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

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

一、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论文文献综述)

邓瀚生[1](2021)在《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2018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胫骨骨折的患儿,从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8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组)(122例)及跟骨骨牵引治疗组(Calcaneal skeleton traction,CST组)(64例)。对所有患儿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特征、影像学资料、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治疗评分和医疗费用等进行分析对比。术后随访疗效评价按照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长期随访观察患儿双下肢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膝踝关节活动情况、步态异常等情况。结果:共186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获得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至骨折愈合,并且能够开始负重和完全活动。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依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ESIN组: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CST组: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163例患儿获得长期临床随访,其中ESIN组109例,CST组54例。23例患儿失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163例长期随访的患儿无LLD,膝踝关节活动不受限,无步态异常等情况出现。在纳入的186例患儿中,男性121例,女性65例。致伤原因分为:摔伤87例,车祸伤96例,高处坠落伤1例,运动伤1例,压伤1例。骨折分型分为:横型40例,斜型104例,螺旋型7例,粉碎型3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22例患儿中,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8.5±17.9)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3.5±5.9)°,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1±3.7)°,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65.0±22.6)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79.8±22.6)d,此外,1例(0.8%)患儿早期发生畸形愈合,但最终在没有额外手术的情况下获得了可以接受的对位,所有患儿骨折愈合过程中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或短缩大于10mm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31.7±19.0)d,平均(149.7±26.7)d取出内固定物,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为(20435.6±5631.9)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95.16%。其中1例患儿直至疗效评估时仍有13.0度外翻、前倾6.0度畸形,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为差。跟骨骨牵引组的64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获得了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9.6±16.0)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5.2±5.7)°,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4±3.4)°,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77.2±18.1)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92.5±17.5)d,骨折愈合过程的早期出现畸形愈合1例(1.6%),该患儿同样最终得到了畸形的纠正,在跟骨骨牵引组的患儿中未见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43.1±20.7)d,平均拔出牵引针时间(22.7±6.4)d,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均为(8468.3±2793.0)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优良率为90.32%。两组优良率,经统计学检验P>0.1,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跟骨骨牵引治疗具有微创、费用较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跟骨骨牵引能够提供的影像学上冠状位矫正结果优于弹性髓内钉固定。此外,跟骨骨牵引组术后出现成角畸形(Malalignment,>5度)的较少。但弹性髓内钉组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患儿开始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早于跟骨骨牵引组。但总体而言,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患儿骨折的特点,还要结合患儿本身的骨折情况和家属的意愿。

刘海清[2](2020)在《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证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0例诊断为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在推拿治疗时使用婴儿润肤油作为推拿介质;试验组在推拿治疗时使用章氏推伤药酒作为推拿介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彩超下最大直径及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评分,记录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最后将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完成后,试验组共完成29例,对照组完成28例,具体如下1、肿块最大直径: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试验组及对照组患儿复查彩超,记录彩超结果中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最大直径与治疗前彩超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治疗后肿块最大直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肿块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2、症状评分量表:将两组患儿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量表内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将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量表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量表内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试验组29例中,优16例、良7例、中5例、差1例;对照组28例中,优4例、良15例、中5例、差4例。试验组优良率79.31%,对照组优良率67.85%。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更佳。4、开始治疗年龄对疗效影响:将两组临床疗效的数据根据年龄段分为三组进行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不同年龄段优良率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治疗方案对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均表现为:03个月好于36个月,而36个月又好于612个月。结论:1、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对CMT患儿SCM肿块最大直径的减退明显优于单纯推拿手法;2、推拿手法及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治疗CMT均可以明显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对CMT患儿临床症状的减轻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3、对于小于1岁的CMT患儿,越早接受推拿治疗,临床疗效越佳。

蒋海云[3](2019)在《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观察手法牵引在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推拿应用的临床疗效,并以常规推拿方案作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加入手法牵引的优化推拿方案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优势,以期为本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符合试验条件的88例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所制定的治疗小儿斜颈的常规推拿方案。治疗组采用优化推拿方案,即在常规推拿方案组的治疗基础上加入手法牵引。2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儿推拿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处彩超变化及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纳入时病情状况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斜颈程度、颈椎旋转、颈椎侧弯情况均有改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肌变化、肿块大小、肿块硬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治疗前后乳突肌的变化、肿块的大小和硬度症状改善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斜颈程度、乳突肌变化、颈椎旋转、颈椎侧弯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经治疗后组间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乳突肌变化、肿块大小、肿块硬度、斜颈程度、颈椎旋转情况、颈椎侧弯情况,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5.96%,对照组总有效率39.0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推拿方案和优化推拿方案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均安全有效的,均能改善肿块型先天性肌性颈斜的症状。加入手法牵引的优化推拿方案对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症状改善优于常规推拿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张富[4](2017)在《高频超声诊断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婴儿期先天肌性斜颈(CMT)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影像学依据及指导。方法:60例处于婴儿期且确诊为CMT的婴儿为观察组(其中弥漫性CMT 30例,结节性CMT 30例),另外选择30例处于婴儿期且颈部正常的婴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CMT两组与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内血流、胸锁乳突肌内回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两组及对照组的胸锁乳突肌横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节性病变横径大于弥漫性病变横径(P<0.05)。不同年龄时期CMT的胸锁乳突肌内部血流及回声不同,横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婴儿期年龄越大,横径越大,病变内回声越高,血流越少。结论:应用高频超声可早期诊断婴儿期CMT,并能清晰观察其发病特征、内部血流情况及纤维化程度,对其以后的治疗及预后判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祖文轩,蒋邦红,赖桂华,赵莉,张莉,徐静[5](2017)在《兔胸乳突肌解剖学特点及肌性斜颈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兔胸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建立简便,易重复的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方法对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部分层解剖,观察并测量肌束与颈外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及气管间的位置关系。用三种硬化剂按不同浓度分别注射胸乳突肌上中下段,评估最优的造模方法。并计算出安全注射范围的位置和面积,确定其体表投影。结果用0.75ml/kg的无水酒精注入下段胸乳突肌造模效果最优。注射区域的体表投影为胸骨端上缘外斜18°角的一个高约2.3 cm、宽约0.85cm,面积约2 cm2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区域。结论本实验为建立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有效的提高造模成功率。

余克辉[6](2016)在《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表现及病变范围进行临床分型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年龄大于18岁的30例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AC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颈部临床表现及高频肌骨超声下颈部挛缩组织影像将其分为A1型(1例),A2型(1例),B型(4例),C1型(22例),C2型(1例),C3型(1例);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在高频肌骨超声引导下对挛缩组织进行精准微创松解手术治疗,术后参考改良的Cheng and Tang的疗效评价指标及患者颈椎活动度的侧偏角(患偏角、健偏角)、旋转角(患旋角、健旋角)、屈仰角(前屈角、后仰角)等数据变化情况评估手术效果,从而进一步验证患者临床分型的意义。结果:在临床分型指导下对30例患者进行精准微创松解手术治疗后,疗效优27例,良2例,中1例,优率为90%,优良率96.7%,其中A1型、A2型、B型、绝大部分C1型患者术后疗效均为优,2例C1型患者疗效为良,1例C3型患者因病变范围广、挛缩程度重疗效为中,且均无其他并发症,术后患者颈椎的患偏角、健偏角、患旋角、健旋角、前屈角、后仰角(40.2±2.3,39.3±3.6,50.4±3.7,51.3±3.2,42.2±2.4,45.3±3.6)均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均接近正常人(43.5±2.8,44.1±2.2,62.2±2.3,61.4±2.7,45.4±3.3,49.7±2.8),其中,健偏角、患旋角、后仰角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的临床分型能精准的反应和客观的评估患者病情(挛缩部位、范围、程度),能精准、有效的指导手术(手术入路、松解范围、具体的术式),对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孔萌,武玉睿,张士松,翟允鹏,刘红真,赵华善[7](2016)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始端切断松解术在小儿先天肌性斜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18岁斜颈患儿于患侧腋窝前缘顶端置入10 m套管针(trocar),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浅部及颈阔肌筋膜下建立皮下操作空间,充入CO2气体加压至6 mm Hg(1 mm Hg=0.133 k Pa)。分别在病变侧颈后近端锁骨上缘处及对侧胸壁近端锁骨下缘穿刺置入5 mm trocar至颈前皮下间隙,并置入分离钳与电凝钩,分次电凝横断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的肌纤维及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直至显露出颈血管鞘与肩胛舌骨肌。术后第1天佩戴颈托进行矫正。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病例,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时间为55 min,术中出血较少,术后住院时间23 d,平均2.5 d,随访11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好,操作简单,真正做到颈部无瘢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赵章帅[8](2013)在《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1373例综合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评估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综合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从而更了解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研究对象是1岁以内首次确诊为先天性斜颈的1373例患儿。在患儿就诊时,根据患儿的病史、体征及颈部超声检查分为两组。肿块组(即有肿块病史、扪及肿块和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增粗并伴有包块)和超声组(即无肿块病史、扪诊肿块不确定,但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增粗及回声有异常改变)。我院斜颈门诊使用手法牵拉、按摩包块、超声短波理疗三种相结合的方法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每4次为1个疗程,每周2次),并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辅以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综合性疗法。治疗结束后评估治疗的疗效,然后对治疗后的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疗效。再依据不同的相关因素分组分析影响疗效的关联因素。结果:进行综合治疗的1373例患儿中,有124例(9.03%)最终行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0.97%。有231例失访,对随访到1142例(83.2%)患儿进行了疗效评估,其中988例(86.5%)优和良,一般35例(3.1%)和差119例(10.4%),平均治疗疗程为11.36±3.27个疗程。统计学分析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联:(1)有无肿块(P=0.049)、是否拉断(P<0.001.)、初诊年龄(P<0.001)、旋转受限度数(P<0.001)和性别(P=0.038)因素与最终疗效的评估密切关联。(2)Give-way患儿与初诊年龄(P<0.001)、是否难产(P=0.011)有关联。(3)行局部注射治疗的患儿与初诊年龄(P<0.001)、旋转受限程度(P<0.001)、男性(P=0.018)、左侧(P<0.001)、胎位不正(P=O.029)和顺产(P=0.024)有关联。(4)根据有无肿块(P<0.001)、是否拉断(P<0.001)、初诊年龄(P<0.001)、旋转受限度数(P<0.001)和是否早产(P=0.026)分组后各组的治疗疗程不同。(5)疗效为优良的患儿与一般和差的患儿治疗疗程不同(P=0.009)。(6)根据有肿块(P=0.044)、是否拉断(P=0.005)、初诊年龄(P<0.001)、旋转受限程度(P<0.001)和是否伴有下肢外展实验阳性(P=0.036)分组后各组的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研究CMT的综合治疗,发现手法牵拉、按摩包块、超声短波理疗三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CMT患儿,并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辅以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综合性疗法,对于CMT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男性、无肿块、伴有拉断、初诊年龄越小和旋转受限越小的患儿治疗的效果更明显,同样无肿块、伴有拉断、初诊年龄越小和旋转受限越小的患儿需要的治疗疗程也越短,疗效为优良的患儿治疗疗程较一般和差的患儿治疗疗程短。对就诊年龄大、旋转受限程度高、男性、左侧、胎位不正和顺产患儿,应考虑局部注射治疗。对有肿块、不伴有拉断、初诊年龄越大、旋转受限越严重的患儿最后手术治疗的几率越大,对于这种患儿应更早的把握手术时机。

汤绍涛,毛永忠,童强松,王勇,杨瑛[9](2009)在《腔镜下腋、颈部入路胸锁乳突肌松解术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文中认为目的介绍腔镜下腋、颈部入路胸锁乳突肌松解术在先天肌性斜颈中的应用并探讨疗效。方法 34例患儿,年龄6个月~14岁。患侧腋窝前缘顶端置入5mm trocar,手持镜头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浅面建立颈前皮下间隙,充入CO2气体加压至6mmHg。分别在胸锁乳头肌下端两侧做2个1.5~2mm切口,直接放入电刀和微型操作钳。分次电凝横断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的肌纤维束及周围紧张的纤维组织,清晰显露颈血管鞘及肩胛舌骨肌肌腹。采用Lee等的评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34例均在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0min(40~120min)。未损伤周同大血管和神经。术中1例患儿出血,采用吸收夹夹闭止血。术后随访6个月~3年,优88.2%,良8.8%,可3.0%,优良率97%。术后1个月所有患儿颈前伤口瘢痕肉眼显现不明显,颈部皮肤弹性好。结论腔镜下腋、颈部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视野广,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极佳的美学效果。

臧守骞,庄志杰[10](2002)在《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儿童及青少年胫骨干骨折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证型分类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脱落处理方法
        6.1 病例剔除标准
        6.2 脱落标准
        6.3 脱落处理方法
    7 治疗方案
        7.1 基础治疗
        7.2 对照组治疗方案
        7.3 试验组治疗方案
    8 安全监测
    9 观察内容及方法
        9.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彩超下检查结果
        9.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9.3 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
    10 统计学方法
    11 盲法实施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析
    2 基线资料分析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指标对比
        3.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对比
        3.2 CMT症状评分量表
    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类指标对比
        4.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组内及组间对比
        4.2 CMT症状评分量表组内及组间对比
    5 治疗后临床疗效
        5.1 临床疗效对比
        5.2 开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CMT的认识
        1.1 病因学认识
        1.2 病理学认识
    2 CMT的临床分型
    3 西医保守治疗现状及不足
    4 中医对CMT的认识
        4.1 CMT的中医学归属
        4.2 中医病因认识
        4.3 中医病机认识
    5 推拿治疗CMT作用机理及分析
    6 推拿介质
    7 章氏推伤药酒介绍及机制分析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
        8.2 症状评分量表
        8.3 临床疗效
        8.4 开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9 家庭康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6. 剔除病例标准及中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设计
        1. 设计方法
        2. 估计样本含量
        3. 分组方法
        4. 对照方法
        5. 试验前宣教
        6. 技术路线图
    (二)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
        2. 治疗组
        3. 治疗时间
    (三) 观测指标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 单项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指标标准
        3. 疗效判定标准
    (四) 观查时点
    (五) 安全性指标
    (六) 临床记录与统计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二) 一般资料比较
    (三) 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
    (四) 临床研究结果
        1.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级量化比较
        2. 对照组治疗前后分级量化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后分级量化比较
        4. 两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
    (五) 不良反应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国内外对CMT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分析与讨论
    (二)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分析与讨论
    (三) 小儿斜颈推拿方案作用机理分析
    (四) 手法牵引在推拿治疗CMT中应用分析与讨论
    (五) 本次临床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六)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高频超声诊断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检查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检查结果比较
    2不同年龄时期CMT各个指标变化
讨论

(5)兔胸乳突肌解剖学特点及肌性斜颈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兔胸锁乳突肌解剖学特点
    2.2 不同硬化剂分段注射兔胸乳突肌后造模结果
    2.3 安全注射范围的面积及体表投影
3 讨论

(6)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文词汇对照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8)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1373例综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麻醉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四、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邓瀚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海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D]. 蒋海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高频超声诊断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J]. 张富. 陕西医学杂志, 2017(06)
  • [5]兔胸乳突肌解剖学特点及肌性斜颈模型的建立[J]. 祖文轩,蒋邦红,赖桂华,赵莉,张莉,徐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03)
  • [6]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型研究[D]. 余克辉. 蚌埠医学院, 2016(02)
  • [7]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J]. 孔萌,武玉睿,张士松,翟允鹏,刘红真,赵华善.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4)
  • [8]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1373例综合治疗的研究[D]. 赵章帅. 遵义医学院, 2013(S1)
  • [9]腔镜下腋、颈部入路胸锁乳突肌松解术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J]. 汤绍涛,毛永忠,童强松,王勇,杨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06)
  • [10]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J]. 臧守骞,庄志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微创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