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电子技术与激光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郭昊鑫[1](2022)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分析》文中指出电光子技术是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环保、能源、军事、医疗等领域内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为了使光电子技术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为各行各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本文在针对光电子技术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希望可以推动此项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陈颖贤[2](2018)在《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文中提出光电子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所以,本文在合理地分析了光电子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对光电子技术在我国电子通信领域、激光产业领域以及天阳能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从而有效地探究我国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
许武昌[3](2017)在《不同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电子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应用领域在大面积拓展,光电子技术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技术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机制,从而保证光电子技术实现全面升级。本文从医疗领域、通信领域、汽车制造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四个方面对光电技术的应用路径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部门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李伯钧[4](2017)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综述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其在现代通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在对国内外光电技术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电子技术在激光、太阳能和LED产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林承友,邵晓红,祁欣,战可涛,王维[5](2015)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技术在光电子专业导论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光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思路、内容及方法。根据对专业导论课程以及光电子技术知识的特征分析,提出了在进行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教学时宜采用的总-分-总教学思路;通过对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特征与内容,典型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教学内容的分析,总结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案;最后,介绍了举例与内比等教学方法在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孙莉丹[6](2015)在《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的新时期,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融合而成的光电子技术突出重围,以优于微电子技术的极高速度、超大容量以及极低损耗等显着特点成为本世纪研究的焦点,更上升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在这三十年的关键上升期,尤其以激光器、探测器和激光雷达为代表的光电检测器件及技术的发展最为广泛和深刻。同时科技史与物理学这两门学科也在不断交叉,目前国内外对于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很不完善。为丰富科技史的内容,也为各类研究人员提供不同视角的剖析,本论文将研究近三十年来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的发展史。笔者从众多光学器件中选取新时期取得较大发展的典型器件: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和典型的光电探测系统——激光雷达三个方面从科技史的角度对新时期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做一定的分析研究。首先在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方面,在回顾激光器发明史的基础上,从激光器的分类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在新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清晰地梳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时期激光产业逐步走向成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但也存在现实情况下的不足,因此在最后研究目前激光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从科技史的视角呈现该技术及产业的全貌和问题,指导产业未来发展。在探测器及技术发展史的研究部分,首先我们从探测器的分类入手,整体概括出新时期各类别探测器的发展历程;为加深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度,然后,选取典型的光子探测器——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典型的热探测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究分析近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探测器技术及产业化较激光器进展缓慢,因此在最后将着重分析探测器及其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激光雷达发展史方面,首先整体分析新时期不同扫描通道的激光雷达发展的历程;以此为基础,选取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热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和面阵非扫描成像激光雷达为研究的重点,分别研究新时期这两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新特点。最后从技术的社会观的理论出发,研究该技术与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光雷达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和社会因素对激光雷达技术的促进。
何伟明[7](2009)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文中提出
王灏[8](2009)在《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目标,必须改变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偏低的状况。光电子产业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具有技术水平高、对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贡献大的特点。由于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门槛”条件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格局。因此,分析德国等发达国家光电子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和演变规律,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丰富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德国国家研究基金(DFG)项目“新兴经济体的知识吸收和国际竞争力研究——以中国光电子产业为例”(62201094)、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40371033)、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中德激光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研究”(2007u321 11)的支持下,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并在中德两地开展实地调研,对德国以及我国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很多学者多从对区域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创新网络问题。对于网络联系内容、网络结构和网络演化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抽象的概括和简单的推理。然而,令人高兴的是,部分学者已经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抽象概念的简单描述向创新网络的具体功能和机理分析转移,社会网络定量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论文在系统评述国内外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沿着网络节点、链接、资源,网络构建条件、结构特征和演化的思路,系统地论述了光电子产业的特点和类别,回顾了德国四个重点地区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过程,并将其与中国以及上海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网络节点特征、产品技术含量、制度环境条件决定着创新网络的类别和特征。光电子产业是比较特殊的高技术产业部门,除了具有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外,还具有技术融合度高、技术合作要求高、产品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则具有产品技术复杂、节点异质程度高的特征。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笔者分析了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网络链接方式、网络节点空间格局等问题。第二,政府支持下各利益主体的合作研发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程度、缄默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直接影响着网络联系的方式和强度。尽管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高水平完善的创新网络也无法一蹴而就。第三,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偶然性和路径依赖的双重特征。中介组织为技术创新合作供需双方搭桥牵线,对马歇尔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轮轴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有限。第四,政府支持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十分显着。联邦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除了发挥基层积极性、因地制宜之外,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组织创新合作十分有效。正因为如此,德国四个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密集区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形态各异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五,我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程度较低,自主创新十分有限,多具被动嵌入的特征。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基地,但光电子科研机构技术开发能力弱、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德国经验对上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文瑶[9](2008)在《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20002005年度《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的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中发现,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近年来在经历短暂的低迷后,近期呈现恢复性增长;激光及全息技术是光电子技术研究中的重点;光电子技术理论发展迅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技术有待重视和加强。
王希军[10](2006)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新产业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特点是依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高技术形成技术群,光电子技术产业就具有如此特点。因此,本文针对光电子技术的高技术特征,从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和竞争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技术选择理论在高新产业应用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着重于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的技术轨道、技术发展模型和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产业中的光电子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技术选择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选择展开研究,设计了高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提出了发展对策。第一,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角度,着手研究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理论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技术轨道跃迁函数解析模型和创新过程三态转化定量模型。在分析传统的技术选择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竞争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选择的原则,完成了选择方案设计。结合技术选择原则的讨论,建立了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我国光电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光电子技术具有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了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状况分析。在技术内在发展规律和技术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技术的科学基础和高新产业面对市场实践出发,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首次从技术创新动态过程、技术轨道、技术选择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对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第三,在自主创新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用技术选择理论对光电子技术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选择设计。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建议。
二、光电子技术与激光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电子技术与激光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光电子技术概述 |
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
(一)国内发展现状 |
(二)国外发展现状 |
二、光电子技术的应用途径 |
(一)在民用领域内的应用 |
(二)在信息领域内的应用 |
(三)在能源领域内的应用 |
(四)在汽车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
(五)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
(六)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 |
(七)在医疗领域内的应用 |
(八)在农业及园艺中的应用 |
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展望 |
五、结束语 |
(2)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电子技术 |
1.1 光电子技术的技术特点 |
1.2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分析 |
1.2.1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
2.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
2.1 电子通信领域分析 |
2.2 激光产业领域分析 |
2.3 太阳能产业领域分析 |
(3)不同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
2 通信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
3 汽车制造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
4 军事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
5 结束语 |
(4)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综述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 国内发展现状 |
1.2 国外发展现状 |
2 光电子技术应用与推广 |
2.1 激光产业 |
2.1.1 科学技术 |
2.1.2 国民产业 |
2.1.3 医疗产业 |
2.2 太阳能产业 |
2.2.1 太阳能发电 |
2.3 LED产业 |
2.3.1 交通灯 |
2.3.2 景观灯 |
3 结论 |
(5)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电子技术简介 |
2 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内容的教学研究 |
2.1 教学思路 |
2.2 教学内容 |
2.2.1 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特征与内容 |
2.2.2 典型光电子技术 |
2.2.3 光电子技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2.3 教学方法 |
2.3.1 举例法 |
2.3.2 类比法 |
3 结语 |
(6)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概况分析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
2.1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历程 |
2.1.1 激光发明历程 |
2.1.2 新时期固体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
2.1.3 新时期液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
2.1.4 新时期气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
2.1.5 新时期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
2.2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的发展特点 |
2.2.1 激光器分支更庞大,性能更优越 |
2.2.2 相关学科为激光器研制和改进提供更优越的基础 |
2.2.3 激光器技术的改进思路围绕着性能提高因素获得更多创新 |
2.2.4 社会发展对激光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
2.2.5 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对该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 |
2.3 新时期我国激光应用及产业发展分析 |
2.3.1 激光产业市场更庞大,产业链条更细化 |
2.3.2 我国激光产业区域化,集群化更明显 |
2.3.3 激光产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紧迫的要求 |
2.3.4 我国激光产业化中产学研融合的任务更艰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
3.1 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分析 |
3.1.1 光电子发射探测器及技术发展史概括 |
3.1.2 光电导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
3.1.3 光伏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
3.1.4 热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
3.2 新时期典型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
3.2.1 新时期雪崩光电二极管发展史研究 |
3.2.2 新时期非制冷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
3.3 新时期探测器发展历程总结 |
3.3.1 探测器及其技术围绕性能参数获得更大改进和提升 |
3.3.2 新时期探测器的应用更加广泛 |
3.3.3 探测技术的发展更加需要交叉学科和技术的推动 |
3.4 新时期中国探测器产业化问题分析及趋势预测 |
3.4.1 新时期国内探测器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3.4.2 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期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
4.1 新时期激光雷达的发展史 |
4.1.1 新时期激光雷达发展简史 |
4.1.2 新时期面阵无扫描成像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
4.1.3 新时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
4.2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
4.2.1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成就了光技术战争 |
4.2.2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对民用领域的贡献 |
4.3 新时期社会对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反作用 |
4.3.1 日美两国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 |
4.3.2 中国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 |
4.3.3 激光雷达技术与当今社会在不断互动中突破障碍趋于和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现状与问题 |
1.2 创新与网络的概念 |
1.3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
2.2 技术创新的地区化 |
2.3 产业集聚与企业结网研究 |
2.4 创新网络理论 |
2.5 创新网络演化的相关理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研究方法 |
3.1 社会网络理论 |
3.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要素构成 |
3.3 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指标 |
3.4 影响网络结构特征的因素 |
3.5 创新网络的刻画和描述 |
第4章 光电子产业的特征与格局 |
4.1 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特征 |
4.2 光电子产业及其全球空间分布 |
第5章 全球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5.1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简况 |
5.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态 |
5.3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及其结构分析 |
5.4 光电子产业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案例 |
第6章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6.1 德国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概览 |
6.2 德国的光电子产业的地区发展概况 |
6.3 影响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因素 |
6.4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
6.5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 |
6.6 小结 |
第7章 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7.1 中国光电子技术与产业背景 |
7.2 上海市光电子技术机构与企业 |
7.3 上海光电子技术与产业创新网络链接 |
7.4 网络中介组织建设 |
7.5 浦东新区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现状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中国激光与光电子相关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电子技术论文产出的总体现状 |
2 光电子技术论文产出的结构状况 |
2.1 光电子技术各领域论文权重的年度变化 |
2.2 光电子技术各领域论文产出数量的年度变化 |
3 分析及结论 |
3.1 光电子技术领域在经历短暂的低迷后, 近期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
3.2 激光及全息技术是光电子技术研究中的重点 |
3.3 光电子技术理论发展迅速, 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4 显示技术领域有待重视和加强 |
(10)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选择文献综述 |
1.2.2 适度技术的技术选择 |
1.2.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技术选择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技术选择理论的基础 |
2.1.1 技术哲学理论 |
2.1.2 技术选择方法论 |
2.2 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哲学的观点 |
2.2.2 技术预测 |
2.2.3 技术预见 |
2.2.4 技术轨道 |
2.2.5 技术跨越 |
2.2.6 技术路线图 |
2.3 灰度预测方法 |
2.3.1 灰色预测的概念简介 |
2.3.2 灰度关联度理论 |
2.3.3 灰度预测理论 |
2.3.4 模型检验 |
2.3.5 GM(1,1)残差模型及应用 |
2.3.6 适用性判别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 |
3.1 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
3.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
3.2 生命周期理论的洛仑兹曲线模型 |
3.2.1 洛仑兹曲线 |
3.2.2 频度空间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讨论 |
3.3 技术发展模型及技术轨道转辙证明 |
3.3.1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及技术选择 |
3.3.2 技术选择中的技术轨道转辙 |
3.4 创新动态过程的瓶颈模型 |
3.4.1 A-U模型的量化说明 |
3.4.2 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模型 |
3.4.3 对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量化 |
3.4.4 创新动态模型的判据 |
3.4.5 判据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研究 |
4.1 技术选择的界定 |
4.2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 |
4.3 技术选择的主体确定原则 |
4.4 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 |
4.4.1 企业层面的技术选择 |
4.4.2 产业方面的技术选择 |
4.4.3 国家层面的技术选择 |
4.5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
4.6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原则 |
4.6.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特性 |
4.6.2 高新产业技术发展的准则 |
4.6.3 竞争理论上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原则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 |
5.1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剖析 |
5.1.1 经典技术选择理论 |
5.1.2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的本质 |
5.2 基于技术选择的高新产业中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1 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
5.2.3 光电子产业的高技术特征 |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3.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新视角 |
5.3.2 新视角下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指导原则 |
5.3.3 新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6.1 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 |
6.1.1 光电子技术产业简介 |
6.1.2 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 |
6.2 国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6.2.1 国外光电子产业经济规模 |
6.2.2 国外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分析 |
6.2.3 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6.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
6.3.1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 |
6.3.2 我国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
6.4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
6.4.1 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概述 |
6.4.2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状况分析 |
6.4.3 我国光电子产业基础分析 |
6.4.4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方案设计 |
7.1 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的总体思路 |
7.2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概述 |
7.2.1 产业关键产品技术 |
7.2.2 产业关键工艺技术 |
7.2.3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7.3 光电子产业技术轨道特征分析 |
7.3.1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关联度分析 |
7.3.2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聚类分析 |
7.3.3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因子分析 |
7.4 激光技术发展轨道的理论分析 |
7.4.1 1997-2005 年全球激光产品的统计分析 |
7.4.2 固体激光技术轨道转辙的分析 |
7.5 激光技术创新动态过程分析 |
7.5.1 激光产品的聚类分析 |
7.5.2 激光产品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7.6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 |
7.6.1 根据文献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
7.6.2 我国光电产业技术选择的方案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对策 |
8.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准则 |
8.2 日本制定的光存储技术路线图的启示 |
8.3 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关键技术选择 |
8.4 激光关键技术及选择 |
8.4.1 激光制造和加工技术 |
8.4.2 激光医疗技术 |
8.4.3 光通信技术 |
8.5 液晶显示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 |
8.6 LED关键技术及选择 |
8.7 太阳能关键技术及选择 |
8.8 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
8.9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9.3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athcad2000 计算灰色关联度程序 |
附录2 Mathcad2000 计算GM(1,1)残差预测模型程序 |
附录3 Mathcad2000 计算模型误差检验程序 |
附录4 2003 年和2004 年激光器构成比汇总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四、光电子技术与激光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分析[J]. 郭昊鑫. 中国新通信, 2022(02)
- [2]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陈颖贤. 电子世界, 2018(01)
- [3]不同领域下光电子技术的应用[J]. 许武昌.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3)
- [4]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综述及其应用[J]. 李伯钧.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01)
- [5]专业导论课程中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J]. 林承友,邵晓红,祁欣,战可涛,王维.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7)
- [6]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D]. 孙莉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7]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J]. 何伟明.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S1)
- [8]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 王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何文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9)
- [10]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希军. 吉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