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

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

一、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1](2021)在《具有无症状感染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传染病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易感者被感染后直到恢复都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在这期间病原体会从个体体内排出,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无法通过外在症状来识别,以及检测手段等的局限,所以无症状感染者很容易在人群中隐匿起来。随着不同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的进展,大量的证据表明很多传染病具有无症状感染的特点,例如,动物感染的口蹄疫和人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基于无症状感染对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的影响,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是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等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流行。如果某种传染病存在无症状感染,而控制措施是基于临床症状的相关信息制定和实施的,那么势必会削弱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特别是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时,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很可能造成新的耐药毒株的流行。无症状感染具有隐匿性和传染性的特点,它是病毒存在的重要提示者,而且有向外界散布病毒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所以需要研究者重视和关注无症状感染对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的影响。需要对具有无症状感染的传染病进定量和定性分析。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是研究传染病最成熟的理论之一,其通过构建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来研究传染病在种群中发生、发展趋势和分布规律。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挖掘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从而评估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措施的有效性。所以本论文构建了不同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来分析无症状感染在传染病传播和防控中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应用到动物感染的口蹄疫和人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中,评估了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为其它具有无症状感染的传染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构建了斑块(分为养殖场内和养殖场外两个斑块)动力学模型,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从理论上分析了模型的动力学性态,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在大规模养殖场免疫接种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最有效的措施,同时需要加大非结构蛋白抗体的检测,以便早发现、早隔离或淘汰无症状感染动物,对患病动物实施严格的扑杀措施,对养殖场内和出入养殖场的人员、动物或车辆等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等措施,能有效控制口蹄疫在养殖场内的传播。(2)为了分析无症状感染对2019年主要疫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影响,构建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理论上,给出了基本再生数的表达式,并对模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合2019年武汉返安徽和河南确诊病例的数据,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的传播情况,结果表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的初期,无症状感染者的初值越大,疾病流行的最终规模越大。若武汉不采取封城和封闭住宅小区等一系列措施,武汉可能将有80%的人被感染。事实上,武汉在疫情结束后对全民进行集中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率为0.303/万。研究结果和实际检测结果都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染中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武汉通过隔离和医学观察等措施降低了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并有效控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3)为了评估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有效性,构建了耦合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隔离的传播动力学模型,理论上利用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方法,对模型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应用上,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在没有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只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无法控制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只有在隔离的基础上,加大核酸检测规模,尽可能地筛选出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

许芳[2](2020)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可通过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悬浮在空气中的带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摄取带菌的食物、饮水而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表现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也可出现乳房结核、浆膜结核和肠结核等其他组织器官结核。我国是bTB高负担国家,流行率约为015%,资料表明,建国后,我国bTB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肺结核,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牛奶巴氏灭菌后bTB表现形式也是以肺结核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全国bT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采用PPD方法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牛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极少发现肺脏结核病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bTB的流行情况,揭示奶牛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结核病变不对应、不吻合的原因,探究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原特性,本研究在1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bTB流行病学调查,选取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免疫学综合诊断、系统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2015-2018年,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和IFN-γ试验对我国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bTB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SICCT或IFN-γ试验阳性牛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SICCT方法,共计在6,943头牛中检出阳性1,594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2.96%;共计在185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14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1.62%。IFN-γ试验共计在8,677头牛中检出阳性1,786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0.58%;共计在23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50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3.56%。共计从64.44%(87/135)的bTB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分离株经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两级多重PCR鉴定,其中72株为M.bovis,11株为M.avium,4株为其他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bTB阳性率仍呈高流行态势,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bTB流行。但现场调查发现,PPD或IFN-γ试验阳性牛很少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和极度消瘦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在基层出现了对bTB阳性牛扑杀正当性的怀疑及正常检疫难以实施的现象。2.为调查目前规模化奶牛场bTB的表现形式,揭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病变不吻合的真实原因,并确定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3个省份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3,345头奶牛进行SICT、SICCT、IFN-γ试验、PPD点眼反应和ELISA抗体检测5种免疫学综合诊断,剖检后期感染牛并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综合判定后期感染牛752头,剖检151头,有131头(86.75%)眼观可见明显结核病变,其中119头(占90.84%)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肺外组织器官,仅12头(占9.16%)病变发生在肺脏。HE染色表明151头剖检牛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理变化,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显示26头牛组织切片中可见红染的结核杆菌。并从60.26%(91/151)的剖检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且经qPCR、GeneXpert MTB/RIF和Enigma鉴定均为M.bovis。综合诊断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bTB主要表现为肺外结核,病变主要分布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肝脏和脾脏等肺外组织器官,且值得注意的是,71.26%的肺外结核与胃肠道有关。而且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均提示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主要或因牛饮食被M.bovis污染的牛奶或饲草料而感染。3.为验证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8个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54份奶样(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的产房混合乳,46份为阳性牛奶样)、54份粪便(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粪便处理池的混合粪便样品,46份为阳性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q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qPCR结果显示,8份产房混合乳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9份阳性牛奶样为M.bovis核酸阳性;8份混合粪便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4份阳性牛粪便样品为M.bovis核酸阳性。从54份奶样中分离培养出12株M.bovis,但未从粪便中成功分离出M.bovis。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肺外结核是经由产房带菌的初乳和常乳以及粪口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播所致。4.为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选择代表性分离株(113、105)和阳性对照菌株(M.bovis AN5)进行家兔感染试验。分组并经腹腔注射、口服、滴鼻3种途径感染家兔,8周后剖检,无菌采集各组家兔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匀浆活菌培养。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可见典型肉芽肿病变,三层结构清晰,中心干酪样坏死层、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肉芽层和淋巴细胞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层,还可见马蹄样或花环状的郎罕氏巨细胞存在,其他组织镜下未见病变。Z-N抗酸染色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红染杆状细菌。实验组家兔剖检病变比阳性对照组家兔剖检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病变程度更严重,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家兔体内均可回收到细菌,且实验组CFU高于阳性对照组,表明肺外结核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具有感染牛并在牛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5.利用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典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MIRU-VNT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株聚类为三个大群,同一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相同的进化分枝,且M.bovis具有独特的地理性差异。对10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均为M.bovis,与标准株M.bovis AF2122/97同源性在98.80%99.3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分为两簇,分别与M.bovis AF2122/97和M.bovis 30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这是我国首次对bTB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证实经消化道传播的肺外结核在我国多个省份奶牛场呈现高患病率。本研究确定了我国部分省份bTB的流行特征,建立了肺外结核综合诊断策略,并确定了肺外结核分离株的致病能力。为当前行业存在的PPD阳性牛扑杀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大型牧场快速降低bTB阳性率提供了诊断策略和防控指导,为我国bTB流行株的溯源及遗传特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制定bTB控制和根除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张丽虹,富志南,王春伟,赵艳君,冷春波[3](2018)在《河北省围场县2014-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和掌握2014-2016年围场县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制定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与动物有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通过采集静脉血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查,确诊新发病例、旧病例、隐性感染的发病率,同时对围场县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围场县布鲁氏菌病患病逐年减少,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63%、4.62%、4.59%。结论加强布鲁氏菌菌病宣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控制布鲁氏菌病最有效的手段。

吴萍,周爱华,李广兵,罗燕[4](2018)在《2015-2016年邵阳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15-2016年邵阳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感染情况,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对2015-2016年邵阳市布病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人群,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血清学检测,结果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5个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人群中,布病抗体阳性率18.52%;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3050岁组最多;男女性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P>0.05);职业分布以屠宰加工组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5);地区分布在城步县、新邵县、洞口县和绥宁县。结论邵阳市布病疫情为散发,以职业人群为主,建议加强重点人群布病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血清学监测工作,防止布病的发生。

牟路萌[5](2016)在《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优势蜱种,进行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揭示蜱在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病原传播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2.选取新疆塔城161、165、167三个团场,对牧场职业人群(牧民、半农半牧、兽医)进行莱姆病和布鲁菌病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研究职业人群这两种疾病的感染情况;3.利用纯化的莱姆病螺旋体Bmp A蛋白和布鲁菌Vir B5蛋白,制备和筛选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为后期制备纳米颗粒试剂条奠定基础;方法:1.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通过采用PCR检测技术来检测蜱中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携带情况;2.在新疆塔城161、165、167三个团场中采集牧场职业人群的血样共246份,通过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以此得到血样中这两种病原的阳性率;3.对“Bmp A”和“Vir B5”,分别采用免疫小鼠、细胞融合、挑取克隆、单克隆细胞两次筛选和单克隆细胞亚类鉴定等方法获取单抗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进行单抗筛选,以此获得最优抗体。结果:1.在对新疆北疆各地硬蜱检测中,检测到布鲁菌阳性率在寄生蜱中为7.73%(32/414),游离蜱中未检测到阳性样本,亚洲璃眼蜱中为5.30%(7/132),刻点血蜱中为8.74%(16/183),边缘革蜱中为5.26%(2/38),图兰扇头蜱中为17.50%(7/40);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在寄生蜱中为3.86%(16/414),在游离蜱中为35.07%(47/134),亚洲璃眼蜱中为5.30%(7/132),刻点血蜱中为3.82%(7/183),边缘革蜱中为5.26%(2/38)。2.在对塔城牧场职业人群血样检测中,通过病原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布鲁菌的阳性率分别为2.03%(5/246)和19.51%(48/246);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的阳性率为11.38%(28/246),病原学方法未检测到莱姆病疏螺旋体。3.免疫效价检测结果,“Bmp A”选择3号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实验,“Vir B5”选择2号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单克隆细胞第一次筛选,“Bmp A”和“Vir B5”均得到41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细胞第二次筛选,“Bmp A”得到12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Vir B5”得到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细胞亚类鉴定,“Bmp A”得到12株Ig G类型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Vir B5”得到6株Ig G类型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进一步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Bmp A”的5号细胞株和“Vir B5”的19号细胞株获取的抗体与对应蛋白结合更好。结论:1.蜱在家畜水平传播布鲁菌中起到一定作用;亚洲璃眼蜱、刻点血蜱、边缘革蜱有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生物,该结论扩大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范围。2.牧场职业人群的血样检测结果显示,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在牧场职业人群中存在高感染性,尤其是布鲁菌,应加强布病疫区职业人群献血人群的筛查工作。3.本研究制备的“Bmp A”和“Vir B5”单克隆抗体,对相应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为后期组织中检测病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劳阿力,吴勤[7](2015)在《2013年围场县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和掌握围场县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围场县2013年国家级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点监测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1 207人,检测与动物密切接触的重点人群266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266人,阳性44人;试管凝集试验266人,阳性42人。按照GB 15988-1995《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诊新病人9例,旧病人11例,血清阳性率为16.54%。结论布病疫情严重,加强布病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与布病有关的生活习惯,有效控制布病的发生与流行。

马国瑞[8](2014)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新疆北疆地区布鲁氏菌病原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每年因布鲁氏菌病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每年报告的人患布鲁氏菌病就超过50万例。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的致病能力主要依靠其在宿主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并没有公认的一般致病细菌具有的毒力因子。布鲁氏菌致病的因子主要依靠LPS、OMP和其他的毒力相关因子。OMP25是布鲁氏菌的一种外膜蛋白,而omp25基因在不同种布鲁氏菌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在近年来有极大发展的核酸扩增技术,利用对靶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在65℃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40-60min结束反应,通过颜色就可方便的判定反应结果。LAMP具有便捷和特异性高的特性,对于能够广泛应用于检测家畜间的布鲁氏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首先,调查了新疆北疆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从新疆乌苏、阿勒泰、玛纳斯三个地区和西部牧业采集家畜血液样品共1721份进行琥红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其中羊血清1053份、牛血清668份。同时对新疆上述四个地方的母畜流产胎儿内容物进行布鲁氏菌病原分离、鉴定并用MLVA-16方法进行分型鉴定。其次,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准确诊断和检测布鲁氏菌的LAMP检测技术的方法,针对布鲁氏菌外膜蛋白基因Omp25区域设计6条引物,65℃反应60min,85℃5min终止反应后,用SYBR Green I染料做指示剂,根据颜色判定结果。为了评价建立的LAMP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取乌苏、阿勒泰、玛纳斯三个地区和西部牧业患病动物体内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并进行培养,用LAMP和PCR方法进行平行检测。结果:阳性率都比较高,最高达13.8%,羊感染率平均为11.1%,牛感染率平均为4.04%。表明了布鲁氏菌病在这些地区的发生率比较高。分离株用常规分型方法鉴定为羊种3型,MLVA-16方法鉴定该菌株与德国分离株Bruce0261关系最近。LAMP方法最低检测出的灵敏度为4.2fg/μL布鲁氏菌基因组DNA。本方法特异性比较好,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布鲁氏菌管显示阳性,并且都有特征性的梯形条带,而大肠杆菌、卡介苗、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氏杆菌都没有出现扩增现象。样品分离菌LAMP和PCR符合率100%,并且LAMP的灵敏度要高于PCR。选取的乌苏、阿勒泰、玛纳斯三个地区和西部牧业的血样培养的布鲁氏菌,用LAMP和PCR检测符合率100%结论:(1)在新疆省内乌苏、阿勒泰、玛纳斯三个地区和西部牧业血清学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较前些年有上升趋势。MLVA-16实验结果表明羊种布鲁氏菌3型,基因型42型为北疆地区主要流行基因型。(2)本研究选取了布鲁氏菌共有基因omp25,建立了布鲁氏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实验表明LAMP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LAMP方法鉴定了从新疆乌苏、阿勒泰、玛纳斯三个地区和西部牧业采取的分离菌,和PCR结果进行了比较,符合率较高。该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检测布鲁氏菌的方法,为基层检测布鲁氏菌提供了一种可选的快速诊断方法。

黎银军[9](2013)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人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热(Mediterranean fever)、波状热(Gibraltar fever)或马尔他热(Malta fever),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人感染布鲁氏菌后症状轻重不一,潜伏期平均为1-2个月。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期发热、盗汗、关节或全身疼痛、体重减轻、虚弱等,伴有睾丸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心内膜炎。该病的病死率低,有自限性,但易复发。人感染的途径往往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直接食用原奶制品或未经巴氏消毒的奶酪,人与人直接的传播是极为罕见。农民、牧民、屠宰厂工人和兽医工作者被视为主要的潜在风险人群。绵羊、山羊、猪、牛和狗都可以被感染布鲁氏菌病,导致流产或不孕不育。对人致病的布鲁氏菌种主要包括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 suis)和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羊种Rev.1疫苗是一种能有效预防小型反刍动物感染的疫苗,但目前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人用疫苗。除某些工业化国家,布鲁氏菌病在世界各地的人和动物中都有分布。各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为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做出不懈努力,采取很多损害本国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隔离或扑杀受感染的动物,并严格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安全处置感染源。布鲁氏菌病给国民健康带来了危害,而且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布鲁氏菌病疫情经历了多次高低起伏。目前,人布鲁氏菌病在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发病,部分省份发病率急剧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自1999年以来成为影响最严重的疫区。自21世纪开始,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新发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在2000-2006年间,布鲁氏菌病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已由17位上升到10位。国内外研究表明布病的发生与生态环境、职业暴露、社会经济条件、移民与旅游等因素密切相关,而2000年后我国布病疫情发生大范围的上升,其原因或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目的:①明确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其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职业分布及相关的动物疫情分布等;②探究影响人布鲁氏菌病传播流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宿主密度、海拔、植被覆盖类型(或土地利用)等;③选择重点疫区(如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分析气候因素对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变化的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明确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我国2004-2010年各县区人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动物疫情数据、环境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气象数据等。①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我国2004-2010年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②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人布鲁氏菌病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③应用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分析重点疫区气象条件对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变化的影响,并建立短期预测模型。结果:①我国大陆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从2004年至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1,201县(区)(占41%)共报告了162,329个病例。截止2010年,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从0.63/100,000上升为2.72/100,000,增长了约4倍。其流行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尤其是每年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在所有报告病例中,约51-54%的病人发生在30-49岁人群,男性病人占74.59%,男性发病率在所有年龄分组中都显高于女性(P <0.001)。此外,88.78%的病例来自农民和牧民,病人职业分布图显示我国北部与南部之间职业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尤其是在牧区和农区)大部分患者为农民和牧民,而我国南部或偏远城市地区的风险人群以餐饮服务人员、城市工人和退休工人为主。从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时空分布图来看,布鲁氏菌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等东北部省份。自2004年以来,人布鲁氏菌病疫区范围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在其他省份,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呈零星发病,但疫区范围在不断扩大。在所有县区中,年发病率在每10万人0到1,440病例之间变化,均值为每十万人11个病例。内蒙古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镶黄旗年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440/100,000,1,121/100,000和902/100,000。自2005年以来,人布鲁氏菌病疫区范围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布鲁氏菌病疫情开始由我国北方地区向南部地区扩张。此外,动物疫情分布图显示羊布鲁氏菌病疫情主要发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而牛布鲁氏菌病的暴发则广泛分布于我国全境。②人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因素分析。单因素泊松回归分析显示,绵羊、山羊和猪的数量、平均海拔、草地分布与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显着相关。牛的数量、稻田和森林占土地利用百分比与布鲁氏菌病没有显着性相关。将所有协变量以单变量分析结果P<0.20的标准纳入多变量泊松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绵羊、山羊、猪的数量、平均海拔和草原占用面积百分比等五个变量与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显着性相关。其中,绵阳、山羊和猪饲养量的相对危险度(IRR)分别为1.42(95%CI=1.28-1.57, P <0.001),1.15(95%CI=1.01-1.32, P=0.033)和0.80(95%CI=0.66-0.96, P=0.016)。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的影响,而且在中等海拔(800-1600米)和草原分布的县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③气象因素对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变化影响。互相关分析表明,人布鲁氏菌病的月发病率与气候因素显着相关,包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在发病率最高的四个省中气象因素对发病率的累积效应有0到7个月的滞后效应。除风速外,所有纳入分析的气候因素与发病率呈负相关。滞后4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与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雨、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与相对湿度和风速1-2个月的滞后期相比,温度、降雨和日照时数的滞后期更长,达到了3-4个月。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在发病率最高的四个省中可能是影响人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的风险因素。ADL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四个省中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与温度或日照时数显着相关或两者同时影响,具有1-7个月的滞后期。降雨和风速在最终(或多元)ADL模型中,由于对发病率的贡献最小而被剔除出去。根据根均方误差值(RMSE),所有影响因素对发病率的贡献在此模型得到的最合理的解释。在内蒙古自治区,模型(模型II,模型中只包括HS)中发病率与日照时数显着性相关,且对发病率的影响滞后0到5个月(β:-0.03-0.11,每10小时的变化,约1天)。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中,模型I发现温度在两个省分别滞后0到6个月和0到7个月(黑龙江,β:-0.05-0.002,每1°C的变化;吉林,β:-0.004--0.001)与人布鲁氏菌病的月发病率显着性相关。模型III中,温度和日照时数均有0到7个月的滞后期,该模型在山西省(温度,β:-0.003--0.007,滞后0-5个月,每1°C的变化;日照时数,β:-0.007--0.006,滞后0到7个月,每10°C的变化)最为适用。ADL预测模型中,在各个省分别使用2010年1月到12月观测数据来验证了预测值的可靠性。但是,我们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被动的监测数据不如主动监测收集的数据可靠。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上报,因为他们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因为在农村延误诊断而导致报告推迟。此外,旅游业和人口流动影响人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过程是很复杂的模式。然而,我们的研究全面介绍了我国大陆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未来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最有效的帮助。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描述了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了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确定了其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重疫区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其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草原和中度海拔地区(800-1600米),尤其是在每年冬天和春天较为寒冷或日照少的地区,应集中注意绵羊和山羊疫情监测。此外,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对未来人布鲁氏菌病疫情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

薛红梅[10](2012)在《青海省2006-2010年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青海省2006-2010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感染现状和特征,分析引起青海省高危人群布病的可能相关因素,为制定符合青海省布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在青海省一市、5州16个县(镇)范围内的6-69岁常住人口中,选择从事牧业、兽医、家畜饲养、屠宰、菌苗生产和与牲畜及其畜产品有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为对象。按照现况调查的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抽样,对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等指标进行感染状况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青海省布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调查10494人,布病感染率3.81%,发病率3.74/10万。不同性质地区、时间、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与布病感染有关。2、布病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与绵羊有接触史(χ2=19.545,P<0.001),皮肤接触感染方式(χ2=3.160,P=0.027),呼吸道接触感染方式(χ2=30.166,P<0.001),消化道接触感染方式(χ2=5.884,P=0.015)。3、布病感染相关的行为因素:食用煮的不太熟的畜肉(OR=1.667)、饮用生牛奶(OR=1.193)、饲养家畜(OR=1.612)、产羔期间人羔同室(0R=1.843)、屠宰病畜(0R=1.291)、接触流产物(OR=1.154)、接触病畜时防护不到位(OR=3.227)、吸入有布氏菌的气溶胶(OR=4.05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食用煮的不太熟的肉OR=1.053,95%CI(0.885-2.317)、接触病畜时无自我防护OR=3.181,95%CI(1.357-7.466)、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OR=1.136,95%CI(1.141-2.381)。5、布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回答正确率都低于50%。结论:1、青海省2006-2010年布病有流行趋势,感染率在人群、地区、时间分布上有差异。2、高危人群感染布病的影响因素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途径与患布病的绵羊有接触史。行为因素是食用煮的不太熟的畜肉、饮用生牛奶、饲养家畜、产羔期间人羔同室、屠宰病畜、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接触病畜时无自我防护、吸入含有布氏菌的气溶胶。布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食用煮的不太熟的畜肉、接触病畜时无自我防护、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3、高危人群对于布病及其防治知识认知较低。

二、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无症状感染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方法
        1.2.1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1.2.2 基本概念
        1.2.3 下一代矩阵法
        1.2.4 稳定性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具有无症状感染传染病的研究现状
        1.3.2 口蹄疫的研究现状
        1.3.3 COVID-19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具有无症状感染的口蹄疫的建模分析
    2.1 模型构建
    2.2 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2.1 基本再生数
        2.2.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2.2.3 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2.3 数值模拟
        2.3.1 参数估计
        2.3.2 拟合结果
    2.4 本章小结
3.无症状感染对2019年COVID-19在主要疫区传播的影响
    3.1 模型构建
    3.2 模型动力学分析
    3.3 数值模拟
        3.3.1 参数估计
        3.3.2 控制措施对COVID-19 疫情防控的有效性
    3.4 本章小结
4.评估具有无症状感染的COVID-19 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1 模型构建
    4.2 模型动力学分析
        4.2.1 系统的正不变集及基本再生数
        4.2.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4.2.3 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4.2.4 最终规模
    4.3 数值结果
        4.3.1 参数估计
        4.3.2 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牛结核病病原学
        2.1 病原
        2.2 基因组学
        2.3 进化关系
        2.4 毒力因子
        2.5 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及其诊断
        3.1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3.1.1 传播途径
        3.1.2 牛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3.1.3 家畜中的牛分枝杆菌
        3.1.4 人源牛分枝杆菌
        3.2 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发病学
        3.3 牛结核病的诊断
        3.3.1 皮内变态反应
        3.3.2 基于血液的试验方法
    4 国内外防控模式
        4.1 牛结核病的防控现状
        4.2 国外发达国家牛结核病的防控模式
        4.2.1 欧盟等发达国家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
        4.2.2 英国的牛结核病防控策略
        4.3 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
第二章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免疫学检测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耗材
        1.2.1 试剂
        1.2.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现场问卷调查
        2.2 现场采样调查
        2.2.1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
        2.2.2 IFN-γ试验
        3 结果和分析
        3.1 现场调查结果
        3.1.1 检疫情况
        3.1.2 症状和剖检情况
        3.2 SICCT检测结果
        3.3 IFN-γ试验检测结果
        3.4 时间分布
        3.5 区间分布
        3.6 群间分布
        3.7 重点省份bTB流行情况
        3.8 禽分枝杆菌等的感染情况
        4 讨论
        4.1 群发性特征
        4.2 流行率
        4.3 区域分布
        4.4 非特异性干扰
        5 结论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培养基
        1.2.1 丙酮酸钠培养基
        1.2.2 罗氏培养基
        1.2.3 7H11培养基
        1.2.4 7H9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病料的处理
        2.3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2.4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
        2.5 细菌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2.6 临床分离株的种属多重PCR鉴定
        2.6.1 引物的合成
        2.6.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6.3 判定标准
        2.7 临床分离株MTBC群内PCR鉴定
        2.7.1 引物合成
        2.7.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7.3 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剖检病变
        3.2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3.3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观察
        3.4 细菌DNA的提取及其浓度
        3.5 分枝杆菌种属鉴定结果
        3.6 MTBC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牛肺外结核的综合诊断与病原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和培养基
        1.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试验牛场背景
        2.2 综合诊断策略
        2.2.1 免疫学检测方法
        2.2.2 剖检
        2.2.3 病料的采集
        2.2.4 奶样和粪便的采集
        2.2.5 病理学诊断
        2.2.6 病原分离培养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2.3.1 针对性防控措施
        2.3.2 防控效果评价
    3 结果
        3.1 免疫学综合检测结果
        3.2 剖检结果
        3.3 病理学诊断结果
        3.3.1 HE染色
        3.3.2 Z-N抗酸染色
        3.4 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3.4.1 组织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3.4.2 奶样和粪便样品分离鉴定结果
        3.5 综合诊断结果
        3.6 防控效果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牛肺外结核临床分离株致病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1.1.1 实验动物
        1.1.2 菌株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攻毒程序
        2.3 剖检
        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靶器官组织匀浆的活菌培养
    3 结果
        3.0 实验兔生理状况
        3.1 剖检结果
        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3.2.1 HE染色
        3.2.2 Z-N抗酸染色
        3.3 组织匀浆活菌培养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牛肺外结核分离株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
        1.1.1 分型菌株
        1.1.2 测序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RU-VNTR
        2.1.1 引物的设计合成
        2.1.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1.3 聚类分析
        2.1.4 各位点分辨率的计算
        2.2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2.1 核酸的提取
        2.2.2 全基因组测序
        2.2.3 标准参考序列和数据分析所用的其他MTBC菌株序列的获得
    3 结果
        3.1 MIRU-VNTR基因分型多态性结果
        3.1.1 检测样品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
        3.1.2 不同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3.1.3 牛分枝杆菌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3.1.4 MIRU-VNTR聚类分析结果
        3.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2.1 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3.2.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初步分析
        3.2.3 基于WGS-SN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数据的初步比对分析
        3.3 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差异基因研究
        3.3.1 差异基因的比对分析结果
        3.3.2 差异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河北省围场县2014-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
    1.2 调查对象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畜间疫情是人间疫情的传染源。
    3.2 畜牧养殖户逐年减少, 但圈养和违规放养的仍然存在。
    3.3
    3.4 根据地域流行特点、流行范围以及对人群的威胁程度, 制定布病疫区的处理措施。
    3.5 近年来, 卫计部门虽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的健康促进工作, 居民对布病的防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有部分村民居住位置偏僻, 使其知识知晓率及行为形成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3.6

(4)2015-2016年邵阳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试剂器材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测结果
    2.2 年龄与性别分布
    2.3 职业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时间分布
3 讨论

(5)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北疆各地硬蜱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疆塔城布鲁菌病和莱姆病的流行病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莱姆病螺旋体BmpA和布鲁菌VirB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 布鲁菌病流行病学
        2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研究
        3 小结
    综述二 莱姆病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 莱姆病流行病学
        2 莱姆病诊断方法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2013年围场县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新疆北疆地区布鲁氏菌病原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布鲁氏菌研究进展
    1 布鲁氏菌的危害及流行状况
    2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理
    3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性
    4 布鲁氏菌诊断及检测方法
        4.1 细菌学检测方法
        4.2 血清学检测方法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5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6 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概况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新疆北疆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流行株的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布鲁氏菌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及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附件

(9)我国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及人群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我国布鲁氏菌病传播风险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气象因素对布鲁氏菌病传播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待)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10)青海省2006-2010年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和分析
讨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无症状感染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应用[D]. 李峰. 中北大学, 2021
  • [2]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河北省围场县2014-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 张丽虹,富志南,王春伟,赵艳君,冷春波. 医学动物防制, 2018(03)
  • [4]2015-2016年邵阳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 吴萍,周爱华,李广兵,罗燕.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8(02)
  • [5]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D]. 牟路萌.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2013年围场县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 劳阿力,吴勤. 预防医学论坛, 2015(03)
  • [8]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新疆北疆地区布鲁氏菌病原的方法研究[D]. 马国瑞.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我国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及风险预测研究[D]. 黎银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01)
  • [10]青海省2006-2010年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 薛红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1999-2001年南山牧场布鲁氏菌病感染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