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一、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新型[1](2022)在《国家纳米中心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文中提出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惠琼课题组与研究员裘晓辉、张勇课题组合作,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层的纳米级表面能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周惠琼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溶液法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针对界面层表面能的调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引入氧化钨(WOx)纳米颗粒提高了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表面能,并在有机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80%的填充因子。

刘俊萍,朱兴业,袁寿其,李红,汤跃[2](2022)在《中国农业节水喷微灌装备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灌装备还存在大型喷灌机单井水量不足、中小型喷灌机智能化程度不高、整机效率低、工况适应性较差、系列化程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微灌灌水器不同水质下的抗堵性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微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决策的精准算法、实用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对"十三五"以来在中国喷微灌装备研发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中小型喷灌装备、滴灌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进展.针对中国灌溉装备节能节水化、智能化、区域模式化及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灌溉装备的优先发展方向主要有:灌溉装备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丘陵山区农业灌溉装备与技术模式、盐碱地灌排控盐技术与装备、水肥药一体化及绿色防控技术与装备、智能化精确灌溉装备、绿色多源互补模式和非常规水资源节水灌溉装备.

黄雨涵,丁涛,李雨婷,李立,迟方德,王康,王秀丽,王锡凡[3](2021)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低碳化技术综述及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启示》文中提出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化转型,需要从碳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对已有的低碳化技术进行分类和梳理。该文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碳中和路径的研究,基于碳生命周期总结碳中和的技术方法,并分别梳理面向能源供给侧、消费侧(工业、交通、建筑)的碳减排与碳移除技术,提出现存问题。另外,还提出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现存挑战,并分别从能源供给、消费侧的碳减排与碳移除提炼支撑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展望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该文包括了低碳化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以期为当下围绕碳中和的技术研究与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次雨桐,黄进,何益华,方吉,张虎[4](2021)在《基于词频突变和专家研判的研究前沿识别——以光学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学科研究热点中识别研究前沿的方法,帮助研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学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首先基于高被引论文,采用共被引聚类算法来识别研究主题,从中遴选出研究热点;再获取与研究热点相关联的施引文献,采用突变词检测算法结合专家研判来识别学科研究前沿;运用此方法,以光学学科为例,从遴选出的9个光学研究热点中识别出若干学科研究前沿,并借助资料验证法对识别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前瞻性和可靠性,识别结果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冯艳[5](2021)在《严寒地区多能源互补供暖系统构建及评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晨[6](2021)在《KMS公司太阳能电池板层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翟东堂,霍佳伟[7](2021)在《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为例》文中指出政策工具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成败好坏。以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为例,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295份光伏政策文献中提取出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频数统计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策目标、政策系统及政策环境三类因素影响着中国光伏政策工具的选择,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产业转型升级、并网消纳条件等多种因素发挥着激励效应,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等个别因素发挥着抑制效应。发挥激励效应的影响因素占绝大多数,表明中国光伏政策总体上是积极有为的,未来光伏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在充分发挥激励效应的同时科学评估各类影响因素的抑制作用。

杜西领[8](2021)在《载银木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文中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社会水平的进步、工业迅猛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例如有机染料和清洗剂污染物的释放、石油泄漏等,严重威胁着地球的环境安全,缓解清洁淡水供应短缺的全球性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有效利用巴尔沙木多尺度分级结构,使得木材内部负载Ag NPs,表面覆盖吡咯(PPy)薄层,制得多功能载银木基复合材料,具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水包油乳化液分离、油性物质的吸附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海水淡化,解决了传统滤膜用于水处理过程中,功能与污染物处理种类单一、应用面窄、处理效率低、强度不足等缺陷。(1)天然木材具有三维孔道结构,通过银氨溶液原位还原法将Ag NPs颗粒修饰在木材孔道,制备Ag@Wood过滤器。Ag NPs的负载不影响木材的孔道,仍旧保持较高的水通量以及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Ag@Wood过滤器具有多功能性,可进行油水分离和一步法去除水中的有机染料;Ag@Wood过滤器具有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分离水包油乳化液,可达到97.2%以上的回收率。此外,Ag@Wood过滤器可以有效地从水中去除亚甲基蓝(MB),以及模拟太阳光照条件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MB去除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木基过滤器的厚度,具体地,使用7 mm厚的Ag@Wood过滤器进行常压过滤,显示出94.4%的高MB降解效率和4577 L·m-2·h-1的高水通量,10 h太阳光照条件下催化降解Rh B可以达到81.3%的效率,多功能Ag@Wood过滤器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为了实现过滤器的多功能化,Ag@Wood表面原位聚合聚吡咯(PPy)薄层,从而赋予其海水淡化功能,同时实现木材催化降解有机染料与油水乳化液分离应用。通过SEM、XPS和FT-IR分析得知,Ag NPs与Ag Cl均匀分布在木材孔道,聚吡咯薄层覆盖于木材表面而不影响流体的传输。结果表明,得益于Ag Cl的生成,PPy@Ag@Wood光催化降解Rh B的效果大大提升(10 h内光催化降解Rh B>92%),实现了染料降解效率的优化。PPy薄层不影响木材的孔道,水通量为4276 L·m-2·h-1,多种水包油乳化液的回收率在96.2%以上。此外,木材的多孔道结构、高亲水性、隔热性的特点与PPy(宽带和高太阳吸收能力)的优点相结合,可快速产生蒸汽,这使得PPy@Ag@Wood成为理想的太阳能蒸发器,在模拟1个太阳照射条件下,拥有高蒸发能力(1.31 kg·m-2·h-1)和高热转化效率(93.8%)。此外,使用PPy@Ag@Wood作为太阳能蒸汽发生器获得的净水显示出低的离子浓度(淡化后的水中,Na+为22.3 mg·L-1,K+为9.6 mg·L-1,Ca2+为12.6 mg·L-1,Mg2+为48.9 mg·L-1),表明PPy@Ag@Wood在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方面具有优异的能力。(3)将7 mm厚的PPy@Ag@Wood进行硬脂酸疏水改性,然后进行简单的处理将样品一侧的疏水面和聚吡咯薄层刮去,露出具有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的Ag@Wood内层,从而制得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研究表明,将亲水侧朝上,利用常压过滤多种水包油乳化液的效果明显,回收率均大于97%,利用疏水侧进行油的吸附,吸油能力最高可达自身重量的8.5倍。此外,1个太阳光照条件下,疏水层能够防止样品被完全润湿,相同条件使得表面温度比PPy@Ag@Wood要高,从而使得蒸发速率提升。将Janus木膜作为太阳能蒸发器用于海水淡化,其蒸发速率为1.32 kg·m-2·h-1以及热转化效率95.33%。

吴启亮[9](2021)在《基于氧空位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太阳便作为万物之源,直接或间接为人所用。工业革命令化石燃料的使用成为主流能量来源,能源革命使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现阶段主要目标。氢能由于单位热值高、燃烧产物环保、能够匹配工业生活需求,而展现出重要的价值。氧空位(Oxygen Vacancy,VO)是光化学、热化学中常见缺陷形式,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中由极高温度处理(约>1000℃)或紫外光照射获得,并表现出直接分解水的强还原能力。利用光化学反应得到表面光致VOs(Photo-induced Oxygen Vacancies,VOs),在高温环境中与水进行热化学反应制取氢气,实现在材料晶格氧处光、热能量的分步响应。基于氧空位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反应具有太阳能全光谱利用特征、高能量利用效率、高?能利用效率的创新、清洁、前景广阔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本文基于TiO2材料,获得了光热协同水分解产氢机理:hv+2 Ti4++OL2-→2 Ti3++VO+1/2 O2(光反应阶段)2 Ti3++VO+H2O→2 Ti4++OL2-+H2(热反应阶段)并探究了多种形貌纳米TiO2及其Fe掺杂改性材料(Fe-TiO2)的光热协同反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相比水热法制备的纳米片及纳米线,体相内缺陷较多,光响应范围更大但载流子复合强度高,VOs形成能力差,光热协同水分解产氢量为0.75μmol/g。Fe掺杂改性促进了材料光反应过程中光致VOs的形成。半导体材料制氢能力与光致VOs形成能力呈现正相关,表明VOs的数量是决定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针对同一形貌TiO2上不同Fe掺杂量的对比,能够得出,0.5%质量分数的Fe离子掺杂产氢效果最佳,过高的掺杂导致复合中心形成,抑制光生VOs产生。为了对比不同种类材料的光致VOs水分解能力,制备了一批质量分数0.5%过渡金属(Fe、Cu、Co、Ni、Zn)掺杂的TiO2纳米颗粒材料。金属离子的掺杂引入,极大地拓宽了光响应范围,增强了载流子分离和寿命,降低了电子传输阻抗,促进光致VOs的形成。在制备的M-TiO2材料中,Fe-TiO2的产氢量最高,约为9.73μmol/g。增强的反应机理为:hv+Ti4++Mx++OL2-→Ti3++M(x-1)++VO+1/2 O2(光反应阶段)Ti3++M(x-1)++VO+H2O→Ti4++Mx++OL2-+H2(热反应阶段)在实验基础上,根据第一性原理方法,比较M-TiO2材料表面光生VOs的光、热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金属掺杂有效降低光反应阶段表面VOs形成能。然而,氧空位-水热反应路径中的氢气分子形成步骤具有最高能垒,限制了低表面能VOs的反应进行。由此推断,光生VOs的反应能力(“质”)与形成能力(“量”)是评价光热协同制氢材料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改善减低氧空位形成能时反应能垒的增大现象,构建了Ni负载的Cu掺杂TiO2(NCT)材料。表面Ni基氧化物与Cu-TiO2构成异质结构,促进了电荷分离,延长了载流子寿命,进一步提高了光致氧空位形成能力。同时,交错的能带结构,使得光致VOs在Ni基氧化物中形成,相较于Cu-TiO2表面位点,制氢反应能垒大幅降低,实现了氧空位数量与活性的同步增强。负载率0.5%NCT产氢量为30.6μmol/g,是初始TiO2材料的近40倍。增强的光反应阶段机理如下:hv→h++e-Ti4++Cu2++2e-→Ti3++Cu+Ni2++5h++2 OL2-→Ni3++VO+O2同时,发现了表面缺陷对Ni离子的锚定效果,观察到随Ni离子溶度增加而产生的离子团聚与负载氧化物形式转变现象(NiO至Ni2O3)。在水分解制氢反应中,高价态Ni基氧化物与OH*形成层间强力氢键,阻止了氧空位附近OH*的断键与H2形成,实际产氢能力随Ni负载量呈现“火山型”。在作为对照的甲醇-水混合反应中,高价态Ni基氧化物由于表面正电荷富集,加速了甲酸路径的甲醇-水反应,实际产氢量随Ni负载量呈现线性增强,最佳产氢量为20.6 mmol/g。上述材料设计工作为材料工程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点,并对基于光致VOs的光热协同制氢反应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

郭健[10](2021)在《二维锑量子片在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新能源领域研究重点之一,发展潜力巨大。最近,随着D/A共聚物给体材料与新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出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至18%。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除了新型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外,引入新的光电材料对于器件光伏性能的提高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大研究热点。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可调控的光电属性与带隙、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的光散射损耗、半导体工艺可兼容性等诸多优点而在有机光伏领域中备受关注。如今,二维材料已被成功引入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界面层、光吸收层中。但目前的二维材料存在带隙不适配且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出新型二维材料,进而引入到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提升器件性能。为此,本论文引入了一种新型二维材料锑量子片(QSs),这种材料具有高稳定性、低带隙,高的导电率和载流子迁移率。我们将这种新型二维材料作为界面缓冲层和光吸收层添加剂引入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首先,分别对光吸收层PTB7-Th:PC71BM、PTB7-Th:ITIC、空穴提取层Cu SCN、电子提取层Zn O厚度进行了优化,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之后在以Cu SCN薄膜作为空穴提取层,光吸收层为PTB7-Th:PC71B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将QSs作为界面材料修饰Cu SCN薄膜,并且对QSs界面层厚度进行优化。本文表明,引入QSs界面缓冲层有助于改善空穴提取层与光吸收层的界面接触,促进器件内部的激子解离。使用Cu SCN/QSs复合空穴提取层可以有效减少器件内部的电荷复合损失,抑制空穴提取层与光吸收层界面处的激子淬灭,提升器件内部的电荷传输和提取效率,从而提高器件光伏性能。与纯Cu SCN薄膜为空穴提取层的电池为对比器件相比,插入QSs界面缓冲层后,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Jsc从15.2 m A cm-2提高到17.1 m A cm-2,光电转换效率PCE从7.86%提升到8.80%。并且在PBDBT-2F:IT-4F和PTB7-Th: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证实了Cu SCN/QSs复合空穴提取层的通用性。最后以QSs为光吸收层添加剂,并且将其应用到光吸收层为PTB7:PC71B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同时对QSs添加剂的浓度进行了优化。本研究表明,在光吸收层中添加少量QSs有助于提高光吸收层光吸收,促进器件内部的激子产生与解离,有效减少器件内部的电荷复合损失,提升器件内部的电荷传输和提取效率,从而提高器件光伏性能。与没有QSs添加剂的对比器件相比,添加QSs后,器件的Jsc从15.7 m A cm-2提高到18.3 m A cm-2;FF从0.66提升至0.72;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从7.76%提高到9.75%。并且在富勒烯体系P3HT:PC61BM及非富勒烯体系PTB7-Th:ITIC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证实了QSs添加剂的通用性。

二、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农业节水喷微灌装备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喷微灌装备现状
2 研究进展
    2.1 大型喷灌机
    2.2 卷盘式喷灌机
    2.3 轻小型喷灌机组
    2.4 低压喷头
    2.5 多功能喷头
    2.6 滴灌装备
    2.7 水肥一体化装备
3 发展趋势及思考

(4)基于词频突变和专家研判的研究前沿识别——以光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前沿的概念与识别方法
    1.1 研究前沿的概念辨析
    1.2 研究前沿的识别方法
2 基于词频突变和专家研判的研究前沿识别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学科研究前沿识别方法与过程
        2.2.1 基于共被引关系的主题聚类算法
        2.2.2 基于施引文献的突变词检测算法
        2.2.3 专家研判法
3 光学学科研究前沿识别
    3.1 研究热点
    3.2 研究前沿初步识别
    3.3 专家研判确定研究前沿
    3.4 研究前沿汇总
4 光学学科研究前沿识别结果的评估
    4.1 资料验证
    4.2 结果分析
5 总结

(7)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选择
    (二)影响因素关键词定位
    (三)影响因素的提取及编码
    (四)分析类目建构及频数统计
        1. 政策目标类影响因素分布
        2. 政策系统类影响因素分布
        3. 政策环境类影响因素分布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结果
    (四)分析与解释
        1. 激励效应及其影响
        2. 抑制效应及其影响
    (五)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8)载银木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材概述
        1.2.1 孔道结构
        1.2.2 细胞壁结构
    1.3 木材在水体净化领域的应用
        1.3.1 有机染料去除
        1.3.2 油水分离
        1.3.3 海水淡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性
    1.7 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2章 Ag@Wood过滤器的制备及其水体净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4.1 材料表征
        2.4.2 性能测试
        2.4.2.1 催化降解性能检测
        2.4.2.2 表面润湿性检测
        2.4.2.3 油水分离实验
    2.5 结论与分析
        2.5.1 Ag@Wood过滤器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2.5.2 Ag@Wood过滤器催化性能分析
        2.5.3 Ag@Wood过滤器润湿性能分析
        2.5.4 Ag@Wood过滤器油水分离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Py@Ag@Wood膜的制备及其水体净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Ag@Wood的制备
        3.3.2 PPy@Ag@Wood的制备
    3.4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3.4.1 材料表征
        3.4.2 性能测试
        3.4.2.1 催化降解性能检测
        3.4.2.2 表面润湿性检测
        3.4.2.3 油水分离实验
        3.4.2.4 蒸发性能测试
    3.5 结论与分析
        3.5.1 PPy@Ag@Wood过滤器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3.5.2 PPy@Ag@Wood过滤器催化性能分析
        3.5.3 PPy@Ag@Wood的润湿性能及油水分离性能分析
        3.5.4 PPy@Ag@Wood的海水淡化功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制备及其水体净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g@Wood的制备
        4.3.2 PPy@Ag@Wood的制备
        4.3.3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制备
    4.4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4.4.1 材料表征
        4.4.2 性能测试
        4.4.2.1 催化降解性能检测
        4.4.2.2 表面润湿性检测
        4.4.2.3 油水分离实验
        4.4.2.4 蒸发性能测试
    4.5 结论与分析
        4.5.1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催化性能分析
        4.5.2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润湿性能分析
        4.5.3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油水分离性能分析
        4.5.4 Janus型特殊润湿性木膜的海水淡化功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氧空位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特征及利用方式
        1.2.1 太阳能基本特征
        1.2.2 太阳能的光利用
        1.2.3 太阳能热利用方式
        1.2.4 太阳能分级分质利用
    1.3 太阳能化学方式制氢
        1.3.1 太阳能燃料
        1.3.2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
        1.3.3 热化学水分解制氢
        1.3.4 光热协同反应方式
    1.4 氧缺陷
        1.4.1 缺陷的定义
        1.4.2 缺陷的引入及作用
        1.4.3 基于氧缺陷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各种表征设备
    2.1 引言
    2.2 材料制备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结构特征分析设备
        2.3.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衍射分析仪
    2.4 元素组成分析设备
        2.4.1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2.4.3 同步辐射光源
    2.5 光热协同材料光学性能分析设备
        2.5.1 紫外-可见光分光漫反射光谱仪
        2.5.2 固体光致发光光谱
    2.6 光热协同反应水分解制氢系统
        2.6.1 自制实验反应系统
        2.6.2 光热协同水分解实验流程
    2.7 电化学实验分析设备
        2.7.1 三电极电化学测试系统
        2.7.2 瞬态光电流响应测试
        2.7.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7.4 Mott-Schottky曲线测试
    2.8 水分解制氢反应机理分析设备
        2.8.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8.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
        2.8.3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9 理论计算分析方法
        2.9.1 密度泛函理论
        2.9.2 理论计算软件
        2.9.3 初始计算模型
    2.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TiO_2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机理
    3.1 引言
    3.2 本章材料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O2 材料特征
        3.3.2 TiO2 光学特征
        3.3.3 TiO_2光热协同制氢反应机理及效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种纳米结构TiO_2的氧空位形成能力差异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
        4.2.1 基于纳米结构设计的材料优化手段
        4.2.2 基于铁金属掺杂的材料改性手段
    4.3 本章材料制备方法及理论计算模型
        4.3.1 不同纳米结构TiO_2材料制备方法
        4.3.2 水分解反应路径理论计算模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iO_2光热协同半导体材料的形貌表征
        4.4.2 TiO_2光热协同材料的水分解产氢性能
        4.4.3 TiO_2光热协同材料的氧空位形成能力表征
        4.4.4 不同Fe掺杂质量分数的纳米颗粒TiO_2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效果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种元素掺杂TiO_2的氧空位反应能力差异
    5.1 引言
    5.2 研究思路
        5.2.1 元素掺杂改性半导体材料
        5.2.2 水分解反应的理论研究
    5.3 本章材料制备方法与理论计算模型
        5.3.1 本章实验材料制备方法
        5.3.2 水分解反应路径理论计算模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光热协同材料M-TiO_2的结构表征
        5.4.2 光热协同分解水制氢的光反应强化
        5.4.3 光热协同材料M-TiO_2的水分解制氢实验
        5.4.4 光热协同分解水制氢的热反应强化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缺陷锚定的镍基负载耦合光热增强机理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
        6.2.1 基于缺陷的材料修饰工程
        6.2.2 镍基金属负载改性
    6.3 本章材料制备方法与理论计算模型
        6.3.1 本章光热协同实验材料制备方法
        6.3.2 水分解反应路径理论计算模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NCT材料特性
        6.4.2 NCT材料的光热协同制氢效果
        6.4.3 NCT材料的优化特征研究
        6.4.4 基于Ni负载改性的三次增强型光热协同反应机理
        6.4.5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未来展望
作者简历

(10)二维锑量子片在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1.5 二维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5.1 二维材料与光电器件
        1.5.2 二维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5.3 新型二维材料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吸收层与提取层的厚度优化
    2.1 引言
    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表征手段
        2.2.1 材料来源
        2.2.2 溶液配制
        2.2.3 器件制备
        2.2.4 表征手段
    2.3 器件优化过程
        2.3.1 PTB7-Th:PC_(71)BM光吸收层厚度优化
        2.3.2 CuSCN空穴提取层厚度优化
        2.3.3 PTB7-Th:ITIC光吸收层厚度优化
        2.3.4 ZnO电子提取层厚度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uSCN/QSs复合空穴提取层提高有机太阳电池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来源
        3.2.2 溶液配制
        3.2.3 器件制备过程
        3.2.4 表征手段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QSs作为添加剂提高有机太阳电池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来源
        4.2.2 溶液配制
        4.2.3 器件制备过程
        4.2.4 表征手段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纳米中心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22(01)
  • [2]中国农业节水喷微灌装备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刘俊萍,朱兴业,袁寿其,李红,汤跃.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2(01)
  • [3]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低碳化技术综述及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启示[J]. 黄雨涵,丁涛,李雨婷,李立,迟方德,王康,王秀丽,王锡凡.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S1)
  • [4]基于词频突变和专家研判的研究前沿识别——以光学学科为例[J]. 次雨桐,黄进,何益华,方吉,张虎.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7)
  • [5]严寒地区多能源互补供暖系统构建及评价分析[D]. 冯艳.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6]KMS公司太阳能电池板层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D]. 王晨.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7]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为例[J]. 翟东堂,霍佳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04)
  • [8]载银木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D]. 杜西领. 北华大学, 2021(12)
  • [9]基于氧空位的光热协同水分解制氢机理研究[D]. 吴启亮. 浙江大学, 2021(01)
  • [10]二维锑量子片在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 郭健.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我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