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11例(论文文献综述)
唐世川[1](2021)在《腹腔镜下两种一期缝合术式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两种一期缝合术式,即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三镜或两镜两种术式之一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患者的资料。按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术式分为两组,三镜组:行同期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镜组:行两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老年患者的资料:术前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血淀粉酶(Amylase,AMY)、术前是否伴有急性胰腺炎情况、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胆总管直径、胆管炎分度、术前白细胞值(White blood cell,WBC)、术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Total bilirubin,TBi L)、既往上腹部手术史、麻醉风险评分表(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情况、慢性疾病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结石数目和直径、结石取尽率、腹腔引流管数目);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WBC、术后ALT和TBi L、术后血淀粉酶值、△ALT(术前ALT减去术后ALT)、△血淀粉酶(术后血淀粉酶减去术前血淀粉酶)、术后第1d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是否发热、进食和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手术及术后住院费用);术后在院期间短期并发症情况(包括漏胆、出血、腹膜炎、感染、再次手术、轻症胰腺炎)以及随访情况。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方式与主要结局观察指标胆漏的关联,从而增加结论可靠度。结果:根据样本量计算结果,共收集200例。200例均成功手术,术后恢复可,无死亡病例和再次手术病例,均无切口出血、胆道或创面出血、肠穿孔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术前血淀粉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手术资料比较,在结石数目和直径方面差异均无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腹腔引流管数目方面两组具有差异(P<0.05);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在术后WBC、术后TBi L、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和发热情况方面无差异(P>0.05);而在术后ALT、△ALT、术后血淀粉酶、△血淀粉酶、术后第1d腹腔管引流量、进食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及术后住院费用方面具有差异(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比较,在切口感染、并发轻症胰腺炎方面无差异(P>0.05);但在术后漏胆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随访情况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方式与胆漏具有显着关联[OR(95%CI)值为0.132(0.029-0.603)],三镜术式可明显降低术后胆漏率,而不同结石直径对手术方式和胆漏的关联不存在修饰作用(P交互值>0.05)。结论:结合两组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以及手术方式与胆漏的关联分析结果可知两镜术式总体疗效略差于三镜术式,三镜术式虽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及术后费用稍高、术后血淀粉酶值较两镜组升高,但显着减少了胆漏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胰腺炎发生率,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且术前无胰腺炎病史情况下,三镜术式可能是老年患者的优选术式。但临床医师在术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两种术式的优劣势并结合患者自身综合情况进行选择,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卞昊宇[2](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李明月[3](2021)在《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胆石症是胆道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在胆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形成结石的疾病。由于其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胆石症的治疗方面,由于非手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故多采用手术治疗。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中,单纯行LC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常需结合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技术,是目前众多外科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法。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案中,ERCP联合LC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等特点,有较高的联合应用价值,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策略。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无疑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诱导局部炎症、损伤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等,而这些影响对后续施行的LC是否会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究ERCP对LC的影响,从而为不同个体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提高治疗效益提供全面系统的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术前ERCP是否增加LC手术难度、是否增加LC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是否影响胆道系统的菌群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价在治疗胆石症中ERCP对LC的影响。为临床在使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石症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实验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疾病诊断和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8.11-2020.11行LC的胆石症患者共计279例。根据患者实际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ERCP+LC,96例)和对照组(单纯LC,183例)。在96例观察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有45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在183例对照组中,根据患者胆囊术后病理,排除11例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得出对照组172例,其中无急性胆囊炎的患者93例;79例患者有急性胆囊炎。1.在51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的观察组患者中和9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无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A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2.在45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观察组患者中和79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及BMI、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B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在清醒镇痛下接受ERCP,根据患者ERCP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全麻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所有患者中,若行LC时胆囊周围粘连致密,解剖胆囊三角困难,不能明确胆总管位置和周围组织关系时,则行腹腔镜下胆囊次全切除代替中转开腹,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记录指标:1.手术持续时间;2.术中出血量;3.粘连程度;4.炎症程度;5.技术难度;6.胆囊次全切除率;7.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8.胆汁细菌培养。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所有分析中,当P<0.05表示差异显着,在统计学上视为有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麻醉意外及术中副损伤。在A组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的对比中,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施行ERCP会增加胆囊周围的粘连程度、炎症程度,从而增加后续LC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难度;而在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方面对比后,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几方面无显着差异。在B组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后,所有项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合并胆道急性感染的患者中,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无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会通过诱发局部炎症增加LC的手术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需要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以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2.在有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大多数情况下在解除胆道梗阻减轻炎症方面相对于诱导局部炎症方面作用更强,所以通常不会增加后续LC的手术难度。
王飞[4](2021)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查找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1533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ERCP术后是否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共11例作为试验组,术后未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469例,从中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胆囊切除史(X2=4.341,P=0.037),结石最大直径≥10 mm(X2=4.668,P=0.031),结石数量≥2枚(X2=4.550,P=0.033),胆总管直径≥15 mm(X2=3.928,P=0.047),胆道支架放置(X2=5.893,P=0.015)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史、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支架放置是继发性胆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时,为有效降低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加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王宏光,陶丽莹,郭庆梅[5](2020)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采用ERCP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11例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颈结石、急性胆囊炎,4例胆总管结石、胆囊颈结石合并化脓性胆囊炎,1例Mirrizi综合征继发化脓性胆囊炎。11例均内镜取石成功,胆囊颈结石均全部取出。ERCP操作时间(30.0±19.9)(24~71) min, SpyGlass DS检查时间(13.0±6.4)(5~25) min,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8±1.0)(2~5) d,术后住院时间(6.3±1.6)(5~10) d。术后症状较轻,并发症较少。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的病人,采用ERCP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相对安全、可行,有一定实用性。
吴波[6](2020)在《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与特点,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1-2018.12.3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RCP/EST组,LCBDE组82例,ERCP/EST组3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初始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指标。以结石直径15mm为界线,将LCBDE组内病例分为A组:15≥结石直径>12mm,B组:结石直径>15mm;将ERCP/EST组内病例分为C组:15≥结石直径>12mm,D组:结石直径>15mm,对比分析A组与B组、C组与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初始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指标,探讨LCBDE和ERCP/EST治疗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定性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以采用Shapiro 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者,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者,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ERCP/EST组比较,LCBDE组手术时间长(197 vs 89分钟,P<0.001)、术后住院时间长(7 vs 4天,P<0.001),初始结石清除率高(85.4%vs 54.3%,P<0.001),同期行胆囊切除率高(78.0%vs 11.4%,P<0.001)。LCBDE组与ERCP/EST组相比最终结石清除率(85.4%vs 77.1%,P=0.279)、住院费用(31985.25 vs 37500.45,P=0.098)、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9.8%vs 17.1%,P=0.260)、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5.4%vs 6.1%,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炎是ERCP术后主要并发症为6例(17.1%),两组术后发生胰腺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17.1%,P=0.001)。LCBDE组内病例,与B组相比,A组在手术时间(192.65 vs 206.42分钟,P=0.333)、术后住院时间(7.00 vs 7.00天,P=0.358)、住院费用(29562.00 vs 33478.18元,P=0.425)、结石清除率(80.4%vs 93.5%,P=0.189)、同期行胆囊切除率(78.0%vs 77.4%,P=0.915)、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7.8%vs 12.9%,P=0.715)、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6.5%vs3.6%,P=0.989)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ERCP/EST组内病例,与D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长(90.00 vs 78.00,P=0.025)、初始结石清除率高(69.6%vs 25.0%,P=0.015)、胆道支架置入率低(13.0%vs 50.0%,P=0.038);与D组相比,C组在术后住院时间(4.00 vs 3.00天,P=0.219)、住院费用(38291.65 vs 32706.16,P=0.975)、最终结石清除率(78.3%vs 75.0%,P>0.99)、同期行胆囊切除率(13.0%vs 8.3%,P>0.99)、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6.1%vs 0,P=0.074)、远期复发胆总管结石率(4.8%vs 8.3%,P>0.99)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但LCBDE初始结石清除率更高且无继发胰腺炎风险,因此对于可耐受手术的结石直径>12mm患者倾向选择LCBDE。(2)ERCP/EST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对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患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3)对于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LCBDE取石难度未增加;但ERCP/EST取石难度显着增加。
陆思远[7](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王宇[8](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李智豪[9](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裴赛丽[10](2020)在《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目的:探究胆总管扩张及胆总管成角对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接收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原发胆总管结石组(37例)和继发胆总管结石组(38例),前瞻性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入院基本症状、病史、血常规、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成角、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等),比较两组胆总管直径与胆总管成角的差异。结果:原发胆总管结石组与继发胆总管结石组的胆总管成角无差异(128.00(113.00~141.00)VS 125.00(117.00~135.00),Z=-0.212,P=0.832);原发胆总管结石的胆总管直径(1.11(0.82~1.41)cm)大于继发胆总管结石(1.00(0.73~1.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0.05)。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胆总管扩张导致胆汁淤积有关。实验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原发胆管结石及继发胆管结石胆管胆汁成分差异,进而探究胆总管结石形成机制,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早餐前经鼻胆管采集患者胆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组各抽取5例胆汁标本,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四级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联用技术对胆汁进行分离鉴定,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单变量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QC样本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各色谱峰的响应强度和保留时间基本重叠,实验过程中仪器误差引起的变异较小,数据质量可靠;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模型QC样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本实验的重复性良好;OPLS-DA模型能明显区分两组样本,检测出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包括二羟基丙酮、辛酸、月桂酸、2-萘磺酸、α-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硫酸孕烯醇酮、17-β-雌二醇葡萄糖酰胺、尿素、肉碱、苯丙氨酸异亮氨酸、25-羟基维生素D3等二十种物质。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代谢物不同,可能存在潜在的代谢机制影响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实验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目的: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结石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系统分析柴胡治疗胆结石的作用机制,为柴胡治疗胆结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TCMSP查找“柴胡”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在Gene Cards中输入“Cholelithiasis”查找与胆石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3.7软件得到柴胡与胆石病的调控网络,运用string PPI进行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基因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到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将药物与基因靶点交集的基因名称转换为基因ID;通过R3.6.1运行相关程序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柴胡和胆石病有53个相同的靶基因;柴胡中具有治疗胆结石作用的成分有10种,分别为Linoleyl acetate、Stigmasterol、isorhamnetin、kaempferol、3,5,6,7-tetramethoxy-2-(3,4,5-trimethoxyphenyl)chromone、Areapillin、Cubebin、Longikaurin A、petunidin、quercetin;PPI网络图中IL6邻接节点最多;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中,receptor ligand activity富集最显着;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中,共得到5条通路图,分别为AGE-RAGE、Bladder cancer、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HIF-1、Endocrine resistance,其中AGE-RAGE富集最显着。结论: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复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胆固醇及糖类代谢等途径治疗胆石症。
二、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1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1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两种一期缝合术式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
1.2 胆总管扩张 |
1.3 胆道支架置入 |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5 数据的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证型相关分布 |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情况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一)设备与附件 |
(二)手术方法 |
(三)研究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
1.2.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 一般资料 |
1.2.3 相关定义 |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
1.3.1 术前常规准备 |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
1.4 研究过程 |
1.5 结果 |
1.5.1 病人分配情况 |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1.6 讨论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
2.6.3 Spy Glass系统 |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
2.7.2 经口胆道镜 |
2.7.3 经鼻胆道镜 |
2.8 三镜联合技术 |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西医诊断依据 |
1.1.3 中医诊断依据 |
1.1.4 中医分型及分型依据 |
1.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6 病例剔除标准 |
1.1.7 研究方法 |
1.1.8 临床数据采集及定义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本资料 |
1.2.2 中医分型 |
1.2.3 血常规 |
1.2.4 肝功能 |
1.2.5 胆总管结石情况 |
1.2.6 胆总管结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胆汁标本采集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实验质量评价 |
2.2.2 样品代谢质谱TIC图 |
2.2.3 样本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4 显着差异代谢物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查找并筛选柴胡中有效成分和靶标 |
3.1.2 查找胆石病靶点 |
3.1.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 |
3.1.4 中药调控网络 |
3.1.5 构建PPI网络 |
3.1.6 GO和KEGG富集分析 |
3.2 结果 |
3.2.1 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标 |
3.2.2 疾病相关靶点 |
3.2.3 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基因 |
3.2.4 PPI网络及核心基因数目 |
3.2.5 GO和KEGG富集分析GO(Gene ontology)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内镜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1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两种一期缝合术式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D]. 唐世川.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D]. 李明月.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D]. 王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SpyGlass DS胆道镜治疗胆囊颈结石和急性胆囊炎[J]. 王宏光,陶丽莹,郭庆梅.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06)
- [6]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D]. 吴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8]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D]. 裴赛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胆总管结石论文; 胆总管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