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柔性铰链的研究

混合柔性铰链的研究

一、混合型柔性铰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玮钒[1](2021)在《快速控制反射镜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控制反射镜(Fast Steering Mirror,FSM)是一种通过控制反射镜快速、精确的偏转运动实现对光源和目标之间的光束精确调整和稳定的重要部件。FSM具有较小的系统体积、较高的偏转精度和响应速度,跟踪信号能力强,在激光加工设备、星间激光通信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FS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其FSM系统已经成熟并进入商业化。我国FSM系统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FSM系统也得到快速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差距。所以,我们需要对更高性能的FSM系统展开研究,为我国的相关领域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FSM系统。本研究以某激光通信实验室测试平台为背景,简单介绍了各国星间激光通信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详细描述了国内外FSM系统的发展历史和产品技术特点,并分析了柔性铰链结构在FSM中的关键作用和柔性铰链的研究进展。通过选择比较,最终对以深切口柔性铰链为偏转部件的FSM系统机械结构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FSM系统机械结构的总体设计,深切口柔性铰链工作刚度的推导、简化、仿真和实验验证,二自由度柔性支撑系统振型方向刚度计算公式的推导,FSM系统前三阶固有频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仿真验证,FSM系统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下面分别对以上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通过分析激光通信实验室测试平台的性能要求,确定了FSM系统的反射镜直径、转角范围、转角分辨率、重复定位精度和控制带宽五个主要指标。FSM系统的机械结构由柔性支撑系统、反射镜、隔离板组成,通过柔性铰链的弹性变形实现系统的偏转。通过对常用材料的分析对比,确定了FSM系统结构的材料使用,整个系统体积小,无摩擦,结构紧凑。对不同柔性铰链的构型以及其性能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运动性能指标,并用柔性铰链的运动范围、运动精度和应力集中三个指标来描述一个柔性铰链的运动性能。通过对不同构型柔性铰链的性能对比,并结合本研究的FSM系统性能要求,确定了采用行程小,运动精度高的深切口柔性铰链作为本研究FSM系统的偏转部件。然后利用能量法和卡氏第二定理,推导了深切口柔性铰链的工作方向刚度理论计算公式,并利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进行了简化。最后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对简化后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证明简化后的刚度计算公式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公式的复杂度。快速控制反射镜的控制带宽取决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本研究采用降低系统工作方向上的低阶固有频率,提高系统非工作方向上的高阶固有频率的方法提高系统的控制带宽,而系统的固有频率与系统的刚度和负载有关。故本文首先对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得出了FSM系统前三阶固有频率的振型方向,并推导了前三阶振型方向的刚度计算公式和系统在前三阶振型方向上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最终将以上两者结合得到了前三阶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然后,对固有频率中的四个结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证明了将反射镜厚度纳入优化计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利用NSGA-II算法,进行了求一、二阶固有频率最小,三阶固有频率最大的多目标优化计算,得出了Pareto解,并通过相对排序法从Pareto解中选择出了本研究所需要的最优解。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对比可以得出优化后的结构相较于优化前一、二阶固有频率下降7.8%和7.11%,三阶固有频率提高了139.8%。证明了优化计算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有效提高FSM系统的控制带宽,为FSM系统的研制以及配套的FSM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案。

杨智鑫[2](2021)在《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初始接触间隙诱导步进特性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精密化和微型化是现代高尖端科技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作为其中关键技术之一的精密驱动技术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驱动技术虽易实现大行程、高承载、高速,但其精度很难达到高精尖领域要求的微纳米级,而且难以实现微小型化与轻量化。压电驱动器作为新型精密驱动器,具备精度高、响应快、重量轻、体积小、能耗低、操作稳定、不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疗、生物细胞工程、显微操作、超精密加工/装配、精密光学工程等领域。粘滑式压电驱动器以摩擦力作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步进累积的方式,将压电元件微观变形转化为宏观大行程直线或旋转运动。由于其可实现高速、高精度定位,并且具备体积小、加工方便、装配简单等特点,受到研究人员的强烈关注。以往研究主要致力于驱动器的结构创新设计与性能改善,而缺乏对驱动机构与动子间初始接触间隙对驱动器步进特性及输出性能影响的研究。作为以接触和摩擦为主要驱动源的一类驱动器,初始接触间隙势必会对其输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论文围绕该问题开展工作,着重探究初始接触间隙诱导粘滑式压电驱动器步进特性演变过程与机制。首先,基于粘滑原理设计了一种间隙可调的压电驱动器,分析了其驱动原理、结构组成以及理论单步最大位移。在此基础上,搭建试验系统,测试了其在不同初始接触间隙下的步进特性。结果表明,逐渐增大初始接触间隙,驱动器步进特性中的回退运动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继续增大初始接触间隙,发现了与回退运动相反的位移激增新现象。随后通过进一步分析,揭示了步进特性随初始接触间隙演变的机制。基于上述步进特性演变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初始接触间隙诱导驱动器驱动模式转变的理论设想。为证实该设想,设计了一种具有杠杆放大结构且初始接触间隙可调的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其驱动机构输出端具有一定柔性,接触过程中可产生较大二次变形。对驱动机构进行了理论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样机试验,测试了该驱动器在不同初始接触间隙下的步进特性。试验结果证实了初始接触间隙会诱导驱动器驱动模式由寄生运动模式向自变形模式转变。此外,为探究驱动机构输出端柔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初始接触间隙对步进特性及输出性能的影响,在杠杆放大结构输出端引入额外的柔性环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驱动电压下,增大输出端柔度会提高驱动器的峰值速度,然而降低其自锁性。为探究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工作在自变形模式时,初始接触间隙对步进特性的影响以及其输出特点,设计了一种完全工作于自变形模式的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研制了该驱动器样机,并对其步进特性进行了详尽测试。结果表明,该自变形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的步进特性同样受初始接触间隙影响,并且该驱动器在施加反向波形的驱动电压时可实现反向驱动。不同初始接触间隙下的步进特性表明,该自变形粘滑式驱动器具备优良的大行程运动稳定性。最后,基于粘滑原理与LuGre摩擦模型,建立了初始接触间隙可调的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深入分析了初始接触间隙对粘滑式压电驱动器步进特性与驱动模式的调控作用。仿真结果证实了改变初始接触间隙会对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的步进特性产生显着影响,同时也可诱导驱动器的驱动模式发生转变,与前述试验结果一致。

曹晨阳[3](2021)在《指数混合型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柔顺机构在精密机械、微制造、微机电、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机械领域研究的热点。柔性铰链作为柔顺机构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对它的研究日趋广泛,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缺口形状的柔性铰链,为了丰富柔性铰链的形状和种类,探索新型柔性铰链的力学特性,本文分别设计了六种横向和六种纵向不对称的柔性铰链,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设计了横向指数—半圆型不对称柔性铰链的形状,通过卡氏第二定理和能量法,计算出柔性铰链的通用柔度矩阵模型和精度矩阵模型。依据应力集中系数,通过最大应力公式求出该铰链的最大应力。采取修正系数法,分析了疲劳强度。用MATLAB画出柔度、精度和最大应力随柔性铰链参数的变化图,结果表明:各个柔度系数和精度系数随柔性铰链长度l的增长而增加,随最小厚度的加厚而减小,随指数底数a的变大而减小。最大应力随铰链长度l的增大而增加,随最小厚度t的增加而减小,不随铰链指数底数的变化而变化。柔性铰链最小厚度t对柔度的改变作用更大。设计了六种形状的柔性铰链,分别有:横向指数—半圆型、横向指数—抛物线型、横向指数—双曲线型、横向指数—椭圆型、横向指数—幂函数型、横向指数—倒角型等。求出它们的形函数和它们的柔度矩阵和精度矩阵。利用MATLAB分析了铰链参数对不同形状的铰链柔度、精度和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铰链参数l、t、a相等的前提下,横向指数—直线型柔性铰链的柔度比其余铰链高,指数—幂函数型的柔度最小;横向指数—幂函数型的精度最高,横向指数—直线型的精度最低;指数—双曲线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大,指数对称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小。设计了纵向指数—半圆型混合型柔性铰链的形状,计算出柔性铰链的通用柔度矩阵模型和精度矩阵模型,并进行系数影响分析,表现了变刚度的特性。设计了六种纵向不对称形状的柔性铰链,分别求出它们的柔度矩阵和精度矩阵。并用ANSYS验证了最大应力公式的正确性。利用MATLAB分析了铰链参数对不同形状的铰链柔度、精度和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指数对称型的柔度最低,精度最高;纵向指数—直线型的柔度最高,精度最低;指数—双曲线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大,指数对称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小。选用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作为实验样品进行位移测试实验。使用非接触式单点激光测振仪对柔性铰链在施加等大反向力后的输出位移进行测试,验证了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的双向不等刚度特性和理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受力情况相同时,指数—半圆型的位移最大,指数—抛物线型的位移最小;指数—抛物线型的位移对比度最大,指数—倒角型的位移对比度最小。

李毅[4](2021)在《面向显微操作的并联微动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操作技术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精密制造、生物医学工程、微机电系统(MEMS)、半导体加工、IC(集成电路)封装与引线键合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现有的微动平台存在工作空间小,运动精度低等问题,本文以生物工程中对生物细胞的显微操作为工程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行程高精度的3-PRC并联微动平台,对该平台进行构型设计与优化、运动学与误差分析、动力学特性分析和实验研究。首先,基于解耦的3-PRC并联机构,采用刚体替换法得到微动平台的初始构型,基于寄生运动互相抵消原理,通过将缺口型柔性铰链和簧片型柔性铰链结合的方式,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大行程高精度的3-PRC并联微动平台。其次,基于闭环矢量法建立该平台的运动学模型,得到运动学正解和反解,采用数值搜索法绘制出平台的可达工作空间。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平台在不同的加载情况下的运动学进行验证,证明该平台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然后,基于拉格朗日法和集中质量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采用机械无阻尼自由振动理论得到并联微动平台的一阶固有频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平台进行约束模态仿真分析,得到该平台的前六阶振动频率,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避免并联微动平台在工作状态下发生共振。最后,加工样机,搭建实验平台,对平台的行程、不同加载情况下平台的耦合误差和动态性能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明该平台具有良好的线性输入-输出关系和近似解耦特性,能够实现大行程和微纳米级精度定位,满足显微操作的工程使用要求。

李瑞奇[5](2021)在《倒圆角弹片式柔性铰链非线性变形分析、优化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消费电子的快速增长,微电子制造行业已经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国的微电子制造设备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速精密定位系统是微电子制造过程中,如晶元制造,芯片加工,封装等关键工序所需加工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宏微复合平台是目前最常用的解决行程和定位精度之间矛盾的方案,但层叠式的宏微复合系统存在微驱动饱和、切换过程耦合严重,定位效率低等问题,且需要宏微两套驱动控制系统,制造误差和定位误差都会叠加,且成本高。为克服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融合长行程高速直线平台与柔性铰链弹性变形纳米平台,发明了单驱动刚柔耦合运动平台,采用柔性铰链弹性变形补偿导轨摩擦死区,大幅的提高了平台的定位精度。这种宏微复合方式对于微动平台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柔性铰链结构的优化设计,特别是频率约束下的拓扑参数同时优化,需要建立其近似解析模型。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微动平台设计中存在的应力集中效应,以及大行程柔顺机构在约束度方向刚度较低等问题,对倒圆角弹片式铰链在中等变形时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具有高约束度方向刚度的导向机构的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拓扑和尺寸参数同时优化算法,并利用柔性铰链的非线性特性对刚度可调微动平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固定-自由及固定-导向约束下的倒圆角弹片式铰链在平面内的非线性变形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其解析公式,并通过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通过相同优化模型的设计实例,对于倒圆角弹片式铰链在改善应力方向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相同的驱动刚度,固有频率及承载刚度下,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设计将直梁型柔性铰链设计的最大应力降低了 33%。对倒圆角弹片铰链的屈曲变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其临界屈曲载荷计算公式。通过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应变能计算公式,建立了多杆平行四边形柔顺机构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其次,利用正交分布的倒圆角弹片式铰链和混合弹片式铰链设计了一种可以增强约束度方向刚度的导向机构。对倒圆角弹片式铰链和混合弹片式铰链在驱动方向的非线性变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小变形理论对两种柔性铰链在约束度方向的刚度公式进行了推导。通过导向机构的刚度矩阵,最大应力计算公式及频率计算公式建立了其优化设计模型,通过与常规导向机构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了新机构在提高约束度方向刚度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测试对其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特性设计了一种刚度可调的微动平台,用于消除由于模型误差和加工误差导致的实际性能与设计性能之间的偏差。为了简化设计过程,给出了直圆切口式柔性铰链和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静态刚度简化公式。通过考虑刚性杆和调节机构的变形建立了微动平台精确的刚度和位移放大系数计算模型,并利用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平台的刚度频率调节模型以及最大应力计算模型。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对微动平台设计模型的准确性和调节性能进行了验证。最后,为实现大行程,快速响应及更好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导向机构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自适应罚函数法对优化模型中的非线性约束进行处理,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建立了对拓扑和几何参数进行同时优化的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柔性铰链布局方案,用于进一步提高机构的抗扭转刚度。利用新的优化设计模型对导向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结果显示新的优化模型能够提供更为紧凑的结构设计,并获得更大的固有频率。

李成,王传礼,何涛,霍环宇[6](2020)在《异形非对称柔性铰链力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大柔度混合柔性铰链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非对称式直圆摆线混合柔性铰链,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悬臂梁弯曲理论和微元法下的胡克定律,通过选取合适的积分变量与中间变量,得到较为简洁的转动柔度和拉伸柔度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最大应力的计算公式;讨论了转动柔度和最大应力随参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了结构参数对转动柔度和最大应力影响的显着程度。结果表明,转动柔度、拉伸柔度和最大应力解析式的最大误差分别在7%、5%和5%以内;转动柔度与弹性模量、宽度和最小厚度成反比,与直圆半径和拱高参数成正比,且对最小厚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宽度次之,拱高参数和直圆半径最弱;最大应力与宽度、最小厚度和直圆半径成反比,且对最小厚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宽度次之,直圆半径最弱。

王传礼,李成,何涛,陈国瑜[7](2021)在《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柔顺机构的大柔度要求,设计了一类新型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首先,以卡氏第二定理为基础推导了柔度和回转精度的计算公式,在参数的极限条件下,椭圆导角结构演化出其他三种铰链形式:直圆导角、椭圆直圆和直圆柔性铰链,使得多种柔性铰链的柔度和回转精度的计算公式合并在一组方程中,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其次,讨论了结构参数对柔度、回转精度和柔度精度比的影响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柔度与回转精度随参数的变化趋势具有相反性,且减小最小厚度是提高柔度的最佳方式。再次,比较了所提四种柔性铰链的性能,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具有最大的柔度但回转精度较低,而直圆柔性铰链具有较高的回转精度且综合性能也较优越,但柔度最小。最后,对椭圆导角和直圆柔性铰链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在回转能力和应力水平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王祯妍[8](2020)在《大行程三维工作台研制》文中指出近年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迅猛,促进了微纳米测量技术的应用与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micro-nano CMM)的诞生,其中大行程、高精度的微定位系统是实现微纳米测量的关键基础,微动定位平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大行程三维微动工作台的设计方案。以X-Y二维工作台为研究对象,结合串联构型和柔性铰链,分析和研究了微动工作台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机构运动构型和平台构成元件进行选择,运用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行程X-Y微动工作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设计内容如下:1.以压电陶瓷驱动为基础,提出杠杆放大结合柔性铰链传动的原理,运用理论计算结合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新型大行程X-Y二维微动工作台的设计方案;2.通过对柔性铰链的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提出平行四杆机构柔性移动副结构用于消除串联结构的耦合。经过对单平行四杆机构、双平行四杆机构以及复合平行四杆机构的比较分析,最终选择双平行四杆机构,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完成XY二维工作台的消除耦合设计;3.结合X-Y二维工作台的设计方法,完成Z向工作台的设计工作。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所设计的三维微动工作台的各项指标。

高先富[9](2020)在《宽频惯性基准中柔性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精度航天器和机载系统探测距离的逐步提升,对捕获、跟踪、瞄准(Acquisition,Tracking,Pointing,ATP)系统仪器视轴的稳定性和指向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高精度视轴稳定系统将ATP系统的视轴稳定于惯性空间。宽频惯性基准作为高精度视轴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上安装的惯性传感器将所敏感到的角扰动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驱动电机带动平台反向运动,实现平台的惯性稳定。惯性基准可以在宽频带内为ATP系统提供高精度的视轴基准,对其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宽频惯性基准机械结构部分的柔性支撑结构起着承载系统主要负载并分配系统自由度的作用。柔性支撑结构各向刚度特性决定了系统结构谐振特性,进而决定了系统可实现的带宽。柔性支撑结构刚度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结构设计的可靠性。本文从柔性支撑结构与柔性铰链的刚度等效关系出发,建立了一种能够准确、高效的对柔性支撑结构进行尺寸设计的刚度模型。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宽频惯性基准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论述;综述了柔性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现有柔性支撑结构设计方法应用到宽频惯性基准的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2、根据宽频惯性基准的工作环境,提出了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从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宽频惯性基准对柔性支撑结构的性能指标要求。3、对柔性支撑结构与单个柔性铰链间拓扑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柔性支撑结构的刚度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基本组成单元柔性铰链的刚度特性;通过引入柔性铰链设计新参数,推导了柔性铰链刚度设计新公式;与单个柔性铰链的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本文推导的刚度设计公式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5%,验证了柔性铰链刚度设计新公式的正确性。4、基于结构拓扑关系和柔性铰链刚度设计新公式,确定了柔性支撑结构的关键尺寸参数;对设计完成的柔性支撑结构的各向刚度和应力分布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同时,对基于所设计柔性支撑结构的惯性基准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5、针对本文所设计的柔性支撑结构的特点,设计了柔性支撑结构各向刚度的实验测试装置,对柔性支撑结构各向刚度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与理论计算结果及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验证了本文柔性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高琪[10](2020)在《铰链式压电粘滑双向致动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压电粘滑驱动技术是微纳加工、半导体制造、精密光学等领域的主要支撑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行程大及无电磁干扰等特点。当前压电粘滑驱动器极少能够实现驱动过程中对摩擦力的综合调控,这使得驱动器存在大行程、高精度与高负载等性能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少数可以实现摩擦力综合调控的驱动器也由于结构限制,难以进行双向驱动,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压电驱动器的应用范围。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出一种厚度非对称型柔性铰链机构,以此与压电堆叠相结合开发出铰链厚度非对称式压电粘滑驱动器。驱动器定子轴向刚度非对称,从而产生侧向位移进行驱动,提升了样机整体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为使驱动器能够实现双向运动,设计出局部为轴向刚度非对称但整体又为对称结构定子,从而使得驱动器具有双向运动特性并具有良好的双向驱动一致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压电粘滑驱动的基础理论,并介绍了柔性铰链的分类及直圆型柔性铰链激励变形计算方法;利用降维法(MDR)建立定子驱动端与动子间摩擦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非对称压电粘滑驱动摩擦力调控规律。继而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以获取最大侧向位移为设计目标,兼顾结构强度与精度,设计出合理的厚度非对称型铰链结构。提取关键的几何结构参数,分析相关参数对柔性铰链机构驱动端最大侧向位移、结构强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伪刚体法对柔性铰链机构进行力学特性分析,揭示了厚度非对称型柔性铰链机构输出端位移输出轨迹规律,分别研制了单向驱动及双向驱动两种压电粘滑驱动器实物样机。最后搭建了整机测试系统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试。其中单向驱动器最大输出速度为15.04 mm/s,最大效率为3.66%,有效的提升了压电驱动器的整体输出性能。双向驱动器在x轴正反方向的最大输出速度分别为10.14 mm/s和9.99 mm/s,正反向输出性能一致性十分良好。进而计算出不同实验条件下驱动端的运动轨迹特性,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性良好,验证了MDR方法应用于粘滑驱动器的可行性。本文提出了柔性铰链厚度非对称的设计思想,设计的厚度非对称型驱动器与双向驱动器拓宽了压电粘滑驱动器的结构形式,该研究可为提高压电粘滑驱动输出特性与应用范围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混合型柔性铰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型柔性铰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控制反射镜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快速控制反射镜系统研究进展
        1.2.1 国内FSM系统研究进展
        1.2.2 国外FSM系统研究进展
    1.3 柔性铰链研究现状
    1.4 待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快速控制反射镜结构总体设计
    2.1 FSM系统总体指标
    2.2 FSM系统结构模型以及组成
    2.3 FSM系统部件材料选择
        2.3.1 反射镜材料选择
        2.3.2 隔离板材料选择
        2.3.3 柔性支撑系统材料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自由度深切口柔性铰链刚度公式推导
    3.1 常见柔性铰链的构型和性能分析
        3.1.1 常见柔性铰链的构型
        3.1.2 柔性铰链的运动性能指标
    3.2 深切口柔性铰链工作柔度公式推导和简化
        3.2.1 深切口柔性铰链工作柔度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3.2.2 深切口柔性铰链工作柔度计算公式拟合简化
    3.3 有限元仿真验证以及实验验证
        3.3.1 有限元仿真验证
        3.3.2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SM系统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
    4.1 FSM系统控制带宽分析
    4.2 FSM系统固有频率计算公式推导
        4.2.1 柔性支撑系统偏转刚度推导
        4.2.2 柔性支撑系统转动惯量计算公式推导
    4.3 固有频率理论计算公式有限元仿真验证
    4.4 FSM系统固有频率相关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 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
        4.5.1 目标函数
        4.5.2 限制条件
        4.5.3 优化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初始接触间隙诱导步进特性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电驱动器概述
        1.2.1 压电驱动器的应用场合
        1.2.2 压电驱动器分类
    1.3 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常规粘滑式驱动器
        1.3.2 运动模式及结构改良方面
        1.3.3 输出性能改善方面
        1.3.4 动力学建模方面
        1.3.5 研究现状简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初始接触间隙对输出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的步进特性
    2.2 具有弧状柔性铰链机构的压电驱动器结构设计
    2.3 驱动过程及计算
        2.3.1 驱动过程
        2.3.2 弧状柔性铰链机构理论计算与分析
    2.4 弧状柔性铰链机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2.5 试验与结果分析
        2.5.1 试验系统
        2.5.2 弧状柔性铰链机构的固有频率
        2.5.3 初始接触间隙对步进特性的影响
        2.5.4 回退运动抑制原理分析
        2.5.5 输出性能随电压、频率与负载的演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始接触间隙诱导驱动模式转变研究
    3.1 初始接触间隙诱导驱动模式转变原理
    3.2 具有杠杆放大结构压电驱动器的结构设计及相关计算
        3.2.1 驱动器的结构
        3.2.2 柔性铰链柔度分析
        3.2.3 柔性铰链机构输出性能的理论计算
    3.3 杠杆放大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3.4 试验与结果分析
        3.4.1 试验系统
        3.4.2 固有频率
        3.4.3 初始接触间隙诱导驱动模式转变
        3.4.4 自变形模式下的输出性能
    3.5 不同输出端柔性下的步进特性试验研究
        3.5.1 局部变形柔性铰链机构压电驱动器结构设计及驱动方式
        3.5.2 引入柔性环节后的驱动过程
        3.5.3 单步最大位移S及柔性环节柔度理论计算
        3.5.4 试验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粘滑原理自变形模式步进特性及输出性能研究
    4.1 弧状纯自变形粘滑式压电驱动器结构组成
    4.2 驱动过程
    4.3 弧状自变形机构的设计及计算
    4.4 弧状自变形机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4.5 试验与结果分析
        4.5.1 试验系统
        4.5.2 初始接触间隙对自变形模式下步进特性的影响
        4.5.3 步进特性随电压、频率与负载的演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始接触间隙调控步进特性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5.1 压电叠堆的动力学模型
    5.2 初始接触间隙诱导驱动模式转变过程的动力学仿真
        5.2.1 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动力学模型
        5.2.2 接触模块
        5.2.3 摩擦模块
        5.2.4 Simulink仿真流程及结果
    5.3 纯自变形模式驱动的动力学仿真
        5.3.1 弧状自变形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动力学模型
        5.3.2 接触模块
        5.3.3 摩擦模块
        5.3.4 Simulink仿真及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指数混合型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柔性铰链的分类
    1.3 柔性铰链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设计与分析
    2.1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柔度矩阵求解
    2.2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精度矩阵求解
    2.3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最大应力计算方法
        2.3.1 轴向力引起的最大应力求解
        2.3.2 弯矩引起的最大应力求解
    2.4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的疲劳计算
        2.4.1 柔性铰链的疲劳强度估计
        2.4.2 疲劳的结果分析
    2.5 横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的参数分析
        2.5.1 柔度随参数的变化分析
        2.5.2 精度随参数的变化分析
        2.5.3 最大应力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向指数搭配多种形状柔性铰链的设计与分析
    3.1 多种横向柔性铰链的设计
        3.1.1 横向指数—抛物线型柔性铰链
        3.1.2 横向指数—椭圆型柔性铰链
        3.1.3 横向指数—双曲线型柔性铰链
        3.1.4 横向指数—倒角型柔性铰链
        3.1.5 横向指数—幂函数型柔性铰链
        3.1.6 横向指数—直线型柔性铰链
        3.1.7 横向指数对称型柔性铰链
    3.2 各个横向不对称型柔性铰链的性能比较
        3.2.1 柔度的比较
        3.2.2 精度的比较
        3.2.3 最大应力公式的检验与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纵向指数—半圆型柔性铰链设计与分析
    4.1 纵向不对称性柔性铰链柔度矩阵的求解
    4.2 纵向不对称性柔性铰链精度矩阵的求解
    4.3 纵向不对称性柔性铰链最大应力的求解
        4.3.1 由弯矩引起的最大应力求解
        4.3.2 实例计算
    4.4 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的位移大小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种纵向柔性铰链的设计与分析
    5.1 多种纵向柔性铰链的设计
        5.1.1 纵向指数—抛物线型柔性铰链
        5.1.2 纵向指数—椭圆型柔性铰链
        5.1.3 纵向指数—双曲线型柔性铰链
        5.1.4 纵向指数—倒角型柔性铰链
        5.1.5 纵向指数—幂函数型柔性铰链
        5.1.6 纵向指数—直线型柔性铰链
    5.2 纵向不对称型柔性铰链的性能比较
        5.2.1 柔度的比较
        5.2.2 精度的比较
        5.2.3 应力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的实验研究
    6.1 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的实验
        6.1.1 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结构参数的设计及实验平台搭建
        6.1.2 纵向不对称柔性铰链的位移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6.1.3 位移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
    6.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面向显微操作的并联微动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动平台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微动平台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并联微动平台的优点及应用
    1.4 并联微动平台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3-PRC并联微动平台构型设计与优化
    2.1 引言
    2.2 显微操作的技术要求
    2.3 材料的选择与加工方法
    2.4 柔性铰链分析
        2.4.1 柔性铰链的分类
        2.4.2 刚度影响因素
    2.5 构型设计与优化
        2.5.1 构型选择
        2.5.2 初始构型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2.5.3 优化后支链结构与寄生运动抵消原理
        2.5.4 优化后构型与有限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微动平台的运动学与误差分析
    3.1 引言
    3.2 并联微动平台的位置分析
        3.2.1 运动学反解
        3.2.2 运动学正解
    3.3 工作空间分析
    3.4 运动学有限元分析验证
    3.5 并联微动平台的误差分析
        3.5.1 原理误差
        3.5.2 数学建模误差
        3.5.3 加工装配误差
        3.5.4 其他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微动平台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拉格朗日法基础理论
    4.3 系统动力学建模
        4.3.1 支链的动能和势能分析
        4.3.2 动平台的动能和势能分析
        4.3.3 系统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
    4.4 模态分析与有限元验证
        4.4.1 平台的理论模态分析
        4.4.2 平台的约束模态有限元分析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联微动平台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的搭建
        5.2.1 实验系统的控制原理
        5.2.2 实验仪器的选型
        5.2.3 实验平台的搭建
    5.3 平台的行程测试
    5.4 平台的解耦性测试
        5.4.1 单支链加载测试及数据分析
        5.4.2 两支链加载测试及数据分析
    5.5 平台的动态性能测试
        5.5.1 平台的位移分辨率测试
        5.5.2 平台的动态响应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倒圆角弹片式柔性铰链非线性变形分析、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铰链
        1.2.2 导向机构
        1.2.3 压电陶瓷驱动的微动平台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特性
    2.1 引言
    2.2 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变形
        2.2.1 问题描述
        2.2.2 梁约束模型法
        2.2.3 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变形
    2.3 固定-导向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非线性变形
    2.4 非线性模型的验证
        2.4.1 倒圆角弹片式铰链载荷-位移关系的有限元验证
        2.4.2 固定-导向弹片式铰链非线性变形的有限元验证
        2.4.3 实验验证
    2.5 导向机构的优化设计
    2.6 扩展-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屈曲
    2.7 扩展-多梁平行机构的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增强约束度方向刚度的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柔顺机构的结构设计
    3.3 柔顺机构的设计模型
        3.3.1 倒圆角弹片式铰链的变形
        3.3.2 混合弹片式铰链的变形
        3.3.3 柔顺机构的刚度设计
        3.3.4 柔顺机构的应力设计
        3.3.5 柔顺机构的频率设计
    3.4 柔顺机构的优化设计
        3.4.1 优化模型
        3.4.2 设计实例
    3.5 柔顺机构的性能验证
        3.5.1 有限元验证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刚度可调微动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运动平台的结构设计
        4.2.1 运动平台的工作原理
        4.2.2 柔性部件的刚度计算模型
    4.3 微动平台的设计模型
        4.3.1 静态性能
        4.3.2 刚度和频率调节
        4.3.3 应力计算
        4.3.4 动态性能
    4.4 平台的性能验证
        4.4.1 有限元验证
        4.4.2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扭转刚度导向机构的拓扑参数同时优化算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倒圆角弹片式柔性铰链的分布方式
        5.3.1 均匀分布
        5.3.2 侧边分布
        5.3.3 两种分布方式的对比
    5.4 导向机构的优化设计算法
        5.4.1 约束处理
        5.4.2 求解算法
        5.4.3 优化流程
    5.5 新模型的优化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6)异形非对称柔性铰链力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直圆摆线柔性铰链的力学模型
    1.1 直圆摆线柔性铰链的转动柔度
    1.2 直圆摆线柔性铰链的拉压刚度
    1.3 直圆摆线柔性铰链的最大应力
2 算例与验证
3 结构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结构参数对转动柔度的影响
    3.2 结构参数对最大应力的影响
4 结语

(7)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柔度计算
2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回转精度
3 柔度与回转精度的算例验证
4 讨论
    4.1 结构参数对柔度的影响
    4.2 结构参数对回转精度的影响
    4.3 结构参数对柔度精度比的影响
    4.4 性能分析
5 应用研究
6 结论

(8)大行程三维工作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动台位移驱动机构研究现状
        1.2.2 微动台位移传动机构研究现状
        1.2.3 微动工作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电陶瓷驱动器及特性分析
    2.1 压电陶瓷的发展历史
    2.2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驱动原理
        2.2.1 压电效应与电致伸缩效应
        2.2.2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结构分析
    2.3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特性分析
        2.3.1 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的迟滞特性
        2.3.2 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的蠕变特性
        2.3.3 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的非线性特性
    2.4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机构的设计
    3.1 柔性机构
    3.2 柔性铰链的分类
    3.3 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
        3.3.1 一般柔性铰链的计算
        3.3.2 直圆型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
    3.4 由柔性铰链构成的柔性移动副的选择与设计
        3.4.1 单平行四杆机构所组成的柔性移动副的分析与计算
        3.4.2 双平行四杆机构所组成的柔性移动副的分析和计算
        3.4.3 复合平行四杆机构所组成的柔性移动副的分析和计算
        3.4.4 三种柔性移动副的比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工作台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4.1 机构构型的选择
    4.2 放大机构的选择
        4.2.1 杠杆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
        4.2.2 桥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
        4.2.3 Scott-Russell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
    4.3 X-Y二维工作台的构成
    4.4 柔性铰链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4.4.1 有限元分析的介绍
        4.4.2 柔性铰链的有限元分析
    4.5 双平行四杆的性能分析
    4.6 杠杆放大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4.7 X-Y二维工作台的有限元优化分析
        4.7.1 X-Y二维工作台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7.2 X-Y二维工作台Y向运动的放大比优化
        4.7.3 X-Y二维工作台X向结构的优化
        4.7.4 X-Y二维工作台尺寸优化
    4.8 X-Y二维工作台的固定与模态分析
        4.8.1 二维微动工作台自身重力的影响
        4.8.2 二维微动工作台的固定
        4.8.3 二维微动工作台的模态分析
    4.9 Z向工作台的设计与仿真
    4.10 三维微动工作台的组成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宽频惯性基准中柔性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宽频惯性基准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宽频惯性基准中的柔性支撑结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宽频惯性基准系统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1 宽频惯性基准系统介绍
    2.2 系统的设计指标
    2.3 柔性支撑的设计指标
    2.4 宽频惯性基准各部件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自由度直圆型柔性铰链建模与分析
    3.1 柔性支撑与柔性铰链各向刚度关系
    3.2 柔性铰链的简介与刚度理论计算
        3.2.1 柔性铰链简介
        3.2.2 传统型柔性铰链的刚度计算公式
    3.3 新型柔性铰链建模与刚度分析
    3.4 柔性铰链的有限元分析
        3.4.1 有限元分析基础知识
        3.4.2 柔性铰链关键参数对各向刚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支撑结构建模与有限元仿真验证
    4.1 柔性支撑材料选择与关键参数确定
        4.1.1 柔性支撑结构材料的选择
        4.1.2 柔性支撑结构关键参数的确定
    4.2 柔性支撑关键参数误差对工作刚度误差的影响
        4.2.1 宽度b的误差对工作刚度误差的影响
        4.2.2 细颈处最小厚度t的误差对工作刚度的影响
        4.2.3 圆弧处半径r的误差对工作刚度的影响
    4.3 柔性支撑结构刚度与应力特性仿真
        4.3.1 柔性支撑网格划分方法的选择
        4.3.2 柔性支撑各向刚度仿真分析
        4.3.3 柔性支撑应力特性仿真分析
    4.4 系统模态分析仿真
        4.4.1 模态分析介绍
        4.4.2 系统模态分析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支撑结构刚度实验测试
    5.1 柔性支撑结构工作方向转动刚度测试
    5.2 柔性支撑结构非工作方向扭转刚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铰链式压电粘滑双向致动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压电粘滑驱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电粘滑驱动器构型设计
        1.2.2 压电粘滑驱动器理论分析
        1.2.3 压电粘滑驱动器激励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铰链式压电粘滑驱动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压电粘滑驱动原理
    2.3 柔性铰链的基础构型与计算分析
        2.3.1 柔性铰链的基础构型
        2.3.2 柔性铰链的计算与分析
    2.4 压电粘滑驱动器驱动端摩擦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铰链式压电粘滑驱动器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结构设计
        3.2.1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结构设计
        3.2.2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工作机理分析
        3.2.3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定子仿真分析
        3.2.4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样机研制
    3.3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结构设计
        3.3.1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总体结构设计
        3.3.2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工作机理分析
        3.3.3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定子仿真分析
        3.3.4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样机实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铰链式压电粘滑驱动器性能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系统搭建
    4.3 压电粘滑驱动器基本特性研究
    4.4 压电粘滑驱动器实验研究
        4.4.1 单向压电粘滑驱动器特性实验研究
        4.4.2 双向压电粘滑驱动器特性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混合型柔性铰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控制反射镜固有频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 张玮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2]粘滑式压电驱动器初始接触间隙诱导步进特性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D]. 杨智鑫. 吉林大学, 2021
  • [3]指数混合型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D]. 曹晨阳. 燕山大学, 2021(01)
  • [4]面向显微操作的并联微动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 李毅. 燕山大学, 2021(01)
  • [5]倒圆角弹片式柔性铰链非线性变形分析、优化与应用[D]. 李瑞奇.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异形非对称柔性铰链力学特性的研究[J]. 李成,王传礼,何涛,霍环宇. 机械传动, 2020(09)
  • [7]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J]. 王传礼,李成,何涛,陈国瑜. 中国机械工程, 2021(09)
  • [8]大行程三维工作台研制[D]. 王祯妍.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宽频惯性基准中柔性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高先富. 天津大学, 2020
  • [10]铰链式压电粘滑双向致动机理与实验研究[D]. 高琪.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混合柔性铰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