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超滤技术研究

连续超滤技术研究

一、连续超滤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焘[1](2021)在《稀溶液中柔性高分子线形链流驱动迁移穿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博士论文围绕稀溶液中柔性线形高分子链,聚焦其流驱动迁移穿孔行为展开研究,阐明了线形链受限构象转变的核心机制,澄清了链长依赖的持久争议,揭示了溶液浓度和孔道结构对迁移行为的显着影响,并探索了流驱动穿孔方法在聚合物分离和分级领域的应用。基于对受限构象转变链长依赖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拓展研究了自由状态下线形链链长效应在典型催化体系中对链构象及催化性能的调控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了流驱动下柔性线形链受迫穿孔的核心机制。利用单分散和多分散聚苯乙烯(PS)模型样品,我们研究了流驱动下全链长范围内(1.0<R/r<9.5,R表示链尺寸,r表示孔道半径)的线形高分子链穿过20 nm孔道的构象转变行为,阐明了柔性线形链的链长对其受限构象转变的影响规律,首次揭示了两种不同的迁移机制,即强受限和弱受限机制。强受限机制(R/r>λ*,λ*表示临界相对链长)内,穿孔临界流量(qc)与链长无关,符合经典理论的预测;弱受限机制(R/r<λ*)内,qc随链长显着增加。通过考虑弱受限机制内能垒的位置(L)和高度(Ebar)的变化,我们提出了归一化方程的统一描述,将归一化受限链长(L/l*)、归一化能垒(Ebar/Ebar*)和归一化临界流量(qc/qc*)定量关联,即qc/qc*=(2L/l*-Ebar/Ebar*)/(L/l*)2,其中qc*、l*和Ebar*均为强受限机制内对应的物理量,该理论方程很好地描述了实验数据。2.揭示了线形链流驱动穿孔过程中的“孔间流场相互作用”和“链预受限效应”。高分子链流驱动穿孔过程中的受限构象转变行为与临界流量和转变区间宽度密切关联。利用一种特殊的各向异性双层孔道超滤膜,我们揭示了“孔间流场相互作用”和“链预受限效应”对临界流量和转变区间宽度的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孔入口处流场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qc表观值增大约1个数量级,这源于线形长链可同时处于不同的拉伸流场中,导致了流体力学力的耗散。此外,我们还发现,高分子链在大孔中的预受限会降低其后续穿越小孔的构象熵惩罚,降低qc表观值并减小转变宽度。该方面工作对高分子链流驱动受限构象转变的理想建模和实际应用兼具重要意义。3.建立了利用流驱动穿孔过程分离线形、梳形及超支化高分子的标准方法,并实现了原型装置的搭建。技术层面,流驱动穿孔过程与超滤技术紧密联系。基于对高分子链受限构象转变机制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讨了“死端”超滤技术用于聚合物分离/分级/表征的可行性。理论上,我们对“死端”超滤技术与其它一些通用的聚合物分离/分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实验上,我们自主研制了一套超滤原型装置,并针对不同拓扑结构和不同尺寸高分子链混合溶液,成功实现了实验室量级的分离/分级。通过理论建模和实验检验,我们发现与多检测器联用的高分子超滤体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方便、通用性强等优点,将有望发展成一种普适通用的聚合物分离技术。4.揭示了链长效应在水分解产氧催化体系中对链构象及催化机理的调控机制。基于对流驱动下受限构象转变链长依赖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我们拓展探索了链长效应在聚合物催化体系中的应用。我们制备了四种链长不同、且钌(Ru)负载量可控的P4VP-Ru聚电解质-金属配合物,并将它们作为水分解产氧反应的催化剂。结合催化动力学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四种P4VP-Ru的催化机理与聚合物配体P4VP的链长无关,且均为单位点水亲核攻击机理,而非预期的双中心催化机理。进一步地,结合动态光散射表征、Zeta电位测定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阐明了聚电解质配体的慢扩散和多电荷特性可与链长依赖的柔性效应实现抗衡平衡,这也是双中心到单中心催化机理转变的根源。

徐璠璠[2](2020)在《膜前预处理工艺对缓解超滤膜污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的大环境下,以超滤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水处理技术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水处理过程中,超滤膜总会遭到污染。因而,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降低膜通量下降速度,减轻膜污染程度,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是膜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膜前预处理工艺因具有降低膜污染的潜能而受到关注与研究。本研究以聚合氯化铝(PACL)为混凝剂、粉末活性炭(PAC)为吸附剂,通过选取PVDF100k Da、PVDF50 k Da、PES100 k Da、PES50 k Da四种不同规格的超滤膜,对赣江和鄱阳湖两种原水进行超滤处理,再结合两种膜前预处理工艺——混凝预处理和吸附预处理,从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膜通量的变化、三维荧光特性分析引起膜污染的原因,探讨缓解膜污染的有效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三维荧光技术对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测定,分析荧光光谱图中的荧光响应,得到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色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为主,此外,赣江原水中还含有较多的酪氨酸类蛋白质,鄱阳湖原水中则含有较多的腐殖酸类有机物。2.在对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进行超滤处理中,超滤膜对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中UV254的去除率在10.00~20.00%之间,对TOC的去除率在10.00%以下。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被超滤膜截留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类蛋白质荧光区,因此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有机物成分是类蛋白质;同时,赣江原水在该区域的荧光响应强于鄱阳湖原水,说明超滤膜截留的赣江原水中的类蛋白质多于在鄱阳湖原水中截留的,这可以解释两种原水过膜处理后,赣江原水的膜通量下降比鄱阳湖原水更严重。3.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当增加混凝预处理后,膜通量下降幅度减小,与原水直接超滤处理的膜通量差值变大,对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的膜通量至少可提升16%和20%;当增加吸附预处理后,膜通量下降幅度也是减小的,与原水直接超滤处理时膜通量差值变大,对两种原水的膜通量均可提升20%以上。说明混凝预处理和吸附预处理可以提高超滤膜的膜通量,减缓膜污染。4.通过分析原水超滤、混凝-超滤、吸附-超滤前后的荧光差值图的变化,在增加预处理后,超滤膜截留了原水中更多的有机物,且原水中的类蛋白质物质是引起超滤膜通量下降的主要物质,说明在赣江原水和鄱阳湖原水中对膜污染贡献较大的有机物是类蛋白质。

史晨晓[3](2020)在《鬼箭羽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体外抗病毒示踪技术,通过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筛选鬼箭羽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RSV)的有效部位,在细胞生物学水平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检测鬼箭羽有效部位的抗RSV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抗RSV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鬼箭羽粗提物,采用NKA-9、HPD-100、D-101、DM-301、AB-8五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分别以蒸馏水、体积分数为25%、50%、75%的乙醇作为流动相对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对不同分离纯化部位的体外抗病毒效果进行探究,筛选出抗RSV效果较好的分离纯化部位。2.采用超滤法,将较好有效部位溶液进行超滤,得到不同分子量的样品溶液,分别进行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得到抗RSV效果最好的有效部位。3.对得到的有效部位进行理化鉴别,确定其有效化学成分种类。4.对得到的鬼箭羽有效部位,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将其加入细胞中,初步研究其体外抗RSV机制。5.通过建立RSV肺炎小鼠模型,将鬼箭羽有效部位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进行药效学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活动,肺指数变化情况,各用药组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理切片,探究鬼箭羽有效部位的体内抗病毒效果。6.通过ELISA试剂盒方法,对小鼠血液中的炎症因子TNF-α、TNF-β、IFN-α及IL-4的浓度进行检测,探究鬼箭羽有效部位的体内抗RSV机制。7.建立RSV肺炎小鼠模型,RT-PCR检测肺组织中病毒载量、TLR3和TLR4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究鬼箭羽活性部位对小鼠肺组织中RSV、TLR3和TLR4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从治疗指数(TI值)来看,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水洗脱部位的抗RSV作用最好(TI=52.000),且效果优于利巴韦林。2.通过超滤实验对有效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发现分子量小于3000的超滤提取物抗RSV效果最好,TI=83.500,高于利巴韦林(TI=49.500)。3.理化鉴别实验显示,其超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为多酚类。4.通过不同时间加药实验,发现鬼箭羽有效部位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TI值最大,说明其对病毒直接灭活作用最强,同时对病毒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5.体内实验表明,鬼箭羽有效部位可明显改善小鼠肺组织病变、降低小鼠肺指数,降低小鼠肺组织内病毒滴度。6.与模型组相比,鬼箭羽有效部位可升高小鼠血清中IL-4、IFN-α浓度,降低TNF-α和TNF-β的浓度7.与模型组相比,鬼箭羽活性部位可降低小鼠肺组织内病毒载量,下调TLR3和TLR4的表达水平。结论鬼箭羽经水提醇沉、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及超滤分离纯化后,得到的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抗RSV作用。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多酚类。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鬼箭羽有效部位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最强。此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鬼箭羽有效部位可能是通过降低小鼠血清内炎性因子含量,升高抗炎性因子的含量,并且下调TLR3和TLR4的水平来发挥抗病毒效果的。

黄凯杰[4](2020)在《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以分散式处理方式为主,而地下水中铁、锰、氨氮、致病微生物等威胁着当地的供水安全。常规水处理工艺在农村分散式供水应用中存在操作复杂、处理效能不稳定、运维量大等问题而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结合超滤和除铁除锰滤池的工艺特性,以农村地区分散式水处理工艺的不足为问题导向,课题研发了重力流超滤技术(GDM),兼具操作简单、低能耗、低维护等工艺特性,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水除铁除锰除氨氮,全面探究了GDM系统的除铁除锰除氨氮效能,解析了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的通量稳定机制,形成了GDM系统除铁锰快速启动策略。GDM系统对铁有高效地去除效果,启动初期,出水中铁含量即可达标,铁离子的去除主要以化学催化氧化为主,氧化形成的终产物(氢氧化铁)絮体被超滤膜截留而实现地下水中铁的高效分离,出水中铁含量低于0.1mg/L。此外,铁氧化物在膜表面的截留还有助于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随着过滤的进行,膜表面逐渐形成了具有高效锰催化氧化的活性滤饼层,出水锰含量显着降低(<0.1mg/L)。超滤膜的材质(PVDF和PES)对GDM系统除铁锰的启动过程无显着影响,而投加活性锰氧化物可显着地缩短GDM的启动周期(仅需35天出水锰浓度即可达标)。GDM系统可高效地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和胶体,出水中浊度低于0.1 NTU;且对天然有机物的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去除率约15%)。在水温约为6.8℃,溶解氧浓度约为8.5 mg/L的条件下,GDM系统稳定运行后,其对锰离子和氨氮的极限去除浓度分别为3.2 mg/L和0.85 mg/L。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长期运行的通量稳定性是制约该工艺可否成功应用于地下水除铁除锰的关键。结果表明长期运行,GDM系统出水通量可达到稳定,但出水通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稳定通量水平也略微有所降低。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数量、无机颗粒数量较少,水的温度较低,生物滤饼层形成的时间相对较长,且结构较为致密。投加活性锰氧化物可显着增加GDM系统中滤饼层的粗糙度、多孔性和厚度,提升稳定通量水平。超滤膜的材质对GDM系统稳定通量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PVDF材质GDM系统的稳定通量水平略高于PES材质GDM系统的稳定通量水平;GDM系统中膜表面滤饼层中EP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多糖含量远高于蛋白含量,GDM系统膜表面滤饼层中ATP浓度越高,GDM系统稳定通量水平越高。此外,GDM系统中滤饼层的组成特性和菌群分析表明,滤饼层中不仅含有大量的铁锰氧化物,还存在着铁细菌、锰氧化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铁锰的去除机理是化学氧化作用为主,生物氧化作用为辅;氨氮的去除机理以生物氧化为主,可能存在化学催化氧化作用。本研究将GDM系统可成功应用于地下水同步除铁、锰、氨氮、浊度等污染物,形成了GDM系统快速启动策略;揭示了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长期运行的通量稳定机制和膜污染特性,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分散式地下水膜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

刘雨瑶[5](2020)在《蚯蚓生物滤池耦合重力流超滤工艺除污染效能与膜污染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污水处理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环境打造,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重力驱动膜过滤系统(Gravity-driven membrane filtration,GDM)可有效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胶体、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兼具操作简单、低能耗、低维护等特点,在分散式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显着的工艺应用优势。然而,如何提升GDM通量水平和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成为了推动该技术在分散式污水处理方面应用的关键。在GDM前增加预处理措施改善进水水质是提升其过滤性能的有效方法。蚯蚓生物滤池(Vermibiofilter,VBF)作为近些年来兴起的一项生态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建设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要求低、污染物去除效果好、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等特点。本研究构建了蚯蚓生物滤池联合重力驱动膜过滤耦合工艺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采用内回流措施调控蚯蚓生物滤池(Reflux-Vermibiofilter,RVBF)运行效能,并系统地分析了该耦合工艺的除污染效能和膜污染调控机制,有助于推动膜滤技术在分散式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对比了内回流蚯蚓生物滤池/重力驱动膜过滤耦合工艺(RVBF/GDM)、蚯蚓生物滤池/重力驱动膜过滤组合工艺(VBF/GDM)和普通生物滤池/重力驱动膜过滤组合工艺(BF/GDM)三组工艺的除污染效能,发现三组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以DOC计)可达95%以上,并且能够有效缓解GDM滤饼层内的有机物水解现象。单独的GDM工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脱氮效能,生物滤池预处理可以提升GDM的TN去除率,并且引入蚯蚓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去除效能,特别是RVBF/GDM工艺的脱氮效能是BF/GDM工艺的1.6倍。RVBF/GDM和VBF/GDM的TP去除率分别为48.06±9.94%和51.38±8.19%。此外,发现蚯蚓能够缓解生物滤池的堵塞问题,提升出水水质。RVBF/GDM、VBF/GDM和BF/GDM的稳定通量值分别较GDM对照组提升了183.7%、101.9%和28.4%,表明引入蚯蚓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提升稳定通量。蚯蚓生物滤池可以降低GDM滤饼层内的EPS(如蛋白质类和多糖类物质)含量,从而缓解膜污染,并且内回流措施能够强化缓解作用;同时从结构上观察发现,膜污染的缓解往往会伴随着滤饼层结构的表面粗糙化和内部疏松化。此外,蚯蚓生物滤池还可提高GDM滤饼层内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据此分析了蚯蚓生物滤池调控GDM稳定通量的机制:通过强化污染物的去除,改善GDM系统的进水水质,一方面减少了污染物在膜表面及膜孔的沉积,另一方面改变滤饼层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活性,增强生物捕食作用、提高滤饼层的粗糙多孔性,从而缓解膜污染,提升GDM稳定通量。最后将模拟配水改为实际污水对各工艺的实际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蚯蚓生物滤池的抗水质变化能力较弱,水质冲击改变了滤饼层内的生物群落、形貌结构和组成成分,导致其出水通量的下降,但内回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质冲击的影响,提升其出水通量。此外,通过对比新膜GDM系统(尚未形成生物滤饼层)和旧膜GDM系统(已形成生物滤饼层)的运行性能,发现通过降低初期进水负荷快速形成的滤饼层有助于提高其通量稳定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蚯蚓生物滤池联合GDM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及膜污染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发展和完善GDM工艺应用于低能耗、低维护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中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张雪松[6](2020)在《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改善聚砜(PSF)材料的亲水性,本文首先对聚砜进行了氯甲基化改性并探究了反应条件对聚砜氯甲基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物浓度为37.5 mg/mL,催化剂用量0.06 mL时聚砜的氯甲基化程度最高且此时的氯甲基化程度为1.25。基于相转化法制备的氯甲基化聚砜(CMPSF)超滤膜通过扫描电镜、超滤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探究了CMPSF浓度对超滤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MPSF浓度为17 wt.%时超滤膜的总体性能最好,其通量为205 L/m2·h,截留率为93.08%。在之前的基础上我们对聚砜膜做了进一步的改性。通过氯甲基与氨基的亲核取代反应将对苯二胺接枝到CMPSF超滤膜上对其进行亲水改性。本文中PSF超滤膜和CMPSF超滤膜均通过相转化法制备,接枝对苯二胺的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由CMPSF膜接枝对苯二胺制备。通过扫描电镜、超滤性能测试、水接触角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充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膜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改性膜亲水性的提高使对苯二胺改性膜的抗污染能力增强。另外,在膜的通量得到显着提升的同时膜的截留率也得到提升,改性膜的通量达到285 L/m2·h,截留率为95.6%。通过氯甲基与氨基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将牛磺酸接枝到氯甲基化聚砜上,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亲水性聚砜(CMPSF-TA),并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牛磺酸接枝度的CMPSF-TA。通过L-S相转化法获得了一系列亲水性超滤膜并进行了充分表征。结果表明,牛磺酸的引入不仅改变了膜的形态,还提高了膜的亲水性。随着牛磺酸接枝度由0增大到0.64,膜的通量从152 L/m2·h增加到449 L/m2·h的同时截留性能只有较小损失。通过改善膜的亲水性还可以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并且随着牛磺酸接枝度的提高,CMPSF-TA膜的通量回复率也随之提高,表明CMPSF-TA膜的抗污染能力增强。根据这些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牛磺酸在聚砜上接枝是提高膜性能和延长膜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

崔真真[7](2019)在《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体外抗病毒示踪技术,通过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筛选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RSV)的有效部位,在细胞生物学水平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检测木芙蓉叶抗RSV有效部位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抗RSV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及超滤法获得木芙蓉叶粗提物,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以噻唑蓝(MTT)染色法,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确定抗RSV效果最好的超滤提取物。2.采用NKA-9、DM-301、D-101、X-5、AB-8五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分别以蒸馏水、体积分数为25%、50%、75%的乙醇作为流动相对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同时在细胞水平进行抗病毒实验,筛选出分离效果最佳的树脂柱及洗脱剂,得到抗RSV效果最好的有效部位。3.对得到的木芙蓉叶有效部位,通过不同的时间节点加入细胞中,初步探究其体外抗病毒机制。4.建立RSV肺炎小鼠模型,将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进行药效学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活动,肺指数变化情况,各用药组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理切片,探究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病毒效果。5.通过ELISA试剂盒方法,对小鼠血液中的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进行检测,探究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RSV机制。结果1.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超滤提取物抗RSV效果最好,TI=51.8,高于利巴韦林(TI=41.11)。2.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木芙蓉叶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25%乙醇洗脱液第一个洗脱部位的抗RSV作用最好,TI=73.66。3.木芙蓉叶有效部位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TI值最大。4.体内实验表明,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可改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体重下降,肺指数升高,减轻肺组织病变。5.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可升高小鼠血清中的炎症抑制因子IL-2、IFN-γ的浓度,减少炎症促进因子TNF-α含量。结论:木芙蓉叶经水提醇沉、超滤及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得到的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抗RSV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最强。此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其还可以升高小鼠血清中的炎症抑制因子IL-2、IFN-γ的浓度,减少炎症促进因子TNF-α含量,推测其抗病毒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徐雅妍[8](2019)在《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蛋白质复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滤复性是蛋白质体外重折叠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蛋白质在复性过程中容易发生聚集产生沉淀,造成严重的膜污染,再加之超滤复性工艺优化困难,所以,目前有关超滤在蛋白质复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针对超滤复性存在的上述问题,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首先,本论文将用于蛋白质超滤分离工艺优化的“参数扫描超滤技术”引入蛋白质超滤复性过程,实现了溶菌酶超滤复性工艺参数的快速优化。经单因素优化后,利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 Da的聚醚砜超滤膜对溶菌酶进行超滤复性的最佳工艺为:初始溶菌酶浓度0.1 mg/m L,尿素浓度2 M,复性缓冲溶液p H 8.5,不需要添加Na Cl,复性温度25oC,复性时间8 h。在此条件下,溶菌酶的复性收率可达63.8%。其次,本论文将能够促进蛋白质折叠的超大孔微球引入超滤复性过程,建立了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蛋白质复性方法。考察了微球结构特性(微球尺寸、孔径和P(NIPAM-co-BMA)聚合物刷接枝量)对溶菌酶复性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促进溶菌酶复性效果最佳的微球(粒径76μm,孔径320 nm,接枝量35.6 mg/m2)种类。此外,此微球的最佳添加量为7 mg/m L,重复使用5次对溶菌酶复性效果的影响不明显。与单纯的超滤复性相比,加入超大孔微球后,溶菌酶的最适初始浓度由0.1 mg/m L提高到0.4mg/m L,且膜污染的程度大大降低。最后,通过对五种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肪酶、漆酶、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糖氧化酶)变性前后的粒径分析和超滤膜截留实验,本论文选用截留分子量为100 k Da的聚醚砜超滤膜对牛血清白蛋白进行超滤复性分离一体化操作。结果发现,复性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在滤出液中(占初始量的83%)具有正确的空间二级结构,截留液中剩余的牛血清白蛋白(占初始量的11%)不具有正确的空间二级结构。这说明基本实现了牛血清白蛋白的超滤复性分离一体化操作。

赵利生[9](2018)在《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回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炼制工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原油加工过程消耗的淡水资源逐年增加,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淡水资源的消耗和外排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炼油废水资源化成为当前石油炼制企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对于炼油废水的处理分为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常规处理产水作为深度处理原料水,经预处理和膜分离技术处理后,产水可以满足不同的回用要求。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地处新疆西北部,淡水资源较为短缺,新水消耗量大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本公司从2006年逐步探索炼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方法,开展炼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应用研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循环水系统新水补水量大的难题,为公司节能节水工作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装置二级达标污水,其具有COD、石油类、悬浮物和含盐量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复杂的特点。该废水经过“气浮+BAF+臭氧催化氧化+多介质过滤”的预处理工艺后,再经由超滤和反渗透膜组件处理,从最终的反渗透产水各项指标来验证双膜工艺对COD、石油类、悬浮物、电导率、p H、硬度和碱度、硫酸根离子、氯离子、浊度等指标的处理效果,考察出水指标是否可以达到锅炉和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的指标要求,以及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实验过程中,在大处理量条件下,预处理系统对废水中的COD、悬浮物、石油类去除效果不是很好,去除率仅为20%-30%之间,对于后续双膜系统的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膜组件滤芯更换频次高、膜污染严重。超滤和反渗透膜系统可以对预处理系统产品水中绝大部分污染物指标均有超过95%以上的去除率。在适中的处理量状态下,预处理和双膜系统都可以很好的发挥效果,确保各单元的进出水符合设计要求,最终产品水可以达到锅炉和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的水质要求。通过本次实验的最终结果及原因分析,说明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可以实现炼油废水的深度处理,产品水完全可以满足锅炉和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的水质标准,符合回用要求。通过对实验装置的估算,在建成新的双膜深度处理处理装置后,保持150m3/h的处理量,则炼油废水年处理量可以达到131万吨,回用水产量为88万吨,节约新鲜水费用190万元。

唐小斌[10](2018)在《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分散式供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的常规水处理技术能耗高、操作/维护复杂且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难以在分散式供水系统中推广应用。低压重力流超滤净水技术(GDM)具有低维护、低能耗、无清洗及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分散式净水技术。因此,本课题系统地剖析了GDM的通量稳定机理,探究了不同生物作用和原水水质对GDM通量稳定性的影响,并构建了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和一体式颗粒活性炭(GAC)/GDM耦合工艺,显着地提高了GDM的通量稳定性及除污染效能,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无药剂低维护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净水技术理念。GDM长期运行过程中,膜表面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结构,使其通量达到稳定状态(7-9 L m-2 h-1);当抑制滤饼层内的微生物作用后,滤饼层结构变得匀实致密,滤饼层内的胞外聚合物(EPS)浓度显着增加,通量难以达到稳定状态;而抑制滤饼层内原生/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后,GDM的通量虽可达到稳定状态,但较对照组下降了48%。投加醋酸钠和腐殖酸会显着地降低滤饼层的粗糙度和多孔性,且EPS浓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28%和67-125%,导致其稳定通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4%和15%,并且醋酸钠比腐殖酸对稳定通量的影响更显着;Ca2+的投加会促使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结构的形成及局部滤饼层脱落,致使GDM的稳定通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加。GDM长期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生物滤饼层会形成严重的滤饼层污染,导致膜通量下降;另一方面滤饼层内的微生物作用会水解/分解截留在膜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而降低滤饼层内污染物浓度,且生物作用还可促进滤饼层形成粗糙多孔性结构,缓解膜污染,从而导致通量达到稳定状态。生物滤饼层不仅会影响GDM的通量稳定性,其还可起到良好的预过滤效应,强化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如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率增加了20%)。然而,生物滤饼层还会水解截留在膜表面的有机颗粒物/大分子有机物,导致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随之增加,影响供水水质安全。为了进一步提高GDM的出水水质及稳定通量,本研究中构建了生物预处理+GDM联用工艺,有效地结合了生物预处理和GDM间的互补效应,显着地提高了污染物(如微生物和UV254等)的去除效能及其抗水质冲击负荷的能力。此外,生物预处理工艺可显着地降低GDM滤饼层内的EPS含量,提高其稳定通量;通过拟合EPS浓度与稳定通量发现,EPS浓度和GDM通量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2>0.9)。生物预处理工艺一方面可有效的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改善GDM膜前进水水质,避免其在膜表面沉积;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如AOC),显着地降低滤饼层内的生物量及EPS浓度,从而提高GDM的稳定通量。此外,为了利用GAC滤层中的原生/后生动物以强化GDM膜表面滤饼层内的生物捕食作用,本研究中构建了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显着地提高了GDM的稳定通量(30-50%)和除污染效能(DOC和AOC去除率均大于80%)。过滤初期(即GAC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GAC滤层可有效地截留/吸附水中的污染物,降低其在GDM系统内的沉积风险并缓解生物膜污染,提高GDM的稳定通量。长期过滤过程中(即GAC已经吸附饱和),GAC滤层还起到了原生/后生动物孵化器的功能,其内孳生的原生/后生动物可随水流进入到GDM膜表面的滤饼层中,从而强化滤饼层内的生物捕食作用,促使形成粗糙多孔的滤饼层结构。此外,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和分置式GAC+GDM组合工艺的稳定通量和除污染效能基本相当,但其可有效地节省构筑物的占地面积,降低操作/维护工作量,故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的选择GDM工艺组合形式,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本课题从剖析GDM通量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明确改善膜前进水水质和调控滤饼层内生物捕食作用是提高GDM稳定通量的有效手段,并针对性地开发了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和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研究成果将为GDM技术在分散式供水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连续超滤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超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溶液中柔性高分子线形链流驱动迁移穿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溶液中自由的高分子
        1.1.1 软物质与高分子
        1.1.2 高分子链的构造
        1.1.3 高分子链的自由能
        1.1.4 高分子链的熵弹性
    1.2 超滤及高分子超滤
        1.2.1 超滤技术简介
        1.2.2 高分子超滤的发展
        1.2.3 “错流”超滤和“死端”超滤
    1.3 不同拓扑结构的高分子超滤行为的对比
        1.3.1 线形链的超滤行为
        1.3.2 星形链的超滤行为
        1.3.3 超支化链的超滤行为
    1.4 本博士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仪器原理
    2.1 超滤膜
    2.2 无机阳极氧化铝膜
        2.2.1 阳极氧化铝的结构
        2.2.2 阳极氧化铝的制备
        2.2.3 阳极氧化铝膜的表面改性和功能化
    2.3 超滤实验装置
    2.4 体积排除色谱基本原理
        2.4.1 SEC系统
        2.4.2 塔板理论
        2.4.3 受限的真实链
        2.4.4 SEC和多角激光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测定绝对分子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稀溶液中柔性线形链在流驱动下迁移穿孔的核心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样品及超滤膜
        3.2.2 实验装置及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弱受限机制内线形链链长依赖的迁移行为的实验现象
        3.3.2 线形链迁移穿孔行为链长依赖性的理论模型
        3.3.3 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的对比
        3.3.4 多分散样品的单膜分级/分离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线形链穿孔过程中“孔间流场相互作用”和“链预受限效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及膜的选用
        4.2.2 实验装置及操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孔间流场相互作用和孔道隔离效应
        4.3.2 链预受限效应的理论推导
        4.3.3 膜的不对称对有效孔道大小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流驱动穿孔分离聚合物的新方法的优化及原型装置的搭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设计及操作
        5.2.2 实验样品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C与超滤的对比:成为PSFTs的基本要求
        5.3.2 高分子超滤分离原型装置的实用设计
        5.3.3 扩散过程中链分离的模型研究
        5.3.4 多分散样品的分级
        5.3.5 梳形链与线形侧链混合溶液的分离
        5.3.6 超滤技术与多检测器耦合联用成在线表征系统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链长效应在水分解催化体系中对链构象及催化机理调控机制的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机理测定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4VP-Ru PMC的催化机理与配体链长的关系
        6.3.2 P4VP-Ru PMC催化机理的确定
        6.3.3 聚电解质配体的慢扩散和多电荷特性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膜前预处理工艺对缓解超滤膜污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中的应用
        1.2.1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1.2.2 超滤技术的特性
    1.3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
        1.3.1 超滤膜污染分类
        1.3.2 超滤膜污染物
        1.3.3 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3.4 超滤膜污染机理
        1.3.5 超滤膜污染的防控措施
    1.4 膜前预处理工艺
        1.4.1 混凝预处理
        1.4.2 吸附预处理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水样
        2.1.2 混凝剂
        2.1.3 吸附剂
        2.1.4 超滤膜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预处理
        2.2.2 吸附预处理
        2.2.3 超滤试验装置和方法
    2.3 试验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2.3.1 分析项目和仪器
        2.3.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天然原水对超滤膜的污染
    3.1 天然原水的有机物特性
        3.1.1 天然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
        3.1.2 三维荧光特性
    3.2 原水中有机物对超滤膜的影响
        3.2.1 超滤膜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2.2 原水对超滤膜膜通量下降的影响
        3.2.3 原水超滤对水中有机物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预处理对缓解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4.1 混凝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4.1.1 试验方法
        4.1.2 混凝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4.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4.2.1 混凝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4.2.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4.2.3 混凝预处理对水中有机物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附预处理对缓解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5.1 吸附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5.1.1 试验方法
        5.1.2 吸附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5.2 吸附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5.2.1 吸附预处理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2.2 吸附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5.2.3 吸附预处理对水中有机物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鬼箭羽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鬼箭羽的研究概况
        1.1 鬼箭羽的简介
        1.2 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
        1.3 药理作用
        1.4 临床配伍及应用
    2 大孔吸附树脂的研究应用
        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简介
        2.2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及特点
        2.3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3 超滤技术的研究应用
        3.1 超滤技术的简介
        3.2 超滤技术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4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4.1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4.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4.3 中药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研究进展
第二章 鬼箭羽提取物体外抗RSV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鬼箭羽的前处理
        2.2 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样品的制备
        2.3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RSV病毒的TCID_(50)
        3.2 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样品的体外抗RSV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超滤液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超滤液的制备
        2.2 超滤膜的清洗
        2.3 样品处理
        2.4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RSV病毒的TCID_(50)
        3.2 不同超滤液的体外抗RSV效果
    4 讨论
第四章 鬼箭羽有效部位的定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Molish反应
        2.2 盐酸-镁粉反应
        2.3 乙酸铅反应
        2.4 三氯化铁反应
        2.5 碘化铋钾反应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鬼箭羽有效部位体外抗RSV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体外抗RSV病毒实验
        2.3 体外抗RSV病毒机制研究
    3 实验结果
    4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鬼箭羽有效部位的体内抗病毒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SV病毒鼠LD_(50)的测定
        2.2 动物分组设计
        2.3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4 检测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RSV病毒鼠LD_(50)的测定
        3.2 各组小鼠体重及活动情况
        3.3 各组小鼠肺指数变化
        3.4 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鬼箭羽有效部位体内抗病毒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设计
        2.2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3 血清的采集
        2.4 小鼠血清中TNF-α测定
        2.5 小鼠血清中TNF-β的测定
        2.6 小鼠血清中INF-α的测定
        2.7 小鼠血清中IL-4 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TNF-α细胞因子的检测
        3.2 TNF-β细胞因子的检测
        3.3 IFN-α细胞因子的检测
        3.4 IL-4 细胞因子的检测
    4 小结
第八章 RT-PCR检测鬼箭羽活性部位对小鼠肺组织中 RSV、TLR3和TLR4中m 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SV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2 引物的合成
        2.3 小鼠肺组织的获取与保存
        2.4 小鼠肺组织总RNA的提取
        2.5 RNA反转录合成c DNA
        2.6 荧光定量PCR反应
        2.7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下水资源现状
        1.1.1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1.1.2 地下水中铁锰氨氮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除铁锰工艺研究进展
        1.2.1 除铁锰工艺研究进展
        1.2.2 除氨氮工艺研究进展
    1.3 超滤技术研究进展
        1.3.1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
        1.3.2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1.3.3 超滤膜污染及控制策略
    1.4 重力流超滤技术研究现状
        1.4.1 重力流超滤技术原理
        1.4.2 重力流超滤技术应用现状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静态实验装置
        2.1.2 重力流超滤装置
        2.1.3 超滤膜性质
        2.1.4 试验用水
    2.2 运行条件
    2.3 试验方法
        2.3.1 常规水质检测项目及方法
        2.3.2 滤饼层结构与组成分析
        2.3.3 超滤膜污染模型分析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方法
第3章 GDM系统的快速启动
    3.1 引言
    3.2 锰氧化物除锰特性研究
    3.3 GDM系统快速启动影响因素
        3.3.1 超滤膜材质对GDM系统启动的影响
        3.3.2 锰氧化物对GDM系统启动影响
    3.4 GDM系统启动过程中对浊度有机物去除效果
        3.4.1 GDM系统对浊度去除效果
        3.4.2 GDM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DM系统除铁锰氨氮的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GDM系统对锰的极限去除浓度
        4.2.1 GDM系统除锰的效果
        4.2.2 GDM系统除铁的效果
        4.2.3 GDM系统除氨氮的效果
    4.3 GDM系统对氨氮的极限去除浓度
        4.3.1 GDM系统除氨氮的效果
        4.3.2 GDM系统除铁的效果
        4.3.3 GDM系统除锰的效果
    4.4 除铁锰氨氮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DM系统通量稳定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GDM系统通量稳定性分析
        5.2.1 膜通量稳定性
        5.2.2 膜过滤阻力
        5.2.3 污染模型分析
    5.3 GDM滤饼层结构与组成特性分析
        5.3.1 滤饼层形态结构特性分析
        5.3.2 滤饼层元素分布
        5.3.3 滤饼层生物活性
        5.3.4 滤饼层EPS分析
    5.4 GDM滤饼层中菌群分布
        5.4.1 滤饼层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分析
        5.4.2 滤饼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5 GDM通量稳定机理
    5.6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蚯蚓生物滤池耦合重力流超滤工艺除污染效能与膜污染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农村水污染及污水处理现状
        1.1.1 农村水污染现状
        1.1.2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1.2 超滤技术
        1.2.1 超滤技术分类
        1.2.2 超滤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1.2.3 超滤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1.3 重力流膜过滤技术
        1.3.1 重力流膜过滤系统的原理
        1.3.2 重力流膜过滤技术研究进展
        1.3.3 重力流膜过滤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1.3.4 重力流膜过滤技术通量稳定性调控措施
    1.4 蚯蚓生物滤池技术
        1.4.1 蚯蚓生物滤池技术原理
        1.4.2 蚯蚓生物滤池研究进展
        1.4.3 蚯蚓生物滤池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优势
        1.4.4 蚯蚓生物滤池对GDM膜污染调控可行性分析
    1.5 课题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蚯蚓
        2.2.2 填料
        2.2.3 超滤膜
        2.2.4 实验用水
    2.3 运行条件
    2.4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5 膜表征方法
        2.5.1 膜通量、运行总阻力检测及阻力分布分析
        2.5.2 滤饼层形态结构
        2.5.3 滤饼层成分分析
    2.6 微生物群落分析
第3章 蚯蚓生物滤池耦合重力流超滤工艺除污染效能分析
    3.1 引言
    3.2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2.1 COD和 DOC的去除
        3.2.2 荧光特性的转化
    3.3 对营养盐的去除效能
        3.3.1 脱氮效能
        3.3.2 除磷效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蚯蚓生物滤池对GDM通量稳定性影响及膜污染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对GDM通量稳定性的影响
        4.2.1 膜通量稳定性
        4.2.2 膜过滤阻力
    4.3 对GDM生物滤饼层的影响
        4.3.1 生物滤饼层形态结构
        4.3.2 生物滤饼层成分分析
        4.3.3 生物滤饼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蚯蚓生物滤池对GDM通量稳定性及膜污染调控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蚯蚓生物滤池耦合重力流超滤工艺处理实际污水的可行性
    5.1 引言
    5.2 蚯蚓生物滤池的抗水质变化能力
        5.2.1 抗有机负荷能力
        5.2.2 抗营养盐负荷能力
    5.3 GDM滤饼层的抗水质变化能力
        5.3.1 抗有机负荷能力
        5.3.2 抗营养盐负荷能力
    5.4 水质改变对GDM通量稳定特性及膜污染的影响
        5.4.1 GDM通量稳定性及阻力
        5.4.2 GDM滤饼层形貌结构
        5.4.3 GDM滤饼层成分组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发展介绍
        1.2.2 分离膜的分类及特点
        1.2.3 膜分离技术前景
    1.3 超滤膜简介
        1.3.1 超滤膜材料的选择
        1.3.2 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1.3.3 超滤膜的应用
        1.3.4 超滤技术面临的挑战及解决途径
    1.4 聚砜膜
        1.4.1 聚讽材料特点
        1.4.2 聚砜膜的研究现状
        1.4.3 聚砜膜的改性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聚砜的氯甲基化
        2.2.2 氯甲基化聚砜接枝牛磺酸
        2.2.3 超滤膜的制备
        2.2.4 氯甲基化聚砜膜接枝对苯二胺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测试
        2.3.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3.3 膜形态
        2.3.4 孔隙率表征
        2.3.5 亲水性测试
        2.3.6 超滤性能测试
        2.3.7 力学性能测试
        2.3.8 抗污染性能测试
第3章 聚砜的氯甲基化及氯甲基化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CMPSF的表征
        3.1.1 FT-IR表征结果
        3.1.2 ~1HNMR表征结果
    3.2 氯甲基化率的控制
        3.2.1 浓度对氯甲基化程度的影响
        3.2.2 SnCl_4用量对氯甲基化程度的影响
    3.3 CMPSF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探究
        3.3.1 CMPSF浓度对膜结构的影响
        3.3.2 CMPSF浓度对孔隙率的影响
        3.3.3 CMPSF浓度对膜超滤性能的影响
        3.3.4 CMPSF浓度对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接枝对苯二胺的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4.1 FT-IR表征结果
    4.2 接枝对苯二胺对膜结构的影响
    4.3 接枝对苯二胺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4 接枝对苯二胺对膜超滤性能的影响
    4.5 接枝对苯二胺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接枝对苯二胺对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4.7 小结
第5章 接枝牛磺酸的新型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5.1 CMPSF-TA的表征
    5.2 CMPSF-TA膜的形态
    5.3 CMPSF-TA膜的亲水性
    5.4 CMPSF-TA膜的超滤性能
    5.5 CMPSF-TA膜的抗污染性能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木芙蓉叶的研究概况
        1.1 木芙蓉叶的简介
        1.2 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
        1.3 药理作用
        1.4 临床配伍及应用
    2 超滤技术的研究应用
        2.1 超滤技术简介
        2.2 超滤技术的应用
    3 大孔树脂的研究应用
        3.1 大孔树脂简介
        3.2 大孔树脂的应用
    4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4.1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4.2 中药及复方抗RSV研究
        4.3 免疫机制与肺炎的关系
第二章 木芙蓉叶提取物体外抗RSV实验研究
    1.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木芙蓉叶的前处理
        2.2 超滤液的制备
        2.3 超滤膜的清洗
        2.4 样品处理
        2.5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毒TCID_(50)测定
        3.2 不同超滤液对Hep-2细胞毒性的测定
        3.3 不同超滤液体外抗RSV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筛选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柱的预处理
        2.3 大孔树脂的上样及洗脱
        2.4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毒TCID_(50)测定
        3.2 洗脱液对Hep-2 细胞毒性的测定及体外抗RSV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体外抗RSV作用机理的初步探究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体外抗RSV实验
        2.3 体外抗RSV机理探究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RSV实验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SV病毒鼠LD50的测定
        2.2 动物分组设计
        2.3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4 检测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RSV病毒鼠LD_(50)的测定
        3.2 各组小鼠体重及活动情况
        3.3 各组小鼠肺指数变化
        3.4 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抗RSV免疫机制探究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设计
        2.2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3 血清的采集
        2.4 ELISA法检测RSV感染小鼠血清炎症因子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8)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蛋白质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复性的研究现状
        1.1.1 包涵体的形成
        1.1.2 包涵体的提取与变性溶解
        1.1.3 蛋白质的复性机理
    1.2 蛋白质的体外复性方法
        1.2.1 稀释复性
        1.2.2 透析复性
        1.2.3 层析复性
        1.2.4 分子伴侣及折叠酶协助复性
    1.3 影响蛋白质复性效果的因素
        1.3.1 蛋白质的结构
        1.3.2 蛋白质的初始浓度
        1.3.3 变性剂的浓度及去除速率
        1.3.4 复性温度
        1.3.5 复性过程中的p H值
        1.3.6 折叠助剂添加量
    1.4 高分子聚合物在蛋白质复性中的应用
        1.4.1 温敏型聚合物辅助蛋白质复性
        1.4.2 带电荷聚合物辅助蛋白质复性
    1.5 超滤复性
        1.5.1 超滤技术的基本概念
        1.5.2 超滤在蛋白质复性中的应用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菌酶超滤复性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实验用到的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溶菌酶的变性失活
        2.2.2 溶菌酶的粒径分析
        2.2.3 超滤膜的选择
        2.2.4 溶菌酶的超滤复性
        2.2.5 溶菌酶活性测定方法
        2.2.6 溶菌酶浓度的测定
        2.2.7 溶菌酶复性收率的计算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溶菌酶的粒径分析
        2.3.2 超滤膜的选择
        2.3.3 初始蛋白质浓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3.4 尿素浓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3.5 复性缓冲溶液p H值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3.6 复性缓冲溶液离子强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3.7 复性温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3.8 复性时间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建立及复性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试剂
        3.1.2 超大孔微球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1.4 实验用到的溶液
    3.2 实验方法
        3.2.1 超大孔微球的预处理和实验后的处理方法
        3.2.2 溶菌酶的变性、测活和复性收率的计算
        3.2.3 超大孔微球辅助溶菌酶稀释复性
        3.2.4 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实验装置
        3.2.5 超大孔微球的结构特征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2.6 微球加入量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2.7 初始蛋白质浓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2.8 微球利用次数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超大孔微球辅助溶菌酶稀释复性
        3.3.2 不同粒径的微球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3 不同孔径的微球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4 不同接枝量的微球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5 微球加入量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6 微球利用次数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7 初始蛋白质浓度对溶菌酶复性收率的影响
        3.3.8 微球加入后对膜污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质超滤复性分离一体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试剂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1.3 实验用到的溶液
    4.2 实验方法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
        4.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2.3 蛋白质的变性方法
        4.2.4 蛋白质的粒径分析
        4.2.5 超滤膜对蛋白质的截留实验
        4.2.6 牛血清白蛋白超滤复性分离一体化实验
        4.2.7 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质粒径分析
        4.3.2 超滤膜对蛋白质截留实验结果
        4.3.3 牛血清白蛋白超滤复性分离一体化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回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及炼油废水处理回用现状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炼油废水处理回用现状
    1.2 炼油废水来源及常规处理方法
        1.2.1 炼油废水来源
        1.2.2 炼油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1.3 膜分离技术
        1.3.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3.2 超滤技术
        1.3.3 反渗透技术
    1.4 双膜法深度处理炼油废水预处理工艺
    1.5 膜污染原因及控制方法
        1.5.1 膜污染原因
        1.5.2 膜污染控制方法
    1.6 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装置流程介绍
    2.3 装置操作条件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
    3.1 270m~3/h处理量下预处理系统和双膜系统运行效果原因分析
        3.1.1 预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原因分析
        3.1.2 反渗透产水水质分析
        3.1.3 反渗透进水压力变化及膜组件滤芯更换次数分析
    3.2 150m~3/h处理量下预处理系统和双膜系统运行效果原因分析
        3.2.1 产水与原料水COD、石油类、电导率、pH对比分析
        3.2.2 原料水与产水硬度、碱度、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和浊度对比分析
        3.2.3 反渗透进水压力变化及膜组件滤芯更换次数分析
    3.3 膜组件污染状态原因分析
        3.3.1 超滤滤芯堵塞原因分析
        3.3.2 反渗透膜污染原因分析
    3.4 水处理成本核算
        3.4.1 水处理成本组成
        3.4.2 处理成本核算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散式供水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1.1.1 分散式供水现状
        1.1.2 微生物污染威胁分散式供水安全
        1.1.3 集中式水处理技术在分散式供水中所面临的挑战
    1.2 超滤净水技术研究
        1.2.1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研究
        1.2.2 超滤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1.2.3 超滤膜污染及控制方法
        1.2.4 超滤在分散式供水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1.3 GDM技术研究
        1.3.1 GDM工艺通量稳定机理研究
        1.3.2 GDM技术研究现状
        1.3.3 GDM技术在分散式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
        1.3.4 GDM技术在分散式水处理应用中的瓶颈
        1.3.5 GDM技术通量稳定性调控措施
    1.4 慢滤池净水技术研究
        1.4.1 慢滤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慢滤池对超滤膜污染调控研究
        1.4.3 慢滤池在分散式饮用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
    1.5 研究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滤膜
        2.1.2 滤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原水水质特性
    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1 平板膜GDM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2 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3 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3 膜污染分析方法
        2.3.1 水力可逆和水力不可逆膜污染分析
        2.3.2 滤饼层和膜孔堵塞污染分析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
        2.4.2 三维荧光
        2.4.3 AOC分析
        2.4.4 尺寸排阻色谱耦合有机碳联用仪
        2.4.5 滤饼层结构分析
        2.4.6 滤饼层组成分析
第3章 GDM工艺通量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影响因素下GDM通量稳定性分析
        3.2.1 生物作用对通量稳定性影响
        3.2.2 原水水质对通量稳定性影响
    3.3 不同影响因素下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3.3.1 生物作用对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影响
        3.3.2 原水水质对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影响
    3.4 不同影响因素下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分析
        3.4.1 生物作用对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影响
        3.4.2 原水水质对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影响
    3.5 GDM通量稳定机理
        3.5.1 GDM膜污染形成
        3.5.2 GDM膜污染缓解
        3.5.3 GDM通量稳定机理
    3.6 经济效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物预处理调控的GDM工艺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预处理对GDM通量稳定性影响研究
        4.2.1 通量变化规律
        4.2.2 膜阻力特性分析
        4.2.3 通量恢复率
    4.3 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4.3.1 浊度、细菌及UV254 去除效能分析
        4.3.2 DOC去除效能分析
        4.3.3 AOC去除效能分析
        4.3.4 荧光性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4.4 滤饼层物质组成特性分析
        4.4.1 有机物/无机物分析
        4.4.2 EPS分析
        4.4.3 ATP分析
        4.4.4 EPS荧光特性分析
    4.5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4.6 生物预处理调控GDM通量稳定性机制
        4.6.1 生物预处理调控滤饼层物质组成特性
        4.6.2 生物预处理调控滤饼层结构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净水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通量稳定性及膜污染特性分析
        5.2.1 通量变化规律
        5.2.2 膜阻力特性分析
    5.3 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5.3.1 TOC去除效能分析
        5.3.2 DOC去除效能分析
        5.3.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分析
        5.3.4 AOC去除效能分析
    5.4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5.5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5.5.1 滤饼层形貌特性分析
        5.5.2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5.6 滤饼层组成特性分析
        5.6.1 微生物特性分析
        5.6.2 EPS分析
    5.7 滤饼层中原生/后生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5.8 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8.1 过滤初期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8.2 长期过滤过程中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连续超滤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溶液中柔性高分子线形链流驱动迁移穿孔机制的研究[D]. 郑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膜前预处理工艺对缓解超滤膜污染的研究[D]. 徐璠璠.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3]鬼箭羽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D]. 史晨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D]. 黄凯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蚯蚓生物滤池耦合重力流超滤工艺除污染效能与膜污染调控研究[D]. 刘雨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亲水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雪松.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D]. 崔真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超大孔微球协同超滤技术的蛋白质复性研究[D]. 徐雅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回用的应用研究[D]. 赵利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10]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D]. 唐小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连续超滤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