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初开国纪念币银元始铸记(论文文献综述)
卢伯雄[1](2020)在《银元在中国的铸造使用及收藏》文中指出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用白银铸造货币的通称,银币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就有国外的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在世界收藏门类中,银元是钱币门类中的一项主流品种,近30年来,中国银元已成为国内外近代收藏中的重要币种之一。
郭健茹[2](2020)在《民国商标设计中的嘉禾图形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萌芽阶段。西方等外来文化的涌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设计领域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发展历程,题材选择与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植物图形在民国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的“嘉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的寓意和象征,以“嘉禾”为题材的图形在商标、徽章、服饰等设计领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且影响至当代众多徽章的设计。鉴于此,论文收集了大量的民国时期带有“嘉禾”图形的商标、徽章等设计,在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与相同类型中“嘉禾”图形的比较,分析该图形在设计上的应用特点,探究其图形的设计规律,以及当时西方设计对“嘉禾”图形设计的影响。通过民国“嘉禾”图形设计与应用研究,力争展示当时商标设计的文化渊源、审美取向、精神追求与政治主张等。以此填补当前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中相关研究的缺漏和不足,丰富和完善中国近现代设计个案研究体系。
梁辰[3](2010)在《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文中研究指明铜元是1900年开始铸造的一种外圆无孔的铜质货币,与外圆内有方孔的制钱相区别。它作为小额货币的一种,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铜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到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完整图景,明确整个中国货币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透过铜元更为正确的认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动与发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多种方法,系统详尽的阐述了铜元产生至退出过程中的市场、财政、民生和制度问题。揭示出近代中国市场的分割性和层级性是近代中国经济模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铜元是近代中国银钱并行本位制向银本位制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铜元产生之初,正值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后期,政治、经济、社会在转型的同时动荡不堪。钱荒和机制制钱的失败,民生、财政对新型货币的需求,中国境内大量流通的外币的影响都是铜元产生的重要诱因。1901年清中央政府下令开始铸造铜元后,由于市价与成本之差——余利,非常丰厚,各省纷纷竞相兴铸,短短四、五年时间铜元数量急剧增长,造成了价格猛跌、流通混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各省为了弥补财政和攫取私利过分的追逐余利、广铸铜元,互相倾销和禁运;二是近代市场的地域分割性和层级性使某一地域中的铜元形成短期的过度饱和,却无法疏通。那么,铜元余利对财政的贡献有多大呢?本文根据当时财政收入、支出和铜元余利的统计,估计出铜元余利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5%,从而得出铜元对财政的弥补作用实际是很小的。铜元对财政的影响大体从铸造余利、以铜元课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沿海沿江、边疆地区、中心城市和偏远地区的铜元流通市场圈以及铜元在地域空间位置转移的研究,得出:造成商品市场分割的经济、政治和制度因素最终影响了铜元市场分布。而且,近代中国各种货币所对应的商品市场可按货币价值的高低分为上层市场和下层市场。上层市场是奢侈品、大宗生产消费品交易的市场,下层市场则是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小额零售商品交易的市场。铜元被广泛用于下层市场的交易,只是,在下层市场中它仍然不是绝对的,还有银辅币和制钱在流通。VAR模型结果显示,铜元对零售日用品物价的影响在30%以上。对铜元价格变动和物价变动互相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铜元所直接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下层市场的通货膨胀,它受到铜元的流通混乱、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和人们的理性预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铜元的一系列活动最终都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铜元并非近代中国所有人口使用的主要货币,由于其面额较小,一般多为收入低下、消费水平低下的平民阶层所持有。铜元的流通主要关系到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基层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着铸数的增加和流通的混乱,铜元的流通却是加剧了民生的窘困。铜元所参与的经济活动的背后是铜元相关的货币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状况对铜元的活动轨迹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传统货币制度与近代中国国情不相适应,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在逐渐地向现代货币制度转变。经过货币制度改革的多次尝试,最终在1933年成功完成了银钱并行本位向银本位的转变,在1935年完成了纸币对金属铸币的替代。在此过程中,清末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有着很大的差异,铜元及相关制度的变动也随之各有特色。铜元制度的变迁便是包含在整个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甚至其本身就是传统币制向现代币制变迁的过程。总之,铜元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乃至整个货币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为中国货币和经济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李道永,丁毅[4](2009)在《铜元杂谈》文中提出 铜元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各省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与历代的圆形方孔铜钱不同的是,它的中间没有方孔,形似一块圆板,所以俗称铜板、铜子儿、铜角子、铜细等。在我国近代货币体系中,铜元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一、铜元产生的历史渊源在1900年以前的明、清两朝,中国一直是方孔圆形铜钱和银两的混合本位制,清朝更是典型的制钱银两本位。道光年间,国外银元开始进入中国流通领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白银却巨量外流,促成了银荒与币制紊乱的局面。鸦片战争之后,中
范俊卿[5](2009)在《民国时期徽章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征》文中指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由传统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国徽章作为见证历史的特殊媒介,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且承载着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本文以民国时期国徽、党徽、勋章、奖章、校徽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厘清民国徽章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徽章发展的历史动因,探寻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拓宽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范畴,深化该领域研究。本文主体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上对民国时期徽章发展的历史线索加以梳理,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对不同政治阵营、社会团体的徽章分别进行论述,区分其种类及体系,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分析民国徽章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发展的基本情况。民国早期各种徽章明显具有对外来徽章移植的痕迹;民国中期是徽章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国民政府和中共红色政权颁行的徽章为代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民国晚期徽章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红色政权颁行的徽章成为时代主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宣传作用。第二部分,对民国时期不同类型徽章的艺术特征加以分析。从丰富多变的外部形态,极具象征性的装饰图形、体现时代精神的字体和不拘一格的布局四方面深入剖析徽章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小见大,探讨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提下,民国徽章没计所体现的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逐步实现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特点,进而把握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指出民国徽章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乃至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应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以大量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为研究基础,运用历史学以及社会学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力图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这时期徽章做出全面的阐述,以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且站在视觉文化的高度审视民国徽章。
秦慧颖,杨君,赵云峰,周卫荣[6](2009)在《2008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钱屿[7](2009)在《黎元洪像开国纪念币戴帽版确系臆造币》文中指出
李道永,丁毅[8](2007)在《铜元杂谈》文中研究说明铜元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各省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与历代的圆形方孔铜钱不同的是,它的中间没有方孔,形似一块圆板,所以俗称铜板。不过,在我国的个别地方,它也有其他的俗称:铜子儿、铜角
李帝[9](2006)在《清末新政财政改革述论(1901-1911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从清末新政时期财政改革的时代背景、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造成的影响、成败得失的原因进行归纳与探讨,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达到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尤其是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具体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巨额财政亏空的压力、财政管理体制面临的危局、财政自主权逐步丧失三个方面论述了财政改革的背景,说明清末财政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清末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是介绍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各项举措,二是对财政制度变革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三部分综合论述并评价清末财政改革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了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利用文献、档案并结合统计学对许多数据进行了分析。财政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我们今天运用的许多财政知识和理论,都肇始于清末的财政改革。通过对清末财政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经验和教训,比如,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论,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力度,从而避免社会资源的倾斜,避免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对清末财政改革的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其的深入认识,即:从维护政权的角度讲,清末财政改革是失败的,但从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财政制度近代转型之先河。
戴建兵[10](2003)在《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近代的货币、货币与近代金融机构、货币与近代宏观经济,以及近代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论述。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本位,中国近代有的是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是动态、立体的,其发展的趋势是银本位。 由于货币制度对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近代货币体系与中国近代的金融体系的产生、发展、格局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商银行由于掌握中国近代白银的进出口从而具有一定的隐性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而钱庄由于对以清算权和货币市场定价权的掌握也分润中央银行的机制。近代国内银行是随着银元地位的日益强大及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而日渐发展起来的,同时这种发展表现着十分明显的财政性或政府属性。而近代中国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均是附属于白银市场的次级市场。 在中国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向银本位发展收缩的过程中,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金本位的发展、成熟及嬗变的过程,因而国际银价与中国国内的货币宏观供给有着十分必然的联系,同时使中国经济在币制层面上与国际经济既有联系(如金银比价),又各有特性(如危机时滞)。银价过高引发白银外流及国内的通货紧缩,银价低则货币供给充裕,并伴发温和的通货膨胀。从而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由于中国近代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在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币制改革与政府财政收入刚性常常发生矛盾,在币制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在制度上的选择常常以保持财政收入为取舍,这是近代货币在制度层面上的演进,而1935年的法币改革则使近代中国币制步入了管理通货的格局之中,从而掀开了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史的新篇章。
二、民初开国纪念币银元始铸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初开国纪念币银元始铸记(论文提纲范文)
(1)银元在中国的铸造使用及收藏(论文提纲范文)
●流入中国的外洋 |
●中国清代银元 |
●中华民国银元 |
●为何“袁大头”银元能长期成为货币 |
1.“袁大头”银元的由来 |
2.“袁大头”银元的优势 |
●银元的收藏价值 |
●银元收藏的入门 |
(2)民国商标设计中的嘉禾图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期刊研究与硕博论文 |
1.2.3 国内相关专着 |
1.2.4 国外相关研究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嘉禾”的历史文化溯源 |
2.1 “嘉禾”的涵义与象征 |
2.1.1 “嘉禾”的形态与表现 |
2.2 “嘉禾”进献的历史记载 |
2.3 “嘉禾”符瑞对政治的影响 |
2.4 小结 |
3 民国商标中的“嘉禾” |
3.1 “嘉禾”在商标中的应用 |
3.1.1 使用“嘉禾”商标的领域 |
3.2 不同类别商标中的“嘉禾” |
3.3 小结 |
4 民国徽章、钱币与服饰上的“嘉禾” |
4.1 徽章中的“嘉禾” |
4.2 钱币中的“嘉禾” |
4.3 服饰图案中的“嘉禾” |
4.4 小结 |
5 民国“嘉禾”设计中的时代特征 |
5.1 对传统图形的认同与发展 |
5.2 表现形式的相近与类似 |
5.3 吉祥寓意题材上的类似 |
5.4 与“嘉禾”类似的植物图形 |
5.5 对外来文化的模仿与借鉴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回顾及认识 |
(一) 铜元产生、铸造方面的研究 |
(二) 铜元流通方面的研究 |
(三) 铜元相关的货币思想、货币制度的研究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构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四) 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铜元的产生与铸造 |
第一节 铜元的产生 |
1.1.1 铜元产生的背景 |
1.1.2 铜元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铜元的铸造 |
1.2.1 首铸铜元 |
1.2.2 铜元的种类和形制 |
1.2.3 铜元的铸造分布 |
1.2.4 铜元的铸造数量 |
第三节 铜元的滥铸和最后停铸 |
1.3.1 滥铸铜元情况及原因 |
1.3.2 铜元的停铸 |
第二章 铜元流通的数量及分布 |
第一节 铜元的流通数量 |
2.1.1 铜元流通总量的估计 |
2.1.2 国外铜元在中国的流通 |
第二节 铜元的地域限制与市场分布 |
2.2.1 铜元流通的区域分布概况 |
2.2.2 铜元与区域市场圈 |
2.2.3 铜元市场分布的因素 |
第三节 铜元与市场层级 |
2.3.1 市场的多层性 |
2.3.2 市场层级的划分以及与铜元的对应关系 |
2.3.3 铜元滞留在下层市场的原因 |
第三章 铜元与物价波动 |
第一节 铜元市场的波动 |
3.1.1 铜元的供求 |
3.1.2 铜元的价格 |
第二节 铜元与近代中国物价的关系 |
3.2.1 铜元时代中国物价的发展变化 |
3.2.2 铜元价格与物价之间的相互影响 |
3.2.3 铜元价格对物价影响的估计——以天津为例 |
第三节 铜元引致的通货膨胀 |
3.3.1 铜元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 |
3.3.2 铜元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铜元与财政 |
第一节 铜元铸发的财政因素 |
4.1.1 铜元铸发决策中的财政意图 |
4.1.2 学界对财政影响因素的认识 |
4.1.3 近代中国的财政窘况及其对铜元的影响 |
第三节 铜元对财政的贡献 |
4.3.1 铜元铸发余利对财政的贡献 |
4.3.2 以铜元课税对财政的影响 |
4.3.3 通货膨胀的聚敛手段 |
第五章 铜元与民生 |
第一节 社会阶层与铜元需求 |
5.1.1 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阶层 |
5.1.2 各平民阶层的收入多以铜元支付 |
5.1.3 平民消费支出多以铜元结算 |
第二节 铜元流通对民生的影响 |
5.2.1 铜元对民生影响程度的估计 |
5.2.2 铜元促进商品流通为民众所乐用 |
5.2.3 铜元流通混乱加剧民生窘困 |
第六章 铜元与货币制度 |
第一节 铜元与清末货币本位制的变迁 |
6.1.1 银钱并行货币体系的衰落与货币本位制的探索 |
6.1.2 铜元对清末货币制度改革的作用和贡献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货币制度与铜元的相互影响 |
6.2.1 货币制度趋向统一,新主辅币产生 |
6.2.2 币制紊乱废弛,劣币再度泛滥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现代货币制度的初步确立 |
6.3.1 废两改元过程中的铜元规整 |
6.3.2 法币改革下的铜元退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民国时期徽章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一、民国时期徽章的发展状况 |
(一) 民国早期的徽章(1912—1927年) |
(二) 民国中期的徽章(1927—1937年) |
(三) 民国晚期的徽章(1937—1949年) |
二、民国时期徽章的艺术特征 |
(一) 多样化的形态 |
(二) 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 |
(三) 反映时代特征的字体 |
(四) 不拘一格的布局 |
结语 |
参考书目 |
附录 |
致谢 |
(6)2008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货币研究 |
二、近代货币研究 |
三、当代货币研究 |
四、外域钱币研究 |
五、出土与发现 |
六、钱币文化与科技考古 |
(7)黎元洪像开国纪念币戴帽版确系臆造币(论文提纲范文)
一 黎像纪念币的式样来源及法律依据 |
二 黎元洪民初任职及其纪念币开铸日期 |
三 黎像纪念币版别与辨伪 |
四 正确解读《北华捷报》读者来信 |
(9)清末新政财政改革述论(1901-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清末严重的财政危机 |
(一)、巨额财政赤字之压力 |
(二)、财政管理体制之危局 |
(三)、财政自主权逐步丧失 |
二、清末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百计罗掘以增加财政收入 |
(二)、变革财政体制 |
(三)、尝试建立财政预算制度 |
三、清末财政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
(一)、财政改革对新政的影响 |
(二)、财政改革与社会各层面之间的互动 |
(三)、近代中国财政转型的先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附录 |
(10)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导言 |
第一章 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 |
第一节 银两及其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银元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 |
第三节 非辅币的制钱与铜元 |
第四节 白银与纸介货币 |
第五节 中国近代币制的特点 |
第二章 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 |
第一节 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 |
第二节 外商银行与白银 |
第三节 白银与钱庄 |
第四节 国内银行与白银 |
第五节 由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派生的金市和汇市 |
第三章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 |
第一节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 |
第二节 1928-1930年银价下跌时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1933-1935年白银风潮-银价上涨的个案分析 |
第四章 不同发展道路下货币制度选择的路径 |
第一节 政府与经济发展道路 |
第二节 银本位的建立和白银国有 |
结论 |
附录 |
一、 主要参考资料: |
二、 常衡和汇率 |
四、民初开国纪念币银元始铸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元在中国的铸造使用及收藏[J]. 卢伯雄. 东方收藏, 2020(21)
- [2]民国商标设计中的嘉禾图形应用研究[D]. 郭健茹.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 梁辰. 南开大学, 2010(08)
- [4]铜元杂谈[J]. 李道永,丁毅. 档案时空, 2009(07)
- [5]民国时期徽章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征[D]. 范俊卿.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6]2008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J]. 秦慧颖,杨君,赵云峰,周卫荣. 中国钱币, 2009(02)
- [7]黎元洪像开国纪念币戴帽版确系臆造币[J]. 钱屿. 中国钱币, 2009(01)
- [8]铜元杂谈[J]. 李道永,丁毅. 兰台世界, 2007(17)
- [9]清末新政财政改革述论(1901-1911年)[D]. 李帝. 新疆大学, 2006(12)
- [10]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 戴建兵. 复旦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