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一、汉英定语表示法的比较与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刘心[1](2020)在《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提出在描述一件事物时,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定语,因此,多项定语的语序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多项定语这一语法成分,但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在定语的语序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定语时很容易会出现偏误,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并回顾了前人对汉英定语顺序及习得偏误的研究情况,然后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汉语多项定语顺序,首先梳理了现代汉语中可以做定语的各种成分以及各成分可表达的不同语义类型,总结了各成分做定语时带“的”与否的具体情况。以前人总结的多项定语语序为基础,从限制性、描写性及称谓性三个层次出发,并通过大量的语料佐证,最后总结出一套能概括大多数情况的常规语序模式,同时也探讨了非常规语序的一些情况,并做出了具体分析。第三章介绍英语多项定语顺序,首先梳理了英语中可以做定语的各种成分,并描述不同成分做定语时的具体位置,也从限制性、描写性及称谓性三个层次出发,总结出英语多项定语顺序的常规语序。第四章为汉英多项定语顺序的对比分析,从宏观和具体两个方面分别列举出具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对可能会出现偏误的情况作出预测。第五章为英语母语者汉语定语顺序习得偏误研究,以HSK动态语料库以及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英语母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为基础,对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偏误进行具体分析,并分析出偏误的成因,从教材、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做出总结,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局限及后续的可研究方向。

张蒙蒙[2](2020)在《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文中提出“被动”是英、汉语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英、汉语被动结构在形式、语义、语用、文体等方面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王力1943/2011;连淑能2010:118-132;王克非、刘鼎甲2018:79-90)。因此,被动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为了更好地揭示英、汉语言差异的本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源语干扰现象,本研究借助《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文学子库,对英语被动结构在文学文体中的汉译形式展开量化考察,并尝试探讨英语被动结构源语言特征对其汉译形式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就文学文体的英语被动结构而言,1)类型上,英语中心被动(central passive)远多于半被动(semi-passive);2)形式上,短被动(short passive)远多于长被动(long passive);3)语义上,文学文体中的英语被动结构倾向于较多地使用中性语义,而消极语义和积极语义相对较少。此外,表动态语义的英语被动结构远多于静态语义的英语被动结构;4)语用上,英语被动结构中的动词多采用过去时数量约为采用现在时的1.5倍;5)句法上,文学文体中的英语被动结构一般在句中多充当谓语成分,其它成分较少出现;其次,就文学文体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形式而言,按降序排列,包括: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处置式、定语短语、省略、兼语式、名词化、虚化、类虚化等形式。最后,就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对汉译的影响而言,1)被动类型(gradience)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兼语式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2)被动形式(form)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处置式、兼语式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3)语义特征(meaning)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兼语式、虚化动宾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4)语用特征生命度对主动式、被动式、兼语式、定语短语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5)句法特征对受事主题结构、省略、定语短语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探讨文学文体中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形式,以及类型、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语言特征及其对汉译形式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发现英汉语言差异的本质。此外,对翻译教学、机助翻译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陈文静[3](2020)在《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英中数量表达存在着“确量”和“约量”,“确量”表示精确的量,“约量”表示模糊的量。本文所要论述的“大约”类词语属于“约量”中的一类。由于英语中的“约量”表达以及使用没有汉语复杂,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约量词表达时会出现很多偏误。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汉英约量词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以及写作思路。其中二至四章为本体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在语法功能、语义、语用上的不同。第二章是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语法功能对比分析,先从“大约”类汉英约量词及组成的短语充当的句法成分、结构位置、搭配及约量词的连用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第三章是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义对比分析,从词义发展历程和汉英约量词的模糊义两个角度对他们的异同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表达视角、语用倾向、以及语体色彩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留学生使用“大约”类词语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最后针对这类问题提出教学上的具体建议。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金迪[4](2020)在《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被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明显标记的特殊句式之一,有其独特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因此无论是在语言学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学界对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在二语习得方面,尽管针对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传统的调查手段对其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和分析,而且其中还存在着对韩语母语者的汉语水平等级划分标准不一、界限不清等问题。随着近年来以事件相关电位为核心的认知神经实验技术的日渐兴起,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二语习得问题的探讨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传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事件相关电位实验技术,考察了高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被字句时与汉语母语者在大脑认知方面的差异,同时重点探讨了韩语母语者生成被字句偏误时在脑机制层面的原因。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相关汉语被字句问卷调查,收集HSK水平5级以上的韩语母语者在习得被字句时所产生的偏误,并进行相应整理与归纳。同时根据偏误性质将偏误类型分为:遗漏型、误加型、误代型、错序型以及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其它特殊型偏误,共计5大类32小类。最后从语言迁移理论、过度泛化、语言训练转移、学习策略、文化负迁移等角度对上述偏误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讨论;第二部分,为进一步探究高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汉语被字句时脑神经认知方面的差异,实验在基于第一部分对被字句偏误类型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脑电实验自身的设计特点,选取了谓语动词后遗漏补语型偏误句,并与正确句、语义违反句、句法与语义双重违反句组成四组实验条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汉语被字句时呈现出N400-P600的双阶段加工模式。而受二语熟练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韩语母语者只产生了N400效应,并且仅在句法和语义双重违反条件下发现该成分,同时其在语义违反和双重违反条件的后期加工阶段只呈现为一种持续性的负波,说明两者对被字句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高级汉语水平韩语母语者尚未达到与汉语母语者一致的加工水平。另外在对偏误句的考察中,研究发现,尽管汉语母语者的N400效应并不显着,但结合相关行为数据,正确率偏低且反应时延长,表明其对偏误句的加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偏误句特殊的语义合理性等级;相反,受母语负迁移、学习机会缺乏、偏误句自身语义合理性存在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韩语母语者对偏误句敏感度低,采取了与正确句相似的加工策略,未产生任何相关脑电成分,该结果为中介语理论中的石化现象提供了相应的实证。

樊琳丽[5](2019)在《汉英状语对比和对外汉语状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汉语的普及,越来越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或者会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汉语中的状语虽然在英语中有相对应的“adverbials”,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而很容易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造成困扰。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一种,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是借助语序和虚词,和英语相比缺少词形变化。因而在汉语状语研究中有较多关于语序的偏误研究以及关于状语的构成研究,但从汉英状语表达对比为基础进行偏误研究的并不多。本文以汉英状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二者异同,从而进一步分析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状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状语的共时研究,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预见性,预知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状语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比分析汉英状语的分类及功能异同。以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和薄冰《新编英语语法》为主要依据,将汉语状语划分为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下更为具体地划分出时间状语、处所状语、程度状语等十二个状语小类,将英语状语划分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目的状语等十二类。基于《散文佳作108篇》中的语料,以汉英状语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状语类型。由此发现,汉英状语分类具有较大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下的状语在语法构成和句法位置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第二,基于汉英状语分类的区别,对比分析汉英状语表达的异同。以汉语状语的分类为框架,将从《散文佳作108篇》中搜集到的状语及其英语表达的语料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对比分析,探究汉语的各类状语在英语表达中的变化。汉语状语在英语表达中会出现四种现象,汉英状语在表达上基本一致、汉语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其他语法成分、汉语状语在英语表达中对应其他表达方式、汉语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第三,根据汉英状语表达的异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状语偏误进行分析。通过对BCC语料库和知网文献中关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的整理,将状语偏误划分为状语遗漏、状语错序、状语误加和状语误用四种偏误类型。结合汉英状语分类和表达对比的结果,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析。第四,针对对外汉语状语教学提出建议。基于对状语偏误的分析,根据汉英状语分类及表达对比,探讨有效的对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学习者要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避免学习策略的干扰。教学者要明确状语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材设计要注重状语语法点设计和课后练习的编排。

邵鹏洁[6](2018)在《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中的“平行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近似句法功能的成分组构而成的结构。论文着重探讨的是俄汉平行结构翻译中的语序问题,具体为: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语在语言体系及组词构句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根本原因。论文从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语法、语义、语音、语用等层面的细则出发,以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双向对比为基础,将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来对比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共性及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时的顺序法和移位法。关于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俄汉并列结构翻译中的移位主要受语义因素中心理上的重轻律、时序上的先后律、范围上的大小律、事理上的因果律、时空原则、自我中心原则、文化规约性原则,汉语语音因素中的“四声非降”原则,语用因素中的礼貌原则和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俄语并列结构成分语序主要受逻辑律和形态律的制约,汉语并列结构成分语序主要受逻辑律和音韵律的制约,语用因素在此基础上发挥调节作用。翻译时译文语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原文语序的制约因素,同一语序制约因素对原文和译文并列结构成分语序的制约差异,还要考虑原文和译文可能受不同制约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不同的制约效果。关于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问题,明确俄汉定语语序在句法、语义、语音、结构、语用平面上的差异是我们进行翻译转换的关键。句法上,俄汉多项定语语序的根本差异可归结为是否存在后置定语的差别。客观语境中,俄语中绝大多数非一致定语(诸如рои、тдл等词二格作定语时前置于中心语是正常现象),以及少数一致定语(诸如что-то、кто-то等不定代词的一致定语只能后置)要后置于中心语。汉语定语基本前置,上述俄语后置定语汉译时要前移;此外,俄汉物主代词(人称代词)的位置不同,俄语中物主代词与其他代词连用时置于限定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汉语中人称代词通常位于多项定语最前。若俄语原文中包含物主代词和其他代词,译为汉语时需将人称代词移至最前。语义上,俄汉多项定语概念大小排序不同,表领属关系的词位置不同。结构上,俄语多项定语构成项中有带有补语或形动词短语或结构复杂的定语常置于最后,但译为汉语时同为结构复杂(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充当)的定语,常常需要前置,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移位;带“的”和不带“的”定语在汉语译文中的共现也会使俄汉定语语序产生差异。语音上,“成双配对”和“偶启奇止”原则等汉语多项定语特有制约因素常常会打破俄汉语序一致状态,成为主导因素,产生移位。语用上,原文中依靠语序所传达的语用意义在译文中无法用语序来传达时,也会产生移位。在俄语同位结构汉译时语序的处理问题中,同位结构的组构成分、对同位语的识别以及同位语和本位语的相对位置最为重要。俄语同位结构汉译时基本需要移位的情况有:①俄语同位结构由光杆普通名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用连字符连接时;②俄语同位结构由光杆普通名词和物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无连字符时;③俄语同位结构由普通名词和人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无连字符,同位结构行使称呼功能时。但上述移位情况只能反映基本语序调整倾向,翻译时我们仍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处理语序。综合研究表明,在并列结构排序上,汉语意合重于俄语,俄语形合重于汉语。就并列结构常规语序而言,汉语语序比俄语稳固;在多项定语排序上,俄语重语法,汉语重语义。就多项定语常规语序而言,俄语语序要比汉语语序稳固,就多项定语语用语序而言,俄语语序又比汉语语序灵活;造成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语法因素。俄汉平行结构互译中顺序法和移位法的选择并不完全与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共性与个性简单对应。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表层原因主要是语法、语义、语音、语用等平面的细则;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俄汉语在语言体系以及组词构句上的根本差异;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思维与文化。通过对比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制约俄汉宏观语序和微观语序差异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从而妥善地处理翻译中的语序问题。

蔡雅蕾[7](2015)在《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定语是定语的复杂变形。汉英语言中都存在长定语。汉语长定语和英语长定语既有相同之处,又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二者作用相同,都对对中心词起到修饰限制说明的作用。然而二者在定语成分、定语位置以及多定语排放顺序等方面的不同则给汉语长定语的英译带来困难,无法对等地将汉语长定语译为英语长定语。汉语定语常前置,当多个定语成分修饰中心语时,往往以并列式或递加式出现在中心词之前,使得汉语的前置定语字数多,结构复杂,内容丰富,而英语中的定语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果不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不改变原文形式,会使译文显得生硬,出现翻译腔。因此,本文在总结许多学者们对长定语研究的基础上对长定语的定义进行界定,介绍了长定语的特点和类型,并从定语充当成分、定语位置和长定语中多定语的排放顺序三个方面对比汉英长定语差异,分析汉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方法。通过对翻译实践的分析与思考,本文认为当无法同时成功传递内容与形式信息时,译者将作出取舍,内容为先,形式为次,以此实现动态对等。

胡朦[8](2014)在《汉英定语和其所修饰的中心语位置差异对汉英同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对中英定语成分的对比分析及翻译研究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对定语结构、位置、排列顺序以及顺序背后的语言学成因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然而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定语处理研究仍然较为缺乏,该领域仍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中心语置于句尾、多重定语、长句定语的处理等。笔者在同传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现中英在定语和其所修饰的中心语位置上存在差异,常常导致传译困难:第一,汉语定语前置使得中心词常居于句子结尾,译员难以及时开口传译。第二,汉语定语前置的表达习惯使得中心语前的定语成分变长且逻辑关系复杂,而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定语则需后置,难以将中文定语成分对等地机械地译成英文,加重了译员逻辑理解、短期记忆并产出的负担,对译员立即产出自然、恰当、对等的译文构成困难。因此,本文从英汉定语位置差异入手,研究同传中对这一差异的处理策略,希望能为同传教学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本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和认知负荷模型的探讨,获得对含有定语且中心语后置句的相关处理启示,并总结平时学习与实践中的相关处理策略。随后利用实验来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即观察、总结并比较译员在处理含有定语且中心语后置的句子时使用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有效、是否有局限性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发现定中位置差异确实给中英同声传译造成了困难,导致漏译、误译现象;中心语滞后、句子作定语、多个定语并列等情况都增加了同传难度,对译员构成了更大挑战。策略运用上,有些译员能够较为纯熟地运用这些策略,合理分配各项任务的精力,产生“恰当、自然、对等”的译文;也有些译员略逊一筹,有些句子上采用被动等待策略,造成停顿不自然、信息缺失等情况。每种策略都有其用武之地,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定中位置差异造成的困难诱因;而策略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组合使用策略可以帮助译员更合理地分配精力,顺利完成任务;得分相对较高的译员在翻译策略运用上较为多样和积极,但反之并不成立,即并非翻译策略运用得多样积极的译员表现就好,所以翻译策略的有效性也与译员本身的语言功底、百科知识、精神状态、心理素质等其他因素相关。

崔仁淑[9](2013)在《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对比研究 ——以韩国语中“-eot-”、“-eun”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从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先有“体”后有“时”表现形式。“时”表示事件发生的时点,“体”则表示该事件的内部特征,即进行、完成或反复情况等。可以说“体”系统表示情状的内部时间结构,而“时”表示情状的外部时间结构。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可能世界中的命题是否真实的看法或态度。它与体虽然不具有与时那样的时间指示性,但是也都与时间概念有密切的关系。“体”分为完成体和非完成体两种。完成体作为语言普遍范畴,表示该事件已经完成,非完成体则表示事件还在进行当中。完成体在一个句子里体现为单纯过去时与完成时,完成时还分为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与将来完成时。中国学生如何把握以"-eot-","-eun"来表示韩国语完成体的用法,是学习韩国语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对成年人来说,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对比。本论文就在这样的主题下,考察完成体在韩汉英三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首先考察前人对完成体的研究情况,后拟定韩国语的先语末词尾“-eot-”具有完成体意义,它对应于汉语的“了”、“过”和英语的“过去式”、"had+p.p."、"have+p.p."以及"will/shall have+p.p."。定语从句中冠词形词尾"-eun"一般对应于具有先时性的汉语“的”字句;英语则分别用各种时体意义的“关系从句”。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本文特选《新约圣经-使徒行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考察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形式的对应规则。本文以韩国语为出发点,分别与汉语及英语来进行对比分析,确定"-eot-","-eun"是韩国语完成体标志,并用统计量化的方法论证了笔者在理论篇中拟定的韩汉英完成体对应规则。本文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绪论中,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范围以及方法、理论框架和语料说明等。第二章,讨论完成体的研究背景。主要考察了时间、时、体和情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阐命了完成体的概念和其理论背景以及完成体在句子里的时体表现形式,即单纯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第三章,考察韩汉英三种语言不同的完成体的表现形式。本章还考察,韩汉英三种语言虽然系属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适合于其语言特点的时体形式,使我们能够找到该事件发生的时点和情态。第四章,详细考察韩汉英三种语言不管有没有动词的屈折形态,都具有时间词来表示完成体。三者当中,韩国语有一定的语法形式表达完成体。但是也有“迂说式(periphrastic)"表达法。汉语也与韩国语一样具备一定的完成体表达法,但是与韩国语和英语相比汉语的时间词功能的强制性最强,在有限的条件下动词完成体带有“Φ(零形式)”。与韩国语和汉语相比,英语的完成体语法化程度显得更为突出。第五章,以《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为对象,韩汉英三种语言的完成体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首先,以韩国语句型为基准,对《新约圣经-使徒行传》的韩汉英译本语料进行分类,然后按简单句,连谓句,包孕句和话语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三种语言完成体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找出其共性和特殊性。提出对外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时体问题及其改善方案。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并指出这项研究的局限性。

吴珊[10](2013)在《汉英法“的”“of”“de”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课题。“的”字是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完善,同时也越来越强调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教学,因而本文选择对比汉英法的修饰标记“的”“of”“de”。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对“N1的N2”结构的修饰标记“的”与英语的“of”和法语的“de”进行对比,总结出三者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以及隐现规律的共性和差异。句法上主要是从句法功能、语序以及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角度分析;语义上主要是都可以分为领属范畴和属性范畴,然后对两大范畴的下分类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引发对汉英法修饰标记互译的思考,并得出它们三者之间互译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的”字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汉英定语表示法的比较与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英定语表示法的比较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汉语多项定语顺序相关研究综述
        二、汉英定语顺序对比分析研究综述
        三、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多项定语顺序描写
    第一节 汉语多项定语概述
    第二节 汉语定语成分分析
        一、充当定语的名词
        二、充当定语的代词
        三、充当定语的数量词
        四、充当定语的形容词
        五、充当定语的动词
        六、充当定语的短语
    第三节 汉语多项定语的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语序
        三、称谓性定语语序
    第四节 多项定语的非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内部的非常规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内部的非常规语序
        三、跨层次的非常规语序
    第五节 汉语名词前置定语语序限制因素
        一、距离象似原则影响
        二、有义语素结合紧密度影响
        三、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四、音节的影响
        五、结构助词“的”的影响
第三章 英语名词的前置定语顺序描写
    第一节 英语定语成分分析
        一、词做定语
        二、短语做定语
        三、从句做定语
    第二节 英语多项定语的常规语序
        一、限制性定语的语序
        二、描写性定语的语序
        三、称谓性定语的语序
    第三节 英语名词前置定语语序的细节问题
第四章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的宏观对比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的具体对比
        一、汉语及英语可做定语的成分对比
        二、汉英限制性定语的对比
        三、汉英描写性定语的对比
        四、汉英称谓性定语的对比
第五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定语顺序习得偏误研究
    第一节 偏误类型
        一、定语和中心语相关偏误
        二、各层次定语相关偏误
        三、结构助词“的”的相关偏误
    第二节 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的泛化
        三、汉语多项定语自身的复杂性
        四、教师、教材的影响
        五、学习者个人因素
    第三节 多项定语教学相关建议
        一、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
        二、关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三、关于学生学习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被动结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2.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历时研究
        2.2.2 基于语料库的共时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语料来源
    3.2 研究对象
    3.3 检索工具及步骤
    3.4 研究方法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
        4.1.1 被动类型
        4.1.2 形式特征
        4.1.3 语义特征
        4.1.4 语用特征
        4.1.5 句法特征
    4.2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对译形式考察
        4.2.1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受事主题结构
        4.2.2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主动式
        4.2.3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被动式
        4.2.4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处置式
        4.2.5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兼语式
        4.2.6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名词化及定语短语
        4.2.7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虚化及类虚化
        4.2.8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其他翻译句式及省略
    4.3 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对其汉译形式的影响
        4.3.1 被动类型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2 被动形式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3 语义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4 语用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5 句法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3)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约量词的界定
        1.2.2 约量词分类研究
        1.2.3 汉英约量词的对比研究
        1.2.4 约量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4 研究途径与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法功能对比分析
    2.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句法功能
        2.1.1 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2.1.2 在句子中充当定语
        2.1.3 在句子中充当宾语
        2.1.4 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2.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组合功能
        2.2.1 “大约”类词语与年龄、时间组合
        2.2.2 “大约”类词语与其他词组合
    2.3 汉英约量词连用情况对比分析
第3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义对比分析
    3.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词义构成与发展
        3.1.1 汉语“大约”类词的词义发展
        3.1.2 英语“about”的词义发展
    3.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模糊义理解
        3.2.1 相似性
        3.2.2 差异性
第4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用对比分析
    4.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表达视角
        4.1.1 主观性
        4.1.2 客观性
    4.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用倾向
    4.3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语体色彩对比
第5章 “大约”类约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5.1 留学生“大约”类约量词问卷调查及分析
        5.1.1 问卷调查设计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偏误类型
        5.2.1 错序
        5.2.2 误代
        5.2.3 误加
    5.3 偏误原因分析
        5.3.1 母语负迁移
        5.3.2 汉语知识过度泛化
        5.3.3 约量词具有复杂性
    5.4 教学建议
        5.4.1 教材编写方面
        5.4.2 教师教学方面
        5.4.3 学生学习策略方面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0.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0.3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0.4 研究结论
    0.5 术语解释
第一章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与习得研究综述
    1.1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1.1.1 汉语被字句的定义与范围
        1.1.2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1.2 韩语母语者被字句的习得研究
        1.2.1 汉韩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1.2.2 韩语母语者被字句的习得偏误研究
    1.3 小结
第二章 句子加工的脑神经机制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1.1 国外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1.2 国内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1 国外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2 国内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韩语母语者习得被字句的偏误研究
    3.1 语料收集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遗漏型偏误
        3.2.2 误代型偏误
        3.2.3 误加型偏误
        3.2.4 错序型偏误
        3.2.5 其它特殊型偏误
    3.3 偏误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汉韩母语者加工汉语被字句的实验对比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被试情况
        4.2.2 实验语料
        4.2.3 实验程序
        4.2.4 脑电数据收集
        4.2.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行为数据结果
        4.3.2 ERP数据结果
    4.4 汉语被字句加工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4.1 汉语母语者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分析
        4.4.2 韩语母语者习得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分析
        4.4.3 汉语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4.4 汉语偏误型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内容总结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汉英状语对比和对外汉语状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现代汉语状语研究
        1.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状语偏误研究
        1.2.3 汉英状语对比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汉英状语的分类及功能对比
    2.1 限制性状语
        2.1.1 时间状语
        2.1.2 处所状语
        2.1.3 程度状语
        2.1.4 范围状语
        2.1.5 缘由状语
        2.1.6 否定状语
        2.1.7 对象状语
        2.1.8 语气状语
        2.1.9 依据状语
        2.1.10 重复状语
    2.2 描写性状语
        2.2.1 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2.2.2 语义上描写动作的状语
第3章 汉英状语的表达对比
    3.1 时间状语
        3.1.1 汉英时间状语在表达中基本一致
        3.1.2 汉语时间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动词时态
        3.1.3 汉语时间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谓语中心
        3.1.4 汉语时间状语对应英语时间状语从句
        3.1.5 汉语时间状语对应英语定语从句
    3.2 处所状语
        3.2.1 汉语处所状语对应英语地点状语
        3.2.2 汉语处所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谓语
        3.2.3 汉语处所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3.3 程度状语
        3.3.1 汉英程度状语在表达中基本一致
        3.3.2 汉语程度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3.3.3 汉语程度状语对应英语中的比较级
        3.3.4 汉语程度状语对应英语中的最高级
        3.3.5 汉语程度状语对应英语感叹句
    3.4 范围状语
        3.4.1 汉语范围状语对应英语中的程度状语
        3.4.2 汉语范围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3.5 缘由状语
        3.5.1 汉语缘由状语对应英语原因状语
        3.5.2 汉语缘由状语对应英语目的状语
        3.5.3 汉语缘由状语在英语表达中对应其他状语
    3.6 否定状语
        3.6.1 汉英否定状语在表达中基本一致
        3.6.2 汉语否定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谓语
        3.6.3 汉语否定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主语
        3.6.4 汉语否定状语对应英语伴随状语
    3.7 对象状语
        3.7.1 汉语对象状语对应英语的其他状语
        3.7.2 汉语的对象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转化为主语
        3.7.3 汉语对象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转化为宾语
    3.8 语气状语
        3.8.1 汉语语气状语对应英语的其他状语
        3.8.2 汉语语气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3.9 依据状语
        3.9.1 汉语依据状语对应英语条件状语
        3.9.2 汉语依据状语对应英语伴随状语
    3.10 重复状语
        3.10.1 汉语重复状语对应英语时间状语
        3.10.2 汉语重复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3.10.3 汉语重复状语对应英语倒装句
    3.11 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3.11.1 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对应英语方式状语
        3.11.2 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在英语表达中融入谓语
    3.12 语义上描写动作的状语
        3.12.1 语义上描写动作的状语对应英语方式状语
        3.12.2 语义上描写动作的状语在英语表达中消失
第4章 对外汉语中状语的偏误分析
    4.1 状语遗漏
    4.2 状语错序
    4.3 状语误加
    4.4 状语误用
第5章 对外汉语状语教学建议
    5.1 对学习者的建议
        5.1.1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1.2 避免学习策略干扰
    5.2 对教学者的建议
        5.2.1 确定教学重难点
        5.2.2 优化教学方法
        5.2.3 营造语言环境
    5.3 对教材设计的建议
        5.3.1 状语语法点的设计
        5.3.2 课后练习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TOPEOEPAT
0.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对象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0.5 核心概念
    0.6 研究构架
    0.7 语料来源
1.研究综述
    1.1 双(多)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1.1.1 作为语言基本研究方法的“对比”
        1.1.2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互邻互补
        1.1.3 外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1.1.4 俄语界双(多)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1.2 俄汉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1.2.1 俄汉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1.2.1.1 构词法层面
        1.2.1.2 短语(词的组合)层面
        1.2.1.3 句子层面
        1.2.1.4 句组(句群/超句统一体)层面
        1.2.1.5 全文通篇层面
        1.2.1.6 多层面探讨
    1.3 本章小结
2.语序的基本功能
    2.1 语法功能
    2.2 语义功能
    2.3 语用功能
    2.4 本章小结
3.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3.1 语义因素与翻译研究
        3.1.1 心理上的重轻律
        3.1.2 时序上的先后律
        3.1.3 范围上的大小律
        3.1.4 事理上的因果律
        3.1.5 时空原则
        3.1.6 自我中心原则
        3.1.7 文化规约性原则
    3.2 语音因素中的“四声非降”原则与翻译研究
    3.3 语用因素与翻译研究
    3.4 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各制约因素间的竞争与综合翻译策略
    3.5 本章小结
4.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4.1 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差异与翻译转换研究概述
    4.2 多维视角下的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4.2.1 语法因素与移位
        4.2.1.1 俄汉语中有无后置定语的差异与移位
        4.2.1.1.1 俄语中非一致定语后置汉译时的移位
        4.2.1.1.2 俄语中一致定语后置汉译时的移位
        4.2.1.2 俄汉物主代词(人称代词)位置的差异与移位
        4.2.1.3 俄汉定语表同一语义时所属词类不同与移位
        4.2.2 语义因素与移位
        4.2.2.1 大小概念排序的差异
        4.2.2.2 俄汉表“领属”义定语位置差异与移位
        4.2.3 语音因素与移位
        4.2.3.1 “成双配对”原则与移位
        4.2.3.2 “偶启奇止”原则与移位
        4.2.4 结构因素与移位
        4.2.4.1 俄汉结构繁简定语位置差异与移位
        4.2.4.2 译文中带“的”与不带“的”定语共现时的移位
        4.2.5 习惯因素与移位
        4.2.6 语用因素与移位
        4.2.6.1 诗歌中押韵的需要
        4.2.6.2 加强或削弱定语所表征特点的需要
        4.2.6.3 凸显新知信息的需要
    4.3 余论
    4.4 本章小结
5.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5.1 由光杆普通名词组构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5.1.1 语法因素与翻译
        5.1.1.1 修饰关系与翻译
        5.1.1.2 加确关系与翻译
        5.1.1.3 种属关系与翻译
        5.1.1.4 共同表示称谓整体与翻译
        5.1.2 语用因素与翻译
    5.2 由光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组构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5.2.1 专有名词表物名时的情形
        5.2.1.1 不加连字符的情形
        5.2.1.2 加连字符的情形
        5.2.2 专有名词表人名时的情形
        5.2.2.1 不加连字符的情形
        5.2.2.2 加连字符的情形
    5.3 名词性词组或名名组合在前,专有名词在后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5.4 余论
    5.5 本章小结
6.结束语
    6.1 本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7)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项目说明
一、引言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汉英长定语概述
    3.1 长定语定义及特点
    3.2 汉语长定语类型
    3.3 汉英长定语差异
        3.3.1 定语成分
        3.3.2 定语位置
        3.3.3 长定语的顺序
四、长定语的英译
    4.1 译为定语从句
    4.2 平衡前后置定语
    4.3 改变句型结构
五、反思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语/译语对照语篇
致谢

(8)汉英定语和其所修饰的中心语位置差异对汉英同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简介
    1.1. 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文章构成
    1.4. 文献综述
2. 理论介绍
    2.1. 英汉定语异同简述
        2.1.1. 汉语定语的前置与后置
        2.1.2. 英语定语前置与后置
        2.1.3. 英汉定语与中心语位置特点对比
    2.2. 同声传译的定义、标准及原则
        2.2.1. 同声传译的定义
        2.2.2. 同声传译的标准
        2.2.3. 同声传译的原则
        2.2.3.1. 顺句驱动
        2.2.3.2. 酌情调整
        2.2.3.3. 信息等值
3. 翻译理论简介
    3.1.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及其对定语成分处理的启示
        3.1.1. 吉尔的“负荷模型”理论
        3.1.2. “负荷模型”理论对中英同传过程中定语成分处理的启示
    3.2.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对定语成分处理的启示
        3.2.1.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3.2.2. “功能对等理论”对中英同传过程中定语成分处理的启示
    3.3. 同传中英汉定语和其中心语位置差异造成的困难
        3.3.1. 中心语后置加大了听力理解与分析的处理能力需求
        3.3.2. 中心语后置使短期记忆的处理能力需求激增
        3.3.3. 译语产出过度滞后,影响后续语流的处理
    3.4. 中英同传中常用定语成分处理技巧
        3.4.1. 等待
        3.4.2. 省略
        3.4.3. 预测
        3.4.4. 断句
        3.4.5. 转化
        3.4.6. 合理简约
4. 实验
    4.1. 实验概述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条件与实施
    4.2. 评估标准
        4.2.1. 口译评估指标
        4.2.2. 针对各指标的评分标准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1. 词作定语,中心语后置
        4.3.2. 短语作定语,中心语后置
        4.3.3. 句子作定语,中心语后置
    4.4. 实验结论和不足
        4.4.1. 实验结论
        4.4.2. 实验不足
5. 总结
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文本
实验结果逐字笔录

(9)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对比研究 ——以韩国语中“-eot-”、“-eun”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理论框架及语料说明
        1.3.1 本文的理论框架
        1.3.2 语料说明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体的理论背景
    2.1 “时”与“体”、“情态”的相互关系
        2.1.1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时间观
        2.1.2 “时间”和“时”概念上的区别
        2.1.3 “时”和“体”的关系
        2.1.4 “情态”和“体”的关系
    2.2 “体”的分类与完成体
        2.2.1 普通语言学中“体”的研究
        2.2.2 “体”的具体分类与完成体的地位
    2.3 完成体的理论背景
        2.3.1 前人的研究情况
        2.3.2 传统语法与生成语法
        2.3.3 完成时的意义和相关理论
        2.3.4 情状与动词分类
第三章 韩汉英三种语言的完成体
    3.1 韩国语的完成体
        3.1.1 韩国语的语言类型及体的特点
        3.1.2 前人对韩国语完成体的观点
    3.2 汉语的完成体
        3.2.1 汉语的语言类型及体的特点
        3.2.2 前人对汉语完成体的观点
    3.3 英语的完成体
        3.3.1 英语的语言类型及体的特点
        3.3.2 前人对英语完成体的观点
第四章 韩汉英三种语言的完成体表示方式与方法
    4.1 韩国语完成体的表示手段
        4.1.1 语法形态标记
        4.1.2 时间词汇标记
        4.1.3 其他手段
    4.2 汉语完成体的表示手段
        4.2.1 语法形态标记
        4.2.2 时间词汇标记
        4.2.3 其他手段
    4.3 英语完成体的表示手段
        4.3.1 语法标记
        4.3.2 时间词汇标记
        4.3.3 动词的词汇标记
        4.3.4 其他手段
    4.4 韩汉英三种语言的句子结构特点
        4.4.1 韩国语句子结构特点
        4.4.2 汉语句子结构特点
        4.4.3 英语句子结构特点
    4.5 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表达方式对比
        4.5.1 从简单句对比分析中看完成体表达方式
        4.5.2 从包孕句对比分析中看完成体表达方式
        4.5.3 从连谓句对比分析中看完成体表达方式
        4.5.4 从复杂句对比分析中看完成体表达方式
第五章 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对比与对外韩国语教学
    5.1 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对比
        5.1.1 简单句中完成体对应形式
        5.1.2 包孕句中完成体对应形式
        5.1.3 连谓句中完成体对应形式
        5.1.4 复杂句中完成体对应形式
        5.1.5 不同的句型中完成体表达形式
        5.1.6 话语中完成体对应形式
    5.2 对外韩国语教学中时体教学问题及其改善方案
        5.2.1 当今对外韩国语教学中时体教学问题
        5.2.2 当今对外韩国语教学中时体教学改善方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汉英法“的”“of”“de”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汉语“N_1的N_2”偏正结构内部修饰标记:“的”
    1.2 英语“N+N”偏正结构内部修饰标记:“of和’s”
    1.3 法语“N+N”偏正结构内部修饰标记:“de”
    1.4 汉英法“的”“of/’s”“de”字研究概况
        1.4.1 汉语“的”字研究总述及“N_1的N_2”结构综述
        1.4.1.1 汉语“的”字研究总述
        1.4.1.2 “N_1的N_2”结构综述
        1.4.2 英语“of/’s”的基本用法及研究综述
        1.4.2.1 英语“of/’s”的基本用法
        1.4.2.2 英语“of/’s”的的研究综述
        1.4.3 法语“de”字的基本用法及研究综述
        1.4.3.1 法语“de”的基本用法
        1.4.3.2 法语“de”的研究综述
        1.4.4 汉英法“的”“of”“de”三者的对比研究综述
    1.5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6 “的”“of”“de”的研究范围
第2章 汉英法“的”“of”“de”的对比
    2.1 “N_1的N_2”、“N_2 of/’s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用法对比
        2.1.1 “N_1的N_2”、“N_2 of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句法对比
        2.1.1.1 “N_1的N_2”、“N_2 of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句法共性
        2.1.1.2 “N_1的N_2”、“N_1 of N_2”、“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句法差异
        2.1.2 “N_1的N_2”、“N_2 of/’s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语义对比
        2.1.2.1 “N_1的N_2”、“N_2 of/’s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语义共性
        2.1.2.2 “N_1的N_2”、“N_2 of/’s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语义差异
        2.1.3 “N_1的N_2”、“N_1 of N_2”、“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语用对比
    2.2 “N_1的N_2”“N_2 of N_1”、“N_2 de N_1”结构中修饰标记的隐现对比
        2.2.1 “N_1的N_2”结构中修饰标记隐现规律
        2.2.2 “N of/’s N”结构中“of/’s”的隐现规律
        2.2.3 “N_2 de N_1”结构中“de”的隐现规律
        2.2.4 汉语“的”、英语“of”和法语“de”的隐现对比
        2.2.5 汉英法“的”“of”“de”在名词+名词结构使用中异同的原因
第3章 汉英法修饰标记互译及“的”字对外汉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汉英法修饰标记互译
        3.1.1 找准汉语“N_1的N_2”结构与英语和法语的对应结构
        3.1.2 从语义的基础上进行句法结构的选择
        3.1.3 注意分析语用的特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转译
    3.2 “的”字对外汉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2.1 分清“N_1的N_2”结构中N_1和N_2的特点及顺序
        3.2.2 要弄清楚怎样的结构与汉语的“N1的N2”结构是对应的
第4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汉英定语表示法的比较与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多项定语语序对比及汉语习得偏误研究[D]. 刘心. 河南大学, 2020(02)
  • [2]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D]. 张蒙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陈文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4]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D]. 金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汉英状语对比和对外汉语状语教学研究[D]. 樊琳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D]. 邵鹏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7]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D]. 蔡雅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汉英定语和其所修饰的中心语位置差异对汉英同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胡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9]韩汉英三种语言完成体对比研究 ——以韩国语中“-eot-”、“-eun”为中心[D]. 崔仁淑.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10]汉英法“的”“of”“de”的对比研究[D]. 吴珊. 南昌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汉英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