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七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杞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兰,苗兴军[1](2021)在《杞柳优良无性系综合性状指数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临沂市内杞柳(Salix integra)品种单一、抗性差、产量低、综合性能指标欠佳等突出问题,通过自由授粉原种株育种和自然原种株(芽变)育种2种途径,获取丰富的无性系育种材料,从中进行表型单株选择,选育出无性系22个。为正确评价23个无性系(含对照048),选择对其产量、抗逆性、品质三大性状起重要作用的10个性状指数,测算其综合性状指数,以此为聚类因子,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出综合性状优良的"优系"类群。

殷辉,杨大燕[2](2020)在《杞柳栽培技术及应用》文中指出杞柳是柳质编织业较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同时对防风固沙以及林地美化等有重要作用,极具生态价值。分析了杞柳的形态特征、生物特性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以期能够对杞柳的培育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李新[3](2019)在《杞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阜南地区杞柳栽培和柳编制品生产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近年来,随着出口量的逐年递增,柳编产业在阜南地区的种植规模及产生的效益日益显着,但传统的栽培技术导致其产量一直不高。该文总结了杞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其综合效益,旨在进一步促进当地杞柳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亓军红[4](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夏英三,吴清勤[5](2013)在《杞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介绍杞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田块和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割条等方面内容,以供柳农参考。

赵竑绯[6](2013)在《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是杨柳科柳属多年丛生落叶灌木,耐寒、耐旱、根系发达、适应能力极强,抗旱性和耐涝性较强。杞柳广泛分布于河流冲积、淤积湿润的河阶地。杞柳具有发条率高、柳条细长、富有韧性等优良特性,是工艺柳编制品的最佳条材,柳编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名产。杞柳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护岸、护堤,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因地制宜地发展湿地特色产业,能够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避免、减少和降低洪涝灾害对沿淮低洼地农业生产的破坏和不利影响,直接关系到沿淮低洼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沿淮低洼地农业避灾减灾、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径。同时,发展杞柳还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平衡。国内外对杞柳的研究还不是太多,报道大多集中于杞柳高产栽培、立体种植等方面。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杞柳栽培最为集中的阜南黄岗和颍上半岗地区的杞柳生物量、碳贮量、施肥措施以及淹水胁迫等深入的研究,为更好的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产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栽培模式下杞柳的平均地径为0.46-0.99cm,平均条高为130.44-187.61cm,在相同林龄下纯林的平均地径和条高大于混交林;杞柳纯林及混交林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17.55t·hm-2、17.03t·hm-2,纯林的杞柳叶平均生物量高于混交林,而根系生物量则低于混交林,杞柳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根(7.51t·hm-2)>去皮茎杆(6.32t·hm-2)>茎皮(2.42t·hm-2)>叶(1.16t·hm-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及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地径与平均条高呈极显着正相关;杞柳林平均总生物量与土壤速效磷及1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各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全Ca和全Mg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不同经营代次杞柳林分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10年生(27.76t·hm-2)>18年生(24.98t·hm-2)>5年生(24.47t·hm-2)>1年生(15.06t·hm-2)。杞柳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随不同代次而变化,1年生青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9.29t·hm-2)>根(4.11t·hm-2)>茎皮(3.10t·hm-2)>叶片(2.11t·hm-2);1年生红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6.32t·hm-2)>根(4.11t·hm-2)>茎皮(2.57t·hm-2)>叶片(2.06t·hm-2);5年生红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9.84t·hm-2)>根(9.04t·hm-2)>叶片(2.32t·hm-2)>茎皮(3.27t·hm-2);10年生红皮柳林分为:根(12.62t·hm-2)>去皮茎杆(9.87t·hm-2)>茎皮(3.55t·hm-2)>叶片(1.72t·hm-2);18年生红皮柳林分为:根(12.01t·hm-2)>去皮茎杆(7.39t·hm-2)>茎皮(2.47t·hm-2)>叶片(1.31t·hm-2)。不同经营代次杞柳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氮的含量范围在0.97-3.32g·kg-1之间,有机质含量的范围在5.37-22.62g·kg-1之间;DOC含量为36.96-131.71mg·kg-1。全磷、速效P、全钾、全Ca和全M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52-2.61g·kg-1、1.69-6.94mg·kg-1、107.87-185.03mg·kg-1、11.40-23.06g·kg-1和74.60-89.70mg·kg-1。对杞柳林进行6个梯度的施肥实验,施肥梯度分别为:T1(30g·m-2N)、 T2(20g·m-2N+15g·m-2P)、T3(30g·m-2N+15g·m-2P)、T4(45g·m-2N+15g·m-2P)、T5(60g·m-2N+15g·m-2P)、T6(15g·m-2P)、CK (对照)。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的基径、条高和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T5处理对杞柳茎杆、根、及根蔸生物量的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不同施肥处理下杞柳总生物量的大小为:T1(22.67t·hm-2)≈T2(21.76t·hm-2)≈T3(22.95t·hm-2)<T4(30.20t·hm-2)<T5(37.64t·hm-2)>T6(22.96)>CK (20.42t·hm-2)。模拟涝渍试验显示,经过75天的淹水处理,红皮柳和青皮柳的存活率均达100%,都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但在产生的时间上红皮柳较青皮柳迟10天左右。渍水处理促进了青皮柳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红皮柳在渍水和轻度淹水胁迫下,其生长、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都明显低于对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红皮柳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持续增加并高于对照,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青皮柳的NPQ值增加幅度较小,Fv/Fm一直在0.8-0.85之间波动,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杞柳纯林(WP)、杞柳-杨树混交林(WPP)、杨树纯林(PP)的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分别为6.80、8.50和7.71g·kg-1,相关分析表明SOC与土壤含水量、NO3--N、全N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别为2.88、3.26和2.95kg·m-2,SOC和SOC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杨树-杞柳混交林土壤DOC、DON含量均高于杞柳纯林和杨树纯林,不同土地利用土壤DOC、DON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DOC、DON含量受季节影响波动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夏季及春季土壤的DOC、DON含量较高,秋季和冬季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30cm土壤MBC、MBN平均含量大小都为:杞柳-杨树混交林>杞柳纯林>杨树纯林。土壤MBC、MBN含量季节变化与DOC、DON含量的季节变化相似,春季、夏季含量较高,冬季含量相对较小。通过对0-30cm土层土壤活性碳氮平均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MBC与MBN、DON、DOC呈显着正相关(p<0.01);MBN与DOC呈显着正相关(p<0.01)。对土壤活性碳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土壤MBC与NO3--N、pH、容重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MBN与NH4+-N、pH值呈显着负相关;DOC与NO3--N、全N、全P,速效P、呈正相关,与pH、EC呈负相关;DON与全N、全P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年平均值分别为1.68μmol·m-2·s-1(杞柳纯林)、2.33μmol·m-2·s-1(杞柳-杨树混交林)、1.61μmol·m-2·s-1(杨树纯林),土壤呼吸的日均值最高出现在夏季(6.64μmol·m-2·s-1),最低为冬季(0.13μmol·m-2·s-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气温之间呈显着的指数关系,杞柳纯林、杞柳-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1、0.62、0.54。杞柳-杨树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杞柳纯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偏低,与其粗放经营有关。在今后的栽植管理中,应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强土壤的碳固定。

张永丽[7](2012)在《阜阳杞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杞柳Salix purpurea别名柳条、棉柳、簸箕柳、笆斗柳、红皮柳,杨柳科柳属,落叶丛生多年生灌木。其发条率高,柳条细而长,富有韧性,是较好的编制材料。1次栽植,多次收条。成本低效益高。长期以来,阜阳林农一直使用传统上的杞柳栽培技术,且田间管理较差,产量没有保障,一般产量2

洪秀娥,陈丽新,聂欣,高峰[8](2010)在《为民到永久》文中认为从北安出发,踏上通往长水河农场平坦的白色公路,一路绿树随行,鲜花芳香。驱车行驶60公里后,一座现代化农垦新城展现在面前。 由3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3个N型标志矗立在中街与百合路的交叉口,雕塑最上端一个C形的金带环抱着一个地球,C是长水河农场开头字的

李洪[9](2009)在《杨柳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试验及其燃烧特性分析》文中认为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具有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化石能源大规模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大量减少,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当前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林木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性、生物量大、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在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杨树(Populus L.)和柳树(Salix L.)以其适应性强、生长快、萌生能力强、易于更新等特点在发展短轮伐期高产生物质能源林中潜力巨大。国外对杨树和柳树短轮伐期能源林良种选育、栽植密度和轮伐期、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国内对杨柳短轮伐期能源林适宜种植密度和轮伐期综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见有关报道。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初步筛选5个杨树无性系和4个柳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焦作系统地开展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试验,并对杨柳树的燃烧特性进行分析,意在为能源林无性系选择和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一些理论及技术依据。本研究初步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杨柳能源林无性系萌生能力进行观测后发现:种植第1年的萌条数量极少(一般仅为13枝),进行平茬后可促进第2年萌条数量的增加,并显着获得较高生物量。(2)对4个柳树能源林无性系在3种种植密度(10000、15000、30000株/hm2)和2种轮伐期(1年、2年)下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灌木柳杞柳和3个乔木柳无性系苏795、苏799、苏172均适宜轮伐期2年、种植密度15000株/hm2,且其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11.27t/(hm2·a)、8.43t/(hm2·a)、6.10t/(hm2·a)、6.17t/(hm2·a)。(3)对5个杨树能源林无性系在种植密度10000株/hm2、轮伐期分别为1年和2年下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50号杨、110、313、239、2001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在轮伐期1年时为13.72t/(hm2·a)、15.27t/(hm2·a)、13.93t/(hm2·a)、14.73t/(hm2·a)、12.96t/(hm2·a),无性系间差异不显着;在轮伐期2年时为16.15t/(hm2·a)、13.92t/(hm2·a)、13.52t/(hm2·a)、13.06t/(hm2·a)、12.95t/(hm2·a),且无性系间差异也不显着;50号杨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在轮伐期2年比轮伐期1年增加,而其它无性系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减少,但幅度不大,此外,轮伐期为1年时,第2次轮伐的生物量比第1次大幅度较少,且轮伐期1年和2年的生物量相差不大,故可初步确定轮伐期2年比1年更适宜。(4)对杨树和柳树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植株的灰分含量和干质量热值测定分析后发现:杨柳无性系2年生植株的灰分含量低于1年生,而干质量热值高于1年生;柳树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植株的灰分含量分别为3.30%6.43%和2.93%3.73%,干质量热值分别为18.6319.28 MJ/kg和19.1119.44 MJ/kg;杨树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植株的灰分含量分别为是3.93%5.10%和2.31%3.38%,干质量热值分别为18.0018.46 MJ/kg和18.8319.15 MJ/kg。(5)对杨树和柳树1年生植株不同组分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测定分析后发现:杨树和柳树无性系不同组分灰分含量变化一致,均是皮部>全株>干部;同一杨树无性系皮部、全株、干部之间干质量热值差异不大;柳树不同组分干质量热值大小排序为干部>全株>皮部。(6)对杨柳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了适宜轮伐期和种植密度,并且发现在此栽植模式下,杨树无性系生物量大于柳树无性系,而柳树无性系干质量热值普遍高于杨树无性系。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杨柳短轮伐期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试验,并开展了轮伐期1年和2年的杨柳燃烧特性分析,填补了国内相应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力图建立杨柳能源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我国未来杨柳能源林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本研究将进一步开展轮伐期3年试验和相关生长量、生物量、灰分和热值等性状测定,结合轮伐期为1年和2年试验结果,并在不同立地条件开展相同试验研救?最终确定我国杨柳能源林适宜轮伐期。

栾风福,刘维国,魏茂芹[10](2008)在《杞柳新品种丽白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不分杈、高产、优质、抗性强为选种目标,采用芽变选种的方法,从红头品系中选育出优良杞柳新品种丽白。总结了丽白的选育经过、主要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二、杞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杞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杞柳优良无性系综合性状指数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扦插时间:
    1.5 调查内容
        1)条高:
        2)基径:
        3)尖削度:
        4)侧枝量:
        5)成枝率:
        6)干鲜比:
        7)抗旱性:
        8)抗病虫能力:
        9)柔性指标:
        10)韧性指标:
    1.6 计算方法
        1.6.1 性状指数
        1.6.2 综合性状指数
    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调查结果与聚类分析
    2.1 综合性能指数计算结果
    2.2 综合性能类群划分
3 结论与讨论

(2)杞柳栽培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杞柳的形态特征
2 杞柳生态习性
3 种植环境方法和季节的选择
4 杞柳栽种技术
    4.1 母条采收贮藏
    4.2 插穗剪裁
    4.3 扦插
5 后续养护处理
    5.1 肥水灌溉
    5.2 平茬养茬
    5.3 抹芽去蘖
    5.4 采收
6 病虫治理
    6.1 锈病的相关治理
    6.2 金龟类及其他类似病虫危害防治
    6.3 象鼻虫危害防治
7 杞柳的应用
8 结语

(3)杞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杞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用良种
    2.2 栽培地选择
    2.3 适期栽植
    2.4 插穗处理和栽植
    2.5 肥水管理
    2.6 平茬、打杈
    2.7 病虫害防治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产量和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杞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块和品种选择
    1.1 田块选择
    1.2 品种选择
    1.3 条穗选择
2 整地施肥
3 合理密植
4 田间管理
    4.1 施肥与浇水
    4.2 清除杂草
    4.3 清墩、打叉
5 病虫害防治
    5.1 杨黄星象甲
    5.2 甜菜夜蛾
    5.3 绿盲蝽象
6 割条

(6)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文献综述
    1.1 杞柳品种的研究
    1.2 杞柳林的栽培技术
        1.2.1 林地选择及整地
        1.2.2 造林时期及方法
        1.2.3 造林密度
    1.3 林地的抚育管理
        1.3.1 肥水管理
        1.3.2 清墩定梢、抹芽打杈
        1.3.3 中耕除草
        1.3.4 割条与复壮
        1.3.5 病虫害防治
    1.4 人工林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4.1 施肥研究概述
        1.4.2 施肥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4.3 施肥效应的影响因素
        1.4.4 施肥对杞柳人工林的影响
    1.5 植物耐淹研究进展
        1.5.1 淹水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1.5.2 淹水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1.5.3 淹水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1.5.4 淹水胁迫下植物激素的变化
    1.6 湿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湿地植被碳贮量
        1.6.2 土壤碳贮量
        1.6.3 土壤呼吸
        1.6.4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1.6.5 影响湿地碳贮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 选题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概况
    3.2 技术路线
    3.3 林分调查
        3.3.1 杞柳生物量估算
    3.4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测定
    3.5 土壤呼吸的测定
    3.6 施肥实验设计
    3.7 淹水试验设计及材料
        3.7.1 淹水过程中杞柳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苗高、基径的测定
        3.7.2 淹水前后生物量的测定
        3.7.3 淹水过程中光合指标的测定
    3.8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9 数据分析
4 不同栽培模式及经营代次杞柳林分结构与立地土壤特性
    4.1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特征
        4.1.1 不同栽植模式杞柳林生长状况
        4.1.2 不同栽植模式杞柳林生物量
        4.1.3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及 PH、EC 值
        4.1.4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4.1.5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地土壤主要养分相关关系
        4.1.6 杞柳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2 不同经营代次杞柳原料林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
        4.2.1 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4.2.2 土壤养分特征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栽植模式对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不同经营代次对杞柳原料林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5 施肥对杞柳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施肥对杞柳生长的影响
        5.1.1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基径和条高的影响
        5.1.2 施肥对杞柳生物量的影响
    5.2 施肥对杞柳光合特性的影响
        5.2.1 施肥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下杞柳的叶面积、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特征
        5.2.3 生长及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5.3 养分元素在杞柳中的累积特征
        5.3.1 不同施肥处理杞柳叶片、茎杆和根的养分含量
        5.3.2 杞柳叶片、茎杆、根及根蔸养分元素的累积与分布规律
    5.4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5.4.1 施肥对杞柳土壤氨态氮的影响
        5.4.2 施肥对杞柳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4.3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5.5 结论与讨论
        5.5.1 施肥对杞柳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5.2 施肥对杞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5.3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地上和地下部分养分含量和贮量的影响
        5.5.4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6 淹水胁迫对杞柳生长及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6.1 淹水过程中杞柳形态特征的变化
    6.2 淹水过程中杞柳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
        6.2.1 淹水过程中杞柳基径、条高的变化
        6.2.2 淹水前后杞柳各部分生物量分配特征
    6.3 淹水过程中杞柳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6.3.1 淹水过程中杞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
        6.3.2 淹水过程中杞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6.3.3 淹水过程中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特征
    6.4 结论与讨论
        6.4.1 淹水胁迫对杞柳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6.4.2 淹水胁迫对杞柳光合的影响
        6.4.3 淹水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4.4 淹水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7 杞柳原料林土壤碳储量及碳通量
    7.1 杞柳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7.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
        7.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分析
    7.2 杞柳林土壤活性碳氮分布特征
        7.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C、DON 的含量与分布
        7.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C 含量季节动态
        7.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N 含量季节动态
        7.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C、MBN 的分布特征
        7.2.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C 含量季节变化
        7.2.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N 含量季节变化
        7.2.7 土壤活性碳氮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7.3 杞柳林土壤呼吸特点及影响因素
        7.3.1 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季节动态
        7.3.2 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7.4 结论与讨论
        7.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杞柳林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7.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4.3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
        7.4.4 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8 小结
    8.1 不同栽植模式及经营代次对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8.2 施肥对杞柳生长、光合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8.3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8.4 淹水胁迫对杞柳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8.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杞柳林土壤碳储量及活性碳氮的影响
    8.6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8.7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7)阜阳杞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及对比试验
2 贮藏
3 深耕整地,施足基肥
4 栽植时间及方法
5 抚育
    (1)苗期(3月上旬~4月中旬):
    (2)中期(4月下旬~10月下旬):
    (3)收获前(10月底~11月中旬):
    (4)扶壮期(扦插后第3年):
    (5)造林密度:
    (6)收获及产量:
    (7)收后管理:

(9)杨柳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试验及其燃烧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林的研究进展
        1.1.1.1 国外能源林的研究现状
        1.1.1.2 国内能源林的研究现状
        1.1.2 杨柳能源林培育技术和热值研究
        1.1.2.1 栽培技术
        1.1.2.2 热值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柳树能源林密度和轮伐期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条件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2.1.5 统计软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造林成活率
        2.2.2 不同柳树无性系的萌生能力
        2.2.3 4 个柳树无性系在不同密度和轮伐期的生长量
        2.2.3.1 不同密度和轮伐期植株的年均株高生长量
        2.2.3.2 不同密度和轮伐期植株的年均地径生长量
        2.2.4 4 个柳树无性系在不同密度和轮伐期下的生物量
        2.2.4.1 不同密度连续2 次1 年轮伐的单株生物量比较
        2.2.4.2 不同密度和2 个轮伐期的年均单株生物量比较
        2.2.4.3 不同密度2 次1 年轮伐的单位面积生物量
        2.2.4.4 1 年轮伐期和2 年轮伐期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
    2.3 小结
第三章 杨树能源林轮伐期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条件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3.1.5 统计软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造林成活率
        3.2.2 不同杨树无性系的萌生能力
        3.2.3 生长量
        3.2.3.1 杨树无性系在2 个轮伐期下的年均株高生长量
        3.2.3.2 杨树无性系在2 个轮伐期下的年均地径生长量
        3.2.4 生物量
        3.2.4.1 杨树无性系在2 次1 年轮伐期的单位面积生物量
        3.2.4.2 1 年轮伐期和2 年轮伐期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
    3.3 小结
第四章 杨柳能源燃烧特性
    4.1 试验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取样方法
        4.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柳无性系不同组分灰分含量比较
        4.3.1.1 杨树
        4.3.1.2 柳树
        4.3.2 杨柳无性系不同组分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比较
        4.3.2.1 杨树
        4.3.2.2 柳树
        4.3.3 1、2 年生杨柳无性系灰分含量比较
        4.3.3.1 柳树
        4.3.3.2 杨树
        4.3.4 1、2 年生杨柳无性系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比较
        4.3.4.1 柳树
        4.3.4.2 杨树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四、杞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杞柳优良无性系综合性状指数聚类分析[J]. 孟庆兰,苗兴军.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5)
  • [2]杞柳栽培技术及应用[J]. 殷辉,杨大燕. 现代园艺, 2020(16)
  • [3]杞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 李新.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2)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杞柳高产栽培技术[J]. 夏英三,吴清勤.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8)
  • [6]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D]. 赵竑绯.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7]阜阳杞柳高产栽培技术[J]. 张永丽. 湖北林业科技, 2012(06)
  • [8]为民到永久[N]. 洪秀娥,陈丽新,聂欣,高峰. 北大荒日报, 2010
  • [9]杨柳能源林种植密度和轮伐期试验及其燃烧特性分析[D]. 李洪.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杞柳新品种丽白的选育[J]. 栾风福,刘维国,魏茂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1)

标签:;  ;  ;  ;  ;  

七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