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濠北镇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效果

榆社县濠北镇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效果

一、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逯玮[1](2010)在《山西省榆社县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榆社县新农村规划实践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一个与它相应的概念“农村”也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演变轨迹。从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历经了千年的洗礼。但是与当今中国的城市相比,今天的农村与它最初的聚居形态如出一辙。它们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主要由血缘紧密的族群构成,它们的发展显得缓慢而稳定。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因此也是文明与进步的先行者。新农村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后援,城市化对它们的冲击巨大,它们急需变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指导下,中国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规划”。“新农村”依然是原有农村的延续,中国农村问题是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通过多学科理论研究来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套用模式化的规划程序对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是难于对症下药的。论文以山西榆社县的村庄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了主要类型的划分,归纳了榆社县普遍存在的三种村庄类型即:自然退化型,农业主导型,产业带动型。大量调查的结果表明,自然退化型村庄是中国北方贫困山区村庄类型的代表。它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逐步走向“消亡”,需要规划提供必要的对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和保障的策略。农业主导型和产业带动型村庄是榆社县县域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主力,它们的发展同样需要与之相应的空间规划策略来指导。整个中国北方贫困地区的农村正在向着繁荣、富强的目标前进,论文中选取了榆社县的代表性村庄,它们的规划经验对与之经济发展相似的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根贤[2](2007)在《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领域也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清,相互之间既缺位又越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大力推行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果是公共医疗保障覆盖面萎缩和医疗公平性、可及性受到损害,公共医疗保障机制脆弱和政府作用下降,医疗成本超常增长、医疗费用虚高和医疗败德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医疗市场混乱和医、患矛盾突出,政府改革公共医疗卫生路径出现偏差,公民健康保障的外部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顽症。面对当前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改革的困境,有一种观点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不彻底,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摆脱目前的困境。医疗卫生领域能否按市场化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发展?市场化是否是解决目前突出的种种医疗卫生问题的“灵丹妙药”?本文通过理论和现实的分析研究,得出与之不同的观点。全文主要分为五章,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第一章,医疗卫生与政府干预的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二部分,一是从理论上论证医疗卫生服务能否按照市场规则充分提供。二是论证医疗卫生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和分析的内容有,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经济特点,可将其分为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准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私人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首先分析了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市场失灵的现象和原因,因此,结论是这部分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应当由政府提供。其次,讨论了主要与公民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准公共品性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于也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如供给者或医生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诱导医疗需求;消费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逆向选择导致自愿参与的医疗保险市场消失,以及道德风险诱发过多的医疗需求;由于医疗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性,以及医疗服务效果常具有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医疗服务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和特殊性,从而导致一般市场的价格机制失灵。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即政府对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本章第二部分论证了医疗卫生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完善会改变公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完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构建完善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章,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先后陆续形成了范围和程度不同的社会公共医疗保障制度。这其中的原因,如前所述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局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医疗卫生这个特殊的领域,发达国家最终都对其进行程度不同的政府管制甚至于直接由政府提供。比如,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目前都实行普遍覆盖、相对公平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而对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全面覆盖则是发达国家不同医疗保障模式发展的共同特点。由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普遍覆盖和医疗费用负担相对公平,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已成为这些国家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美国是目前没有实施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仅有的两个工业化国家之一。美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市场和个人选择。因此,美国医疗保障整个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但医疗卫生领域固有的市场失灵,使美国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医疗保障制度陷入困境。由于美国一开始没有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团体,致使全民社会医保在美国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全民社会健康保险制度,既导致了美国的医药费相对和绝对指标成为全球最高和最多,但同时医疗卫生效益却相对较差。这些对我国的启示是:下一步我国的医疗保障改革应朝着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全民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也有负作用,需要通过恰当的公共管理制度安排趋利避害,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英美国家的公共卫生管理,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具有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运作机制。公共卫生由统一的机构管理,政府管理部门责任明确,涉及到的各部门反映迅速、通力合作和各司其职。这些对我国的启示是:政府应设立统一的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构。第三章,新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反思。从1952-1982年的30年间,在国家财力不强因而总体医疗卫生投入不高的情况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68岁,婴儿死亡率由250‰降低到40‰,疟疾的发病率由5.5%降低到0.3%。应该说,在刚解放时,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并因此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符合客观规律,我国政府在这个时期干预医疗卫生事业的路径选择符合客观规律。把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基本医疗作为重点支持医疗卫生项目符合客观规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符合客观规律。公费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劳保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城镇职工及其家属,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高潮时期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在医疗卫生领域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结果是政府和社会更多地放弃了公共责任,“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成为第一目标。在医疗卫生市场化的改革思路下,政府把医疗卫生事业包袱甩给了市场,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在生存的压力和牟利动机的驱使下,也放弃了必要的社会责任。结果导致应该是需要公共部门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公共卫生项目,因无利可图变成无人真正负责甚至变成了牟利的手段。在理论已经证明存在明显市场失灵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和社会责任淡化,把基本医疗看成了私人品放手让市场提供。医疗卫生事业演变成了盈利性行业,医、药成为创收的机器和GDP增长的亮点,形成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明规则和潜规则。在政府推卸包袱、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放弃社会责任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迅速萎缩、医疗(药)费用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日趋严重。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路径选择上出现失误,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变成了主要由患者自付的医疗卫生体系。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此外,社会公众健康保障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第四章,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思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出现的困境,中央政府和理论界高度重视,积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及对策。目前对于今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主要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改革思路是重新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第二种改革思路是建议把医疗和卫生分开,公共卫生领域由政府承当,在医疗领域进一步朝着市场化方向改革。第二种思路的集中表现是宿迁医改。从我国和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来看,第二种市场化改革思路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的改革思路将把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带入更大的误区之中。中央政府在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深刻教训后,重新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的思路。为了具体落实这一大思路,我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建立我国公共医疗保障模式“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是建立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第二步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改革模式。在改革和完善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过程中,要考虑到与今后要建立的城乡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兼容性,同时要逐步向城乡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改革模式逼近。对于纯公共品性质和外部性很大的健康保障项目,主要是公共卫生。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预防制度。广义的公共卫生应当包括直接的公共卫生和间接的公共卫生。建立广义的健康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协调组织、公共卫生经费来源机制、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机制和经费使用结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第五章,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要实现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作以及财力的可行性和经费如何保障。通过对2004年和2005年全国卫生费收支测算表明,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和公共管理到位,按现有的筹款方式和水平是可以建立起全民社会医保制度的,实行全民社会医保不会增加比现有医疗负担更多的负担。通过对2004年和2005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费收支测算也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全民社会医保,经费已不是制约因素,主要的制约应是公共管理水平。因此,可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力求使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考虑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是公民的必需品,要有可靠稳定的财力保障。为此,本章设计了全民社会医保制度下的医保税制。为了保持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作,本章还研究分析了医疗需求方、供给方和支付方的制度安排。在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下,关于医疗需求方的制度安排是,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转诊制,以“守门人”制度抑制需求方的过度医疗需求。关于供给方和支付方的制度安排是,医疗服务供给方不再与医疗(药)的收入挂钩,利益诱因不在于推高医疗(药)成本来提高其自身收入。建议设置全民社会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作为支付方的权力机关。全民社会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凭借其掌握的资源控制和调节医疗供给方,通过全方位运筹,做出整体预算。全民社会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代表公众选择质优价廉的医疗供给方,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评价各类医疗供给方。同时要完善对全民社会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的监督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全民社会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不偏离公共利益。本章最后还研究了贫困人口健康保障问题。本文在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创新:1.设计了我国覆盖全体公民的“两步走”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1)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该模式有A和B两大部分组成,A部分是城镇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B部分是农村全民社会医疗保障模式。A、B下面设具有差异性的子部分且都含医疗救助。B部分中把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改为强制参加,农村实行定额医保税。(2)城乡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模式,即把城乡复式全民医保模式A和B合二为一。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应享受统一标准执行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2.拓展了公共卫生的内涵。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在现代社会的愈演愈烈,原来狭义的公共卫生含义及其以此所制定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而医疗卫生保障的最终目的是公民的健康。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公民健康保障作用会更大,从而跳出“健康→医疗”的狭隘范畴。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公民的健康为本拓宽公共卫生的含义,才能使人民的健康依托在坚实的基石上。为此,本文拓展了公共卫生的内涵,提出了广义公共卫生的概念,它具体包涵了直接的公共卫生和间接的公共卫生,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3.从国际比较中得出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对国外的医疗卫生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和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前两国的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很相似。1971年,两国的医疗卫生支出都占GDP的7.5%左右。但1971年以后,两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加拿大建立起了主要通过社会筹资的国家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而美国则基本维持原状。结果是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很快,但同时又有相当部分的人群未能享受公共医疗保险,成为发达国家中医疗卫生费用最高但效益最差的国家。美国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松散的第三方支付制度没有能够、也不可能有效地发挥控制医疗费的作用。相反,美国没有全民社会医保,造成医保体系分割和无序,市场化为基础的松散的第三方支付制度却造成了医疗需求方和医疗供给方双方都没有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动机。从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生产到使用过度和新技术开发的过度以及医疗供给方诱导医疗需求变为常态。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当吸取这一教训。4.提出了增进贫困人口健康保障的财政投入路径选择。对贫困人口健康保障的财政支出项目应排序,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推进。实证研究发现,在贫困人口健康保障中,药品和医疗手段并非起了关键的作用,而营养状况的改善则作用更大。因此,政府对贫困人口健康保障路径选择是:对贫困人口发放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免费食品劵→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对贫困人口发放政府医疗劵→改善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状况。5.设计了专用医保税制和全民社会医疗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基本医疗是准公共品,若依靠一般税收提供,不符合一般税收使用的原理,更主要的是我国财力也有限。若完全通过市场提供,又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因此,本文设计了专用医保税制。关于全民社会医疗管理委员会运作机制的核心主要是通过全民社会医疗管理委员会控制管理和约束医疗组织、医院、医生等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即通过对纳入政府预算的管理医疗组织、医院等实行总额预算和对其医生实行政府雇员制,其收入同看病治疗费用不挂钩,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全民社会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对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经费拨款相对应,从而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

和经纬[3](2007)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政治与社会可持续性 ——山西省榆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多数从技术层面展开,关注的是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否实现了效率的增进和顾客的满意,而对它是否可持续却研究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提供的核心不只是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则是现有的制度框架能否持续地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以往很多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失败首先未必归咎于其制度初衷有问题,而在于其机制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转型期研究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应该对它的可持续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作者首先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做出了界定,随后将研究范围定位在中国的医疗卫生政策,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进行经验研究。作者识别出四类影响新农合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并将经验研究的重点放在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之上。为了获得经验数据,作者于2007年3月中旬在山西省榆社县进行了实地调查,使用问卷调查、非结构性访谈、文献调研等方式,获得了第一手数据,全文主体部分的分析即以这部分数据为基础展开。?在政治性因素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动员型政策模式、宏观政策环境、县级政府的政治意愿和治理结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影响;在社会性因素中,作者分析了社会资本、农民的信任和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在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上的重要作用。经过规范和实证的分析,作者认为,新农合获得了中央政府巨大的政治支持,宏观政策环境较为优越,为其在政治上可持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农合能否可持续并不止取决于这些方面。县级政府的政治意愿能否得到强化、优化的治理结构能否得到推广、社会资本能否保值增值、合作医疗能否重新获得农民的信任、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度能否稳步提高,这些都是影响新农合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最后,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包括努力协调府际关系,强化县级政府的政治意愿;优化合作医疗治理结构,充实监督制衡力量;重视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努力使其保值增值;转变工作作风,重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改变宣教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农合认知度。

王素霞[4](2004)在《农村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卫生服务包括农村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两大部分。农村医疗服务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定,必须通过政府干预降低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的损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存在免费搭车现象,要求政府提供服务并用税收筹资。体制转型前的农村卫生服务在公社和生产队两级,由安排者(集体)、生产者(赤脚医生和公社卫生中心)、消费者(农民)三个主体组成。集体代表成员作出公共服务安排,并负责筹资;公社卫生中心和生产队的“赤脚医生”进行服务生产;确立了工分补贴和信用社监督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保证了85%的合作医疗基金用于农民。这一制度确保了中国农民获得了比世界其他相等收入水平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服务,经历了集体经济的瓦解与财政分权改革,使得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筹资渠道解体,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下降。体制转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卫生改革政策,但改革效果较差。政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融资;改革政府间财政体系,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责任转移到县级以上政府;为贫困人口而不是贫困地区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张义华[5](2003)在《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文中指出 在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诸环节中,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卫生资源的配置达到一定水平,或者说医疗卫生供方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时,能否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榆社县郝北镇自1998年以来,坚持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高增光[6](1999)在《求新创优推行合作医疗 务实重效塑造民心工程》文中提出

二、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榆社县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榆社县新农村规划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聚落发展与变迁的产物——城市与农村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方案和准备采用的措施
        1.4.3 论文研究的方法
2 多学科角度的村庄规划理论研究
    2.1 社会学角度的村庄研究方法
        2.1.1 以村落为单位的实地调研法
        2.1.2 类型比较法
        2.1.3 功能分析法
    2.2 经济学角度的村庄研究理论与方法
        2.2.1 农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2.2 农村经济学的性质
        2.2.3 农村经济学的体系
        2.2.4 农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3 乡村地理学角度的农村理论研究与方法
        2.3.1 乡村地理学的概念
        2.3.2 乡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3.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4 建筑学角度的村庄聚落研究
        2.4.1 传统村落的营造特点及研究方法
        2.4.2 自然因素对于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影响
        2.4.3 社会因素对于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影响
        2.4.4 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美学角度研究
    2.5 村镇规划理论与研究方法
        2.5.1 村镇总体规划理论
        2.5.2 村镇用地布局方法
        2.5.3 村镇住宅建筑组成及群体规划布局
        2.5.4 村镇绿化及环境保护规划
        2.5.5 村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规划
    2.6 小结
3 榆社县村庄现状调查研究
    3.1 榆社县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3.1.1 村庄用地布局
        3.1.2 住宅建筑
        3.1.3 道路交通
        3.1.4 基础设施
    3.2 榆社县村庄建设的发展环境研究
        3.2.1 耕地保护
        3.2.2 人口家庭结构
        3.2.3 产业发展环境
        3.2.4 规划与管理
    3.3 小结
4 榆社县村镇体系及村庄类型划分研究
    4.1 榆社县村庄建设体系规划技术路线提出
        4.1.1 政策导向
        4.1.2 中心村模式
        4.1.3 小城镇片区布局模式
        4.1.4 大县城核心布局模式
    4.2 榆社县村庄类型划分研究
        4.2.1 榆社县村镇体系划分研究
        4.2.2 影响村庄类型要素研究
        4.2.3 类型要素横向信息比对法的分类研究
        4.2.4 村庄类型比重研究
    4.3 小结
5 榆社县村庄建设规划实践
    5.1 自然退化型村庄规划实践研究
        5.1.1 自然退化型村庄特征
        5.1.2 村庄现状研究
        5.1.3 自然退化型的代表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5.2 农业主导型村庄规划实践研究
        5.2.1 村庄现状研究
        5.2.2 南河底村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5.3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村庄规划实践研究
        5.3.1 村庄现状研究
        5.3.2 邓峪村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2)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视角与研究意义
    0.2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0.4 其它
1. 医疗卫生与政府干预的理论分析
    1.1 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
        1.1.1 公共卫生的内涵
        1.1.2 纯公共品性质的公共卫生及市场失灵
        1.1.3 强外部性的公共卫生及市场失灵
    1.2 准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
        1.2.1 准公共品性质医疗卫生的界定
        1.2.2 基本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
        1.2.3 医疗保险的市场失灵
    1.3 经济社会发展与医疗卫生保障
        1.3.1 人的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
        1.3.2 医疗卫生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
2. 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2.1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2.1.1 医疗保障模式
        2.1.2 老年医疗保险计划
        2.1.3 穷人医疗补助计划
        2.1.4 美国职工的商业医疗保险
        2.1.5 美国医疗保险未覆盖面
        2.1.6 关于美国实行全民社会医疗保险计划
    2.2 英加韩和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
        2.2.1 英国的国家健康保障制度
        2.2.2 加拿大的国家健康保险制度
        2.2.3 韩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2.2.4 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医疗保障制度
    2.3 美英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3.1 美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3.2 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4 工业化国家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启示
        2.4.1 美国医疗卫生费高的原因及启示
        2.4.2 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医疗卫生市场失灵
        2.4.3 社会医疗保障的普遍覆盖
        2.4.4 降低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负作用
        2.4.5 英美国家具有较完备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3. 新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反思
    3.1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3.1.1 我国城镇公共医疗保障制度
        3.1.2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3.1.3 我国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3.1.4 成就与经验
    3.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3.2.1 我国城镇公共医疗保障制度
        3.2.2 我国农村公共医疗保障制度
        3.2.3 我国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3.3 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的反思
        3.3.1 医疗卫生市场化导致政府责任“淡化”
        3.3.2 医疗市场化导致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萎缩
        3.3.3 医疗市场化导致看病越来越贵
        3.3.4 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缺位”
        3.3.5 医疗卫生市场化导致经济社会未能和谐发展
        3.3.6 公共卫生面临新的挑战
4.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思路
    4.1 目前理论和实务界提出的改革设想
    4.2 中央医改的大思路
        4.2.1 中央医改思路的主要内容
        4.2.2 对中央医改思路的解读
    4.3 我对实现中央医改目标的具体设想
    4.4 广义公共卫生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4.4.1 广义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4.4.2 广义公共卫生运作机制
5. 城乡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5.1 复式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收支测算
        5.1.1 问题提出
        5.1.2 收支测算
    5.2 复式全民社会医保下的医保税制设计
        5.2.1 开征医保税的必要性
        5.2.2 我国医保税制的主要内容
        5.2.3 开征医保税后需理清和解决的问题
    5.3 医疗服务需求方、供给方和支付方的制度安排
        5.3.1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制度安排
        5.3.2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制度安排
        5.3.3 医疗服务支付方的制度安排
    5.4 贫困人口健康保障研究
        5.4.1 增进贫困人口健康保障的财政投入路径
        5.4.2 对贫困人口发放政府食品劵和医疗补助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政治与社会可持续性 ——山西省榆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国严峻的医疗卫生状况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三) 调研地山西省榆社县概况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性: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
    (一) 公共服务供给可持续性的文献综述
    (二)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治可持续性
    (一) 动员型政策的可持续性
    (二) 宏观政策环境与合作医疗的可持续性
    (三) 新农合与县级政府的政治意愿
    (四) 新农合与合理的治理结构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可持续性
    (一) 社会资本与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二) 信任稀缺与新农合的社会可持续性
    (三) 合作医疗低认知度的困境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4)农村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1.3 文献评论
    1.4 概念界定
2 农村卫生服务筹资:理论分析
    2.1 农村卫生服务的市场失灵
    2.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配置理论
    2.3 农村卫生服务的制度安排理论
3 体制转型前的农村卫生服务筹资制度安排及绩效评价
    3.1 体制转型前的农村卫生服务筹资系统
    3.2 体制转型前的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安排及绩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服务筹资制度安排及绩效评价
    4.1 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服务筹资系统
    4.2 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及农村卫生机构改革
    4.3 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安排绩效评价
5 体制转型中的农村卫生改革案例分析
    5.1 体制转型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案例分析
    5.2 体制转型中的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案例分析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求新创优推行合作医疗 务实重效塑造民心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认识到位, 把合作医疗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
2 运行机制上创新, 使合作医疗逐步走向规范化
    2.1 优化筹资机制
    2.2 优化服务机制
    2.3 优化管理机制
    2.4 优化监督机制
    2.5 优化补偿机制
3 实施中重效, 使合作医疗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焕发生机
    3.1 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3.2 乡、村两级卫生院 (所) 得到了发展
    3.3 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3.4 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

四、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榆社县村庄建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榆社县新农村规划实践为例[D]. 逯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2]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 王根贤.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3)
  • [3]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政治与社会可持续性 ——山西省榆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研究[D]. 和经纬. 厦门大学, 2007(07)
  • [4]农村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研究[D]. 王素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04)
  • [5]榆社县郝北镇实行合作医疗的做法和效果[J]. 张义华. 中国卫生经济, 2003(01)
  • [6]求新创优推行合作医疗 务实重效塑造民心工程[J]. 高增光.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9(11)

标签:;  ;  ;  ;  ;  

榆社县濠北镇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