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木花卉的病害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佟昀铮[1](2021)在《浅析北方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也愈加重视。不同于南方适宜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北方寒冷干燥的冬季导致北方园林植物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全方位多方面的角度入手,严格把控所涉及的养护管理环节才能保证园林绿化植物达到预期的效果。
陶君,徐少亭,王月岚,高婷婷,张佳龙[2](2021)在《西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发展,各类增绿提质工程、"口袋公园"、街头绿地不断兴起建设,园林植物苗源地也逐步涵盖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山西等多个地区。结合养护工作现状,对阿拉善左旗建成区内园林植物为害较为严重的蚜虫、红蜘蛛、天牛、吉丁虫、霜霉病、叶斑病、溃疡病、腐烂病等病虫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王璐瑶[3](2020)在《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而鼓浪屿作为我国又一个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节点,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我国灿烂文明的重任,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多维度的,饱含文物、建筑、景观整体风貌,而鼓浪屿植物景观作为形成鼓浪屿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植物景观含着重要的遗产价值,符合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是遗产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鼓浪屿的遗存本体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矛盾,如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之间、文物保护与植物景观之间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找到矛盾的成因不应局限在当下,而应客观的分析鼓浪屿的从古至今历史演替过程,从系统整体寻求问题根源出发,从而协调鼓浪屿庞大又复杂的文化遗产内容,找到凸显并保护鼓浪屿遗产价值的植物景观发展方向。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方法入手,结合植物景观特性。再以分析鼓浪屿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成因,从鼓浪屿整体风貌、空间构成当中了解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结合现状调研成果与相关法律规范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主要矛盾,通过植物景观要素,再融汇遗产保护、植物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协调鼓浪屿文化遗产地各遗产要素与植物景观间的关系,形成以植物景观特色为重要组成的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特色风貌,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并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植物景观保护与营造策略,为鼓浪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鼓浪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研究鼓浪屿植物景观的历史沿革并提出针对性的植物景观营造与管养策略,不仅能够为我国各文化遗产地特色风貌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还将以此为开端展示植物景观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
姜扬[4](2020)在《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效益,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盐城市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也相应加大了投入,主要绿化指标持续改善。研究发现盐城市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制约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提升及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一是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对本市的园林绿化工作管控策略规划不科学,缺乏系统性;二是市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具体管理细则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三是开展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时缺乏高素质、综合管理养护技能强的人员,缺少综合实力过硬的技术队伍;四是缺少现代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械化程度不够,造成日常工作效率低下;五是受到重建设轻养护管理思想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六是社会大众对于园林绿化管理及保护意识和参与度不够,社会力量对当地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贡献不足。本文针对盐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美化功效与经济效益、提升群众园林绿化意识、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构建专业的园林绿化管理人才队伍、政府保证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内容做到齐头并进六个方面,在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城市成熟与先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完善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具体解决办法。
李文彬,徐晓燕[5](2019)在《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措施综述》文中指出城市园林树木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美化园林景观建筑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从园林树木的修剪、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综述了城市园林树木的具体养护措施,以期为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提供参考。
颜军[6](2019)在《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昌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园林绿化的发展。近些年,南昌市引进了多种园林绿化植物,迅速改变了以往的植物群落结构,导致市内生态小环境突然改变,病虫害发生率迅速上升。加上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缺位、气候变化大、栽培方式落后,病虫害问题愈加猖獗。为全面分析南昌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问题,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植物危害程度等,进而提出有利于提高病虫害防治力度的策略,间接优化市内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效益,本文主要在实地普查基础上结合取样调查法、重点调查法探究了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效防治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的技术及其对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较系统地调查了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类型,鉴定了病害30种、虫害56种,其中较严重的病害包括紫薇白粉病、碧桃流胶病、雪松针枯病、紫薇煤污病和大叶黄杨白粉病等5种;较严重的虫害有朝鲜球坚蚧、月季长管蚜、蛴螬、月季切叶蜂、紫薇绒蚧、红蜘蛛、栾多态毛蚜和光肩星天牛等8种。(2)对上述病虫害发生条件、主要规律、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城市环境污染较重、病虫害防治工作管理粗放、不合理的引种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3)对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养护方式、苗木引进、防治部门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队伍专业性不强、城市绿化工程苗木复检未引起重视、未能形成联防联治的机制、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等问题。(4)提出了强化园林绿化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管理,严控苗木引进时的检验检疫关,建立病虫害联防联治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测信息平台等相应对策。
张建涛[7](2019)在《五角枫黄萎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角枫Acer mollo Maxim.为槭树科(Aceraceae)槭属(Acer)落叶乔木,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该树种树姿优美,叶色多变,是城乡优良的绿化树种;因木材坚硬、细致、有光泽,叶含鞣质,种子榨油也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之一;其枝、叶可入药,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新型经济植物,具有很高的开发前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五角枫种植规模的扩大,五角枫猝倒病、白粉病、褐斑病等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山东及全国各地五角枫大苗和幼树上发生了一种新病害,给五角枫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发生面积有逐年扩大趋势。在山东某些大苗培育苗圃地发病率达80%以上。该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症状表现为整株叶片失水萎蔫,病叶快速由边缘向里逐渐干缩卷曲,干枯,绿色病叶后期变为黄色焦枯状,病枝木质部明显坏死褐变,在病枝的横截面上可以观察到褐色的坏死病线;根据其症状表现初步定名为“五角枫黄萎病”。目前有关该病害未见系统研究和报道,为此本论文对该病害发生、病原菌种类鉴定、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及林间药效试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病害发病调查在2018年610月分别对山东曲阜市五营山苗圃、郯城县新村苗圃、费县新时代苗圃等地的五角枫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其中,曲阜五营山苗圃发病较重,2018年6月、9月、10月3次调查,发病率分别为62.9%、78.0%和80.6%;感病指数分别为24.0、42.5、69.5。临沂市郯城县新村苗圃和临沂费县新时代苗圃病害发病较轻,2018年6月调查,发病率分别为16%和27%,感病指数分别为8.0和11.5。2.病害鉴定(1)病害症状观察及描述发病症状为萎蔫型,其表现为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萎蔫,很快自叶片的边缘向里逐渐干缩卷曲,病叶颜色变为淡绿或灰绿色,不落叶,随着病害进一步发展,前期干绿状态叶片逐渐变为黄色焦枯状,一般不脱落;剥开叶柄、枝干和根韧皮部观察,会发现木质部有黑褐色的病线,病枝的横截面上有黑褐色的病斑。(2)病原菌鉴定通过组织分离培养及分离物纯化培养,优势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的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其菌落具有多样性表现,根据菌核数量、菌落特征、气生菌丝颜色生长状态等特征,分为黑、白两种颜色,五种形态。同一菌株的继代培养中会也会出现颜色和形态的交替和互换。3.病害发生规律在山东地区林间的发病时期为5月10月,5月下旬症状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与9月中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9月份发病最为严重,尤其是秋雨多时病害发生会加重,病害发展可持续至10月;以26年生植株为高感植株。4.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生长的最适宜pH范围为78,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最佳氮源是KNO3,K2HPO4与MgSO4是大丽轮枝菌生长的最佳无机盐组合,最佳C/N为42:1。5.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选用九种低毒杀菌剂,采用含毒介质法对大丽轮枝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水剂、40%氟硅唑乳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恶霉灵水剂、80%大蒜油乳油、0.5%小檗碱水剂对大丽轮枝菌的EC50值分别为0.1038μg/mL、0.1542μg/mL、0.2208μg/mL、0.5879μg/mL、2.0513μg/mL、5.2631μg/mL、8.8972μg/mL、1.8441E+11μg/mL、4.2309E+12μg/mL。其中以甲基硫菌灵对大丽轮枝菌的毒力最高,其次为咪鲜胺和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对大丽轮枝菌的毒力较高,戊唑醇、异菌脲对大丽轮枝菌的毒力中等,恶霉灵对大丽轮枝菌的毒力较低;大蒜油和小檗碱两种生物杀菌剂对大丽轮枝菌的毒力最差,低浓度时基本无效。6.林间药剂试验选用八种低毒杀菌剂,采用灌根方法在林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恶霉灵、吡唑醚菌酯、氟硅唑、异菌脲和小檗碱对五角枫黄萎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66.7%、62.5%、60.0%、55.0%、50.0%、50.0%、25.0%和16.7%,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恶霉灵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异菌脲和小檗碱防治效果差。田间防治效果与室内毒力测定效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生产上防治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提供了可选择药剂种类和理论依据。
赫嵩[8](2019)在《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群落生态学、景观学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和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等,研究了铁西区内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绿色廊道景观结构和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铁西区绿色廊道生态规划方案的改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铁西区绿色廊道调查结果显示,铁西区内道路断面形式变化多样,一板两带式和三板四带式道路断面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5.81%(8)和51.61%(16)。最宽的街道为南京南街32 m,最窄的街道为富工一街为6.5 m。调查区段内每条街道的曲度不同,最小曲度为1.0,最大曲度为1.64,且所有街道均表现出500 m左右出现一个断点。8条街道的线点率差异较大,最低为文水街,线点率为0.52,重工南街线点率最高,为2.65;75%的街道环通度大于0.35,γ指数均在0.66上下浮动。河流绿色廊道以乔+草的复合式形式存在,乔木主要为垂柳和金叶榆,草本主要为三叶草、早熟禾,植被的盖度均在75%以上。绿带廊道调查记录到70种人工植物分属36科54属。一环路和二环路绿地树种多为乡土树种和园林绿化常用树种,梓树、银杏、国槐和白杨等乔木应用比例最高,依次为56%、43%、42%和36%。铁西区绿色廊道植物配置调查结果显示,32条街道中共发现乔灌草应用种类85种,其中乔木种类36种,灌木种类25种,草本植物22种,藤本植物2种,常绿落叶比为1﹕5,乔、灌、草三者的比例为1.00:0.69:0.61,所占百分率分别为43.37%、30.12%和26.51%。季相植物的配置以变色树种银杏、色木槭等乔木为主,其次为花灌木榆叶梅、丁香、连翘等。绿色廊道内的植物配置方式兼具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规则式配置方式如保工南街火炬树的列植和胜利南街毛白杨的对植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东湖街的丛植等。铁西区绿色廊道养护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铁西区在水肥、修剪、防冻害和病虫害等方面管理水平较高。最为常见的防冻害管理办法如入冬前灌“冻水”、树干涂白或者缠绕草帘、搭设防风障等。路侧杂草的清除主要是人工拔除。突出性问题为植物配置形式单一、绿色道路廊道连接性缺乏、养护管理水平低。建议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科学的进行绿色廊道内植物的配置,与此同时,加强绿色廊道的建设与指导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针对本课题的调查结果,以建设大路和兴华北街为例,提出改建建议。基于绿色廊道的结构需求,网络交点处建议补加山杏、桃叶卫矛等乔木种类,补加灌木种类如风箱果和金叶榆,形成乔+灌的复合式植物配置结构。再者,基于铁西区绿带廊道的建设,以建设大路和兴华北街为例,针对长距离、无断点的路段进行绿带廊道的改建工作。建议补加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稳定的乔+灌+草或乔+灌复合式带状结构。植物的选择建议使用树种如法桐、臭椿、枫杨、合欢等,灌木树种建议选用鸡树条荚蒾、蓝叶忍冬和多季玫瑰,草本及地被植物建议选择早熟禾、酢浆草、白三叶草、萱草、玉簪等生长势强、抗性强的植物种类。
吴碧云[9](2019)在《广州市六种花卉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取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已趋于成熟稳定,花卉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品种规格亦逐年增多。花卉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花卉病虫害也相续发生,并且给花卉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广州花卉贸易位居全国首列,但每年花卉病害给花卉产业造成较大损失,一些花卉病害的病原并不清楚,因此,掌握其病害种类及其病因对今后花卉病害的准确诊断和科学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广州地区采集到六种常见的具有病斑的观赏花卉,根据Koch’s法则,通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六种花卉病害病原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口红花叶斑病、银边草叶斑病、长春花炭疽病和紫背竹芋炭疽病的病原菌分别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鸢尾根腐病病原属于Diaporthe fraxini-angustifoliae复合菌群,粉黛万年青叶斑病的病原属于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这些病害均是国内首次报道。
刘敏[10](2019)在《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园林建设正在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和特色化。但绿化养护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早期状态,设计人员重设计,轻养护,使得后期养护无法与前期绿化相结合,导致道路绿化成效不明显,道路维护的工作量巨大,精细而专业的养护,才能更好地保证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使其发挥重要的绿化功能。城市主干道及其示范道路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现状、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措施和养护管理模式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法等方法首次调查了芙蓉中路、韶山北路、凌霄路、荷花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次干道及支路共14条,走访了负责道路绿化的相关单位,取得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情况、管理模式和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分析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模式、道路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和道路断面形式及道路绿化带植物的分布情况,记录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问题有:(1)杜鹃的修剪方式不符合其花灌木的观赏特性,使道路绿化中的杜鹃只长叶却不见开花;(2)大多数采用模纹形式栽植的绿篱,其内膛无法通风透光,导致植物生长势较弱,易感病虫害,营养被杂草抢夺,出现大量枯枝败叶、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增加养护难度,影响其观赏性;(3)除草过程中,只有少数地被中的杂草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式,多数绿带中的杂草只能人工拔除,且除草时间没有根据杂草特性合理安排,每年重复除草工作,大大增加了养护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4)只有少数养护人员熟练掌握养护管理措施,大部分养护人员无法独挡一面,许多养护工作需要带队队长亲自指导,否则无法按时按效完成。建议:(1)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2)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3)加强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力度,确保在养护过程中做到合理、明确、精准;(4)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5)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二、树木花卉的病害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木花卉的病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北方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意义 |
2 技术要点 |
2.1 园林树木养护管理的技术要点 |
2.1.1 科学的土壤水肥管理 |
2.1.2 合理的整形修剪 |
2.1.3 注重病虫害防治 |
2.2 园林花卉及草坪养护管理的技术要点 |
2.2.1 花卉及草坪的生长习性 |
2.2.2 花卉养护管理技术方案 |
2.2.3 草坪养护管理技术方案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缺乏对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视 |
3.1.2 植物养护管理缺乏规范制度 |
3.2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展望 |
4 结语 |
(2)西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阿拉善左旗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2 具体防治方法及措施 |
2.1 休眠期防治 |
2.2 萌芽期防治 |
2.3 高峰期防治 |
3 阿拉善左旗建成区主要虫害防治措施 |
3.1 植食性地下害虫防治措施 |
3.2 食叶害虫防治措施 |
3.2.1 春尺蠖。 |
3.2.2 天幕毛虫。 |
3.2.3 山楂粉蝶。 |
3.3 蛀干害虫防治措施 |
3.3.1 光肩星天牛。 |
3.3.2双条杉天牛。 |
3.3.3 吉丁虫。 |
3.3.4 芳香木蠹蛾。 |
3.4 刺吸式害虫防治措施 |
3.4.1 松大蚜。 |
3.4.2 介壳虫。 |
3.4.3 白粉虱。 |
3.4.4 红蜘蛛。 |
3.4.5 蚜虫(蜜虫、腻)。 |
4 阿拉善左旗建成区病害防治措施 |
4.1 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防治措施 |
4.1.1 根腐病。 |
4.1.2 立枯病。 |
4.1.3 猝倒病。 |
4.2 真菌引起的枝干病害防治措施 |
4.2.1 枯萎病(又名干腐病)。 |
4.2.2 溃疡病。 |
4.3 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防治措施 |
4.3.1 叶斑病。 |
4.3.2 松赤枯病(油松主要病害)。 |
4.3.3 白粉病。 |
4.3.4 锈病。 |
4.3.5 侧柏叶凋病。 |
4.3.6 霜霉病。 |
4.3.7褐斑病。 |
5 结语 |
(3)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
1.1.2 世界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现状 |
1.1.3 植物景观重要性 |
1.1.4 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的植物景观保护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世界文化遗产 |
2.1.2 遗产价值 |
2.1.3 植物景观 |
2.1.4 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要素 |
2.2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2.2.1 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
2.2.2 遗产地植物景观的认知与修复研究 |
2.2.3 遗产地植物景观管养研究 |
2.2.4 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 |
2.3 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对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对鼓浪屿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综述小结 |
2.4.1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相关研究 |
2.4.2 鼓浪屿相关研究 |
2.5 案例分析 |
2.5.1 法国凡尔赛历史遗产的植物景观研究 |
2.5.2 德国世界文化遗产魏玛ILM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
2.5.3 国内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过程 |
3.1 公共地界形成前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2年以前) |
3.1.1 原住民的建设活动(宋元~1842) |
3.1.2 外来文化传播期(1842~1902) |
3.2 公共地界成熟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3-1938) |
3.2.1 相关组织 |
3.2.2 庭园特色 |
3.2.4 植物种植 |
3.2.5 空间布局 |
3.2.6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
3.3 公共地界晚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41~1945) |
3.3.1 建设发展停滞 |
3.3.2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
3.4 解放后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相关概况(1945~至今) |
3.4.1 第一阶段:景城相依与城市社区(1940-1980) |
3.4.2 第二阶段: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社区(1980-2000) |
3.4.3 第三阶段:人文回归与遗产社区(2000-至今) |
3.4.4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 |
4.1 鼓浪屿植物景观价值解读 |
4.2 作为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
4.2.1 自然环境的植物景观特色 |
4.2.2 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特色 |
4.3 作为非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
4.3.1 宅前屋后植物景观特色 |
4.3.2 建国后的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特色 |
4.4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现状问题研究 |
4.4.1 鼓浪屿植物景观理论研究的缺乏 |
4.4.2 公众对鼓浪屿文化遗产地认识上的误区 |
4.4.3 鼓浪屿自然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
4.4.4 鼓浪屿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要素分析 |
5.1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总体保护要求 |
5.1.1 鼓浪屿保护定位 |
5.1.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 |
5.1.3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法规 |
5.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要素分析 |
5.2.1 “性”——定性选种 |
5.2.2 “境”——所处境域 |
5.2.3 “景”——意境景观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体系构建 |
6.1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体系的原则 |
6.1.1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
6.1.2 最小干预原则 |
6.1.3 可逆性原则 |
6.1.4 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原则 |
6.2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体系 |
6.2.1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
6.2.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分类 |
6.2.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
6.3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要求 |
6.3.1 植物群落的遗产保护要求 |
6.3.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
6.3.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实施建议 |
7.1 植物群落的保护实施建议 |
7.1.1 保护监测:配合已有监测和风险应对系统进而建设 |
7.1.2 多方宣传:提升植物景观保护意识 |
7.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
7.2.1 发展策略:优化提升,适应性改造 |
7.2.2 社区动员:提高居民积极性,生活美景共享 |
7.2.3 树楼一体:物质层面古树与建筑的矛盾解决 |
7.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
7.3.1 常见灾害:台风、病虫害威胁下的应对与预防 |
7.3.2 鼓浪屿植物的修剪 |
7.3.3 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的管控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园林绿化及园林绿化管理的概述 |
2.1 园林绿化及园林绿化管理的概念 |
2.2 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2.3 园林绿化管理对于园林绿化工作的意义 |
3 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
3.2 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产生原因 |
4 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借鉴 |
4.1 新加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经验 |
4.2 纽约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 |
4.3 伦敦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 |
4.4 上海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 |
4.5 杭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经验 |
5 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的提升对策与完善建议 |
5.1 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整体与长远的目光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
5.2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的协调和科研工作、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美化、经济效益 |
5.3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鼓励全民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
5.4 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做好宣传、警示及激励工作 |
5.5 构建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养护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 |
5.6 重视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建设与管理齐头并进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措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修剪 |
1.1 修剪原则 |
1.1.1 因地制宜,按需修剪。 |
1.1.2 遵循植物生长发育习性。 |
1.2 修剪时间 |
1.2.1 夏季修剪。 |
1.2.2 冬季修剪。 |
1.3 修剪方法 |
1.3.1 短截和疏删。 |
1.3.2 回缩。 |
1.3.3 缓放。 |
1.3.5 刻伤与环剥。 |
1.3.6 摘心与留桩修剪。 |
2 施肥 |
2.1 施肥原则 |
2.2 施肥方法 |
2.3 施肥时间 |
3 水分管理 |
3.1 浇水原则 |
3.2 浇水时间 |
3.2.1 休眠期浇水。 |
3.2.2 生长期浇水。 |
4 病虫害防治 |
4.1 病害的类型 |
4.1.1 非侵染性病害。 |
4.1.2 侵染性病害。 |
4.2 虫害类型 |
4.3 防治方法 |
4.3.1 植物检疫。 |
4.3.2 农业防治。 |
4.3.3 物理防治。 |
4.3.5 化学防治。 |
5 其他养护措施 |
(6)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绿化植物及其病虫害 |
1.1.2 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达国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2.2 国内先进省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2.3 江西省及南昌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时间 |
2.2.2 调查地点 |
2.2.3 调查内容 |
2.2.4 病害调查方法 |
2.2.5 虫害调查方法 |
2.2.6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鉴定 |
2.3 病虫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南昌市主要园林绿化植物分布 |
3.2 南昌市主要园林绿化植物的重要病虫害 |
3.2.1 病害种类调查 |
3.2.2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3.3 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3.3.1 虫害种类调查 |
3.3.2 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3.4 南昌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原因总体分析 |
3.4.1 园林植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
3.4.2 城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污染加重 |
3.4.3 管理粗放及防治工作滞后 |
3.4.4 不合理的引种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 |
3.5 本章小结 |
4 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问题及其对策 |
4.1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
4.1.1 养护方式 |
4.1.2 苗木引进 |
4.1.3 防治部门 |
4.1.4 信息系统 |
4.2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
4.2.1 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护效果不佳 |
4.2.2 城市绿化工程苗木复检未引起重视 |
4.2.3 未能形成联防联治的机制 |
4.2.4 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 |
4.3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原因 |
4.3.1 养护方式不够科学 |
4.3.2 苗木检疫流程不健全 |
4.3.3 联防联治机制未形成 |
4.3.4 网络技术应用不足 |
4.4 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
4.4.1 强化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管理 |
4.4.2 严控苗木引进时的检疫检验关 |
4.4.3 建立病虫害联防联治机制 |
4.4.4 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测信息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五角枫黄萎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植物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
1.3 植物黄萎病的研究现状 |
1.4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概述 |
1.4.1 大丽轮枝菌形态 |
1.4.2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 |
1.5 黄萎病的防治研究现状及进展 |
1.6 植物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常用方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五角枫病害发生调查研究 |
2.1.1 调查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病害鉴定研究 |
2.2.1 病害症状描述 |
2.2.2 病原菌的鉴定 |
2.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材料及工具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数据处理 |
2.4 杀菌剂对大丽轮枝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2.4.1 试验材料及用具 |
2.4.2 试验方法 |
2.5 五角枫黄萎病林间小区防治试验 |
2.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2 防治效果检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五角枫病害发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五角枫病害鉴定结果 |
3.2.1 病害症状及描述 |
3.2.2 病原菌组织分离与纯化 |
3.2.3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微观形态观察 |
3.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
3.2.5 分离物致病性测定 |
3.3 发病规律研究结果 |
3.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
3.4.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4.2 pH值菌丝生长受的影响 |
3.4.3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4.4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4.5 菌丝生长受碳氮比的影响 |
3.4.6 无机盐组合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5 杀菌剂对大丽轮枝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5.1 甲基硫菌灵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2 咪鲜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3 氟硅唑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4 吡唑醚菌酯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5 戊唑醇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6 异菌脲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7 恶霉灵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8 大蒜油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9 小檗碱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 |
3.5.10 九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与分析 |
3.6 五角枫黄萎病防治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黄萎病的发生与病原种类 |
4.2 大丽轮枝菌菌落形态 |
4.3 五角枫黄萎病症状 |
4.4 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研究 |
4.5 大丽轮枝菌室内毒力研究 |
4.6 黄萎病的林间防治试验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绿色廊道的概念及分类 |
1.1.1 绿色廊道的概念 |
1.1.2 绿色廊道的分类 |
1.2 城市绿色廊道的功能 |
1.2.1 生态功能 |
1.2.2 景观休闲功能 |
1.3 国内外绿色廊道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城市绿色廊道研究 |
1.3.2 国内城市绿色廊道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规划调查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铁西区交通概况 |
2.1.2 位置与研究范围 |
2.2 调查方法 |
2.2.1 绿色廊道结构调查 |
2.2.2 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组成调查 |
2.2.3 绿色廊道养护管理模式调查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结构调查分析 |
3.1.1 铁西区道路绿色廊道的断面形式及结构特征 |
3.1.2 铁西区河流绿色廊道的分布与功能 |
3.1.3 铁西区绿带廊道内植物的基本组成 |
3.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
3.2.1 铁西区绿色廊道乔灌木种类及配置比例 |
3.2.2 铁西区绿色廊道地被植物种类及草坪调查 |
3.2.3 铁西区绿色廊道季相植物选择及植物配置方式调查 |
3.3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铁西区绿色廊道的养护管理现状 |
3.3.2 铁西区绿色廊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3.4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的改建设计 |
3.4.1 铁西区绿色廊道的改建设计 |
3.4.2 铁西区绿带廊道的改建设计 |
4 讨论 |
4.1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4.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广州市六种花卉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花卉产业现状 |
1.1.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花卉病害的研究 |
1.2.1 国外花卉病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花卉病害研究现状 |
1.3 广州市六种花卉发生病害的情况 |
1.3.1 口红花病害发生情况 |
1.3.2 银边草病害发生情况 |
1.3.3 长春花病害发生情况 |
1.3.4 紫背竹芋病害发生情况 |
1.3.5 鸢尾病害发生情况 |
1.3.6 粉黛万年青病害发生情况 |
1.4 病原真菌分类鉴定方法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本采集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试验仪器 |
2.1.4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2.2.2 致病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2.2.3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2.2.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2.5 电泳检测 |
2.2.6 产物测序与序列分析 |
2.2.7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口红花叶斑病 |
3.1.1 口红花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
3.1.2 口红花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的测定 |
3.1.3 口红花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1.4 口红花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2 银边草叶斑病 |
3.2.1 银边草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
3.2.2 银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3.2.3 银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2.4 银边草叶斑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3 长春花炭疽病 |
3.3.1 长春花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
3.3.2 长春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的测定 |
3.3.3 长春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3.4 长春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4 紫背竹芋炭疽病 |
3.4.1 紫背竹芋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
3.4.2 紫背竹芋炭疽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的测定 |
3.4.3 紫背竹芋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4.4 紫背竹芋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5 鸢尾根腐病 |
3.5.1 鸢尾根腐病的症状特点 |
3.5.2 鸢尾根腐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3.5.3 鸢尾根腐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5.4 鸢尾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6 粉黛万年青叶斑病 |
3.6.1 粉黛万年青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
3.6.2 粉黛万年青叶斑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
3.6.3 粉黛万年青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3.6.4 粉黛万年青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调查背景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调查目的 |
1.4.2 调查意义 |
第2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芙蓉区概况 |
2.1 调查内容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道路 |
2.2.2 走访单位 |
2.2.3 调查方式 |
2.3 长沙市芙蓉区概况 |
2.3.1 地理位置 |
2.3.2 气候概况 |
2.3.3 土壤条件 |
第3章 主要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 |
3.1 主要理论依据 |
3.2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概念 |
第4章 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及分析 |
4.1 芙蓉区道路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
4.1.1 管理部门 |
4.1.2 片区划分情况 |
4.1.3 养护人员情况 |
4.1.4 养护工作分配 |
4.2 芙蓉区道路绿地植物应用现状及频度分析 |
4.2.1 主要植物应用现状 |
4.2.2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
4.3 道路断面形式和绿化带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 |
4.3.1 道路断面形式 |
4.3.2 道路绿化带植物分布 |
4.4 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及分析 |
4.4.1 道路植物的养护 |
4.4.2 绿化维护措施现状 |
第5章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养护管理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因素分析 |
5.3 建议 |
5.3.1 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 |
5.3.2 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 |
5.3.3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养护队伍,确保养护工作科学、精准 |
5.3.4 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 |
5.3.5 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树木花卉的病害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北方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J]. 佟昀铮. 南方农业, 2021(29)
- [2]西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J]. 陶君,徐少亭,王月岚,高婷婷,张佳龙. 现代园艺, 2021(19)
- [3]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D]. 王璐瑶. 华侨大学, 2020(01)
- [4]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措施综述[J]. 李文彬,徐晓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3)
- [6]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 颜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五角枫黄萎病的研究[D]. 张建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D]. 赫嵩.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9]广州市六种花卉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D]. 吴碧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10]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