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收费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平[1](2021)在《加强民办教育收费监管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费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等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因公办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民办教育就及时补充,
秦莹莹[2](2021)在《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地方高校体育设施是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不仅能够缓解社区体育设施供应不足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还能有利于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整合、优化,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所以对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进行研究,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共享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调研找出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对策。通过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现状调查发现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设施社区共享供求信息不对称;相关主体服务意识不强;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管理难度大;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缺乏资金保障。综合分析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是:高校与社区之间协同不到位;相关主体定位不清;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经费筹措机制不健全。针对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政府主导下完善高校与社区联动机制;各相关主体主动担责;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障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顺利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加快盐城市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脚步,为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邓锐[3](2021)在《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4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放学难”问题的出现直接推动着众多小学实施课后服务,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帮助其解决“三点半难题”。当前,课后服务正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已初步实现看护功能,满足家长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课后服务正朝着更高的价值层面发展,旨在弥补弱势家庭课后教育资源不足以缩小学生成长背景差距,同时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即兼顾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深化课后服务的社会正外部性。本文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层面深入调查了解长沙市课后服务的现状,从教育公平角度研究课后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背后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及访谈三种方法:文献分析法贯穿本研究始终,而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作为描述性分析的重要方法。文献分析法主要借助图书馆等借阅相关书籍,实时筛选有价值的文献,对已有研究不断深入思考,加深对课后服务管理的系统化认识。问卷调查则在参考文献资料及专家指导下结合长沙市各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言简意赅、层次清晰的原则,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在上述两种方法基础上,通过访谈法使得内容更为详实,增强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在自编访谈提纲的基础上,选取了学校管理层进行访谈,由此获得第一手资料。本文针对长沙市不同行政区域的4所公立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18份,回收问卷297份。本文深入调查了解到学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情况、对学校课后服务喜好情况,家长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情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效果评价、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意见或建议,以及老师课后服务工作参与态度、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现状、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意见或建议等情况。同时,通过走访调查与部分学校管理层及教育局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访谈,从多层面了解各方对于课后服务的看法及建议。调查了解到,在教育公平视角下,课后服务三大利益相关者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学校课后服务设置不完善,学生个人发展受到影响;二是未能弥补不同家庭背景差异,缩小学生成长差距成空谈;三是教师对待课后服务态度不一,服务效果质量无法保证。从原因上来看,课后服务的教育公平性问题主要源自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实施有漏洞以及学校教师缺乏参与课后服务的驱动力。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以及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本文为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提出了改善建议: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健全工作管理机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多措并举减轻教师压力,为课后服务注入动力;多元主体协作互助,形成课后服务良好局面。本文基于政府行政部门和自身教师的从业经历,站在学生、家长及教师的角度,充分结合长沙市不同区域小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后服务政策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切实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功能超越,进一步贯彻落实政策的深层次精神并为完善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张文文[4](2021)在《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研究 ——以蒙阴县富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放学后“脱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在国家教育部政策的引领下,地方纷纷出台实施方案,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实,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办学质量。课后服务作为一种密切联系社会、学校、家庭的服务方式,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后服务成为促进农村小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推进课后服务发展,有必要对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探寻一条适合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路径。本论文以蒙阴县富民小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多元化发展为切入点,从政策及理论基础两方面梳理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研究基础。其次,采用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研究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实施现状。就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课后服务的认知度、参与度以及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成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其中,对课后服务的认知度包括服务时间、内容、师资、收费、管理、评价六个方面,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从而让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成效在文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此外,从笔者的分析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富民小学在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包括服务内容形式化,落实不到位;师资配备难,教师负担重;收费倾斜制,福利力度弱;监管执行差,评价效用低等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课后服务认知不足难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资源整合不足限制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空间,师资力量不足阻碍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进度,监管评价体系不健全制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进程,笔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深化课后服务认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其次,优化课后服务多元化资源,积极拓展空间建构;激励多元化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完善师资资源共享;最后,科学完善课后服务多元化监管评价体系。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洋[6](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提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王向蕊[7](2021)在《教育公平视角下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分析 ——以N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难题,2017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由中小学作为责任主体,在放学后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政策的制定以城市模式为基础,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教育基础弱、底子薄,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研究以教育公平理论为切入点,选取山东省N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各一所,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城市小学家长问卷249份,乡村小学家长问卷143份,并对城乡4名学生家长、5名课后服务教师以及2名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通过调查了解城乡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对比分析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差异。本研究有利于增强课后服务政策与教育公平政策的协调,扩充课后服务研究的理论成果,加快改进城乡小学的课后服务实践,优化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查发现,城乡小学课后服务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参与意愿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但城市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总体上优于乡村小学。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在家长态度、学校实施、满意度以及诉求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与城市小学相比,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班级设置不合理、服务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课后服务教师的差异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优化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还要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实施效果;优化师资队伍,注重教师培训;创新服务内容,促进全面发展;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还要推动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出版署[8](2020)在《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市场监管总局 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文中认为教财[202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市场监管局、新闻出版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新闻出版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陈宇[9](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王苁茜[10](2020)在《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校贪污腐败事件却也随之频发,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所以如何提升高校管理,避免高校经济案件的发生,成为高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财务内部控制而言,则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核心作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良好的内控环境、科学的经济活动流程、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内控监督与评价等。如何健全W师范学院的财务内控体系,成为W师范学院财务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阅读的方式,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以COSO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尝试对W师范学院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出建议。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资料查阅等方式,对W师范学院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和财务内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料整理,总结出W师范学院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防控、信息公开与沟通、经济活动和评价监督等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不合理、内控制度欠缺;缺少长效的风险防控机制;信息公开与沟通透明度和及时性低;预算、收支等经济活动流程不明确,风险防控不到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欠缺等。其次,针对存在问题对W师范学院财务内控体系进行了改进。建议成立内控牵头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安排岗位人员轮换,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严格规定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流程并根据流程细节建立风险控制文档,改进信息公开和沟通制度与途径,完善内部监督评价体系,定期对财务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研究,为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提出建议,并为其财务内控后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加强收费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收费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民办教育收费监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状况 |
(一)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及分布情况 |
(二)民办学校的招生情况 |
(三)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情况 |
二、民办教育及收费政策 |
三、民办教育收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偏离教育投资收费导向 |
(二)违背教育规律 |
(三)公办、民办教育的社会需求供应不足 |
(四)监管手段上的不足 |
(五)缺少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
四、加强民办教育收费监管的措施 |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投资方向 |
(二)健全公平竞争机制,规范收费政策 |
(三)坚持正面引导,发挥教育软实力作用 |
(四)健全收费监管制度 |
(五)全面规范“公参民”等办学形式 |
(六)严厉打击教育收费违法违规行为 |
(2)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实地调查法 |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高校体育设施 |
2.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产品理论 |
2.共享理论 |
二、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现状 |
(一)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开展情况 |
1.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基本配置情况 |
2.盐城工学院已经对社区居民开放的体育设施 |
3.盐城工学院没有对社区居民开放的体育设施 |
4.盐城工学院师生对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支持度 |
(二)校园周边社区体育设施情况及居民体育健身需求 |
1.校园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情况 |
2.校园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 |
3.校园周边社区居民对盐城工学院已开放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 |
4.校园周边社区居民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满意度 |
三、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 |
1.体育设施社区共享供求信息不对称 |
2.相关主体服务意识不强 |
3.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管理难度大 |
4.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缺乏资金保障 |
(二)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高校与社区之间协同不到位 |
2.相关主体定位不清 |
3.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
4.体育经费筹措机制不健全 |
四、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对策 |
(一)国内外知名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成功经验 |
1.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 |
2.灵活开拓各种融资渠道 |
3.采用互利合作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
4.搭建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网络平台 |
(二)促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开展的对策 |
1.政府主导下完善高校与社区联动机制 |
2.各相关主体主动担责 |
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 |
4.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障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顺利开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4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放学难问题”推动课后服务发展 |
2.课后服务逐步彰显基本价值 |
3.课后服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学校课后服务 |
2.教育公平理论 |
3.教育公平原则 |
(四)文献综述 |
1.教育公平理论研究 |
2.课后服务研究现状 |
3.政策研究 |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问卷的设计 |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实施现状分析 |
(二)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访谈对象 |
2.访谈提纲设计 |
3.访谈结果分析 |
三、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及原因剖析 |
(一)存在的教育公平性问题 |
1.学校课后服务设置不完善,学生个人发展受到影响 |
2.未能弥补不同家庭背景差异,缩小学生成长差距成空谈 |
3.教师对待课后服务态度不一,服务效果质量无法保证 |
(二)存在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原因剖析 |
1.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 |
2.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实施有漏洞 |
3.学校教师缺乏参与课后服务的驱动力 |
四、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的改善建议 |
(一)各地课后服务政策的经验借鉴 |
1.国内各地课后服务政策的探索 |
2.各地实施课后服务政策的经验 |
(二)长沙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的改善建议 |
1.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 |
2.健全工作管理机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
3.多措并举减轻教师压力,为课后服务注入动力 |
4.多元主体协作互助,形成课后服务良好局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研究 ——以蒙阴县富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农村小学对课后服务发展的诉求 |
(1)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育“脱管” |
(2)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升级 |
(3)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局限性与优势 |
2.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
(1)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
(2)文化结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
(3)家长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
3.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观察、研究视角 |
(1)所在学校拥有两年试行经验 |
(2)所在学校开展多元化发展课后服务 |
(3)笔者参与多视角观察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农村小学 |
2.课后服务 |
3.多元化发展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课后服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
(2)关于课后服务价值的研究 |
2.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课后服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
(2)关于课后服务价值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4.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
(一)政策基础 |
1.课后服务政策的演变 |
2.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 |
3.课后服务政策的反思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化发展的心理学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多元化发展的教育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
3.多元化发展的管理学基础——PDCA管理模式理论 |
二、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
(一)富民小学基本情况介绍 |
1.学校发展历程 |
2.学校自然环境 |
3.学校人文环境 |
4.周边乡村风土人情 |
(二)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基本情况介绍 |
1.发展阶段 |
2.多元化发展愿景 |
3.多元化发展核心理念 |
(三)富民小学课后服务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取 |
3.调查设计与实施 |
(四)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2.课后服务参与度分析 |
3.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
4.课后服务多元化实施特色 |
5.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成效 |
三、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1.内容形式化,落实不到位 |
2.师资配备难,教师负担重 |
3.收费倾斜制,福利力度弱 |
4.监管执行差,评价效用低 |
(二)富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1.课后服务认知不足难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 |
2.资源整合不足限制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空间 |
3.师资力量不足阻碍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进度 |
4.监管评价体系不健全制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方向 |
四、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的优化策略 |
(一)深化课后服务认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 |
1.正确认识课后服务的基本性质 |
2.法律先行正确引导课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
3.强化课后服务多元化责任主体分工 |
(二)优化课后服务多元化资源,积极拓展空间建构 |
1.构建多元化资金运作机制 |
2.优化多元化项目资源配置 |
3.积极拓展多元化课后服务空间 |
(三)激励多元化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完善师资资源共享 |
1.以灵活的制度设计激励多元化主体参与 |
2.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 |
3.完善课后服务师资资源库 |
(四)科学完善课后服务多元化监管评价体系 |
1.引领学校课后服务特色化建设评价 |
2.推进课后服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评价 |
3.实施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价值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教育公平视角下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分析 ——以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课后托管问题亟需解决 |
2.课后服务问题逐渐凸显 |
3.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育公平 |
2.城乡划分 |
3.课后服务 |
(四)理论基础 |
1.罗尔斯正义论 |
2.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3.胡森教育平等理论 |
(五)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课后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课后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
(六)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三)研究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二、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分析 |
(一)课后服务家长态度的差异分析 |
1.课后服务参与程度 |
2.课后服务了解程度 |
3.课后服务支持程度 |
(二)课后服务学校实施的差异分析 |
1.课后服务经费来源 |
2.课后服务班级设置 |
3.课后服务课程内容 |
4.课后服务安全保卫 |
5.课后服务监督评价 |
6.课后服务实施效果 |
(三)课后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1.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 |
2.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 |
(四)课后服务诉求的差异分析 |
1.课后服务家长诉求 |
2.课后服务学校诉求 |
三、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原因分析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 |
(三)课后服务教师的差异 |
(四)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 |
四、优化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对策 |
(一)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服务效果 |
(三)优化师资队伍,注重教师培训 |
(四)创新服务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
(五)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
(六)推动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财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
1.2.1 国内财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展 |
1.2.2 国外财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 |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 |
2.2.1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
2.2.2 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2.3.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
2.3.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 |
2.4 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难点 |
2.4.1 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 |
2.4.2 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难点 |
3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W师范学院基本状况 |
3.1.1 W师范学院总体介绍 |
3.1.2 W师范学院组织结构概况 |
3.1.3 W师范学院财务概况 |
3.2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2.1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
3.2.2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现状 |
3.2.3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经济活动现状 |
3.2.4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现状 |
3.2.5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现状 |
3.3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调查及问题成因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3.4.1 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相关问题 |
3.4.2 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识别评估相关问题 |
3.4.3 财务内部控制经济活动相关问题 |
3.4.4 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公开与沟通相关问题 |
3.4.5 财务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相关问题 |
3.5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
4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设计 |
4.1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改进 |
4.1.1 组织架构改进 |
4.1.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改进 |
4.1.3 关键岗位和人员设置改进 |
4.2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防控机制改进 |
4.3 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经济活动流程改进 |
4.3.1 预算管理流程改进措施及风险控制 |
4.3.2 收入业务流程改进及风险控制 |
4.3.3 支出管理流程改进及风险控制 |
4.3.4 实物资产业务流程改进设计及风险控制 |
4.4 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改进 |
4.5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改进 |
4.5.1 发挥内部与外部监督 |
4.5.2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
5 W师范学院财务内控体系改进保障措施 |
5.1 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
5.1.1 完善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 |
5.1.2 构建云会计体系,重视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
5.1.3 构建内控集成管理平台 |
5.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工作机制,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完善 |
5.2.1 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科室 |
5.2.2 优化内部流程控制 |
5.2.3 多措并举,加大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度 |
5.3 重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
5.3.1 加强财务人员专业培训和素养培训 |
5.3.2 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
5.3.3 培养内部控制思想,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防范管理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加强收费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民办教育收费监管的探讨[J]. 陈建平.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21(08)
- [2]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D]. 秦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4所学校为例[D]. 邓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元化发展研究 ——以蒙阴县富民小学为例[D]. 张文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教育公平视角下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分析 ——以N市为例[D]. 王向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市场监管总局 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J].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出版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30)
-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W师范学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D]. 王苁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