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治疗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姑息治疗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姑息治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木清[1](2021)在《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为评估该群体患者的临终时间提供参考,以利于患者家庭进行临终规划及提升该群体的临终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至2018年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接受居家姑息治疗的消化系统癌症病例: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史、用药史、相关症状及评分量表等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数据库分成建模组(75%)用于模型构建和验证组(25%)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逐步回归法和LASSO回归法筛选预后变量,分别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影响因素;从区分度和校准度综合评价两个模型,选择较优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0天及60天的生存概率,并以诺莫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以上统计分析过程使用R软件完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618例,其中肝癌患者410例(25.3%),食管癌患者402例(24.8%),结直肠癌患者385例(23.8%),胃癌患者240例(14.8%),胰腺癌患者98例(6.1%),胆道癌患者44例(2.7%),其他消化系统癌症患者39例(2.4%),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天,生存时间的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66天和17天。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个数据组:1214例患者(含截尾数据110例)作为建模组,404例患者(含截尾数据33例)作为验证组。逐步Cox回归模型显示,性别,年龄,病情了解程度,肿瘤转移,放疗史,出现疼痛时间,既往止痛效果,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体重下降,恶心,腹胀,气促,水肿,KPS评分,QOL评分等16个变量是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影响因素;LASSO Cox回归模型显示,出现疼痛时间,腹胀,水肿,KPS评分,QOL评分等5个变量是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分度评价显示,逐步Cox回归模型在预测患者30天生存概率的AUC值为0.725(95%CI:0.675-0.775),60天的AUC值为0.740(95%CI:0.687-0.793);LASSO Cox回归模型在预测患者30天生存概率的AUC值为0.724(95%CI:0.673-0.774),60天的AUC值为0.725(95%CI:0.672-0.778),提示两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而校准度评价显示,LASSO Cox回归模型的校准度略优于逐步Cox回归模型。最终,选择更为精简、高效的LASSO Cox回归模型作为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并以诺莫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结论: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普遍较短;综合逐步回归及LASSO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KPS评分、腹胀症状、水肿症状、出现疼痛时间和QOL评分是患者生存期的主要预测指标;本研究构建了首个特定适用于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且以诺莫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可为该群体提供尽可能准确的生存期评估信息。

张怡[2](2021)在《早期启动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姑息治疗通过其独特的机制影响患者的身体感受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探讨早期启动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痛苦水平、抑郁、焦虑心理状况这四方面的影响,并探索适合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案,同时探索早期启动姑息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1.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的初治恶性肿瘤患者,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28名,按照1:1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64人、实验组64人。2.根据EORTC QLQ-C30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姑息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实验组除了接受常规化疗及常规护理外,在随机化分组后立即启动干预措施,如应用电话、微信、谈话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指导及帮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及常规护理。12周后再次行量表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量表得分,以评估姑息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及作用。3.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态,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1日。总存活期规定为:入组后首次接受治疗到死亡日或者随访结束时间。4.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来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如果为计量资料,则利用K-S正态分析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反之则采用秩和检验;如果为计数资料,则进一步区分为等级无序计数资料和等级计数资料,前者采用χ2检验,后者采用秩和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总生存期(OS)按月计算,采用Kaplan-Meier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姑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共入组128名患者,其中8名(实验组2名、对照组6名)患者因病情变化、拒绝进一步治疗或转院等原因退出研究,实际共有120名患者参与研究,其中实验组62人,对照组58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报销方式、癌种、肿瘤分期等方面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入组时QLQ-C30量表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经姑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QLQ-C30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对照组(t=2.015,P=0.046)。2.姑息治疗对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姑息治疗前两组患者心里痛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经姑息治疗后,两组评分仍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心理痛苦程度中位数均较前减低,对比实验组干预前、后心里痛苦评分有统计学意义(Z=-2.006,P=0.045)。3.姑息治疗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姑息治疗前两组患者SDS抑郁评分表、SAS焦虑评分表无统计学差异,经姑息治疗后,SAS焦虑评分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Z=-2.010,P=0.044)。SDS抑郁分量表无明确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后无抑郁、轻度抑郁人数较前减少。4.姑息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对120名参与本研究的患者进行生存随访,其中13名(实验组7名、对照组6名)患者因无法取得联系、不配合随访等原因无法获得明确生存期。经统计学分析:早期启动姑息治疗未能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有明显延长(P=0.190)。结论:1.我们的研究提示姑息治疗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既往研究相符合。2.规范化的治疗联合姑息治疗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痛苦程度,从而使患者的痛苦程度得以减轻。3.姑息治疗可以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精神状态,从而更好的帮助情绪的排泄,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4.早期启动姑息治疗未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许宝惠[3](2021)在《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疾病本身难以治愈,尽可能缓解痛苦的症状,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整体照护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临终关怀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舒缓治疗、症状控制过渡到注重尊严护理的阶段,公众和专家已经开始关注肿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维护。因此,有必要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感现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采用个性化的尊严护理干预提升肿瘤患者的尊严感及生命质量。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尊严疗法对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生命意义感、生活质量、死亡态度、心理痛苦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尊严感量表(Patient Dignity Inventory,PDI)、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Cancer Therapy-Lymphoma,FACT-Lym)、死亡态度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心理痛苦量表(Distress Management Screening Measure,DMSM)对 2020 年 6 月~2021 年 2 月就诊于安徽省某肿瘤医院的32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该肿瘤医院血液科的70例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尊严疗法干预。采用PDI、MLQ、FACT-Lym、DAP-R、DMSM量表进行效果评价,测量时间点为干预前、干预后1天内共两次。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均数和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Welch近似F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1.本研究32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得分平均为(41.23±12.32)分,社会角色维度得分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长期居住地、家庭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经济来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承担医疗费用能力、自理能力、确定治疗有效性、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是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对未来是否感到害怕、住院时长、KPS评分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的影响因素。2.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214、-0.435(P<0.01);患者尊严感与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0.588、-0.237、-0.750、-0.417、-0.623(P<0.01);患者尊严感与死亡恐惧及逃离接受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5、-0.181(P<0.01),与自然接受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9(P<0.01);患者尊严感与患者心理痛苦呈正相关(r=0.711,P<0.01);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长期居住地、经济来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情感状况、心理痛苦、生理状况、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存在生命意义感进入回归模型,共可有效解释患者尊严73.60%的变异量。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痛苦(OR值>1)为尊严感受损程度的危险因素,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情感状况、生理状况、KPS评分(OR值<1)为尊严受损程度的保护因素。5.干预前两组患者人口学、社会学及疾病特征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6.两组患者干预后组间比较,对照组干预后尊严受损得分、生命意义感得分、死亡恐惧得分、心理痛苦得分、生命质量得分分别为(1.46±0.27)分、(3.97±1.06)分、(3.38±0.57)分、(3.40± 1.42)分、(2.71 ±0.44)分,实验组干预后尊严得分、生命意义感得分、死亡恐惧得分、心理痛苦得分、生命质量得分分别为(1.31±0.25)分、(5.89±0.68)分、(2.88±0.79)分、(1.94±1.33)分、(3.15±0.37)分,实验组干预后患者的尊严受损得分、心理痛苦得分、死亡恐惧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意义感得分、生命质量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尊严受损得分、心理痛苦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生命意义感得分、生命质量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尊严受损,情感状况、心理痛苦、生理状况维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经济来源、存在生命意义感等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医务工作者需关注患者尊严问题,重视影响患者尊严感的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患者尊严感。本研究将尊严疗法应用于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有效提高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感、生命意义感,缓解患者的死亡恐惧和心理痛苦,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小忍[4](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安宁疗护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在信息挖掘领域的优势,对2003-2018年以来,国内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中,关于安宁疗护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为我国安宁疗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工具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数据库CNKI中关于安宁疗护研究的2194篇文献和国外数据库WOS中关于安宁疗护研究的7902篇文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图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作者图谱、机构图谱和国家图谱。利用词频、共引、共被引、聚类分析等理论对国内外安宁疗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关键节点文献、作者、机构和国家等进行分析解读,了解国内外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结果:国内安宁疗护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安宁疗护的理论进行展开;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癌症领域(晚期癌症和恶性肿瘤),其次临终关怀的护理尤其是优质护理有望成为新兴的研究趋势;国内安宁疗护领域的作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归属于医院,一类是归属于高校中的医药学院;国外安宁疗护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安宁疗护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儿童安宁疗护和晚期癌症患者(尤其是肺癌)的安宁疗护三个方面;研究机构以综合性的大学为主;研究国家中最活跃的是美国,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稍显落后,排在第15位。结论:国外安宁疗护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到安宁疗护的方方面面,而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历程较短,发展进程也比较缓慢,尚落后于国际水平。基于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模式和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在安宁疗护的研究上,要加强对安宁疗护理论的应研究、注重对安宁疗护的定量研究、适当转变安宁疗护的研究方向;在安宁疗护的实践上,要加强安宁疗护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推进居家安宁疗护的开展、关注儿童安宁疗护群体。

何文奇[5](2020)在《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引入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Spiritual Attitude and Involvement List,SAIL),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对其进行汉化及信效度检验。使用中文版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Chinese version-Spiritual Attitude and Involvement List,C-SAIL)描述我国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水平及特点,探索其灵性水平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心理一致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获得原作者授权后,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经翻译、综合、回译对量表进行汉化,采用专家咨询、认知性访谈及预调查对量表进行文化调适。运用该量表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第一阶段调查258名患者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第二阶段调查397名晚期癌症患者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灵性水平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心理一致感量表、生命质量量表,选取534名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使用SPSS 23.0、Amos 21.0软件,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F检验、Partial偏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水平、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特点,探索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中文版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共25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相信、意义、接受、关心他人、与自然连结及灵性参与维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1,重测信度为0.809,各条目的内容效度均为1.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04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6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χ2/df=1.937,GFI=0.910,CFI=0.948,IFI=0.949,NFI=0.901,TLI=0.939,RMSEA=0.049)。第二部分(1)晚期癌症患者的C-SAIL条目均分为(4.04±0.75),除灵性参与维度,其他维度条目均分在4分以上,心理一致感平均得分为(60.13±9.24)分,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68.87±15.32)分。C-SAIL条目均分与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宗教/文化信仰以及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有关。生活质量得分与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困难程度、自评疾病严重程度有关。(2)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 0.320~0.538,P<0.01),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对生活质量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1=0.205,β2=0.761,P<0.001)。(3)心理一致感在灵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可共同解释生活质量变异的46.6%,模型拟合达到标准(χ2/df=2.656,GFI=0.932,NFI=0.926,IFI=0.953,TLI=0.934,CFI=0.952,RESEA=0.072)。(4)灵性各维度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中,相信维度可直接或通过心理一致感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各维度;意义维度可直接或通过心理一致感间接影响情感、功能状况;关心他人维度可直接影响社会及情感状况。结论(1)中文版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C-SAIL)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价我国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水平。(2)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较好,受年龄、文化程度、宗教/文化信仰、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等特征的影响。(3)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可正向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一致感在灵性水平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灵性的维度中相信、意义、关心他人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主要作用,提示可作为关注重点,为构建最大化提升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的灵性照护提供思路及依据。

宋雪静[6](2020)在《提升晚期癌患家属家庭照护能力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认为晚期恶性肿瘤是人类目前没有攻克的医学难题之一,其高发病率及致死率使得晚期癌症患者的照护成为一个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在长期的院内治疗中,面对医院压抑的环境及生理上的痛苦,更想在弥留之际与家人在家中度过,但是目前我国晚期癌患家属的家庭照护需求很大,但是家庭照护能力并不高,缺乏系统性的宣教,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文中所说的家庭照护能力并不仅仅指医学护理手段,还包括对照护者的死亡教育和心理减压。本文中笔者使用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法,穿插多个实际案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提供支持,经过五个阶段的访谈和活动,总结出当前家庭照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晚期癌患家属,使其提高家庭照护的能力和手段,让晚期癌症患者实现“优逝”,而家属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愧疚,平和地接受家属的辞世。最后本文由小及大,从医务社工的干预再谈及国家及社会在宏观层面上作用,思考全社会整体晚期癌症家庭能力提升的可行举措。

朱小燕[7](2020)在《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文中提出癌症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癌症晚期患者作为特殊弱势群体,在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遭受到沉重压力,亟待全社会的关注支持。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提供支持服务具有医学和伦理上的双重意义,而我国姑息治疗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医务社工作为姑息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创伤等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为回应患者姑息治疗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介入的可能性,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姑息治疗服务中,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就需要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目前关于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临床医学视角,仅停留在现状、必要性、展望等研究上,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优势视角为理论支撑,主要从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以姑息治疗、社会支持网络为切入点,在梳理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姑息治疗现状基础上,总结归纳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及面临的困境,对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有整体把握后,引出医务社工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以1例癌症晚期患者为典型个案,以个案工作方法探究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路径,阐述具体介入过程,提出癌症晚期患者所面临的现状并进行困境分析,重点围绕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策略,针对患者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进行分类分析,就如何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提出对策建议。

苏雪英[8](2020)在《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家庭会议模式的构建研究目的: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对家庭会议参加的人员、形式、内容、流程以及评价指标等进行描述,为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小组讨论等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家庭会议模式专家咨询问卷,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构建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结果:1.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73和0.72。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27和0.343,专家意见协调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本研究构建的家庭会议模式共4个一级条目:家庭会议时间、形式及参加人员,会议前准备,会议召开过程,会议后追踪。咨询专家对所列条目的重要性评分>4分,变异系数小于0.3,最终形成44项条目。结论:本研究基于家庭会议专家共识及国内外文献检索,应用改良德尔菲法形成了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结果科学可靠。第二部分家庭会议模式应用效果研究目的:运用构建的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召开家庭会议,评价该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所关注问题的困扰程度、心理状况、医护沟通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取非同期对照设计。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2019年9月-2019年11月间入院的32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做为对照组,按照肿瘤科治疗方案及护理常规实施治疗及护理。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月入院的32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做为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及护理外,于入院后72小时内采用构建的家庭会议模式召开家庭会议,内容包括会议前准备(评估患者主要关注问题、信息需求度、场地准备等),会议主要过程(开场和自我介绍、信息分享、讨论等),会议后追踪(会后48h评价主要照顾者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度、两周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微信群定期随访)。参加人员包括:会议主持人(能够把控会议节奏的上级医师或科室负责人)、主管医生、责任护士、1-3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或患者的医疗决策代理人,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邀请心理咨询师或营养师,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及意愿,并与家属商讨后决定患者是否参加。观察指标:入院时及两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评分。入院时及家庭会议召开后48h,对试验组主要照顾者采用会议前后调查问卷评估其对关注问题的困扰程度。入院时及两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临床医患/护患交流满意度问卷(DNPCSQC)进行评分。结果:1.入院两周后,试验组EORTC QLQ-C30中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主要照顾者家庭会议召开后48h对关注问题的困扰程度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两周后,试验组主要照顾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医患/护患沟通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化家庭会议模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减轻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对主要关注问题困扰程度,提高其对医护沟通的满意度。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结构化家庭会议是十分必要的。

刘冉冉[9](2019)在《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及其管理实践方案构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合中国当前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探索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的症状群,构建肺癌患者姑息治疗的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为医院管理者制定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模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1.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4月-2018年8月山东省济南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中接受姑息治疗的住院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肺癌特异性症状模块、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中文版(V4.0)、东部协作组体能状态计分对肺癌患者进行调查。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等。2.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查阅大量文献,基于症状管理理论及不悦症状理论,以一般系统论和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结果1.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1)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的症状发生率较高的五个症状依次是:乏力(89.6%)、咳嗽(76.5%)、胸闷(76.4%)、咳痰(69.4%)、气短(68.2%)。发生率较低的五个症状依次是:呕吐(11.6%)、咯血(11.8%)、麻木(30.6%)、恶心(41.7%)、便秘(50.0%)。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较高的症状为乏力(3.00)分、咳嗽(3.00)分,评分较低的症状为恶心(0.00)分、口干(0.00)分、呕吐(0.00)分、麻木(0.00)分和咯血(0.00)分;(2)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对生活困扰发生率最高的是情绪(81.3%),发生率最低的是人际交往(34.0%)。症状困扰严重程度评分最高的是活动(2.00)分、情绪(2.00)分、工作(2.00)分和生活乐趣(2.00)分,评分最低的同样是人际交往(0.00)分;(3)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姑息治疗肺癌患者各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症状之间相关性显着(P<0.05),相关性较高的前五位依次是:恶心与呕吐(r=0.810)、气短与胸闷(r=0.719)、咳嗽与咳痰(r=0.690)、食欲下降与口干(r=0.540)、食欲下降与体重下降(r=0.538);(4)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最终确立6个症状群,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161%。6个症状群分别是:神经相关症状群、感知症状群、心理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肺癌特异性症状群。症状群的总体得分为(29.00)分,6个症状群得分比较,疲乏相关症状群得分较高,得分为(7.00)分,心理症状群和胃肠道相关症状群得分较低,分别为(3.00)分、(3.00)分;(5)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总均分为(2.07±0.43)分,对比5个维度均分发现,得分较高的维度是生理状况,均分(2.47±0.76)分,得分较低的维度是功能状况(1.33±0.72)分。生存质量与症状群均成负相关关系(P<0.05);(6)非参数检验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负担、东部协作组体能状态在症状群得分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2.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的构建(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构建了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如下:(1)将药物干预中的二级指标“及时向医生反馈病人用药情况,适度调整用药”修改为“及时向医生反馈病人用药情况”、“监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修改为“动态评价患者用药的依从性”;(2)将非药物干预中的二级指标“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修改为“提高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适当采用按摩理疗的方式进行干预”修改为“物理治疗”;(3)在非药物干预的二级指标中增加“改善影响或加重患者症状体验的环境因素”、“及时合理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4)在质量与改进的二级指标中增加“主管医生评价干预方案”。(2)第二轮专家函询中,各条目赋值均数>2分,变异系数<0.25,未进行修改,作为结论。最终确定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34项;(3)两轮德尔菲法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是88.9%、100%,专家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44、0.869,均大于0.7;专家Kendall系数分别为0.102、0.211,专家协调程度较好,意见集中且具有权威性,说明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结论1.姑息治疗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会伴有多个症状的发生,其中疲乏、咳嗽发生率较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全面、综合的评估患者的症状,制定合理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症状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可以提取六个症状群,分别命名为神经相关症状群、感知症状群、心理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肺癌特异性症状群,其中疲乏相关症状群得分较高,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重视症状群的存在与管理,关注疲乏相关症状群的发生与发展,减轻该症状群对患者的影响。3.影响症状群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东部协作组体能状态等。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存在的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4.本研究来源于临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及症状不悦理论构建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的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通过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患者的症状群干预措施,为制定肺癌患者症状群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冷安丽[10](2019)在《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选择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有429万例新发肿瘤病例,肿瘤患者死亡病例逾280万,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因。截止目前,国内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激进的治疗方式、缺少缓解疼痛的手段以及没有有效地改善沟通的措施,都是导致晚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低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着“经济贫困”、“身体贫困”和“精神贫困”,这三者共同造成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贫困”。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质量,使其走出“临终贫困”迫在眉睫。与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不充分相对,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临终关怀事业以及其包含的姑息护理已经发展多年并且十分普及,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提高以患者为导向的临终关怀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并引导患者的偏好。这无疑是困难的,首先,健康与卫生保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晚期癌症患者往往很难选择下一步的卫生保健方案;其次,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患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共享决策情况堪忧,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沟通的不充分导致患者无法对自身疾病的情况和治疗的利与弊充分认知;再次,以医生或其他卫生服务提供者为代表的提供者和以患者为代表的消费者之间存在(不完美的)代理关系,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习俗的背景下,自发担任“委托代理人”的患者家属与患者之间也同样存在不完美的代理关系,因为前者通常比后者更了解情况;最后,患者在临终期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行为障碍,导致其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综上,卫生保健结果的不确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完美和医患信息的不对称联系在一起,导致实际的卫生保健方案的决策可能不仅仅依赖于患者自身的偏好。如何了解和引导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决策偏好和行为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一一项重大挑战。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综述得知,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已有的研究多采用定性访谈和系统综述的方法,也有少量实证研究等方法,但这些研究方法在研究偏好问题上存在局限性,如访谈法回答问题的标准性和重复性较差,易受到访谈人员的影响,且通常样本量不大;系统综述型文章因纳入的文献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结果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文章结果多是对原有文献进行分类描述;实证研究往往是依据现有数据库中的数据或是医院的数据,基于已经接受治疗现状的事实或是实际决策进行推测,但实际决策可能不仅仅是基于患者自身的偏好。这些方法不能从多属性多维度全面地测量患者的陈述性偏好,也无法解决偏好异质性的问题,这使得最终的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到质疑;(2)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目前我国使用离散选择实验这一工具测量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偏好的研究非常少,缺少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偏好的了解和如何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临终关怀质量的探究。因此,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本研究创新性地纳入可能影响临终关怀偏好的多维属性和水平,运用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量化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偏好。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纳入可能影响临终关怀偏好的多维属性和水平,运用离散选择实验的研究方法,科学量化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为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临终关怀质量、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和卫生保健方案的决策者制定贴近患者真实偏好的临终关怀服务、探索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系统总结国内外测量偏好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2)运用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将陈述性偏好通过“有形”的属性和水平表现出来,获得晚期癌症患者偏好的相关数据;(3)对患者的偏好进行量化,比较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发生和去世地点等属性对偏好的重要性;(4)模拟不同的临终关怀情景,对晚期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情景的概率进行预测;(5)分析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如共享决策程度、生命质量水平、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偏好的影响;(6)通过定性分析验证了离散选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了解晚期癌症患者接受的临终关怀现状。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来测量患者的陈述性偏好,通过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发生和去世地点等六个对患者比较重要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基于D-efficiency实验设计生成了包含16个选择集的离散选择实验问卷,每个选择集包含两个选择项,16个选择集被Stata软件分成两个版本,每个受访者需完成8个选择任务。在问卷设计中通过使用通用的标记项、加入热身问题和效用检测问题等手段有效避免或减少一系列偏差。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是处于癌症3期或4期、年龄在50岁(含)以上、住院且已接受过治疗的癌症患者。在2018年8月到I1月之间,由4名经过专业培训的调研员分别前往山东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癌症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样本183人。此外,我们还对10名在世的晚期癌症患者和50名已故癌症患者的家属做了一对一的定性访谈,了解患者的临终关怀状况。本研究使用Stata 14.0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虚拟变量编码的方法对离散选择实验数据进行编码,使用Conditional logit模型和Mixed-logit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建模,量化患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并对两种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IC)、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或和对数似然值(LL)估计各模型的拟合优度,选择最优模型。最后基于最优模型,分析偏好的可变性以及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列明参数估计、95%CI和P值,双侧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在模型比较方面:无论是在条件logit模型还是在混合logit模型中,对偏好有统计学意义的属性是相同的,二者主要结果一致但偏好权重有所不同。通过对两个模型中AIC值、BIC值和LL值的比较,我们发现两个模型中LL值和BIC的值相差不大,而在AIC值方面,混合logit模型的AIC小于条件logit模型中的AIC(1717.075<1780.822),说明混合logit估计优于条件logit估计。因此,本研究基于AIC指标,选择混合logit模型作为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支付意愿分析。(2)在偏好方面:患者对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不良反应、自付费用和去世地点的偏好在驱动临终关怀模式的选择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偏好权重来看,对患者偏好影响最重要的属性是延长生命和生活质量两个属性,其中,对生命质量“非常好”这一属性水平的偏好权重最高,高达1.79。在生命质量属性中,相较于生命质量“差”这一水平,生命质量“一般”可以使患者的效用增加1.29倍,生命质量“较好”这一水平可使效用增加1.13倍,而生命质量“非常好”这一水平可使效用增长1.79倍。在延长生命属性中,相较于延长生命4个月,延长生命10个月可以使效用增加最高,为1.63倍,高于延长生命6个月和16个月带来的效用。在不良反应发生属性中,相较于“无”不良反应发生,“低”不良反应发生对偏好的影响不显着,但“中”不良反应和“高”不良反应发生对偏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在医院去世,在家去世可以让患者的效用增加。然而,住院天数这一属性在统计上无显着意义。总的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患者更愿意选择能够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适度地延长生命、花费更少、避免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临终关怀方式。相较于在医院,患者更偏好于在家去世。住院天数对偏好的影响不显着。(3)在支付意愿方面:患者对延长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属性的支付意愿要高于其他属性,尤其是相对于生命质量“差”,患者对生命质量“非常好”的支付意愿最强(即将生命质量从4分提高到10分),高达256895.45元。如果将延长生命从4个月提高到10个月,患者愿意支付233446.16元,高于延长生命16个月的支付意愿值。患者不喜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护理方式,如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到50%(即从“无”不良反应发生率到“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的支付意愿为-82077.61元,如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到90%(即从“无”不良反应发生率到“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的支付意愿为-71347.96元。相较于在医院去世,患者更偏向于在家去世,愿意支付58581.93元。基于WTP的结果,我们预测,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为最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延长生命10个月、生命质量非常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在家去世)的最大支付意愿为548923.54元。总的来说,患者对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属性的支付意愿要高于其他属性,尤其是相对于生命质量差,患者对生命质量非常好的支付意愿最强。(4)在预测具有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的人口比例方面,相较于生命质量“差”,99.90%的患者更喜欢生命质量“较好”这一水平,高于其他两个水平(71.61%和76.45%)。相较于延长生命4个月,99.38%更偏向于延长生命16个月,高于其他两个水平(92.84%和75.250%)。相较于在医院去世,88.70%的患者更喜欢在家去世。(5)癌症患者在治疗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共享决策感知程度低。经SDM-Q-9量表测量,患者对共享决策的感知程度平均分是36.05分(得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48.63%的患者对治疗方案不知情,也没有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中。15.85%的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方案非常了解,并参与到整个决策中。有共享决策的患者对生命质量属性的偏好更高(311739.40>139113.10),愿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53123.00<-102647.50)、更愿意在家去世(106031.40>61929.70)。但在延长生命属性中,对延长生命6个月的支付意愿低于无共享决策组(158184.10<183235.90)。在不同人群偏好异质性分析中,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生命质量等因素对偏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6)参与决策的偏好:我们发现27.32%的患者不愿意指定治疗决策目标,而是将决策权留给医生或代理人,属于“被动型”。72%的患者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治疗决策的目标,属于“主动型”。此外,当患者无法自己与医生沟通时,子女和配偶是其主要的代理人,具体来说,69.40%的患者愿意委托自己的子女,26.78%的患者愿意委托自己的配偶。(7)定性分析既验证了离散选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又发现晚期癌症患者接受的临终关怀现状远未满足其真实需求,尤其在生命质量方面。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采用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建立离散选择模型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偏好进行量化,最终得出结论:患者在临终期接受的临终关怀现状与其真实偏好存在严重不一致性,延长生命不是癌症患者最重要的考虑,患者更愿意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患者更愿意选择能够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适度地延长生命、花费更少、避免中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家去世的临终关怀方式。具体表现在:(1)延长生命并不是病人最重要的考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命质量是患者最重要的考虑,患者报告了最高的WTP以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患者不愿意一味地延长生命。(2)家是更为理想的去世地点。(3)医疗费用是影响患者偏好的另一个重要属性。(4)住院天数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偏好的影响不显着。(5)医患共享决策程度低,提高共享决策程度有助于引导患者更偏好于更高的生命质量、避免不良反应和在家去世。(6)人口学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偏好异质性,大多数癌症患者愿意委托子女作为代理人。(7)定性分析既验证了离散选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又发现晚期癌症患者接受的临终关怀现状远未满足其真实需求,尤其在生命质量方面。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迫在眉睫,并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为每一位癌症患者做临终关怀偏好调查,并鼓励使用预先指令,鼓励并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真实的偏好与选择,并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2)加强疼痛管理。(3)提高姑息治疗服务的能力与扩大姑息治疗的服务范围即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可及性。(4)鼓励并加强针对医护人员、患者、代理人等多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教育与培训,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共享决策的程度。(5)建议设立临终关怀医疗保险项目,将姑息治疗纳入医保报销,降低临终患者的自费比例;制定临终关怀病房的专用收费标准;把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国家公共政策,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等。(6)加强政府干预,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为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临终关怀体系提供法律支持。

二、姑息治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姑息治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
    3.2 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
    3.3 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3.4 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建立
    3.5 生存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评价
    3.6 生存预测模型的选择及可视化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的重要性
    4.2 生存期的影响因素
    4.3 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
    4.4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预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早期启动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姑息治疗在肺癌患者中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本研究假设和思路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现状
        2.3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受损程度与相关因素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尊严受损
        3.2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4 小结
    5 局限与展望
第二部分 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设计
        1.4 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2.2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社会学特征
        2.3 两组患者疾病特征
        2.4 尊严疗法的干预效果
    3 讨论
        3.1 尊严疗法应用于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值得探讨
        3.2 尊严疗法可以提高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命意义感
        3.3 尊严疗法可以缓解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死亡恐惧
        3.4 尊严疗法可以减轻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心理痛苦
        3.5 尊严疗法可以改善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
    4 对本研究的启示
    5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尊严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安宁疗护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安宁疗护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安宁疗护的发展状况
        1.2.2 国外安宁疗护的发展状况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工具
    1.5 理论基础、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1.5.1 理论基础
        1.5.2 数据来源
        1.5.3 数据处理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1.6.1 临终关怀的来源
        1.6.2 临终关怀的概念和内涵
        1.6.3 缓和医疗的概念和内涵
        1.6.4 安宁疗护的内涵和本土化
        1.6.5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2.1 我国安宁疗护研究的热点分析
    2.2 我国安宁疗护研究的热点内容分析
        2.2.1 恶性肿瘤
        2.2.2 护理内容和程序
        2.2.3 人文关怀
        2.2.4 国外安宁疗护
        2.2.5 老年群体
        2.2.6 临终关怀
    2.3 我国安宁疗护研究的前沿分析
    2.4 我国安宁疗护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分析
        2.4.1 作者共现分析
        2.4.2 高频次发文作者的概况
        2.4.3 机构共现分析
第三章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3.1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关键节点文献分析
    3.2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分析
        3.2.1 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界定
        3.2.2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的热点分析
        3.2.3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的前沿分析
    3.3 国外安宁疗护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分析
        3.3.1 作者共现分析
        3.3.2 机构共现分析
        3.3.3 国家共现分析
        3.3.4 作者共被引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关于国内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结论
        4.1.1 国内安宁疗护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4.1.2 国内安宁疗护的作者和机构
    4.2 关于国外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结论
        4.2.1 国外安宁疗护的关键节点文献
        4.2.2 国外安宁疗护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4.2.3 国外安宁疗护的作者、机构和国家
第五章 研究展望
    5.1 对我国安宁疗护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5.1.1 对我国安宁疗护研究的启示
        5.1.2 对我国安宁疗护实践的启示
    5.2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文献回顾
        1.1 灵性概述
        1.2 癌症患者灵性水平的测量
        1.3 癌症患者灵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1.4 灵性水平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的汉化
        1.1 翻译
        1.2 综合
        1.3 回译
        1.4 专家咨询
        1.5 预调查及认知性访谈
    2 中文版灵性态度及参与列表的信效度检验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汉化
        3.2 量表评价
    4 讨论
        4.1 量表文化调试方法科学、具有一定创新性
        4.2 量表条目鉴别度较好
        4.3 量表效度良好
        4.4 量表信度良好
        4.5 量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灵性水平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和生活质量的现状
        2.3 不同特征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比较
        2.4 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2.5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一致感在灵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2.6 灵性水平各维度、心理一致感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路径分析
    3 讨论
        3.1 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和生活质量的现状
        3.2 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生活质量的人口特征差异
        3.3 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心理一致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4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一致感在灵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中介效应
        3.5 本研究对晚期癌症患者灵性照护的启示
    4 小结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外癌症患者灵性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提升晚期癌患家属家庭照护能力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收集的方法
        1.3.2 实务介入的方法
    1.4 可行性分析
    1.5 论文的创新点
2.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家庭照护
    2.2 优势视角理论
    2.3 社会支持理论
3.晚期癌患家庭照护现状
    3.1 晚期癌患家庭照护所具备的优势
        3.1.1 熟知情况,利于患者身心照护
        3.1.2 沟通顺畅,利于患者表达需求
        3.1.3 经济影响少,可提高生活质量
    3.2 晚期癌患家庭照护的劣势
        3.2.1 死亡教育少,认知较差
        3.2.2 护理手段少,操作较差
4.个案工作介入晚期癌患家庭照护的实施过程
    4.1 接案
    4.2 预估
    4.3 计划阶段
    4.4 介入
        4.4.1 建立专业关系,从沟通中了解案主的真正需求
        4.4.2 进行深入沟通,帮助案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4.4.3 对案主进行死亡教育,帮助案主客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4.4 链接医护资源,帮助案主提高家庭照护能力
        4.4.5 总结过往,学会告别
    4.5 评估
    4.6 结案
5.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1.1 晚期癌患家庭照护者普遍缺乏护理手段
        5.1.2 晚期癌患家庭照护者普遍缺乏死亡教育
        5.1.3 晚期癌患家庭照护者普遍心理压力较大
    5.2 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5.3 对个案工作介入晚期癌患家属家庭照护能力的建议
        5.3.1 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5.3.2 鼓励晚期癌患家庭照护者互相帮助
        5.3.3 为提升晚期癌患家庭照护服务需要培养专门的护工人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现代医学模式呼吁医疗人文关怀
        2、重视姑息治疗成为肿瘤医学发展趋势
        3、医务社工在医疗服务模式中的独特优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相关研究
        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
        4、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5、研究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癌症晚期
        2、姑息治疗
        3、社会支持网络
    (五)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优势视角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及创新
        2、研究方法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姑息治疗现状及困境
    (一)癌症晚期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特征
        1、非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2、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3、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
        1、支持系统之间处于断裂或半断裂状态
        2、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
        3、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制度支持和物质支持
        4、院舍相对封闭式环境的特殊性
    (三)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现状及困境
        1、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现状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困境
    (四)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可行性
        1、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
        2、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可行性
    (五)本章小结
三、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
    (一)病房探访——初步建立专业信任关系
        1、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2、需求发现的历程
    (二)实地访谈——预估社会支持网络需求体系
        1、患者社会支持需求体系的现状梳理
        2、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分析
    (三)服务计划——设计社会支持网络服务框架
        1、理论基础
        2、服务目标
        3、服务架构
    (四)实施过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支持服务
        1、第一阶段:初步接触,建立关系
        2、第二阶段:找出问题,认清优势
        3、第三阶段:探索及获取非正式社会支持
        4、第四阶段:探索及获取正式社会支持
        5、第五阶段:整合构建支持网络,结束关系
    (五)评估及结案——以结果评估检验介入效果
        1、评估方法
        2、评估结果
        3、结案
四、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探索
    (一)对策建议
        1、强化“医社”合作
        2、转变治疗理念
        3、提供制度保障
        4、畅通诉求机制
    (二)余论与讨论
        1、院舍是患者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场所
        2、医务社工是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
        3、资源共享是构建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理念
        4、医务社工的多重角色发展与责任
    (三)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B: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家庭会议模式的构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家庭会议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结论
综述 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实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及其管理实践方案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症状管理理论(Symptom Management Theory,SMT)
        2.2 不悦症状理论(the Theory of Unpleasant Symptoms,TOUS)
        2.3 一般系统论和护理程序
    3.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姑息护理研究现状
    1.2 症状群概述
        1.2.1 症状群概念
        1.2.2 症状群评估工具
        1.2.3 症状群的识别方法
        1.2.4 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2.5 症状群影响因素分析
    1.3 症状群管理研究现状
    1.4 未来研究的启示
    1.5 小结
第二章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预实验
        2.2.3 调查方法及过程
        2.2.4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方法
    2.4 伦理考量
    2.5 结果
        2.5.1 一般资料分析
        2.5.2 临床资料分析
        2.5.3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的发生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
        2.5.4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对生活困扰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评分
        2.5.5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各症状之间的相关性
        2.5.6 姑息治疗肺癌症状群的研究
        2.5.7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2.5.8 症状群影响因素的非参数检验分析
第三章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成立课题小组
        3.2.2 制定专家函询表
        3.2.3 质量控制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3.4.2 专家的积极系数
        3.4.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4.6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4.1.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1.2 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生活困扰的探讨
        4.1.3 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1.4 症状群的内部组成分析
        4.1.5 症状群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1.6 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探讨
    4.2 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2.1 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4.2.2 研制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实践方案的意义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表论文

(10)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偏好
    2.2 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偏好的综述
    2.3 离散选择实验及其在测量癌症患者偏好这一问题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消费者偏好理论
    3.2 随机效用理论
    3.3 框架效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离散选择实验设计关键步骤
    4.2 患者治疗偏好的离散选择实验设计
        4.2.1 问题定义
        4.2.2 属性与水平
        4.2.3 构建D-efficiency设计,实现最优实验设计
        4.2.4 实验情境与问卷开发
    4.3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4.4 质量控制
        4.4.1 招募和培训调研员
        4.4.2 预调研
        4.4.3 实地调研
        4.4.4 定性访谈
        4.4.5 数据核查和录入
        4.4.6 统计分析方法
    4.5 伦理学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方法
    5.1 变量编码
    5.2 建立离散选择模型
    5.3 支付意愿分析
    5.4 共享决策模型
    5.5 McGill生命质量量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一般性结果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1.2 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
        6.1.3 共享决策情况
        6.1.4 生命质量现状
    6.2 偏好分析结果
        6.2.1 基于条件logit模型评估患者偏好
        6.2.2 基于Mixed logit模型评估患者偏好
        6.2.3 两种模型结果对比
        6.2.4 两模型拟合度检验
    6.3 支付意愿分析
    6.4 预测
    6.5 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6.5.1 性别
        6.5.2 受教育水平
        6.5.3 收入水平
        6.5.4 年龄
        6.5.5 共享决策组程度
        6.5.6 生命质量水平
    6.6 参与决策的偏好
    6.7 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现状的定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方法学的讨论
    7.2 主要研究结果的讨论
    7.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姑息治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居家姑息治疗中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测[D]. 王木清. 汕头大学, 2021(02)
  • [2]早期启动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张怡.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许宝惠. 新乡医学院, 2021(09)
  •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安宁疗护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 李小忍. 河北大学, 2020(08)
  • [5]晚期癌症患者灵性水平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何文奇. 郑州大学, 2020(02)
  • [6]提升晚期癌患家属家庭照护能力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宋雪静.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D]. 朱小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晚期癌症患者家庭会议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苏雪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姑息治疗肺癌患者症状群及其管理实践方案构建的研究[D]. 刘冉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晚期癌症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选择偏好研究[D]. 冷安丽.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姑息治疗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