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妙森[1](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电针干预不同时间点的胃溃疡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合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探讨电针足三里、梁门穴对胃溃疡大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以及对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中枢代谢时效响应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A组),再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将各组再分为3个亚组,即1d亚组、4d亚组、7d亚组,每个亚组6只。予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75%乙醇灌胃诱导胃溃疡模型,造模结束后,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干预,干预结束后对胃黏膜组织进行肉眼以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的时效性改变,核磁共振代谢组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延髓代谢物的时效性表达。结果: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1d和4d亚组的大鼠胃黏膜可见细胞坏死,腺体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并于7天时,黏膜的损伤程度出现好转。电针干预的1d亚组没有太多改善,而4d、7d亚组的胃粘膜损伤呈不断修复的状态。核磁共振代谢(1 H-NMR)结果显示:在大鼠的大脑皮质与延髓组织中共发现21个差异代谢物,19条代谢通路,代谢通路分别为:1.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2.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3.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4.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代谢;5.淀粉和蔗糖代谢;6.谷胱甘肽代谢;7.丙酮酸代谢;8.氨酰生物合成;9.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10.精氨酸生物合成;11.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12.糖酵解/糖异生;13.丁酸甲酯新陈代谢;14.三羧酸循环(TCA循环);15.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16.半乳糖代谢;17.甘油磷脂新陈代谢;18.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19.嘌呤代谢。通过归纳,我们将这些代谢通路中所含相关代谢物根据其生理功能进一步划分为能量相关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代谢、细胞及细胞膜相关代谢以及抗氧化相关代谢。结论:电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胃溃疡,且于干预4天及4天以后,胃粘膜损伤程度不断改善,治疗效果趋于稳定。在组织代谢物中发现,胃溃疡可以通过影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代谢通路,进而起到促进胃粘膜损伤修复的作用,电针干预4天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转折点,电针干预7天后,代谢物含量的回调效果则趋于稳定。因此,本研究表明治疗胃溃疡,电针干预至少持续4天及4天以上,且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进而起到防治作用,其他相关的生化指标的响应机制及更多的检测手段分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永,乐毅敏,杨宗保,龚安[2](2012)在《梁门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针灸对梁门穴研究的文献,归纳实验针灸学从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生理学等角度对梁门穴的研究进展;基础研究也证明了梁门穴或足阳明胃经作用的特异性。梁门穴在消化系统尤其是胃部疾病运用广泛,临床运用主要集中于胃脘痛(相当于胃炎、胃溃疡等)、消化不良、单纯性肥胖等。
吴琼,周平启,张英进,严洁[3](2010)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关系规律的古代和现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大量古代和现代文献的研究,对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包括古代对经脉-脏腑相关关系规律的认识、古代对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关系规律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效应的研究等。
朱明,陈立典[4](2009)在《针灸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胃粘膜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针灸对其有着良好的疗效。"足三里"是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首选穴位,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己被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所证实[1,2]。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和某些胃肠激素及神经肽的影响来实现的。
汪家柔[5](2009)在《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艾灸肺俞、肝俞穴,观察穴位施灸后钙离子在相关脏腑之间的分布调配及相关穴位电流变化规律,研究“穴脏相关”的非线性规律,探讨“一穴多脏”的内涵,为临床科学选穴、配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及实验三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10天组、肺俞10天组、LPS组、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实验二除上述组别外,增加空白45天组、肺俞45天组两组,以上每组均为8只大鼠。肺俞10天组、肺俞45天组、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分别连续灸两侧肺俞、肝俞穴各十天。空白10天组、空白45天组、LPS组同样抓取但不施灸。空白10天组、肺俞10天组、LPS组、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于第11天取材;空白45天组于空养45天后、肺俞45天组于艾灸肺俞10天继续空养35天后取材。取材前6小时LPS组、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均于腹腔注射LPS造成大鼠急性炎症反应,其后每小时测量一次穴位电流及体温。注射LPS后6小时腹主动脉取血,并取肺、肝、脾、肾、心组织进行钙离子含量测定。观察艾灸肺俞、肝俞穴后七组五脏、血清钙离子含量及体表相关穴位的电流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实验期间大鼠未有死亡。肺俞45天组、肺俞10天组、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之艾灸穴位在灸后出现皮肤潮红及灸疤并逐日加重,且四组之精神、活动度、毛色均较空白45天组、空白10天组及LPS组为佳。肺俞LPS组、肝俞LPS组及LPS组三组于腹腔注射LPS后逐渐出现活动减少、蜷缩无力、毛竖少泽、口唇青紫、皮肤及尾部发硬、腹式呼吸及腹泻的现象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其中LPS组注射LPS后反应均较肺俞LPS组、肝俞LPS组严重。LPS组、肝俞LPS组在腹腔注射LPS后2 h肛温<36℃,肺俞LPS组在腹腔注射LPS后3h肛温<36℃。提示大鼠已产生急性炎症反应。此时其他组一般情况较注射LPS之三组为佳;肺俞LPS组、肝俞LPS组又较LPS组为佳。(2)左肺俞穴电流变化情况:左肺俞同一组内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5h与注后1h相比左肺俞电流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1h、3h、4h、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其中注后1h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4h、注后5h与注后2h相比电流下降,有显着性差异。左肺俞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射LPS前:肺俞组与肺俞LPS组两者之注射前电流均值都显着高于其他组。肺俞组、肺俞LPS组与空白组、肝俞LPS组、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2h:肺俞组与空白组、肝俞LPS组、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3h:肺俞组与肝俞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5h:肺俞组与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左肺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一组不同时点比较:肺俞LPS组注后5h-注前与注后2h-注前相比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左肺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射LPS后4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4h-注前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空白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LPS组有显着性意义。注射LPS后5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5h-注前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肝俞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空白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其余有显着性意义。LPS组注后5h-注前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3)右肺俞穴电流变化情况:右肺俞电流同一组内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5h与注前、注后1h相比右肺俞电流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1h、2h、3h、4h、5h与注前相比右肺俞电流均下降,其中注后2h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有显着性差异。右肺俞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射LPS前:肺俞组、肺俞LPS组与空白组、LPS组、肝俞LPS组相比右肺俞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与左肺俞相同)注射LPS后1h:肺俞组与空白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2h:肺俞组与空白组、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相比电流均较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3h:肺俞组与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相比右肺俞电流均较高,其中肝俞LPS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4h:肺俞组与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相比电流均较高,其中LPS组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5h:LPS组与空白组相比右肺俞电流较低,有显着性差异。肺俞组与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相比右肺俞电流均较高,其中LPS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有显着性差异。右肺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一组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5h-注前与注后1h-注前相比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5h-注前、注后4h-注前与注后2h-注前相比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右肺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射LPS后1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1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LPS组、肺俞组、肝俞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LPS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其余有显着性意义。注射LPS后2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2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LPS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肝俞LPS组注后2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注射LPS后3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3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空白组、LPS组、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肺俞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注射LPS后4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4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肝俞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肝俞LPS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注射LPS后5h-注射LPS前:肺俞LPS组注后5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肝俞LPS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LPS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LPS组注后5h-注前之右肺俞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4)左肝俞穴电流变化情况:左肝俞同一组内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2h、3h、4h、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2h、3h、4h、5h与注后1h相比电流均下降,其中2h、5h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h、4h有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1h、2h、3h、4h、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其中注后2h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肝俞LPS组:注后2h、3h、4h、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其中2h、4h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h、5h有显着性差异。左肝俞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前:肺俞LPS组与空白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肝俞LPS组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相比电流均较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1h:肝俞LPS组、LPS组与肺俞LPS组相比电流均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后2h: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与空白组、肺俞组相比电流较低,其中LPS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有显着性差异。注后5h:LPS组、肺俞LPS组与空白组相比电流较低,有显着性差异。左肝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一组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2h-注前、注后3h-注前、注后5h-注前与注后1h-注前电流差值相比负差值更大,其中注后2h-注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余有显着性差异。左肝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后1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空白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其余有显着性意义。肝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注后2h-注前:肺俞LPS组、肝俞LPS组、LPS组注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非常显着性意义。注后3h-注前:肺俞LPS组、LPS组、肝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肝俞LPS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其余有显着性意义。注后4h-注前:肺俞LPS组、肝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肺俞LPS组、肝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注后5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肝俞LPS组、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肝俞LPS组、LPS组之电流差值与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5)右肝俞穴电流变化情况:右肝俞同一组内不同时点比较:LPS组:注后2h、注后3h、注后4h、注后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1h、2h、3h、4h、5h与注前相比电流均下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4h与注后2h、注后3h相比电流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右肝俞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后1h:肝俞LPS组与空白组、肺俞LPS组、LPS组相比电流均较高,其中LPS组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肺俞组与肺俞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后2h:肺俞组与LPS组相比电流较高,有显着性差异。右肝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一组不同时点比较:肺俞LPS组:注后4h-注前与注后1h-注前、注后2h-注前、注后3h-注前相比电流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注后5h-注前与注后2h-注前相比电流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肝俞LPS组:注后4h-注前与注后1h-注前相比电流负差值更大,有显着性差异。右肝俞注射LPS后各时点减注射LPS前之电流差值同时点不同组间比较:注后1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肝俞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空白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注后2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空白组有显着性意义,肺俞组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肝俞LPS组、LPS组之电流差值与肺俞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有显着性意义。注后4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LPS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注后5h-注前:肺俞LPS组之电流差值与空白组、肺俞组、LPS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其中LPS组有显着性意义,其余有非常显着性意义。(6)各脏器及血清钙离子含量变化:各组同组中之血清Ca2+与肺、肝、心、脾、肾相比均较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而肺、肝、心、脾、肾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肺:肺俞10天组与肺俞45天组、空白10天组、肝俞LPS组相比肺中Ca2+均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俞10天组与LPS组相比肺中Ca2+较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肝:肺俞10天组、肝俞LPS组与空白10天组相比肝中Ca2+较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肾:LPS组、肝俞LPS组与空白45天组相比肾中Ca2+较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肺俞10天组、LPS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与空白45天组相比血清Ca2+均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7)艾灸肺俞、肝俞穴对大鼠体温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LPS前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如下:LPS组:注后6h与注前、注后5h相比温度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注后6h与注后2h、注后3h相比温度较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肺俞LPS组:注后5h、6h与注前相比温度较高,有显着性差异及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6h与注后1h、注后2h、注后3h、注后4h相比温度较高,有显着性差异。肝俞LPS组:注后5h、6h与注后2h相比温度较高,有显着性差异及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2h:肝俞LPS组与空白组相比温度较低,有显着性差异。注射LPS后6h:LPS组与空白组相比温度较高,有显着性差异。温度差:LPS组:注后6h-注前与注后2h-注前相比正差值较大,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后6h-注前与注后3h-注前相比正差值较大,有显着性差异。肝俞LPS组注后6h-注前与注后2h-注前相比正差值较大,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变化的影响:1.1艾灸肺俞、肝俞穴对大鼠的整体状态有积极的影响。腹腔注射2mg/kg LPS可对大鼠造成急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的整体状态,而预先艾灸处理可以起到保护或加强大鼠抵抗内毒素的作用。1.2空白组体表穴位电流呈平缓的非线性规律性动态变化。1.3.艾灸肺俞穴可显着提高肺俞穴电流,艾灸肝俞穴可显着提高肝俞穴电流,且分别艾灸肺俞、肝俞穴可影响其他五脏背俞穴的电流。提示艾灸背俞穴后穴位生物电流增加除了存在穴位特异性相关外,还对其他背俞穴的电流存在非线性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提示刺激穴位存在“穴脏相关”、“一穴多脏”之非线性作用。而此非线性特性存在一定的规律,部份符合五行理论中的生克关系。1.4腹腔注射LPS后五脏背俞穴电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LPS对于肺、肝、脾、肾、心的经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出LPS对机体各脏器的影响亦为非线性作用。由于经络穴位内连腑脏,因此所致的损伤程度可以藉由测量背俞穴上的电流值得知,体现中医学说中“由表知里"、“以象测证”、“知外而揣内”的精神,也提示背俞穴可以较敏锐地反应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1.5艾灸穴位及LPS致炎作用下,五脏背俞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同时给予穴位一个艾灸的(调整)刺激并给予一个病理的(LPS)刺激时,机体各脏器在两种非线性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的影响作用。1.6五脏背俞穴与原穴相比,其对于艾灸及LPS刺激下穴位电流的变化幅度较大,提示五脏背俞穴与原穴相比,更能敏感地反应艾灸作用及LPS的急性损伤刺激对机体的影响。2.艾灸肺俞、肝俞穴对血清及五脏钙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2.1空白组钙离子游离在血清中的含量最多,五脏中均有钙离子但含量不同,一般为脾最多,心最少。而艾灸效应和LPS作用都能影响血清及脏器中钙离子的含量变化。随着大鼠年龄增加,肾中钙离子有降低的趋势。2.2艾灸正常大鼠肺俞对肺中钙离子含量影响最为显着,艾灸肺俞能使肺脏吸引钙离子造成钙离子的富集,而对其五行我生之肾及我克之肝亦存在较明显的Ca2+富集影响。艾灸正常大鼠肺俞穴对肺中钙离子聚集的近期效应明显,但后效应不明显。2.3在LPS所致急性炎症作用下,肝中钙离子升高,肾中钙离子降低,分别艾灸肺俞、肝俞穴对肾中钙离子的降低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艾灸肺俞的作用大于灸肝俞穴。2.4在LPS所致急性炎症作用下,艾灸肺俞、肝俞穴都能起到使肺中钙离子聚集的作用,而灸肺俞的作用大于灸肝俞穴。2.5艾灸肺俞对肺、肝、肾的钙离子聚集作用较显着;艾灸肝俞则对肝、脾、肺的钙离子聚集作用较显着。3.艾灸肺俞、肝俞穴对大鼠体温的影响:3.1空白组生理体温呈动态平稳的规律变化。3.2 LPS所致急性炎症反应在体温表现为升高,而艾灸肺俞、肝俞穴都能抑制LPS所致体温升高的表现。在注射LPS后1h~3h艾灸肺俞穴的作用较肝俞大,而在注射LPS后4~6h,艾灸肝俞穴则表现出更好的防御效应。3.3各组体温的在各时点变化特点与电流变化相似,其相关规律仍需近一步研究。
张英进[6](2009)在《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细胞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分子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胃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对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效应,探寻针刺治疗的特异相关蛋白质分子。方法:应用乙醇灌胃法造成胃粘膜损伤大鼠模型。用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四白”、“梁门”、“足三里”穴治疗10天。采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超声破碎法提取蛋白质。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获得空白组、模型组、电针胃经穴组和电针对照点组大鼠胃粘膜细胞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对比分析各组的差异蛋白点,取有意义的点做质谱鉴定;应用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获得空白组、模型组、电针胃经穴组和电针对照点组大鼠胃粘膜细胞蛋白质表达指纹图谱。从而找出与电针效应特异相关的蛋白质信号分子,为进一步阐明针刺参与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复杂网络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经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最高,空白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最低,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造模是成功的;电针胃经穴组和电针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电针胃经穴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最为明显,与电针对照点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将空白组、模型组、电针胃经穴组和电针对照点组分别进行比较,找出都有的差异的蛋白点7个(P<0.05),做质谱鉴定,共鉴定出6个蛋白质。③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共有4个蛋白质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两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升高,两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降低;电针胃经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4个蛋白质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1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升高,3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降低;电针对照点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5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2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升高,3个蛋白质质/荷比峰明显降低;电针胃经穴组与电针对照点组比较共有12个差异蛋白质质/荷比峰(P<0.05),都表现为升高。④10777.71u、3727.126u这两个蛋白质质/荷比峰在模型组与空白组、电针胃经穴组与模型组、电针胃经穴组与电针对照点组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变化(P<0.05),说明10777.71u、3727.126u这两个蛋白质可能是针刺治疗胃粘膜损伤大鼠损伤修复的特异效应物质。⑤从实验结果来看,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鉴定出的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中、高分子量的蛋白质。而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分离出来的差异蛋白峰主要分布在分子量较小的低丰度蛋白质。所以两实验的结果没有找到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的差异蛋白质。结论:①电针足阳明经(穴)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提示其与胃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联系。②鉴定出的6个蛋白质可能通过各种作用通路,如细胞凋亡,发挥损伤和抗损伤修复的作用。电针治疗能够升高或降低这些蛋白质,说明电针可能是通过调节这些蛋白发挥治疗作用的。③建立的细胞蛋白质指纹图谱能够为空白组大鼠、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大鼠、电针胃经穴组大鼠和电针对照点组大鼠在筛选特异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为电针治疗胃粘膜损伤大鼠损伤修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姚雯[7](2009)在《电针胃经穴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形态学及对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从蛋白组学角度探讨电针足阳明经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病机理以及胃经与胃的相关性,为针灸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方法制备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电针7天后,GUTH法行胃黏膜损伤指数计数,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改变,第二部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5只/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方法制备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通过SELDI技术研究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血清中胃黏膜损伤修复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UI)值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说明造模成功,电针治疗组UI值显着低于模型组和电针对照组(P<0.01),而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其光镜观察结果与之相符合。2.与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对照组大鼠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的表达图谱相比较,电针治疗组血清蛋白质表达中有3个标志蛋白质表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它们质荷比分别是4474.775Da,15231.14Da,13826.55Da;3.与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对照组大鼠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的表达相比较,电针治疗组血清蛋白质表达中有4个标志蛋白质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它们的质荷比分别是4268.035 Da,17352.76 Da,13071.32Da,15216.11Da。结论:1.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穴能降低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促进胃粘膜损伤后的修复及细胞增殖,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联系;2.电针足阳明胃经穴能特异性的改变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表达,且呈双向性,这些表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引起的,从而达到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同时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对特异联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晓燕[8](2009)在《基于穴位脏腑相关性的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大鼠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及胃肠功能紊乱大鼠的调节作用探讨足三里穴与胃特异性的效应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和模型两部分,腹腔注射利血平制作胃肠功能紊乱模型,两种方法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共10组,每组8只。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胃肠生物电。高效液相、放免法检测血液及组织中5-HT、DA、NE、E、MTL、GAS、ET等神经递质、胃肠激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5-HT、VIP在胃、肠、脑组织中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VIPR2 mRNA在胃、肠、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于正常大鼠,电针能升高胃、肠微循环,足三里2组尤为显着(P<0.05);能使胃肠生物电振幅降低,频率增快,足三里组胃电频率较三阴交组明显增快,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ET含量降低(P<0.05),升高血及组织中MTL、GAS含量(P<0.05),血清及下丘脑中NE、E、DA含量升高,但对5-HT影响不明显;胃、肠、脑组织中的5-HT、VIP、VIPR2 mRNA表达升高(P<0.05)。对于模型大鼠,电针能升高降低的胃、肠微循环,较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升高胃微循环更明显(P<0.05);能使胃肠生物电振幅降低,频率增快;血浆ET含量降低(P<0.05),升高血及组织中MTL含量,升高血、脑GAS含量,降低胃GAS含量,可升高E、DA含量,升高下丘脑5-HT含量;降低血清5-HT含量及组织中的表达(P<0.05),可升高模型大鼠降低的VIP及其受体的表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及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胃肠微循环、生物电及神经递质、胃肠激素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提示足三里穴与胃之间存在特异性关系,为穴位脏腑相关性理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陈婷[9](2009)在《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及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及面积的变化,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针刺不同经穴与非经穴相比,对健康人胃窦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窦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针刺胃经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经脉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陈婷,余小夏,刘旭光[10](2009)在《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胃经穴位对胃运动、胃电活动、胃运动昼夜节律及胃酸分泌等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在回顾、概括针灸胃经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疗效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探索经穴效应规律对于针灸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穴位-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围绕脏腑功能开展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二、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设备 |
1.2 实验耗材 |
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3 实验动物造模 |
2.4 取穴方法 |
2.5 电针方法 |
2.6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2.7 指标检测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
2 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观察 |
2.1 大鼠胃黏膜组织的肉眼观察 |
2.2 大鼠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3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代谢物表达 |
3.1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的1H-NMR谱图表达 |
3.2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代谢轮廓分析 |
3.3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的代谢通路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
2 针灸的治疗机制 |
3 针灸选穴依据 |
4 代谢组学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
5 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讨论 |
6 ~1H-NMR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 |
6.1 能量相关代谢 |
6.2 神经递质相关代谢 |
6.3 细胞及细胞膜相关代谢 |
6.4 抗氧化相关代谢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梁门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研究 |
1.1 分子生物学角度 |
1.2 生理学方法 |
1.3 形态学方法 |
1.4 穴位特异性的研究 |
2 临床运用 |
2.1 梁门为主穴之一的报导 |
2.1.1 消化道疾病 |
2.1.2 单纯性肥胖 |
2.2 梁门为配穴的报导 |
2.3 其它疾病 |
3 小结 |
(4)针灸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改善神经调节 |
2 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 |
3 调节内皮素和一氧化氮 |
4 清除氧自由基 |
5 调控细胞凋亡 |
6 小结 |
(5)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性研究 |
1 中医对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理论的认识 |
1.1 古典理论(帛书~内经) |
1.2 背俞穴之由来及经络学基础 |
1.3 背俞穴与标本、气街理论 |
1.4 背俞穴与疾病、主治的关系 |
1.5 肺俞穴之典籍记载 |
1.6 肝俞穴之典籍研究 |
2 西医对体表内脏相关之研究 |
2.1 起源 |
2.2 牵涉性痛 |
2.3 中医经络、脏腑与西医解剖器官的联系 |
3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现代研究 |
3.1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之现代临床研究 |
3.2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之现代实验研究 |
4 肺俞穴与肺相关的现代研究 |
4.1 肺俞穴位解剖及针刺深度 |
4.2 肺俞穴与肺相关之现代实验研究 |
4.3 肺俞穴与肺相关之现代临床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电学特性研究进展 |
1 经脉腧穴的电阻、电位、电流、伏安特性研究 |
1.1 经穴导电基本原理 |
1.2 经脉腧穴低电阻、高电位、高电流特性的基础研究 |
1.3 经脉腧穴低电阻、高电流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
1.4 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
1.5 经脉腧穴的伏安特性 |
2 经脉腧穴的良导络特性及与脏腑相关特性研究 |
2.1 良导的物质基础 |
2.2 经穴的低阻良导特性 |
2.3 良导络测量原理 |
2.4 良导络诊断常用穴位 |
2.5 良导络与疾病及其治疗 |
2.6 良导络的意义 |
3 小结 |
综述三 离子与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研究进展 |
1 钙离子(CA~(2+)) |
1.1 经穴钙离子浓度特异性研究 |
1.2 针刺对腧穴处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1.3 脏腑病变时相应外周经脉线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动态监测 |
1.4 改变经脉线及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
1.5 阻断穴位或经脉线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
1.6 拮抗经穴处钙调素对经穴功能活动的影响 |
2 钠离子(NA~+)、钾离子(K~+) |
2.1 经穴处K~+、NA~+浓度的特异性 |
2.2 针刺不同经脉对足三里穴K~+、NA~+的动态影响 |
2.3 针灸治疗与K~+、NA~+的关系 |
3 氢离子(H~+) |
4 其他离子 |
5 疾病及其针刺治疗中相关离子的变化 |
5.1 脑缺血 |
5.2 心肌缺血 |
5.3 胃病 |
6 经脉实质之离子学说 |
6.1 经脉实质与离子—电能相关 |
6.2 经脉实质与离子—组织结构相关 |
7 小结 |
第二部份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相关穴位电流的变化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1. 肺俞穴区电流检测 |
2. 肝俞穴区电流检测 |
3. 脾俞穴区电流检测 |
4. 肾俞穴区电流检测 |
5. 心俞穴区电流检测 |
6. 太渊穴区电流检测 |
7. 太冲穴区电流检测 |
8. 同时点各穴电流比较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实验二 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相关脏器及血清CA~(2+)分布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艾灸肺俞、肝俞穴对大鼠体温的变化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份 结语 |
1 论文总结 |
1.1 五脏背俞穴及原穴电流变化 |
1.2 艾灸肺俞、肝俞穴及LPS作用下五脏及血清钙离子含量变化 |
1.3 艾灸肺俞、肝俞穴及LPS作用下体温变化情况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细胞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分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电针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组织形态学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分组与造模方法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造模 |
1.2.3 穴位定位 |
1.2.4 针刺方法 |
1.2.5 胃粘膜损伤指数胃粘膜损伤指数检测 |
1.2.6 光镜标本制作 |
1.2.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肉眼观察结果 |
2.2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的影响 |
2.3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光镜观察结果 |
第二部分 应用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质表达指纹图谱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 |
1.1.3 试剂 |
1.1.4 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造模 |
1.2.3 穴位定位 |
1.2.4 针刺方法 |
1.2.5 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分离 |
1.2.6 胃粘膜细胞蛋白提取 |
1.2.7 SELDI蛋白质芯片检测流程 |
1.2.8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胃粘膜细胞蛋白样本用弱阳离子芯片(WCX2)处理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应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研究电针对大鼠胃粘膜损伤修复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 |
1.1.3 试剂 |
1.1.4 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造模 |
1.2.3 穴位定位 |
1.2.4 针刺方法 |
1.2.5 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分离 |
1.2.6 胃粘膜细胞蛋白提 |
1.2.7 向电泳操作流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胃粘膜细胞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足阳明经与胃相关规律的认识 |
1.经脉-脏腑相关规律的认识 |
2.古代对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规律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认识 |
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效应 |
四、蛋白组学对针灸对胃黏膜损伤的机制研究 |
1.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 |
2.蛋白组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的应用进展 |
3.SELDI-TOF-MS技术对电针大鼠胃粘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
4.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对电针大鼠胃粘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
5.两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五、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交流学习及获奖情况 |
(7)电针胃经穴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病理形态学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分组与造模方法 |
1.2 穴位定位与电针方法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胃黏膜损伤指数计分 |
1.6 光镜标本制作程序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胃黏膜损伤情况及损伤指数计分 |
2.2 光镜观察结果 |
第二部分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分组与造模方法 |
1.2 穴位定位与电针方法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5 试验方法及步骤 |
2.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大鼠血清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结果 |
2.2 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足阳明经与胃相 |
1.1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
1.2 胃的生理病理与足阳明胃经穴相关 |
2.选穴依据 |
3.针灸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研究 |
3.1 临床研究 |
3.2 实验研究 |
4.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
5.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穴位脏腑相关性的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大鼠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内经》中对足三里穴与胃及与足阳明胃经特异性关系的记载 |
二、《针灸甲乙经》对足三里穴与胃及足阳明胃经特异性关系的记载 |
三、《针灸聚英》对足三里穴与胃关系的详细记载 |
四、《针灸大成》对足三里穴与胃关系的详细记载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对正常大鼠内脏功能的影响 |
一、电针对正常大鼠微循环、胃肠生物电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二、电针对正常大鼠ET、MTL、GAS、DA、NE、E、5-HT、VIP、VIPR_2 mRNA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电针对模型大鼠内脏功能的影响 |
一、电针对模型大鼠微循环、胃肠生物电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二、电针对模型大鼠ET、MTL、GAS、DA、NE、E、5-HT、VIP、VIPR_2 mRNA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 |
(一) 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 |
(二) 利血平制作FGID动物模型 |
二、选穴依据 |
(一) 足三里穴 |
(二) 三阴交穴 |
三、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
(一) 微循环监测方法 |
(二) 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胃、肠微循环的影响 |
(三) 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脑、肝微循环的影响 |
四、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胃肠生物电的影响 |
(一) 电针对正常大鼠胃肠生物电的影响 |
(二) 电针对FGID模型大鼠胃肠生物电的影响 |
五、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一) 胃泌素 |
(二) 胃动素 |
(三) 内皮素 |
(四) 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 |
六、电针对正常及FGID模型大鼠神经递质的影响 |
(一) 五羟色胺 |
(二) 多巴胺 |
(三)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9)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试验研究 |
1. 试验对象 |
2. 试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试验工具 |
3. 试验方法 |
3.1 分组与取穴 |
3.2 试验步骤 |
3.3 参数指标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
5.1.1 针刺对胃体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
5.1.2 针刺对胃窦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
5.2 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 |
5.2.1 针刺对胃体胃电面积的影响 |
5.2.2 针刺对胃窦胃电面积的影响 |
讨论 |
1.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传统认识与研究 |
2. 经穴-胃相关的效应特异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2.1 经穴与非经穴的研究 |
2.2 不同经脉穴位的研究 |
2.3 同一经脉穴位的研究 |
3. 选取经脉及穴位的依据 |
4. 胃电图(EGG)与胃功能判断 |
5. 结果分析 |
5.1 针刺对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 |
5.2 针刺对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图片 |
附件 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胃电活动的影响 |
2 针刺对胃电节律的影响 |
3 针刺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
4 针刺对胃肠激素及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影响 |
5 针刺胃经穴位的效应特异性研究 |
四、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D]. 黄妙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梁门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J]. 陈永,乐毅敏,杨宗保,龚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04)
- [3]足阳明经与胃相关关系规律的古代和现代研究[J]. 吴琼,周平启,张英进,严洁.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02)
- [4]针灸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朱明,陈立典.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03)
- [5]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D]. 汪家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细胞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分子的探讨[D]. 张英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5)
- [7]电针胃经穴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中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质表达的影响[D]. 姚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基于穴位脏腑相关性的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大鼠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晓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陈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10]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J]. 陈婷,余小夏,刘旭光. 针灸临床杂志,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