的主流地位 |
2.4 第三方物流稳步发展 |
2.5 具有一定实力的工商企业正在加紧整合自身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并开始面向社会服务,逐步与国际接轨 |
2.6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 |
第三章 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管理体制分割,缺少宏观的协调 |
3.2 推进物流发展的政策尚未配套 |
3.3 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 |
3.3.1 物流标志标准体系推广不力 |
3.3.2 物流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
3.3.3 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 |
3.3.4 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各种标准难以推广 |
3.4 物流企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
3.5 信息化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设备落后 |
3.6 物流人才短缺缺乏 |
3.7 物流行业的统计数据匮乏 |
第四章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
4.1 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紧迫性 |
4.1.1 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需要 |
4.1.2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需要 |
4.1.3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
4.1.4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 |
4.2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4.3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
4.3.1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 |
4.3.2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原则 |
4.3.3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任务 |
第五章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景 |
5.1 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 |
5.2 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5.3 物流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被喻为“第三利润源泉” |
5.4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其最主要的问题也在于现代化物流系统的支持 |
第六章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
6.1 中国物流发展的潜力 |
6.1.1 物流规模增长潜力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物流规模的总体水平 |
6.1.2 物流总量增长潜力 |
6.1.3 物流速度增长潜力 |
6.1.4 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潜力 |
6.2 中国发展物流的机遇 |
6.2.1 加入WTO将促使物流业走向成熟 |
6.2.2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为物流发展提供机遇 |
6.2.3 西部大开发对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影响 |
6.2.4 “假日经济”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
第七章 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模式-物流+电子商务 |
7.1 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拓展了一个新的舞台 |
7.2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 |
7.3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7.3.1 企业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 |
7.3.2 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尚未健全 |
7.3.3 网络规模和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
7.3.4 教育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
7.4 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策略 |
7.4.1 提高认识,加快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
7.4.2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
7.4.3 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 |
7.4.4 建立信息平台,促进商务与物流良性互动 |
7.4.5 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5 电子商务下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
7.5.1 多功能化 |
7.5.2 优质化 |
7.5.3 信息化 |
7.5.4 全球化 |
第八章 产业物流的新亮点 |
8.1 低碳物流发展趋势 |
8.2 智慧物流发展趋势 |
8.2.1 物流信息化升级 |
8.2.2 运输智能化升级 |
8.2.3 配送中心一体化升级 |
8.3 供应链和物流现行的企业物流发展新理念 |
8.3.1 物资供应链理念 |
8.3.2 物流先行理念 |
第九章 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
9.1 明确现代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树立科学的现代物流产业观 |
9.2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制度 |
9.3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优化资源整合 |
9.4 构建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物流体系的网络化 |
9.5 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
9.6 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
9.7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规模 |
9.8 关注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发育,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现代物流发展理论 |
第一节 现代物流概述 |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发达国家物流理论 |
二、中国的现代物流理论 |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
一、中国物流业演进历程 |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性问题 |
一、政府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念问题 |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
三、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问题 |
四、现代物流市场行为规范性问题 |
五、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
六、现代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方面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优势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 |
五、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
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
七、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
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政策资源的稀缺 |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落后 |
五、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
六、西部地区物流业人力资源匮乏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保障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三、经济全球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
四、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及省级物流发展规划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依据 |
五、扩大内需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
六、"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 |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挑战因素分析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
一、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 |
二、影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
一、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
二、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 |
三、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 |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 |
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
二、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
三、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衔接带 |
第二节 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一、改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
二、增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微观条件 |
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10)CSLAC: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CSLAC上的理论研究成果 |
3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动向 |
3.1 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
3.2 物流规划和项目取得长足进展 |
3.3 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扎实推进 |
3.4 评估标准体系取得广泛共识 |
4 总结 |
四、现代物流与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风华 “流”金岁月——记录中国物流业100个“第一”(上)[J]. 王波,苟宁. 物流研究, 2021(02)
- [2]山西物流标准体系研究[D]. 张一人. 山西大学, 2021(12)
- [3]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分析[D]. 孙海云. 山东大学, 2018(11)
- [4]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公共政策研究[D]. 顾声乐.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 [6]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 王西. 吉林大学, 2013(08)
- [7]物流业态及演进问题研究 ——基于中、微观视角结合的系统分析[D]. 徐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8]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陈志荣.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9]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范晓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10]CSLAC: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类视角[J]. 王友丽. 物流技术,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