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产饲料水分稳定性的措施

提高水产饲料水分稳定性的措施

一、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柯新[1](2021)在《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构建一种可持续的鱼菜共生系统模式(SAP),将“大型藻”作为鱼菜共生系统重要组成之一,并设计搭建适用于所提出模式性能试验的系统结构。通过与传统鱼菜共生系统(AP)对比对SAP中的大型藻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并从运行情况、水质条件、水分利用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该新型模式的可行性及性能。由于营养浓度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在试验周期中对两种不同模式系统水体中植物所需的各营养元素浓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后期也对补充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相对缺少的大量元素对不同模式系统的水质条件、生产性能等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为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参考,对进一步推进科学、绿色、可持续的设施园艺和农业系统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SAP模式构建的理论,搭建了藻培养装置位于系统循环末端的封闭式试验平台,并对水绵在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应用条件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补光方式、藻密度对系统水体溶解氧(DO)以及p H的影响,得到利用LED灯带置于藻培养箱底部对水绵进行光照补充,且水绵密度相对于藻培养箱为10 g*dm-2时,水绵的DO补充效率较优,系统水体的p H也能保持相对稳定。(2)在SAP的性能探究的试验过程中表现出与AP相比较高的DO浓度,水质条件也得到优化,对鱼菜共生系统本身硝化反应导致的p H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缓冲能力。本试验条件下,SAP的蔬菜的产量以及泥鳅的生长量、饲料转化率均优于AP,就补水量而言,SAP比AP高约9.84%。鱼菜共生系统中存在的营养物质累积的问题在SAP中有所改善,其水体中各营养元素浓度均低于AP,但NO3--N累积的程度加剧。此外,鱼菜共生系统在温室环境下可以提高空气中的CO2浓度,试验过程中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的CO2浓度大小为AP>SAP>室外,SAP在温室条件下可以推动空气中CO2与水体内DO的循环,从而有利于平衡各系统生物对二者的需求。(3)在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按照水培营养液配方补充的N、P、K三种大量元素,补充营养元素后鱼、菜、藻均无明显的不良的反应,植物对各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会升高,泥鳅的生长量以及饲料转化率也有所提高。SAP及AP的补水率较没有添加大量元素比分别增加28.36%、27.05%;根据系统运行规律及氮的分布规律,对SAP要素之间比例进行估算调整,以保持水体的氮收支平衡为目的,就所搭建的小型封闭式的试验平台而言,可以在饲喂比为45.5 g*m2的情况下,利用5.85 kg的泥鳅供应2.2 m2鸡毛菜的生产,养殖池水体体积可调整为0.20 m3~1 m3,同时利用292 g的水绵进行水质调节水质。

王怡梅[2](2020)在《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优良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维持水产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过量的饵料投放导致产排污量增加,引起水体环境恶化;渔药的滥用导致水体和鱼体内药物残留,也会给水体环境甚至给人类带来危害。四环素类(TCs)是一类水产养殖常用渔药,常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以起到预防细菌性病害、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的作用。进入养殖水体的TCs浓度非常低,但其性质稳定,在水体中很难降解,长期残留于水环境中会诱导产生耐药性菌株从而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着重于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监测以及对产排污量进行估算;二是为快速准确地监测水产水体中的TCs污染,建立一种新的固相萃取方法,实现对水体中痕量TCs的快速筛查及准确测定。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根据对四川省2018年水产养殖基本情况进行的系统调查分析,选取了五种鱼的养殖池塘作为监测位点,在7月至10月期间每月一次共4次分别对进水口、池内和出水口采样。测定水体中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IMn)4项指标表示的污染物含量。五个监测位点水体中NH3-N含量为0.140~1.13 mg/L,平均值为0.484 mg/L;TN含量为0.300~10.8 mg/L,平均值为2.77 mg/L;TP含量为0.0140~0.774 mg/L,平均值为0.227 mg/L;IMn含量为0.760~7.76 mg/L,平均值为3.74 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进行评价,TN严重超标,超标率达90%,超标倍数为0.07~9.8;TP中等超标,超标率为45%,超标倍数为0.12~2.87;IMn轻微超标,超标率为20%,超标倍数为0.04~0.81;NH3-N均未超标。使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国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中的产排污系数模型计算得到四川省鳟鱼、鲟鱼、鮰鱼、草鱼和鳙鱼五种养殖品种在池塘和流水养殖模式下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全省2018年该品种总产量估算了NH3-N、TN、TP和IMn水质指标表示的产排污量。总体来看草鱼和鳙鱼养殖模式产、排污量最高,鲟鱼和鮰鱼其次,鳟鱼最低。鮰鱼、草鱼和鳙鱼养殖水体的产排污量差值较大,约65%的污染物还存留于池塘内和底泥中,因而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养殖水不应直接排入环境水体中,如不存在其它污染,建议将养殖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排放,将底泥堆沤后作为肥料使用。把所得的产排污系数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全国各地产排污系数进行对比,相比十年前,2018年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有较大改善,养殖户的养殖方式更加清洁、健康,投喂的饲料品质更好、用量更精准;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的产排污强度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强度。以无水三氯化铁为催化剂,二氯乙烷为反应溶剂,二甲氧基甲烷为交联剂与噻吩发生付-克烷基化反应,一步合成聚噻吩。对聚噻吩进行表征表明,聚噻吩主要由亚微米尺寸的球状颗粒组成,呈非结晶态;热稳定性较好,失重温度为417.3℃,总失重58.9%;属于多孔材料,孔径主要集中在1.5~2.0 nm和18~50 nm范围内。考虑到聚噻吩和TCs之间可能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以及聚噻吩的芳杂环可能与TCs的苯环之间存在π-π共轭作用,从而产生较好的吸附作用,将聚噻吩用于养殖水中低含量TCs的固相萃取分离富集。聚噻吩对四环素的饱和吸附容量为4.10 mg/g。将50 mg聚噻吩装填到滴管中制成固相萃取小柱,最佳萃取条件是:水样p H为5,萃取流速为5 m L/min,上样体积为400 m L以下,3 m L 5%甲醇水溶液淋洗,2 m L甲醇/乙酸(V∶V=9∶1)解吸。对100 m L0.1 mg/L的TC溶液萃取率为84.7%,对浓度低至几μg/L的TC溶液萃取率在60%以上。聚噻吩固相萃取柱的重复利用性能良好,重复使用五次对四环素的萃取率均能维持在80%以上。建立聚噻吩固相萃取(SPE)与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用检测水产水体中TCs含量的分析方法。SPE-UV法测定TC和TCs总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80~1.0 mg/L和0.15~2.4 m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均为0.002 mg/L,加标回收率为99.7~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7~4.0%,富集倍数分别为85倍、70倍。SPE-HPLC法测定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强力霉素(DOX)线性范围均为0.0050~1.0 m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在0.0001~0.0005 mg/L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8.8~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1.5~6.2%,富集倍数分别为74、94、58倍。与常用的固相萃取柱HLB相比,50 mg聚噻吩柱对OTC、TC和DOX的萃取率均高于60 mg HLB的萃取率,在低浓度时聚噻吩柱的萃取率高出更多,聚噻吩表现出对低浓度TCs更好的富集能力。聚噻吩SPE-UV法提高了光度法测定TCs的灵敏度,与便携式分光光度计联用可应用于养殖池边初步检测TCs总量。聚噻吩SPE-HPLC法的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准确性高,能实现对水体中痕量TCs的准确分析。

沈玺钦[3](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汪雅文[4](2020)在《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约和密集化的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想解决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氨氮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水体中鱼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转移污染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目前,市面上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菌剂,可以在原位净化水质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或养殖过程中换水次数的增加,生物菌剂会失去效力,流失严重。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养殖水体水质改善为研究目标,设计室内模拟实验,从改变养殖方式即鱼蚌混养以及添加挂膜微生物(硝化细菌)两方面原位调控养殖水质,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探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水质的有效方法,并对附着生长生物膜引入养殖体系后对水产品的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鱼蚌混养系统中,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Grass carp)-鲫(Gibel carp)-鲢(Sliver carp)-鳙(Bighead carp)”(简称GGSB组合)混养,投饲量为鱼体重4%,鱼蚌比为10:5,即10尾鱼搭配5个蚌,其中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的比例为6:2:1:1,此时水质维持效果和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较优。2.毛毡绳和碳纤维两种挂膜填料进行水质净化效果比较时,发现碳纤维试验组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及挂膜速度都要优于毛毡绳,对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和活性磷(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67.80%、83.88%、60.67%、40.00%、40.73%、和40.51%。3.对碳纤维挂膜密度进行优化时发现,GGSB-10(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0根碳纤维)和GGSB-1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5根碳纤维)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要优于空白(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不投放碳纤维)和GGSB-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5根碳纤维);但GGSB-10试验组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要显着优于GGSB-15试验组。故应选用GGSB-10试验组处理养殖水体,即128 L水中设置10根长1 m、组合填料片间距为10 cm的碳纤维填料。4.GGSB-10试验组对TN、NH4+-N、NO3--N、NO2--N、TP和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78.40%、95.77%、83.64%、80.52%、62.60%和34.05%。根据GGSB-10试验组的氮、磷物料衡算分析,鱼类和三角帆蚌中的氮、磷含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试验结束时比开始时分别提高了12.32和7.07个百分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则分别降低了1.54和2.59个百分点,表明鱼蚌混养与硝化菌挂膜联合发挥了很好的水质调控作用。

陶柄臣[5](2020)在《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文中认为在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之下,近年来,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推动下,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模式“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在江苏省内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应用。为了形成一套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水质保障技术对策建议,达到最佳水产养殖环境生态效益,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淡水养殖池塘以及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为研究案例,调查内容包括加州鲈鱼养殖池,大黄鱼养殖池,黑鲷养殖池的成本,支出,收入的经济效益以及净化区的水体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溶解氧、池底沉积物等。根据相关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水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效益上,六合区的淡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亩产量和亩利润相较于传统池塘较高,在该种养殖模式下适合养殖加州鲈鱼;如东县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大黄鱼以及黑鲷鱼预估经济效益是亏损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养殖区域易受到台风影响产生减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生态效益上,六合区淡水工业化生态池塘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氨氮2项水质指标较好,p H全部合格、氨氮全部合格,而总磷合格率为60%,总氮合格率6.6%、COD合格率6.6%,总磷、总氮、COD三项指标超标率较高,得到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全部合格、无机氮、COD指标超标率较高,底泥中营养物质堆积程度较高,相较于监测初期淡水池塘养殖区的TN、TP、氨氮、COD下降了32.6%、75%、70%、57.5%,海水水池塘两个养殖水道的TN、TP、分别上升了30.6%、28.8%和116%、26%,氨氮、COD下降了77%、94%和40.7%、49.2%,说明六合区净水区起到了净水作用,如东县净水区净水技术需要针对性调整。同时分别比较了两地养殖区和净水区的每个点位的水质、底泥指标,发现在污染程度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说明水体并未完全形成循环,两个示范点的池塘在整体的建设布局,净化区的净水手段以及日常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通过示范点养殖区、净水区、水质监测指标等存在的问题,从满足养殖系统要求、强化水质提升措施、优化养殖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升净水区的技术,生产管理,抗灾措施及灾后自救等方面对本文中选取的两个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示范点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技术对策建议措施,对于江苏省之后建设的淡水、海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大佐[6](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徐芯渝[7](2019)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文中认为水产养殖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疾病爆发,目前的解决方法为直接换水和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但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采用生物强化的方法,构建一种水质微生物稳定剂,研究其对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效能力和对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应用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分析其水质调控能力以及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河道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有抑菌效果的乳酸菌R1和R2,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3,一株芽孢杆菌K4,经16S rDNA鉴定后R1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 chiayiensis)、R2为玉米乳酸菌(Lactobacillus zeae)、H3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QETGs)、K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按照体积比1:1:1:1混合构建复合菌剂M5。在养殖废水降解实验中,空白、H3、R1、R2、K4、M5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67%、46.08%、24.09%、14.50%、15.45%和29.20%;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20%、45.00%、18.65%、9.88%、8.77%和33.13%。用牛津杯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M5对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其中R1、R2和K4有较好的抑菌效果,H3没有抑菌作用;生理毒性实验表明M5对斑马鱼的生长没有影响,可以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当中使用。将复合菌剂M5用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实验组澳洲淡水龙虾的存活率为73.80%高于空白组58.82%。实验组氨氮和COD的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实验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6.46%和38.10%高于空白组24.83%和27.27%,实验组pH稳定在7.59低于空白组7.87,更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说明添加复合菌剂M5不仅能够提高澳洲淡水龙虾的存活率,还可以使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得到稳定。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剂M5的加入使水体群落多样性增加,新出现的浮霉菌属、硝化螺菌属参与脱氮过程,弧菌属明显减少,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在肠道中,弧菌属、衣原体以及威隆气单胞菌等致病菌明显减少,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在沉积物中,出现能去除硫化氢Desulfomicrobium、Thiobacillus和去除有机物Rhodocyclaceae和Rhodospirillaceaede的菌属,Actibacter、Mycoplasma和Rickettsiaceae常见的致病菌明显减少。复合菌剂M5的加入,使系统中脱氮菌的数量增加,致病菌数量大大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养殖对象的存活率提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刘凯[8](2019)在《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近年提升和优化,推广实践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模式。最早是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提出“稻渔共作”这个概念。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以粮为主、生态优化、突出了产业化发展三个特征。稻渔综合种养因养殖种类不同可以分为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等,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符合时代环保要求的新模式。稻渔共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动物和植物共存的综合生态系统,是强于单独水稻种植的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结合,成为水稻主产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抓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够实现水稻化肥和农药减量,真正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不能够轻易在其它地方实现,各地需根据生产实际,通过示范和应用实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种养模式。本论文中,我们以宁夏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作为试验基地,从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人工构建的复合稻渔生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求进一步发展。一、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本研究对光明渔场基地的两套流水池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其中草鱼产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68.1kg/m3,2018年达到了76.8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保持良好,极少使用“底改调水”类鱼药;现代渔业物联网的应用,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逐步实现了生产区域水质监控和智能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二、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光明渔场基地,主要选取了稻鳅系统、稻蟹系统和稻鱼系统(对照组)三块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在58月,分5次在三块试验田中采取环沟水样、环沟底泥和稻田泥样进行研究。根据宁夏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结合光明渔场基地以及周边种植户的情况,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大概为600kg/亩,水产品大概60kg/亩,收入2880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700kg,收益1820元。在相同条件下,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投入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在土地租金、水产苗种费、人工费等方面多投入11,250元/hm2,净利润也多3750元/hm2左右。本项目实现所有养殖水体在系统中循环利用,没有排放到外源环境,只通过补充黄河水源,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系统的大耦合,实现高产高生态的目标。三、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方面:本研究从银川市光明渔场的五种稻渔共作系统(稻鳅系统、稻虾系统、稻蟹系统和两个稻鱼系统)中共采样物种148尾(检测同位素88尾),生物种类10种。系统中生物δ13C值范围为-28.39‰-20.95‰,δ15N值范围为4.41‰14.49‰。其中δ15N值最低的是鲤鱼,最高的是黑鱼,都属于稻鱼系统,说明鲤鱼和黑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摄食有所不同。δ13C最低的是鲢,最高的是蟹。营养级的范围在1.584.54之间,主要集中在2.53.8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0。营养级大于2.5的鱼类占总数的79%。其中台湾泥鳅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的营养级最低;营养级大于3.0的占总数的53.4%,最高的为黑鱼,其营养级为4.54。其余营养级顺序分别为:梭鲈>鲢>蒙古红鲌>鳙>克氏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异域银鲫“中科三号”>台湾泥鳅。本研究旨在为系统中主要生物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宁夏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渔业资源营养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稻田综合养殖结合起来,用池塘的肥水来种植水稻,用稻田净化的清水来养鱼,从而达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尾水零排放”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研究表明,饲料中被有效利用的氮含量大约占2027%、磷含量大约占824%,大部分都在池塘中沉积、浪费;而稻田水稻对池塘尾水中的氮、磷的去除率非常高,均达到70%以上。经过在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两年的试验证明,我们创新的综合生产模式,是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张瑞强[9](2019)在《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锌(Zinc,Zn)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抗菌能力,凹凸棒石(Palygorskite,Pal)是一种层链状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阳离子交换性、黏结性和承载性能力。载锌凹凸棒石(Zinc bearing palygorskite,Zn-Pal)是基于凹凸棒石的特性,将锌离子负载于其表面和孔道中制备的一种具有缓慢释放锌离子能力的无机抗菌剂。本研究首先探讨Pal对团头鲂颗粒饲料加工特性和金属沉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Zn-Pal作为团头鲂饲料锌源添加剂的可能性和对团头鲂金属沉积、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探讨Zn-Pal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锌抗性基因丰度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全文包括6个试验:试验一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0尾规格一致的团头鲂(初均重:11.61±0.05 g)随机分为2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Pal日粮(试验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Pal提高了团头鲂颗粒饲料的制粒效率,增加了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降低了颗粒饲料的含粉率(P<0.05)。日粮添加2%Pal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了血液中的铁和锌含量(P<0.05),提高了肌肉中的锌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中的镉沉积(P<0.05),对团头鲂末均重、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饵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6.58±0.13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试2周;正式试验7周,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添加ZnS04·7H2O补充125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80或125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Pal表面,对Pal晶体结构无影响;Zn-Pal能够线性提高团头鲂的(二次线性,P=0.009)、特定生长率(二次线性,P=0.009)、肝体比(二次线性,P=0.034)、血液中的白细胞(一次线性,P=0.001)、淋巴细胞(一次线性,P=0.003)、中性粒细胞(一次线性,P=0.023)和红细胞(一次线性,P=0.034)数量,增加血浆总蛋白(二次线性,P=0.005)和球蛋白含量(二次线性,P=0.002)、饲料有机物(二次线性,P=0.001)和粗蛋白(二次线性,P=0.002)的沉积率以及全鱼有机物(二次线性,P=0.025)和粗蛋白含量(一次线性,P=0.049;二次线性,P=0.021),降低团头鲂饵料系数(一次线性,P=0.015;二次线性,P=0.003)、血浆尿素氮水平(二次线性,P=0.031)和全鱼水分含量(二次线性,P=0.025);日粮添加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肌肉蒸煮损失(二次线性,P=0.047),提高团头鲂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二次线性,P=0.021)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二次线性,P=0.025)活性。日粮添加0.17%Zn-Pal(48 mg/kg Zn)可获得较优的饵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试验三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血液中的铜(一次线性,P<0.001)、镁(一次线性,P=0.009)、锰(一次线性,P=0.008)、铬(一次线性,P=0.047)和镉(一次线性,P=0.001)含量,减少肌肉中的铜(一次线性,P<0.013;二次线性,P=0.001)、锰(一次线性,P=0.040)、铅(一次线性,P=0.004)、铬(一次线性,P=0.003)和镉(一次线性,P=0.002)含量,提高肝胰腺中的Zn(一次线性,P=0.005)含量并降低肝胰腺中的镉(一次线性,P=0.012)沉积,增加脊椎骨中的铁(一次线性,P=0.046)含量而降低铜(一次线性,P=0.043)含量,增加鳞片中的Zn(二次线性,P=0.007)、铁(一次线性,P=0.013)和铜(一次线性,P=0.049)含量而降低镉(一次线性,P=0.018)沉积。Zn-Pal线性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一次线性,P=0.015)、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二次线性,P=0.020)、SLC30A家族锌转运蛋白ZnT-5(一次线性,P=0.002)和SLC39A家族锌转运蛋白ZIP14(一次线性,P=0.010)的基因表达水平。与硫酸锌组相比,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日粮添加Zn-Pal补充80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试验四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改善了团头鲂肠道长度(二次线性,P=0.030)、重量(一次线性,P=0.047)、绒毛高度(一次线性,P=0.034;二次线性,P=0.034)、隐窝深度(二次线性,P=0.040)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二次线性,P=0.007),提高了肠道T-SOD(一次线性,P=0.014)、Cu/Zn-SOD(一次线性,P=0.027)和过氧化氢酶(CAT;二次线性,P=0.014)活性,降低肠道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一次线性,P=0.011)和气单胞菌(一次线性,P=0.003)数量;添加Zn-Pal上调了团头鲂肠道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抗原(Nrf2;一次线性,P=0.005)、Cu/Zn-SOD(一次线性,P=0.046)、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一次线性,P=0.023)和CAT(一次线性,P=0.045)基因表达水平,下调Toll样受体2(一次线性,P=0.011)、Toll样受体4(一次线性,P=0.00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一次线性,P=0.003)、核因子κB(一次线性,P<0.001;二次线性,P=0.002)、白介素6(一次线性,P=0.024;二次线性,P=0.030)、肿瘤坏死因子α(二次线性,P=0.018)的基因表达水平;日粮添加硫酸锌与各Zn-Pal组团头鲂相比未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试验五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27.78±0.30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饲7天,正式试验60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SO4·7H2O补充90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48或90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提高了团头鲂的末均重(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降低了血浆中皮质醇、乳酸和补体4的含量(P<0.05),增加了血浆呼吸爆发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肝胰腺Nrf2、CAT、Cu/Z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运输应激条件下,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乳酸、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呼吸爆发活性、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胰腺MDA含量、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Nrf2、CAT、Cu/Zn-SOD以及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日粮添加Zn-Pal显着降低了运输应激后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胰腺MDA含量(P<0.05),增加了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补体4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CAT活性、T-SOD活性和肝胰腺T-AOC、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以及肝胰腺CAT、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表达量(P<0.05)。此外,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组团头鲂肝胰腺T-AOC显着高于硫酸锌组(P<0.05)。试验六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和硫酸锌均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气单胞菌属丰度和蓝细菌属的丰度(P<0.05),提高了菌群simpson指数和鲸杆菌属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sobs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Zn-Pal组菌群sobs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但提高了韦荣球菌属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硫酸锌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 A和czc D的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和tet X的丰度、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而48 mg/kg Zn水平的Zn-Pal仅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的丰度显着高于Zn-Pal添加组(P<0.05)。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日粮添加2%凹凸棒石能够提高团头鲂颗粒饲料制粒速率、饲料颗粒质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机体Fe、Zn含量,降低重金属Cd沉积,且对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载锌凹凸棒石中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凹凸棒石表面,对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无影响。3.日粮添加Zn-Pal能够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改善肌肉品质和组织金属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Zn-Pal在团头鲂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硫酸锌,可降低Zn的添加量,以Zn计为48 mg/kg,Zn-Pal添加量为0.17%,Zn-Pal可作为一种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4.日粮添加锌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锌添加水平效果更显着;但添加较高水平的锌会提高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载锌凹凸棒石作为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与饲料中添加硫酸锌相比能够降低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

熊清平[10](2019)在《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作为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冠心病、脑梗死及外周血管病的主要诱因,其进一步累及心脏而引起的冠状AS性心脏病排名全球死亡原因中的首位。针对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机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及方法,促使斑块向稳定方向转变,不仅是预防AS及继发疾病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国内外心血管学界面临的重点课题。“降脂化痰、扶正化瘀”为中医目前治疗AS斑块的主要治则之一。硫酸多糖在免疫调节和抗凝血方面具有的显着作用,满足了 AS斑块“降脂化痰、扶正化瘀”治疗的功效和理论需求。其已在AS斑块防治方面显示出巨大潜能。水产动物所处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其多糖高硫酸基含量的结构基础,其为目前天然硫酸多糖获取的主要来源之一。田螺为圆田螺属一种贝类软体动物。田螺肉自古就是我国城乡居民十分喜欢的一种美味佳肴,同时还是历代医家的一味除疾良药。作为一种习见的药食同源水产动物,其生长环境满足了其体内硫酸多糖合成的天然条件。因此,基于该资源,制备开发硫酸多糖,并深入研究该硫酸多糖对AS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是一个非常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田螺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from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等工艺的优化研究,构建CCPSs的系统制备方法;系统鉴定解析出CCPSs的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奠定其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全面考察CCPSs对动脉硬化指数(Arteriosclerosis index,AI)和易损指数(Vulnerable index,VI)的影响,评价CCPSs抗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效果;综合研究CCPSs对AS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调控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CCPSs稳定AS斑块的机制。从而形成CCPSs“制备-结构-功效-机制”四维立体系统研究成果,为CCPSs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的工艺研究采用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来提取CCPSs粗多糖,并运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实验设计对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CCPSs粗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与传统热水提取法进行对比,构建基于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循环冻融技术(Freezing-thawing cyclic treatment,FTT)对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进行脱除,并使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来对提取工艺参数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通过与传统Sevag法对比而建立基于FTT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绿色脱除新方法。最后,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柱色谱和Sephacryl S-400凝胶柱色谱联合的方法对CCPSs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以硫酸基含量和分子量均一度为筛选指标,对分离组分进行跟踪筛选与优化,得到目标纯化多糖组分CCPSs。2.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应用直观观察法评价外观,静态平衡溶解度测定法测试溶解度,苯酚硫酸法测量总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量蛋白质含量,离子色谱法测量硫酸基含量,硫酸-间羟联苯法糖醛酸含量,UV-vis光谱识别蛋白和核酸存在情况,IR光谱鉴定官能团及糖环存在形式,多糖水解的糖腈乙酸酯衍生物-GC光谱法分析确定单糖组成及比例,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分子量及均质性,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以及甲基化反应-气相色谱分析羟基取代情况及糖苷键连接位点,ID和2D NMR波谱分析鉴定异头碳构型、羟基取代情况及糖基链接次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波谱分析鉴定CCPSs一级结构。3.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研究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Lacking the murine apolipoprotein E,ApoE-/-)小鼠复制AS模型。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脂含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AI值。运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斑块形态、测定斑块组织及管腔面积,并计算斑块组织与管腔的面积之比。使用天狼猩红染色法测定胶原含量,油红O染色法测定斑块内脂质含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D68抗体对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后测定其各自含量,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计算斑块的VI值。通过比较各组斑块与管腔的面积比、AI值及VI值来评价CCPSs抗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效果。4.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的ApoE-/小鼠-AS模型为对象,利用CD34抗体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论证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技术检测动脉斑块内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促血管新生关键因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论证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调控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通过联合通路激动剂和阻断剂,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CCPSs抑制血管新生与PI3K/Akt/mTOR通路调控之间的关系。成果:1.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工艺研究(1)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对CCPSs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mL:g)为22.5:1、酶用量为238 U/g、pH值为5.0、提取温度58℃、超声功率为400 W。在优化的条件下,CCPSs提取率达13.57±0.48%。相对于传统的热水提取法,利用本方法来提取CCPSs,不仅能节省时间、降低溶剂消耗和能耗,而且能得到更高的CCPSs粗多糖得率,多糖含量和提取率。(2)FTT脱除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的最佳工艺为:冷冻温度为-40℃、冷冻时间为96h、解冻温度为10℃、冻融循环处理次数为11次。在该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FTT法对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脱除率(Dr%)、多糖保留率(Rr%)、多糖与蛋白的选择系数(Kc)分别为87.10± 1.91%、84.91±2.45%、5.77±0.43。相对于传统Sevag法,FTT法不仅具有高蛋白脱除率和维持多糖结构稳定等优点,而且还有高选择性和绿色无污染的特点。(3)CCPSs 粗多糖经 Q Sepharose Fast Flow 柱色谱和 Sephacryl S-400 凝胶柱色谱的联合分级纯化,通过组分筛选和优化,获得了离子电性和分子量均较均一的目标多糖CCPSs,且其平均产率达1.42%。2.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CCPSs为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物,平均总糖含量为91.88%,不含蛋白和糖醛酸。CCPSs是由D-Glc组成的均多糖,它的平均分子量为91.1 kDa。CCPSs的主链由(1→3)链接的α-D-Glc组成。分支链由一个(1→3)链接的α-D-Glc和末端α-D-Glc-4-O-S03-组成。其分支链连接于主链α-D-Glc的C-4上。CCPSs结构的分支度为16.73%。其支链中α-D-Glc-4-O-SO3-的C-1通过(1→3)链接的O-3连接到α-D-Glc上。该多糖的平均硫酸基含量为9.12%。3.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研究CCPSs对AS斑块具有显着稳定作用。其对斑块的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CCPSs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TC、TG、LDL含量(P<0.01或P<0.05),并显着升高HDL含量(P<0.01);明显缩小斑块面积(P<0.01);显着抑制斑块组织内脂质含量和巨噬细胞含量(P<0.01或P<0.05),并明显升高平滑肌细胞含量和胶原含量(P<0.01或P<0.05)。通过有效改善AS模型小鼠的血脂代谢紊乱而显着减小AI指数(P<0.01),并显着抑制斑块易损成分和促进斑块维稳因子而明显降低VI值(P<0.01)。4.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在ApoE-/-小鼠AS模型上,CCPSs能显着抑制AS模型小鼠主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P<0.01或P<0.05),并能明显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血管生成调节因子VEGF及MMP-9的mRNA及磷酸化蛋白表达(P<0.01或P<0.05)。在HUVECs细胞模型上,CCPSs不仅能显着抑制通路激动剂VEGF引起的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mRNA及磷酸化蛋白强表达,而其对VEGF诱发HUVECs的Matrigel胶高管腔形成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CCPSs的这种抑制作用能被通路阻断剂LY294002(PI3K的特异性通路阻断剂)所阻断。使用LY294002后再增加CCPSs干预,其对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mRNA和磷酸化蛋白表达以及HUVECs的Matrigel胶管腔形成率的影响,与单独使用LY294002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本文以田螺肉为原料,运用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具有快速破胞和高效水解糖蛋白糖肽键的特点,通过提取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建立起了基于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法的CCPSs粗多糖提取新方法,并证明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提取法为CCPSs粗多糖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利用蛋白与多糖在FTT过程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蛋白脱除方案的设计和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FTT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绿色脱除新方法,并证明FTT法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地绿色方法,其用于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脱除能够替代传统的Sevag法;针对高硫酸基含量赋予CCPSs高负电性的特点,并结合多糖作为一类大分子聚合物的化学本质,形成了基于Q Sepharose Fast Flow柱色谱和Sephacryl S-400凝胶柱色谱的CCPSs粗多糖联合分级纯化方法,获得了离子电性和分子量均较为均一的目标多糖CCPSs;综合应用化学分析、UV-vis光谱、IR光谱及NMR波谱等现代分析技术,识别鉴定解析出了 CCPSs的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特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论证了 CCPSs对AS斑块具有显着稳定作用,并阐明了 CCPSs基于PI3K/Akt/mTOR通路干预血管新生而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在理论上,提出和验证了“CCPSs具有稳定AS斑块作用,且其稳定机制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理论假说;在实验方法上,对CCPSs制备引入了新型冻融脱蛋白技术,超声辅助耦合酶法提取方法和Q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与Sephacryl S-400柱层析联合分级纯化方法。在研究层次上,形成了“制备-结构-功效-机制”的CCPSs四维立体系统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首次建立CCPSs的制备方法,解析了其一级结构,确认其稳定AS斑块的作用,阐明稳定AS斑块的机制。这些研究对于促进田螺这种药食同源产品的深入开发,为AS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以及为其它水产动物多糖的开发提供新思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二、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鱼菜共生系统
        1.2.1 鱼菜共生系统的概念及其生态学原理
        1.2.2 鱼菜共生系统的发展、组成及其分类
        1.2.3 鱼菜共生系统的优点及不足
    1.3 藻类的特点及其应用
        1.3.1 藻类在水培系统中的应用
        1.3.2 藻类在水产养殖以及水质净化方面的应用
    1.4 大型藻类在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应用
        1.4.1 理论可行性
        1.4.2 技术可行性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的构建
    2.1 模式组成及其特点
    2.2 模式生态学原理
    2.3 大型藻类在模式中的应用条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藻类品种及其特征
        2.3.3 试验系统的搭建
        2.3.4 试验方法
        2.3.5 数据分析
        2.3.6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鱼菜共生模式的性能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测定方法
        3.3.1 水质指标测定
        3.3.2 蔬菜生长情况测定
        3.3.3 鱼种生长情况测定
        3.3.4 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CO?体积浓度测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系统运行情况及水质指标的变化
        3.5.2 系统的生产性能
        3.5.3 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CO?体积浓度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充营养元素对可持续鱼菜共生模式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1 水质指标监测
        4.3.2 泥鳅生长情况测定
        4.3.3 蔬菜生产效果、根系形态等参数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系统运行情况以及水质指标的变化
        4.5.2 系统的生产性能
        4.5.3 氮的分布规律
        4.5.4 模式各要素配比估算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今后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四川省水产养殖现状
    1.2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
        1.2.1 外源性污染
        1.2.2 自身性污染
        1.2.3 抗生素污染
    1.3 水产养殖污染物的估算方式
        1.3.1 化学分析法
        1.3.2 其它方法
    1.4 水产养殖水体中抗生素的检测
        1.4.1 检测水体中抗生素的预处理方法
        1.4.2 检测水体中抗生素的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状况调查及分析
    2.1 四川省水产养殖现状调查
        2.1.1 调查途径与范围
        2.1.2 养殖情况调查
    2.2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环境状况
        2.2.1 监测内容
        2.2.2 监测结果
        2.2.3 鱼类养殖水质综合评价
    2.3 鱼类养殖产排污量估算
        2.3.1 产排污系数测算方法
        2.3.2 产排污量估算
        2.3.3 产排污量的差值分析
    2.4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防治对策
        2.4.1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
        2.4.2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防治对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噻吩固相萃取光度法和色谱法测定水体中四环素含量的方法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3.1.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1.4 静态吸附实验
        3.1.5 固相萃取实验
        3.1.6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3.1.7 四环素类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材料的表征分析
        3.2.2 静态吸附结果
        3.2.3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2.4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能
        3.2.5 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
        3.2.6 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条件的优化
        3.2.7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养殖水体水质恶化的生态学原理
    1.3 原位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方法
        1.3.1 优化养殖放养结构
        1.3.2 优化养殖管理措施
    1.4 鱼蚌混养的研究现状
    1.5 硝化细菌挂膜调控水产养殖水体水质
    1.6 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养鱼种类和投饲量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养殖试验
        2.2.2 生长指标测定
        2.2.3 水质监测
        2.2.4 试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2.2.5 数据计算
        2.2.6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2.3.2 水质分析
        2.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鱼蚌比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养殖试验
        3.2.2 生长指标测量
        3.2.3 水质监测
        3.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3.2.5 数据计算
        3.2.6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3.3.2 水质分析
        3.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载体对硝化细菌挂膜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养殖试验
        4.2.2 水质监测
        4.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4 数据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质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化菌挂膜对混养系统中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养殖试验
        5.2.2 生长指标测量
        5.2.3 水质监测
        5.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6 数据计算
        5.2.7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5.3.2 水质分析
        5.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5 氮、磷物料衡算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及应用原理
    1.3 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发展
        1.3.1 国外发展
        1.3.2 国内发展
    1.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效益优势
        1.4.1 经济效益
        1.4.2 生态效益
    1.5 国内外养殖水净化处理方法
        1.5.1 单一生态型
        1.5.2 单一生物性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现场采样和监测方法
    2.1 监测点位的确定
        2.1.1 养殖场地的确定
        2.1.2 养殖示范点的鱼塘基本情况
        2.1.3 示范点养殖品种代表性分析
    2.2 示范点养殖情况
    2.3 现场采样监测
        2.3.1 监测数据
        2.3.2 采样和处理方法
        2.3.3 采样频次
        2.3.4 监测指标
        2.3.5 水质分析标准
第三章 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分析
    3.1 六合区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1.1 鱼塘收获情况
        3.1.2 鱼塘效益
        3.1.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2 六合区养殖鱼塘水质分析
        3.2.1 水体监测情况
        3.2.2 水体监测结果分析
        3.2.3 六合区养殖鱼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2.4 因子分析
        3.2.5 底泥监测分析
    3.3 六合区养殖鱼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3.4 如东县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4.1 鱼塘收获情况
        3.4.2 鱼塘效益
        3.4.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5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水质分析
        3.5.1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5.2 因子分析
        3.5.3 结果分析
        3.5.4 底泥监测分析
    3.6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第四章 改进与建议
    4.1 六合区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2 改进建议
    4.3 如东县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4 改进建议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6)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淡水养殖业现状及澳洲淡水龙虾介绍
        1.1.1 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1.2 澳洲淡水龙虾生物学特性
    1.2 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问题、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分析
        1.2.1 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2.2 我国淡水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原因
        1.2.3 养殖水体水质污染危害分析
    1.3 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复合菌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1 常用水产养殖水质调节细菌
        1.4.2 复合菌剂在养殖中的生态安全保障
        1.4.3 复合菌剂在水产养殖中的抗病作用
        1.4.4 复合菌剂主要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功能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的来源
        2.2.2 培养基及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2.5 菌株的鉴定
        2.2.6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2.3.3 菌株的16S rDNA鉴定
        2.3.4 菌株的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水质微生物稳定剂的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的来源
        3.2.2 培养基及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菌剂对养殖废水水质降解实验
        3.3.2 菌剂对致病菌的抑菌性实验
        3.3.3 复合菌剂的生态毒性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废水降解实验
        3.4.2 致病菌抑菌实验
        3.4.3 斑马鱼毒性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水质稳定剂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介绍
        4.2.2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实验设计
    4.3 仪器与设备
        4.3.1 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4.3.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澳洲淡水龙虾存活情况
        4.4.2 复合菌剂对水质的改善结果
        4.4.3 养殖系统水质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样品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2.3 高通量测序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5.3.2 复合菌剂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3 养殖水体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4 肠道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5 沉积物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6 养殖系统中群落N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菌株测序结果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稻鱼共生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2 稻蟹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3 稻虾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4 稻渔共生系统的整合和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宁夏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光明渔场基地介绍
        2.1.2 系统组成
        2.1.3 池塘工程化建设内容
        2.1.4 设备安装
        2.1.5 鱼种放养
        2.1.6 饲养投喂及水质管理(养殖旺季)
        2.1.7 水质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流水槽养殖草鱼产量
        2.2.2 水质变化
    2.3 讨论
        2.3.1 流水槽产量情况
        2.3.2 流水槽水质变化情况
        2.3.3 流水槽污染处理问题
第三章 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稻鱼共生单元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塘口布局和生产情况
        3.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稻鱼系统pH值变化
        3.2.2 三种稻鱼系统盐度变化
        3.2.3 三种稻鱼系统三态氮的变化
        3.2.4 三种稻鱼系统全磷和钾的变化
        3.2.5 稻鱼共生系统的水体其它水质变化
        3.2.6 不同稻渔工作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
    3.3 小结
第四章 银川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
        4.1.3 稳定同位素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养殖系统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2 各塘口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3 各养殖系统中生物营养级情况
        4.2.4 同一系统不同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2.5 不同系统中同一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流水池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
    5.2 稻渔共作系统下环沟水化学指标和土壤指标的分析方面
    5.3 稻渔共作系统中同位素特征方面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非金属矿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天然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2 天然非金属矿负载金属离子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
        3 载锌凹凸棒石研究进展
    第二章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1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
        2 鱼类对锌需要量的研究现状
        3 团头鲂锌及其它微量元素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细菌对锌的抗性作用和锌对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1 细菌对锌等重金属的抗性作用
        2 锌等重金属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协同选择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水产动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一、水产动物多糖的提取
        二、水产动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三、水产动物多糖的结构表征
        四、水产动物多糖的药理活性
        五、小结
    第二节 田螺多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血管新生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硫酸多糖抗AS的研究进展
        一、硫酸多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二、硫酸多糖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三、硫酸多糖减少炎性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粘附和聚集到血管内膜
        四、小结
第二章 CCPSs制备方法的构建
    第一节 CCPSs粗多糖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提取法的构建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CCPSs粗多糖中蛋白杂质循环冻融脱除法的构建
        一、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CCPSs粗多糖离子交换与分子筛凝胶柱色谱联合分级纯化法的构建
        一、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
    一、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一) 主要仪器
        (二)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CCPSs的制备
        (二) CCPSs的脱硫
        (三) CCPSs外观性状观察和溶解度的测定
        (四) CCPSs总糖含量的测定
        (五) CCPSs蛋白质含量的测定[14]
        (六) CCPSs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七) CCPSs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八) CCPSs的UV-vis光谱分析
        (九) CCPSs及其甲基化样品的IR光谱分析
        (十) CCPSs单糖组成的测定
        (十一) CCPSs分子量测定及均质性的评价
        (十二)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十三) 甲基化分析
        (十四)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CCPSs性状观察和溶解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二) 总糖、硫酸基、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三) CCPSs的UV-vis和IR光谱分析结果与分析
        (四) CCPSs的单糖组成测定结果与分析
        (五) CCPSs的分子量测定及均质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六) CCPSs和dsCCPSs的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结果与分析
        (七) CCPSs和dsCCPSs的甲基化结果与分析
        (八) CCPSs的NMR波谱结果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CCPSs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动物、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原料
        (三) 主要试剂
        (四)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给药剂量的选择
        (二) 动物饲养及伦理
        (三) 动物模型复制及给药方案
        (四) 病理取材
        (五) 药效评价
        (六) 数据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分组给药前的模型确认
        (二) 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三) CCPSs对AS小鼠血脂水平及AI的影响
        (四) CCPSs对小鼠主动脉和斑块形态及斑块与管腔面积比例的影响
        (五)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脂质含量的影响
        (六)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七)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胶原含量的影响
        (八)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含量的影响
        (九)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VI值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细胞
        (三) 实验材料
        (四) 主要仪器
        (五) 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体内动物实验
        (二) 体外细胞实验
        (三)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二) CCPSs对斑块内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三) CCPSs对斑块内VEGF和MMP-9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四) CCPSs对HUVECs的细胞毒性
        (五) CCPSs对HUVECs通路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六) CCPSs对HUVECs的Matrigel胶管腔形成情况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D]. 张柯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D]. 王怡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D]. 汪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D]. 陶柄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7]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D]. 徐芯渝. 重庆大学, 2019(01)
  • [8]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D]. 刘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瑞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D]. 熊清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提高水产饲料水分稳定性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