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放大(缩小)法

不等式放大(缩小)法

一、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远,程功任,李科赞[1](2015)在《关于函数和数列极限的相关理论及计算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是研究极限的两个重点对象。本文主要探讨和总结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和数列极限的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列极限来求函数极限的方法,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周文[2](2012)在《例谈求极限的方法》文中认为极限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极限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数学,学生必须掌握求极限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求极限的一些方法.

郭必宝[3](2010)在《极限定义的内涵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极限的"ε-N""ε-δ"定义,并通过典型例题,介绍了用这个定义来证明与极限相关的问题的几种方法.其中包括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而间接证法又包括:简单放大(缩小)法、限制放大(缩小)法、二项式公式放大(缩小)法.

徐叶琴[4](2009)在《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贯穿于科学文化教育的始终。数学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各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因此,存在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各教育阶段衔接问题的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学校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也推广了新的课程标准,现阶段我国缺乏对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性方面的研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做好大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有必要的。如何使这两阶段知识内容的衔接自然、和谐,应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我们要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我国的大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省重点高中一线数学教师,作为高三文科数学备课组长的我有理由,而且必须该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并发动全体组员在此课题的研究中,通过开展专题活动和案例教学的校本研究,在教学中对大学与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据此提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顺利衔接的建议。

牛海军[5](2008)在《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将会凸显出来.本文从我国的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教育现状出发,以数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如何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的若干建议:一、教学内容方面:应依据循序渐进原则和有序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形式;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衔接等.二、教学方法方面:注重新课程的引入;及时进行章节小结;注重选择例题和习题;注重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内容上的联系,实现知识的顺利过渡;注重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区别,实现思维方式的平稳过渡等.三、学习方法方面:抓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适当增加技能训练;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等.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不断完善本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王艳红[6](2008)在《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证明具体的积分不等式的几种主要方法。

袁洲[7](2005)在《高中、大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各教学阶段的衔接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本文从大学新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调查入手,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发现大学新生数学学习的总体适应性水平不高,普遍不适应大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然后,采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日见凸显其独特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大学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得到两者存在差异性的结论:高中数学教师内容讲解比较细致,高密度提问是课堂的主要讲授方式,技能训练的量与时间较多,训练强度大;而大学数学教师更多地考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注重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讲授+板书”是主要的授课形式,有例题分析,但数量较少,课堂训练量不多。并据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高中、大学数学学习顺利衔接的建议。

李晔,孙书安,王建平,卢亚丽[8](2003)在《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不等式的放大(缩小)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不等式进行放大、缩小的常用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吴汝泉[9](1995)在《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教学》文中认为

唐道远[10](1994)在《谈《高等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防止脱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分析加强衔接的必要性,提出解决衔接问题的相应措施,并在实践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

二、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论文提纲范文)

(2)例谈求极限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
二、利用单调有界准则证明或求极限
三、求数列n项和的极限
四、求数列n项积的极限
五、利用等价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
六、幂指函数y=f (x) g (x) 求极限, 常用取对数的方法

(3)极限定义的内涵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极限的“ε-N”定义与注释
    1.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2.关于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注释
二、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与注释
三、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
    1.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的一般步骤
        (1) 极限值为有限的情形第一步:给定任意小的正数ε;
a或f (x) >a, 找N或δ;第三步:取定N或δ;'>(2) 极限为无穷大的情形 (仅就极限为+∞和n→∞与x→x0时的情形) 第一步:给定任意大的正数a;第二步:解不等式an>a或f (x) >a, 找N或δ;第三步:取定N或δ;
    2.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的关键
    3.用“ε-δ (N) ”证明极限的方法

(4)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背景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 大、中学数学教学的差异与联系
        1.2.2 大、中学数学教学脱节的表现
        1.2.3 具体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
        1.2.4 教学思想、方法的衔接研究
        1.2.5 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适应性研究
    1.3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对象差异分析
    3.2 大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差异分析
    3.3 大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差异分析
    3.4 大学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差异分析
4、衔接问题的有关思考与建议
    4.1 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4.1.1 高中方面
        4.1.2 大学方面
    4.2 教学方法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4.2.1 高中方面
        4.2.2 大学方面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 国外部分
        1.2.2 国内部分
    1.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的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理论
        1.3.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2.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定位
    2.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关系探讨
        2.2.1 从数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方面看
        2.2.2 从数学概念与原理等的联系看
        2.2.3 从数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来看
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衔接的现状
        3.1.1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
        3.1.2 高中阶段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关系
        3.1.3 中学与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中的重复与脱节
    3.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顺利衔接的措施
        3.2.1 中学方面
        3.2.2 大学方面
4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4.1 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
    4.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顺利衔接的措施
5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5.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
    5.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学习方法顺利衔接的措施
        5.2.1 高中方面
        5.2.2 大学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大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背景
    0.2 已有研究综述
    0.3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0.4 意义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观
    1.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3 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
    1.4 低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5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体系
2 研究的方法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研究方法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2.1.3 施测过程
        2.1.4 数据处理
    2.2 质的研究方法
        2.2.1 研究目的
        2.2.2 实施过程
3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总体适应性情况
        3.1.2 三项因素在高中与大学阶段的情况比较
        3.1.3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与大学数学成绩的回归分析
        3.1.4 大一数学成绩的分化程度及与入学数学成绩的相关性
    3.2 讨论
        3.2.1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总体适应水平
        3.2.2 三项因素在高中与大学阶段的情况比较
        3.2.3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与大学数学成绩的关系
        3.2.4 入学数学成绩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3.3 结论
4 高中、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4.1 实录分析与思考
        4.1.1 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用时
        4.1.2 关于数学概念原理的讲解
        4.1.3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
        4.1.4 关于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4.2 总结
5 衔接问题的有关思考
    5.1 对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
        5.2.1 高中方面
        5.2.2 大学方面
    5.2 对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思考
        5.2.1 高中方面
        5.2.2 大学方面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编书籍目录

四、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函数和数列极限的相关理论及计算方法的探讨[J]. 曾祥远,程功任,李科赞. 教育现代化, 2015(12)
  • [2]例谈求极限的方法[J]. 周文. 考试周刊, 2012(70)
  • [3]极限定义的内涵及应用[J]. 郭必宝.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9)
  • [4]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讨[D]. 徐叶琴. 辽宁师范大学, 2009(S1)
  • [5]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 牛海军.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6]积分不等式的证明[J]. 王艳红. 内江科技, 2008(01)
  • [7]高中、大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D]. 袁洲. 扬州大学, 2005(05)
  • [8]不等式的放大(缩小)法[J]. 李晔,孙书安,王建平,卢亚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9]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教学[J]. 吴汝泉. 九江师专学报, 1995(06)
  • [10]谈《高等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 唐道远. 工科数学, 1994(03)

标签:;  ;  ;  ;  

不等式放大(缩小)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