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老化试验中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电子设备老化试验中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一、电子设备老化试验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白刚,肖伟,高锋,张剑,张正[1](2021)在《功能型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深空航天器面临的复杂空间环境以及对航天用功能型复合材料的需求,系统综述了耐高低温、抗宇宙射线、电磁屏蔽等深空探测环境用功能型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功能型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李泽庶[2](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风冷系统参数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作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消纳问题的有效方案,中压能馈式装置在我国城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核心部件大容量变流器长期在不同工况下应对高频次、重载荷的能量传输,成为了中压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的薄弱环节。开展变流器内部IGBT等元件的寿命预测与可靠性估计,对提升设备运营维护智能化水平和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压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与风冷系统参数的关联影响挖掘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技术要点,考虑到变流器运行寿命与系统间其他参数的关联关系难以完全从理论角度推导,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融合传感器量测历史运行数据的变流器寿命预测与可靠性估计方法。深入研究了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城轨能馈供电系统场景下的数据处理、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适用于长时间预测的参考点温度预测模型;研究分析了以风冷参数为例的变流器寿命关联因子对设备工作运行以及寿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法以及可靠性框图的设备以及系统整体可靠性估计方法。主要研究问题以及工作如下:(1)为了获取并分析低频长时间剖面的IGBT结温波动并解决较长时间尺度下温度预测稳定性和精确性问题,本文围绕IGBT结温以及参考点温度建立了热电耦合模型和深度学习网络。首先,根据热电等效理论根据功率损耗计算建立热阻网络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实测数据热电耦合迭代仿真获取较长时间尺度下芯片内部元件结温变化情况;之后,根据数据驱动学习模型预测需求建立了深度神经网络,并提出了具有反馈调节结构的网络训练、预测架构,对参考点温度曲线进行预测,得到、验证了基于典型日下功率器件参考点温度以及结温曲线各项参数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2)为了探索变流器风冷系统的温度参数在复杂工况下对设备工作运行状态以及寿命的影响,本文基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了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数据处理和特征提取过程形成数据集,得到并分析了不同给定风冷系统启动参数与功率模块IGBT累积损伤度变化关系。首先,分析了牵引供电系统内装置运行状态采集、监测现状以及需求;之后,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了牵引供电系统的数据预处理和变换,通过滑动窗口平均以及多项式分段拟合降维提取特征并建立数据集;然后,考虑变流器以及风冷系统参数间的关联影响,在不同给定风冷系统启动阈值下进行预测,得到风冷系统以及IGBT热载荷、预测寿命等参数变化关系并加以分析,为设备的相关参数优化提供依据。(3)为了得到功率器件以及包含风冷系统等部分的系统整体可靠性估计,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功率器件寿命估计分析方法以及以可靠性框图为基础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对得到结温曲线进行热载荷分析,通过寿命模型的选取和累计损伤计算,得到了系统中IGBT功率模块的损伤估计与寿命预测结果;之后通过静态参数等效计算,基于蒙特卡洛法随机抽烟过程得到服从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器件寿命分布模型和失效概率曲线;最后从功率单元到变流单元以及风冷系统等进行可靠性估计。为中压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维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证其运行的可靠性,为设备选型以及维护方案提供建议。

陈潇[3](2021)在《基于移相全桥电子负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负载为各类电源在做出厂性能测试时,因为损耗大、成本高等缺点逐渐的被电子负载所替代。电子负载的使用可以使电能的利用率大大的增加,提高了安全性能,减小了使用的成本,因此对电子负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为直流电子负载。本文首先对交直流电子负载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阐述。然后对电子负载的工作原理做了分析,并对电子负载中的负载模拟电路和能量回收电路的拓扑结构进行了选择。由于移相全桥电路软开关的特性,可以使整个系统的能耗更小、效率更高,所以负载模拟电路与能量回收电路均采用了移相全桥电路。针对移相全桥电路进行了小信号分析,建立了输入电流关于占空比的传递函数,当系统参数一定,控制占空比就可以控制输入电流的大小,进而完成对于负载的模拟。在此基础上,首先对负载模拟电路的PI控制器进行设计,伯德图的幅频和相频特性表明,本文设计的PI控制器相角裕度处在最佳范围;其次在传统等速趋近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指数函数形成了优化的等速趋近律,解决了传统的等速趋近律追踪速度慢、抖动严重问题。并将优化的等速趋近律应用在了能量回收电路,建立了关于能量回收电路的滑模控制器。然后,以能量回收电路为例,对其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对高频变压器做了计算与分析,并给出了数字控制的DSP系统资源配置和程序流程。最后,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了直流电子负载的仿真模型,对本文设计的负载模拟电路和能量回收电路的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等速趋近律控制使能量回收电路在负载突变时有更快的响应速度且输出波形更平滑。制作了实验样机,对能量回收电路的滑模控制器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化的等速趋近律滑模控制器的可行性。图[75]表[4]参[91]

何降润[4](2021)在《穿燃含能破片侵彻靶板后的毁伤效能》文中指出含能破片自发现以后,它除了具有常规惰性破片的动能侵彻性能外,还能在击穿目标靶后能够对靶后易燃物、电子设备、油箱、人员等目标进行动能毁伤和纵火毁伤。含能破片与惰性破片相比优势明显,其可广泛应用于杀爆弹以及精确制导武器中,以对地方目标、人员、物资等目标达到杀伤兼纵火毁伤效果。因此,含能破片在军事作战需求方面及未来武器发展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公开报道针对含能破片撞击靶后目标纵火毁伤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靶后油箱的研究,但是针对含能破片撞击靶板后,靶后破片云火球粒子飞散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通过破片撞击靶板过程冲击温升Hugoniot理论及基于Mc Queen冲击温升计算方法及其热毁伤方式的学习,以钨锆合金含能破片为研究对象,采用英斯特朗8801液压伺服试验机和SHPB获得钨锆合金含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John-Cook本构关系。并基于LS-DYNA软件FEM-SPH算法,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11×13mm钨锆合金含能破片在弹目角为90°、60°、30°时,撞击10mm厚2A12铝靶靶后破片云火球粒子云分布云图的模拟,并得到在弹目角为90°、60°、30°时的数值模拟极限穿透速度分别为534 m/s、593 m/s、987 m/s;最后通过试验手段进行验证,得到钨锆合金含能破片在弹目角为90°、60°、30°时,撞击10mm厚2A12铝靶的极限穿透速度、靶后破片云及温度场空间分布特征,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符。此外,还开展了钨锆合金含能破片,在弹目角为90°时,对靶后脱脂棉和柴油箱纵火毁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13mm钨锆合金含能破片不能引燃靶后脱脂棉,但是能够引燃靶后柴油箱,其中引燃靶后柴油箱速度阈值为1064 m/s。

王国轩[5](2021)在《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的热力学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基于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效应(PETE)的新型太阳能直接光电转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全光谱能量,实现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基于PETE发射原理,开展了理论建模和热力学分析,设计了PETE测试系统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空间电荷效应开展了优化研究。建立了PETE装置的热平衡-载流子动力学-热力学耦合分析模型,对PETE能量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和不可逆性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当聚光比为600倍时,PETE装置耦合余热循环的能量转化效率达到40.39%。其中,主要的可用能损失发生在阴极光电转化过程和热辐射过程。对不同输出电压、电子亲和势、阳极温度和聚光比下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最优的工作参数出现在低于0.702eV的表面亲合势以及645K的阳极温度时。分析不同工况下PETE装置、光伏器件和热电子器件的性能表现,验证了光-热协同增强效应在PETE能量转化中的作用。设计并搭建了高温PETE真空性能测试平台,以非晶硅作为阴极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光强、光谱对PETE发射的作用规律,分析了离子电流对输出特性的影响。离子电流是电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输出电压较大或较小时对电流有显着的影响。350℃下,2.2W光照使得输出功率提高了0.467μW,是无光条件下的4倍。阴极对不同单色光的光谱响应能力不同,300nm时由载流子激发造成的量子效率最高,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阴极的转化效率。实验研究了不同间距和铯蒸汽浓度对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极板间距由120μm缩短至30μm的过程中,短路电流由0.76mA升高至5.67mA,相当于空间电荷势垒减少了0.27eV,输出功率方面,最高功率由184μW升高至907μW,对应的工作电压由0.5V降低至0.35V。在铯源温度由200℃提高至350℃的过程中,短路电流由9.76mA提高至23.3mA,最高输出功率由1.41mW提高至3.19mW。

邓莎莎[6](2021)在《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体质健康背景之下,青少年体育运动及损伤防护正成为社会尤其是家长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针对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损伤后的治疗及后期康复过程,市面相关膝关节防护产品无法针对性满足青少年的运动行为及心理特征,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于膝关节防护产品的信任度较低,接受度较低,使用持久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预防角度出发,结合微机械系统,精密传感技术,蓝牙信号传输,柔性气囊等技术提出膝关节保护器的创新设计,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保障。首先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以及用户访谈等方法对现有膝关节保护产品接受度和用户人群行为进行研究,获取用户对于智能化膝关节保护器的核心需求,其次运用AHP和QFD对获取需求进行权重分析,确定需求类型及优先需求,并对设计特性进行转化,通过对产品进行CMF分析和人机工学分析,获取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实践,搭载微型传感器,螺旋仪等模块及相应的APP,形成完整的智能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最后利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膝关节保护器的防护性进行测试,利用心率表对产品的舒适性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用户调研对产品外观造型等进行主观性打分,从而获得产品的综合性评价。通过利用柔性气囊对智能化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的创新实践,提高了产品的贴合度和舒适度,增强了青少年的体育愉悦感,促进青少年健康体质教育良好发展,同时为今后智能化运动预防产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杨帅[7](2021)在《基于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呼吸防护与动力学传感》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自然环境中大量不同形式的机械能,纳米发电机的诞生使得这一现象在可再生能源革命与无源传感快速发展的今天展现出非凡的价值。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压电纳米发电机(PENG)及热释电发电机等种类,纳米发电机可将多种形式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具有结构简单、材料广泛、适用范围广、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等优势,在环境能量收集领域不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研究,纳米发电机已经可以适用于多种形式的环境能量,并将收集的电能用于小型电子设备供能或自驱动传感,然而目前纳米发电机依然存有一些不足,包括生物学能量涉及较少、输出特性不稳定、与实际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研究面向实际需求、功能多样、性能优异的纳米发电机成为了相关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从以上角度着手,设计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纳米发电机,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多种实际需求场景,在改善纳米发电机性能的同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本论文研究的具体要点如下:(1)设计了一种呼吸驱动TENG结构的新型空气过滤器,用以提高雾霾的静电吸附效率。该空气过滤器由导电海绵(CS)和纳米纤维(NFs)组成,利用两种材料气阻的差异,实现呼吸过程中界面的接触与分离,进而实现静电电荷的持续供给。通过系列的电气测试,研究了其电荷转移能力,两者的开路电压高达28 V,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研究了多项因素对过滤效率的影响规律。在流速10 L/min时,过滤器可以实现对PM2.5 98%的阻挡效率,PM0.5阻挡效率则高达91.5%,明显超过商用口罩水平,同时与单独的静电纺丝纤维相比,TENG结构也显示了更为显着的过滤能力。这部分工作为增强亚微米颗粒的过滤水平,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解决方案。(2)提出了一种由石墨烯掺杂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制成的柔性自供电压电传感器(PES)。PES对压制和弯曲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弯曲角度与压电电压之间存在稳定的相关性。该灵敏度可以通过改变石墨烯掺杂浓度来调节,当PES接触热源时,可以获得热释电信号。温度和信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用来避免烧伤。基于多个PES的综合感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识别每个手指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手语翻译中。基于PES的运动跟踪应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特别是在人机交互中,如手势控制、康复训练和辅助通信。(3)构建了一种面内滑动TENG,并实现对二维平面上矢量位移的传感应用。该TENG基于铝(Al)和聚四氟乙烯(PTFE)的紧贴滑动结构组成,在滑动过程中基于摩擦电原理实现电荷的转移。通过系列仿真和基础电学性能测试,探究了一维滑动过程中的电学性能,开路电压达11.6 V。单电极模式下,在对相对尺寸、速度、压力等因素的测试中,探究了输出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滑动TENG的工作机制。在一维多电极情况下,在等/非等间距、改变滑动速度等情况下验证了TENG高效稳定的定位性能。基于研究结论,设计制造了两种二维平面滑动传感模型,分别对应笔触和手写,在点触和滑动过程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定位能力。这项工作拓展了TENG在人机界面和物联网方面的应用。

洪雨希[8](2021)在《基于道路线形的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节能研究》文中提出节能和环保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智能网联化和电动化给汽车节能与环保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使用车联网技术可以准确获得汽车前方道路的线形信息,合理利用获得的一些坡道和弯道信息来规划出经济性的汽车行驶速度曲线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续驶里程。随着电动化技术的发展,汽车变得更加的环保,但同时带来了里程焦虑等问题,这对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动汽车节能化技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由于拥有更好的动力性与更高的自由度从而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本文针对改制东风E70汽车进行节能技术研究。首先建立了典型四轮轮毂驱动电动汽车的电机能耗模型,包括力学响应特性与效率特性两个模块。完成了电池能耗模型的建模,使其能够准确反映汽车的电能消耗来作为后续算法的评价依据。在Carsim软件中完成了汽车整车能耗模型的建立,并将前面建立的能耗模型与之相连接。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分别运用动态规划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来进行经济性速度规划与控制。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分别建立了汽车的纵向动力学方程,时间域方程用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预测和滚动优化,空间域方程则作为状态转移方程运用于动态规划算法中。在弯道的工况中,综合考虑了弯道曲率和超高的信息,建立了安全车速的约束条件,十分方便地加入到动态规划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约束中去。其中动态规划是全局的最优控制求解算法,可以用于辅助判断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速度规划作为一种中观节能技术,是后续力矩分配研究的基础。为了提高电驱动系统的效率,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的力矩分配策略。该策略建立在上述速度规划的基础之上,在规划算法给定的总期望力矩下,通过求解最优的前后力矩分配系数来动态分配所需力矩,属于微观层面的节能技术。该分配策略考虑了前后轮永磁同步电机和逆变器在大转矩和转速范围内的功率损失特性,采用6次幂函数对电机map中瞬时转速下对应的力矩与功率损失值进行函数拟合,建立了前后轮总功率损失函数并求解最优分配系数。由于电机建模考虑了驱动和制动的情况,可以体现出制动能量回收的特性。最后在Carsim软件中建立了坡道和弯道的多种道路线形,以评估不同驾驶场景下本文提出的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汽车在坡度约为10%的坡道中,动态规划算法的综合能耗优化约为10.91%,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综合能耗优化约为9.25%。弯道中,不同的曲率会导致不同的优化结果,一般曲率较大的优化效果更为明显。而基于电机效率的力矩分配算法相较于平均分配算法可带来约为4.29%的额外节能效果。

蒋礼达[9](2021)在《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低温及辐照效应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环境及不同辐照源,研究了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低温及辐照效应,揭示了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低温效应、电离效应、位移效应及其电性能退化规律,建立了低温、辐照损伤量化模型。低温试验(25-300K)表明,低温对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表头力学结构影响较弱,极板间电容受温度影响较小,但低温会引起极板间电阻变化。COMSOL软件模拟计算表明,低温会引起传感器特征频率的漂移,导致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出现功耗误差。电子辐照对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表头的极板间电阻特性与极板间电容特性相比影响较大,是电离辐射损伤的主要机制。同时,电子辐照会导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电压增大。低注量的电子辐照对ASIC电路电压特性影响较小,而高注量的电子辐照会使差分输出同向端、反向端电压发生退化。随质子辐照能量增大,电容式MEMS加速度计表头的极板间电容呈现出负相关趋势,极板间电阻受低能质子辐射的影响较大,且配套电路板后的敏感/非敏感方向输出电压输出略微增大,引起了电容式MEMS加速度计表头电学性能的退化。在低剂量的Co-60γ辐照时,ASIC电路正常工作,但在高剂量时,出现了电学参数偏移的现象。

李祺灏[10](2021)在《纯电动代步车电子刹车系统及能量回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快速升高,但目前老年电动代步车的没有统一安全规范,这给老年人在社区出行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过中老年人代步出行的安全与便捷问题,本文采用了相对传统驻车制动系统性能及工况适应性能更高的电子刹车系统(EPB),利用EPB收集不同路况的地面附着条件利用情况,使用不同的驻车制动策略,基于代步车的动力学模型还并配合能量回收策略,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代步车的安全与效率,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本文研究对象—纯电动老年代步车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根据设计要求在结构设计、传动原理等多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拉索式电子刹车制动系统与集成式电子刹车制动系统的优缺点,并对集成式EPS内部构造及各模块关系进行详细介绍,阐述其工作原理,为后续部件的动力学建模及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提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对电动代步车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对其的制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受力分析,并对代步车的刹车系统进行了建模,对各种行驶条件下的电子刹车控制策略分析,最终设计了老年代步车的控制策略方案,结合此方案及刹车系统的建模分析,运用simulink对提出的刹车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再次,对老年代步电动车的能量回收系统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能量回收系统结构的分析和能量回收组件的分析,明确了老年代步电动车的具体工作情况。然后通过对制动过程受力及制动力分配进行了分析,对及再生制动力回收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建立,并结合经典的制动力分配方式,提出了改进的制动能量分配策略,仿真结果分析将在接下来章节中进一步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联合Simulink与Cruise对EPB和所确定的能量回收策略进行仿真,通过获得的信号响应曲线与采用的测试工况相比较,验证了EPB系统在运行中的稳定性。并收集了仿真中电机能量输入输出数据,电机输出扭矩数据以及实际速度跟踪情况,实验的结果表明,能量回收效率显着提高,EPB整体运行良好。本文针对老年代步车展开了关于其刹车控制策略、能量回收策略的理论研究,并运用仿真算法验证了相应策略的有效性,在理论提升了老年代步车的安全性及高效率,这为后来将研究成果部署至硬件实物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工作。

二、电子设备老化试验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设备老化试验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型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耐高、低温环境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1 耐高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1.1 氰酸酯
        1.1.2 双马来酰亚胺
        1.1.3 聚酰亚胺树脂
        1.1.4 邻苯二甲腈树脂
    1.2 耐低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 高低温交变环境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2 宇宙射线及电磁屏蔽防护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1 宇宙射线防护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2 中子防护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3 原子氧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2.4 深空紫外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2.5 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6 智能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环境中的应用
3 结束语

(2)基于数据驱动的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风冷系统参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1.2.1 具有中压能馈装置的供电系统构成
        1.2.2 能馈式供电装置失效因素
        1.2.3 IGBT结温获取方法研究现状
        1.2.4 中压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可靠性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变流器IGBT热电耦合分析
    2.1 风冷式散热变流器采集数据特点
    2.2 变流器功率单元结温计算模型
    2.3 结温波动热电耦合迭代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反馈深度学习网络的变流器参考点温度预测分析
    3.1 基于时序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式
        3.1.1 时序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比
        3.1.2 时序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分析
    3.2 中压能馈装置设备寿命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3.2.1 中压能馈装置数据采集监测系统分析
        3.2.2 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
    3.3 具有反馈结构的长时间序列深度人工神经网络
        3.3.1 深度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3.3.2 基于长时间序列预测的反馈结构深度神经网络
    3.4 本章小结
4 风冷参数对系统寿命与可靠性影响分析
    4.1 冷却系统参数对功率模块热载荷以及寿命损耗影响分析
        4.1.1 IGBT失效机理分析与热循环提取
        4.1.2 寿命损耗计算以及热载荷分析
        4.1.3 不同参数设置下散热系统与功率单元寿命关联分析
    4.2 基于冷却系统参数的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4.2.1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IGBT寿命分布
        4.2.2 变流器的可靠性分析
        4.2.3 变流器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移相全桥电子负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电子负载研究的背景
        1.1.2 电子负载研究的意义
    1.2 电子负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流电子负载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1.2.2 直流电子负载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1.2.3 控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子负载的原理与分析
    2.1 电子负载的原理
        2.1.1 电压源型电子负载的原理
        2.1.2 电流源型电子负载的原理
    2.2 电子负载拓扑结构的设计
    2.3 负载模拟电路的选择
    2.4 能量回收电路的选择
        2.4.1 能量回收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2.4.2 蓄电池的选择
    2.5 电子负载电路的工作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电子负载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移相全桥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2 负载模拟电路控制器设计
    3.3 能量回收电路控制器设计
        3.3.1 优化等速趋近律
        3.3.2 优化等速趋近律移相全桥滑模控制器
    3.4 本章小结
4 硬件与软件设计
    4.1 电子负载控制结构
    4.2 DSP系统的资源配置
    4.3 能量回收电路硬件电路设计
        4.3.1 主电路的设计
        4.3.2 高频变压器设计
        4.3.3 驱动电路设计
        4.3.4 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4.3.5 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4.3.6 供电电路
    4.4 数字控制的流程
        4.4.1 主程序
        4.4.2 算法子程序
        4.4.3 A/D中断服务程序
    4.5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实验
    5.1 电路的仿真参数
        5.1.1 负载模拟电路的仿真参数
        5.1.2 能量回收电路的仿真参数
    5.2 系统的整体模型搭建
    5.3 仿真波形分析
        5.3.1 负载模拟电路的仿真波形
        5.3.2 能量回收电路的仿真波形
    5.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穿燃含能破片侵彻靶板后的毁伤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含能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含能破片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穿燃含能破片冲击温升理论及热毁伤准则
    2.1 反应破片总能量及能量释放条件分析
        2.1.1 含能破片总能量来源
        2.1.2 含能破片起爆机理
        2.1.3 含能破片冲击起爆临界条件
    2.2 含能破片冲击温度计算研究
        2.2.1 基于Hugoniot曲线温升过程
        2.2.2 基于Mc Queen冲击温升计算法
    2.3 传热方式及热毁伤准则
        2.3.1 传热方式
        2.3.2 火球模型
        2.3.3 热毁伤相关准则
    2.4 小结
第三章 含能破片力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3.2.1 静态压缩实验
        3.2.2 静态拉伸实验
    3.3 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分析
        3.3.1 常温动态压缩实验
        3.3.2 高温动态压缩实验
    3.4 JC本构模型的拟合
        3.4.1 Johnson-Cook本构模型介绍
        3.4.2 Johnson-Cook模型参数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能破片撞击靶板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LS-DYNA有限元软件分析原理
        4.2.1 LS-DYNA软件介绍
        4.2.2 基本算法
        4.2.3 热力学基本方程
    4.3 含能破片侵彻靶板数值模拟计算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材料模型及算法设置
        4.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穿燃含能破片侵彻靶板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含能破片侵彻靶板试验研究
        (1)90°弹目角下侵彻2A12 铝靶板
        (2)60°弹目角下侵彻2A12 铝靶板
        (3)30°弹目角下侵彻2A12 铝靶板
        5.3.2 引燃靶后易燃物试验研究
        5.3.3 含能破片引燃靶后油箱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的热力学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1.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
    1.2 基于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效应的新型太阳能光电转化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PETE光电能量转化模型及热力学分析
    2.1 PETE光电能量转化基本原理
    2.2 PETE发射理论模型
        2.2.1 能量平衡模型
        2.2.2 载流子动力学模型
    2.3 热力学模型
        2.3.1 光电能量转化的热力学过程
        2.3.2 热电子发射能量转化的热力学过程
    2.4 模型参数及计算
    2.5 结果
        2.5.1 系统参数对PETE的影响
        2.5.2 光-热协同增强效应
    2.6 本章小结
3 PETE性能测试系统搭建和实验
    3.1 真空性能测试平台
        3.1.1 真空机械系统
        3.1.2 光源系统
        3.1.3 电信号检测系统
        3.1.4 PETE阴极材料
    3.2 实验结果
        3.2.1 实验流程
        3.2.2 PETE发射对光照的响应
        3.2.3 光谱对PETE发射的影响
        3.2.4 温度对PETE发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空间电荷效应优化实验
    4.1 空间电荷效应原理
    4.2 阴阳极间距
        4.2.1 空间电荷理论计算
        4.2.2 间距对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实验
    4.3 铯蒸汽浓度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综述
        1.2.2 防护护具研究综述
        1.2.3 智能可穿戴技术研究综述
        1.2.4 柔性传感器研究现状
        1.2.5 非牛顿流体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膝关节生理特点与运动防护产品分析
    2.1 膝关节生理结构和受损分析
        2.1.1 膝关节生理结构
        2.1.2 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
    2.2 膝关节运动防护分析
        2.2.1 膝关节防护理论分析
        2.2.2 膝关节运动防护方式分析
    2.3 膝关节运动防护产品分析
        2.3.1 膝关节保护器材料构成分析
        2.3.2 膝关节保护器结构形态分析
        2.3.3 膝关节保护器尺寸测量分析
        2.3.4 膝关节保护器评价体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HP-QFD膝关节保护器设计要素获取
    3.1 用户需求获取与总结
        3.1.1 用户行为分析
        3.1.2 用户需求获取
        3.1.3 用户需求归纳总结
    3.2 用户需求要素分析
        3.2.1 层次分析法步骤实施
        3.2.2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需求模型建立
        3.2.3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需求优先度获取
    3.3 质量屋模型构建
        3.3.1 质量屋模型构建步骤实施
        3.3.2 膝关节保护器相关特性展开
        3.3.3 膝关节保护器技术特性重要度排序
        3.3.4 HOQ自相关矩阵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化膝关节保护器设计
    4.1 创新设计概念生成
    4.2 创新设计方案展开
        4.2.1 膝关节保护器结构设计
        4.2.2 膝关节保护器人机设计
        4.2.3 膝关节保护器材质选择
        4.2.4 膝关节保护器颜色选择
        4.2.5 膝关节保护器方案设计
    4.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1 信息架构设计
        4.3.2 效果界面图设计
    4.4 创新设计方案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膝关节保护器设计验证与评价
    5.1 膝关节保护器防护性实验测试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人员与实验用具
        5.1.3 实验设计
        5.1.4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
    5.2 膝关节保护器舒适度实验测试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人员与实验用具
        5.2.3 实验设计
        5.2.4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
    5.3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呼吸防护与动力学传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发电机
        1.2.1 纳米发电机的概况
        1.2.2 纳米发电机的研究与应用
    1.3 摩擦纳米发电机
        1.3.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模式
        1.3.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与应用
    1.4 压电纳米发电机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呼吸耦合TENG的自驱动摩擦电空气过滤器(STAF)
    2.1 引言
    2.2 STAF的制造与测试
        2.2.1 STAF的设计及制造
        2.2.2 STAF的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原理研究
        2.3.2 材料表征
        2.3.3 电气学原理与性能测试
        2.3.4 PM过滤性能测试
        2.3.5 实际环境下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柔性压电纤维的自驱动运动传感
    3.1 引言
    3.2 PES的制造与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基本原理研究
        3.3.2 材料表征
        3.3.3 电气学原理与性能测试
        3.3.4 手语翻译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滑动TENG的二维运动轨迹监测
    4.1 引言
    4.2 滑动TENG的设计与测试
        4.2.1 滑动TENG的设计
        4.2.2 滑动TENG的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原理研究与仿真
        4.3.2 电气学基本性能测试
        4.3.3 一维单电极滑动特性研究
        4.3.4 一维多电极滑动特性研究
        4.3.5 二维平面位移传感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道路线形的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
        1.2.1 汽车电动化与轮毂电机
        1.2.2 智能网联协同式生态驾驶技术
    1.3 基于道路线形的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1 坡道节能技术
        1.3.2 弯道节能技术
        1.3.3 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
    1.4 预备知识
        1.4.1 动态规划
        1.4.2 模型预测控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的能耗模型
    2.1 轮毂电机总成的能耗模型
        2.1.1 轮毂电机总成能耗模型的建立
        2.1.2 轮毂电机总成能耗模型的验证
    2.2 动力蓄电池的能耗模型
        2.2.1 动力蓄电池能耗模型的建立
        2.2.2 动力蓄电池能耗模型的验证
    2.3 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模型
        2.3.1 整车能耗模型的建立
        2.3.2 整车能耗模型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道路线形的节能速度规划
    3.1 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3.1.1 时间域模型
        3.1.2 空间域模型
    3.2 弯道的速度约束
        3.2.1 弯道的数学描述
        3.2.2 弯道的安全车速约束
    3.3 动态规划
        3.3.1 优化问题描述
        3.3.2 动态规划算法与求解
    3.4 模型预测控制
        3.4.1 预测方程的构建
        3.4.2 目标函数的建立与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节能的前后轮力矩分配
    4.1 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形式
    4.2 力矩分配的约束条件
        4.2.1 制动时的约束条件
        4.2.2 GB21670-2008 法规约束
    4.3 基于电机效率特性的力矩分配方法
        4.3.1 电机功率损失曲线的拟合
        4.3.2 力矩分配系数的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仿真场景的建立
        5.1.1 坡道场景的建立
        5.1.2 弯道场景的建立
    5.2 坡道场景的仿真
        5.2.1 单个上坡工况
        5.2.2 单个下坡工况
        5.2.3 上坡—下坡工况
        5.2.4 下坡—上坡工况
        5.2.5 上坡—下坡—上坡工况
        5.2.6 下坡—上坡—下坡工况
    5.3 弯道场景的仿真
    5.4 综合坡道和弯道的仿真
    5.5 综合力矩分配的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低温及辐照效应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
        1.2.1 两种典型的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
        1.2.2 MEMS传感器空间应用及可靠性
    1.3 MEMS惯性器件的空间辐照效应
        1.3.1 MEMS惯性器件的空间辐照损伤机理
        1.3.2 MEMS器件的空间辐照效应研究现状
    1.4 MEMS器件的低温效应研究现状
    1.5 MEMS器件低温及辐照效应研究现状分析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样品与试验仿真方法
    2.1 试验样品
    2.2 电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2.3 低温试验方法
    2.4 辐照试验方法
    2.5 电容式MEMS加速度计低温仿真方法
        2.5.1 有限元仿真方法
        2.5.2 COMSOL Multiphysic软件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EMS加速度计低温试验及仿真研究
    3.1 低温下的MEMS加速度计表头阻容特性演化规律
    3.2 MEMS加速度计仿真建模及相关参数
    3.3 MEMS加速度计低温效应仿真分析
        3.3.1 MEMS加速度计低温下静力学仿真分析
        3.3.2 MEMS加速度计低温下动力学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EMS加速度计电子辐照效应研究
    4.1 电子辐照下的MEMS加速度计的整表特性演化规律
    4.2 电子辐照下的MEMS加速度计表头特性演化规律
    4.3 电子辐照下的 MEMS加速度计的 ASIC电路特性演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EMS加速度计质子、Co-60γ 辐照效应研究
    5.1 质子辐照下MEMS加速度计表头特性演化规律
        5.1.1 MEMS加速度计质子辐照试验条件
        5.1.2 质子辐照后MEMS加速度计表头电性能退化规律
    5.2 质子辐照下MEMS加速度计仿真研究
    5.3 Co-60γ 辐照下MEMS加速度计ASIC电路特性演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纯电动代步车电子刹车系统及能量回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电子刹车系统研究现状
        1.2.2 能量回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纯电动老年代步车电子刹车系统方案设计
    2.1 老年代步车电子刹车系统设计要求
    2.2 电子刹车制动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2.3 电子刹车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步车动力学建模
    3.1 代步车动力学分析
        3.1.1 代步车制动过程受力分析
        3.1.2 制动力分配分析
        3.1.3 影响再生制动力的各种因素的分析
    3.2 电子刹车系统建模
        3.2.1 直流电机建模及分析
        3.2.2 丝杠螺母建模及分析
        3.2.3 制动钳建模及分析
    3.3 集成式电子刹车系统控制策略分析及设计
        3.3.1 常规制动控制策略分析
        3.3.2 自动刹车控制策略分析
        3.3.3 紧急制动控制策略分析
        3.3.4 坡道辅助起步控制策略分析
        3.3.5 电子刹车系统控制策略方案设计
    3.4 电子刹车系统的仿真分析
        3.4.1 电子刹车系统总体仿真
        3.4.2 电机减速过程仿真
        3.4.3 压力螺母夹紧过程仿真
        3.4.4 压力螺母释放过程仿真
        3.4.5 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代步车制动能量回收策略研究
    4.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制动方式分析
    4.2 代步车制动能量存储方式分析
    4.3 代步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分析
    4.4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刹车系统与能量回收系统联合仿真
    5.1 Cruise软件介绍与整车模型搭建
        5.1.1 AVL Cruise软件简介
        5.1.2 建模仿真流程
        5.1.3 整车建模和机械连接建立
        5.1.4 定制仿真任务
    5.2 MATLAB/SIMULINK中的控制策略生成
    5.3 循环工况中的信号响应
    5.4 能量回收策略结果与分析
        5.4.1 WLTC循环工况下的结果与分析
        5.4.2 FTP75循环工况下的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电子设备老化试验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型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白刚,肖伟,高锋,张剑,张正. 宇航材料工艺, 2021(05)
  • [2]基于数据驱动的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风冷系统参数影响分析[D]. 李泽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移相全桥电子负载的研究[D]. 陈潇.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4]穿燃含能破片侵彻靶板后的毁伤效能[D]. 何降润. 中北大学, 2021(09)
  • [5]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的热力学分析及优化[D]. 王国轩. 浙江大学, 2021(09)
  • [6]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D]. 邓莎莎. 燕山大学, 2021(01)
  • [7]基于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呼吸防护与动力学传感[D]. 杨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道路线形的四轮驱动纯电动汽车节能研究[D]. 洪雨希. 吉林大学, 2021(01)
  • [9]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低温及辐照效应表征[D]. 蒋礼达.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纯电动代步车电子刹车系统及能量回收策略研究[D]. 李祺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电子设备老化试验中损失能量回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