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石油电数据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

利用石油电数据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

一、利用岩电资料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1](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宋国民[2](2021)在《渤中凹陷19-6构造区太古界潜山变质岩裂缝型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渤中19-6构造区位于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凹陷西南部,2016年于变质岩潜山储集层中获得高产油气流,成为渤中凹陷重要的油气增长点。研究区内潜山无论在时代、埋深、岩性、储层类型、储层特征等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论文在对潜山岩性、储集空间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力学试验,结合构造背景,寻找研究区裂缝型储层的成储机理及控制因素。论文从渤中凹陷渤中19-6构造区9口钻井的岩芯、璧芯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入手,对变质岩潜山储层的岩性与储集空间等方面进行识别与描述。研究区共识别出13种变质岩与6种侵入岩,其中侵入岩为后期浅成侵入脉体。花岗质变质岩为研究区主体岩性,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可分为区域变质岩及动力变质岩两大类,根据结构、构造、矿物组分在研究区共识别出13种岩石类型。根据岩石中斜长石比率,可分为花岗闪长质与二长花岗质两大类主体岩性,且两类岩性在平面上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岩芯、璧芯和薄片的观察描述,识别出孔隙和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其中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晶内溶孔、溶蚀孔。裂缝主要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构造缝又根据力学性质识别出两类主要裂缝类型,张性缝和剪切缝。研究区储集空间以裂缝型储层为主。由于研究区位于水下,取芯少,裂缝观察及描述存在不足,故借助成像测井资料对裂缝进行统计及分析。依据钻井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可自上而下为风化壳、风化裂缝带、潜山内幕裂缝带。在对裂缝识别及分带时发现,薄片中碱性长石往往发育晶内裂缝,而斜长石则较少发育裂缝。另外,单井自上而下岩性相近的情况下,往往在风化裂缝带与内幕裂缝带之间,或两条内幕裂缝带之间存在致密带。因而本次研究中通过力学试验寻找差异成缝机理。力学试验中样品选自渤海湾盆地东北缘辽宁鞍山、兴城等地太古代变质岩、花岗岩。岩石力学试验表明同等构造应力下,岩石成缝能力与岩性相关,成缝能力为变质二长花岗岩>变质花岗闪长岩>片麻岩,成缝差异与暗色矿物含量、斜长石、碱性长石的相对比例有关。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岩性分区、储层分带及岩石力学试验等,分析研究区裂缝型储层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潜山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风化作用、岩石类型、构造作用的影响。潜山顶部受风化作用、构造作用控制形成风化裂缝带,潜山中部受岩性、构造控制下形成内幕裂缝带。在平面上,北部岩性以二长花岗质岩石为主,南部以花岗闪长质岩石为主。北部同时受到古地貌、构造作用的影响,南部以构造作用为主,因此北部裂缝型储层较南部更为发育。

史鹏宇[3](2020)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勘探面积大,油气成藏条件好,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目前对该地区基岩储层研究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勘探评价的需求。本文对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储层开展了以下相关研究:(1)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运用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基岩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结构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明确了基岩储集空间是以裂缝为主的双重孔隙介质,浅变质酸性岩储层为优势储层;(2)基岩储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运用全岩分析资料和元素测井、成像测井资料,通过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进行基岩的原岩识别、成分识别、结构识别和矿物识别,采用“原岩+成分+结构”的命名方法,精确识别14种岩石类型,系统地总结了基岩地层岩性识别方法;(3)基岩储层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应用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总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并识别储层,同时结合阵列声波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储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孔隙度谱的物理意义,定性分析基岩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4)基岩储层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研究:应用变骨架参数法建立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应用多种方法刻度孔隙度谱截止值,定量计算基岩次生孔隙度;应用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分析孔隙结构,建立了基于储层品质指数分类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井眼均匀地层采用核磁共振测井“T2截止值法”和“T2几何均值法”计算含气饱和度,扩径严重地层采取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基于上述参数建立适用本地区的储层分类标准;(5)基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应用交会图法、三孔隙度组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综合识别储层流体。对古中央隆起带地区3口井进行解释处理,取得较明显应用效果,形成了系统的测井评价技术,为勘探部署、储量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对该地区下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吕星辉[4](2020)在《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潜山前古近系测井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选题来源辽河油田公司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湾盆地北部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增储领域研究》课题下属任务二《辽河坳陷增储领域地质评价与勘探实践》。本文针对辽河滩海东部基岩研究展开,旨在解决区域地层格架不清、不同时代地层岩性及储层识别标准尚欠完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化滩海前古近系区域分布规律认识,构建滩海东部前古近系标准综合柱状剖面及区域地层格架,完善前古近系岩性及储层识别评价标准,为该地区乃至整个辽河坳陷基岩的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基于研究区前古近系基岩研究实际,使用综合柱状图、交会图法统计了各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结合镜下鉴定结果和录井资料,建立了系统的岩性识别标准,结合三维地震多属性反演手段、支持向量机数学建模方法分别对古生界、太古界岩性进行更加精细的识别。在岩性识别基础上,重点利用试油、投产等资料,分岩性建立了储层识别图版;确定了海月潜山太古界主要岩性为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灰岩、泥灰岩。利用铸体薄片和直观的成像图像,对研究区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根据孔、洞、缝三者之间不同的配置关系和组合模式将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以及裂缝型,并落实了各类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对三口重点井进行了单井评价。在裂缝识别方面,本文针对潜山真假裂缝、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进行了鉴别,分析了裂缝在成像图中的特征、裂缝有效性及三孔隙度在裂缝层段的变化情况。最后对裂缝孔隙度、张开度、渗透率等参数建模,研究了储层四性的关系,对储层有了更加精细的解释。通过上述研究,最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海月潜山前古近系岩性储层测井评价体系。

赵备[5](2020)在《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台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目前海上发现油气最多的地区,开发了胜利、辽河、渤海、华北等大型油田。埕北凸起是在渤海湾盆地埕北潜山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质构造,其构造形态受沉积基底及埕北大断层影响和控制,古近系地层披覆或超覆于潜山之上,其构造形态和潜山相似;而新近系则披覆于古近系之上。在燕山运动末期埕北大断层开始剧烈运动,对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态有较大影响。在埕北大断层两侧发育了一系列与主断层平行的次级断层,将整个埕北构造切割成若干个小断块。由于地层的超覆或披覆,断块的切割、遮挡,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在该区多种类型的圈闭,为埕北构造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以埕北313井为研究对象,其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浅海海域。构造位置为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埕北低凸起东部潜山带埕北313断块。埕北313井为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5000m(从海平面算起)。目的层:馆陶组、东营组、古生界、太古界。完钻原则:进太古界100m,井底30m无油气显示完钻。钻探目的是了解埕北313块新近系、古近系、下古生界及太古界含油气情况。本研究将分析该地区太古界储层评价、下古生界储层评价、东营组储层评价及馆上段储层评价;研究油气层情况以及油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本井目的层馆上段、东营组、上古生界、太古界储层发育物性较好综合评价为好储集层,均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马赫[6](2019)在《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法国科学家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在研究海岸线长度时发现,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进而提出了分形的概念。自然界中很多复杂问题,如地质学构造裂缝研究、河流的长度、生物生长模型等,都可以应用分形进行定量研究。兴隆台古潜山含油储层岩性复杂,主要是一套裂隙比较发育的黑云母片麻岩、混合岩以及穿切变质岩的闪长玢岩岩脉。含油底界较深,油藏较为集中,但是裂缝研究难度大。裂缝型油气藏的合理且高效开发研究是现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问题,而裂缝分布规律问题是主要制约研究的因素。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分形理论的成熟与应用,对于非线性复杂科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前人方面已经论证了兴隆台古潜山构造裂隙符合非线性规律,可以利用分形法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不同尺度的分形研究再一次论证其可行性。由于不同岩性中的裂隙发育不同,本文针对兴7钻孔中黑云斜长片麻岩、岩浆岩侵入体和混合岩等不同岩性进行分形研究,利用盒子法,以2mm、4mm、5mm、8mm、10mm、16mm、20mm为尺度进行覆盖,计算出分维数和相关系数。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分维数为1.0778,R2=0.9997;混合岩分维数为0.9824,R2=0.999;闪长玢岩分维数为1.1965,R2=0.9894。相关系数平方接近于1,总体上符合分形的特征。从裂缝发育情况来看,黑云斜长片麻岩裂隙较为发育,分维数较大。这证明分维数也可以对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行定量描述。区域尺度上,对兴隆台古潜山区域构造图进行分形研究,用0.2km、0.4km、0.5km、0.8km、1km、1.6km和2km尺度进行分维数计算,得出分维数为1.0476,R2=0.9949,。总体与钻孔尺度裂隙分形研究的结果一致。100倍镜下利用0.0005mm、0.001mm、0.00125mm、0.002mm、0.0025mm、0.004mm和0.005mm的格子进行覆盖,并计算出分维数,总体结果与区域和钻孔得出的结果相一致。通过以上统计分形研究发现,潜山裂缝分维数在0.96-1.3之间,R2均在0.99以上,分析性特征明显。分维数大小可以反映裂缝发育程度,分维数值越大,裂缝越发育,成藏可能性就越大。岩性储集层产油量的分形研究:0.97-0.99之间的储集层产油量较好;0.99-1.01的之间的储集层产油量中等,1.01之上的储集层产油量相比于前两者较差。

黄建红[7](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提出柴达木盆地勘探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油气勘探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先后共发现了25个中小型常规油气田。近年来,勘探家们加大对柴达木盆地基岩的勘探力度,同时,在多个油气田的基岩层系见不同程度的工业油气流。2011年在阿尔金山前东段钻探的东坪1井,在基岩3159-3182m试气层段,6mm油嘴日产气11×104m3。继东坪1井之后,甩开部署了东坪3井,在E31、E32、E1+2、基岩层系试气均发现工业气流,其中基岩1856-1870m试气层段,5mm油嘴日产气3.6×104m3,东坪1井、东坪3井高产气流的发现,证实东坪地区基岩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也是未来柴达木盆地勘探的重要区带。基岩油气藏具有产量高、储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在多个地质时代均有分布,因此,对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必将是今后勘探家们努力的主要方向。国内外已在全球很多地方发现基岩油气藏,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至今并未发现整装油气藏,尤其是基岩气藏。东坪气藏的发现填补了国内无基岩整装气藏的历史,更为今后勘探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的基底结晶。东坪地区的基岩储层岩性复杂、既有岩浆岩、又有变质岩;孔隙结构多样,具有裂缝溶蚀孔的双重孔隙结构特征。虽然我国对基岩油气藏有发现,但却未做过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钻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的岩性、储层特征、基岩纵向内部结构、成藏条件及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东坪地区基岩岩性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侵入岩浆岩类,主要为发育在东坪3井区的花岗岩,块状结构,岩石的颜色多为杂色和浅肉红色,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第二类为变质岩,主要为发育在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为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岩石的颜色多为深灰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各种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组成。(2)基岩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可以很好的识别和划分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层,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由上至下可分为古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四个结构层。其中,半风化层是主要的储层发育段,也是油气聚集的主要位置;影响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基岩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古气候、上覆沉积环境、岩性、断裂构造及古地貌的控制。(3)基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特征,既有基质孔隙,也有裂缝孔隙;既有溶蚀孔隙,也有溶蚀裂缝;既有溶蚀孔洞,也有溶蚀缝洞等多种类型,东坪地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基岩风化壳裂缝分为溶蚀裂缝、风化裂缝、片理裂缝和节理裂缝。基岩溶蚀孔隙主要有晶内溶孔和晶间溶孔,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暗色矿物含量高,易发生溶蚀,发育大量的晶肉溶孔,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半风化层溶蚀带顶部。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三类,Ⅰ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能好,溶孔和裂缝发育,占34.8%,Ⅱ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中等,溶孔和裂缝较发育,占56.5%,Ⅲ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较差,溶孔和裂缝不发育,分布相对较少,占8.7%。(4)提出了基岩气藏评价标准,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可划分s为I、II、III类,I类储层为好储层,裂缝-孔洞发育,岩性为片麻岩,基质孔隙度大于4%,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上,产量大于10×104m3;II类储层储层为中等储层,裂缝-孔洞较发育,岩性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基质孔隙度2-4%,主要分布在构造腰部,产量小于10×104m3;III类储层储层为较差储层,裂缝溶孔不发育,岩性为花岗岩,基质孔隙度1-2%,主要分布在构造边部有油气显示。研究区以II类为主,I类较少,主要分布于基岩上部,下部多为III类。(5)东坪气田为构造控制的裂缝型气藏,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一是东坪地区主要发育坪东和牛东侏罗系两大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优质气源岩;二是储层发育,半风化层是基岩最主要的储集层段,储层厚度较大,内部微孔、裂缝发育,渗透性较好,可形成高产气层;三是有良好的盖层,半风化层顶部的土壤层和残积层是直接盖层,路乐河组底砾岩之上沉积的近百米的含膏质泥岩层是区域性盖层;四是运移条件好,基岩气藏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坪东断层是东坪气藏最重要的输导体系,是沟通油源的桥梁,第三系地层底界的区域不整合面对油气向东坪构造运移聚集至关重要。(6)结合油源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研究成果,认为东坪地区油气的运移特点是侏罗系烃源岩所生高成熟油气沿源岩断裂作垂向运移,然后沿不整合面作横向运移,首先在东坪1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然后再沿不整合面向东坪3井区调整运移,并在该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

黄丽晨[8](2018)在《安1-安97块太古界潜山油藏储层精细评价》文中认为为充分挖掘老区潜力,有力地促进老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在老区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安1-安97块太古界潜山油藏储层进行综合研究,搞清油藏裂缝的发育情况,建立可靠的油藏地质模型,为油田剩余油研究、剩余油挖潜提供指导意义。本次油藏储层精细评价,利用现代地震、测井和油藏综合分析技术,首先通过潜山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裂缝的发育情况,然后利用测井数据对裂缝进行解释,研究储层物性参数,建立油层和有效厚度的划分图版,最后利用地震数据对油藏裂缝进行精细、定量的三维空间描述,建立潜山裂缝模型,并进行储量计算。安1-安97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的中央潜山带,西部与静北灰岩潜山相隔,南接大民屯凹陷的东胜堡古潜山,安1-安97潜山中主要发育三个方向的裂缝,即NE—NEE、NNW—NW及EW向,裂缝主要为张性、张剪性裂缝,以中高角度缝,特别是以高角度裂缝为主。潜山油藏油层的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主要集中发育于构造高部位和断层比较发育的区域,尤其是裂缝发育程度高的区域相对集中。而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性有很大的关系。裂缝主要发育在混合花岗岩、浅粒岩等暗色矿物含量少,性脆的地层中。安1-安97块潜山储层主要由宏观裂缝和微裂缝与晶间孔隙构成,由于方解石填充作用,宏观裂缝不发育,潜山储层性质较差,为低孔低渗透性储层。潜山油藏储层是以微裂缝及微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宏观裂缝系统起渗流作用。通过测井上岩性和储层识别,展开物性解释,最终完成安1-安97块潜山裂缝储层的综合评价,然后建立了潜山油藏地质模型,为以后潜山油藏的剩余油挖潜起到了指导作用。

陈思明[9](2017)在《渤海潜山地层岩石学特征及岩性测井判别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潜山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探区内钻遇的潜山地层主要是太古界、中上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钻遇的岩石类型有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可细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区域变质岩六种类型。复杂的岩性组成给研究区测井岩性识别带来了困难。本文在岩石学和测井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基于对141口钻井岩心、岩屑薄片(475片)系统的岩石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岩-电关系定性解释模板、交会图模型、Fisher函数定量判别模型等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渤海潜山地层的岩性测井综合判别模型,为精确刻画渤海潜山地层岩性展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刻画了研究区潜山地层的地质特征。以此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总结了研究区各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岩-电关系定性解释模板,定性地完成对沉积岩(微晶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微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岩、砂岩)、火山岩(流纹岩、霏细岩、英安岩、粗面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安山质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中基性凝灰岩、蚀变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玄武质凝灰岩)、变质岩(混合岩、碳酸盐化混合岩、片麻岩、碳酸盐化片麻岩)的识别。应用交会图技术,遴选出适用于研究区的测井响应样本集,建立不同岩性的半定量交会图模型。使用GR-RD图、GR-DEN图对三大岩类的进行了识别;使用GR-RD图、CN-RD图、CN-ZDEN图对沉积岩(白云岩、泥岩、生屑泥晶灰岩、岩屑长石砂岩)进行了识别;使用GR-ZDEN图、CN-ZDEN图对火山岩(安山岩、伊利石化凝灰岩、角砾岩、黑云二长花岗岩、粗面岩、凝灰岩、玄武岩)进行了识别;使用GR-ZDEN图、CN-ZDEN图对变质岩(片麻岩、碎斑岩、板岩)进行了识别。针对同一岩性在不同井段内测井数据分布较分散,无法建立有效交会图识别岩性的情况,建立了归一化交会图模型,使用GRI-RDI图对黑云二长花岗岩、安山岩、粗面岩进行了识别;使用GRI-ZDENI图对凝灰岩、玄武岩进行了识别;使用GRI-RDI图对碎斑岩、片麻岩进行了识别。以多元统计模式识别岩性为基础,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计算研究区10种岩性的Fisher判别系数,建立了测井岩性定量解释Fisher函数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白云岩、岩屑长石砂岩、生屑泥晶灰岩、泥岩、安山岩、黑云二长花岗岩、粗面岩、片麻岩、板岩、碎斑岩的自动化识别。对于研究区复杂的岩性,单一使用某一种岩性识别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岩-电关系模板所需要的测井曲线较少,但人为误差较大;交会图模型对测井曲线要求少,但交会投点较为复杂;Fisher判别法可在测井软件中实现岩性自动识别,但它对测井曲线数量要求多。综合三种岩性识别方法,由于Fisher判别法识别速度快的特点,优先使用Fisher判别法识别岩性,对于特殊井段再结合岩-电关系模板、交会图模型进行辅助,可实现高效率、高准确率的岩性识别,进而对研究区岩性系统地开展测井解释。

白小娜[10](2017)在《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藏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西低凸起潜山在渤海海域具有极好的勘探前景,但是目前关于其油气地质的储层基础研究工作不够系统,因此,本文以辽西低凸起锦州20-2区块中生界火山岩、绥中36-1区块古生界碳酸盐岩和锦州25-1S区块太古界变质岩三套地层三大岩类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地质资料对潜山储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关系、储集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并结合主要潜山油气藏的储层剖面,评价了辽西低凸起潜山的储层级别并初步划分了储层平面区带。岩性上,火山岩储层以火山角砾岩类最好,玄武岩类次之,凝灰岩类最差;碳酸盐岩储层以白云岩类最好,石灰岩类稍差;变质岩储层主要以变质花岗岩和碎裂岩类较好。潜山储层储集空间复杂,都包括裂缝、粒间溶蚀孔隙及晶内溶孔。火山岩类储层以裂缝-孔隙复合型储层为主;碳酸盐岩类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可见单纯的孔隙型储层;变质岩类为裂缝-孔隙复合型储层为主。利用常规孔隙度测井资料响应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储集层。受表生风化溶蚀、有机酸溶蚀和构造作用的影响,风化壳、渗流潜流带及内幕断裂带发育次生孔隙、裂缝,储层物性较好,其中构造作用的贡献最大。岩性、地层深度和古地貌等因素也可影响储层优劣。三大区块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但普遍较好。垂向上发育风化壳Ⅰ类储层、潜流-渗流带Ⅱ类储层,潜山顶面以下200m以内是此类储层的有利勘探区;偶见内幕裂缝带Ⅱ类储层,断裂邻近地区是此类储层的有利勘探目标。平面上辽西低凸起中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储层的储层条件较南部碳酸盐岩储层更好。

二、利用岩电资料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岩电资料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渤中凹陷19-6构造区太古界潜山变质岩裂缝型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特征
    2.2 构造格局及演化
        2.2.1 前古近系基底演化
        2.2.2 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3章 潜山岩石类型及分布
    3.1 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3.1.1 侵入岩
        3.1.2 变质岩
    3.2 潜山岩石分布规律
第4章 潜山储集空间
    4.1 潜山储集空间类型
        4.1.1 孔隙型储层
        4.1.2 裂缝型储层
    4.2 潜山裂缝发育特征
    4.3 潜山储层分带发育特征
        4.3.1 潜山垂向储层分带发育特征
第5章 岩石力学试验与成缝机理分析
    5.1 岩石力学试验
    5.2 成缝机理分析
第6章 裂缝型储层控制因素分析及分布规律
    6.1 潜山裂缝型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6.1.1 矿物组合
        6.1.2 构造作用
        6.1.3 风化淋滤作用
        6.1.4 裂缝型储层主控综合因素分析
    6.2 古潜山优质储层分布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基岩储层评价技术现状
        1.2.1 基岩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1.2.2 基岩储层理论研究现状
    1.3 区域研究现状
        1.3.1 区域构造特征
        1.3.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3.3 烃源岩特征
        1.3.4 研究工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关键
第二章 基岩储层特征
    2.1 基岩储集空间
    2.2 基岩岩性特征
    2.3 基岩物性特征
        2.3.1 基岩储集类型
        2.3.2 基岩孔渗特征
        2.3.3 基岩裂缝特征
    2.4 含气性特征
    2.5 电性特征
    2.6 基岩储层四性关系
        2.6.1 岩性和物性关系
        2.6.2 岩性与电性关系
        2.6.3 含气性和电性关系
    2.7 典型四性关系图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性识别方法
    3.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及分类方案
        3.1.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
        3.1.2 基岩测井分类方案
    3.2 岩性综合命名方法
    3.3 基岩岩性识别方法
        3.3.1 原岩辨别方法
        3.3.2 岩石成分识别方法
        3.3.3 岩石结构识别方法
        3.3.4 岩石矿物识别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识别与评价
    4.1 储层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 储层裂缝(溶孔)成像响应特征
    4.3 裂缝真实性评价
        4.3.1 裂缝识别
        4.3.2 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区别
        4.3.3 假裂缝识别
    4.4 裂缝有效性评价
        4.4.1 裂缝的张开性
        4.4.2 裂缝的延伸性和连通性
        4.4.3 裂缝系统的区域有效性
    4.5 成像测井处理方法
        4.5.1 图像预处理
        4.5.2 裂缝提取
        4.5.3 图像刻度
        4.5.4 裂缝参数
        4.5.5 孔隙度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
    5.1 基岩储层基质孔隙度计算方法
        5.1.1 基岩岩石骨架参数确定方法
        5.1.2 基岩变骨架孔隙度计算方法
    5.2 基岩储层次生孔隙度计算方法
    5.3 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
        5.3.1 压汞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3.2 核磁共振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4 基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
    5.5 基岩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
        5.5.1 基岩地层电阻率法计算饱和度难点
        5.5.2 核磁共振测井饱和度计算
        5.5.3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
    5.6 储层分类标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6.1 基岩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6.2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6.3 三孔隙度组合法识别储层流体
    6.4 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识别储层流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单井评价
    7.1 LT1井测井评价
    7.2 LT2井测井评价
    7.3 LP1井测井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潜山前古近系测井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岩性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储层评价研究进展
        变质岩储层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4 主要认识
第一章 海月潜山区带评价
    1.1 研究区概况
    1.2 海月潜山重点井油气显示
    1.3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1.3.1 滩海东部潜山地层岩性特征
        1.3.2 地层格架建立
        1.3.3 区域地层格架分析
        1.3.4 地层展布特征
第二章 岩性分类与识别
    2.1 资料预处理
        2.1.1 中子测井响应井眼影响校正公式
        2.1.2 密度测井响应井眼影响校正公式
    2.2 太古界岩性识别方法
        2.2.1 变质岩类型
        2.2.2 混合花岗岩类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3 混合片麻岩、片麻岩、角闪岩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4 火山侵入岩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5 太古界岩石成分及曲线形态分析
        2.2.6 太古界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2.2.7 太古界岩性识别图版及标准
    2.3 古生界岩性识别方法
        2.3.1 碳酸盐岩岩石类型
        2.3.2 白云岩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3.3 灰岩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3.4 泥灰岩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3.5 古生界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2.3.6 古生界岩性识别图版及标准
    2.4 太古界变质岩支持向量机识别
        2.4.1 支持向量分类机的基本原理
        2.4.1.1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2.4.1.2 线性支持分类向量机
        2.4.2 变质岩识别成果
    2.5 古生界岩性多属性反演识别
        2.5.1 速度分析
        2.5.2 属性分析
        2.5.3 多属性聚类分析
第三章 储层分类与识别
    3.1 储层分类
        3.1.1 孔洞型储集空间
        3.1.2 裂缝型储集空间
        3.1.3 储层孔渗性能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3.2 太古界储层识别方法
        3.2.1 混合花岗岩储层识别方法
    3.3 古生界储层识别方法
        3.3.1 灰岩储层识别方法
        3.3.2 泥灰岩储层识别方法
        3.3.3 白云岩储层识别方法
    3.4 中生界储层识别方法
        3.4.1 角砾岩储层识别方法
        3.4.2 砾岩储层识别方法
    3.5 单井评价
        3.5.1 yg1井测井评价
        3.5.2 hn20井测井评价
        3.5.3 hn3井测井评价
第四章 裂缝识别及预测
    4.1 岩心识别裂缝
    4.2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4.2.1 真假裂缝的鉴别
        4.2.2 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的鉴别
        4.2.3 天然裂缝在成像测井图上的特征
    4.3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
        4.3.1 双侧向电阻率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
        4.3.2 声波、中子、密度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
        4.3.3 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
    4.4 裂缝有效性研究
    4.5 储层定性识别
        4.5.1 鉴别岩性,处理非储集段
        4.5.2 寻找裂缝发育段
    4.6 储层基质建模
        4.6.1 泥质含量模型
        4.6.2 基质孔隙度模型
        4.6.3 基质渗透率模型
        4.6.4 基质饱和度模型
    4.7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4.7.1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4.7.2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7.3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4.7.4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4.7.5 含油气性与电性的关系
    4.8 储层裂缝参数建模
        4.8.1 裂缝孔隙度模型
        4.8.2 裂缝张开度模型
        4.8.3 裂缝渗透率模型
        4.8.4 裂缝参数模型校正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
    1.2 油气勘探分析
    1.3 单井评价
    1.4 埕北工区构造特征
    1.5 埕北工区313井地质特征及勘探概况
    1.6 埕北工区313井钻探概况
第二章 埕北工区313井地层特征
    2.1 地层层序
    2.2 分层依据
    2.3 地层纵横向展布特征
第三章 埕北工区313井储层评价
    3.1 太古界储层评价
    3.2 下古生界储层评价
    3.3 东营组储层评价
    3.4 馆上段储层评价
    3.5 储层评价小结
第四章 油气层综合评价
    4.1 录井油气显示情况
    4.2 油气层评价
第五章 成藏条件分析
    5.1 油源条件
    5.2 储层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以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2 古潜山概况
    2.1 兴隆台古潜山区域概况
    2.2 兴隆台古潜山勘探评价发展历程
    2.3 古潜山地层层序分形
    2.4 古潜山构造
    2.5 岩浆岩
        2.5.1 岩浆侵入岩
    2.6 变质岩
        2.6.1 区域变质岩
        2.6.2 混合岩
        2.6.3 碎裂(动力)变质岩
3 古潜山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
    3.2 储层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
    3.3 储集空间描述及测井识别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储层裂缝特征描述与测井识别
4 古潜山裂缝分形研究
    4.1 概述
        4.1.1 标度不变性
        4.1.2 分形维数
    4.2 不同岩性的分形研究
    4.3 微观镜下裂缝分形研究
    4.4 潜山区域构造尺度分形研究
    4.5 分形研究的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岩油气藏定义及其类型
        1.2.2 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1.2.3 基岩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断裂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2 构造发育史
    2.3 地层岩性特征
第3章 东坪地区基岩岩性特征及识别模式
    3.1 基岩岩石学特征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变质岩特征
    3.2 东坪地区及邻井岩浆活动时期
    3.3 基于测井资料的岩性识别
        3.3.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
        3.3.2 电成像识别
        3.3.3 自然伽玛能谱识别
        3.3.4 ECS测井识别
        3.3.5 识别模式建立
        3.3.6 基岩岩性分布特征
第4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结构特征
    4.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特征
        4.1.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模式建立
        4.1.2 测井响应特征
        4.1.3 地震响应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
    4.2 基岩风化壳厚度与影响因素
        4.2.1 风化壳厚度
        4.2.2 风化壳厚度影响因素
    4.3 风化壳发育模式
第5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其评价
    5.1 储集空间类型
        5.1.1 裂缝特征
        5.1.2 孔隙特征
    5.2 孔隙结构特征
    5.3 物性特征
        5.3.1 孔渗特征
        5.3.2 基岩风化壳与孔隙度纵向分布
    5.4 风化壳的再成岩作用
    5.5 基岩储层流体特征
    5.6 储层分类评价
        5.6.1 基岩储层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5.6.2 储集层评价
第6章 基岩油气藏成藏条件
    6.1 基岩油气藏特征
        6.1.1 基岩气藏特征
        6.1.2 油气分布特征
    6.2 基岩油气藏成藏规律
        6.2.1 生、储、盖的良好配置成藏基础
        6.2.2 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保障
        6.2.3 优越的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根本
    6.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安1-安97块太古界潜山油藏储层精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潜山油气藏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块概况
    1.2 地层特征
    1.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章 构造特征解释
    2.1 层位标定
    2.2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2.3 潜山顶面断裂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评价
    3.1 潜山储层裂缝特征
        3.1.1 构造裂缝分布特征
        3.1.2 构造裂缝力学性质
        3.1.3 构造裂缝地下开度
        3.1.4 构造裂缝充填性及有效性分析
        3.1.5 潜山孔缝含油性
        3.1.6 潜山构造裂缝的物性参数
        3.1.7 构造裂缝密度分形研究
    3.2 潜山基质微观裂缝孔隙研究
        3.2.1 主要孔隙类型特征及其成岩作用
        3.2.2 基质常规物性分析
        3.2.3 铸体薄片分析
        3.2.4 微观孔隙水银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3.2.5 扫描电镜下微孔隙
        3.2.6 潜山微裂缝孔隙综合评价
第四章 储层测井评价
    4.1 潜山储集岩划分与判别
    4.2 构造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
    4.3 储层参数常规测井解释
    4.4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第五章 构造裂缝判断及储量计算
    5.1 构造裂缝预测
        5.1.1 地震属性技术提取
        5.1.2 相干体技术预测断裂
        5.1.3 地质成因法预测裂缝分布
    5.2 潜山油藏地质建模
        5.2.1 建模主要流程
        5.2.2 地质建模模型
    5.3 储量计算
        5.3.1 储量参数的确定
        5.3.2 地质储量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渤海潜山地层岩石学特征及岩性测井判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潜山地层研究现状
        1.2.2 测井技术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1 前古近系构造演化特征
        2.2.2 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1 太古界
        2.3.2 元古界
        2.3.3 古生界
        2.3.4 中生界
        2.3.5 新生界
第3章 潜山地层的主要岩石学特征
    3.1 沉积岩
        3.1.1 陆源碎屑岩
        3.1.2 碳酸盐岩
    3.2 火成岩
        3.2.1 岩浆岩
        3.2.2 火山碎屑岩
    3.3 变质岩
第4章 岩电关系及定性岩性判别标准图版
    4.1 潜山地层测井响应综述
    4.2 不同岩性岩—电关系分析
        4.2.1 沉积岩测井响应特征
        4.2.2 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4.2.3 变质岩测井响应特征
    4.3 岩性判别标准图版
        4.3.1 沉积岩测井解释模板
        4.3.2 火山岩测井解释模板
        4.3.3 变质岩测井解释模板
    4.4 小结
第5章 交会法半定量岩性判别标准图版
    5.1 直接交会法
        5.1.1 沉积岩交会图版
        5.1.2 火山岩交会图版
        5.1.3 变质岩交会图版
    5.2 归一化交会图
        5.2.1 测井数据归一化处理
        5.2.2 归一化交会图版
    5.3 小结
第6章 Fisher函数定量岩性判别模型
    6.1 基本原理
    6.2 判别参数选取
    6.3 不同岩性判别函数
    6.4 内检模式及小结
第7章 岩性测井综合识别模型
    7.1 岩性测井综合识别
    7.2 结论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2.1 潜山油藏的勘探现状
        1.2.2 潜山油藏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辽东湾潜山勘探开发现状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潜山构造演化
    2.3 潜山地层分布特征
        2.3.1 中生界
        2.3.2 古生界
        2.3.3 太古界
第3章 潜山储层“四性”特征
    3.1 岩性特征
        3.1.1 中生界火山岩
        3.1.2 古生界碳酸盐岩
        3.1.3 太古界变质岩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岩芯孔隙度、渗透率
        3.2.2 测井解释物性
    3.3 储层电性特征
        3.3.1 常规测井响应
        3.3.2 孔隙度测井
        3.3.3 成像测井
    3.4 储层含油性特征
        3.4.1 产层钻遇情况
        3.4.2 油气水产层情况
    3.5 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关系
        3.5.1 储层岩性-物性关系
        3.5.2 储层物性-含油性关系
        3.5.3 储层含油性-岩性关系
第4章 潜山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4.1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
        4.1.1 孔隙类型
        4.1.2 裂缝
        4.1.3 储层类型
    4.2 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
        4.2.1 孔隙类型
        4.2.2 裂缝
        4.2.3 储层类型
    4.3 太古界变质岩储层
        4.3.1 孔隙类型
        4.3.2 裂缝
        4.3.3 储层类型
第5章 潜山储层发育机理及影响因素
    5.1 潜山储层分带性
    5.2 潜山储层发育机理
        5.2.1 表生作用
        5.2.2 有机酸溶蚀作用
        5.2.3 构造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5.3.1 岩性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5.3.2 潜山顶面距离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5.3.3 古地貌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5.4 储层分级评价
        5.4.1 潜山储层分级评价标准
        5.4.2 中生界潜山储层分级评价
        5.4.3 古生界潜山储层分级评价
        5.4.4 太古界潜山储层分级评价
    5.5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利用岩电资料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2]渤中凹陷19-6构造区太古界潜山变质岩裂缝型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D]. 宋国民.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史鹏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潜山前古近系测井综合评价[D]. 吕星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D]. 赵备. 长江大学, 2020(04)
  • [6]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D]. 马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D]. 黄建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8]安1-安97块太古界潜山油藏储层精细评价[D]. 黄丽晨.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9]渤海潜山地层岩石学特征及岩性测井判别模型研究[D]. 陈思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10]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藏储层特征研究[D]. 白小娜.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利用石油电数据研究变质岩古潜山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