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涵[1](2021)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我国自2009年开始实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从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巨大转变。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术信息素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术信息素养对学生学术发展和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驻保高校中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调研数据,运用扎根理论的一般分析流程,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包括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经过详细、科学的分析后,从事实资料中归纳演绎出结论,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本土化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分析学术信息素养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介绍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要素构成、相关评价标准。其次制定基于扎根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调研分析流程,通过查询大量的资料,制定适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访谈问卷,再从驻保高校中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选取25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整理出保定市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核心编码,然后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初步接触科研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来说,其学术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偏差、个人心态、意志力以及本科基础的积累;外部因素包括导师因素、学校因素、法律及媒体因素。最后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提升建议,以期为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启发。
许琼丹[2](2021)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Y州Z镇X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农村教师是补齐教育短板、均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不仅会制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会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要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但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仍旧没有大的改观,如何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聚焦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缺乏针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以X小学为个案,以信息素质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解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的策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比较弱,信息知识水平较低,在信息能力上呈现出个体差异性,信息伦理道德概念不清。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其一从教师个人因素来看,包括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内驱力、年龄因素;其二从学校环境因素来看,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学校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和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因素;其三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包括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转换因素,家庭隔代教养与社区老龄化因素;最后从制度因素来看,包括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和信息技术培训方式因素。基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首先,于教师个体而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其次,于学校而言,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助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最后,于政府和社会而言,政府和社会合力助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杉本重雄,李春秋,韩玺[3](2021)在《iSchools影响下的LIS学科发展——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学院前院长杉本重雄教授学术访谈》文中指出【编者按】"全球iSchools院长专访"第四期与大家见面了。在前面三期中(1),我们的受访嘉宾都是北美iSchools的院长。iSchools运动发端于北美,而近年来亚太地区iSchools的迅速发展使得该地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截止2021年1月,iSchools共有119个成员:北美54个,欧洲34个,亚太31个,其中级别最高的40个iCaucus成员中亚太地区有8个,北美和欧洲分别有30个和2个。具体来看,亚太地区的34个成员中,有15个是2018年以来新增的,其中有6个是i Caucus成员。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使得我们的专访也更加注意到了亚太地区。
赵芳妮[4](2020)在《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文中提出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早期阅读兴趣。目前,我国学前儿童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相关研究比较片面和单一。因此,本研究选取一位阅读兴趣浓厚的学前儿童——凡凡,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理论视角,以叙事探究的方法描述其“悦读”生活的状况和体验,继而深度诠释早期阅读兴趣养成的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早期阅读兴趣浓厚的4个操作性定义:参与度高、专注度高、主动性强、愉悦感强来对研究对象的阅读生活状况进行深度描述,通过幼儿、家长和教师的记忆叙事完整重现研究对象凡凡的阅读生活世界。其次,以研究对象凡凡为核心对其生活的各个场域中的阅读活动展开调研。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将凡凡的家庭阅读生活按照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进行划分。通过访谈法追溯了凡凡在家庭生活中的阅读活动,发现凡凡早期阅读兴趣浓厚得益于:胎儿期的阅读胎教活动;婴儿期游戏化亲子阅读活动;幼儿期的自主阅读与早期书写萌发活动。通过进入凡凡所在幼儿园,对凡凡带班老师以及园长进行访谈。归纳总结了凡凡幼儿园时期所接受的早期阅读教育:小班时期习惯护航开启阅读之旅;中班时期家园合作走进绘本世界;大班时期趣书相伴阅读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走访调查了凡凡常去的两所公共图书馆,发现其具有开放、公益、专业的基本特征。图书资源充足、丰富、专业,开展了以激发学前儿童兴趣为目标的公益性阅读活动。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源于家庭阅读活动中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浓厚的阅读氛围,幼儿园开展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绘本故事教学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社区图书馆接触到丰富全面的图书并参加丰富多彩的公益性阅读活动。但研究发现,凡凡的父亲在凡凡的阅读活动中较为缺失,应该加强父亲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另外应该为学前儿童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早期阅读生活世界。
刘微[5](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梁伟维[6](2020)在《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改变。传统的学习正逐步从以线下学习为主转变为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有机结合。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但信息技术也带来许多问题,譬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问题。面对纷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有效利用信息,需要当代人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中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影响日后的个人发展。目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主要分为政府办学和民营办学,由于办学形式的不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也可能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对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寿县两所学校(一所公办学校,—所民办学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法对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利用数据统计工具对问卷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该地区初中生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从平均值来看,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高于该地区整体水平,而公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低于该地区整体水平。(2)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处在年级差异,其中性别差异只存在初中生的信息意识与认知维度上。(3)在对比研究中,公办学校初中生不管是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上还是信息素养的各维度上都低于民办学校初中生。最后,研究者对出现的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来源于学生、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针对此情况,对公办与民办学校相应提出了初中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与建议。意在为未来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王子旋[7](2020)在《我国优秀教师标准研究 ——基于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师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有待提高之处,尤其是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现有的教师专业标准较为关注教师的职前专业素养,缺乏对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关注,优秀教师标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都有待深入。为更好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优秀教师评价机制,在现有的优秀教师评价机制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优秀教师评价机制,为提高我国教师质量提供帮助。本文梳理美国NBPTS颁布的优秀教师标准相关研究后,将该标准与我国上海市“双名工程”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和研究中美两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特点与影响;中美两国对优秀教师理解、评估模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国对优秀教师评价等方面的特色;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完善我国优秀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曹玉超[8](2019)在《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文中指出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做了系统分析,通过对青岛市西海岸新区7所初中学校的调查和分析,梳理了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态度不够积极,信息知识发展层次不均衡,信息能力良莠不齐,信息道德自律意识不足;专业知识素养存在薄弱之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素养缺失;科研信息意识不强,终身学习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影响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力度不够,信息素养评价反馈机制缺失,信息素养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相冲突,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国际视野缺乏,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不强。最后,本文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切实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学校应努力营造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构建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合理优化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教师个人要强化信息意识、更新信息观念,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韦耀阳[9](2017)在《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所具备的能力。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多种途径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个人信息素养,并不断提高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提取和应用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也是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应用、分享的过程,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包括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分享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五个方面。依据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理论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11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总分和分维度方面,男生在知识存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得分高于女生;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能力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上,性别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大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城市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在城乡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除了在知识存储能力上和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年级差异不显着之外,在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年级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分享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总分上都达到非常显着水平。(4)不同学业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优秀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良好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得分最高;中等学生知识存储能力得分最低;较差学生主要是知识存储能力差和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弱。(5)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中>低。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上的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中等程度和低水平的大学生在知识存储上得分最低。社会认知理论以个人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项因子持续交互的影响关联来解释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经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通过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将会使得个人的行为受到情境所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周围环境与本身的情绪和特质。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对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个人及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探究。理论分析发现,.大学生认知风格、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构成影响其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部因素。对11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评价机制、班级结构、学校技术基础设施、学校组织文化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的显着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大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组织气氛的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教学气氛、人际和谐气氛和学习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变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因变量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了干预训练。训练前对被试进行前测,随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干预训练主要采用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主题讲座、课堂讲授、改革评价方式、班级氛围的塑造、咨询谈话、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式。三个月后,对大学生进行后测,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氛围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依据个人学习的先内化(由外而内),后外化(由内而外)的过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的如下策略:①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②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③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④主体行为自律,历练自觉管理的习惯;⑤网络信息发掘,纳入大数据知识平台;⑥系统持续更新,推动社会能力的发展。
刘宇,谢欢,顾烨青[10](2016)在《实践相关性与科学严谨性:论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应用性学科需要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分析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历史渊源和制度逻辑,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径。[方法/过程]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进行了学术史回顾,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同行对专业期刊的感知差异。[结果/结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强调实践相关性,形成了图书馆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改革开放后的图书馆学研究追求科学严谨性,形成了本质主义范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本质主义范式的兴起导致了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逐步显现,图书馆学界内部也分化为实践派和学院派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倚赖不同的期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在于学术生产的体制化,学术界和实践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则。科学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并非完全对立,通过在图书馆学界推广"巴斯德象限"类型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谈谈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述结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学术信息素养 |
2.1.2 专业硕士研究生 |
2.1.3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2.2 信息加工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调研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1.1 调查对象选取原则 |
3.1.2 调查对象来源 |
3.2 研究设计 |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调研分析过程 |
3.3.1 访谈数据的搜集 |
3.3.2 数据分析 |
3.3.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四章 现状结果分析与影响因素讨论 |
4.1 现状结果分析 |
4.1.1 学术信息意识 |
4.1.2 学术信息知识 |
4.1.3 学术信息能力 |
4.1.4 学术信息道德 |
4.2 影响因素讨论 |
4.2.1 个人影响因素 |
4.2.2 导师影响因素 |
4.2.3 学校影响因素 |
4.2.4 法律与媒体影响因素 |
4.3 小结 |
4.3.1 学术信息素养的现状概述 |
4.3.2 学术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对策 |
5.1 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方面 |
5.1.1 提高学术信息意识 |
5.1.2 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
5.1.3 树立正确的学术心态 |
5.2 导师方面 |
5.2.1 引导学生提高学术信息意识和道德观念 |
5.2.2 注重学术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5.2.3 保持学习,不断提高学术信息素养 |
5.3 学校方面 |
5.3.1 配备专业授课老师 |
5.3.2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
5.3.3 严格落实相关政策 |
5.3.4 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培养标准 |
5.3.5 完善培养方案 |
5.3.6 充分发挥图书馆学术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 |
5.4 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和媒体的导向作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Y州Z镇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
(三)后疫情时代要求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
(四)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五、文献综述:相关研究进展 |
(一)国内信息素养相关内容研究 |
(二)国外信息素养相关内容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素养 |
(二)教师信息素养 |
七、理论基础阐释 |
(一)信息素质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四、样本选择 |
(一)随机抽样样本选择 |
(二)目的抽样样本选择 |
五、调研工具设计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三)样本敏感信息处理 |
六、可能的创新 |
(一)从双语环境视角来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
(二)聚焦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
第二章 教师所在场域与教师群体素描 |
一、教师所在场域 |
(一)Y州整体环境速写 |
(二)X小学特写 |
二、教师素描 |
(一)Y州农村小学教师素描 |
(二)X小学教师素描 |
第三章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意识: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一)整体的信息意识呈积极样态 |
(二)信息及信息技能的需求不够强烈 |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存在教龄和年龄差异 |
(四)信息技术的兴趣来源非教师自身 |
二、信息知识: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知识的专业术语掌握不深且理解程度不高 |
(二)信息工具学习缺乏系统化 |
(三)信息工具的使用灵活度存在教师个体差异 |
三、信息能力: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一)整体信息能力提高但复杂性操作存在教龄差异 |
(二)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狭窄 |
(三)信息能力单一且缺乏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加工 |
四、信息伦理道德: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伦理道德涵盖于公民基本道德之中 |
(二)具备基本的信息伦理道德判断力和辨识力 |
(三)信息伦理道德能够惠及学生群体 |
(四)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时较少涉及信息伦理道德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个人因素 |
(一)终身学习意识 |
(二)内驱力 |
(三)年龄 |
二、学校环境因素 |
(一)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 |
(二)学校信息技术人员数量 |
(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一)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转换 |
(二)家庭隔代抚养与社区老龄化 |
四、制度因素 |
(一)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
(二)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
第五章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
一、教师个体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一)后疫情时代需要教师双线混融教学的信息素养 |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
(三)采用“模拟—整合—创新”的分步式学习模式 |
二、学校信息化环境助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一)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设施的维修和管理 |
(二)多途径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
(三)扩大信息资源库建设与资源开放度 |
三、政府和社会助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一)要与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社会整体信息素养 |
(二)加大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本土化培训 |
(三)建立农村信息化联盟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课时教案 |
致谢 |
(3)iSchools影响下的LIS学科发展——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学院前院长杉本重雄教授学术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iSchools,iCaucus和iConference |
2 CiSAP与亚太地区LIS学科的发展 |
3 iSchools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的影响 |
4 iSchools对日本LIS教育的影响 |
5 筑波大学iSchool及其留学生培养教育 |
6 研究热点与研究合作 |
(4)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实践需要: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是学前儿童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
(二)现实困境:电子媒介泛滥导致学前期儿童早期阅读兴趣低下 |
(三)理论欠缺: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相对片面和单一 |
二、概念界定 |
(一)早期阅读 |
(二)早期阅读兴趣 |
(三)“悦读” |
三、文献综述 |
(一)早期阅读兴趣的概念研究 |
(二)早期阅读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早期阅读兴趣的养成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理论视角:生活世界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质量与伦理 |
第一章 凡凡阅读兴趣浓厚的现状及体验深描 |
一、积极参与阅读 |
(一)“我喜欢听妈妈讲晚安故事” |
(二)“阅读区,我的最爱” |
二、专注投入阅读 |
(一)“嘘,请别打扰我看书” |
(二)“我喜欢听老师说故事” |
三、主动进行阅读 |
(一)“我可以自己阅读,不用催” |
(二)“我在阅读区等你” |
四、纵享快乐阅读 |
(一)“阅读是我的快乐源泉” |
(二)“阅读帮我赶走情绪小怪兽” |
第二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家庭篇 |
一、胎儿期:阅读胎教打下坚实基础 |
(一)胎教阅读在行动 |
(二)带你认识多彩世界 |
二、婴儿期:亲子互动游戏化阅读 |
(一)多元化阅读材料 |
(二)游戏化阅读方式 |
(三)参与式阅读陪伴 |
三、幼儿期:自主阅读萌发早期书写 |
(一)各类主题绘本,解决成长烦恼 |
(二)自主阅读为主,亲子阅读为辅 |
(三)尊重孩子意愿,帮助识字与书写 |
(四)参加阅读活动,丰富阅读生活 |
第三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园所篇 |
一、小班:习惯护航开启阅读之旅 |
(一)阅读材料:取书、护书、认识书 |
(二)阅读教学:观察、表达、表演书 |
(三)阅读氛围:全员、丰富、分享书 |
二、中班:家园合作走进绘本世界 |
(一)阅读材料:充足、多元、整理书 |
(二)阅读教学:理解、质疑、制作书 |
(三)阅读氛围:活跃、积极、置换书 |
三、大班:趣书相伴阅读无处不在 |
(一)阅读材料:新颖、有趣、讲解书 |
(二)阅读教学:融合、拓展、感悟书 |
(三)阅读氛围:自由、激烈、玩转书 |
第四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社区篇 |
一、基本情况:开放、公益、专业 |
(一)开放时间,错峰开馆假期相伴 |
(二)图书借阅,“零门槛”享专业服务 |
(三)专业团队,统一培训专业服务 |
二、阅读材料:足量、丰富、专业 |
(一)藏量充足,各取所需应有尽有 |
(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可供选择 |
(三)专业采购,保证图书较高质量 |
三、阅读活动:丰富、专业、盛大 |
(一)全面覆盖,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
(二)尊重儿童,以激发兴趣的目标 |
(三)多方联合,组织盛大阅读活动 |
第五章 研究启示与反思 |
一、启示 |
(一)家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
(二)园所:开展多样化阅读教学 |
(三)社区: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 |
二、反思 |
(一)端正阅读观念,维护阅读兴趣 |
(二)强化三方合作,构建书香社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信息素养 |
2.2 公办与民办学校 |
2.3 研究思路 |
2.4 论文结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分析工具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结果 |
4.2 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对比分析 |
4.3 公办与民办学校的师生信息素养访谈分析 |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1 初中生信息素养整体概况 |
5.2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 |
5.3 公办与民办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差距的原因 |
5.4 提升策略与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我国优秀教师标准研究 ——基于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美国NBPTS优秀教师专业标准 |
第一节 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 |
一、美国经济衰退引发国民反思 |
二、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 |
三、美国政府及教育学者的共同推动 |
第二节 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 |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结构理论 |
二、舒尔曼教师知识结构理论在NBPTS中的应用 |
三、舒尔曼教师知识结构理论对NBPTS的影响 |
第三节 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
一、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概况 |
二、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思想 |
三、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
四、美国优秀教师的评价与认证 |
第四节 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
一、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
二、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
三、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
第二章 我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 |
第一节 上海市“双名工程”出台的背景 |
一、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专家型教师 |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需要大量优秀教师 |
三、缓解上海市教育教学领域高端人才紧缺 |
第二节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的基本内容 |
一、“双名工程”的申报要求 |
二、“双名工程”的研修机制 |
三、“双名工程”的评价考核 |
第三节 上海市“双名工程”的特点及影响 |
一、第四期“双名工程”的特点 |
二、第四期“双名工程”的影响 |
三、“双名工程”有待提高之处 |
第三章 中美优秀教师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美对优秀教师界定的比较 |
一、中美优秀教师的概念界定 |
二、中美优秀教师的特征 |
第二节 中美优秀教师评估的比较 |
一、中国优秀教师评选制度 |
二、美国优秀教师认证制度 |
三、中美两国优秀教师评估制度比较 |
第三节 中美优秀教师选拔(认证)制度的比较 |
一、认证部门 |
二、评估标准 |
三、评估程序 |
四、宣传辐射 |
第四章 美国NBPTS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
第一节 我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现状 |
一、专业标准过于笼统 |
二、教师的专业情感关注不够 |
三、培训考核标准较为单一 |
四、培养期间缺乏监督机制且评价周期长 |
第二节 美国NBPTS的启示与借鉴 |
一、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师的关键能力 |
二、构建以“专业教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教师专业标准 |
三、增强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
四、建立优秀教师培养与评价的中介机制 |
五、实现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形成专业共同体学习社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
(三)关于“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
(四)小结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初中英语课程性质和教学特征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 |
(三)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结构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访谈提纲的编写与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数据统计 |
(三)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成因的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基础信息素养方面 |
(二)专业信息素养方面 |
(三)自主发展信息素养方面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策和建议 |
(一)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
(二)切实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 |
二、学校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
(一)努力营造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氛围 |
(二)积极构建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
(三)合理优化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
三、教师策略 |
(一)强化信息意识,更新信息观念 |
(二)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 |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因子 |
1.1.2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是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知识整合的迫切要求 |
1.1.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升是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研究情况 |
1.3.2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研究情况 |
1.3.3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专题研究情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论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个人知识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
2.1.1 知识管理 |
2.1.2 个人知识管理 |
2.2 知识管理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
2.2.1 知识管理能力 |
2.2.2 SECI知识管理能力 |
2.2.3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
2.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
2.4.1 信息加工理论 |
2.4.2 社会认知理论 |
2.4.3 对两种理论的再认识与拓展 |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
3.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要素 |
3.1.1 知识获取能力 |
3.1.2 知识储存能力 |
3.1.3 知识分享能力 |
3.1.4 知识应用能力 |
3.1.5 知识创新能力 |
3.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
3.2.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 |
3.2.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结构模型 |
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 |
4.1 问卷编制 |
4.1.1 问卷编制方案与过程 |
4.1.2 问卷维度与条目的确定 |
4.1.3 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
4.1.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5 问卷的适用性讨论 |
4.2 现状调查 |
4.2.1 调查方法与过程 |
4.2.2 调查结果 |
4.2.4 调查结果讨论 |
5 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
5.1 个人因素分析 |
5.1.1 个人因素理论分析 |
5.1.2 个人因素访谈分析 |
5.1.3 关于个人因素查证 |
5.2 行为因素分析 |
5.2.1 行为因素理论分析 |
5.2.2 行为因素访谈分析 |
5.2.3 关于行为因素的查证 |
5.3 环境因素分析 |
5.3.1 环境因素理论分析 |
5.3.2 环境因素访谈分析 |
5.3.3 环境因素查证 |
5.4 核心因素综合分析 |
5.4.1 调查方法与过程 |
5.4.2 调查结果 |
5.4.3 中介变量讨论 |
6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干预训练 |
6.1 干预训练方案 |
6.1.1 被试选择 |
6.1.2 研究工具 |
6.2 干预训练程序 |
6.2.1 第一阶段:干预训练前测验 |
6.2.2 第二阶段:干预训练过程 |
6.2.3 第三阶段:干预训练后测 |
6.3 干预训练结果 |
6.3.1 干预训练前后自我效能感和学校组织气氛的平均得分差异比较 |
6.3.2 干预训练前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
6.4 干预训练结果讨论 |
7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教育管理建议 |
7.1 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 |
7.1.1 强化硬件,营造氛围 |
7.1.2 普及常识,塑造榜样 |
7.2 数据平台创建: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度 |
7.2.1 共同协商,建立保障机制 |
7.2.2 多方合作,创建大数据中心 |
7.3 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 |
7.3.1 教师引导,增强效能 |
7.3.2 课程整合,提升能力 |
7.3.3 学生主导,分类培养 |
7.4 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 |
7.4.1 以目标定位为中心,快速获取知识 |
7.4.2 以信息编码为核心,准确存储知识 |
7.4.3 以人际交流为手段,专注分享知识 |
7.4.4 以问题解决为关键,全面应用知识 |
7.4.5 以想象能力为抓手,灵活创新知识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其知识认知内化与外化的能力集群 |
8.1.2 反映知识认知过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
8.1.3 现实中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合理,存在诸多缺陷,有待发展 |
8.1.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受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等因素的影响 |
8.1.5 干预训练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效果 |
8.1.6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可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路径来实现 |
8.2 研究展望 |
9 参考文献 |
9.1 着作类 |
9.2 期刊论文类 |
9.3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类 |
9.4 外文文献类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
附录四:自我效能感问卷 |
附录五: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实践相关性与科学严谨性:论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历史渊源 |
2.1实践相关性与实用主义传统 |
2.2科学严谨性与本质主义的兴起 |
2.3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反思 |
2.4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 |
3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经验证据 |
4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制度逻辑 |
5理论结合实践的新思路 |
6结语 |
四、谈谈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静涵. 河北大学, 2021(02)
- [2]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Y州Z镇X小学为例[D]. 许琼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iSchools影响下的LIS学科发展——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学院前院长杉本重雄教授学术访谈[J]. 杉本重雄,李春秋,韩玺.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1)
- [4]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D]. 赵芳妮.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6]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D]. 梁伟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我国优秀教师标准研究 ——基于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D]. 王子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D]. 曹玉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9]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D]. 韦耀阳.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实践相关性与科学严谨性:论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J]. 刘宇,谢欢,顾烨青. 图书情报工作,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