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研究

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研究

一、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佳[1](2020)在《舟山群岛普陀樟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是主要分布于舟山群岛的珍稀树种,普陀樟群落是浙江海岛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由于缺乏全面调查,对其林分结构与多样性的科学认识很少。在舟山群岛建立了一块1hm2的普陀樟群落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5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每木调查,分析了普陀樟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结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普陀樟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普陀樟群落共有木本植物34种,隶属于23科33属;群落植物主要由热带区系和温带区系成分组成,其中热带分布属占显着优势,其次为温带分布属;样地内被监测的不包括分枝的独立植株为3122株;从重要值来看,天仙果(Ficus erecta)、柃木(Eurya japonica)、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滨柃(Eurya emarginat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黄檀(Dalbergia hupeana)、普陀樟和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为优势树种;总体上看,群落木本植物的径级呈倒“J”型分布;(2)普陀樟群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整个样地的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为2.524,物种Simpson指数为0.891,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6;群落植物为适应强风、干旱、贫瘠的环境,生活型以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为主,叶级以小型叶和中型叶为主,花期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果实类型以核果为主。(3)普陀樟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态位。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由高到低为朴树、黄檀、普陀樟、海桐、柃木、野梧桐、滨柃、天仙果、豹皮樟和红楠;豹皮樟、红楠和野梧桐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36、1.33、1.32,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85、0.77、0.74;普陀樟的生态位宽度处于中等水平;朴树和柘(Maclura tricuspidata)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在全部105个种对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种对有50对,占总对数的47.62%;同属植物柃木和滨柃的生态位重叠最高,重叠值为0.91;普陀樟与柘、天仙果的生态位重叠相对较高,重叠值均超过了0.7。(4)普陀樟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多物种总体关联性检验结果显示15个优势树种总体种间呈较显着的正关联,群落结构较为稳定;X2检验显示,在全部105个种对中,13个种对具有极显着正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着正联结,3个种对具有极显着负联结,1个种对具有显着负联结,其余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X2检验和联结系数测定结果均表明,正联结的种对较负联结的种对多;舟山群岛普陀樟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相对松散,具有一定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群落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普陀樟的种间竞争压力主要来自柘和天仙果;根据研究结果,对普陀樟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桂亚可[2](2019)在《赣中闽楠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楠(Phoebe bournei)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珍稀渐危物种,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本研究以赣中闽楠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得数据,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将其划分为16个径级,对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进行分析,运用存活曲线等方法分析种群动态数量特征,应用扩散系数及丛生指数等指标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采用生态位定量分析法分析其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为闽楠天然种群合理经营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种群幼苗(D<2 cm)、幼树(2 cm≤D<5 cm)、小树(5 cm≤D<10 cm)、中树(10 cm≤D<20 cm)、大树(20 cm≤D<40 cm)和老树(D≥40 cm)占总株数的比例分别为57.93%、13.14%、12.91%、9.49%、4.96%和1.59%,其径级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种群在D<2 cm且H>1 m、5 cm≤D<10 cm和60 cm≤D<65cm三个阶段的死亡率均超过了50%;在25 cm≤D<30 cm阶段生命期望值最大(ex=4.50)。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属于增长型且趋于稳定型的种群。(2)种群在5 m×5 m、5 m×10 m和10 m×10 m 3种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均为聚集分布,且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减小。而不同生长阶段的种群分布格局显示,从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阶段由聚集度高向聚集度低方向发展,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种群在幼树到大树阶段表现为聚集分布,老树阶段表现为随机分布,而第10径级(35 cm≤D<40 cm)是个体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的转折点。(3)闽楠在群落中分布面积较广,适应能力较强,其重要值(51.51%)和生态位宽度(Bi=1.22,Ba=0.86)都比其它种群大。从生态位重叠值(NO)看,NO=0的种对有94对,占总对数的49.47%,表明群落中这些种对之间没有出现在相同的资源位上;NO<0.6的种对占所有种对的80%以上,说明很多树种对各资源位的需求不太明显。从生态位相似性比例(Cih)看,Cih=0的种对有94对,占总对数的78.42%,表明大部分种群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性程度较低;同时,闽楠与生态位较宽的树种相似性比介于0.290.41之间,说明这些生态位较宽的树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与闽楠有较高的相似性。

李娜[3](2019)在《太白红杉林更新特征与种群扩散研究》文中认为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作为秦岭高山林线区域的主要建群种,是该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稳固山石、保持水土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太白红杉种群分布区域狭窄,集中分布在陕西秦岭太白山2800-3500m海拔范围。太白红杉由于种子萌发生境要求特殊,再加上结实能力较差,导致其种群繁殖困难。因此,为了解太白红杉林的更新策略,合理保护太白红杉种群,促进其种群的更新发展,进一步探讨太白红杉林的更新条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岭太白红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太白红杉种子雨的时空动态、林窗更新特征以及不同分布区域的空间格局,寻求制约其种群繁衍的环境因子,初步揭示其种群自然维持的特点,了解太白红杉林更新的生态过程,以期为太白红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白红杉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研究表明,种子散布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为10月中下旬,种子雨在林下、林窗和林缘下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高峰期间的平均强度分别为74 grain·m-2、137.3 grain·m-2和113.3 grain·m-2。在落种期间,前期以干瘪种子为主、高峰期和末期以成熟种子为主,但是在林窗环境中,种子成熟时间要早于林下和林缘。(2)通过对太白红杉林窗特征与幼苗更新数量关系研究,探索了影响太白红杉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在太白红杉林中,实际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大小均以100m2左右的中小面积为主,而且林窗的形成方式主要是受风雪影响的折干;(2)林窗下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坡位>坡向>坡度>海拔>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和开敞度对林窗天然更新影响最显着;(3)幼苗主要集中在中小林窗中,而且在开敞度为0.6-0.8之间更新最好。因此,建议通过改善林下更新环境,提高太白红杉天然更新的能力。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建议以开敞度为指标进行适度经营,人为创造一些中小面积的林窗,以加快太白红杉林的天然更新,维持其群落的稳定性。(3)通过调查分布下限与巴山冷杉混交林区域和分布上限的太白红杉纯林区域主要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对不同树种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分布下限的混交林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呈衰退型,而巴山冷杉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数量为典型的倒“J”型,种群结构稳定,能实现持续更新;另外,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所有个体整体上都呈现聚集分布,而且二者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或不相关;(2)在分布上限的纯林中,分布有较多的幼苗,但成树大多是发育不良的“小老头”树;另外,太白红杉所有个体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而且成树和更新苗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乔梦萍,李俊生,贺婧,杜乐山,付刚,刘冬梅[4](2017)在《秦岭红杉的生物学特征及保护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秦岭红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秦岭地区高山林线树种,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稳固山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类干扰、气候变化等原因,秦岭红杉分布面积逐渐减少,面临濒危。就秦岭红杉的一些生态特征,如:群落特征、种群特征、生殖特征、遗传特征等研究进行综述,期望通过对秦岭红杉这些特征的深入了解,为其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杜乐山,关潇,李俊生,刘高慧,胡理乐[5](2017)在《秦岭高山林线区域温度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限制其分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高山林线树种的分布。利用HOBO记录秦岭太白山高山区域温度,分析极端温度及温度日变化、月变化规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南北坡年均温、0℃积温的差异,并采用线性模型研究年均温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端最低温度为-26.135℃,极端最高温度为29.49℃。一天中平均最低温度为-1.468℃,出现在5:00;平均最高温度为4.654℃,出现在14:00。月平均温度最高为10.825℃,出现在2010年7月;月平均温度最低为-12.341℃,出现在2011年1月。南坡年均温为(0.352±0.203)℃,北坡年均温为(1.173±0.300)℃,南北坡年均温差异显着(P<0.05);但南北坡0℃积温差异不显着。海拔与年均温构建的线性模型为:y南坡=-0.008 2x+28.80(R2=0.522,P<0.05),即南坡海拔每上升100m,年均温下降0.82℃;y北坡=-0.006 1x+20.81(R2=0.859,P<0.01),即北坡海拔每上升100m,年均温下降0.61℃。旨在分析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研究坡向、海拔等对温度的影响,为高山地区温度的模拟和生态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填补高山区域温度数据的空白。

张丹,黄文娟,李志军,徐翠莲,陈飞,张兆辉[6](2016)在《濒危荒漠植物灰叶胡杨分枝格局及其分形特征》文中认为结合植物构件理论,运用分形几何方法,对灰叶胡杨(Populus pruinosa Schrenk)分枝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灰叶胡杨胸径的增大即发育阶段的成熟,灰叶胡杨一级枝长越长,可以分出更高级别的分枝,但并未表现出分枝级别越高分枝数越多。不同发育阶段的灰叶胡杨总体分枝率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别,随着胸径的增大,分枝率增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灰叶胡杨的分枝角度先增长再下降趋势说明其在生长前期树冠以向四周伸展为主,后期以直立向上生长为主。枝倾角变化范围较大,一级到四级分枝枝倾角逐渐下降,五级分枝枝倾角增大。随着分枝级别的增加,各级相邻分枝之间间距逐渐减小。随着胸径增大,灰叶胡杨分形维数增加,但都是接近2,揭示了灰叶胡杨分枝格局占据生态空间的程度和利用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强。

白聪[7](2014)在《山西红柄白鹃梅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山西省的红柄白鹃梅群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其分布情况,选取中条山山脉的芮城和历山、太岳山山脉的兴唐寺和七里峪林场、吕梁山山脉的云丘山作为红柄白鹃梅群落的研究区域。运用数量生态学上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山西红柄白鹃梅群落的物候、物种组成、区系、多样性以及空间格局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为红柄白鹃梅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红柄白鹃梅的生长旺盛时期为四月中旬,此时叶子的大小,数量变化最快。其中,红柄白鹃梅的叶片生长初期、现蕾期为四月上旬;红柄白鹃梅的花期为四月到五月,盛期为四月中旬,到五月上旬为开花末期。因此,对红柄白鹃梅的持续合理利用(食用、观赏、蜂采蜜)可集中于四月到五月。(2)研究区红柄白鹃梅群落,统计维管植物共计151种,隶属于117属,48科(包括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在该区植物成分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以双子叶植物居多,其中,双子叶植物42科104属137种,单子叶植物5科12属13种。可以看出,红柄白鹃梅群落物种组成较为丰富。(3)研究区红柄白鹃梅群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比较复杂,包括12个分布区类型和5个变型。科的分布以世界分布型为主,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和南美洲温带间断分布的科也占较大比例;属的分布以北温带分布为优势,具有典型的暖温带性质。进而可以推断,红柄白鹃梅群落在山西多分布于温带气候明显的地区。(4)研究区红柄白鹃梅群落,所有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一致的多样性大小趋势:历山、芮城>七里峪、兴唐寺>云丘山,由南到北,物种多样性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与经纬度的变化引起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及光照强度等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但,总体而言,红柄白鹃梅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还是较大的。(5)研究区(七里峪林场)红柄白鹃梅群落中红柄白鹃梅种群不同龄级的个体密度不相同,中间龄级Ⅱ级(75㎝<d≤150㎝)和Ⅲ级(150㎝<d≤225㎝)的密度较大,幼龄和老龄个体密度小,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所有龄级都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的特点,且龄级Ⅳ(d>225㎝)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龄级Ⅱ和龄级Ⅳ外,所有龄级间在较小尺度下均为正相关,且龄级Ⅰ和龄级Ⅳ在所有尺度下均为正相关。研究区内,红柄白鹃梅群落以红柄白鹃梅、连翘、杠柳以及绣线菊为优势种,各优势种在较小尺度上均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其中,杠柳和绣线菊在所有尺度上均呈现聚集分布,红柄白鹃梅和连翘随着尺度的增加呈现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的规律;在点格局分析时,红柄白鹃梅群落优势种在不同尺度上均出现聚集分布的特点;在计盒维数分析时,红柄白鹃梅群落优势种占据空间能力的大小为:红柄白鹃梅>连翘>绣线菊>杠柳;在信息维数分析时,红柄白鹃梅群落优势种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为:杠柳>绣线菊>红柄白鹃梅>连翘;在关联维数分析时,红柄白鹃梅群落优势种个体空间相关程度为:杠柳>红柄白鹃梅>连翘>绣线菊。点格局分析与分形分析呈现相一致的结果,揭示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

杨怀,李意德,许涵,陈仁利,骆土寿,陈德祥,缪宁,盛大勇[8](2013)在《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种群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Beilschmiedia tungfangensis)种群结构特征,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设置20.4hm2样地,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方琼楠种群径级分布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2)在第Ⅲ级(DBH:10~15cm)时生命期望值最高,向大龄级和小龄级呈递减趋势;3)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呈凹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V"型;4)不同分析方法均表明该种群呈聚集分布,且聚群强度较大;5)聚块性指数随径级呈"正余弦"变化。

丁雪娇,韩红,庞彩菊,马玉心,崔大练,范彩彩[9](2013)在《砂砧薹草和假牛鞭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信息维数探讨了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砂砧薹草Carex kobomugi与假牛鞭草Parapholis incurva种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砂砧薹草和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计盒维数为1.454 2~1.745 6;砂砧薹草样地种群空间格局的计盒维数为1.318 1~1.614 1;两者均值均大于1.500 0,具有较强的占据空间的能力,而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占据空间的能力。砂砧薹草样地种群空间格局的信息维数为1.027 0~1.263 4,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信息维数为1.022 7~1.381 2,假牛鞭草种群信息维数均值大于砂砧薹草,表明假牛鞭草种群空间格局更复杂,群聚指数更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分形理论在草本植物种群空间结构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宇超[10](2012)在《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生境对应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坪、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独特、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植物群落。然而,目前对整个栖息地植被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具体的某一个群落类型或者具体地段,缺乏对整个栖息地区系组成、群落类型结构以及生长状况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认识。为了揭示栖息地植被分布规律以及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上述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拔900-3071m范围内各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40-60个标准样地,共计107个,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状态、分布环境、土壤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在分析样地调查数据和土壤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分别从植物区系组成结构、区系海拔格局、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性、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海拔格局及其关系、群落稳定性评价等7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期揭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栖息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被恢复与重建、保护和维持大熊猫活动领域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种子植物共有2031种,分别隶属于148科,694属,占整个秦岭种子植物总数59.11%,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7.45%,该区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极为丰富。其中,中国特有种36种,珍稀保护物种15种,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原始种类、孑遗成分较多,尤其在中国特有种和国家保护物种中古老成分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整个研究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并且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是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重要交汇地区。(2)对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格局分析表明,科、属、种数量沿着海拔升高呈偏正态分布,海拔1200-1300m范围是科、属、种最丰富的区域。利用热带成分比重与温带成分比重的比值,判断其区系平衡点所处区域。通过分析发现,该研究区理论上不存在植被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热带和温带成分区系平衡点),其理论分界线应该在海拔530m区域。海拔2800m是热带成分分布临界高度。(3)分别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秦岭南坡大熊猫栖息地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双向聚类分析能较好地将不同的群落类型截然分开,研究区107个群落样地被分成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红桦(Betulaalbo-sinensis)、牛皮桦(Betula albo-sinensis var. septentrionalis)等44个群落(群系)类型;利用DCA对107个样地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样地呈现聚集分布,其结果充分验证了TWINSPAN对群落类型划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通过对107个样地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和Monte Carlo显着性检验发现,在研究涉及的12个环境因子中制约秦岭南坡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坡度、土壤有效磷与全磷。(4)不同植被型、群落类型以及各个层次的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就植被型而言,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竹林最低;而对于群落而言,椆(Cyclobalanopsisglauca)+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巴山木竹林(Bashania fargesii)最低。植被型和群落各个层次间物种多样性的高低没有一致顺序,这主要与环境因子以及灌木层密度影响有关。在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相互关系中,乔木层和灌木层存在显着相关性,其它层之间没有显着关系。深入分析12个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关系发现,土壤、地形、物种多样性三者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其中海拔、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分别与物种多样性存在着显着相关关系。(5)利用Huffman编码对不同群落类型以及群落内各层次进行复杂性评价发现,不同群落类型复杂性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各个层次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乔木层总复杂性、无序结构复杂性与灌木层有显着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群落复杂性与环境因子、群落优势度、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与群落结构复杂性有显着相关性,尤其是海拔、坡向、有效磷、全磷对群落结构复杂性有着显着影响;而群落优势度以及变异系数均与群落复杂性呈显着线性关系,变异系数越大,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越高,无序结构复杂性越低;群落优势度越大,群落复杂性越小。(6)随着海拔升高,群落结构总复杂性表现出与物种多样性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呈现出“低—高—低”的偏正态分布格局,其中海拔1100-1300m范围是植物群落总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最大区域。植物群落无序结构复杂性与总复杂性沿海拔梯度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即“低—高—低”分布格局,但是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随着海拔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该区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不仅与海拔、气温、土壤等外界条件变化有关,而且还与竹林分布密度有着密切关系。在2个竹林交汇区域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数量有着明显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群落总复杂性、无序复杂性和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着极其显着的线性关系。其中,群落总复杂性与Shannon-weiner相关性接近于1,所以物种多样性能够完全表达植物群落总复杂性变化规律。但是有序结构复杂性与物种均匀程度没有显着关系,植物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因而物种多样性不能够完全作为作植物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的测度。(7)在该研究区选取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16个群落类型,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对其优势种更新、林地质量、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性、土壤肥力、保护程度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群落稳定性由大到小顺序为:铁杉(Tsuga chinensis)>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锐齿槲栎>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巴山冷杉>油松(Pinustabulaeformi)+华山松>红桦>牛皮桦>太白红杉>油松+锐齿槲栎>油松>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毛栗(Castanea mollissima)>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

二、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舟山群岛普陀樟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濒危植物研究现状
        1.1.1 我国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1.1.2 植物濒危等级
        1.1.3 植物濒危原因
    1.2 濒危植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1.2.1 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1.2.2 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研究
        1.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2.4 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1.2.5 优势种群种间联结
    1.3 普陀樟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
        2.1.4 气候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样地建设与植被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重要值计算
        2.3.2 物种多样性测定
        2.3.3 植物功能性状测定
        2.3.4 空间分布格局测定
        2.3.5 生态位宽度测定
        2.3.6 生态位重叠测定
        2.3.7 总体关联性检验
        2.3.8 种间联结性分析
        2.3.9 种间关联程度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基本特征
    3.2 群落木本植物区系特点
    3.3 优势树种重要值
    3.4 群落径级结构
    3.5 群落高度级结构
    3.6 群落物种多样性
    3.7 群落功能多样性
    3.8 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3.9 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3.10 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3.11 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
        3.11.1 常绿树种的种间关系
        3.11.2 落叶树种的种间关系
4 讨论
    4.1 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特点
    4.2 群落结构
    4.3 群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
    4.4 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4.5 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4.6 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
    4.7 普陀樟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赣中闽楠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1.3.2 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
        1.3.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3.4 种群生态位研究
        1.3.5 闽楠天然种群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及调查
        2.2.2 种群结构分析
        2.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2.4 生态位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闽楠天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3.1 种群径级结构
    3.2 种群静态生命表
    3.3 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闽楠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4.1 不同尺度分布格局
    4.2 种群分布格局动态
    4.3 小结与讨论
5 闽楠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5.1 重要值
    5.2 生态位宽度分析
    5.3 生态位重叠分析
    5.4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5.5 小结与讨论
        5.5.1 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
        5.5.2 生态位重叠
        5.5.3 生态位相似比例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太白红杉林更新特征与种群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植物天然更新研究进展
        1.1.2 种子雨研究进展
        1.1.3 林窗更新研究进展
        1.1.4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1.1.5 太白红杉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太白红杉在不同生境中种子雨的时空动态
        1.3.2 太白红杉林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3.3 太白红杉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文献查阅法
        1.4.2 实地调查与数理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概况
    2.4 植被状况
第三章 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3.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子雨散布时间动态
        3.2.2 种子雨组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太白红杉林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林窗调查方法及内容
        4.1.2 林窗大小
        4.1.3 灰色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林窗特征
        4.2.2 灰色关联分析
        4.2.3 林窗大小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4.2.4 开敞度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4.2.5 其他环境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林窗特征
        4.3.2 林窗更新
第五章 太白红杉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5.1 样地设置与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群结构
        5.2.2 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5.2.3 主要种群空间分布关系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种群结构特征
        5.3.2 太白红杉群落空间格局与生态学策略
        5.3.3 太白红杉种群恢复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2.1 太白红杉致濒因素的综合分析
        6.2.2 太白红杉种群保护对策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秦岭红杉的生物学特征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状况
2 群落结构
3 种群特征
4 生殖特征
5 遗传特征
6 主要致危因子与保护对策
    6.1 主要致危因子
    6.2 保护对策
7 研究展望

(5)秦岭高山林线区域温度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极端温度
    2.2 温度变化情况
    2.3 南北坡年均温和积温差异
    2.5 温度随海拔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6)濒危荒漠植物灰叶胡杨分枝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灰叶胡杨枝序的确定方法
        1.2.2 分枝格局形成的相关指标的测定及计算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枝格局中各级分枝的数目及长度分析
    2.2 不同发育阶段灰叶胡杨分枝率比较
    2.3 不同分枝级别灰叶胡杨分枝角度、枝倾角分析
    2.4 不同分枝级别灰叶胡杨分枝间距分析
    2.5 灰叶胡杨分枝格局的分形特征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山西红柄白鹃梅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物候观测研究进展
    1.3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1.4.1 空间格局概念
        1.4.2 空间格局的分布类型
        1.4.3 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中条山-芮城
    2.2 中条山-历山
    2.3 太岳山-兴唐寺
    2.4 太岳山-七里峪林场
    2.5 吕梁山-云丘山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红柄白鹃梅物候观测方法
    3.3 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3.3.1 样地设置和调查
        3.3.2 物种多样性测度
    3.5 空间格局和种间关联
        3.5.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5.2 红柄白鹃梅龄级划分
        3.5.3 点格局研究方法
        3.5.4 分形格局分析方法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红柄白鹃梅物候观测
        4.1.1 红柄白鹃梅形态特征
        4.1.2 红柄白鹃梅物候期观测
    4.2 红柄白鹃梅的群落特征
        4.2.1 红柄白鹃梅群落物种组成
        4.2.2 红柄白鹃梅群落种子植物科、属、种区系特征
    4.3 红柄白鹃梅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4.4 红柄白鹃梅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4.1 红柄白鹃梅群落的物种组成和龄级结构
        4.4.2 分形分析
5 讨论
    5.1 红柄白鹃梅物候观测分析
    5.2 红柄白鹃梅群落物种组成与区系特征分析
    5.3 红柄白鹃梅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
    5.4 红柄白鹃梅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4.1 红柄白鹃梅群落点格局分析结果
        5.4.2 红柄白鹃梅分形分析
6 结论
7 保护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种群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1.2.2 数据分析
        1) 径级划分
        2) 静态生命表的编制和存活曲线的绘制
        1.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方琼楠大小级结构
    2.2 东方琼楠静态生命表
    2.3 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及消失率曲线
    2.4 东方琼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5 东方琼楠种群大小级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3 讨 论
    3.1 东方琼楠种群径级结构
    3.2 东方琼楠存活曲线
    3.3 东方琼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9)砂砧薹草和假牛鞭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方法
    2.2 计算方法
        2.2.1 计盒维数
        2.2.2 信息维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计盒维数
    3.2 信息维数
4 结论与讨论

(10)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生境对应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秦岭植被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植物群落研究现状
        1.2.1 植物区系研究
        1.2.2 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1.2.3 生物多样性研究
        1.2.4 植物群落复杂性研究
        1.2.5 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2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地调查
        2.2.3 土壤采集及分析
        2.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统计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
    3.3 结果分析
        3.3.1 种的统计分析
        3.3.2 主要优势种群分析
        3.3.3 种子植物科、属统计分析
        3.3.4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3.5 中国特有属分析
        3.3.6 珍稀保护植物种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种子植物区系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属的不同分布型在各海拔区间数量统计
        4.2.3 植物区系成分平衡点计算
    4.3 结果分析
        4.3.1 科、属、种以及属的分布类型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3.2 属的地理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3.3 区系平衡点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环境梯度解释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分析
        5.2.2 群落命名
        5.2.3 坡度、坡向的标准化
    5.3 结果分析
        5.3.1 TWINSPAN 数量分类
        5.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5.3.3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
        5.3.4 植物群落 DCA 排序
        5.3.5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物种重要值计算
        6.2.2 物种丰富度计算
        6.2.3 α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6.3 结果分析
        6.3.1 不同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
        6.3.2 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
        6.3.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植物群落复杂性比较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物种重要值计算
        7.2.2 群落优势度计算
        7.2.3 群落复杂性计算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群落类型的复杂性比较
        7.3.2 群落各层次的复杂性比较
        7.3.3 群落复杂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7.3.4 变异系数、群落优势度与群落复杂性关系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海拔格局及其相关性分析
    8.1 引言
    8.2 研究方法
        8.2.1 物种重要值
        8.2.2 物种丰富度
        8.2.3 α物种多样性
        8.2.4 植物群落复杂性
    8.3 结果分析
        8.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规律
        8.3.2 植物群落复杂性随海拔梯度变化规律
        8.3.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关性分析
        8.3.4 植物群落复杂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回归分析
    8.4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稳定性评价
    9.1 引言
    9.2 研究方法
        9.2.1 评价指标及其因子
        9.2.2 数据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9.3 结果分析
        9.3.1 植物群落优势种更新能力分析
        9.3.2 林地质量分析
        9.3.3 土壤肥力分析
        9.3.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9.3.5 植物群落复杂性分析
        9.3.6 保护程度分析
        9.3.7 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9.4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10.1 结论
        10.1.1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
        10.1.2 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梯度格局
        10.1.3 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环境梯度解释
        10.1.4 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10.1.5 植物群落复杂性
        10.1.6 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对应关系
        10.1.7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稳定性
    10.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0.2.1 创新
        10.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舟山群岛普陀樟群落特征研究[D]. 袁佳.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赣中闽楠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研究[D]. 桂亚可.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太白红杉林更新特征与种群扩散研究[D].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秦岭红杉的生物学特征及保护对策[J]. 乔梦萍,李俊生,贺婧,杜乐山,付刚,刘冬梅. 生物学杂志, 2017(06)
  • [5]秦岭高山林线区域温度变化研究[J]. 杜乐山,关潇,李俊生,刘高慧,胡理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2)
  • [6]濒危荒漠植物灰叶胡杨分枝格局及其分形特征[J]. 张丹,黄文娟,李志军,徐翠莲,陈飞,张兆辉.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7)
  • [7]山西红柄白鹃梅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D]. 白聪.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1)
  • [8]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种群结构特征[J]. 杨怀,李意德,许涵,陈仁利,骆土寿,陈德祥,缪宁,盛大勇. 生态学杂志, 2013(06)
  • [9]砂砧薹草和假牛鞭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J]. 丁雪娇,韩红,庞彩菊,马玉心,崔大练,范彩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02)
  • [10]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生境对应关系分析[D]. 王宇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