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红波,李冰,张二朋,时蕾,何明强,时光刚[1](2021)在《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 女3例;年龄17~67岁, 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 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 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 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 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 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 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 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 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 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 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 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 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 院外死亡4例, 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 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 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庄婉莉,余健澄,许燕璇,谢燕銮,杜太峰[2](2020)在《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以减少儿童因误服中毒导致的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儿童误服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其误服中毒药物品种特点、年龄、性别差异、季节差异、区域特点。结果 总计44例,男29例(65.9%),女15例(34.1%);1~3岁幼儿高发,共32例(72.7%);来自农村37例(84.1%),城市7例(15.9%);33例(75.0%)发生误服中毒时由老人看管,11例(25.0%)例由父母看管时发生;误服中毒药物品种有抗高血压药、抗精神病药、煤油、含农药青菜或食物、松节水、消毒剂等。结论 从婴儿期有主动抓拿意识开始,家长应高度警惕预防误服药物可能,特别是农村地区由老人看护儿童者,建议通过医院、幼儿园、社区、媒体宣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加强家长安全教育常识等措施,从家庭看护人、政府、医疗机构等各方面有效防范儿童误服药物的发生。
禹剑[3](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孙丽华[4](2019)在《苏州地区急诊就诊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苏州地区急诊就诊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2.分析导致该地区急诊就诊儿童误服中毒的可能影响因素。3.进一步探寻导致这部分儿童误服中毒的深层次原因,为制定科学的综合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描述性分析法和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法。1.临床调查: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因误服中毒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就诊的332例误服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毒物名称、服用剂量、中毒时间、首发症状、发生地点、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性质、辅助检查、急救措施及患儿转归、家庭经济负担等,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质性访谈:采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抽样法,选取其中PSS(中毒严重程度评分)≥2分的患儿,经签订家长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半结构化质性访谈,直到资料信息量饱和,最终访谈了12位家属,进一步探询患儿误服中毒的深层次原因。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儿童误服中毒临床调查一般资料显示,本次调查研究的332例误服中毒患儿,男孩186例(56.02%),女孩146例(43.98%),男孩发生比例高于女孩,男女孩比例1.27:1;患儿年龄45天~15岁2月,平均年龄为(2.36±0.76)岁,其中1~3岁幼儿期儿童188例(56.63%)误服中毒最多;毒物种类繁多,以药物中毒211例(63.55%)居首位,依次为:内服药183例(55.12%),生活日用品31例(9.34%),其他毒物30例(占9.04%,以干燥剂最多,其次有水银、油性笔芯油等),农药、鼠药及除草剂(主要为百草枯)较少见,但毒性很强,误服中毒时症状多为昏迷、意识障碍;从误服毒物到就诊的时间约为20分钟~8小时,平均中毒时间为(2.02±0.46)小时;中毒原因包括意外误服258例(77.71%),药物过量服用61例(占18.37%),家属喂错13例(占3.92%);误服中毒患儿中103例来自农村,93例来自城市,136例流动儿童;误服中毒地点以自己家中最多,共311例(占93.67%);发生误服时的照顾者以父母居多230例(占69.23%);而72.33%的患儿在发生误服后未采取任何应急措施,仅13.46%的患儿误服后家属采取了催吐或服用牛奶、酸奶等方法;对于毒物保管89.72%的家属会随处放(患儿可及的地方);经紧急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静脉输液等抢救处理,53例(15.96%)收住入院治疗(其中21例收住入重症监护室),最终治愈出院325例,留有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后遗症患儿6例,1例毒蘑菇中毒患儿仍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暂无死亡病例。2.儿童误服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显示: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3.儿童误服中毒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好奇、喜动,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不高;家庭成员安全意识淡漠,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生活节奏快,家庭结构不稳定,父母缺乏直接的监护和教育;陪护人监管不力;社会安全教育宣传不够等是造成儿童误服中毒的综合影响因素。结论1.儿童误服中毒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因性别、年龄而有不同程度发生,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性。2.家庭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和理念,应引起重视。3.重视毒物保存和管理,改进毒物外包装,限购或改进剧毒物质购买途径,应该得到全社会关注。
李娟[5](2019)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 景: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房室正常传导通路(房室结)之外,房室间还存有异常的传导组织(旁道)连接心房与心室,因旁道不应期较房室结快径路短,使心房冲动直接越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通过旁道肌束的传导提早到达心室,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基于这一解剖学特点,目前采用射频消融术(RFCA)消融旁道已成为预激综合征的根治手段,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前准确定位旁道有助于指导术中导管和方法的选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可减少介入医生与患者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道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体表心电图可确定房室旁道在瓣环上的部位,指导旁道射频消融。自1945年开始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旁道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对于术前旁道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制订了一系列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但大多定位流程繁琐、复杂,不利于临床操作。其中Arruda等人开发的旁道定位标准简单而又准确度高,灵敏度90%,特异度99%,阳性率93%,阴性率9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首先根据体表心电图利用Arruda标准初步定位旁道,然后与RFCA术中成功消融部位比较,从而研究该标准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 的:了解预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并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探讨Arruda标准定位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准确性,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旁道的射频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医患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方 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行RFCA术的单旁道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16人(男性66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43±16岁)。射频消融术前记录窦性心律期间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6-10个清晰平稳的心动周期,走纸速度为25mm/s,增益为10mm/mv。依据年龄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年龄<30岁,B组患者年龄≥30岁;依据旁道位置分为右游离壁、左游离壁、右间隔及左间隔四组,分析临床特征。根据Arruda旁道定位标准,分析心电图Ⅰ、Ⅱ、aVF、V1导联预激波初始20ms极性,V1、Ⅲ导联QRS波R/S比值,再结合射频消融术中成功消融靶点位置,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 果:A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15:17);B组男性要多于女性,男女比例(51:33)。左后间隔旁道平均发病年龄较其他旁道晚(平均年龄47.3±17.8岁,P=0.047),左侧游离壁旁道PR间期更长、QRS波间期更窄(P<0.05)。116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术确诊为右侧旁道共48例,占比41%,其中右前壁9例,右侧壁9例,右后壁11例,右前间隔3例,右中间隔1例,右后间隔15例。确诊为左侧旁道共68例,占比59%,分别为左前侧壁46例,左后壁8例,左后间隔14例。116例患者中未见心外膜旁道。本研究中,右侧游离壁灵敏度82.8%,特异度95.4%,正确率92.2%;右间隔灵敏度94.4%,特异度91.8%,正确率92.2%;左侧游离壁灵敏度98.1%,特异度91.9%,正确率94.8%;左后间隔灵敏度21.4%,特异度100.0%,正确率90.5%。本研究116例患者正确定位97例,全组敏感性85.5%,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81.1%,阴性预测值98.1%,正确率97.1%。排除左后间隔旁道14例患者,全组其灵敏度升高至92.4%%,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99.0%,正确率98.4%。结 论:Arruda显性旁道定位标准对右、左侧游离壁旁道及右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高,对左后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相对较差。
王春囡[6](2016)在《小儿误服苯乙哌啶中毒的抢救和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误服苯乙哌啶中毒的抢救与护理方式。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误服苯乙哌啶中毒的患儿资料,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毒原因、临床症状及抢救、护理方式。结果:经过抢救与精心护理后,40例患儿中有39例抢救成功,1例抢救无效死亡。在护理满意程度上,有97.5%的家长对护理表示满意。结论:小儿误服大量的苯乙哌啶会造成中毒,甚至是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中毒现象,立马开展抢救工作,提高治愈率。
成明富,张敏,许美,童全秀[7](2011)在《MSCT动态观察及三维重组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SCT动态观察及三维重组在百草枯(PQ)中毒胸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PQ中毒行CT动态复查及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临床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首次CT检查阴性2例,阳性3例,其中2例仅肺损伤,1例肺损伤伴肺外损伤。极早期:1例阴性转为阳性;1例肺损伤范围扩大、1例出现肺外损伤;早期:另1例阴性出现肺外损伤;阳性4例中,3例肺损伤伴肺外损伤、1例仅肺损伤。主要表现为两肺薄纱样密度影范围扩大及变实、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逐渐弥散至全肺;纵隔及皮下气肿;中期:主要以肺实质损害为主;后期:以肺实变及肺纤维化为主。转归:死亡3例;存活2例,其中1例遗留肺纤维化、1例发生迟发性肺损害。结论 PQ中毒后胸部CT动态变化与病理发展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三维重组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病变;CT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苏书听,胡春[8](2004)在《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 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 洪某,女,37岁,平素身体健康。2000年9月20日晚11时左右,其公公向村治保会报称,洪某在家服毒自杀。治安人员赶到现场并将洪某送往医院,但已死亡。次日,法医对尸体进行检验,提取胃内容物送检,未检出常见毒物。9月30日,再次进行
苏书听,胡春[9](2004)在《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洪某,女,37岁,平素身体健康。2000年9月20日晚11时左右,其公公向村治保会报称,洪某在家服毒自杀。治安人员赶到现场并将洪某送往医院,但已死亡。次日,法医对尸体进行检验,提取胃内容物送检,未检出常见毒物。9月30日,再次进行尸检,发现心脏脂肪过多,认为是脂肪心引起猝死。但死者兄弟对死因仍有怀疑,故于10月20日进行第3次尸检。
赵绯,张振英,张亚梅[10](2003)在《小儿食管异物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处理(附23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小儿食管异物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 2 3例比较复杂的小儿食管异物及其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3例中 ,用不同方法取出 1 5例 ,均无并发症发生 ,平均治愈时间为 2 .5d。8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愈 7例 ,平均 2 9d ;死亡 1例。治愈率为 95 .7%。结论 :小儿食管异物应及时明确诊断 ,尽早取出 ;对难以取出者不能强取 ,切忌连续多次盲目下镜 ,要综合考虑 ,妥当取出 ,避免医源性并发症发生 ;正确处理小儿食管异物的并发症 ,以减少患儿死亡的发生
二、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引书简称 |
前言 |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代词 |
五、数词和量词 |
六、副词 |
七、介词 |
八、连词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
结语 |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苏州地区急诊就诊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调查研究工具 |
第四节 伦理考量 |
第五节 可行性分析 |
第六节 资料及数据收集 |
第七节 质量控制 |
第八节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儿童误服中毒现状 |
第二节 儿童误服中毒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 |
第四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误服中毒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
研究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 |
研究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6)小儿误服苯乙哌啶中毒的抢救和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抢救与护理 |
1.2.2 洗胃 |
1.2.3 抽搐护理 |
1.2.4 保证患儿呼吸畅通护理 |
1.2.5 纳洛酮使用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MSCT动态观察及三维重组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转归 |
结果 |
2.1 首次MSCT表现 |
2.2 动态表现 |
2.3 随访情况 |
讨论 |
3.1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 |
3.2 MSCT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 |
3.3 MSCT三维重组的应用意义 |
(8)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2 讨论 |
(10)小儿食管异物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处理(附2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四、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J]. 顾红波,李冰,张二朋,时蕾,何明强,时光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1)
- [2]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研究[J]. 庄婉莉,余健澄,许燕璇,谢燕銮,杜太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06)
- [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苏州地区急诊就诊儿童误服中毒的临床调查研究[D]. 孙丽华. 苏州大学, 2019(02)
- [5]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6]小儿误服苯乙哌啶中毒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 王春囡. 中外医学研究, 2016(29)
- [7]MSCT动态观察及三维重组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 成明富,张敏,许美,童全秀.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06)
- [8]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J]. 苏书听,胡春.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S1)
- [9]1例误推死亡方式的原因分析[A]. 苏书听,胡春. 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 2004
- [10]小儿食管异物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处理(附23例报告)[J]. 赵绯,张振英,张亚梅.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07)
标签:死亡方式论文;