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课堂双语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薛德军[1](2020)在《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在数学分析课程学习中存在问题较多,教学效果不佳,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数学基础、价值认识、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方法、双语基础水平和双语教学、教材内容、考评体系与方式等8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预备知识教学,巩固提高数学基础;加强课程重要性引导,明确价值认识;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双语基础水平达标,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材实用性;改进考评体系和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张娜[2](2020)在《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方式和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和主阵地,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族院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准确掌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对科学稳定推行双语教育和民族院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调研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藏汉双语教学及评价现状,对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不明确,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计算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和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出发,确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其次,进行专家意见咨询。制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专家意见调查表,运用Delphi法对部分民族院校及师范院校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调研和访谈,整理专家提出的有效咨询意见,借助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专家反馈的调查数据,对该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助MatlabR2014b软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到三所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等级,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刘亮亮[3](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黎桓妤[4](2020)在《美国小学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与反思 ——以湖区国际语言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中文沉浸式教学在美国发展至今,规模持续扩大,成效依然显着,但不可否认的是,脱骨于其他西方语言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中文作为孤立语以及独特的表意文字,在学习效果上依然留存下来一些问题,比如输出时词语、语法的母语负迁移,书写时笔画笔顺的随意性等等。此次依托湖区国际语言学校作为案例,通过对老师、助教、项目领导人、家长、学生等教学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访谈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以及对沉浸式课堂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利用、教学参与者的分工合作、教学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测试与评估上发现出一些问题,并反思和归根溯源地希望找到一些切实可行、能直接指导实践的改进措施。采取早期完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湖区国际语言学校所暴露的问题如下:每个主课教师对教学理念有不同的自我理解,学校因缺乏成体系的汉字、词汇、语法大纲而浪费了教学和教师资源;学校采取中文课、数学课、PYP国际文凭三大主课并行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中文水平的提升造成阻碍,教材的使用也不科学;中文沉浸式教师培训也未得到即时系统地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局限、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校内校外教学环境还不够全面;中文沉浸式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十分简略。而这些问题在美国小学中文沉浸式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这些教学的各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其中国内比较丰富的中文本体研究应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更多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国内外教师共同参与进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上作出改善的措施,在美国小学中文沉浸式教学当中应当找到那条独特的中文与英语以及其他科目间更契合之道,避开三者间的互相阻挠,发挥出三者优势的同时,才能让学生的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雷晓桂[5](2020)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沉浸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沉浸式项目中不仅要学习目的语,还要用目的语学习其他课程。近年来,中文沉浸式项目在美国发展迅速。中文沉浸式教学用中文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其他科目,使学生在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科知识的学习。笔者作为志愿者教师于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的孔子课堂——西北中文书院(Northwest Chinese Academy)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教学实习。西北中文书院是一所有10年教学经验的中文全沉浸式学校,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本文介绍了该校中文全沉浸式项目的中文环境、学生特点、师资、教材等几个方面,阐述中文全沉浸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并将一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全沉浸式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西北中文书院的总体教学情况,包括校园环境、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学生与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教材选用情况等。第三章以一年级为例对中文全沉浸式课堂进行考察分析,包括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多模态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估等。第四章是对美国中文全沉浸式课堂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指出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增加对沉浸式课堂本土教师的汉语本体知识及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培训;在教材方面要创造性使用现有教材并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教学方面应结合儿童学习特点及智能优势设计课堂活动。
宋芳[6](2020)在《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信息化和化学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三维动画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高中化学三维动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针对藏区教学的多媒体资源相对缺乏,现有的高中化学三维动画难以满足藏区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藏语的化学物质命名情况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缺乏符合藏区高中化学教学实际需要的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教师自主制作资源也存在技术难题。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帮助藏区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藏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效率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根据藏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选题。在相关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结合藏区实际条件,针对藏区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七大开发原则、四个开发策略和四步开发流程。并结合具体的高中化学藏汉双语教学案例对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藏区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开发指导。最后将其应用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并对应用环境和调查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的应用十分方便,开发也相对容易,且可以促进相关化学知识的有效传递,提高藏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率,起到辅助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本研究提供的开发方法赋予藏区教师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能,为藏区化学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帮助。
赵惠贤[7](2020)在《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步全球化。国内双语学校越来越多,双语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但是针对初中双语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笔者想要以此入手,根据国内的初中双语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做研究。在查阅相关论文、专着后发现,多数的研究或是笼统地论述双语教学,或是对小学和高中双语数学教学的研究,对于初中阶段双语学校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且大多数是10年前的研究。笔者工作于厦门市某双语学校初中部,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研究调查和教学成果对比得出,双语学校的学生能够在国本数学课时仅为公办学校一半的前提下,参加厦门市质检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与双语学校的课堂模式、作业形式、评价方式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实际深入到教学一线,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初中双语学校的数学课堂架构,以便更多工作在初中双语学校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善。总结出双语学校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国本课程和国际课程的课时分配问题、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成果问题以及双语数学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建议:国本课程应同国际课程相辅相成、坚持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和教师应遵循“教学相长”原则,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期待更多成熟的双语学校在我国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帮助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双语人才。
刘姝[8](2020)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西班牙青少年汉语教学研究 ——以HUMANITAS双语学校初中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西班牙双边关系发展良好,近年来西班牙青少年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何立足西班牙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汉语学习需求,使西班牙青少年的汉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是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分析基础,以西班牙青少年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西班牙HUMANITAS双语学校初中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西班牙青少年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掌握西班牙青少年在汉语学习中的困难点,摸清对西班牙青少年进行汉语教学时的重难点,对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从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对西班牙青少年尝试进行多元化汉语教学的实践可行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结论,为下面的具体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明确了多元化教学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6个活动方案,并把拼图教学法与多元智能结合起来,开展了由活动导入、第一轮小组活动、第二轮小组活动、第三轮小组活动共同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多元化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实验前后的学生成绩和综合能力,可以发现,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多元化汉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成绩具有积极作用,参与实验的大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验结束后有了普遍提高;同时,学生的优势智能方面得到了发挥,弱势智能方面也有相应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做了整体性反思,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程梦嫄[9](2020)在《美国小学的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以犹他州BES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沉浸式”教学项目起源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法语沉浸式教学,所谓的沉浸式教学,就是指全天候课堂上全目的语的教学与交流,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西班牙语、德语、英语等语言教学中。美国除了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以上语言教学中,同时也应用到汉语教学中,并使其得到不断发展。在“汉语热”的今天,这一方法得到了显着成果,笔者通过接触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发现沉浸式的学生比一般汉语教学学生的交流能力更强。本文所研究的沉浸式教学是美国犹他州的半沉浸式教学,而半沉浸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半是目的语的学习。该州南部的华盛顿学区现有12所学校展开汉语半沉浸式教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段,BES就是其中的一所小学。笔者从2019年08月至2020年05月,在该学校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深入了解并体验沉浸式教学的模式,论文以笔者所在的BES汉语半沉浸式教学为例展开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法等对该小学半沉浸式汉语教学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看,第一章简单介绍该学校的相关情况,例如学生、教师、班级及课程设置等基本情况;第二章介绍各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主要涉及科目为中文、数学、社会和科学;第三章从笔者观察或自身的真实课堂管理以及课堂教学案例出发,发现沉浸式教学与一般汉语教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在课堂管理或课堂教学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这些案例和日常教学观察中获得对中文沉浸式教学的思考与启发,从教学体系、教师素质、教材更新、明确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到对今后的汉语教学以及国内双语教学的简单启示;第五章是总结,对十个月实习生活工作的总结,也对论文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总结。
洪雷明[10](2020)在《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为人处世、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1它是彝族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古文献。因此,本次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重点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为个案,以该校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以下简称《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为研究重点,重点探讨《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文化保存、选择和创造的教育价值以及对学生“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阐明。第一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主要介绍教材的编写地——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的历史沿革、人员结构以及教材的编译流程,也介绍了社会上《玛牧特依》的研究机构——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的历史沿革与组织构架、会员制与人员管理、推广与宣传等,并重点介绍教材的使用地——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近几年教育情况,《玛牧特依》的教育开展情况,且重点对被调研教师和被调研学生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第二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概述选编内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及主要内容;同时阐述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以教育的文化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在教育的文化保存、文化选择以及文化创造三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第三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和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从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第四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以及“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失。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其中主观原因包括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方面。第五章,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该部分主要从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府及教育部门主要从增添选编内容,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完善辅导用书以及增设彝文课程,拓展玛牧用途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层面主要从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学校层面主要从强化师资建设,协调课时安排,解决奖励不公问题,尝试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提出建议。家庭层面主要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开展家庭玛牧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数学课堂双语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课堂双语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过程 |
3 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
3.2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价值认识 |
3.3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 |
3.4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情况评价 |
3.5 两类模式学生双语基础水平情况 |
3.6 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 |
3.7 选用翻译教材的教学内容情况 |
3.8 考评体系与考评方式情况 |
4 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进对策 |
4.1 强化预备知识教学巩固提高数学基础 |
4.2 加强课程重要性引导明确价值认识 |
4.3 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
4.4 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
4.5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学习方法 |
4.6 加强双语基础水平达标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
4.7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
4.8 改进考评体系和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
5 结语 |
(2)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 |
1.1.2 教学质量评价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评价 |
1.4.2 教学质量评价 |
1.4.3 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1.5 研究问题表述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3 双语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2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3 藏汉双语理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
4.1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1.1 X民族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2 G民族师范学院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3 Q师范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4 同行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2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2.1 X民族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2 G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3 Q师范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4 学生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3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
4.4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建议 |
第5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依据 |
5.2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原则 |
5.3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
5.3.1 访谈目的 |
5.3.2 访谈对象 |
5.3.3 访谈结果 |
5.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5 评价指标的筛选 |
5.5.1 调查表信度分析 |
5.5.2 Delphi法调查表数据分析 |
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6.2 构造判断矩阵 |
5.6.3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向量 |
5.6.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
6.1 X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1.1 调查对象 |
6.1.2 调查方法 |
6.1.3 调查结果 |
6.1.4 调查结果分析 |
6.1.5 建议 |
6.2 G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2.1 调查对象 |
6.2.2 调查方法 |
6.2.3 调查结果 |
6.2.4 调查结果分析 |
6.2.5 建议 |
6.3 Q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3.1 调查对象 |
6.3.2 调查方法 |
6.3.3 调查结果 |
6.3.4 调查结果分析 |
6.3.5 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项目 |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
(二)各章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美国小学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与反思 ——以湖区国际语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四、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文沉浸式教学 |
一、概况 |
二、理论基础 |
(一)内隐习得与语言关键期假说 |
(二)输入与输出假说 |
三、中文沉浸式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
四、明州模式 |
第二章 湖区国际语言学校的中文沉浸式教学 |
一、概况 |
二、具体情况 |
(一)课程时间表 |
(二)教材选择 |
(三)教师 |
第三章 中文沉浸式教学的研究 |
一、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
(一)主课教师问卷 |
(二)助教问卷 |
(三)学生问卷 |
(四)家长问卷 |
(五)中文沉浸式项目领导人访谈 |
二、课堂观察的实录、总结 |
(一)中文课 |
(二)数学课 |
(三)PYP单元课 |
三、问卷材料分析 |
(一)主课教师问卷 |
(二)助教问卷 |
(三)学生问卷 |
(四)家长问卷 |
第四章 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反思 |
一、问题 |
(一)教学理念不清晰,教学大纲体系的匮乏 |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科学 |
(三)教学各方参与者的问题 |
(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传统,不重输出 |
(五)语言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
(六)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的缺失 |
二、建议 |
(一)明确教学理念,建立统一专业的教学大纲体系 |
(二)研发不同情况下的对应教材,设置更多样的科学课程体系 |
(三)协调教学各参与者,建立、实施专业师资培训体系 |
(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需与时俱进 |
(五)完善更科学全面的教学环境体系 |
(六)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问卷以及访谈实录 |
附录2 :实施教学实验 |
(5)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
一、中文沉浸式教学在美国快速发展 |
二、个人海外实习经历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为俄勒冈比弗顿地区中文沉浸式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
二、促进学界对中文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认识 |
三、为赴美中文沉浸式课堂新手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
第三节 研究动态 |
一、外语沉浸式教学研究 |
二、美国中文沉浸式教育研究 |
三、美国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项目概况 |
第一节 西北中文书院的基本情况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二、学校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
第二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程设置 |
一、沉浸式的校园与课堂教学环境 |
二、课程设置 |
三、课程特色 |
四、教学安排 |
第三节 西北中文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 |
一、喜欢直观性事物 |
二、喜欢趣味性事物 |
三、依靠合作学习 |
第四节 西北中文书院的教师及校本培训情况介绍 |
一、教师情况 |
二、校本培训情况 |
第五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使用教材 |
一、语文教材 |
二、数学教材 |
三、科学与社会课教材 |
第三章 西北中文书院一年级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课堂教学内容 |
一、使用中国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 |
二、使用美国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无教材及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多模态教学资源 |
一、听觉模态教学资源 |
二、视觉模态教学资源 |
三、触觉模态教学资源 |
第四节 课堂管理 |
一、课堂规则 |
二、管理信号 |
三、管理游戏 |
四、赏罚明确 |
第五节 考核方式 |
一、学期末考核 |
二、中文语言能力测试 |
第四章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特点 |
一、重视学前沉浸阶段 |
二、使用中国学生的本土教材 |
三、重视学生读写能力发展 |
四、重视儿童多元智能发展 |
第二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优势 |
一、学生中文读写能力较强 |
二、学生学科成绩突出 |
三、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视角 |
第三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翻译教材与中国本土教材的弊端 |
二、缺乏教学大纲 |
三、教师缺乏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与培训 |
四、语言课并未单独设课 |
第四节 对美国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
一、教材方面 |
二、教学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结语 |
本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北中文书院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的要求 |
二、面向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七节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双语与藏汉双语 |
二、三维动画与三维教学动画 |
三、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资源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藏区中学多媒体教学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 |
一、学校硬件设备状况 |
二、课堂教学观察 |
三、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
四、对教师的调查研究 |
第二节 原因与对策 |
一、软硬件资源方面 |
二、师资力量方面 |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方面 |
第四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开发探究 |
第一节 开发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针对性原则 |
三、必要性原则 |
四、经济性原则 |
五、多通道原则 |
六、适度性原则 |
七、适中性原则 |
第二节 开发策略 |
一、内容选择策略 |
二、素材采集策略 |
三、外观设计策略 |
四、软件选择策略 |
第三节 开发流程 |
一、需求分析阶段 |
二、设计构思阶段 |
三、制作编辑阶段 |
四、评测应用阶段 |
第五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开发 |
第一节 需求分析 |
第二节 设计构思 |
第三节 制作阶段 |
第四节 编辑阶段 |
第六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应用 |
第一节 应用环境 |
第二节 应用结果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评价 |
二、学生问卷评价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节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二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教师版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数学人才的需要 |
1.1.3 民办双语学校的崛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依据 |
第2章 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 |
2.1 国内双语学校的发展与现状 |
2.2 双语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
2.2.1 双语教学 |
2.2.2 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发展 |
2.3 双语数学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
2.3.1 双语数学教学 |
2.3.2 我国双语数学教学的发展 |
第3章 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研究 |
3.1 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模式 |
3.1.1 数学课堂的选择与设置 |
3.1.2 数学课堂的模式 |
3.2 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标准 |
3.2.1 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的课程标准 |
3.2.2 初中双语学校数学教学的课堂目标 |
3.3 初中双语学校数学学习评测 |
3.3.1 国本课程——市质检评测要求和标准 |
3.3.2 国际课程——IGCSE评测要求和标准 |
第4章 双语数学课堂实践 |
4.1 教学实施 |
4.1.1 课前准备 |
4.1.2 课堂实施 |
4.1.3 课后评价 |
4.2 教学案例 |
4.2.1 案例一《整式的乘法1》 |
4.2.2 案例二《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 |
4.2.3 案例三《课题学习:数据分析》 |
4.3 实验分析 |
4.3.1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4.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5章 双语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5.2 教学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西班牙青少年汉语教学研究 ——以HUMANITAS双语学校初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条件的可行性 |
一、良好的设施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
二、差异化教学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供理念支撑 |
三、灵活的教材处理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创造媒介条件 |
四、充足的师资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供师资保障 |
第二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对象的可行性 |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
三、访谈与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
一、拼图教学法与多元化教学 |
二、实施步骤与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的设计 |
一、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
二、多元化教学设计的思路 |
三、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与具体活动方案 |
第二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的实施 |
一、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说明 |
二、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
第三章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 |
第一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实验的成绩分析 |
一、总成绩统计与分析 |
二、汉语语言能力分项的具体成绩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实验的多元评价 |
一、课堂活动观察 |
二、课后反馈与访谈 |
三、自评与小组互评 |
第三节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化汉语教学实验的总体反思 |
一、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多元化汉语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
第四章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价值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西班牙青少年多元智能测试 |
附录二 针对初中生的汉语课堂学习情况调查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9)美国小学的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以犹他州BE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 |
1.4.1 第二语言教学 |
1.4.2 沉浸式教学 |
1.5 BES学校概况 |
1.5.1 教师 |
1.5.2 班级设置 |
1.5.3 课程设置 |
1.5.4 学生概况 |
1.5.5 教材概况 |
2、BES的沉浸式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
2.1 BES沉浸式教学目标及内容 |
2.1.1 汉语教学内容及目标 |
2.1.2 数学教学内容及目标 |
2.1.3 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及目标 |
2.2 BES沉浸式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3. BES沉浸式课堂实际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
3.1 沉浸式课堂实际案例 |
3.1.1 沉浸式课堂管理的案例 |
3.1.2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案例 |
3.2 沉浸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3.2.2 沉浸式教学中老师存在的问题 |
4、对美国小学沉浸式教学的思考与启发 |
4.1 对美国小学沉浸式教学的思考 |
4.2 美国小学沉浸式教学的启发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玛牧特依 |
(二) 一类模式 |
(三) 《彝语文》教材 |
(四) 教育价值 |
(五) 选编 |
三、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理论 |
四、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多学科视角下《玛牧特依》研究 |
(二) 一类模式研究综述 |
(三) 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编写研究综述 |
(四) 相关研究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观察法 |
(四) 问卷法 |
第一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 |
第一节 四川省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人员结构 |
三、编译流程 |
第二节 四川省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简介 |
一、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
(一) 历史沿革 |
(二) 组织架构 |
二、会员制与人员管理 |
(一) 会员制 |
(二) 人员管理 |
三、推广与宣传 |
四、未来规划 |
(一) 《玛牧特依》大融合 |
(二) 立足凉山、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
第三节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简介 |
一、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教育情况及师生情况 |
(一) 历史沿革及教育情况 |
(二) 教师与学生情况 |
二、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 被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 被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 |
三、《玛牧特依》教育开展情况 |
(一) 国旗下《玛牧特依》集体诵读 |
(二) 增添《玛牧特依》校园文化 |
(三) 坚持开展《玛牧特依》课堂教学 |
第二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 |
第二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文化价值分析 |
(一) 教育文化保存功能 |
(二) 教育文化选择功能 |
(三) 教育文化创造功能 |
二、《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 “德育”的教育价值 |
(二) “智育”的教育价值——“勤学好问” |
(三) “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倡勤劳,忌懒惰” |
第三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一、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 |
二、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
三、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 |
四、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 |
第二节 对《玛牧特依》的积极影响 |
第四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价值 |
二、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 |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 |
四、“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少 |
第二节 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
一、主观原因 |
(一) 教材自身的原因 |
(二) 学生自身的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一)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 社会的推广程度不高 |
(三) 学校的自身存在问题 |
(四) 家庭的帮扶程度不足 |
第五章 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及教育部门层面 |
(一) 增添选编内容,完善选编内容的质量 |
(二) 加大研究支持,解决古彝文的困惑 |
(三) 完善辅导用书,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困难 |
(四) 增设彝文课程,解决学生彝文基础薄弱的问题 |
(五) 拓展玛牧用途,帮助当地脱贫攻坚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一)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 |
(二) 增强社会责任,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三节 学校层面 |
(一) 强化师资建设,解决教师缺乏问题 |
(二) 协调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
(三) 积极对上沟通,解决奖励不公问题 |
(四) 加强对外合作,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
第四节 家庭层面 |
(一) 积极参与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
(二) 家庭玛牧教育,努力帮扶学校玛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的具体内容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部分访谈内容 |
附录五: 部分照片 |
致谢 |
四、数学课堂双语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J]. 薛德军. 数学教育学报, 2020(03)
- [2]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D]. 张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4]美国小学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与反思 ——以湖区国际语言学校为例[D]. 黎桓妤.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D]. 雷晓桂.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宋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初中双语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赵惠贤. 集美大学, 2020(08)
- [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西班牙青少年汉语教学研究 ——以HUMANITAS双语学校初中生为例[D]. 刘姝. 江苏大学, 2020(05)
- [9]美国小学的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以犹他州BES为例[D]. 程梦嫄.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D]. 洪雷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