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糖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疗效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赵明华,封平[2](2003)在《血糖水平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糖水平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最佳血糖浓度。方法: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死亡率与血糖浓度的关系和平均血糖浓度与总体疗效的关系,探讨急性颅脑外伤后病人的最佳血糖浓度。结果:GCS评分低于8分者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CS评分高于8分者(P<0.05)。急性颅脑损伤预后与平均血糖浓度负相关。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糖的最佳浓度为5~6mmol/L。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能够作为判定病人伤情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伤者越重,血糖浓度越高,其预后愈差。伤后最佳血糖浓度为5~6mmol/L。对于颅脑外伤的病人,应视血糖水平尽早给予一定量的胰岛素,以预防控制高血糖,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吴世忠,曾广明[3](2021)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给予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于该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患者中选择110例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研究组55例、对照组55例,分别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常规胰岛素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住院时间、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住院时间、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见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开展应用。
李苗苗[4](2020)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窗(24h、3d、7d)神经功能评分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拟从蛋白水平探讨头穴丛刺法对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各18只。每个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窗分为24h组、3d组、7d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A组进行假手术模型制备。C组大鼠在MCAO术后用头穴丛刺法按照24h、3d、7d不同时间窗进行干预。D组大鼠在MCAO术前用头穴丛刺法连续干预7天。A组、B组不进行治疗干预。在大鼠醒后4h及24h、3d、7d各个不同时间窗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术后评分。在大鼠海马组织取材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大鼠造模后4h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显示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在24h、3d、7d各时间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组间比较:在MCAO术后24h,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3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7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MBP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及针刺预处理组(D组)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在大鼠造模前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对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作用逐渐减弱,在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2.大鼠在MCAO造模术后MBP表达明显增多,经过头穴丛刺法干预能够下调MBP的表达,提示头穴丛刺法可能通过下调MBP的表达稳定髓鞘的结构,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起到治疗作用,在造模后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针刺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治疗作用。
房玉丽[5](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机体恢复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STBI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创伤应激等因素,可直接造成其胃肠道的吸收、屏障以及动力功能发生障碍[2-4]。加之救治需要,此类病人临床上常会给予镇痛、镇静、脱水、机械通气等治疗,可进一步影响其胃肠动力或吸收功能,致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严重创伤病人。为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障碍,降低FI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防治FI发生的治疗与护理策略,虽然已使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发现,关于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影响的研究尚十分有限,而关注各项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的措施及其对FI防治效果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为此,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对促进STBI病人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着手,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分析目前国内临床FI预防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优化临床的预防方案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探析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于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这些措施于FI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国内预防FI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明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STBI病人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方法: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重症监护系统,采集STBI病人6年的病历资料。选取2013.3-2019.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STBI病人32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87例不符合标准的病人后,有13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阶段研究。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发生FI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对15项常用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危险及保护因素。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应用研究一结果中发现的保护因素--促动力药,对137例STBI病人进行分组,排除20例治疗性用促动力药的病例后,以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预防组,以未使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并依据研究一结果中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其它措施进行组间配对,以减少临床措施对观察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FI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FI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便秘、腹泻、胃潴留、腹胀、呕吐等FI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及大便情况。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利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全国综合ICU/神经外科ICU(NICU)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FI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问卷录入、发放及数据收集工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现状。研究结果: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1.1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体FI发生率为59.9%,其中发生率为前三位的胃肠道症状分别是便秘(35.4%)、腹泻(24.4%)及胃潴留(17.1%);1.2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是否使用促动力药、保留灌肠、抑酸剂、脱水剂、镇痛剂5个因素对FI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抑酸剂(OR=4.034,P=0.008,95%CI:1.444-11.268)、镇痛剂(OR=3.976,P=0.005,95%CI:1.516-10.427)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OR=0.202,P=0.000,95%CI:0.089-0.456)是降低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4与未应用促动力药组比较,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可显着降低STBI病人FI发生率(P<0.05);改善FI具体症状情况:能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P<0.05),显着增加自行排便次数(P<0.05),未增加腹泻的发生率(P>0.05);胃潴留、腹胀、呕吐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促动力药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STBI病人FI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2.1问卷质量与回收情况2.1.1自制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査》问卷内容效度为0.92;2.1.2共计调查我国8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回收问卷1109份,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9.81%。2.2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况2.2.1医护人员会同时应用量表、病人体症等多种方法判断STBI病人胃肠功能及预测FI的发生;2.2.2医护人员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应用与管理情况: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的占61.45%、首日营养液剂量<500ml为50.00%、肠内营养起始应用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的占65.56%、从鼻胃管摄入营养液占91.16%、营养液采取持续输注为72.89%、肠内营养期间采取抬高病人床头30°-45°达89.46%、以注射器回抽胃残余量占93.67%、每4h监测胃残余量占51.51%、营养液温度在38℃-40℃达65.46%;2.2.3临床常用措施应用率依次为:抑酸剂(84.13%)、益生菌(79.01%)、灌肠(73.59%)、促动力药(73.29%)。研究结论:1.STBI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FI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及胃潴留;2.常用治疗措施可影响STBI病人FI的发生,其中促动力药预防性应用是减少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使用抑酸剂、镇痛剂是独立危险因素;3.促动力药能预防STBI病人FI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促进其自主排便功能的恢复;4.目前国内临床采取的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减少FI发生的常用措施为: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首日剂量<500ml、起始给予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鼻胃管摄入营养液、持续泵注输入、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30°-45°、营养液温度在38℃-40℃、应用促动力药、灌肠、益生菌及抑酸剂等。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6](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刘青[7](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王巧玲[8](2019)在《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占全球主要死因的第二位,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应激性高血糖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糖的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本实验旨在探讨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7.0‐9.0 mmol/L;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6.1mmol/L。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入时间、人工气道建立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血清白蛋白代谢、住院时间和临床预后的差异。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月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总计收治符合入组条件脑卒中患者843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2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1例。总计783例患者数据纳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础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着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降低静脉胰岛素用量及使用时间。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低血糖发生115例,占14.69%。其中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31例,占26.96%;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4例,占73.04%。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发生例数明显高于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时间7.75±2.73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6.36±2.44天,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17±2.91天,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量为867.87±113.28U,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784.92±105.69U,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921.63±146.77U,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总量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脑卒中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可以显着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率,降低临床病死率。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建立人工气道93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79例,气管切开14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发生医院感染57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建立人工气道低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3例患者住院期间总计死亡82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32例,占39.02%,短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50例,占60.9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住院第7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P<0.01)。出院随访3月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GOS评分优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3.47±1.22 VS 3.31±1.13,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水平是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的首选,相对于4.4‐6.1mmol/L,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可以显着降低血糖发生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病程及临床预后。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除避免低血糖外,允许性高血糖是否存在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张祺[9](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项目旨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并且中医辩证属气虚血瘀证型者,对其使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方法,对比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分等,运用统计学检验方法评估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对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为中医药结合西医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期双抗短时程获益进一步临床研究挖掘提供帮助,为临床用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对比原则纳入60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每日服用一剂补阳还五汤。所有患者均行入组前完成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性观测指标评分。对患者疗程中期及疗程后疗效及各项指标进行评估,临床评估参数有临床一般症状变化、中医证候的变化特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安全性指标分析等。运用统计学分析所采集的资料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患者共计有29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最终无效4例,总有效率可达86.1%;对照组患者共29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最终无效为11例,总有效率仅为61.9%。经统计学检验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具有显着优势,(P<0.01)。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者8例,有效者17例,而无效者仅4例,总有效率可达86.1%;对照组显效者仅3例,有效者16例,无效者达10例,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患者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上,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复发率及不良事件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轻患者面色苍白暗淡、肢体麻木、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口干口渴、便干便秘等临床症状。同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未增加口腔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缺血性脑梗死事件再发率并未增加。在用药和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疗效确切。可以认为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方案可行,临床可应用推广。
王珞丁[10](2019)在《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6月11日,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效应量的合并,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纳入文献39篇,共计纳入研究对象2895人。Meta分析表明,强化营养组干预患者的总蛋白水平要高于普通营养组,(WMD=4.96g/L(1.57-8.34);P<0.001);强化营养组的IgA水平显着高于普通营养组(SMD=0.79(0.51-1.07),P<0.001);强化营养组的IgG水平要高于普通营养组(SMD=0.98(0.58-1.38)),(P<0.001);强化营养患者CD4/CD8要显着高于普通营养患者合并效应量结果为WMD=0.33(0.18-0.48),(P<0.001);强化营养明显降低了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RR=0.45(0.27-0.75),P=0.002;强化营养组的感染率要显着低于普通营养组,RR=0.48(0.39-0.61),(P<0.001);普通营养组相比,强化营养能够降低55%的腹胀腹泻发生率(RR=0.45(0.35-0.58),P<0.001);强化营养可显着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RR=0.19(0.07-0.49),P<0.001)。在三组亚组分析中表明,依据起始时间不同,以24h为截断点,24h内早期营养中的总蛋白水平、IgG水平要优于24h以上的晚期营养;依据起始剂量不同,以起始剂量30ml/h为截断点,30ml/h以上剂量的相关干预效果中,总蛋白水平、IgA、IgG以及CD4/CD8要优于30ml/h的剂量;依据营养方式不同,以(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进行亚组分析,实施肠内营养的指标中,IgA水平、腹胀腹泻发生率要优于肠外营养。结论:强化营养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营养指标、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了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并使用。
二、高血糖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疗效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糖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疗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血糖水平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样本收集及检测方法 |
1.3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GCS评分与HG发生率的关系 |
2.2 血糖浓度对急性颅脑损伤致死率的影响 |
2.3 平均血糖浓度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 |
2.4 急性颅脑损伤后死亡组和存活组MBGC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强化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胰岛素治疗 |
1.2.2 手术治疗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3.1 组间血糖水平情况对比 |
1.3.2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
1.3.3 组间生活质量对比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与达标时间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
3 讨论 |
(4)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穴丛刺法的历史溯源及研究进展 |
1. 头针的经络腧穴理论依据 |
2.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提出及简介 |
3.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作用机制 |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
2. 缺血性脑卒中与髓鞘碱性蛋白 |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MBP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干预手段——头穴丛刺法 |
3.2 针刺时机——预处理 |
3.3 行为学评价——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
3.4 目标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 |
3.5 MCAO模型制备的选择 |
3.6 MCAO模型制备注意事项 |
3.7 创新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2.1 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研究结果 |
2.1.5 讨论 |
2.2 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结果 |
2.2.5 讨论 |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研制 |
3.3 实施调查 |
3.4 质量控制 |
3.5 调查结果 |
3.6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实验班 |
1.2.2 对照班 |
1.3 学习效果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客观评价 |
2.2 主观评价 |
3 讨论 |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7)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定义及诊断标准 |
1.3 入组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仪器及药品 |
1.6 营养治疗 |
1.7 评价指标及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临床数据 |
1.1 数据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案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前对比 |
2.2 治疗后情况分析 |
2.3 安全性指标对比分析及不良反应记录 |
讨论 |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进展 |
1.1 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 |
1.2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在脑梗死中应用 |
2 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立论依据 |
2.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病因病机分析 |
2.2 中医对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具体治疗方法 |
2.3 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理论来源 |
2.4 制方分析 |
3 疗效总结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观察指标 |
2.1.4 研究类型 |
2.1.5 语种限定 |
2.1.6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Meta分析总结果 |
3.4.2 亚组分析结果 |
3.4.3 发表偏倚 |
4 讨论 |
4.1 强化营养 |
4.2 强化营养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结局 |
4.2.1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
4.2.2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总感染率 |
4.2.3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4.3 强化营养起始时间、起始剂量、不同营养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4.3.1 强化营养联合起始时间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4.3.2 强化营养联合起始剂量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4.3.3 强化营养联合营养方式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高血糖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疗效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血糖水平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J]. 赵明华,封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02)
- [3]强化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颅脑外伤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J]. 吴世忠,曾广明. 糖尿病新世界, 2021(16)
- [4]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D]. 李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D]. 房玉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7]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D]. 王巧玲. 青岛大学, 2019(03)
- [9]补阳还五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评价[D]. 张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王珞丁.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