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业大学学报第十三卷目录(2001年1月至2001年4月)

黑龙江八一农业大学学报第十三卷目录(2001年1月至2001年4月)

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第十三卷总目次(2001年1~4)(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刘春萍[2](2017)在《知青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工商综合体的兴衰 ——以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全国知青迟城之风盛行,山西下乡的五位先进知青联名上书王任重副总理要求留在农村试办农工商综合企业。他们在各方支持下创办了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在实践中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其发展历程既具有学习南斯拉夫“贝科倍”模式的印记,也有在发展中大胆探索的地方特色。同时,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的巨大历史变革,是中国众多学习试办农工商综合场的一个典型代表。外交理念,知青安置政策,农村经济政策的转变都对中国农工商综合场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造成了中国和南斯拉夫农工商综合场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孙雪成[3](2015)在《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稻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经历选种、浸种催芽、播种、育秧、运苗、插秧、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农药)等复杂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水稻的质量与产量。本文针对于东北地区寒地水稻的生长环境需求,开发了一套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改变了传统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粗放管理模式,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方式,节约了成本与时间,提高了农户工作效率。通用平台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I2C总线接口技术、GSM技术和单片机测控技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育秧、格田灌溉、灌溉用水和田间生长环境监测四个系统。采用SMS短消息的方式实现对寒地水稻生产的远程智能化管理。首先通过对各系统的需求分析,完成功能设计。其次根据各系统功能对生产环境监测与设备控制的功能需求,对通用平台功能的实现进行模块化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模块的核心部件,实现对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处理和执行远程终端的短消息指令。西门子TC35i作为通讯模块,通过对短信指令的接收解析与编译发送实现对生产现场的远程监控。I2C总线接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数据,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驱动电路获取设备开关量信号,实现对外围设备(卷帘、微喷和水泵等)的控制与状态采集。用户可随时随地收集查看寒地水稻生长环境实时数据,控制水稻生产现场的相关设备。平台经过系统试验,稳定性高,实用性强,可应用在水稻生产管理中。

张金晶[4](2013)在《奇台社火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社火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重大娱乐活动之一,它是春节期间民族传统的娱神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社火源自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拜,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后,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民间社火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奇台因为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新建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内地多省的汉族移民来此定居,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奇台社火。本文以奇台社火为例,从奇台社火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社火组织权力主体的变化,来看奇台社火这一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控制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析奇台社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变迁。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五章的内容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梳理,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资料来源。第一章主要介绍奇台县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汉族的构成和习俗。第二章介绍奇台社火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第三章是承载着移民文化记忆的奇台社火,通过会馆和社火的关系,从移民文化记忆的角度分析,解读移民基于地缘文化认同心理下保存的民间文化记忆,探析奇台社火的价值和象征意义。第四章是会馆的衰落与国家权力的加强,通过民国时期奇台商业的衰落而引起的会馆的没落,以及国家权力不断加强的现实状况,看奇台社火组织权力主体的变化。第五章为政府组织下的奇台社火,以档案和个案的方式,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奇台社火的整个组织以及表演过程,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奇台社火的文化特征,奇台社火的现状。结论部分对文章所提到的内容进行梳理,最初的奇台社火是移民文化记忆认同的体现,以地缘为纽带的会馆是其组织权力主体,现在的奇台社火以政府为主导的、大众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这一文化变迁过程中,奇台社火承载的社会记忆和认同、文化内涵、社会控制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徐文修[5](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第十三卷总目次(2001年1~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第十三卷总目次(2001年1~4)(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知青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工商综合体的兴衰 ——以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1.1 研究综述
        1.1.1 国内外宏观研究成果
        1.1.2 知青农工商综合企业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1.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的成立
    1.1 中国学习南斯拉夫“贝科倍”的原因
        1.1.1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1.2 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
        1.1.3 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需要
    1.2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筹办的经过
        1.2.1 五位知青自愿上书
        1.2.2 成立得到了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1.2.3 成立带有双重任务
    1.3 成立之初对南斯拉夫“贝科倍”模式的学习
        1.3.1 组织机构建设
        1.3.2 农工商一条龙生产经营方式
        1.3.3 核算和收入分配方式
2.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的发展中的探索与挫折
    2.1 中国农工商联合经营的发展
        2.1.1 从试办到全国推广的发展
        2.1.2 中国式农工商联合企业的组织形式
        2.1.3 中国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的特点
    2.2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发展中的探索
        2.2.1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积极探索
        2.2.2 岗位责任制改革
        2.2.3 实行工资改革探索
    2.3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发展中的挫折
        2.3.1 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
        2.3.2 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体制发展的困扰
        2.3.3 知青群体的挫败
3. 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发展兴衰评析
    3.1. 走向静默的发展
        3.1.1 知青群体的离开
        3.1.2 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3.1.3 改革开放的冲击
    3.2 “贝科倍”模式在中南两国的不同发展
        3.2.1 “贝科倍”模式的隐患爆发
        3.2.2 知青面临的社会转型的思想冲击
        3.2.3 中国新生经济力量的崛起
    3.3 山西省农工商综合场兴衰评析
        3.3.1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
        3.3.2 利益的分配是改革的关键
        3.3.3 农工商综合经营缓和了中国的知青安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水稻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寒地水稻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寒地水稻种植栽培管理
    2.2 水稻育秧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2.3 格田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2.4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2.5 田间生长环境远程监测的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寒地水稻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设计
    3.1 平台硬件总体框架设计
        3.1.1 平台主要功能
        3.1.2 平台控制器的组成
    3.2 中央处理模块设计
        3.2.1 中央处理模块功能
        3.2.2 微控制器选型
        3.2.3 芯片工作特性
        3.2.4 引脚功能
    3.3 采集模块设计
        3.3.1 采集模块功能介绍
        3.3.2 通讯协议
        3.3.3 传感器的型号选择
        3.3.4 控制状态采集
    3.4 控制模块设计
        3.4.1 控制模块功能介绍
        3.4.2 模块结构组成
        3.4.3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5 远程通讯模块设计
        3.5.1 通讯模块型号选择
        3.5.2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5.3 通讯协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远程监控平台的应用系统开发
    4.1 通用监控系统开发方法
    4.2 水稻育秧过程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4.2.1 监控系统功能
        4.2.2 系统工作流程图
        4.2.3 监控系统采集及控制结构
        4.2.4 系统工作模式
        4.2.5 系统控制指令集
    4.3 格田智能化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4.3.1 监控系统功能
        4.3.2 系统工作流程图
        4.3.3 系统控制指令集
    4.4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4.4.1 系统主要功能
        4.4.2 系统工作流程图
        4.4.3 系统控制指令集
    4.5 水稻田间生长环境监测系统的开发
        4.5.1 系统主要功能
        4.5.2 系统工作流程图
        4.5.3 系统控制指令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试验
    5.1 水稻育秧过程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5.1.1 试验准备
        5.1.2 试验过程
        5.1.3 试验结果
    5.2 格田智能化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5.2.1 试验准备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
    5.3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5.3.1 试验准备
        5.3.2 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
    5.4 水稻田间生长环境监测系统的试验
        5.4.1 试验准备
        5.4.2 试验过程
        5.4.3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奇台社火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社火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理论
        1.4.1 文化变迁理论
        1.4.2 社会记忆理论
    1.5 方法、创新和难点
2 奇台社火的孕育
    2.1 奇台县概况
        2.1.1 奇台的地理位置
        2.1.2 经济状况
        2.1.3 人口状况
    2.2 奇台县汉族的构成和习俗
        2.2.1 奇台汉族的构成
        2.2.2 汉族的习俗
3 奇台社火的形成
    3.1 历史背景
    3.2 奇台兴盛的商业
    3.3 会馆的建立
4 乡缘:承载着移民文化记忆的奇台社火
    4.1 会馆组织下的社火
    4.2 社火承载的社会记忆与认同
        4.2.1 地缘关系与文化认同
        4.2.2 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
5 会馆衰落与国家权力的加强
    5.1 民国时期奇台商业的衰落
        5.1.1 商路交通线的变迁对古城商业的影响
        5.1.2 与苏俄贸易的扩大
    5.2 会馆的没落
    5.3 盛世才时期的奇台社火
6 政府组织下的奇台社火
    6.1 解放后的奇台社火
    6.2 奇台社火的表演
        6.2.1 下发文件
        6.2.2 准备工作
    6.3 个案:2013年奇台社火大赛
        6.3.1 2013年社火大赛前的文件下发及准备工作
        6.3.2 奇台县“现代文化推进年”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元宵节社火大赛
        6.3.3 社火大赛后的相关事宜
    6.4 奇台社火的文化特性
        6.4.1 多元性
        6.4.2 变异性
        6.4.3 社火的功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第十三卷总目次(2001年1~4)(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知青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工商综合体的兴衰 ——以山西省知青农工商综合场为例[D]. 刘春萍. 西北大学, 2017(02)
  • [3]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D]. 孙雪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4]奇台社火调查研究[D]. 张金晶.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
  • [5]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黑龙江八一农业大学学报第十三卷目录(2001年1月至2001年4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