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节能抽汽系统投运看50MW汽轮机轴封系统的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庆[1](2021)在《阜阳电厂600MW汽轮机通流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生产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产业,电力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些年来随着火力发电技术的革新,火电行业作为我国电力工业的的支柱产业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力建设发展高容量、高参数的火电机组,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利用、保证生态稳定的重要保证。火电厂的三大主机分别是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根据分析,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低,已成为火电厂能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流部分是指汽轮机高温高压蒸汽做功的通道,在本体结构中主要是指由进汽部分、汽轮机级和排汽缸凝汽三大部分组成。这部分效率的下降导致热耗水平高出3%左右。如何提高这部分效率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实现机组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本文主要研究已建成投产的阜阳电厂2×64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节能提效改造工作,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台机组的汽机本体通流改造方案、热力系统优化、冷端优化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改造等内容。以阜阳电厂现行机组通流部分效率出发,讨论将机组主参数提升,由此带来两种国内已成熟的改造方案。基于此两种方案对于汽轮机叶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选型,综合考虑投资与回收年限,选用一种实际可行的改造方式。基于2×640MW机组节能提效改造工程汽轮机节能提效改造(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以下简称EPC)项目的实施过程,实现利用先进的汽轮机通流设计制造技术对汽轮机实施节能提效改造,达到节能降耗收益和项目性价比最大化的目的。本文以实际改造工程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改造的方案,并将这两种方案设想进行分析论证,后进行总结归纳,最终确定通过机组通流部分优化改造,同时提高机组初参数,可大大提高通流部分效率,能耗得以降低。此次改造方案若能够付诸工程实际,可有效解决目前大多数600MW机组因长期运行导致通流部分效率低,能耗升高的难题,进一步降低机组供电煤耗。为后续大型火电厂汽轮机系统的设计、改造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向。
索中举[2](2019)在《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大,电网频率的扰动因素增多,要求可控性较强的燃煤机组更深度地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对于无调节的全周进汽汽轮机,高压调门节流可快速响应电网负荷要求,但为达到深度一次调频要求产生了经济损失。本文以西门子无调节级全周进汽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为对象,研究基于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优化控制的工程应用。论文基于燃煤机组现有一次调频控制算法,发现一次调频的功率相对增量将随机组运行负荷的降低而增大,由此引起机组运行参数大幅度波动、运行稳定性下降和经济损失增大。电网可以通过优化调度,提高并网机组的负荷率,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开发了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在机组不同负荷下对不同补汽流量和不同凝结水节流的发电出力、汽轮机通流监测点参数和热耗率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发现机组发电出力的相对增量正比于相对补汽量和凝结水相对节流量。对金陵发电厂#1机进行了补汽阀运行特性、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运行试验显示,补汽阀有很好的一次调频性能,但在30%开度时#1轴承轴振超标报警;凝结水节流有较好的一次调频特性,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可控,凝结水节流调节后20s基本达到稳定值。基于补汽阀小开度时高压转子没有振动安全问题,并且凝结水节流初始相应速度较慢,提出补汽阀与凝结水节流复合一次调频方法。先由补汽阀快速响应,待凝结水节流起作用后关小补汽阀,一次调频的快速响应和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达到完美统一。基于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的运行试验,在金陵发电厂#1机DCS平台上设计了DEH阀门管理曲线和凝结水节流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修改了凝汽器和除氧器的水位等相关控制逻辑,实现了一次调频优良控制,减小了高压调门节流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席泽艳[3](2019)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全球及国内经济、能源和环保形势的发展,燃煤发电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确保电厂技术领先、机组效率高,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对经济性及安全性较差的落后机组进行技术设备改造。为了减少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行业竞争力,应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成本。并进一步适应电网深度调峰的要求,促进发电厂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本文首先阐述了火电机组热经济性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评价指标,并对不同的热经济性计算方法进行逐一对比,将能效分布矩阵方程法和热平衡法作为本论文计算热经济性的计算方法;同时针对常规火电机组系统设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介绍了一种复合型火电机组深度余热利用系统,即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详细说明了该系统的系统原理和系统组成以及其所能解决的火电机组存在的问题。其次,以能效分布矩阵方程法作为理论基础,对烟水复合回热系统的汽水系统进行优化。将能效分布矩阵方程应用于火电机组尾部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技术改造中,提出一种针对低温省煤器优化系统的通用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然后将这种通用能效分布方程应用于烟水复合回热系统的汽水系统,对高压换热器水侧取水点位置进行优化,计算选择不同取水点位置时机组的热经济性,通过对比选择最优方案。最后,根据对国内某电厂600MW机组采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后的性能测试试验数据。利用热平衡计算方法分别对该机组锅炉侧和汽轮机侧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得出在100%负荷、75%负荷、60%负荷时,烟水复合系统投入后比投入前供电煤耗分别降低了6.89g/(kW·h)、5.46g/(kW·h)、2.95g/(kW·h)。从实际应用方面计算分析了该机组采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后的实际节能效果,为其他同类机组提供借鉴。
庞庆勋[4](2018)在《320MW汽轮机组冷端运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火电厂单位煤耗的要求越来越高,火电厂机组冷端系统的运行优化是电厂挖掘潜在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以某电厂2号320MW亚临界湿冷机组为研究对象,该机组冷端的主要设备运行数据来分析,发现凝汽器真空度长期低于设计值,循环水泵电耗也偏高等原因,导致供电煤耗约为330g/(kWh),低于同类型先进机组的315.77g/(kWh)。以机组运行数据为依据,结合设备和系统的设计资料、试验报告和实验测试,分析了该电厂的冷端系统的能耗水平和分布情况以及影响机组能耗水平的因素。此电厂能耗现状与其对应的目标值差距,主要表现有:凝汽器真空度偏低、凝汽器冷却水管清洁系数偏低、循环水泵能耗高。从运行优化、检修维护和技术改造三个方面,提出了真空泵改用冷冻水冷却、胶球清洗装置改型、循环水泵及其电机升级和采用两机三泵运行方式等成熟可靠的优化和节能措施。(1)运行优化方面,采用真空泵工作水改为空调冷冻水,提高了真空泵的运行性能,年均凝汽器真空度提高0.1kPa,折合年均发电煤耗下降约0.2g/(kWh);采用更新循环水泵的方式,提高了循环水泵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了循环水泵电耗。改造后效果:循环水温为18°C时凝汽器真空度平均提高约0.2kPa、循环水温为26°C时凝汽器真空度平均提高约0.4kPa、循环水温为32°C时凝汽器真空度平均提高约0.1kPa;循环水温分别为18°C、26°C、32℃时凝汽器端差平均降低约0.1°C。(2)检修维护方面,采用胶球清洗系统的升级,改善了凝汽器冷却管清洁系数,进而提高真空和降低端差,将收球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7%,年均凝汽器真空度提高0.1kPa,折合年均发电煤耗下降约0.2g/(kWh)。(3)技术改造方面,在未采用高低速电机前,通过机组循环水泵耗功试验和机组性能优化试验,提出了不同水温下“两机三泵”的运行方式,降低了循环水泵电耗,采用此方式下循环水泵年电耗由原来的0.913%降至0.823%。
张树女[5](2018)在《某3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及凝汽器改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来,能源的需求与消耗成为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主要矛盾,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迫在眉睫,能源的高效与合理利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火力发电继续占领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对改善汽轮机组的运行、提高换热效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行措施。本文对提高汽轮机组的热力性能分析进行了阐述总结。借助某电站对300MW汽轮机组各项参数的试验结果,本文的工作是将各项数据进行了归纳计算,通过对热耗率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300MW汽轮机组的最优定滑压工况,对机组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凝汽器改造对整个机组换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由此对凝汽器进行了整体改造。首先在凝汽器管材选择、冷却管管径、管长、数量和壁厚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改造,然后应用CFD技术对凝汽器冷却管布置方式与水室结构进行了仿真模拟的对比与优化分析。使用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改造前模型和优化模型,应用ICEM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数值计算,得出凝汽器不同布管方式下壳侧蒸汽的速度分布图与压力图,以及凝汽器水室冷却水的流动速度云图和流线图。模拟结果表明:仿生双连树形布管的凝汽器蒸汽流场比较均匀,主凝区未发生明显涡流现象,不会出现蒸汽积聚,壳侧流阻较小不会引起冷却管的振动,可以明显改善凝汽器的换热效果;凝汽器水室改造后冷却水流动平稳,基本消除涡漩与流动死区,可以减少水阻导致的能量损失和提高换热,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王宏宇[6](2017)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文中认为电厂运行中工质状态变化遵循朗肯循环。凝汽器是此循环的重要组成设备之一,起着冷源的作用:蒸汽在凝汽器内凝结成水,为锅炉提供给水。同时在凝汽器内形成真空。但电厂凝汽系统相对复杂,对真空的影响因素不容易准确判定,很可能会影响运行人员及时准确的对真空故障问题进行处理。因此,研究凝汽器故障诊断对电厂安全稳定、环保经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凝汽器故障诊断方法的历史研究中通常以神经网络、故障树分析、模糊诊断和专家系统等方法为主。文中运用多方法融合的思想进行凝汽器故障诊断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首先,分析研究凝汽器真空确定方法,找出影响凝汽器真空变化的因素。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电厂原则性凝汽系统图,详细分析凝汽器的故障及各参数的变化。最终,总结出更为丰富的故障集和故障征兆集。其次,研究分析BP、RBF、Elman三种神经网络工作原理,通过对比选取两种神经网络,并对向量化处理的诊断实例进行初步诊断。将诊断结果借助于D-S证据理论进行融合,得出最终诊断结果。最后,考虑到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兼容性,使用C#语言开发基于D-S证据理论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及其界面。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神经网络对于凝汽器故障诊断结果不明确,故障剥离能力差;基于D-S证据理论对两种神经网络诊断结果融合的方法,提高了诊断结果的准确度;实例证明开发凝汽器故障系统可以很好的辅助运行人员对事故的快速判断,为运行人员争取更多的事故处理时间,对保证电厂的安全运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靳旺宗[7](2017)在《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调峰对经济性及环保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随机性、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电源的大规模接入导致电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及因各产业用电需求的改变导致电力负荷峰谷差增大,电力系统对调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电源装机结构与能源现状决定了煤电机组调峰的必然趋势,目前大型燃煤机组承担电网调峰任务已经成为常态。本文选定国内目前主力机型某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作为典型机组,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分析。首先,对机组在保证安全、环保和经济性条件下的调峰能力展开研究,得到了机组不投油最低稳燃负荷和保证脱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最低负荷,确定机组的最低调峰能力。其次,对典型机组调峰能耗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建立机组变负荷调峰的能耗计算模型,然后对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实际数据进行采集,经数据预处理后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典型机组在变负荷调峰状态下的能耗水平,得到了负荷率与机组热耗、厂用电率、供电煤耗等经济性指标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虑典型机组调峰运行过程中的环保性能和可靠性,研究深度调峰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规特性,得到了负荷率与氮氧化物、硫化物和烟尘的排放规律。最后,从燃煤发电机组的成本结构出发,对发电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进行分析,并建立机组调峰成本计算模型,对机组调峰运行的经济性指标和环保指标进行计算,对机组调峰运行发电成本进行全过程分析,获得典型机组因参与调峰所增加的发电成本,结合目前各电网的调峰补偿政策,对燃煤机组的调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导大型燃煤机组合理参与深度调峰工作。
韩敦伟[8](2017)在《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研究》文中指出在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降耗产业意见》中指出: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解决节能降耗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能源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我国是以燃煤火力发电为主要电力来源的能源结构,因此,提升燃煤机组的能效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为研究背景,围绕600MW亚临界机组的节能改造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介绍A电厂600MW亚临界机组的情况,分析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项目的必要性以及节能降耗改造的目标和技术路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汽轮机、热力系统、锅炉本体、锅炉辅助系统、发电机、电气配套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应的改造方案。最后从节能效益、节煤收益、增容效益、节煤财政奖励收益四个方面进行节能效益与经济分析,以及从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发电企业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机组能效的动态信息,指导相关人员对机组运行参数做出合理的调整,优化机组性能,充分挖掘燃煤发电机组的节能潜力,提升发电企业能效水平,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永生[9](2016)在《华能上安电厂600MW机组空冷尖峰冷却系统改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压力逐渐增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降低火电机组平均发电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节约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空冷技术是火力发电厂节水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富煤贫水地区,近年来我国在北方相继建设了大量空冷机组。随着空冷技术的快速发展,空冷机组也暴露出了迎峰度夏带满负荷困难以及背压偏高导致煤耗明显偏高等问题。因此,改善空冷机组迎峰度夏能力,降低机组背压,具有重要意义。加装湿式尖峰冷却器,采用干湿并行冷却是改善空冷机组迎峰度夏能力,降低机组背压、机组煤耗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华能上安电厂600MW空冷机组实际运行工况为基础,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并根据机组改造后的性能试验结果,对所选方案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效果评价和经济性分析。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根据上安电厂空冷机组的概况以及上安电厂所在的气候环境,针对上安电厂空冷机组需解决迎峰度夏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增设尖峰凝汽器。2)根据基本方案和现场实际情况,最终提出了两套可行的增设尖峰凝汽器的方案两套方案各有特点,本文从安全性、运行经济性和投资收益三个方面对两套方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得出方案一整体性能更优。因此,选择方案一增设尖峰凝汽器。3)最后,本文根据机组改造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对该方案实施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效果评价和经济性分析得出:对于5号机,在600MW负荷,环境温度约27℃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双泵运行方式更为经济;在450MW负荷,环境温度约24℃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单泵运行方式最为经济;在300MW负荷,环境温度约22℃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尖峰冷却器单泵运行方式更为经济。对于6号机,在600MW负荷,环境温度约31℃左右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双泵运行方式更为经济;在450MW负荷,环境温度约25℃左右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双泵运行方式最为经济;在300MW负荷,环境温度约21℃条件下,机组尖峰冷却器采用尖峰冷却器单泵运行方式更为经济。进行尖峰冷却器改造后5、6号机600MW工况下降低煤耗6-8 g/(k W·h),降耗效果显着。本文对空冷机组增设尖峰凝汽器改造方案及性能试验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提高空冷机组运行效率,降低空冷机组煤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程世伟[10](2016)在《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储量,加之减排带来的压力,降低发电煤耗率成了当务之急。在发电厂众多设备中给水泵的耗电量最大,因此对给水泵的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给水泵的工作原理、配置原则和配置现状,重点分析了给水泵的驱动方案和调节方案。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给水泵常用的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的差异。建立模型以发电煤耗、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三个指标,分析了小汽轮器驱动给水泵和变频器配合液力耦合器驱动给水泵的能耗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300MW机组调速系统的改造方向,又详细分析了前置泵、液力耦合器和变频器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机组参数详细设计了300MW机组电动机配液力耦合器调速系统的改造方案。最后结合改造前机组运行情况,分析了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的投资及节能效果。分析表明给水泵调速系统经过变频改造后,预计两台给水泵一年可节电1077万千瓦时,节电收益约为323.1万元,每年增加利润199.35万元,预计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二、从节能抽汽系统投运看50MW汽轮机轴封系统的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节能抽汽系统投运看50MW汽轮机轴封系统的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阜阳电厂600MW汽轮机通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阜阳电厂通流部分效率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阜阳电厂概况 |
2.1 机组概况 |
2.2 本章小结 |
3 阜阳电厂节能提效改造方案的选定 |
3.1 节能提效改造技术方案 |
3.2 改造方案主要参数 |
3.3 汽轮机通流改造 |
3.4 改造后的最大主蒸汽流量与汽轮机功率 |
3.5 热力系统配套改造 |
3.6 锅炉本体改造 |
3.7 冷端计算及循环水系统改造 |
3.8 节能效果分析 |
3.9 经济效益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阜阳电厂改造后性能校核 |
4.1 技术规范及保证值 |
4.2 试验标准及基准 |
4.3 试验工况 |
4.4 数据处理及计算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改造后问题分析与措施 |
5.1 汽轮机轴承振动大 |
5.2 汽轮机轴承温度高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发展 |
1.2.2 燃煤机组新型一次调频技术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原理与方式 |
2.1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过程 |
2.3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
2.4 燃煤一次调频的实现 |
2.4.1 概述 |
2.4.2 高压调门节流 |
2.4.3 一次调频的补汽调节 |
2.4.4 凝结水节流 |
2.4.5 高压加热器给水旁路调节 |
2.5 提升燃煤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不同调频方式的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Ebsilon热力系统仿真软件 |
3.2.1 Ebsilon软件 |
3.2.2 Ebsilon组件模型 |
3.3 补汽流量对机组功率与热力特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
3.4 补汽阀运行特性的现场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结水参与一次调频可行性研究 |
4.1 凝结水节流参与一次调频理论分析 |
4.1.1 主机调门节流对机组经济性影响 |
4.2 水位变化流量计算 |
4.2.1 除氧器水位变化 |
4.2.2 凝汽器水位变化 |
4.2.3 直接减少凝结水流量对系统内容器水位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凝结水控制参与一次调频的试验验证 |
5.1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
5.1.1 试验的目的 |
5.1.2 试验的内容 |
5.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 |
5.2.1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目的 |
5.2.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 |
5.3 高压调门特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控制设计 |
6.1 协调控制系统应用优化 |
6.1.1 机组控制方式 |
6.2 汽轮机调门曲线优化 |
6.2.1 改造前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
6.2.2 改造后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
6.3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逻辑优化 |
6.4 除氧器水位的控制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火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2.1 主要热经济性分析方法 |
2.1.1 热平衡分析法 |
2.1.2 等效热降法 |
2.1.3 ?分析法 |
2.1.4 循环函数法 |
2.1.5 矩阵分析法 |
2.2 火电厂热经济性评价指标 |
2.2.1 锅炉热经济指标 |
2.2.2 汽轮机热经济指标 |
2.2.3 全厂热经济性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3 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方案及节能分析 |
3.1 600MW案例机组概况 |
3.1.1 锅炉侧设计数据 |
3.1.2 汽机侧设计数据 |
3.1.3 燃料数据 |
3.2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设计方案 |
3.2.1 空气预热器优化改造 |
3.2.2 低温省煤器优化改造 |
3.2.3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方案 |
3.3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优化设计 |
3.3.1 设计原理 |
3.3.2 系统组成 |
3.4 本章小结 |
4 烟水复合回热热力系统计算原理及优化 |
4.1 常规火电机组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
4.1.1 二次参量确定 |
4.1.2 热力系统加热器边界确定 |
4.1.3 主系统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
4.1.4 实际热力系统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
4.2 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的扩展方程 |
4.2.1 辅助汽水成分扩展 |
4.2.2 广义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
4.2.3 辅助汽水成分对热经济性影响的表达方式 |
4.3 低温省煤器优化系统通用EEDM方程 |
4.3.1 串联系统优化设计EEDM方程 |
4.3.2 并联系统优化设计EEDM方程 |
4.4 EEDM方程在烟水复合回热热力系统中的优化应用 |
4.4.1 主、辅系统划分与二次参数整理 |
4.4.2 EEDM矩阵方程的构建及求解 |
4.4.3 汽水系统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优化设计工程应用 |
5.1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汽机侧经济性分析 |
5.1.1 汽轮机性能试验运行参数 |
5.1.2 汽轮机抽汽流量分布计算 |
5.1.3 汽轮机抽汽功率计算 |
5.1.4 高、低压换热器水侧测试数据 |
5.1.5 汽轮机组热耗计算分析 |
5.2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锅炉侧经济性分析 |
5.2.1 锅炉性能试验数据 |
5.2.2 烟风阻力及温降测试试验 |
5.2.3 锅炉效率试验数据及计算 |
5.4 火电机组全厂热经济性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320MW汽轮机组冷端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循环水系统现状 |
1.2.2 凝汽器现状 |
1.2.3 凝汽器抽真空现状 |
1.2.4 胶球清洗系统现状 |
1.2.5 循环水泵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凝汽器性能分析 |
2.1 凝汽器技术参数 |
2.2 凝汽器传热端差 |
2.3 凝汽器真空 |
2.4 凝汽器设计参数评价 |
2.4.1 设计参数对比 |
2.4.2 设计参数核算 |
2.5 凝汽器性能评价 |
2.5.1 凝汽器运行数据 |
2.5.2 凝汽器运行性能核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泵与胶球清洗装置优化分析 |
3.1 循环水系统影响机组真空的主要原因分析 |
3.1.1 循环水温度偏高 |
3.1.2 循环水流量偏低 |
3.1.3 真空泵工作液温度偏高影响抽吸能力 |
3.1.4 胶球清洗装置工作不正常 |
3.2 抽真空系统优化研究 |
3.2.1 真空泵设计参数 |
3.2.2 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 |
3.2.3 增加真空泵运行台数对机组真空影响试验 |
3.2.4 提高轴封压力对真空影响试验 |
3.2.5 抽真空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
3.3 胶球清洗系统优化 |
3.3.1 胶球清洗装置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2 胶球清洗装置优化方案 |
3.3.3 胶球清洗装置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水泵组优化分析 |
4.1 循环水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技术改造的的必要性分析 |
4.2.1 安全运行方面 |
4.2.2 电机改造和节能运行的需要 |
4.3 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4.3.1 技术要求的可行性 |
4.3.2 安全和经济效益分析 |
4.4 改造效果 |
4.4.1 改造概况 |
4.4.2 改造后性能 |
4.4.3 改造前后凝汽器真空端差对比 |
4.5 循环水泵“两机三泵”运行方式优化 |
4.5.1 经济性评价 |
4.5.2 安全性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某3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及凝汽器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1 汽轮机组研究现状 |
1.2.2 凝汽器改造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汽轮机热力性能分析 |
2.1 机组主要技术概况 |
2.2 数据处理公式 |
2.2.1 主凝结水流量计算 |
2.2.2 电功率计算 |
2.2.3 系统不明泄漏流量计算 |
2.2.4 机组热耗率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主要计算结果 |
2.3.2 汽轮机的缸效率 |
2.3.3 高—中压轴封漏汽量实验计算结果分析 |
2.3.4 定—滑压计算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汽器改造分析 |
3.1 凝汽器的现状概述 |
3.2 凝汽器改造的方案 |
3.2.1 凝汽器整体改造 |
3.2.2 凝汽器管材选择 |
3.2.3 凝汽器冷却管规格、数量的确定 |
3.2.4 端管板、中间隔板间距的确定 |
3.3 凝汽器改造分析 |
3.3.1 热力分析 |
3.3.2 抗振分析 |
3.3.3 水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及CFD软件介绍 |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4.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 |
4.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
4.1.3 CFD研究的具体步骤 |
4.2 流动控制方程 |
4.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的方法 |
4.4 湍流模型 |
4.5 两相流模型 |
4.6 多孔介质模型 |
4.7 ANSYSCFD软件介绍 |
4.7.1 前处理器 |
4.7.2 求解器 |
4.7.3 后处理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值仿真分析 |
5.1 凝汽器布管方式分析 |
5.1.1 FOSTERWHEELER布管 |
5.1.2 双山形布管 |
5.1.3 外围带状山形布管 |
5.1.4 仿生双连树形布管 |
5.2 凝汽器水室优化 |
5.2.1 水室模型建立 |
5.2.2 网格划分 |
5.2.3 网格质量检查 |
5.2.4 流动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凝汽设备系统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
2.1 凝汽设备的组成及任务 |
2.2 凝汽器内压力的确定 |
2.2.1 实际情况下凝汽器内压力的确定 |
2.2.2 理论情况下凝汽器内压力的确定 |
2.2.3 凝汽器运行中的真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2.4 凝汽器运行时一些主要问题 |
2.3 凝汽系统中常见故障及故障征兆的建立 |
2.3.1 凝汽系统常见故障及故障征兆 |
2.3.2 凝汽器系统故障集及故障征兆集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凝汽器故障诊断方法中神经网络的选用 |
3.1 BP神经网络 |
3.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3.1.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
3.1.3 改进的BP神经网络 |
3.2 RBF神经网络 |
3.2.1 径向基函数 |
3.2.2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 |
3.2.3 RBF神经网络的算法 |
3.3 ELMAN神经网络 |
3.4 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3.4.1 BP和RBF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3.4.2 Elman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3.5 凝汽器故障诊断方法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D-S证据理论在凝汽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1 证据理论的基本理论 |
4.1.1 基本概率分配 |
4.1.2 信任函数 |
4.1.3 似然函数 |
4.2 融合规则 |
4.2.1 D-S组合规则 |
4.2.2 Yager组合规则 |
4.2.3 Inagaki组合规则 |
4.2.4 Dubois-Prade组合规则 |
4.2.5 平均分配规则 |
4.2.6 几种组合规则的计算 |
4.3 故障诊断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 |
5.1 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的简述 |
5.1.1 开发环境的介绍 |
5.1.2 系统界面 |
5.2 诊断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调峰对经济性及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调峰问题的提出 |
1.2.1 燃煤机组调峰的原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机组的调峰特点 |
1.3.2 煤电机组调峰现状 |
1.3.3 煤电机组调峰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660MW机组考虑安全、环保和经济条件下的调峰能力研究 |
2.1 机组和燃料情况 |
2.1.1 设备概况 |
2.1.2 燃料性能 |
2.2 机组考虑安全参数条件下的设计最低调峰负荷 |
2.3 机组考虑环保参数条件的调峰能力研究 |
2.4 机组考虑经济参数条件下的启停能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660MW超临界机组调峰经济性分析及对环保指标影响分析 |
3.1 调峰运行能耗指标计算分析 |
3.1.1 计算方法 |
3.1.2 调峰运行能耗计算分析 |
3.2 调峰运行环保指标计算分析 |
3.2.1 环保装置性能 |
3.2.2 计算依据 |
3.2.3 调峰运行环保指标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峰运行成本核算及建议 |
4.1 调峰运行对机组经济性影响分析 |
4.1.1 机组发电成本分类 |
4.1.2 影响成本因素建模 |
4.1.3 调峰运行增加成本计算 |
4.1.4 现有调峰补偿机制与机组经济性 |
4.2 调峰运行成本核算 |
4.3 深度调峰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汽轮机相关问题研究 |
1.3.2 热力系统相关问题研究 |
1.3.3 锅炉相关问题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600MW亚临界机组改造的必要性和目标 |
2.1 A电厂简介 |
2.2 600MW亚临界机组的主要参数简介 |
2.2.1 锅炉简介及技术参数 |
2.2.2 汽轮机简介及技术参数 |
2.2.3 发电机简介及技术参数 |
2.3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
2.3.1 满足节能降耗要求的需要 |
2.3.2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
2.4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目标 |
2.5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方案 |
3.1 汽轮机通流改造及汽轴封改造方案 |
3.1.1 汽轮机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汽轮机通流及汽轴封改造的具体方案分析 |
3.2 热力系统配套改造方案及系统校核 |
3.2.1 主蒸汽、再热蒸汽系统和旁路系统校核 |
3.2.2 抽汽系统校核 |
3.2.3 给水系统核算及改造方案 |
3.2.4 凝结水系统核算及改造方案 |
3.2.5 闭式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核算 |
3.3 锅炉本体核算及改造方案 |
3.3.1 630MW增容锅炉本体核算 |
3.3.2 630MW增容锅炉本体及附属系统改造方案 |
3.3.3 省煤器分级设置 |
3.4 锅炉辅助系统核算及配套改造 |
3.4.1 磨煤机及给煤机改造核算 |
3.4.2 磨煤机动静态分离器改造方案 |
3.4.3 一次风机系统核算 |
3.4.4 送风机适应性校核 |
3.4.5 引风机适应性校核及改造方案 |
3.5 发电机改造 |
3.5.1 600MW发电机配套增容升级改造方案 |
3.5.2 励磁系统改造方案 |
3.6 电气系统配套改造 |
3.6.1 凝结水泵变频改造方案 |
第4章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效益及影响分析 |
4.1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效益分析 |
4.1.1 节能效益分析 |
4.1.2 项目节煤收益分析 |
4.1.3 项目增容收益分析 |
4.1.4 节煤财政奖励收益分析 |
4.2 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的影响分析 |
4.2.1 经济影响分析 |
4.2.2 社会影响分析 |
4.2.3 本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第5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华能上安电厂600MW机组空冷尖峰冷却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上安电厂空冷尖峰改造方案的确定 |
2.1 改造前设备概述 |
2.2 干-湿冷却系统计算模型 |
2.2.1 干-湿冷却系统介绍 |
2.2.2 干-湿冷却系统计算模型 |
2.3 两种空冷岛尖峰改造方案概述 |
2.3.1 空冷岛尖峰改造工程设计边界条件 |
2.3.2 方案一 |
2.3.3 方案二 |
2.4 两种空冷岛改造方案比较及最终方案的确定 |
2.4.1 安全性比较 |
2.4.2 运行经济性比较 |
2.4.3 投资收益比较 |
2.4.4 最终改造方案的确定 |
第三章 改造后试验及效果分析 |
3.1 试验方案及结果 |
3.1.1 试验项目 |
3.1.2 试验条件及标准依据 |
3.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3.1.4 试验结果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凝汽器压力与循环水流量关系 |
3.2.2 发电机功率净增加值与循环水流量关系 |
3.2.3 汽轮机热耗、机组煤耗与循环水流量的关系 |
3.2.4 试验结果总结分析 |
3.3 实际运行效果 |
3.4 项目实施主要困难及问题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
4.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泵运行方式现状 |
1.2.2 给水泵调节方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2.1 给水泵 |
2.1.1 火电厂给水系统 |
2.1.2 给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 给水泵的配置 |
2.2.1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原则 |
2.2.2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现状 |
2.3 给水泵的驱动方案 |
2.4 给水泵的调节 |
2.4.1 节流调节 |
2.4.2 变速调节 |
2.4.3 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比较 |
2.5 给水泵调速系统的节能改造 |
2.5.1 给水泵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2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 |
2.5.3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途径与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的选择 |
3.1 阀门节流调节与转速调节的能耗比较 |
3.2 恒压变流量调节与变压变流量调节的能耗比较 |
3.3 不同驱动方式的能耗比较 |
3.4 国内电厂变频改造分析 |
3.4.1 给水泵变频改造节能分析 |
3.4.2 国内电厂泵机变频改造成本回收年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MW机组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4.1 机组情况简介 |
4.2 给水泵变频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
4.2.1 给水泵对驱动电机变频器的要求 |
4.2.2 前置泵的改造分析 |
4.2.3 液力耦合器改造分析 |
4.3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 |
4.3.1 前置泵的改造方案 |
4.3.2 液力耦合器的改造方案 |
4.3.3 变频器改造方案 |
4.4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节能效益分析 |
4.4.1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投资估算 |
4.4.2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节能收益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节能抽汽系统投运看50MW汽轮机轴封系统的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阜阳电厂600MW汽轮机通流研究与应用[D]. 王国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D]. 索中举. 东南大学, 2019(05)
- [3]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D]. 席泽艳.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4]320MW汽轮机组冷端运行优化研究[D]. 庞庆勋.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某3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及凝汽器改造分析[D]. 张树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D]. 王宏宇. 东北电力大学, 2017(01)
- [7]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调峰对经济性及环保的影响研究[D]. 靳旺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8]600MW亚临界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研究[D]. 韩敦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华能上安电厂600MW机组空冷尖峰冷却系统改造[D]. 王永生.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10]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D]. 程世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